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丹棱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通知
丹棱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丹棱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通知
丹棱经开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单位):
《丹棱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已经县十八届人民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丹棱县人民政府
2023年7月13日
丹棱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目 录
前 言4
第一章 规划背景5
第一节“十三五”水利发展成就
第二节主要问题9
第三节机遇和要求
第四节发展条件
第二章“十四五”水安全保障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第三节规划范围和期限
第四节主要目标
第三章 加快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
第一节构建高效科学的水旱灾害防治体系23
第二节构建严格高效的节水配水管理体系25
第三节构建碧水长流的幸福河湖保护体系
第四节构建繁荣兴盛的大雅水文化体系30
第五节构建务实高效的现代水管理体系32
第四章 改革创新水利体制机制42
第一节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
第二节提升行业能力水平45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规划协调性分析
第二节环境影响分析
第三节环境保护目标50
第四节对策与保护措施50
第五节评价结论53
第六章 实施效果和保障措施54
第一节实施效果分析54
第二节保障措施55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县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丹棱新征程、探索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的关键阶段。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基础支撑、重要保障,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水安全重要讲话和治水兴水重要论述精神,提高全县水安全保障能力,根据《四川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眉山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和《丹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规划要求,在总结全县“十三五”水利发展成就基础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水安全保障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十四五”及未来更长时期我县水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十三五”水利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五年。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全县人民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八百湖堰润丹棱”建设、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安全饮水等水利基础设施全面加强;水政执法、河湖长制、水利信息化等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坚持防汛与抗旱两手抓,水资源保护与节约并重的原则,逆势而进,攻坚克难,完成70余个水利项目、累计完成水利投入9.88亿元,其中争取上级水利建设资金2.65亿元,为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1.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县着重对乡镇场镇中心河段的防洪体系、山洪灾害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同时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使我县防洪减灾能力持续提升。
在思濛河、安溪河流域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4个(四川省丹棱县丹棱镇思濛河防洪治理工程、丹棱县双桥镇安溪河防洪治理工程、四川省丹棱县张场镇安溪河防洪治理工程、眉山市丹棱县安溪河河道水利血防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河长13.74km、新建堤防13.53km、河道清淤疏浚10.98km。工程的实施,保护人口2.7万、保护农田1.57万亩;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建成监测站点32个,基本建成雨情、水情、险情、工情、灾情等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强化了防汛抗旱指挥调度,最大程度减轻洪旱灾害损失;完成15座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成水库水雨情自动监测站点38个。
2.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我县以国家节水行动为统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节水机制,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力度,全民节水意识显著增强。
按照《眉山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眉府发〔2014〕27号),丹棱县2020年用水总量指标4900万m3、2030年用水总量指标5200万m3。2016—2020年,丹棱县年用水总量分别为4528、4600、4618、4634、4623万m3,均满足用水控制指标要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1.75%。全县多行业、多途径落实资金,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完成山坪塘整治239口、新建蓄水池525个、改造取水泵站45座、新建取水泵站25座、新建渠道52km、整治渠道190.77km,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400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6年的0.45提升至2020年的0.47。
3.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县完成了一批引调水工程、水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供水格局不断完善,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开工建设观音崖小(1)型水库,总库容229万m3,兴利库容204万m3,设计灌面1.2万亩。2018年实施青衣江引水工程(“引青入丹”),从洪雅县青衣江引水加压后输送至县供排水公司,管道全长约23.4km,取水规模2.9万吨/日,我县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2019年开工实施丹棱县全域饮水安全项目,以青衣江水为主水源,依托“引青入丹”“引青入东”管线,新建万吨规模仁美水厂、扩建县城自来水厂,新建40余座加压站,延伸供水主管网140余km,联通和兼并各乡镇原集中供水站,实现青衣江自来水县域覆盖,项目的实施,可为全县0.74万脱贫人口及20余万人提供饮水安全和供水保障。
“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6处,巩固提升4.5万人的饮水安全保障,2020年全县农村自来水供水人口约11.32万人,其中集中供水人口10.867万人,分散式供水人口约0.453万人,农村集中供水率约为96%,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约为92.02%,实现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和“脱贫攻坚”双胜利。
4.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十三五”期间,随着河湖综合治理不断推进,我县河湖水质不断提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不断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力度不断加大,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实施“八百湖堰润丹棱”建设,新增和恢复水域面积9.606 km2;通过水景观打造,建成思濛河梯级蓄水工程,开展水美新村建设,建成水美新村18个;实施梅弯、骆大坪、古井沟等水源地水库水质提升及生态修复项目,水质得到有效改善,均从Ⅳ类提升到Ⅲ类水水质标准;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有效改善,水土流失面积从2015年的85.57km2减少到2020年的76.35km2,减幅为10.77%;实施河湖综合治理,持续提升河湖水质,2020年全县3条主要河流水质均达到Ⅲ类水质要求,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
5.治水管水能力稳步提高。“十三五”期间,我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推进河湖长制,依法治水管水取得进展,“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水利信息化建设全力推进,水治理体系日臻完善。
全县河湖长制工作从“有名”转向“有实”、从“全面建立”转向“全面见效”,河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划定思濛河、安溪河、金牛河等9条河流及9座水库管理范围,深入实施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和“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强化河湖水质监管,在思濛河、安溪河、金牛河共设置5个水质检测断面每月进行水质检测,水库水质每年检测2次。2020年,5个检测断面平均水质均为Ⅲ类,全面达标,检测水库81座次,平均水质达标率为91%;加强取水许可审批管理,严格计划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规范取用水行为,全县共核发取水许可88个,查处违法取水3起;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基本形成,批准水土保持方案104个,制止和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行为29起;开展节水宣传进学校、社区、村镇等活动20次,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为我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营造良好法制、文化和社会氛围。
第二节主要问题
1.防洪减灾工程体系还需完善。我县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已经达到了较安全的水平,但仍存在部分场镇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不高、部分水库存在病害、山洪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能力不足,应对突发性强降雨和持续性干旱能力不强等问题,防洪减灾工程体系还需完善。全县有35.3km河道需整治而未整治,有2条山洪沟需治理而未治理;6座病险水库未进行除险加固,病险山坪塘数量多,范围广、隐患大;水利信息化程度不高,14座水库未实现水雨情自动监测,自动化大坝安全监测尚未建立。防洪减灾的监测与防御能力不足,应对突发性强降雨和持续性干旱能力不强,仅2019年全县因洪涝灾害造成受灾人口7.97万余人,倒塌房屋74间,农作物受灾面积7.93万亩,成灾面积4.89万亩,绝收面积1.38万亩;停产工矿企业20个次,道路中断354条次,供电中段10余次,总直接经济损失2.82余亿元。
2.水资源节约利用有待加强。2016—2020年,我县年用水总量分别为4528、4600、4618、4634、4623万m3(其中农业用水总量分别为3338、2490、2535、2515、2510万m3),虽然农业用水量逐年在下降,但仍占总用水量的50%以上,同时节水意识淡薄,水资源刚性约束不强,供水管理力度不够;灌区渠系配套建设滞后,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仍较突出;灌溉水利用系数0.47低于全省全国水平,有待提高;部分高耗水工业企业用水效率不高,非常规水源利用率不高;尚未形成完善的财税引导和激励政策,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节水的内生动力不足,亟需加大节水投资力度,不断完善节水技术,全面提升节水水平。
3.供水保障体系依然薄弱。全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多以洪水形式出境,工程性、季节性、区域性和水质性缺水问题依然突出。全县水资源总量*****万m3,可用水量*****万m3;工程性缺水问题依然严重,全县水利工程可供水量3512.56万m3,占2020年用水总量4623万m3的76%,占水资源总量的7.5%;现有供水水源地与灌溉用水、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农村供水工程仍存在工程建设标准偏低,村镇集中供水站“小、多、散”,水质水量保障率低,偏远地区人民群众饮水仍存在问题。
4.水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部分河段生态流量不足,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治理仍存在问题;水域岸线分区管控有待加强;农业种植面积大,畜禽养殖业发达,仍有部分农村生活污水处于散排状态,个别地方畜禽养殖污染有反弹现象,面源污染防控仍需加强,水库、沟渠、塘坝等水质仍有部分不达标,有待提升;河湖水系连通性差,水体流动性弱,水环境承载能力低。截止2020年底,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76.35km2,水土保持率达到83%,但仍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呈递增状态;同时执行水土保持方案、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的自觉意识不强。
5.现代化水治理体系还未完成建立。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水利网络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水利数据应用发挥不明显、系统之间互联互通不及时等问题;项目法人履职能力弱,建设市场监管体系、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河湖、水资源、水土保持、农村水利设施等方面监管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县水利仍处于补短板、破瓶颈、增后劲、上水平的发展阶段,是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深化水利改革、有效破解新老水问题、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要立足县情水情,紧扣民生水利,着眼发展需要,按照中央关于保障水安全和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加快水利发展,着力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第三节机遇和要求
1.水安全保障工作面临良好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十六字”治水思路,要求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为新时代水安全保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推进“两新一重”、国家水网等重大工程,解决防汛薄弱环节,为加强水利建设带来新机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水务等大有作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对水资源需求凸显;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对水生态需求拓展提出更高要求。全社会对水安全高度关注,大兴水利的热情高涨,为进一步做好水安全保障工作提供了良好氛围。
2.水安全保障工作面临新的要求。贯彻“十六字”治水思路,水安全保障要有新理念。当前我国治水的主要矛盾已发生深刻变化,必须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为主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为主。我县要推进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必须加快转变治水思路,把握节约用水这一前提,处理好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与生态系统中其他要素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大战略决策,水安全保障要有新突破。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打造“一极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对水安全保障能力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要求完善“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推进水利大提升行动,构建节约高效、承载有力的水安全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利要有新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民生水利需求越来越多元化、高标准化。城市、重点镇的防洪安全要保障,越来越多的场镇、乡村也到了“淹不起、淹不得”的地步;城乡生产生活供水保证率需不断提高,人们对饮水品质、供水抗风险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不仅希望河道水质不断改善,还对恢复河道原生态、建设“幸福河湖”充满了期待。推动丹棱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要有新局面。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国省战略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实施“一核、两副、双带、三廊”市域空间格局,县委提出探索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对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四节发展条件
我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幅员面积449.93km2,东与眉山市东坡区毗邻,南与乐山市夹江县接壤,西南同眉山市洪雅县相连,西北与雅安市名山区为邻,北同成都市蒲江县连接,东西最大距离约35km,南北最大距离约30km。
1.社会经济。我县辖4镇(齐乐镇、仁美镇、杨场镇、张场镇)1乡(顺龙乡),35个村、15个社区,县城驻地在齐乐镇,总人口16.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88万人,农村人口9.36万人。2020年丹棱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72.57亿元,同比增长3.8%;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4.53亿元、24.85亿元和33.2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5%、2.3%和4.7%,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6.3%、25.8%、47.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全年农林牧渔总产值24.6亿元,增长5.9%。农作物播种面积*****公顷,增长0.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893公顷,增长0.7%;油菜播种面积4357公顷,下降0.3%。
2.区位交通。我县东北距成都市100km,东距眉山市30km,西南距乐山市65km,西距雅安市85km。境内国道351线和遂资眉高速公路横跨东西;丹蒲路、丹名路纵贯南北,与成新蒲快速通道形成对接。乡(镇)、村、社道四通八达,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交通网络。
3.地形地貌。我县地处总岗山南麓,地貌以浅丘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由西北向东倾斜,形如一面斜坡,低山、深丘、浅丘、台地和平坝等,多种地貌展现在斜坡面上。低山、丘陵和平坝的比例为2:7:1,最高海拔1142m,最低海拔450m。全县地貌分为平坝、台地、宽谷浅中丘、山麓深丘、低山、窄谷共五大单元。等高线东北西南走向,总岗山脉在西北边缘,连绵约60km。
4.气候气象。我县属亚热带西部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特点是日照时数多,蒸发旺盛;雨量集中,干湿季分明;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冬暖无严寒,夏短无酷暑。丹棱多年平均气温16.6℃,累计年平均日照1140小时,无霜期315天,太阳辐射强,年辐射热平均总量为136.2 kcal/mm2,多年平均降水1206.7mm。
5.河流水系。我县地处岷江和青衣江分水岭,无大江大河过境,全县各河流分作两大水系,分别往入岷江和青衣江。境内有安溪河、思濛河、金牛河等大小溪河122条。其中安溪河丹棱县境内主河道长25.48km,流域面积174.84km2,注入青衣江;思濛河丹棱县境内主河道长23.16km,流域面积183.36km2,注入岷江;金牛河丹棱县境内主河道长5.5km,流域面积7.99km2,注入岷江。(其中,杨场河为金牛河最大支流,丹棱县境内主河道长15.73km,流域面积66.8km2)。
6.水资源。我县属河源丘陵地区,地处岷江和青衣江分水岭地带,按水资源四级分区,岷江盆中丘陵区267km2,青衣江盆地边缘区183km2。2020年全县水资源总量为4.65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121m3,略低于四川省人均水资源量3200m3,高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100m3,人均综合用水量310.3m3;2020年总用水量为4623万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最多,为2697万m3,占总用水量的58.3%;生态环境用水量最少,为41万m3,占总用水量的0.9%;林牧渔、工业用水、城镇公共、居民生活用水量分别为782万m3、285万m3、89万m3、729万m3,分别占总用水量的16.9%、6.2%、1.9%、15.8%。
7.水利工程。截止2020年全县共有水库52座(中型2座、小(1)型6座、小(2)型44座),总库容4908.55万m3。共有灌区44个(中型灌区3个,小型灌区41个),其中3个万亩以上灌区,10个0.2万亩以上灌区,总灌溉面积为15.36万亩,实际灌溉面积9.94万亩。共有斗渠以上渠道总长度2740km,其中干渠680km,支渠860km,斗渠1200km。渠系建筑物4160座,排水沟总长24km。已建堤防12.781km。集中供水工程22处,其中城镇管网延伸2处,千吨万人供水工程3处,千人供水工程7处,千人以下供水工程10处。
第二章“十四五”水安全保障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总基调,融入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的水利大提升行动,按照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县委“1135”发展思路,以水供给安全保障、水防御安全保障、水生态安全保障、水文化安全保障、水信息安全保障、水管理安全保障“六个安全”保障任务为抓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水生态文明、水利基础设施、水旱灾害防御体系、重大水源工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型社会建设。妥善解决好“来水、用水、补水、治水”问题,着力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探索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奋力建设与“天府粮仓”相配套的“天府水网”,推动丹棱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水安全公共服务普惠性和均等化水平。
——节水优先、高效利用。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强化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加快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考核,推动全行业全社会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水平。
——补齐短板,提质升级。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对水利的需求,根据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统筹推进,补齐水利工程短板,加快构建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网络,强化水利工程生态属性,优化水资源调度,加快智慧水利建设,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空间均衡、统筹兼顾。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审视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调水区和受水区实际,确保地区间的人口经济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均衡,推动高质量发展。
——人水和谐,系统治理。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要求,促进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均衡。加强与国土空间等有关规划衔接,强化水利工程生态属性,优化水资源调度,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稳步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依法治水,强化监管。加强水法治建设,严格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完善监管体系,强化对河湖水域岸线、水土资源、水工程、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监管,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实现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转变。
第三节规划范围和期限
规划范围:丹棱县全县,国土面积449.93km2。
规划基准年:2020年。
规划期限:2021—2025年,远期规划水平年:2035年。
第四节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县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水利工程补短板夯弱项加快推进,基本建成全县防洪减灾体系;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明显增强,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全面提高,贯彻落实深化水利改革各项任务,理顺行业管理的体制机制,水利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水利行业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水文化建设明显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1.在水旱灾害防治保护方面。全面消除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对新出现的病险水库及时除险加固,水库运行管理基本达标;河湖防洪治理体系基本完善,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提高到80%,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及调度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实现“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快反应、更好效果”。
2.在节约用水方面。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明显增强,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建立,全社会节水惜水意识明显提高。年用水总量控制在5050万m3以内,全县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指标达到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目标,完成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
3.在供水保障方面。新建一批水资源配置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到2023年,完成四川省第一批乡村水务试点县建设任务;县域内城乡供水保障格局更加安全稳定,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以上、规模化工程供水人口覆盖比例达到96%以上,水质合格率不低于城市供水5个百分点,以“三个责任”为核心的农村供水保障责任体系全面建立,“三项制度”全面落实、有名有实,水价形成和水费收缴机制更加健全,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费收缴率达到98%以上,工程规范化管理达标率100%,强化水质检测能力建设,确保水质检测指标与频次双达标。
4.在水生态保护方面。河湖长制深入推进,涉水空间得到有效管控,完成水库管理保护范围划定;注重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推进河流湖库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流域岸线保护;江河湖库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明显提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河湖生态流量基本得到保障,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河湖水质达到或优于上级下达目标;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km2,水土保持率提高到84%以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5.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水利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智慧水利建设持续推进,基础信息感知网与采集网日趋完善,大数据平台逐步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共治的局面初步形成,涵盖防汛、抗旱、节水、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供水、河湖管理、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水利监督等水利各领域的业务应用系统基本建成,水利行业网络安全整体防护水平有所提升。
6.在水利行业监管方面。河湖监管持续发力,水资源刚性约束明显增强,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安全稳定,水土保持监管更加有力,水安全风险可防可控,行业监管体系基本建立,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7.在水利改革创新方面。水利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水资源管理、水利投融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水价等方面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涉水监管制度基本建立。切实加强水利服务保障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依法治水、科学兴水、合理配水、规范管水水平稳步推进,水利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水利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水利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水利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建成,水利工程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
8.在水文化建设方面。水文化建设成效明显,水利行业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水利工程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水利职工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县“十四五”期间建成水美新村15个,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美丽四川·宜居乡村”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
展望2035年:我县基本形成现代化治水体系,提高现代化治水能力,加强水安全保障措施,基本实现水旱灾害消除、稳定优质水资源配置、健全现代化水利制度,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防洪抗旱保平安、稳定充足水资源、优美健康水生态、优质宜居水环境、先进丰富水文化的美好生活需要。
丹棱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主要指标,见专栏1。
专栏1丹棱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 主要指标项 | 丹棱县 现状 | 丹棱县 2025年 | 眉山市2025年 | 四川省 2025年 | 备注 |
1 | 江河堤防达标率(%) | 66 | 80 | 80 | 80 | 预期性 |
2 | 用水总量控制(亿m3) | 0.49 | 0.505 | 15.4 | <330 | 约束性 |
3 |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 28.24 | 不低于省定目标 | 以国家下达的指标为准 | 约束性 | |
4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51.75 | 约束性 | |||
5 |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 0.47 | 0.53 | 0.53 | >0.50 | 预期性 |
6 | 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亿m3) | (0.05) | (0.15) | (0.9) | (20) | 预期性 |
7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92.02 | 96 | 90 | 88 | 预期性 |
8 | 水土保持率(%) | 83 | 84 | 80 | >78.5 | 预期性 |
9 | 国、省断面地表水质量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100 | 完成省定目标 | 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 | 约束性 | |
10 | 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满足程度(%) | / | / | >90 | >90 | 预期性 |
注:1.指标带()为5年累计数,其余为期末达到数;现状指2020年数据,其中的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的单位为m/万元。2.江河堤防达标率是指5级及以上堤防长度中,达标堤防长度占比。3.水土保持率是指区域内非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
第三章加快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
第一节构建高效科学的水旱灾害防治体系
以防洪薄弱环节建设为重点,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按照“消隐患、夯弱项、强调度、提能力”的思路,优先解决城镇防洪标准不达标、洪涝灾害易发和堤防损毁严重等问题;全面消除现有病险水库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新鉴定为病险的水库;开展重点山洪沟治理,完善“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
1.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坚持目标导向,紧紧围绕“消除存量隐患,实现常态管理”的总要求,坚持建管并重,按照轻重缓急有序推进现存规划外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其它新增的病险水库,及时实施除险加固;按照统一标准建设和完善水库雨水情测报和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不断加强水库及其渠道的维修养护,实现水库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常态化,恢复和提高防洪库容;深入推进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常态化管护机制,构建“统一管理、分类管理、权属明确、责任落实、日常监管、专业巡管、运行安全、蓄水保供”的水库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水库安全长效运行,充分发挥水库在防汛减灾、供水保障和农业灌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加强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编制全县中小河流防洪治理规划,优先解决城镇防洪标准不达标、洪涝灾害易发和堤防损毁严重等问题。加快实施已纳入《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财政支持项目清单》的思濛河城区上游段、安溪河仁美镇段、安溪河鸭子滩段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加快论证其他河段防洪治理工程。
3.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完善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实施危险区动态和分级管理,健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工作规程,优化监测预警站网布局,推动监测预警平台集约化应用,持续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加快实施李子沟重点山洪沟治理工程,加快文沟、张教沟等重点山洪沟可行性论证,全面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4.强化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完善指挥调度体系,强化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部门协同,完善指挥决策支撑系统,及时精准发布预警信息。健全“三单一书”(领导干部责任清单、部门职责清单、隐患风险清单和一项承诺书)、“两书一函”(约谈通知书、整改通知书和提醒敦促函)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督查。全面开展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和风险等级划分,加强普查成果运用。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加快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设施设备建设,优化监测站网布局,畅通预警发布渠道,努力实现重点区域内监测预警全覆盖。坚持“一盘棋”思想,完善应急预案,备足应急物资,强化隐患排查,加强应急演练,确保发生汛情后能够高效有序及时地开展抢险,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压实防汛减灾责任,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求,进一步将责任明确到单位、落实到人头、压实到一线。
专栏2水旱灾害防御工程
1.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继续加大水库大坝安全鉴定,消除现有病险水库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新鉴定为病险的水库。完成友谊、螃蟹沟、齐家沟、杨场桂花、夹关石、罗缺口6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安装;定期开展小型水库维修养护工程。 2.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分年度完成安溪河仁美镇防洪治理工程、安溪河鸭子滩段防洪治理工程、思濛河城区上游段防洪治理工程3段中小河流整治任务;加快论证金牛河大林段、思濛河龙鹄段、安溪河河湾段、安溪河五龙段等防洪治理工程。 3.重点山洪沟治理。完成丹棱县李子沟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加快文沟、张教沟等重点山洪沟可行性论证。 4.防汛抗旱能力建设。开展非工程措施和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扩大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努力提高全县中小河流防汛减灾的信息化和管理能力,逐步完善防汛抗旱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完善防汛抗旱指挥信息化系统。 |
第二节构建严格高效的节水配水管理体系
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按照“严节水、挖潜力、强骨干、构网络”的思路,加强重点领域节水,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加快形成全社会全覆盖节水格局,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推进一批重点水源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开展四川省第一批乡村水务试点县建设,构建“全域供水、城乡一体、同网同质”供水新格局,全面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1.实施节水行动。按照“三条红线”和“双控行动”要求,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集约转变。坚持节水优先方针,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按照“严管控、抓重点、建机制”的思路,加快实施节水行动,以刚性约束倒逼节水、以严格制度规范用水、以有效政策激励节水,加快形成全社会全覆盖节水格局,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加强用水定额管理、计划用水管理、用水计量管理、水价机制管理和节水三同时管理,加快节水载体建设,加强供水管理,加强生活节水器具推广,提高再生水使用比例,加强节水宣传,提高全民节水爱水意识。
2.加快水源工程建设。配合省、市,积极努力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玉溪河灌区引水工程(引玉入丹)前期工作,“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建成观音崖(小1型)水库,积极推进黑滩子水库(中型)、长流水库(小1型)、冷箐沟水库(小1型)等水库前期论证工作,具备条件的适时开工。实施县城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
3.全面推进乡村水务。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聚焦民生改善,全面推进乡村水务,提高供水标准和供水保障。按“搭框架、补短板、赋灵魂”三步走的思路,分三年(2021~2023年)完成全域饮水安全项目、老旧管网改造、供水运行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成立国有水务平台公司,施行农村水利投、建、管、运一体化模式,由公司多元筹集资金、实施工程建设、健全管理体制、规范推进公司运营。认真落实“三个责任”“三项制度”政策,实现从饮用水水源地至用水户水龙头的全过程监管。
4.实施农村水利工程。加快已成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特别是东风、党仲、梅弯三个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进一步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灌区供水保障,完善水源工程灌排设施和计量监测设施,实施精细化管理。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田旱涝保收能力和粮食单产水平。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因地制宜扩大管道输水灌溉、喷灌、滴灌等节水方式,推广新型灌溉技术,建设与幸福美丽乡村相适应的民生水利。抓好镇、村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做好乡村振兴水利保障工作,实施农村小微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抗旱水源、山坪塘整治等项目,优化农村水利设施。
专栏3水供给工程
1.丹棱县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打造各类型节水示范项目,综合集成各项节水措施,开展节水宣传活动,带动全社会节约用水。 2.水源工程建设。完成续建工程观音崖水库建设任务;加快推进黑滩子水库、长流水库、冷箐沟水库等水源工程前期工作;配合省、市,积极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玉溪河灌区引水工程(引玉入丹)前期工作,“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实施县城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 3.乡村水务工程。续建丹棱县全域饮水安全项目,实施老旧管网改造项目和供水运行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项目。 4.农村水利工程。完成东风水库中型灌区节水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加快论证党仲水库中型灌区、梅弯水库中型灌区和其他重点小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完成15.36万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整合涉农资金,开展山坪塘、石河堰整治、高效节水灌溉、灌排设施建设等农村小微水利工程。 |
第三节构建碧水长流的幸福河湖保护体系
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健康水生态、优质宜居水环境的要求为目标,按照“重保护、促修复、强监管”的思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加强河湖生态保护力度,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强化水土保持监管力度,深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强执法巡查力度,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1.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以完备的河湖名录、明晰的河湖长责任、系统的政策制度、科学的河湖治理、现代的技术支撑5大体系为统领,深化激励、暗访、各级协调、聚焦突出问题等6项机制,深入实施“一河(湖)一策”管理保护方案,突出抓好“5+9”重点工作(“5”指水资源管理、河道采砂管理、河湖“清四乱”、水土保持、小水电清理及生态流量监督;“9”指水污染防治、入河排污口监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沿岸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港口码头污染防治、长江流域禁捕禁渔、水源涵养区保护、河道岸线及沿江森林或湿地保护)。强化新技术应用与现有监督手段有机结合,加快构建“天上看、地上查、河上巡、网上管”的立体监督模式。
2.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末端严治、水岸联动,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严格控制水污染排放总量,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构建全流域、全过程、全方位的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不断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科学调整和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协调联动机制,切实提高水源地环境安全保障水平。
3.实施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坚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采取保障生态流量、截污治污、自然修复、河道治理、清淤疏浚、生物调控等措施,在主要河流岸线,因地制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工程,实施河湖生态缓冲带恢复、水生植被恢复等工程项目。科学规划、建设河岸生态缓冲带、生态林带及人工浮岛、湿地公园等,构建全县主要河流生态屏障和水质净化通道,有效拦截城市、农田径流等面源污染。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推进水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打通各水线堵点,统筹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湖管护等多项水利措施,构建全域大水调新格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4.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耕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专栏4 水生态保护工程
1.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加快论证丹棱县城区思濛河河湖水系连通工程、丹棱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探索构建全域大水调新格局,构建安溪河流域向思濛河流域补水渠道、思濛河流域水库群生态补水廊道、打造小微型水系连通亮点。 2.深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县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km2,完成幸福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加快论证石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安溪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3.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严格控制水污染排放总量,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做好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执法巡查,保障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 |
第四节构建繁荣兴盛的大雅水文化体系
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定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落实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按照“传承文化、弘扬精神”的思路,挖掘传承优秀水文化,以创建水美新村、水利风景区的载体,大力推进水文化建设,加强水利宣传和水情教育,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1.加强水文化建设。水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行业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把水文化研究的成果付诸行动的实践活动,是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途径。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成覆盖全县水利行业的职业道德体系建设,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的文化内涵,水利规划、工程设计和建设管理要融入水文化元素,大力提升水环境与水工程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繁荣和发展水利文学艺术。
2.持续推进水美新村建设。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按照“水安全有保障、水资源有保证、水环境有质量、水生态有保护、水文化有底蕴、水景观有特色”的水美新村总体标准,总结“十三五”试点经验基础,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培育计划,在区位有优势、基础条件较好的村。结合滨河公园、河道整治、山洪沟治理、新建小型水库等项目,重点培育一批水旅融合型、水生态保护型、水文化传承型、产水配套型水美新村。“十四五”期间,建成水美新村15个。
3.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根据丹棱县水利风景区资源特征、分布状况和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总体布局,开展水利风景区建设。重点发展水库风景区和灌区农业观光风景区等多种类型的水利风景区,如幸福堰、梅弯水库、中观山水库、齐乐公园等精品景区。“十四五”期间,争取创建1个省级水利风景区。
4.加大水文化宣传力度。通过“八五普法”“节水中国行”“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主题宣传活动,继续普及水文化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保护水资源、水工程和水质量以及维护河流、湖泊健康生命的意识,积极引导市民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编纂《丹心水润—丹棱县水利建设成就文史专辑》,记录我县从古至今的水利工程建设成就,弘扬“丹心雅正、开拓奋进”的丹棱精神,激励全县干部和人民群众在新时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水利建设。
专栏5水文化保护工程
1.推进水美新村建设。按照“六有”标准,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培育计划,在区位有优势、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建成水美新村15个。 2.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论证发展包括水利枢纽风景区、古堰风景区、水库(湖泊)风景区和灌区农业观光风景区等多种类型的水利风景区,争取创建1个省级水利风景区。 3.加强水文化保障。加强水文化建设与保护,挖掘水文化遗产,加强水文化载体建设,加大水文化宣传力度。 |
第五节构建务实高效的现代水管理体系
坚持效果导向强监管,创新管水思路、管水方略和管水制度,按照“ 建机制、强管理、优服务” 的思路,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水管理制度体系,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县域治理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1.加强水法治建设。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地下水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继续加强水行政执法,严肃查处重大案件、典型案件,增强涉水法律法规权威性。
2.强化水资源监管。落实节水优先,按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要求,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全面监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配置、调度等各环节。
(1)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十四五”期间,进一步落实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强化用水总量统计,服务水资源税征收管理;继续深化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加大违规取水清理整治力度,进一步规范取用水行为,确保“三条红线”指标全部达标。
(2)加强水资源节约监管。严格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进一步推进计划与定额相结合的计划用水管理机制,对超过定额标准的灌区、企业、单位分类分步实施节水改造。严格落实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以及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淘汰目录。工业园区将节水作为企业落地的前置条件。建立节水监管体系,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配置调度的全过程节水监管和农业、工业、城镇的全域节水监管,确保节水目标任务落实落地。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加大评估考核监管力度,强化节水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提升全民节水意识。
(3)强化取用水监管。实行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强化规划制定、建设项目立项、水资源论证中节水有关内容和要求,从源头把好节水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建立取水许可准入清单,从严核定许可水量。结合水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制度建设,区分生产、生活、生态等用水类型,完善水资源使用权用途管制措施。加强重点取水口监督管理和计划用水监督管理,建立全县重点取水口名录及台账,逐年编制用水监督管理计划,强化取用水监管。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布局等进行规划水资源论证,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在区域发展、城镇化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刚性约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水资源条件相适应。
强化取用水统计和用户用水实时监测,着力推进取用水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对准予取水许可的取用水户及其供水对象,加强工业、生活取用水计量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着力推进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适应的水资源监控能力。
(4)强化节水和管理能力建设。充分利用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宣传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宣传依法管水、科学治水、节约用水的重大意义和保护水资源、水工程、水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相关配套政策,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加快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全面实施居民生活用水阶梯价格制度,推广生活节水器具,鼓励居民节约用水,形成全社会自觉节水、惜水、爱水、护水的良好氛围。
(5)强化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严格落实《四川省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确定和保障工作方案》,切实履行好水利部门指导河湖生态流量(水量)管理职责,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强河湖生态流量(水量)监管,保障河湖生态用水,是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确保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3.强化河湖空间监管。继续深化河湖长制,落实属地责任和部门责任,创新履职方式和工作方法,进一步发挥公众护水在河湖治理保护中的作用。科学划定各类河湖生态空间,建立完善河湖空间管理制度,推行河湖水域岸线规划刚性约束、河湖健康评价、河湖水域常态化监管、涉河项目批后监管等制度。制订水域保护规划和重要河湖岸线保护利用规划,规范水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创新水域岸线管理模式。
(1)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控。以流域面积50km2以上的生态功能突出、沿岸人口较为聚集的河流为重点,根据划定的河湖管理范围,设立界桩,并向社会公告;编制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划定岸线边界线和功能分区,强化岸线分区管控。充分利用全县“水利一张图”及河湖基础数据库,及时将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成果、岸线规划分区成果、涉河建设项目位置信息上图,实现动态监管。到2025年,编制完成主要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对于规划编制的河流均完成管理范围及岸线分区,并实现动态监管。加快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岸线补偿机制,推进水域岸线资源有偿使用和损害赔偿。
(2)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按照“清存量、控增量”的要求,在全县范围内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活动,综合运用实地核查、日常巡查、遥测遥感监测、群众举报等多种手段,全覆盖、拉网式全面排查“四乱”问题,建立“四乱”问题滚动台账和整改清单,持续开展乱占、乱采、乱堆、乱建清理行动,推进“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形成长效机制,建设美丽河湖,打造幸福河。到2025年,基本完成河湖“清四乱”向中小河流和农村河道的延伸工作,实现全县河湖全覆盖,形成数据库和滚动台账。
(3)推行河湖长制网格化管理。全面执行河长负责制,加强河长湖长考核,创新河湖长制管理机制,推行河湖网格化管理,科学划分网格监管单元,形成“全面覆盖、网格到底、人员入格、责任定格”的管理网络体系,着力消除执法盲区,推进河湖综合行政执法全覆盖。建立河湖网格化管理平台,以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为载体,利用无人机等新技术手段,实现河湖巡查、监控、网格化、智能化日常管理全覆盖。推进部门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加强执法力量建设,强化执法队伍人员、装备保障。到2025年,全面开展美丽河湖示范县建设工作,通过实施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将我县河湖建设成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示范河湖,实现“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目标。
(4)加强河道采砂监管。严格落实河湖采砂管理责任制,加大日常监管、暗访巡查和违法打击力度。进一步完善河道采砂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河湖长制与采砂管理责任制有机结合,建立河长挂帅、水利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采砂管理联动机制。
4.强化水土保持监管。以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为重点,加强水土流失监测预警,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完备的水土保持监管制度体系,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1)完善监管制度体系。严格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县实际,以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为核心,积极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强化水土保持监管制度保障。到2025年,结合国家、省、市对水土保持监管的要求,完善现有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制度,制订年度监督管理计划和方案。建立系统完备、职责明确、严格高效、规范有序的水土保持监管体系,构建政府主导、水利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水土流失治理机制。
开展水土保持专项执法行动,建立水土保持监督检查与水行政综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切实履行生产建设活动监管责任,严肃查处人为水土流失违法违规行为。实施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推动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和相关部门职责。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制度,严格依法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统筹用于水土保持治理及相关支出。建立和完善采矿及工业企业的水土流失恢复治理责任机制。
(2)加强水土流失监管。加强水土保持的监督检查。利用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和“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系统”监管,对重点区域开展区域性监管,对重大建设项目开展监督性监测,完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体制机制,督促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义务。
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加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人为水土流失监管,按照“提前介入、主动作为、全程管控、跟踪落实”的原则,采取工作告知、现场检查、书面检查、约谈、自主验收核查等方式,对县重点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实行全过程监管。
5.强化水利工程监管。加强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监管,压实各方主体责任,加强安全规范运行监管,建立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安全规范运行和效益最大化。
(1)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监管。根据相关规定,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全过程监督,压实项目法人、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参建各方主体责任,强化前期工作、设计变更、“四制”执行、建设进度、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移民安置、工程验收等环节的监管,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充分利用水利建设市场监管、水利建设市场诚信平台等已有网络平台,采用定期开展例行检查和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即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相结合的方式,对县域水利工程建设进行常态化、动态化监督管理。
(2)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监管。以中小型水库、农村饮水工程为重点,全面落实工程管护主体、风险管控责任、管护人员和管护经费,建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和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责任清单,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完善水利安全责任体系建设。结合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在明确各类工程产权和管护主体后,编制完成不同类型水利工程运行监督方案,明确监管内容、考核指标及保障措施等。
健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机制,积极推进工程管养分离,建立适合我县水利工程管理实际的管理模式。加强对水利工程调度的监管,按照安全第一、风险可控、效益最大的原则,合理制订各类水利工程调度运用方案,不断提高调度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水平,落实河湖生态水量(流量)保障的目标要求。我县大多水库已运行多年,水库存在一定程度的泥沙淤积,可适时安排库区测量、清淤等,以提高水库调度的运行效益。
6.强化水安全风险管理。按照“预防为主、风险可控”的原则,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加强水安全风险识别,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和对应的风险响应机制,注重演练和宣传,妥善应对水安全极端情况和各种困难局面。
(1)加强水安全风险识别。加强各类风险源排查防控,建立完善水安全风险识别和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动态监控响应。强化水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提前做好各项准备。规划到2025年,建立洪旱、水资源、水生态预警指标和评价体系,为水安全风险识别提供数据基础。
(2)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针对各类可能存在的水安全风险,组织制定应急预案,合理确定应急预案内容,突出重点,落实责任主体,分级分类明确洪涝干旱、水污染、城市供水危机、河湖水生态破坏、溃坝溃堤、堰塞湖等各类水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原则、组织指挥机制、预警预报与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措施等内容。
(3)建立健全应急处理机制。坚持快速响应、分类施策、各司其职、协同联动、稳妥处置,着力防范化解水安全风险。加强对水危机的舆论引导,提高应对和救援能力,强化水危机事后处理与重建。加强对公众的水危机教育和救援基本技能培训,组织公众参与减灾工作。
7.加快智慧水利建设。以实现水利智能化管理为目标,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驱动,以建设“感知广泛、传输快速、处理高效、协同智能、安全可靠”的智慧水网为抓手,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增强水利信息感知、分析、处理和智慧应用能力,支撑行业强监管,着力以智慧水利引领水利现代化。
8.做好工程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法依规、优质高效推进移民工作。统筹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征求移民群众意愿,进一步提高移民安置规划质量。强化落实移民安置责任,细化年度计划和工作安排,加强移民安置质量、进度监督,促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保障移民群众合法权益,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维护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加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编制实施后期扶持规划,支持移民安置区完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要求,以历史文化村落、美丽宜居示范村、农家乐(民宿)特色村三类项目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因村而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移民就业创业能力建设,加大实用生产技术、就业技能、产业发展等培训力度,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推进移民安置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兴旺,夯实稳定增收基础。平安乡村建设深入推进,乡村治理机制不断完善、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支持在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选择一批有条件的移民村先行实施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专栏6水管理工程
1.智慧水利建设。开展水利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水利信息互联网和智慧视频监控网、加快大数据中心和智能应用系统建设。 2.移民后扶资金项目。进行基本口粮田及配套水利设施、交通、供电、通信和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化移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发展移民能够直接受益的生产开发项目,实施与移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项目。 |
第四章改革创新水利体制机制
坚持改革牵引、创新驱动,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针对机制体制不健全、不完善的主要制约因素,按照“重创新、激活力”的思路,建立完善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水利体制机制。
第一节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
1.深化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机构改革基础上,继续深化水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动态调整水利权责清单编制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纵深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推行行政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治、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协同监管格局。进一步理顺“政事企”的关系,结合水利行业特点,做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统分结合。
2.深化价税改革。我县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区域供水能力不足、水生态脆弱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深化水资源税改革,推动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水生态补偿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水权改革,促进水资源有偿使用和水环境保护,是“十四五”期间全县水利改革发展的重点。
(1)推进水权改革。推进水资源使用权确权,明确行政区域取用水权益,引导水权规范流转。加快培育和发展水市场,探索发展流域内、地区间、行业间、用水户间等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
(2)推进农业水价改革。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6〕2号)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十四五”期间,我县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使农业用水价格总体达到维护成本水平;构建可持续的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到2025年前基本完成15.36万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
(3)推进供水水价改革。综合仁美水厂及县水厂制水成本,开展水价改革,制定全县统一基础水价标准;综合分析成本,制定阶梯水价,尽可能达到供水事业盈亏平衡。
3.推动产权改革。全面加强水利工程划界,为加快明晰、有序推动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奠定基础,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效能。抓住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的有利机遇和开展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的良好契机,在与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全面加强水利工程划界工作,划定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已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的水利工程,要明确管理界线、管理单位和管理要求,并向社会公开。
4.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金融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水利投融资机制,拓宽水利投融资来源渠道,优化水利投融资结构。
(1)稳定政府投资。稳定公共财政投入规模,优化项目安排和投资结构,优先保障重大水利工程投资。积极调整财政预算支出结构,结合政府财力状况逐步增加对水利的投入,加强水利建设项目包装储备,积极争取债券资金支持,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中水利基本建设的比重。认真执行国家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
(2)吸引社会资本。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和社会融资为补充的水利投融资体制。支持社会资本采取股权合作、股权认购、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资产收购等方式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广泛参与包括原水生产、自来水生产、污水处理、中水生产等有一定收益或稳定盈利的水利建设项目。支持社会资本通过资产收购、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经营;规范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盘活优质存量资产,转让所得用于新建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再投资形成优质资产的良性循环。通过资金补助、价格政策、税收优惠等措施,完善项目投资回报机制。
(3)增加政策支持。继续用好政策性金融资金,完善抵押补充贷款、水利扶贫开发贷款等政策性贷款。鼓励信用优良的企业通过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券、公司债券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作用,用好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等优惠政策,拓宽水利项目融资渠道,缓解地方筹资压力。制定相应的水价电价优惠机制、政策性贷款、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
第二节提升行业能力水平
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水法规及规划体系,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依法治水管水能力。
1.完善水利科技引进体系。注重科技创新在水利发展中的驱动和引领作用,加强实用水利技术推广和高新技术应用,推动信息化与水利现代化深度融合。系统梳理在水生态保护、农业高效用水过程精量控制及综合利用一体化、中水回用、河流湿地生态修复、智慧水利及水利现代化管理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通过引进先进科学理念和技术手段解决水问题,强化水利发展改革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加强通过遥感、遥测、互联网技术应用,建立面向防灾减灾数据中心、决策支持平台及信息服务平台、水资源调控体系、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网络及“互联网+水利”系统的综合数据平台,建立科学、适用、公开的服务体系。
2.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抓好干部教育培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作为首要任务,旗帜鲜明讲政治为根本要求,坚持联系实际、从严管理,提高培训针对性有效性,分类分级组织实施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各级各类干部人才的专业化能力,不断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和生机活力,高质量教育培训干部、高水平服务全县水利事业发展。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守干部选拔任用程序,不断改进识别干部办法,提升选人用人的质量和水平,从严从实管理监督干部,大力选拔任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找准水利薄弱环节,改善基层水利人才短缺局面,扎实推动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与技术支撑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技术咨询及人员培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注重实效,因人因地制宜,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指标和体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情感激励,建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增强各类人才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激发各类人才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使基层水利人才“招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3.提高依法治水管水水平。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从思想建设、执法力度、法治宣传、机构保障、机制建设等多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执法效能,维护良好水事秩序。力争到2025年,建立起机构健全、力量充沛的水行政执法队伍,营造氛围浓厚、人人参与的水法治环境,实现水行政执法高效有力、规范有序,为水利行业强监管,保障丹棱水安全提供坚实的执法支撑。
4.提升基层水利服务能力。按照中央、省、市、县关于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相关部署要求,将涉改乡镇、村(社区)的小型水库运行管理和农村饮水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加强水利机构能力建设和基层水利服务人员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电视台、报社、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多渠道畅通群众在线反映、咨询水利问题途径,不断提升农村水利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探索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向农村经济组织、专业化合作社等多元方向发展,发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
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规划协调性分析
本次规划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水安全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和省、市决策部署,符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关于水安全保障的要求。与国、省、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进行了对接,在规划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等方面与国、省、市级规划保持一致。同时,与《丹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衔接一致,与正在编制中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应以最终版本为准)、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领域的“十四五”专项规划进行了对接,规划之间相互协调。
本次规划与《四川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第一批)(试行)》《眉山市“三线一单”成果》等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总体相适应,规划实施可以把对各生态功能区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根据《丹棱县水功能区区划》及《眉山市水功能区区划》,丹棱县共有水功能一级区3个,其中保留区1个、保护区1个、开发利用区1个。
表5-1丹棱县水功能区划一览表
功能区名称 | 范围 | 长度(km) | 水质 目标 | ||
一级水 功能区 | 二级水 功能区 | 起始断面 | 终止断面 | ||
高石梯河 丹棱保护区 | 河源 | 梅弯水库 大坝 | 2.4 | Ⅲ | |
高石梯河 丹棱保护区 | 梅弯水库 大坝 | 河口 | 2.4 | Ⅲ | |
思濛河丹棱 开发利用区 | 思濛河丹棱景观娱乐用水区 | 板桥村 | 邵家坝 | 5 | Ⅲ |
思濛河丹棱 排污控制区 | 邵家坝 | 雷营 | 1 | ||
思濛河丹棱 过渡区 | 雷营 | 望苏桥 | 5 | Ⅲ |
第二节环境影响分析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资源配置工程、防洪减灾工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等。规划项目所承担的任务以及保障对象不同,其环境影响各异,其中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规划建设项目主要环境影响如下:
水资源配置工程包括重点水源、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和农村水利工程。工程实施的主要有利影响为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进一步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提高生活、生产、生态综合供水能力,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以上。其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原有天然河道的水文情势发生变化、水库淹没及占地、移民安置、水土流失、灌溉回归水对水环境的影响及生态环境用水的影响。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应结合项目区域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在分析河道内外环境需水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项目开发任务。
防洪减灾工程包括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工程。防洪减灾工程的主要有利影响表现为:可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提高重点江河和重要城镇防洪排涝能力,保障重点地区防洪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其不利影响是:改变河流水文情势、淹没及占地、移民安置、水土流失以及对水环境、生态环境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影响。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包括加强河湖保护、保障生态流量、实施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利风景区建设等。水生态保护可有效管控涉水空间,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控制入河湖污染物排放,有效改善水生态水环境,有效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通过规划实施,水土保持率提高到84%以上,水生态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第三节环境保护目标
丹棱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环境保护目标详见表5-2。
表5-2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因素 | 环境保护目标 |
水环境 | 维持和保护河流自然水环境功能;水质达到水功能区目标水质;保障饮用水安全。 |
生态环境 | 维持林草、森林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正常发挥;保持重点河段河流廊道连通性;维持流域水土保持目标。 |
社会环境 | 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改善生产、生活、生态供水条件;改善农田灌溉条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节水型社会建设。 |
第四节对策与保护措施
高度重视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落实“三同时”管理制度,坚持“三先三后”原则,依法加强相关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对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监督。
1.加强流域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大程度地减轻或消除规划实施对环境的不利环境影响。水资源配置工程要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维持湖库合理流量,逐步退还挤占河道内生态用水。水资源开发要高度重视对河流生态环境和地下水系统的保护,要研究生活、生产、生态综合用水需求以及调度运行方案,对水库、水电站及引调水工程下泄流量提出明确要求。
2.具有城乡供水任务的水源工程要按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338—2018)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相应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严格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2010年12月22日修正版)进行分级防护,防止水质污染,确保供水安全。规划项目若涉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Ⅰ、Ⅱ类水域和Ⅲ类水域中划定的保护区,禁止污水集中排放。
3.具有农业灌溉任务的水源工程应提高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强化区域农业环境管理,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努力减少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灌溉回归水对地表水体的影响。
4.防洪排涝工程的江河堤防工程堤线、堤型选择应尽量维持原天然河道的形态,避免大规模截弯取直、整齐划一,尽量采用生态护岸,避免硬质护岸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横向阻隔。
5.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区域里实施应严格管控。按照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与脆弱区、禁止开发区对涉及的受保护地区分类,明确在相应的区域内能否从事水利建设等活动,若允许开展相关活动,明确其开展的限度,将水利工程建设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6.在规划工程选址选线过程中,尽可能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敏感区,切实处理好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确实无法避让的情况下,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发建设项目不得穿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育区、核心景观区,湿地公园的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等。若经国家批准的重点建设项目因自然条件限制,必须穿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敏感区时,按相关法律法规办理。
7.优化和调整工程布局,慎重选择施工场地,尽量避开保护动植物集中分布区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对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及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予以保护,严禁破坏。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采取避让、减缓、补偿和重建等生态影响防护和恢复措施,减轻规划实施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要进一步研究动物栖息地保护、人工增殖放流、过鱼设施、保证下泄生态流量(预留生态库容、生态调度等)及制定相关的在线监测方案等措施减轻规划实施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8.优化工程选址和建设规模,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尽量减少淹没占地及移民,从源头上减轻移民安置难度;切实做好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农村移民安置、城(集)镇及专业项目迁(复)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确保被征地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9.加强规划实施后可能影响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重要目标的监测与保护,及时掌握环境变化,采取相应对策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环境风险问题,制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应急管理措施。
10.加强执法监督,水行政主管部门联合相关部门执法,对于违反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不按取水许可规定取水、浪费水资源和污染水资源、未按环境保护要求下泄生态流量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联合查处。
第五节评价结论
本规划实施后可有效提高全县防洪能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大幅度提高流域灌溉及供水能力,满足县域内生活生产用水需要。因此,本规划综合效益非常显著,对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繁荣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规划项目建设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在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可得到减缓或消除。从环境保护角度评价,规划的实施是可行的。
第六章实施效果和保障措施
第一节实施效果分析
1.实施计划。“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放在保障民生、服务民生和改善民生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优先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改造等项目建设,同时重点项目筛选还应兼顾续建项目和具备前期工作条件的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保证续建项目的实施,尽快完善具备前期工作条件的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完善上报和审批手续。按统筹协调、综合协调、突出重点、需要与可能结合的原则,逐步推进储备项目前期工作。
2.效果分析。到2025年,基本建成洪水防御得当、供水保障充分、节水推进全面、水生态修复有力、行业管理灵活的五大体系,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成效显著,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与丹棱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展望2035年,丹棱县水利改革发展目标为基本建成引水补水生态水网,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协调的现代水治理体系,实现水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高水平的水安全保障。
第二节保障措施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要把水安全保障作为“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领域,必须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水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水利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加强对水利事业的领导,把水利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建立稳定可靠的投入机制,从资源配置、工程体系、管理制度、经营机制、水环境质量等方面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强化县人民政府的水利工作责任,加强对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水利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县水利、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具体抓好“十四五”期间各项任务的落实工作,形成推动全县水利发展的合力。县人民政府要把《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措施等进一步细化,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精心组织,严格落实防汛抗旱、供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河长制等行政首长负责制。健全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加强对《规划》主要目标指标完成情况的考核监督,适时开展《规划》执行情况总结评估,分析实施效果,及时研究解决问题。
2.抓好规划落地,推进项目实施。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对水利发展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切实帮助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水利部门要认真履行管理职能,编制好阶段和年度水利建设计划,加强工程建设和管理;按照“竣工验收一批,加快推进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规划储备一批”要求,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发挥工程效益;大力推进水利项目前期工作,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有关强制性标准和规程规范,确保前期工作质量和深度。抓好征地移民、用地预审、规划选址意见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项目环评等要件办理,积极落实建设条件。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项目审查审批进度,强化监管,提高效率,推动项目开工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3.促进公众参与,凝聚社会力量。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水利宣传工作,加大对水情的宣传教育力度,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作为干部和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水利宣传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全社会对水的珍惜意识、忧患意识、感恩意识、敬畏意识和水法治观念,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和支持水利规划实施,使规划实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为水安全保障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健全水行政主管部门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决策的途径和方式,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和水利建管工作,依法公开水情信息和工作动态,鼓励社会监督水安全保障工作,构建全民行动格局。
标签: 规划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