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五年发展规划
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五年发展规划
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五年发展规划
(2021-2025)
(2021年6月十届五次教代会通过)
二〇二一年六月
目 录
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五年发展规划
(2021-2025)
第一部分 学校的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发展背景)(一)外部发展背景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全球化发展中的综合国力竞争,是围绕技术、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而展开的核心竞争力的角逐。历史和实践反复验证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论断。” 只有拥有人才,并且合理、高效地使用人才,才能在未来发展中拥有优势。
我国和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把人才立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人力资源强国。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建成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明确提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成长,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高中进行国际化的合作与交流”。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青岛市对教育发展的目标更为具体,措施更为细化,描绘了我市未来教育发展蓝图,指明了学校发展方向。
(1)《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指出:普通高中要“全面推动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特色培养模式多样化。积极引导支持学校挖掘本校历史传统和办学优势,开办特色课程,培育校园文化,加强师资培养和设施配备,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努力形成校校有特色的格局,为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2)《青岛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现代化引领、国际化驱动、信息化支撑、特色化发展、多样化服务的基本原则。“特色高中建设工程”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引领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推进自主选择、分层学习高中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建设;实施走班制教学改革,探索实施个性化学程、学分制管理,为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支持高中学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社会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创新课程,通过大学课程先修、参与课题研究、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方式,探索不同潜质学生发展指导和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职业生涯教育和高质量职业体验。实施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十三五”期间,在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建设60个创新实验室,面向全市普职学校学生开放。建立特色高中孵化、创建、评估和支持保障机制,形成一批课程特色鲜明、布局相对合理、充分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特色普通高中。
(3)2020年,青岛市教育局等四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强调坚持模式多样化、内容特色化、管理现代化、效益最大化,培育办学水平高、教育质量好、社会声誉佳的教育集团,增加优质基础教育学位供给,带动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教育的社会满意度。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市至少建立30个教育集团,在管理互通、师资共配、研训互动、文化同建、资源共享和质量共提等方面,打破校际壁垒,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与辐射,实现集团内学校共赢。
(二)学校发展形势学校全称为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始建于1956年,是青岛市教育局直属的公办普通高中学校,省教育厅重点联系学校、省级规范化学校。凭借60多年的办学成绩享誉岛城,是一所社会声誉高、家长期望值高、学子向往就读的知名高中。
原校区位于青岛市市北区台东一路118号,占地面积*****平方米,约20.26亩,总建筑面积*****平米。
新校区位于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街道卫场路69号。规划建设项目于2013年4月启动,2014年9月动工,2016年6月全面竣工;2017年2月高一高二学生入住,2017年7月学校整体搬迁至新校区。
新校启用后,学校发展进入新环境、新局势、新航道,学校的特色发展、创新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校区位于即墨区鳌山卫街道鹤山路以南,新河庄村以西,大任村以北,凤凰山以东,中国青岛蓝谷核心区内。新校占地面积约254.4亩,建筑总面积12.1万平方米,绿地率35.5%。按功能分为综合教学区、国际交流区、生活服务区、综合运动区等。建有综合教学楼、科技楼、艺术楼、行政楼、国际部综合楼、礼堂、体育馆、运动场、餐厅楼、学生公寓、教工与专家公寓、地下车库等,其中地下面积约9000平方米。
新校区设计规模为54个普通高中教学班,其中含国际部12个教学班。现有教学班50个,以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四区生源为主,同时面向即墨区招生。2019年在市内招收14个班,计700人;在即墨区招收2个班,计80人。2020年,面向市内四区招收16个班,计800人;面向即墨区招收2个班,计80人。截至2020年9月,在校生人数约2200人。
在校生来源有两部分:市内四区学生共44个班,即墨区学生6个班。其中即墨区招收学生家庭条件差异较大。
从在校学生家庭情况看,在校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为博士0.4%,硕士1.7%,本科24.1%,专科26.7%,高中及以下学历47.1%;部分学生家长没有稳定的职业,工人及个体职业者约占61%,知识分子或干部家庭约占23%,其他职业约占16%。
学校必须占据家校合作教育的主阵地,既要与家长积极沟通,又要办好家长学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满足家庭对于优质高教育以及学生健康发展的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现有教职工212人(含2020年新招入11名教师),其中女教工138人(占65%),男教工74人(占35%);35岁以下青年教师95人(占44.8%)。一线教师181人(占总人数的85.4%),其中高级教师40人(占教师的22.1%),一级教师60人(占33.1%),二级及以下教师81人(占44.7%);职员23人(占总人数10.8%)。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有86人(占教师总人数的56.9%)。
坚持依法治校,基本实现办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通过近几年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和近几轮学校发展规划的落实,现在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发展思路比较明确,治校措施比较有力,规章制度相对完善,民主管理体系健全,干部队伍工作踏实,教师队伍敬业实干,学生整体素质优良的新局面。
精神文化。学校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积淀形成了以“实干”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社会声誉,先后获得了国家和省市级荣誉200余项。
制度文化。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的治校方略,确立了现代学校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逐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形成了决策、执行、监督相对独立、相互支持的新型学校治理结构;建设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建立健全家长及社会参与学校管理评价机制,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激发了学校活力。
环境文化。新校区整体规划充分尊重师生学习生活习惯,以便捷舒适、自然环保为出发点,营造“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育人”的氛围,建设风格以“简约与融合”的美式建筑为特色,南北和东西连廊将教学区、科技区、行政区艺术区和生活区圈连在一起,将教学与实验融合,交流与学习融合,欣赏与体验融合,运动与休闲融合,生活与创意融合,使空间传达现代教育理念,让科技融入办学特色。
学校地处青岛蓝谷核心区;蓝谷的独特优势是高等院校、海洋科研院所高度集聚。《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中,将青岛蓝谷作为四大战略引领区之一,提出蓝谷要面向全球集聚一流的海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技领军人才,建设世界级海洋创新中心。以《青岛市2050远景发展战略》为引领,蓝谷构筑了“一心两组团”发展新格局,“一心”即蓝谷中央商务区,“两组团”即沿着“一心”向南延伸的凤凰山海洋科技研发组团和向北延伸的北航国际科教新城组团。目前蓝谷已集聚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天然气水合物调研研发平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20多家“中字头”“国字号”科研机构,构筑起蓝谷海洋科技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哈工大、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0家高等院校在蓝谷设立校区或研究院,超过250家科技型企业入驻。我校与上述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校的腾飞助力。随着青岛远景发展战略的推进和即墨区经济社会进入新一轮发展的高峰期,不久的将来,一座集科研、教育、旅游和度假于一体的科技新城将屹立在青岛东北部。伴随而来的人口数量增加与素质提升,给学校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地域优势和机遇。
学校坚持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立足教师年轻化发展趋势的特点,通过顶层设计,措施跟进,激励创新,大力推进以校本教研为主体强组建设工程,提升教研组建设质量和水平,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实现教师队伍梯队优化和可持续化,正在形成一支以老带新、充满活力和富有进取心的教师队伍,为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17年以来,学校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构建教师梯队培养机制,实施统一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的培养策略,不同层次教师中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近几年,局属普通高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五所市直学校迁入新校后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我校所在即墨区三所优质高中发展势头良好,这对我校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学校坚持做好战略规划和战术目标的统筹兼顾,在青岛市教育新的发展格局中把学校做实、做大、做强,稳步前行,争创一流。2016年-2019年,我校高考自招线(一本线)达线率为40%,本科达线率为90%,2019、2020年各项指标位居局属高中前列。中考招生连续取得新突破;2018、2019、2020年面向市内四区招生录取分数线列位局属普通高中前列;连续三年在即墨区优质高中招生中,以较高的录取线跻身属地高中学校第一集团前列。
学校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规划,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优异成果。各教研组通过多年的钻研和积累,开发富有学科特色的校本课程,提炼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积极引进和利用优质社会教育资源,扩大课程覆盖。多元课程体系,较好地满足了不同潜质的学生发展需要,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在全员寄宿制管理模式下,学校将让家长放心、让学生喜欢、让社会满意作为工作目标,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全员育人”,以“敬业乐教、爱生奉献”的精神,进一步丰富“严、爱、细、实”的学生管理特色和内涵。从班主任、任课教师到后勤保障服务人员,把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放在首位,初步形成了十九中学生管理新模式。
(1)校园文化建设需进一步夯实。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缺乏文化风格,未能发挥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各类活动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更高层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学校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社会和家长对享有优质普通高中教育、对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我市普通高中的寄宿制和大区片统筹招生已成为现实。在学校之间有序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学校通过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学校各项工作水准,直接关系到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的美誉度,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3)教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学校招生规模自2016年起逐步扩大,引入青年教师较多,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偏少,缺乏更多名师示范引领。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进一步提升,部分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和职业观还不能适应新环境下的要求。加强师德建设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主线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我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4)学生发展路径需进一步拓展。当前,青岛市局属普通高中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即墨区属三所优质高中同样给我校带来较大竞争压力,“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优出”的目标实现需要新举措、新路径。从现阶段看,我校在市内四区招生生源居中等偏上水平,在即墨区招生生源居优质高中偏下水平。因此,对学生整体的管理、教育、培养还需进一步深化;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生命教育的形式需要更加丰富;学生的生涯教育要进一步充实完善;学生的多元发展路径依然狭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有个性化的适合的教育是实现学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
(5)课程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随着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和新高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日渐突出。给学生提供更广泛、更优质的课程进行选择,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多元个性发展需求,亟待实现质的突破。同时,“基于思维品质与学科核心素养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也有待加强。
(6)学校特色创新发展不够显著。在夯实发展基础、丰富发展内涵的前提下,学校需全面、综合考量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社区环境、学校传统、教育对象、师资条件、资源状况等因素,将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融入教育教学行为中,凝练、培育和形成学校鲜明的区域与类型特色、历史与文化特色、课程与教学特色等。我校目前提出的科技特色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学生自我发展、学校社会影响力远未达到预期要求,集团化办学需科学制定规划和稳步推进实施,在实践中探索学校未来发展新模式,提升学校竞争力和发展力,保证学校能够健康、持续、创新发展。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与办学理念
二、指导思想与办学理念(一)指导思想未来五年,学校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围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总体思路和战略任务,结合我校历史文化、培养目标、发展愿景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办学理念学校将秉承“为学生生存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弘扬“实干”校训内涵,把发现人、发展人、成就人放在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为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健康、多元、个性、创新发展创造条件,实现学生个性成长、自主发展、自我超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学校特色化、创新性、内涵式发展。
学校要以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为方向,确立科学的教育观、管理观、教师观、学生观和质量观,遵循“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的治校方略。
“以人为本”即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自身价值的理念。就学校而言,“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学生发展方面,就是以关注共性、照顾个性、共同体验为特征,以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关怀学生生命质量,关注学生个体性发展和社会性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奠基。“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教师发展方面,就是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努力给每一位教职工搭建施展才能的空间和舞台;要创设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体系和评价制度;要关心教职工的生命和生活质量,让教职工在学校里工作舒心、生活舒心,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重在发展”强调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牢固树立“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的观念,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学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坚持以创新发展激发教育活力,以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结构,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探索学校求生存、谋发展、铸辉煌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模式,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依法治校”是加快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关键,更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在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
“以德立校”就是坚持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为追求,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将“敬业,乐教,爱生,奉献”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恪守师德规范,树立师风品质,提高育人能力,履行岗位职责,规范教师依法执教、廉洁从教行为,增强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无私奉献的意识,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以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优秀品质熏陶、感染和影响学生。
“科研兴校”就是要全体教师聚焦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立足于教育理念的实践探索,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和平台,在原有知识的上发展新知识、形成新体系,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促进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让教科研成为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校高品质发展的引擎和动力。
(三)办学定位目前学校在市直普通高中学校居中上游水平。学校未来要围绕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中心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目标,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坚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拓宽学生多元个性发展教育渠道,将学校发展成一所育人环境优雅、办学特色鲜明,教育质量优、社会声誉高,人民满意、学生向往的优质学校。
(四)校训校风“实干”精神是历代十九中人教育教学思想的结晶,是十九中人在60多年的办学历史长河中凝练出的渗透在每一名师生血脉中的一种境界、精神和文化。“实干”精神的核心是教职员工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甘于奉献的精神,是“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干事”的精神,是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最好诠释;是十九学子勤勉好学、拼搏进取、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精神,是追求不断自我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内在驱动力,是树立远大理想、提升人格素养的强大精神支撑。
诚--诚为本
为师者:忠诚教育,恪尽职守;真诚关怀,春风化雨。
为学者:以诚待人,团结互助;坦诚求学,不耻相师。
爱--爱为源
为师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爱生如子,有教无类。
为学者:五爱并重,健全人格;爱憎分明,坚守正义。
(据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五爱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勤--勤为智
为师者:勤奋研究,厚积薄发;勤恳施教,诲人不倦。
为学者:勤于钻研,锲而不舍;勤于思考,融会贯通。
勇--勇为先
为师者: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勇为人先,身体力行。
为学者:勇于探索,大胆质疑;崇尚勇毅,淬砾品格。
每位教师都应牢记“立德树人”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正确认识和提高责任意识、履职能力,自觉提升师德修养和业务素养,使之成为教师不断完善的动力;以博爱的人文情怀和无私的道德情操,在教育教学中发扬民主,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帮助其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为加快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尚勤:崇尚勤奋。勤奋,指勤劳奋发而毫不懈怠,做事认真踏实,吃苦耐劳,精益求精。
尚思:崇尚思考。思考,是深入周到的思想活动,是一种能力和品质。
笃志:语出《论语》。指坚守志向,坚忍不拔,持之以恒,方能最终成功。
笃行:语出《礼记》。指学有所得,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第三部分 未来五年主要目标
三、总体发展目标在未来的五年内,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的治校方略,以现代教育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开展和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为学生未来的生存发展奠基;团结和依靠广大教职工,攻坚克难,改革创新,打造一支敬业乐教、爱生奉献的教职工团队,凝练和巩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未来五年总体发展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彰显特色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现代教学方法、手段,现代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内涵发展,力争把学校建设成校园文化高雅、教学设备先进,内部治理体系健全、教育教学理念新颖,教师队伍过硬、学生素质优良,课程设置丰富、教学质量优异,办学特色明显、教育格局开放,教师热爱、学生向往、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寄宿制高中。
为确保未来五年发展目标的实现,拟定“工作落实年”年度主题工作:
2020-2021学年度主题: 文化建设年
2021-2022学年度主题: 课程建设年
2022-2023学年度主题: 高效课堂年
2023-2024学年度主题: 队伍建设年
2024-2025学年度主题: 品牌创建年
四、主要目标与推进计划(一)学校治理: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四大要义,也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目标和任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关键任务,一是推进依法办学,建设自主发展、自我约束、民主监督、充满活力的现代学校制度;二是推进依法评价,建立科学规范、系统完备、监督有效、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
未来五年,学校要以学校现代化建设和特色创新发展为契机,明确办学权利和责任,以学校章程为依据,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决策程序与议事规则,依法规范办学行为,有效保障师生权益,形成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开创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教师依法执教、民主决策,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新格局,进而实现学校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促进学校开放、合作、可持续发展。
(1)修订完善学校章程。重点是原章程中已不适应学校发展现状的内容,章程中不够完备的内容,过于繁琐或空洞的内容,其他不符合章程作为纲领性文件的内容,等等。
(2)健全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依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坚持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梳理、规范和完善学校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建立科学规范、系统完备、监督有效、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
(3)完善学校决策机制。完善校务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和运行规则,发挥其在学校民主决策中的作用。校务委员会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社区代表、专家学者、社会贤达人士等组成,对学校工作特别是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事项提出建议、进行审议、评议和监督。
(4)完善学校民主管理机制。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对教职工利益直接相关事项的讨论通过权,对学校章程、学校发展规划及其他重大改革和重大问题解决方案的意见建议权,对学校领导干部的评议权以及对学校章程、规章制度和决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权。进一步完善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拓宽家长和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渠道,有效体现家长、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完善学校监督机制。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健全重要部门、岗位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学校配置资源以及实施干部选拔任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任、学术评价和各种评优、选拔活动,制定具体实施规则,确保过程和结果公开透明,自觉接受利益相关方监督。“四中心一办”、团委等职能部门要全面公开办事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
(6)加强校长专家委员会建设。专家委员会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开展校本教材的开发、审核与实施工作;参与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和建立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参与制定和审议学校教科研工作规划和学校课题研究,指导学校教研工作;参与招聘教师的考核、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竞聘、职称评定等工作;参与指导青年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组织学校的重要研讨活动,开展对外专家交流;对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制度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学校决策提供支持,推动学校民主办学、开放办学,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7)优化内部管理服务职能。明确学校治理思路,成立“四中心一办”+“团委”的内部职能部门(“四中心”即课程与教学管理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后勤服务中心、装备信息中心、办公室),优化内部部门职能,畅通管理服务渠道,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内涵。
(8)完善青岛十九中校友会。充分发挥老校友关心母校发展,利用好校友资源优势,为校友搭建汇集智慧、凝聚力量的平台,让校友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出谋划策,为学校再创辉煌贡献力量。在合适的条件下成立青岛十九中校友基金会。
(二)文化建设:构建学校立体文化体系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用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促进发展的精神内核。
未来五年,学校坚持将精神文化引领放在首位,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保障,以环境优化和活动创新为载体,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工程,以精神文化引导人,以环境文化熏陶人,以制度文化激励人,以行为文化塑造人,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办学理念明晰、校园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活跃、文化底蕴深厚、管理制度完善、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充分发展的校园,实现师生内在价值追求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1)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充分探究十九中办学历史,继承和发展学校的文化传统和精髓,深入解读“一训三风”,使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等内化于心,不断提升师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搞好校园文化创新、品牌文化创建和校园文化活动平台搭建,推动师生拓宽文化视野,提升精神境界,涵养高尚情操,为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增强师生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学校办学的凝聚力。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校园制度性文化环境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逐步建立健全和谐、发展、创新的教学管理、教育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各项管理制度,形成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学校管理。
(3)加强行为文化建设。以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以及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将行为文化建设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广大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认真履行教师岗位职责,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崇尚学术,献身科学,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努力引导学生在思想政治上、学习上不断追求进步,把远大理想和拼搏实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奋发努力,立志成才。
(4)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以丰富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为重点,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升校园环境的育人价值,突出育人特色和学术氛围,建设优良的环境文化,为师生创造有利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优美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以二期文化建设为契机,建设好教学设施,优化学习环境。合理划分、调整布局师生员工的活动场所,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加强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宣传思想文化载体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宣传思想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5)开展学校品牌形象建设工作。以提升学校社会声誉、提高学校知名度为目标,充分发挥主流媒体、新媒体的作用,重视学校形象宣传工作,扩大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提升学校品牌的价值。
(三)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多元个性发展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教育教学工作核心的思想。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快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以学校课程与教学管理中心为主导,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线,以创建特色课程为突破,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依托,以学生终身发展为追求,实现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样化、创新课程特色化,建立和健全学校课程管理体系,完善和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和课程文化,培养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教师教育教学专业发展有新起色,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课改实践的研究者,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使之成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的优秀教师和专家型教师。
(1)构建学校课程体系。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国家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整体规划学校课程设置,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保障课程设置的规范性、严肃性,完善满足学生素养全面发展和创新人才培育所需要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机制。建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类一体的课程体系,拓展学生发展空间,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多元个性发展需求,为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特别是在学科特色素养、跨学科共通素养和自我成长素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
(2)规范学校课程管理。组建课程工作室,加强对校本课程、社团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等的统一规划、开发、实施和管理,基本建成较为完备的课程研发与实施机制、教学管理考核与评价体制,形成全员自觉参与、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文化内化、保障措施到位的局面,整体推进和全面提高课程改革领导能力和实践水平,促进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使课程建设成为引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核心要素。
(3)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学校遵循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根据 “ 以人为本,重在发展 ”的理念,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以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为保障,重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坚持符合客观公正原则、全面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建立并完善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保障学生学习成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保障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
(4)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建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研发的激励机制,开发教师的潜能和创造性,使教师具有符合课程需要的研究能力。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鼓励和支持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与开发。发挥青年教师学历高、知识新的优势,结合学科特点开设和编著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进一步修订完善已有的、比较成熟的校本教材,供学生选择;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和办学条件开设好社团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利用好社会资源,开发和开设好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需要的课程。
(四)课堂教学:实施精细化教学管理坚持以课堂为教育教学工作主阵地。充分发挥学校课程与教学管理中心职能,通过实施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实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视角、全覆盖和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精准化、精致化、精品化;通过系统梳理和评估课堂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情境、教学策略、评价策略,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与教育发展新成果,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通过推进强组建设、打造优势学科,促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与科学的教育方法的融合,形成学科教学特色和经验,实现教师学科素养及业务能力持续发展和提升;通过优化选课走班策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课堂教学渗透力,提升教学实施执行力,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1)继续推进“强组建设”。教研组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是各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阵地。一个学校教育教学成功与否在于教研组,一个教研组建设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教师。学校将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目标体系,推行教研组年度考核标准。教研组要发挥研究功能、培养功能、服务功能、管理功能,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做好课程建设、学科教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等方案,建设团结、和谐、互助、共进的教研组室,促进教师学科素养及教学素养持续发展和提升。逐步形成学科教学特色和经验,打造区域内优势学科。
(2)实施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和规范集备、教研、上课、作业批改、学科辅导等环节要求。课程与教学管理中心与各学科组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管理责任,推进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发挥校长专家委员会作用,加强对教育教学常规的督导与检查。教学常规考核结果纳入年度考核项目。
(3)继续打造“高效课堂”。牢固树立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思想。教师要潜心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将教学行为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遵照学生生理成长、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开展教学,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以教研组为主体,提炼或形成各学科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4)提升选课走班效益。坚持学生自主选课原则,加强学生选课指导,争取家长支持和理解,共同做好学生选课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原则,兼顾群体和个体发展需求,统筹师资和场地条件,制定选课走班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保证选课走班教学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建立并完善选课走班教学管理配套制度,确定有关学科的学分设置、课程安排等。
(5)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新高考模式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等方案研究,建立适应选课走班教学要求的教学评价制度;完善教师工作量核定办法,改进教师评价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考试组织管理,科学客观地做好每次考试的质量分析,完善和落实教师教学评估体系,发挥教育评价的引领、激励和保障作用。
(五)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具备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摘自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1)提升德育工作品质。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立足凝聚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通过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升学与生涯指导、健康教育、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等,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强化自我发展意识,树立远大理想、信念,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高质量走好高中求学之路,逐步实施自己的人生规划,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三观”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班主任育人能力和水平。建立“名班主任工作室”,完善班主任考核评价办法,打造班主任队伍领军人才。加强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坚持课堂德育渗透,搭建知识学习通往德育内化的桥梁。发挥学生会、团委作用,加强工作指导,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3)打造特色德育品牌。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线,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十九中人“实干”精神。创新工作机制,创新方法手段,拓展平台载体,以德育系列化方案为主要内容,以“严、爱、细、实”为工作标准,将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贯穿始终,强化价值引领和品德教育,打造“四色教育”品牌,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培育中学生核心素养。
(4)丰富德育工作内涵。丰富德育工作形式和课程资源,探索德育活动课程化,提高德育实践有效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支持部分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主发展,努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发展才能的空间和平台,促进我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成才。拓展学校社团建设、加强课程对社团活动的支撑和管理。组织和开展好群众性体育、艺术活动,组织好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成人仪式等专题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帮助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的特长,建立广泛的渠道,发展多方面的兴趣;推动德育与课程、德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和渗透,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我校育人质量。
(5)开展“三自”教育。遵循为学生的生存发展奠基的思想,按照不同年级阶段科学设计并有序开展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展望未来,以自知为基础,以自律为机制,以自主为目标,形成以自知、自律、自主为主题的“三自”教育机制,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与动力,激励学生追求自强自立,培育学生自主发展、充分发展、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格。
(6)实施“全员德育”。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树立全员育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承担起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任务,全面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学校要将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升德育工作的广度、宽度、温度、效度。全体导师要发挥“五员”作用,即成为学生的思想引导员、课业辅导员、心理疏导员、生活指导员、成长向导员。导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制定指导方案,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成长,激发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意识,培养学生阳光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7)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通过举办家长培训讲座、咨询服务、经验交流、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营造良好家校关系和共同育人氛围。建立年级、班级家长委员会,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办好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提高教育层次和教育水平。构建家庭教育社区支持体系,拓宽利用社会资源渠道,特别是蓝谷高校、科研院所的人力科技资源,建立和利用好校外德育基地,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开放、多元、立体的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
(六)队伍建设: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学校要实施以“以德立校”和“实干”精神为核心的师德工程,实施以专业引导和自主发展并重的人才培养战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夯实干部、教师发展基础,推动干部、教师自主发展和自我超越,培养和造就精干高效、德才兼备,与实现学校发展目标任务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塑造十九中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整体良好形象,增强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对照好干部“五条标准”,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是加强学习,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干部要推进观念更新,自觉改善知识结构,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二是真抓实干,提升履职能力。干部要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奋发进取,增强履职实效,争创一流工作业绩,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三是加强干群联系,牢固树立围绕教育教学、服务学校发展的理念,落实干部联系教研组,深入教研、深入集备、深入课堂的“一联系三深入”工作机制。四是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培养,把教育教学一线中善教书、懂管理、会协调、敬业奉献的高素质教师吸收进干部队伍中,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五有”标准,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一是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师德教育活动,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培养教师具备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积极创新的基本素质。二是实施以校本教研为主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系统开展教育教学理论培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科研能力等。三是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管理,引领教师制定好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支持教师发挥自我潜能,有效推动教师个性发展。四是创设教师工作学习良好条件,发挥好专家委员会、课程工作室等组织对教研的引导作用,调动教师主动性,帮助教师实现自我超越。五是建设和完善学校名教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青年读书班等师训平台,开展读书、研讨、交流、展示等活动,开展校级教学能手、青年优秀专业人才的评比评选活动,有效促进各年龄段教师的专业发展。六是优化学科师资结构,实现青年专业拔尖人才、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逐年增加,市学科带头人的数量有所突破。六是扎实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落实好教师学分登记制度。
(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责任心强、爱生奉献的班主任队伍。加强班主任梯队培养建设,严格班主任的选拔、任用、管理、考核等程序。制定好班主任的学习、培训制度,及时总结推广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提升班主任管理方法和工作艺术。定期评选优秀班主任。
(4)加强后勤保障服务队伍建设。后勤保障服务部门要树立为教育教学、为一线师生服务的思想,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团结协作,高效干练,打造服务品牌,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
(七)教育科研:聚焦实践探寻教育规律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软实力”。学校实施以校本教研为主体的“科研兴校”发展战略,将经验总结、理论提升、规律探索和教师专业发展并重,立足和聚焦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普遍性、实质性、关键性问题,从中总结和探寻教育教学规律,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再实践,服务于学校、教师及学生发展。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体系,做好科研规划,完善科研管理办法,加强科研骨干队伍建设,加强科研工作学术指导,提高科研课题成果质量,做好优秀科研成果遴选与推广。
(1)建立教育科研管理体系。设立科研室,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成立专兼职科研队伍,通过承担和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构成多层面、多类型、多形式的教育科研格局。
(2)加强教育科研规划指导。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做好教育科研规划,突出研究重点,推进教育科研与我校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引领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方向。
(3)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办法。提倡开展求真务实的教育科研,关注课题研究的真实性、科学性、创新性、实效性,建立“课题立项——过程管理——课题结题——成果推广”的全程管理办法;建立校内课题年度考核制度、课题分类管理制度、课题结题检测制度、课题成果公报制度等管理制度,规范教育科研行为。
(4)教育科研成果评估与推广。研究制定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估标准,制定校内先进科研人员评选办法、校内优秀科研成果推广办法,发挥优秀成果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和激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
(5)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质。开展全员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培训,引导教师成为先进教育理论的实践者;鼓励和支持骨干教科研人员参加前沿理论培训和科研名校实地考察,开阔教科研人员的视野,促进对比思考,促进教育科研水平提高,打造研学一体型教师队伍。
(八)后勤服务:保障教育教学稳健发展围绕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树立为教育教学、为一线师生服务的思想,确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不断提升后勤保障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安全优良的校园环境和设施,提升环境文化品味,以优良的环境陶冶人、塑造人,使学校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稳健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1)加强学校财务管理,规范财务审批制度。严格执行上级财务管理制度和规定;科学编制学校经费预算,按年度预算合理使用经费;严格规范收费行为。
(2)加强学校财物管理,提高财物的使用效益。按照育人理念和办学目标,有计划做好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工作。严格物品申购、申领、使用、报废流程,明确财物保管及使用的责任。加强实验室、图书馆、礼堂、体育馆、创新实验室等专用教室的管理和信息化等设备的维护,提高使用效率。围绕学校发展和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对接上级部门规划,统筹兼顾,做好硬件设施的维护和建设工作。
(3)加强校园安全建设工作。健全安全机制及相关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学校人防、技防等安全措施,保障学校人员、物资安全。定期梳理安全预防应急预案,技防、物防和人防措施落实并运行正常。与办公室、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等联合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演练工作。落实食品卫生安全措施,确保师生用餐和饮水卫生。
(4)加强校园节能管理。成立节能专项工作小组,完善节能制度,创新节能方法,责任到人,节省开支,确保学校运转合理有序。
(5)加强环境育人建设。提升学校环境的文化品味和育人功能,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
(6)加强后勤人员的学习培训,提升服务保障水准。
(九)创新发展:打造学校特色教育品牌发挥我校办学水平高、教育质量好、社会声誉佳的优势,整合与我校联系密切的高校资源、社会资源、国际资源等各类资源,探索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中外合作为一体的聚合型集团化办学模式,创建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教育集团,构建多元、创新、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教育的社会满意度做出贡献。整体设计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规划,加大软硬件投入,加强科技特色课程建设,搭建好高科技产业公司入驻平台,创设科技文化和普及教育,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1)创办区域优质教育集团。以青岛十九中与即墨区教育局下属蓝谷两所初中——鳌山卫中学、温泉中学,联合建立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教育集团,充分利用学校的知名度和优势,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学校属地的教育质量,力争把蓝谷地区建设成优质教育示范区域。
(2)推动教育集团优质发展。借助驻蓝谷高校和科研院所高端引领作用,稳步推进教育集团内部管理互通、师资共配、研训互动、文化同建、资源共享和质量共提,实现成员学校在学校管理、师资培训、学生培养、课程开发、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整体提高和创新发展,打破学段壁垒,在师资、管理、资源等方面共享共通,拓宽特殊禀赋人才培养、访学游学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试点实行贯通式培养,畅通人才培养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集团共同发展效益最大化。
(3)加强中外教育交流合作。立足中外合作项目的社会效益、资源利用、人才培养效果,选择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中外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手段的比较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世界眼光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4)加强科技特色课程建设。拓宽利用教育资源渠道,与蓝谷驻区高校、科研院所等全面合作,利用高新企业、实践基地、教育机构、社会场馆等各类团体的资源优势,组建专家师资库,建立教育联合体,围绕学生多元个性发展、综合素质提升,在学科拓展、课程开发、实验室建设、专家进课堂、学术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构建多元、创新、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
(5)建设STEAM教育特色课程。在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学校将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和“STEAM教育理念”为支撑,重点开发整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综合实践等学科的创新特色课程,既促进学生基础学力与基本素养的提升,又满足具有创新潜质学生未来专业发展需求,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
(6)提升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聚焦教育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突出基础建设为保障、完善资源为保障、拓展应用为核心、深度融合为目标、示范引领为抓手,引进高科技产业公司技术与产品,创办科技企业与基础教育融合示范基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融合应用,努力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形成集教学形态、资源供给、学习过程、技术支持、管理服务等为一体的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应用水平。
(7)形成学校教育品牌效应。以建校70周年庆典为契机,全面梳理总结办学经验,扩大教育教学成果,深入发掘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品质、教育特色以及学校文化等方面内涵,形成学校教育品牌效应,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五、保障措施(一)思想保障办学思想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只有将办学思想内化为教职工的共识,并成为教职工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得以落实。制定、实施和管理本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将定期召开各级会议,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完善规划并积极组织学习,让全体教职工达成共识,将本规划作为学校内部未来五年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的行动纲领,在具体工作中加以贯彻执行。
(二)机制保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五年发展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各分管领导、处室、年级组、教研组具体落实,全员参与,是完成本规划的可靠保证。领导小组根据总目标和年度目标,负责本规划的全程实施和管理,努力做到团结协作,分工明确,条块清晰,确保学校工作按规划、按年度分步实施。
成立自查自评督导工作组,加强监督反馈,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健全民主管理。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总结,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和改进,对本规划不断修订、完善、充实、提升,并齐心协力,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1.领导小组
组长:薛风楼
组员:朱梅、程鸿生、林日革、王梅智、孙刚、郑群
2.工作小组
课程与教学管理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后勤服务中心、装备信息中心、办公室、团委等部门,各学科教研组。
3. 自查自评督导工作组
校长专家委员会。
(三)后勤保障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学校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课程开发、教师培训、教师奖励、设施配备、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特色项目发展以及对外合作交流等。
第五部分 主要发展目标各学年重点推进计划
(见附表)
标签: 发展规划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