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埇桥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埇桥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规划总论

一、“十三五”文化和旅游发展成就

(一)文化艺术创作成果丰硕

(二)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提高

(三)非遗保护传承不断创新

(四)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健全

(五)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六)旅游业实现快速发展

(七)旅游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八)文旅项目投资拉动明显

(九)文化和旅游市场规范有序

(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有效

二、“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形势

(一)“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环境与机遇

(二)“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新趋势

三、“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第二篇 ?“十四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四、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一)培育地方精品力作,健全艺术创作扶持机制

(二)扶持文艺院团发展,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

(三)强化文艺阵地建设,促进优秀文艺作品传播

五、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一)全面做好大运河埇桥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二)完善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建设与管理

(三)加强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

(四)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六、聚焦文化惠民工作,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共建共享,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二)社会合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三)全民参与,促进群众文艺活动有序发展

第三篇 ?“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七、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布局,实现集聚发展

(一)围绕符离大道,打造文旅康养产业集聚带(一路四区)

(二)围绕重点项目,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特色园区(五大园区)

(三)围绕四级联建,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3镇17村)

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扩大文化消费

(一)改造提升一批传统文化业态

(二)鼓励发展一批文化新型业态

(三)加强文化产业园区与服务场馆建设

九、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旅游核心载体建设,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

(二)加快旅游服务业态发展,培育旅游服务品牌

(三)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与节事活动

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

(一)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三)重点发展红色旅游

(四)鼓励发展体育旅游

(五)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产业

(六)因地制宜发展工业旅游

十一、加强文化旅游市场推广,促进区域合作交流

(一)培育文化旅游品牌,加强文化旅游IP建设

(二)加强文化旅游营销推广,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

(三)加强区域文化旅游合作,扩大我区文化旅游影响力

十二、完善旅游公共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一)加强通景道路建设,做好全域旅游标识导视系统

(二)进一步对标完善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三)加强智慧旅游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第四篇 ?保障体系规划

十三、强化人才保障

(一)建立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二)完善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训机制

(三)制订文化和旅游优秀人才引进政策

十四、加强企业扶持

(一)支持文化和旅游龙头企业建设

(二)扶持文化和旅游小微企业发展

(三)推进文化和旅游创新创业工程

十五、完善政策配套

(一)研究制订文化和旅游灵活用地政策

(二)加大文化和旅游基金与税费扶持政策

(三)进一步深化文化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

十六、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质量与市场监管水平

(一)构建文化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机制

(二)优化文化旅游市场治理法制环境

(三)提升文化旅游市场执法监督水平

附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表


前言

“十三五”期间,全区文化和旅游工作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文化强区战略,顺利完成了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经受住了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强化了政策引导与扶持,完成了一批高质量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旅游接待量、旅游总收入、旅游项目投资都实现高速增长,全区文旅工作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十四五”时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阶段,是我区实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此,配合埇桥区城市更新升级、服务乡村振兴、引领大循环消费、助推区域一体化发展,全力塑造埇桥文化和旅游新面貌、新格局、新体验,科学制定埇桥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描绘好发展蓝图,落实工作实施计划,更好地指导埇桥区文化和旅游发展,指导各个乡镇、板块文化旅游产业精准发展。


第一篇 规划总论 一、“十三五”文化和旅游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在“十三五”时期,埇桥区文化和旅游产业抓住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聚焦省级文化旅游名区建设目标,把握“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和旅游扶贫的发展路径,坚持做好文化事业、做大文化产业、做强旅游业,重点打造了符离大道文化旅游产业带,培育了乡村旅游品牌,提升了“中国马戏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的知名度,“十三五”规划制定的各项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基本完成,全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一)文化艺术创作成果丰硕

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展现出“人民的艺术”、“艺术为人民”的全新形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埇桥区文艺工作者在短时间内创作出快板书《为白衣天使点赞》、《众志成城抗疫情》、《八个一律要牢记》和《十项从严来宣传》等一批激荡人心的文艺作品,被国家级“曲艺融媒体”及省文化馆平台采用,发挥出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在文艺作品创作中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利用,制作播出历史人物传记动画片《孝圣闵子》,将孝道文化的精华古为今用,为居民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埇桥区全面提升曲艺作品质量,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加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皖北琴书《文明新风尚》、快板《猪八戒出差》入围第九届全国少儿曲艺节,2019年12月,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埇桥区“中国曲艺之乡”的荣誉称号。

(二)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提高

截至“十三五”期末,埇桥区共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埇桥区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和利用水平:一是持续开展考古挖掘工作。对包含新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文化的小山口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和日常巡护工作,提升技防能力和监管水平,制止各类破坏文物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田野文物保护体系。二是统筹推进文物保护、传承与利用。坚持对石相纪念馆、林探花府和闵子骞祠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强化安全防范设施,保护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着力提升文物公共服务水平和陈列展示效果,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三是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埇桥区入选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淮北片区分县名单,不断实现革命文物的整体规划、连片保护、统筹展示和示范引领,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助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三)非遗保护传承不断创新

“十三五”期间,埇桥区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并积极做好项目申报工作,现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7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5项。

一是不断创新非遗保护与传承方式。建立非遗项目传习基地,推动新的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的培育与申报,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和国家文化遗产日举办非遗展演和活态传承活动。参与宿州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暨非遗购物节,以互动直播形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近大众生活。

二是持续性弘扬和传承曲艺文化。发挥“中国曲艺之乡”的优势,承办安徽省曲艺节、“汴河流韵”首届苏鲁豫皖四省曲艺展演活动;成立区文化馆曲艺社和戏曲社,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以东仙桥广场为文艺阵地,固定为市民演唱传统曲艺和戏曲节目。积极培养文艺骨干引领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免费公益培训活动,实现了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零门槛”文化服务。

(四)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健全

一是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满足百姓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大力推进全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总计建成村(社区)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373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5%以上,基本实现了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建成首个区书法类展馆和11家书画艺术教育基地,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84%,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85%。图书馆、文化馆每周向群众开放56个小时以上,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周向群众开放40个小时以上,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村文化活动中心每周向群众免费开放30个小时以上。

二是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围绕“以文化人”,在全区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开展“文化进万家?云上过大年”、乡村文化游活动周、农民文化艺术节、书画家作品双年展、“送戏进万村”等活动。组织全民艺术普及培训1890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3200余场,开展“送戏进万村”文艺演出2091场次,公益电影放映 *****余场次,综合性村级体育活动7974场次,图书馆外借册次*******册次。

三是形成全民阅读氛围。创新探索公共图书资源新模式,构建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成29个图书馆分馆,以区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的区乡两级图书资源建设,形成全覆盖、均等便捷、实用高效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设立图书馆借阅点37个,开展“传递书香·图书漂流”活动,在全区筛选12个乡镇(街道)列为试点,利用现有图书存量资源,在乡镇(街道)农家书屋进行流转更新,全民阅读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全民阅读氛围逐渐形成。

四是着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已实现区、乡(街)、村(居)三级全覆盖,共组建?1 个中心、105 个所、363 个站。开展家风家教“育”民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培育选树一批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道德讲堂、“好人事迹展播”等主题系列实践活动1万余场次。广泛开展文明家风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等“六进”活动,将好家风融入人民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

(五)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十三五”期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递增,产值从2016年的11.35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4.11亿元,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从2016年的22家增加到2020年的40家。

一是实施文化产业富民工程。依托精品景区,通过挖掘、包装、研究、演绎等手段,开发建成一批多功能文化旅游功能区。加速开发景区旅游文化精品演艺节目,埇桥马戏已实现节假日常态化演出。并将本土文化特色作为卖点进行旅游营销,组织特色旅游商品参加各类展销会,重点推荐徽香源烧鸡、夹沟香稻米、药闫粉丝、鑫甜甜叶菊茶等旅游商品。加快推进老海寺休闲度假村等新型旅游项目建设,兴建符离居易文化小镇、灰古付湖特色小镇、蒿沟特色小镇、夹沟温泉等旅游特色小镇,重点培育云集、万达等旅游餐饮购物街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开展特色文化村落保护工程。全区投入资金650万元对10个历史文化村落历史建筑开展保护利用,全面整合原有的陈旧基础设施,创建了“甜美关湖”、“孝贤闵祠”、“生态桃园”、“文化永安”等一批特色文化村。

三是提升非遗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十三五”期间,埇桥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了巨大成效,每年不定期举办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进一步提升埇桥名片影响力。

四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十三五”期间,以埇北文化创意小镇为抓手,抢占文化创意产业高地,推动全区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成立专业的文化商业运营公司,联合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区作家协会等组织,邀请文化单位与知名艺术家入驻、与各界艺术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举办百场线下文化艺术活动,如第三届江淮琴人古琴音乐会、埇桥区第二十三届黄淮海少儿书画大赛作品展等。

(六)旅游业实现快速发展

一是旅游业体系逐渐完善。“十三五”期间,埇桥区共有4A级景区两家(新汴河水利风景区、宿州市博物馆),3A级景区三家(关湖音乐村、宿州野生动物园、埇桥现代农业主题公园)。乡村旅游成果丰硕,培育四星级农家乐2家,三星级农家乐2家,省级优秀旅游乡镇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7个,乡村旅游、特色民宿、特色小镇、旅游演艺、夜间旅游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文旅、农旅、体旅等多业态融合示范亮点不断涌现,有力推动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乡村旅游扶贫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埇桥区以旅游促扶贫、以旅游促民生,实现人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结合镇头村、关湖村、石相村3个重点旅游扶贫村,沈圩村、清水村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以及涉旅商品企业,构建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链条,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土地流转、加入涉旅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具体措施,有序引导当地贫困群众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截至2018年底,埇桥区自2015年的四年间累计实现乡村旅游带动脱贫2737人,超额完成省文化和旅游厅下达的任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重大贡献。

(七)旅游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十三五”期间,埇桥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全市新改扩建旅游厕所13处,启动清水、五柳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持续优化旅游服务供给水平,新建成丰大国际酒店、希尔顿逸林酒店两大高品级住宿产品,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生态农庄、森林人家等800多家,开发乡村摄影、踏青赏花、特色民居等600家左右。2020年,市外桃源农家乐入选安徽省百佳农家乐,隐·宿度假酒店入选安徽省百佳精品民宿。

二是旅游交通体系日渐完善。“十三五”期间,全区重点关注旅游交通和风景道建设,抓手项目符离生态旅游大道已建成通车,全长46.8公里,总投资约22亿元,连通沿线12个景区,带动沿线一批旅游项目的建设,成为连接宿徐的“一号旅游公路”。完成G206曹村至符离镇的改造,积极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工程创建,加速农村公路联网成环,打通旅游路线“最后一公里”,助力旅游业发展。

三是乡村生态环境全面优化。“十三五”期间,美丽乡村建设纵深推进,三大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结合旅游扶贫发展,埇桥区以大手笔投资着力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通村硬化路实现全覆盖,重点改造旱厕,清理垃圾、淤泥,改善乡村生态文明环境,并成立生态蔬果采摘、生态养鱼、有机香稻等生态旅游项目。全区已建休闲生态农业园600家左右,大力发展近郊生态观光游,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

(八)文旅项目投资拉动明显

?“十三五”期间,埇桥区共立项文旅重点项目近 30 个,项目金额?50 亿元,引进亿元以上旅游项目 2 个,签约金额约?17 亿元左右,完成符离大道旅游整合提升规划、符离片区景观提升项目(清水段)方案设计、老海寺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等;重点项目符离大道成为连接宿徐的“一号旅游公路”,贯通了沿线皇藏峪、五柳、龙脊山等12个名胜风景区,并辐射周边区域符离集烧鸡产业基地、大豆产业园等文旅产业项目建设,逐步形成文旅驱动型的产业经济廊道。建设完成了永镇乡关湖音乐村景区、镇头寺龙顶山生态谷旅游景区、栏杆镇石相村红色旅游景区,南翔云集文化商业街荣膺安徽省十佳夜游街区,成为夜游安徽“新地标”,文旅消费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九)文化和旅游市场规范有序

埇桥区始终以游客满意度为衡量旅游服务质量的标准,综合旅游安全生产大检查、专项治理、工作巡查等手段开展监管执法工作,并加强《旅游法》宣传,营造依法治旅环境。区文化和旅游局创新性开展抽查工作,将年度抽查、随机抽查和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活动相结合,周密部署抽查事项、确定科学抽查方式,保证工作落实到位;针对不同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发布《旅游市场抽查事项清单》,重点检查旅行社服务规范、安全制度和违法行为,确保文旅市场主体依法合规经营。在各个黄金周和小长假期间,文旅局定时对辖区内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开展旅游市场安全大检查和市场综合执法行动,防范各项事故发生,连续多年实现全区文化和旅游市场繁荣、健康、有序发展。

(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有效

一是文旅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在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产品的带动下,打响了埇桥区“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马戏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烧鸡之乡”等名号。依靠品牌效应加大旅游商品、老字号纪念品、特色手工艺品的创意设计开发力度,夹沟香稻米、药闫粉丝、徽香源烧鸡、埇桥剪纸、东方果园休闲小食品、宿州乐石砚、草源牧业牛肉干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被评为宿州市十佳旅游商品,徽香源烧鸡荣获2018安徽百家文创旅游商品创意大赛银奖及首届中国民族旅游商品大赛银奖。

二是品牌节庆活动精彩迭出。先后举办了埇桥区芍药/牡丹/书法文化艺术节、“乡村振兴·筑梦田园”首届乡村旅游暨五柳骑游文化节、“庆丰收·迎小康”?农民丰收节暨埇桥区首届农耕文化节、大泽乡镇首届涉故台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

二是营销推广卓有成效。埇桥区紧跟时代步伐,在营销推广中综合运用数字手段和传统手段,实现品牌知名度提升、区域合作加强;开创并运营“埇桥文旅”集成式微信公众平台,为游客提供住宿、景区、旅游攻略等资讯,通过云游埇桥、文化非遗、历史名人、全景航拍等栏目向游客全方位推广埇桥区特色文化。结合传统推广手段,积极参与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推介活动,打响文旅品牌名号。2019年,埇桥区通过北京·埇桥文旅产业合作交流会将埇桥区文旅产业投资环境推向全国市场,实现多个项目招商引资,同时积极参加“宿州·淮南”、“宿州·蚌埠”旅游推介会,积极向外推介埇桥旅游资源,为文旅发展注入活力。

二、“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形势 (一)“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环境与机遇

埇桥区地处淮海经济区腹地,东邻陇海产业带、南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西邻中原经济区、北邻徐州经济圈,享有“中国马戏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烧鸡之乡”的美誉。“十四五”时期,紧随后疫情国民休闲时代、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依托加大振兴皖北战略和加快淮河经济带建设的政策利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面对淮海经济圈1.2亿人口红利,埇桥文旅发展将迎来区域性休闲消费升级与中心城市升级驱动下的崛起机遇,着力构建埇桥文旅新概念、新名片,打造成为黄淮海休闲旅游和健康养老示范区,全面开创新时代美好埇桥建设新局面。

一是要把握后疫情时代与双循环格局下的国民休闲旅游新特点。迎接本地游、小众游、休闲游和旅游生活化、健康化、品质化等旅游消费新常态。抓住国民休闲消费升级时代下中国式度假新特征,特别是亲子旅游、研学旅游、团建旅游以及年轻一代、互联网一代旅游消费的新趋势,这是埇桥抢抓需求、后来居上的重要契机。“十四五”期间,埇桥区要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创新创造更多文化旅游、生态康养、休闲度假产品,迎合中国式休闲度假新风尚,打造苏皖边界区域性旅游消费新增长极!

二是要紧随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新机遇。埇桥区要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接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着力打造“三区一基地”,优化区域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皖北承接产业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区域产业集聚发展;有效承接长三角区域、淮海经济区都市老年人口转移,抓住健康产业和康养旅游发展的契机;持续推进生态建设,培育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推动埇桥区在国家战略赋能中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道路交通条件、生态景观空间和产业发展温床。

三是要抓住百万级人口城市建设的新机遇。紧扣“东进北扩”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大宿城”发展战略,埇桥区将迎来一个城市扩张和升级发展的机遇期,对城市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功能空间提出新的诉求。同时,区域性人口优势也会转化为城市建设优势、在地休闲消费优势和城市服务优势,进而改变埇桥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总体格局,实现由运河古城到皖东北中心旅游城市的跨越式发展,这是中心城市发展带给文化和旅游业新的契机与诉求,也是其他县市所无法企及的!

(二)“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埇桥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现状与埇桥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显著的城市地位以及文化和旅游可承担的功能角色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1.文化和旅游核心产品不突出

近年来,埇桥区文化和旅游发展态势良好,现有旅游产品以自然风光、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为主,产品多而不精、分散分布,对文化和旅游的整合利用力度不够,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非遗、红色等资源有待挖掘,尚未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龙头项目和拳头产品,导致文化和旅游产品核心带动力不足,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不高。

2.文化和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埇桥区整体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不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职能分散、资源条块分割,缺乏能串联各个旅游节点、便捷完善的旅游公共交通体系和慢游系统,住宿设施以服务商务客群为主,度假客群为导向的设施较少,缺乏承载大流量游客的旅游集散服务系统,各个旅游节点的旅游厕所、大型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仍有待继续完善。旅游目的地智慧化服务与管理水平较低,缺乏能够统筹管理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智慧化平台,阻碍了文化和旅游业运营效率的提高和在地旅游服务能力的提升。

3.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有待加强

埇桥区在区域旅游发展中主题定位不突出、品牌形象不明确,文化和旅游品牌建设较为薄弱,导致旅游目的地核心竞争力不强,旅游市场容易受周边徐州、亳州等强势旅游目的地挤压。同时,对目的地品牌营销投入不足,宣传方式传统,缺乏有效的IP、宣传渠道、宣传平台、营销活动策划等,智慧旅游的滞后导致数字化营销落后,缺少品牌化、特色化的节庆活动等,导致难以将营销信息有效传递给目标客群,制约了目的地文化和旅游品牌形象的推广。

4.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建设薄弱

埇桥区缺乏高效的旅游目的地投资运营管理平台,呈现出资源整合运营能力不强、投资运营机制不完善、目的地综合服务水平不高、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能力不足的现状;对文化旅游创业与创新主体的培育较为落后,缺少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对中小微型文旅企业扶持力度不够,从而导致整体产业运行效率偏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受限。同时,埇桥区文旅产业人才匮乏,中高级管理人才、运营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不足,尤其是与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相关的数字文化、投融资、创新创意等方面人才更加缺乏;人才资源的短缺和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人才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人才引进渠道单一、人才保障机制不健全,严重制约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新趋势

1.深度融合助力文旅产业升级

“十四五”时期是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战略实施的关键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各个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成为这一时期文旅产业升级的重要趋势。文化是旅游开发的灵魂,文化的差异性塑造了不同地区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活化文化遗产、以现代化手段展现本地文化特色是旅游发展中的首要任务。在全域旅游发展中,要重点发展“旅游+”和“+旅游”,处理好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重视旅游业与教育产业、健康产业、养老产业、度假产业、文创产业、互联网产业等新型产业的融合共生,不断催生新产品、培育新业态,进而提升旅游供给水平,刺激旅游新需求的释放。

2.提质增效引领文旅产业发展

埇桥区旅游需求正处于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升级、旅游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旅游发展模式从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运作转变的阶段,提质增效将成为未来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十四五”时期,埇桥区需要不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水平、规范文旅市场秩序、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扶持一批文旅重点项目、精品线路和示范区项目,推动全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并在文旅融合和产业融合中着力放大文旅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高质量的文旅产业成为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3.共建共享构筑文旅发展模式

以全民共享的利益机制进行利益再造为基础,以服务于全民共享为目标,追求发展的均衡、公平与普惠,以“共享”取代“独享”,以“多赢”取代“输赢”,树立全局意识,通过资源整合和多边治理实现文化和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处理好经济发展中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将竞争化为合作,推进文旅产业与相关行业共建共享。同时,切实考虑本地居民利益,在文化和旅游开发中保障本地居民的公共休闲空间,既要提高游客满意度,还要提升本地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4.协同合作形成文旅发展合力

随着区域交通通达度的提升和现代智能通信技术应用的全面铺开,通过规划衔接、要素链接、活动联办、资源共享和市场互通,有效推动邻近地区协同合作和一体化发展。积极发挥埇桥区政府领导作用,实现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协调联动,整合全区优势旅游资源、以多规协调共促为原则,实现全域旅游空间的打造。同时,处理好与周边县市区、以及本区内部的旅游资源竞合关系,加强与外部区域的旅游合作和内部各接待点的整体协作,形成文旅发展合力。

三、“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文旅融合发展为根本路径,把文旅产业作为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把文旅功能作为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的重要抓手,把文旅服务作为埇桥讲好文化故事、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品牌价值的重要途径,打响“畅游宿州,心泊埇桥”文旅品牌,做大做强构建埇桥“旅游强区”新格局,打造成为以美好的宿式生活为特色的黄淮海休闲旅游和健康养老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融合发展。以历史文化、生态资源、特色乡村、红色文化的优势为基础,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则融的原则,充分拓展文化和旅游的多功能性,延伸产业链、衍生新业态、增加附加值,使“文旅+”成为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增效器。

——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落实到文化和旅游发展之中,推动生态旅游、绿色文化旅游产品的培育,打造生态体验、生态康养精品旅游线路,通过促进绿色消费提升文旅产业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走具有鲜明特色的绿色化发展道路,迈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台阶。

——坚持创新发展。始终坚持创新在文化和旅游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作用,实施文旅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促进文旅产品创新、产业转型,着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文旅产业的深度应用,加快“互联网+旅游”发展和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迈向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

——坚持共建共享。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文旅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主客共享、环境共建、旅游富民,提升游客满意度,增强居民幸福感,放大文旅发展的社会效益,形成旅游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埇桥区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为全区人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惠民”;文化产业获得全面发展,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精品产品;“旅游强区”初步建成,旅游业实现提质增效、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大力发展“五个一批”建设工程,积极做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现埇桥区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与质量双增长,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能力较快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更加凸显,争创成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省文化旅游名县(区),建成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推出一批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一批新兴业态,发展一批特色商品,扶持一批领军企业。

专栏1:文化和旅游发展“五个一批”建设工程

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扎实推进五柳风景区、宿州野生动物园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谋划创建一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推动石相老街创建省级红色旅游景区(小镇),持续推进一批3A级旅游景区创建提升工作,着力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丰富游览内容,提升旅游服务。

一批旅游精品线路:积极融入淮海战役国家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一条以皖东北抗日根据地为主题的省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围绕符离大道打造宿徐一号旅游公路,打造全区代表性的文化研学之旅、红色文化之旅、诗意乡村之旅、山地运动之旅等精品线路。

一批新兴业态:围绕重点旅游景区、旅游线路,鼓励打造一批户外露营地、特色农庄、精品民宿,鼓励发展一批特色康养基地、研学旅行基地、体育运动旅游基地、文化创意旅游基地,培育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文化旅游新业态。

一批特色商品:深度开发符离烧鸡、栏杆牛肉为代表的特色文旅商品,创新设计剪纸文创、非遗文创等为代表的文创旅游产品;遴选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工艺品、纪念品和获得地理标志、驰名商标等认证的特色伴手礼,通过创新创意设计、提质升级为“埇桥好礼”。

一批领军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实力强、品牌优的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标杆企业。打造2-3家酒店服务业领军品牌、3-5家旅行社行业牵头企业、3-5家旅游商品龙头企业。

第二篇 “十四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四、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一)培育地方精品力作,健全艺术创作扶持机制

一是加强对文艺创作的规划引导。把好文艺创作的导向关,制定科学合理的创作规划,围绕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统筹创作规划,通过召开文艺精品创作座谈会、重大文艺创作项目策划会,设立重大题材专家咨询小组和文艺创作题材库,编制中长期文艺创作推进计划等举措,分门类深入实施精品工程,积极组织创作一批融合埇桥元素、体现埇桥特色、展现时代风貌的文艺精品力作。

二是增强优秀文艺作品原创力。实施文化艺术繁荣工程与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引导文艺创作者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精准对接市场和群众需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开展创作,创作出一批具有埇桥特色的原创主题文艺作品,一批优秀的戏剧、音乐、舞蹈等舞台文艺作品。

三是扶持传统文艺作品推陈出新。支持国有演出团体大胆探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弘扬传统技艺,创作文艺精品。扶持民间曲艺改编、改造,创作符合当代审美的剧本,推出既能弘扬传统文化又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新剧目。扶持工艺美术业生产更多的优质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扩大文化国际贸易。

四是强化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增加对文艺创作生产的投入,把文艺精品创作纳入各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重点扶持范围,用足用活现有各类文化专项资金,大力扶持发展具有示范性、导向性、带动性的文艺精品项目。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投资或捐助艺术创作生产,探索建立艺术生产的投融资体系。建立艺术创作配套激励机制,激发艺术创作工作者创作生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扶持文艺院团发展,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分类指导,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激发全区国有文艺院团生机活力,用优秀的作品传播正能量。开展国有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工作,重点考核创作、演出和艺术普及等方面绩效,考核结果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开,强化考核结果转化利用。

二是扶持民营文艺院团发展。持续组织院团参加全省民营“百佳院团”、“十大名团”、“十大名剧”、“十大名角”评选活动,打造民营艺术院团品牌标杆。引导民营院团树立精品意识,积极为民营剧团搭建展示亮相、争取观众、扩大影响的交流平台,定期组织民营文艺院团优秀剧目展演,选送民营剧目登上国家、省、市级舞台,使民营艺术院团不断拓宽艺术眼界,丰富舞台经验,提升创作水平。在政府公益类演出活动中,加大对民营院团演出的采购比例,开展全区戏曲进校园、送戏进万村、春节文化进万家、惠民巡演乡村行等活动,积极开拓民营文艺院团的演出市场,为民营艺术院团发展拓展市场空间。

三是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大文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设一支业务精湛、品德优良、成就突出的高水平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队伍和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建设,制定实施各类人才培训计划,加强文化人才培养的部校合作、产学合作,做好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实训基地工作衔接,推动人才培养与创作时间相结合,共同致力于埇桥文艺人才培养。

(三)强化文艺阵地建设,促进优秀文艺作品传播

一是丰富文艺推广活动。推动文艺精品宣传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扩大优秀艺术作品的群众传播力和基层影响力。组织有质量、有吸引力的展陈、读书活动、品牌讲座、群艺活动走向基层,组织开展全区舞蹈、声乐、民乐、唢呐和广场舞等大赛,举办全区戏剧精品剧目展演、书法美术作品展等系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三下乡”等公益性品牌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二是创新文艺传播形式。适应“微时代”的传播规律,推动文化艺术走进“云端”,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机和移动客户端等平台,通过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方式,支持各文艺院团探索专、精、特发展路径,利用抖音、快手等现代传播手段推广优秀文化艺术创作作品,通过线上直播、录播等方式,拓宽艺术作品覆盖面,开展立体化互动式宣传,不断提升埇桥优秀文化艺术创作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是加强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文化传播方式,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讲好埇桥故事,传播埇桥声音,展示埇桥形象,推进埇桥文化走出去,提升埇桥文化开放水平。制定文化开放战略,统筹外宣资源,提升区属主要媒体对外传播能力,加强同国内外大型媒体集团合作,加强网络传播能力建设,构筑新媒体对外传播渠道,利用境外社交网络和客户端开展对外传播。利用国际友好城市深化政府间合作,创新对外合作交流方式、方法,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渠道,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支持民间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发挥海外宿州籍人士的积极作用。

专栏2:文艺创作重点提升工程

文艺精品创作:加强对文艺创作的规划引导,实施文化艺术繁荣工程与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创作一批具有埇桥特色的原创主题文艺作品,复排提升一批优秀剧目,改编、改造一批传统文艺作品。

文艺院团扶持: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激发全区国有文艺院团生机活力,创作生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佳作,积极开展国有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工作;扶持民营院团发展,积极引导民营院团强化精品意识,积极开拓民营文艺院团的演出市场。

文艺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文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高水平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队伍和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队伍,推进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建设,选拔一批创作、表演、管理、评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文艺阵地建设:丰富文艺推广活动,组织有质量、有吸引力的展陈、读书活动、品牌讲座、群艺活动等;创新新媒体文艺传播形式和渠道,制定对外文化开放战略。

五、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一)全面做好大运河埇桥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一是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推动实施大运河遗址区段考古勘探工作,全面保护大运河出土文物和遗址遗存,活态传承大运河孕育出的运河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好埇桥城市文脉。统筹大运河遗址本体与周边环境保护,对留存较好的大运河风貌进行修复和还原,控制大运河遗址周边环境的工程建设和商业化开发,协调好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将现代测绘技术、无人机技术等先进科技运用于大运河保护之中,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周边居民的遗产保护意识,实现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科学性、系统性保护。

二是强化大运河文化活态展示。认真贯彻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高水平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埇桥段,推进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充分利用博物馆、非遗馆、遗址公园、遗址工程展示项目等载体活态展现大运河文化,加强各类场馆的陈列、布展和管理,推动宿州运河博物馆融入国家“大运河博物馆体系建设”、汴河博物馆传承好大运河遗产内涵。深入理解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阐发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充分展现中华文化和埇桥地方精神,彰显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自信。

三是提升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水平。实施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提升工程,融入国家大运河全线统一品牌行动,打造埇桥大运河文化旅游特色,完善大运河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推出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丰富特色文旅产品供给。围绕大运河启动相关文旅项目,推进大运河遗址公园建设工程,完善整体规划,扩大招商引资,启动隋唐风情一条街、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等工程。积极参与运河文化博览会等宣传推介活动,擦亮埇桥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的“金名片”。

(二)完善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建设与管理

一是提高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水平。完善埇桥区文物资源数据库,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结合互联网新兴技术与文物保护利用,实现文物基础数据的数字化和规范化。打造一批数字化博物馆、展览馆,定制化开发智能导览小程序、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全景漫游系统、OA办公系统、扫码讲解系统、藏品编目系统、智能票务、AR/VR等高科技手段,利用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开展虚拟讲解、文物普及和交互体验等数字化服务,打破博物馆传统时空界限,提高文物开放力度,拓展了公众服务时限和广度。

二是提升革命文物数字化管理与利用水平。利用视频、图片、文字、三维建模等数字多媒体手段,建立埇桥革命文物数字化资源库,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利用新技术,增强革命文物的互动体验性,支持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建设数字虚拟馆,建立以红色精神教育体验为主、革命旧址和文物信息化展示的综合应用系统,使展示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三是提升非遗数字化管理与利用水平。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运用录音、录像、文字记录、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体系建设。

四是强化文化遗产数字化监管。建立更为广泛的遗产保护精细化管理系统,形成涉及遗产保护管理各个环节的“数字链条”,打通管理层面、执行层面、监督层面和服务层面之间的制度性及技术性壁垒,实现信息实时互通。持续完善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库建设,力争形成较为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监测体系。

(三)加强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

一是完善文物保护基础。摸清文物家底,针对性开展预防性保护工作,推进文物的普查、认定、登记和申报工作,依法划定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落实保护管理机构。加快文物名录体系建设和重点项目申报工作,全面推进省、市、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强化基层文物保护员建设,定期开展文物保护培训,增强文物保护能力,对没有专门文物管理机构的文保单位,全面落实兼职文物保护员聘用工作。不断创新文物保护手段,综合使用环境监测、三维扫描、区块链等新技术,着力提升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

二是加大国保单位、省保单位等文物点的保护力度。按照保护性开发、传承中创新的理念,扎实推进小山口遗址公园、古台寺遗址公园项目建设,以及涉故台、闵子骞祠及墓、基督教福音堂、九女坟画像石刻、蕲县古城遗址、林探花府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加强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开展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若干处。

三是建立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建立文物保护责任制,守住文物的安全底线、红线与生命线,推进文物保护由抢救性保护为主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保护并重,落实责任与评估机制。实施“文物平安”工程,提升文物安全监管能力,重点开展文物被盗、被破坏和火灾风险评估,确保博物馆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远程监管、文物建筑消防物联网监控和田野文物智能巡检。提升文物监管行政执法能力,完善文物督察制度,规范文物行政执法程序,提高文物行政执法人员能力素质。

四是建立革命文物保护体系。加强革命文物、文献的调查与征集,进一步摸清馆藏革命文物保护现状,针对性开展预防性保护工作。建立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名录,完善全区革命文物档案。聚焦以石相老街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中心地、符离大道红色文化旅游走廊,完善革命文物维修保护、陈列展览、基础设施提升和环境整治项目,有效推进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

(四)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一是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和重点项目保护。广泛开展非遗文化遗产调查,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完善埇桥马戏、乐石砚、符离集烧鸡制作技艺、埇桥唢呐制作技艺、埇桥剪纸、埇桥琴书、埇桥皮影、鞭打芦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实现传统手工艺高质量发展。努力新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2个,遴选2-4项市级和6-7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申报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力争更多的文化遗存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是加强非遗传承机制建设。鼓励通过“传帮带”,建立传承人研习制机制,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新增若干个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委托企业、高校开展传承人的研习,积极推动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进广场、进企业、进景区,普及非遗知识。

三是创新非遗文化传播方式。做好非遗文化传承和推广,深入挖掘非遗内涵,加强非遗数字化、融合化发展,使用多样性手段传播非遗文化,紧跟新媒体时代移动化、故事化、视频化和微传播的发展趋势,利用短视频和直播等媒介打造立体化非遗传播矩阵,扩大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大力举办马戏节、曲艺节、书法节等多样化文化艺术节庆活动,提升“中国马戏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等非遗名片的影响力,凝聚文化共识、夯实非遗传承基础。

四是推进非遗转化与利用。加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选调适合展演的优秀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技艺等类别非遗项目,推进非遗进景区、度假区、特色街区进行展演,同时将非遗传习基地纳入精品旅游线路,推广沉浸式体验地方非遗文化的深度旅游,推动非遗融入现代旅游和生活。推进非遗文创旅游产品开发,培育打造埇桥非遗文创产品,同时利用数字化新技术,从动漫到VR,从全息舞台到沉浸空间,打造一批非遗体验设施,让非遗文化“好玩”起来。鼓励非遗传承人在景区、乡村旅游景点开展非遗传习和传承活动。

专栏3: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实施大运河遗址区段考古勘探工作,全面保护大运河出土文物和遗址遗存,建设博物馆、非遗馆、遗址公园、遗址工程展示项目等载体活态展现大运河文化。

文化遗址公园建设:扎实推进小山口遗址公园、古台寺遗址公园、涉故台遗址公园、闵子骞祠中华孝文化产业园等项目。

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积极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库建设,打造一批数字化博物馆、展览馆,开展虚拟讲解、文物普及和交互体验等数字化服务。

文物保护与活化:摸清文物家底,针对性开展预防性保护工作,推进文物的普查、认定、登记和申报工作,建立文物安全长效机制。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施革命旧址保护修缮、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做好革命文物陈列展览与宣传传播工作,加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努力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建立传承人研习制机制,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新增若干个非遗传习基地。

古籍保护、修复:开展埇桥区特色估计保护、修复工作,通过对地方志的修复,对古城古遗址的保护修缮提供依据。

六、聚焦文化惠民工作,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共建共享,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规划布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的规范化、科学化、均等化,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覆盖城乡的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推进区本级“三馆一院”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重点服务对象。

二是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升级。推进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剧场等公共文化设施补全配齐、提档升级,增强文化服务能力。区新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现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加强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建设和管理,提升运营能力。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和财政配套补贴政策进一步落实,错时开放时间不少于总开放时间的三分之一,确保基本服务项目健全,服务水平不降低。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标准,根据服务人口、服务对象等因素,统筹提升乡镇文化站、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探索全民阅读计划,对阅读空间进行提质升级。

三是创新推动总分馆制建设。全面建立以区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层服务点,街区自主馆、流动服务点、企事业联盟分馆为补充的三级图书、文化资源运行体系,逐步实现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通借通还、图书资料共享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整合阅读空间、文化驿站等的图书资源,实现城乡、社区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互联互通。

四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旅游化。鼓励文化活动走进景区、走进酒店,扶持主要景点利用我区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各类旅游剧场,推出旅游现场实景剧、旅游舞台剧、虚拟现实剧、旅游动漫剧;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景区化,完善文化场馆休闲商业配套、旅游集散咨询服务功能;推动文化场馆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主要景区景点形成联动,与现有乡村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实现共享,充分利用乡村行政中心、文化礼堂、乡村公园、农家书屋等,植入旅游公共服务所需要的功能,推进文化和旅游的切实融合。

(二)社会合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一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建立“按需制单、百姓点单”模式,健全配送网络。完善服务评价工作机制,畅通民意表达途径,健全绩效考核、公众满意度测评、第三方评价机制,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兴办公益性文化设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投资、运营多元化、社会化。

二是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引进社会组织进行管理,提高专业化水平。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健全相关协调机制,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资源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

三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探索运用政府购买、市场机制、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鼓励和扶持群众自办文化,培育社会文化团队,搭建民间文艺展示交流平台。

四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载体手段。突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利用歌曲、戏剧、曲艺、广场舞、诗词、楹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样式开展工作,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改进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多用百姓语言,多一些乡土气、家常味,用贴近性、接地气的话语开展工作,讲家乡话、真心话、贴心话。适应“微时代”的传播规律,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机和移动客户端等平台,通过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方式,用好交通广播、公益广告、文化墙、好人榜等载体,开展立体化互动式宣传,使宣传教育生活化、具体化、网络化。

五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提升公共文化场所数字化水平,统筹规划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建设,开展网上培训、信息发布、咨询指导、艺术欣赏等服务活动。加强公共文化机构和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数字文化设施设备运营维护,保证主流媒体的传播,实现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利用多种数字图书资源,为全区农家书屋图书资源作数字化升级改造,开辟多媒体阅读渠道。

(三)全民参与,促进群众文艺活动有序发展

一是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统筹用好农村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持续开展“送戏进万村”“送戏敬老”等活动,每年每个乡镇政府所在地演出不少于5 场,每个行政村演出不少于2场,每个敬老院不少于2场。每年区级财政统筹安排专项资金,对公益性演出给予补贴。精心谋划全区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文化馆活动、博物馆展陈联盟活动、文艺精品剧目展演、书法美术作品展、非遗文化展演等系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公益性品牌文化活动,深化“百馆千村,文化结对”等活动,推动服务下沉、资源共享。

二是激发群众文艺创新创造活力。大力开展和扶持群众自发组织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多样性文体活动,支持群众自办文化,兴办读书社、书画社、乡村文艺俱乐部,支持群众组建文化创作演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和健身团队等;集中力量,集聚资源,组织创作一批反映时代风貌和基层群众生活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鼓励群众文艺作品积极参与和申报各类文艺评奖项目,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三是推动群众文艺运用现代科技。把互联网作为平台和引擎,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和实效性,打造群众文化活动新业态,推动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态。鼓励有条件的群众文化活动场馆、创作演出团队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群众文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鼓励各级文化馆运用网络传播优秀创作作品。

专栏4:现代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

市级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埇桥区美术馆、孝文化展馆、白居易诗词馆、文创产业园、文化遗产产业园,高标准、高质量建成“三馆一院一中心”(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影剧院、全民健身中心),成为埇桥区和宿州市级标志性文化设施。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农村文化礼堂、城乡书房和数字影院建设,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率。

博物馆、纪念馆建设:加快建设宿州大运河博物馆、中华孝文化馆、淮河战役“小推车”纪念馆、符离烧鸡博物馆等。?

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在区图书馆和城乡书房建设中重视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完善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系统,提供智慧阅读空间、智慧机器人、虚拟图书馆、智能座位预约、线上课堂等多样化功能。

公共文化云建设:推进“美丽埇桥文化和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打造,完善云上旅游、云上展览、云上文博、云上书法、云上图书馆等功能,推出数字文化服务新应用。

扶持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文化“走亲下乡”服务建设项目,支持社区组织综合性文化活动、单项性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和面向特殊群体活动,依托农村文化礼堂支持农村群众举办文化节庆、文化仪式、文体活动等文化活动。

基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队伍培训:为基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培育一批掌握理论知识和新型技术的优秀人才,组建一批特色文化服务团队,分级分类、指定专人开展队伍培训工作,将线上和线下培训相结合,加强政策解读、理论研讨、案例研习和实践交流。

第三篇 “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七、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布局,实现集聚发展

“十四五”期间,围绕弘扬埇桥区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总体要求,加快构建埇桥区“*****”的文旅产业发展大格局,包括:重点围绕符离大道,统筹规划文旅康养产业集聚带,以一路带动四大文旅集聚区的发展;围绕市重大文旅项目及潜在的文旅载体空间,统筹推进五大文旅产业园的建设与提档升级;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四级联建”进程,重点加快3个旅游名镇、17个旅游名村的扶持与培育工作。

图1埇桥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整体格局图

(一)围绕符离大道,打造文旅康养产业集聚带(一路四区)

积极承担推动徐宿同城化、助力乡村振兴和构建埇桥区文旅品牌三大使命,通过主题化慢游旅游风景道建设要求,围绕符离大道,吸引一批高质量的文旅康养项目入驻,打造埇桥区文旅康养产业集聚带,成为带动全区文旅发展的重要标杆,辐射带动四大文旅集聚区的发展,即五柳康养度假片区、栏杆红色旅游片区、龙顶山田园休闲片区、乾山户外运动片区,每一个旅游集聚区突出一个旅游核心吸引物(至少发展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代表地方旅游品牌),同步做好旅游服务中心的配套建设。

1.符离大道文旅康养产业集聚带

一是符离大道旅游廊道景观提升项目。围绕产业廊道、全景廊道、产业旅游化、龙头示范化的发展理念,按照国家级旅游风景道的建设理念,加强对符离大道沿线100-500米范围内自然景观及农业景观进行整合提升(近期重点加强对符离大道清水段的改造提升),辐射带动符离大道沿线周边乡镇、旅游资源点发展,完善沿线旅游驿站、慢行系统、标识标牌系统建设,打造一条集聚皖北山水风光、文化遗产的百里旅游风景道,打造成为连接宿徐的“一号旅游公路”。

二是西山花海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紧随亲子自驾、户外露营、运动拓展、自然教育的时尚潮流,整合利用符离大道西侧、西山片区以及清水湾水库周边的平原、谷地,构建以户外露营深度体验为核心功能、以花海景观为特色,集聚田园休闲、轻户外运动、自然教育、亲子游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田园综合体。

2.五柳康养度假片区

三是五柳风景区与旅游度假区创建提升项目。围绕五柳风景区的保护与改造提升,集中建设五柳山水核心游览区,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配合五柳风景区创建提升,整合周边村庄、谷地资源,沿符离大道西侧谋划创建一个以“五柳仙境、生态康养”为特色的省级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五柳风情水街、康养度假酒店、亲子乐园等一批康养旅游项目,导入美食餐饮、精品民宿、休闲吧所、国学体验、中医药疗养等特色业态产品,不断强化核心吸引物与核心度假功能,打响黄淮海康养度假品牌。

四是闵子骞祠保护与中华孝文化园综合体建设项目。讲好闵子骞“鞭打芦花”的文化故事,立足于中华孝文化的推广,依托闵祠闵墓及其周边绿地、可建设用地规划打造一个以展示闵子骞孝贤精神、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的中华孝文化园综合体,加强对遗址的保护性修复,配套建设孝文化广场、孝之初文化长廊、闵子林墓葬文化区等,实景演艺闵子骞文化故事,搜集整理全国孝贤文化故事,打造百孝故事馆,定期举办孝贤文化研学活动,将孝贤文化打造成为埇桥区的城市文化亮点。

五是绿地健康乐活城建设项目。依托埇桥区、铜山区、萧县三区县交汇的区位优势,秉承对城市品质人居的追求,发挥康养、科技等相关产业的协同优势,以社区为核心、家庭为单位、健康为中心,打造涵盖健康生活全过程的健康乐活城,配套多层级商业服务体系、绿地休闲体系和教育体系,营造全景健康大环境,进阶美好生活。

3.栏杆红色旅游片区

六是石相老街红色旅游小镇建设项目。抢救性保护石相老街的革命文物与遗址遗迹,挖掘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历史文化故事,建设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张爱萍将军指挥所、战地医院等一批红色文化场馆,创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研学旅行基地,推动红色老街修复与红色礼堂、食堂、宿舍、操场改造,配套红色主题民宿、餐馆及游客中心、旅游厕所等服务设施,策划红色舞台剧、主题影院、激情岁月主题摄影基地等,以旅游小镇的方式打造一个以党建党史教育、研学旅行与团建旅游为主的国家级红色旅游重点景区,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七是宿坦公路红色越野(烽火穿越)公园建设项目。借鉴苏州坦克越野基地的经验,在栏杆镇东部沿着原先风电建设运输山路,打造一条串连老海寺与老汪湖之间的宿州坦克公路(以坦克路的名义,保持原生态越野土路,打造成为宿北越野一号公路),围绕革命战争年代的烽火故事,沿线择地建设若干个越野体验基地,设置高配越野车、越野卡丁车、摩托车、山地自行车等不同挑战难度的体验性项目,配合石相红色旅游小镇建设打造一个抗日烽火穿越主题的红色旅游基地。

八是老海寺风景旅游区游击营地建设项目。利用老海寺风景旅游区中老寨山山顶军营旧址进行修复与改造,以皖东北抗日游击队故事为背景,建设一个军事情景体验为特色的户外运动拓展基地与帐篷露营地,面向不同年龄的游客设计一系列趣味性强、强度适中的丛林穿越、滑索、攀爬、露营活动,从而将老海寺风景旅游区建设成为皖北第一个红色主题旅游区。

九是褚兰牧山军事训练文化公园建设项目。依托褚兰镇坦克部队驻地及其军地合作优势,依托牧山九女坟文化景区周边可利用空间,以适当比例实景复建军事训练场馆,展现现代军事科技文化、军事体育文化,开展情景式军训体验活动,打造成为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周边城市大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提供军训与团建场所。

4.龙顶山田园休闲片区

十是龙顶山生态旅游景区综合开发项目。利用好千年镇头寺、马皇后故里文化和周边特色田园乡村资源,继续做好夹沟香稻米基地与品牌,围绕旅游与休闲度假功能综合性开发,对现有农家乐、休闲农庄进行改造提升,发展一批以研学教育、亲子游乐为主要功能的田园微度假集群项目,引入以度假木屋、星空帐篷、自驾车/房车营地在内的特色住宿业态,打造埇桥田园慢生活样板。

十一是夹沟农场田园综合体旅游开发项目。围绕农垦文化、农垦特色,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将皖北地区特色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农耕农事服务与观光游乐、研学教育、美食休闲、户外运动、美宿度假等需求有机结合,以田园景观、田园美食、田园文创、田园节事、田园生活为主,实现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到大景观的农业休闲公园的转变,将农场打造成为新一代农垦文化旅游综合体、国家级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学农教育基地。

5.乾山户外运动片区

十二是乾山山地运动公园建设项目。利用乾山及其周边连绵山体,打造高标准、专业化的山地运动公园,引入攀岩、蹦极、高空秋千、悬崖速降、动力滑翔、高空滑索等专业户外运动以及探索徒步、山地自行车等户外运动项目集群,配套游客服务中心、休闲驿站以及生态露营产品等。

(二)围绕重点项目,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特色园区(五大园区)

结合埇桥区文旅产业转型发展的长远要求,统筹推进五大文旅产业园的提档升级,进一步盘活现代农业园区的旅游休闲与服务功能,加快宿州野生动物园4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谋划建设符离烧鸡文化产业园、埇桥非遗文化产业园、永镇农旅康养示范园,形成埇桥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高地。

一是埇桥现代农业园区旅游综合提升项目。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主题公园4A创建,结合园区农业产业发展优势、智慧化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创新休闲农业及相关农旅业态,通过农业景观打造、农业观光体验项目串联,完善农业园农业生产/加工展示、田园农事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田园养生度假、田园亲子游乐等功能。同时融入农业节庆活动、农业主题活动、农产品展销、体育赛事等特色活动,打造一个精致高端的农产品供应地、跨越时空的农业博览园、充满惊喜与野趣的田园游乐场、田园风情的养生养老地、农场化的美丽乡村示范区,争创国家级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成为埇桥都市乡村田园综合体的典范。

二是宿州野生动物园景区创建提升项目。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标准,加强对野生动物园的升级改造,将“野生动物园”朝“动物主题乐园”转变,提升园区科普性、体验性和互动性,开发动物园夜游项目,如熊猫馆奇妙夜、幻光森林等项目。利用野生动物园北侧的可建设用地,配套建设一个集文化体验、户外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高品质文旅综合体。

三是符离烧鸡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依托符离烧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品牌效应,借鉴先进的产业机制、运维管理、生产理念,整合现有品牌和生产厂家,高起点规划建设一个以养殖、研发、生产、展销、物流于一体的符离集烧鸡产业基地,加快产业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建设,不断延伸烧鸡产业链条,建设符离集烧鸡文化博物馆,推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历史记忆、地标优势、网红潜力的符离集烧鸡产业的振兴壮大。

四是埇桥非遗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结合宿东文旅小镇的建设,聚焦埇桥剪纸、大鼓、马戏、琴书、泥塑、乐石砚、花鼓戏、唢呐制作等特色非遗文化,打造一个以文化展示、文化传习、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文化产业园,积极推动非遗文化培训、研学传习等项目,扶持和培育非遗文化企业,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打造全国非遗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放大埇桥非遗文化的魅力。

五是永镇农旅康养示范园建设项目。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聚焦于单圩、禅堂、方店、关湖四个美丽乡村的特色化、一体化、景区化长远发展,面向健康养生、研学旅游、户外团建、家庭亲子等细分市场,打造以田园生态、特色生产、乡村生活为基础,以休闲农业、康养度假、田园游乐等功能为核心的农旅康养示范基地。

(三)围绕四级联建,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3镇17村)

“十四五”期间,重点推出符离、夹沟、曹村3个样板乡镇,整合乡镇旅游项目进行环境整治及旅游配套设施完善,争创安徽省特色旅游名镇。在此基础上,筛选并策划打造17个优秀旅游乡村(桃山、闵祠、镇头、五柳、清水、岳桥、沈圩、沟西、付湖、张庙、桃园、韩圩、关湖、禅堂、石相、林口、雄沟村等),争创安徽省特色旅游名城、乡村旅游重点村、A级旅游示范村等,遴选并策划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以满足区域旅游需求为主要目标,围绕公园、湿地湖泊、遗址、文化场馆等,做好乡村生态休闲微空间、微景观的打造,就近培育一批“家门口的好去处”,让居民和游客能转角遇到美,提升其幸福指数。

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扩大文化消费 (一)改造提升一批传统文化业态

一是增强优秀文化演艺作品的原创力,推出沉浸式演艺作品。积极推进原创和现实题材文化演艺作品创作,扶持一批演艺精品力作,积极推进作品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发展。

二是加强娱乐消费场景的互动体验性。配合景区、园区、文博场馆、休闲街区等娱乐消费场景得提升,发展一批休闲吧所集群(酒吧/咖啡杯/书吧等)、创意娱乐馆集群(轰趴馆/密室逃脱/DIY体验馆/潮拍空间/撸猫体验馆等),引入沉浸式体验场景(剧本杀/主题餐厅/主题酒店等)。

三是提升非遗工艺美术产品的创意性。围绕埇桥区乐石砚制作技艺、埇桥唢呐制作技艺、埇桥剪纸、橄榄核雕、戏剧盔头制作技艺、蝶翅画、埇桥泥塑、面塑制作技艺等,引导非遗工艺美术产品的创意化开发,从内容、设计、包装进行整体提升,搭建非遗“百工坊”,培养非遗传承人,通过创新让非遗产品活起来、火起来,走“以产养遗”的发展道路。

(二)鼓励发展一批文化新型业态

一是积极培育一批数字文化产业新型业态,支持文化场馆、文娱场所、景区景点、街区园区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推出一批旅游演艺精品项目、线上演播项目、沉浸式体验项目、数字艺术体验场景,促进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

二是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推动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丰富公共文化空间体验形式和内容。

(三)加强文化产业园区与服务场馆建设

一是引导建设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完善、宜游宜业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大力推动埇桥区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孵化型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打造埇桥区文化产业发展高地。有效改造提升宿州循环经济示范园(埇桥区),围绕“三馆一院一中心一学校”建设,着力培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服装业、食品业、餐饮业、建材业、教育业、种植业、制造业的高度融合发展。重点打造闵子骞中华孝文化园、符离烧鸡文化产业园、埇桥非遗文化产业园等具有文化体验、旅游休闲功能的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园区。

二是加强对彭雪枫纪念馆、铜博物馆等场馆的改造提升,规划新建埇桥文学馆与文化艺术馆建设、白居易东林草堂诗词书法馆等,激活文化服务场馆活力,打磨一个个埇桥文旅新地标。

九、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旅游核心载体建设,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

1.建设一批国家A级景区。做好旅游景区创A提质工作,重点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全面提升埇桥旅游景区风貌和服务品质。

2.谋划建设省级旅游度假区。以五柳风景名胜区为核心吸引物,挖掘周边文旅资源,做好商业配套,谋划创建五柳省级旅游度假区。

3.推动旅游休闲城市和休闲街区建设。加快新汴河滨河休闲街区、南翔云集商业街区、衢坊街的提升,争创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二)加快旅游服务业态发展,培育旅游服务品牌

1.大力发展旅游住宿业

一是重点在新汴河沿岸、城东片区,面向商务会议、休闲度假客群,与专业的品牌商/服务商合作,引入高端商务与亲子度假酒店,强化品牌连锁化管理,提升高档次酒店接待能力。

二是重点在五柳度假片区、龙顶山片区、永镇乡片区以及其他特色田园乡村,引入花间堂、原舍等乡村民宿度假品牌,发展一批乡村度假酒店与主题民宿;在符离大道沿线、乾山山地运动公园、老海寺风景旅游区、宿坦公路、褚兰牧山、褚兰矿坑等空间,引入星空帐篷、自驾车/房车露营地、集装箱酒店等住宿产品,增强住宿与过夜体验。

2.鼓励发展旅游美食

一是重点挖掘埇桥传统经典菜肴,设计推出埇桥十大经典名菜、百道特色小吃,如符离集烧鸡、栏杆牛肉、五柳蘑菇鸡、大店卤兔等。

二是依托新汴河滨河休闲街区、南翔云集商业街、衢坊街等,打造一批特色美食餐饮休闲街区,策划评比一批老字号餐饮名店、特色风味餐饮名店,全面提升餐饮业服务水平。

三是做好美食品牌宣传,谋划组织埇桥旅游文化美食节、符离集烧鸡美食节、栏杆牛肉美食节等,根据不同节令策划一批主题美食体验活动,不断提升美食文化品牌效应。

3.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结合文化创意,开发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特色食品等旅游商品,推出“埇桥好礼”系列品牌,打造来埇桥不得不购得十大伴手礼,并对旅游商品得研发、销售和售后进行整体把控,定期举办旅游商品展销大会和设计大赛。

4.激发夜经济活力。

创新埇桥区夜游产品,围绕夜景、夜秀、夜宴、夜宿、夜市、夜游,大力培育宿州古城夜游、汴水之滨印象之夜、乡村夜市、特色街区等夜间游览空间,发展灯光秀、实景演艺、音乐会、观光游船、星空夜读、星空露营等夜游项目,策划深夜文博馆、深夜剧场、深夜书店、深夜影院、周末集市、后备箱集市等精品夜游活动,同时优化夜间公共交通服务,完善夜间标识体系、休闲设施、灯光设施等配套设施建设,点亮夜间消费场景。

(三)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与节事活动

1.推出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以产品化思维为导向,结合全区精品旅游景区和重要特色旅游接待点的打造,率先推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在各个点上创新设计一系列可定制、可消费、可体验、可收益的主体体验活动,成为能够代表埇桥形象、反映埇桥特色、体现埇桥服务的精品旅游线路。

一是千年古城文化之旅。依托埇桥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挖掘深厚的文化故事,追寻古台寺、小山口文化、闵子骞“鞭打芦花”、马皇后故里、永乐大地屯兵故事、白居易和东林草堂、宿州古城、大泽乡农民起义等文化故事,打造一条能够串联埇桥文化故事的精品旅游线路,边游玩边听故事,将埇桥的文化历史娓娓道来。同时面向研学客群,推出一系列“跟着课本游埇桥”系列活动。

二是美丽田园休闲之旅。结合埇桥区的田园景观资源,策划并打造以“满园春色”为主题的田园休闲之旅,针对不同时令、季节推出十里桃花、梨花杏雨、落英缤纷(樱花)、金色大地(油菜花)、风吹麦浪等专题游览线路。

三是烽火埇桥红色之旅。结合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所在地、淮海战役主战场的区位特征,打造一条以“重温烽火岁月”为主题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串联石相老街红色旅游小镇、四山村淮海战役后勤旧址、宿州烈士陵园(彭雪枫公园)、盛圩烈士陵园、小李庄战役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点。

四是舌尖埇桥美食之旅。放大埇桥美食文化,全力培育栏杆牛肉、地锅鸡、符离集烧鸡、关湖八大碗等特色美食,培育和扶持一批老字号企业、百年老店,推出一批“埇桥好礼”伴手礼,号召伴手礼进店上街,将名品、名店、名街融入“舌尖上的埇桥”美食精品旅游线路。

2.培育一批文化旅游品牌节事活动

一是围绕“中国马戏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的美誉,以及丰富的非遗文化,谋划打造“大美埇桥”文化艺术节庆活动,推出各类文化展览与表演活动,将各类具有埇桥特色的元素展现出来,为游客营造深厚的文化艺术氛围。

二是围绕新汴河景观带、符离大道生态旅游廊带,策划举办“活力埇桥”体育节庆活动,谋划一批特色体验赛事活动(如全民健身徒步大会、荧光夜跑马拉松、皮划艇赛、自行车赛等),同时利用赛会期间举办露营会、美食节、夜间灯光秀、民俗表演等活动。

三是围绕埇桥闵子骞祠及其文化故事,主打“孝贤埇桥”专项品牌节事,开展祭奠、人物评选、朗诵会、故事展等活动,扎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社会正能量。

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 (一)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多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化融合。挖掘鞭打芦花、鱼腹丹书、垓下之战、居易相思、汴水咽喉、离离原草、彩虹之桥、符离鏖兵、母仪天下、皖东北抗日、淮海战役等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一批文化园区、旅游小镇、旅游基地等;加强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利用,打造大运河遗址公园,加大对古台寺、小山口等文化遗址的保护性开发力度,培育两个重量级遗址公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利用和民俗体验产品开发扶持力度,大力推进文化演艺、非遗项目、民俗文化、创意人才进景区。充分利用文化艺术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广泛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和研学活动,精心筹划组织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办好埇桥区特色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推出一批旅游演艺剧目和实景演艺节目等。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围绕埇桥区特色田园、乡村与物产优势,依托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做好“美丽庭院”、“美丽菜园”的打造,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景区;盘活农村闲置农园、厂房和集体用地等资源,扶持发展家庭休闲农场、共享农庄、特色产业庄园、乡村民宿聚落以及现代农业旅游园区等;协同推进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高效活循环农业发展,打造一批亲子、研学、团建、康养等乡村旅游产品。

(三)重点发展红色旅游

充分挖掘埇桥区建党百年以来不同时期的红色遗址、红色人物、红色故事,发挥与传承好皖东北抗日根据地艰苦奋斗的“石相传统”、淮海战役一切依靠群众的“小推车路线”、淮河治理舍小保大的“老汪湖精神”、新中国建设万众一心办大事的“新汴河精神”……,抢救性保护一批革命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加快实施埇桥区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做好“一十百”工程,加强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基地与精品线路创建,重点扶持打造1个全国红色旅游小镇(石相老街),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重点建设10个红色旅游景区,包括新汴河水利风景区、老汪湖行蓄洪区纪念公园、老海寺森林公园、宿州彭雪枫纪念公园、芦岭矿坑历史文化公园、夹沟农场等等,争取纳入国家级或省级红色旅游景区;分期建设100个红色旅游记忆点,包括一系列革命旧址、建设成就记忆点等;创建三条代表革命战争年代主题、新中国建设主题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通过旅游方式更好地做好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极大发挥红色旅游的理想理念教育功能,将埇桥区红色旅游建设成为皖东北红色文化旅游胜地、新中国建设精神体验地、新时代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纪念地。

(四)鼓励发展体育旅游

积极拓展体育旅游新业态,新建乾山山地运动公园、宿坦公路、褚兰牧山军事训练文化公园、星河探险乐园、褚兰矿坑极限公园等项目。培育国际马戏表演、国际马拉松、新汴河皮划艇赛等品牌赛事,大力开展全面健身活动,推出徒步大会、环城自行车、新汴河/沱河水上系列赛等,不断加强体育交流和城市品牌建设,使赛事规模不断攀升,影响力不断增强,实现体育与文旅互动发 展。

(五)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产业

顺应大众对健康养生、康体保健的追求和消费需求的升级,依托埇桥区河流、湖泊、森林、田园乡村、山地、民俗文化等优势资源,加快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围绕符离大道,打造文旅康养产业集聚带,重点推出自然康养、田园康养、运动康养、文化康养、避暑康养等特色康养产品,开发建设永镇农旅康养示范园,引导拓展康养产业新业态、培育一批康养品牌产品,同时加强与长三角优势医疗机构的合作,打造黄淮海休闲旅游和健康养老示范区。

(六)因地制宜发展工业旅游

依托埇桥全区以工矿、板材、绿色家居、烧鸡、脱水蔬菜、高新技术等工业企业,建立健全并积极推广工业旅游相关标准和规范,引导工业企业创新融合发展,打造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参与性、体验性项目众多的工业旅游新模式,支持依托当地工业遗产和老旧厂房、工业博物馆、现代工厂等工业文化特色资源,有效保护利用工业的遗存遗迹、标识标记、风情风貌,培育一批工业文化地标,打造一批沉浸式工业文化体验产品和项目,创建一批具有工业文化特色的旅游示范基地,建立一批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开发一系列工业旅游创意产品,推出几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构建工业旅游目的地,传承弘扬工业精神,推动形成工业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十一、加强文化旅游市场推广,促进区域合作交流 (一)培育文化旅游品牌,加强文化旅游IP建设

一是加强文旅IP的识别与挖掘。对埇桥区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梳理,从识别性、影响力、可塑性等方面做好评估,打造具有浓郁地域标识的IP,探索在闵子骞祠及墓、白居易和东林草堂、符离集烧鸡、中国马戏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书法之乡、马皇后故里等文旅资源中,激活资源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化基因,遴选2-3项作为文旅IP的突破口和引爆点,构建埇桥区鲜活的文旅IP体系,强化游客对IP的认同感。

二是推动文旅IP的孵化及应用。实施文旅IP孵化工程,围绕埇桥核心文旅IP资源,孵化一批景区、文化产业园、文创商品、达人、动漫等;启动文旅品牌跨界合作计划,如联名服饰、动漫游戏场景和角色、影视作品、彩妆等,推动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可读、可视、可感的旅游资源,促使文旅IP赋能文旅融合,构建完整的文旅IP产业链,形成效益递进的良性循环。

三是创新文旅IP的呈现和传播。通过丛书、节庆演艺、视觉设计、文创产品等多元形式不断丰富并呈现文旅IP的不同侧面,为游客提供感受本地文化的多种载体。推动IP形象年轻化、时尚化,以好玩有趣、个性鲜明的形象展示文旅IP,提高IP的认知度。组织开展交流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大文旅IP项目的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其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四是强化文旅IP的运营与管理。构建文旅IP运营管理体系,包括IP发展理念、营销推广、评价考核、价值转化等,为文旅IP的落地提供保障。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文旅IP建设中的指导、传承、协作、交流功能,确保文旅IP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文化旅游营销推广,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

加强埇桥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品牌与营销体系的建设,完善IP建设、宣传渠道建设、平台建设、营销活动建设,整合资源构建立体营销网络。

一是积极宣传推广“畅游宿州、心泊埇桥”的旅游品牌形象。积极寻求长三角各城市电视台、报纸杂志、新闻等区域主流媒体的合作推广,同时在线下召开各种专业展会、旅游推介会等相关营销活动。

二是抓住短视频浪潮,实现差异化营销。申请官方视频宣传号,入驻微信视频号、抖音、小红书、快手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以国风短视频为定位,进行差异化营销,同时举办主题短视频拍摄比赛、行程设计等线上活动。

三是利用KOL效应,实现精准营销。每月选取在蚂蜂窝、携程攻略社区、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具有影响力的旅游达人,组成埇桥旅游体验小组,赴埇桥进行实地体验并制造精品内容,同时通过自身平台在社区网站进行推广。

四是开展多样化营销活动,展现埇桥多元旅游吸引力。统筹埇桥各部门宣传口,充分利用外宣、招商、对外友好、文化交流、体育赛事等活动,开展旅游宣传,不断提升埇桥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同时调动企业旅游宣传积极性,鼓励企业进行旅游营销,如开展年度评比,对在旅游营销渠道建设、营销活动、营销创意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与奖励。开展社会化营销,充分发动埇桥人、埇桥游客的积极性,利用社交媒体等对埇桥进行“口口相传”的营销。

(三)加强区域文化旅游合作,扩大我区文化旅游影响力

一是积极对接淮海经济区区域协同发展。抓住符离大道建成开通,埇桥率先进入徐州“一小时都市圈”、“一小时经济圈”、“一小时生活圈”,助推宿徐一体化发展打造省际毗邻区域旅游共同体,全面合作推出一批精品文旅项目,培育一批精品文旅线路,有纵深地承接徐州及周边淮海经济区其他城市的消费能力,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文旅品牌,推进黄淮海休闲旅游和健康养老示范区的建设,为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赢得先机。

二是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依托安徽旅游长三角深度营销中心和长三角旅游联盟,强化与长三角城市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旅游线路互推互送,通过高铁旅游广告、旅行社、推介会等渠道宣传埇桥文旅品牌,深化与沪苏浙知名旅游企业合作,联合推出康养度假、研学教育、户外运动、田园休闲等专项旅游产品;与长三角城市建立长期的优质农产品输送合作关系,结合互联网发展,打造长三角市民的云上农场,发展CSA社区支持农业、互联家庭定制农业等;组织参加长三角文博会、旅博会,深化埇桥城市形象IP,争取更大的长三角旅游市场空间。

十二、完善旅游公共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一)加强通景道路建设,做好全域旅游标识导视系统

1.旅游风景廊道建设工程

一是构建“两纵两横”旅游风景廊带,按照国家风景旅游道路、风景河道建设要求,重点打造两条纵向景观公路,即符离大道、206国道风景廊道,两条横向景观带,即宿州大道风景旅游带、新汴河水路景观带。

二是围绕宿州古城,按照旅游风景道路建设标准,沿城市大外环打造一个城郊生态乡村休闲大环线,重点提升环线的休闲游憩功能。

三是配套旅游风景廊道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停车场、加油站、汽车维修等公共服务设施,在景观道出入口与沿线增设绿色观景台与休闲驿站,设置规范清晰的自驾车道路交通标识。

2.大景区出入口景观提升工程

一是重点建设四大景观高速出入口,包括G3京台高速宿州南、宿州出入口,G1516盐洛高速宿州北、宿州东出入口,评估现有出入口景观状态,划分重点景观段,融入埇桥文化符号,打造不同景观效果。

二是做好宿州站、宿州东站出入口的景观建设,设计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精神堡垒或地标性景观小品,营造进入仪式感。

3.旅游专项交通服务提升工程

一是依托宿州东站、宿州古城构建埇桥旅游换乘体系,借力网红公交主题线路模式,培育多条主题旅游专线,可以采取预约服务方式,串联东部、北部、东北部、南部四大特色旅游片区。

二是鼓励发展汽车租赁服务,在宿州东站、宿州古城等客流量较大的交通节点设置汽车租赁点,实现同城通借通还、落地自驾与异地还车功能。

4.旅游标识导视系统全面提升工程

一是参考《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规范》,在埇桥市内交通主干道与高速出入口处设置全域旅游交通引导标识,保证标识信息准确、指向明确、设计简洁、识别度高、国际通行。

二是在主要旅游景区、旅游集散中心、交通枢纽、特色景观公路与风景道等重点涉旅区域设置最新全域旅游全景导览图。

三是参考A级旅游景区导览标识规范,完善全区旅游内外交通、公共服务、安全设施等旅游公共信息标识系统,包括出入口、停车场、景区景点、旅游咨询、厕所、加油站、应急与救援点等。

(二)进一步对标完善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1.旅游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根据现有游客流动核心区域、交通枢纽布局,结合“埇桥百景”提升工程,新建或改造提升一批符合未来旅游发展的标准化游客服务中心,完善埇桥区全域旅游游客服务体系,提升对来访游客的在地服务水平。

一是依托宿州古城布局1个一级游客服务中心,完善综合管理、交通集散、信息咨询、宣传推介、旅游订制等功能,提升旅游集散中心智慧服务水平,搭建涵盖旅游服务、营销及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二是新汴河旅游度假区、五柳旅游度假区、石相老街红色旅游小镇、宿州野生动物园、闵子骞中华孝文化产业园、埇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旅小镇、老海寺风景旅游区、“姑苏印象”旅居小镇、关湖音乐村设立9个二级游客服务中心,完善旅游专线、餐饮、住宿、购物、租车点、换乘点等服务设施配套。

三是在其他重要旅游景区、旅游休闲街区、特色旅游区根据A级景区的建设要求设置不同功能级别的游客服务中心,在其他旅游接待点(生态园/农庄/民宿集聚区等)设置游客服务点,实现游客服务的全域覆盖。

2.旅游厕所全面提升工程

一是优化现有旅游厕所配置,在游客服务中心站点、主要旅游景区景点、景观公路沿线区域增设一批A级旅游厕所,升级已有厕所设施,实现A级旅游厕所的全覆盖。

二是推动全域旅游厕所入网,引入现代化旅游厕所管理系统,实时显示厕所承载量与使用情况,通过游客对旅游厕所卫生保洁、设施维护、管理服务等各项指标的在线评价实现厕所服务监督,推进智慧公厕建设。

三是鼓励品牌化旅游厕所建设,发挥旅游厕所的主题特点,借助新潮造型设计,打造具有埇桥旅游品牌印象与网红发展潜力的精品旅游厕所。

3.旅游停车场系统提升工程

一是加强重要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的停车场设施配套,鼓励建设一批生态停车场;

二是依托宿州东站、宿州古城游客服务中心提供全域旅游专线在地换乘、汽车租赁服务,增设电动车充电站与衍生服务设施,如汽车维修保养服务设施等。

三是逐步引入城市智能停车系统,承担旅游停车场出入管理、空余停车位实时监测与引导停车功能,构建数字化旅游停车场停车费用结算体系。

(三)加强智慧旅游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一是打造“一网通游”的埇桥区智慧旅游服务平台。配合线下设施与服务,打造智慧旅游与数字化服务体系,满足游客一机游埇桥、一码游埇桥的需要,构建线上一站式服务总入口,向游客提供全面的、立体的旅游信息宣传、咨询与互动服务,并整合旅游服务商的产品和资源,为游客提供全面的旅游套餐预订和周到的接待服务,兼带社交娱乐、假日大数据分析、数字化管理、游客投诉、在线监察等功能,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数字旅游全新运营模式。

二是推进全区智慧平台大数据流通共享。与政务服务平台(一网通办)全面对接,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并在更大范围推广埇桥区“一网通游”;以旅游服务数据整合共享为抓手,实现游客出行交通数据、文物文化单位服务游客数据、体育节庆活动服务数据与旅游景区、酒店服务数据的共享;推动与旅游相关部门之间的“系统通”,从而进一步打造“数据通”、“用户通”和“业务通”,着力破解影响“一网通游”的互联互通难、数据共享难、业务协调难等难题。

三是推动文化旅游大数据分析与终端服务应用。鼓励通过大数据分析方法,收集用户旅游点击行为、观看行为、页面停留时间、购买行为、互动行为等,描绘用户使用行为画像,实现基于大数据下的用户行为画像的动态化管理,按期形成周报、月报、年报,实施动态掌握市场、用户、舆论、热点的最新动态;同时以“用户体验”为中心,针对性优化终端各类旅游服务流程,进行业务创新。

第四篇 保障体系规划 十三、强化人才保障 (一)建立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构建复合型立体化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发挥政府、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作用,支持政府从政策和资金两个方面为企业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保障,推动院校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形成多元化教学模式和开放式教学氛围,企业提供校外实训和见习基地、对院校教育进行补充。三个主体相互联系,建立产学研融合的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为全区旅游发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具有专业视野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二是注重对高端紧缺文旅人才的培养。重点培养一批旅景区运营、旅游营销、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研学旅游、智慧旅游、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形成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专业人才队伍,凝聚人才合力,打造人才高地。

三是组建文旅发展智库。明确埇桥区文旅发展所需要人才结构,加强与文旅高校、智库机构、文旅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创意设计机构、演艺团队、营销机构、知名文旅企业等的合作,聘请国内文化旅游行业知名专家,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决策咨询智囊团队。

(二)完善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训机制

一是加强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训机制建设,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形成政府主导推进、行业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专业培养、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相结合的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训体系。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具备良好旅游人才培训工作基础和一定行业影响的高等院校、培训机构等单位,打造一支素质过硬、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培训师资队伍,满足旅游人才培训需要的教学和辅助设施。

二是开展文旅人才培训活动。围绕文化和旅游发展重点领域和紧缺文旅人才需求,拓展文旅人才培训的能力,定期开展文化和旅游行业交流活动、旅游企业岗位培训活动,通过各类专题培训班、研修班等方式,为全区文旅发展持续性输送一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三)制订文化和旅游优秀人才引进政策

一是完善引才聚才政策。建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对于引进文化和旅游优秀人才的单位和本人给予相应奖励,积极举办大型招才引智活动,建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层次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强化引才聚才优惠政策,提升人才竞争力,对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引才单位和本人相应奖励。

二是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拓宽引才范围,合规调配引才编制,按需精准引进人才。积极探索实施文旅英才回乡工程,优化政策、资金、待遇保障,吸引更多的埇桥籍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工作。鼓励本区文旅企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创意人才和营销经纪人才,吸引更多文化名人和优秀文旅经营人才来埇桥创新创业。

三是完善对引进人才的服务保障机制。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健全人才发展配套机制,为引进人才解决住房问题、家属随迁、入托上学、居家养老、健康保障、生活补贴等服务保障和优待政策,确保人才能够安心扎根埇桥。

十四、加强企业扶持 (一)支持文化和旅游龙头企业建设

一是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坚持招大引强、外引内育,引进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跨界资本和管理服务品牌,大力支持埇桥文旅投资有限公司多元化发展,支持其他本土文化和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拓展龙头企业融资渠道,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撬动社会资本为重点任务,鼓励省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在埇桥投资项目、设立总部,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二是加大对龙头企业政策支持力度。把握市场发展趋势,为文旅龙头企业发展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强化资金支持、财政支持、金融支持和用地保障。为龙头企业开拓发展空间、营造发展氛围和优化发展环境,引导龙头企业调整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地区间、行业间的交流融合,使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是引导龙头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从人才引进与培养入手,建立专业化队伍,革新经营管理理念,打造优势产品,引导企业走品牌化经营之路,将埇桥区地域特性融入旅游产品之中,提升旅游产品内涵。推动文旅龙头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支持规模以上旅游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积极推进国有文旅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造一批产业链条长、商业模式新、带动能力强的龙头文旅企业群。

(二)扶持文化和旅游小微企业发展

一是培育小微企业发展优势。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小微文化企业,指导文旅小微企业立足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道路,在开展特色经营、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原创能力等方面形成竞争优势。支持小微文化企业拓展在文化创意、休闲农业、康养旅游等新兴产业方面的融合发展空间。

二是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文旅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开展小微企业财务咨询、项目对接、贷前辅导等服务,支持保险机构开发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保险险种,推广小微企业集合债券、集合信托、短期融资券和行业集优债券等融资方式。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为小微文化企业融资提供相关服务,全面提升面向小微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规模与水平。

三是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构建小微企业发展公共服务网络,建设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发挥信息发布、政策查询、融资指导、人才培训等服务功能。优化文旅小微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完善行政审批信息公开制度,提升办理市场行政审批事项的效率和便利程度。建立健全文旅市场信用体系,完善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引导小微文化企业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经营。

(三)推进文化和旅游创新创业工程

一是明确创新创业方向。牢牢抓住新时代、双循环发展背景下文旅融合发展为创新创业带来的新机遇,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和下沉市场,将重点聚焦在国内文旅新消费需求,在业态和产品的创新中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并尝试以时尚化、国际化的表达形式来展现,将地方文化与全球化趋势相结合。充分抓住后疫情时代文旅市场复苏的机遇,在周边游、微度假、康养旅游、在线新文旅、数字经济等新领域中开展创新创业探索。

二是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营造审批更简、服务更好、效率更高、监管更优的政务环境,形成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完善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不断拓展市场化、专业化众创空间功能,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能力。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培育更多充满活力、持续稳定经营的市场主体,促进就业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实现创新、创业、就业良性循环。

十五、完善政策配套 (一)研究制订文化和旅游灵活用地政策

一是建立有效的规划衔接机制。依据《土地管理法》、《旅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按照资源和生态保护、文物安全、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加快旅游发展规划,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工作。

二是提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入股等方式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住宅。推动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促进存量划拨土地盘活利用。

三是为旅游建设用地提供土地政策保障。扩大旅游产业用地供给,优先保障旅游重点项目和乡村振兴项目用地。支持大企业规模扩张,在收购、兼并、重组过程中涉及存量土地、房产转让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办理相关手续。支持旅游企业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和废弃矿区开发旅游项目。建立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土地旅游开发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分配企业和居民收益。

(二)加大文化和旅游基金与税费扶持政策

一是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制定促进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财政税收、资金支持政策、旅游基础设施投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政策、旅游促销奖励等政策。广泛吸收社会资本,设立文旅发展专项扶持基金,扩大产业投资,增加旅游宣传费用。

二是加强对重点文旅项目的支持。统筹供给文化和旅游发展相关专项资金,通过积极税收政策,鼓励社会投资,吸引境外资金,对旅游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旅游示范区建设和文旅发展重点项目,给予项目补助、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支持。

三是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和产品服务供给,提前安排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提高首付款比例,重点采购演艺音乐、体育运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业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三)进一步深化文化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坚持统筹协调。加强内部职能的统筹,以旅游为主要工作职能的部门要自觉将文化诉求融入其中,以文化为主要职能的部门要将旅游的诉求充分考虑;同时加强外部职能的协调,与相关部门就一些专项领域共同开展密切协作配合。

二是推动专项协调机制建立。建立文化和旅游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充分发挥区党委政府在发展文化旅游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划分各部门文化和旅游管理职能,抓好规划实施、政策执行和工作保障。

三是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将旅游监管方式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加强大数据在文化旅游监管中的运用,不断提高监管效率。健全文旅“黑名单”制度,发挥信用管理在文旅监管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动标准化管理,将标准化作为引导文化旅游业态发展的重要管理方式。

十六、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质量与市场监管水平 (一)构建文化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机制

一是加强文旅服务质量的组织领导。将文旅服务质量提升工作纳入区政府质量提升工作总体部署,建立文旅服务质量提升的领导机制和协调机制,加强与市场监管、公安、网信、电信主管等部门的合作,明确职责分工。研究制定服务质量提升具体落实方案,将任务分解和统筹协调结合起来,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确保文旅服务质量提升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增强文旅市场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发现文旅市场秩序薄弱环节、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和长期积累矛盾的能力,提升治理水平,推动文旅市场秩序持续向好。加强文旅市场秩序舆情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置、总结经验,对具有共性的不合理低价游、黑导黑店、虚假宣传和强迫游客消费等违法违规行为,联合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保持高压打击力度。

三是提升服务质量标准化水平。要以标准实施促进质量提升,重点加强文旅新业态和产业融合类旅游服务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加大旅游服务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培训力度。推动文旅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产品与服务质量标准,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严格按标准经营和提供服务,严格进行质量检查与控制。

(二)优化文化旅游市场治理法制环境

一是构建文旅市场法律服务保障体系。为全区推进文旅体制创新、规范文旅市场秩序、文旅重大项目建设等开展法律服务,提供法治保障。深化政府、企业法律顾问工作,为政府依法行政、科学决策提供法律意见,帮助企业单位完善制度、参与管理、促进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为埇桥文旅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是建立法律援助便民渠道。依托司法行政服务平台,主动为游客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开展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进驻消费者协会、旅游行业协会、旅行社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并提供法律服务活动。建设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品质旅游保障体系”平台,使旅游监督的“眼”更亮、“手”更长,行政执法效率更高,服务更到位。

三是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扎实做好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工作,加强政务公开平台建设,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强化行政执法事前公开、事中公示、事后公开的要求,进一步解决行政执法不规范、不透明的问题,加强文化和旅游政策法规解读回应和政民互动,探索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与公众进行信息发布和互动交流,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三)提升文化旅游市场执法监督水平

一是建立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机制。围绕文旅产业综合执法需求,推进旅游委、旅游警察、工商旅游分局、旅游综合巡回法庭等机制。畅通旅游投诉渠道。制定旅游市场“诉转案”工作规范,推进“诉转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工作,加强有效衔接,实现高效处理,及时公布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强化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力度。

二是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能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完善执法培训体系,提高执法办案量,提升执法程序规范化水平,不断增强执法人员的执法办案能力。推广使用旅游监管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实现精准监管和分类监管。

三是健全文旅市场诚信制度。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旅游行业信用建设,推进征信、评信与用信。建立“黑名单”和“重点关注名单”制度。出台旅游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将具有违法失信行为的旅游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列入旅游市场“黑名单”或“重点关注名单”,实施惩戒。


附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性质

建设时序

近期

中远期

1

符离大道旅游廊道景观提升项目

按照国家级旅游风景道的建设理念,加强对符离大道沿线100-500米范围内自然景观及农业景观进行整合提升(近期重点加强对符离大道清水段的改造提升),完善沿线旅游驿站、慢行系统、标识标牌系统

改造提升

2

西山花海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

整合利用符离大道西侧、西山片区以及清水湾水库周边的平原、谷地,构建以户外露营深度体验为核心功能、以花海景观为特色,集聚田园休闲、轻户外运动、自然教育、亲子游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田园综合体。

新建

3

五柳风景区与旅游度假区创建提升项目

围绕五柳风景区的保护与改造提升,集中建设五柳山水核心游览区,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整合周边村庄、谷地资源,沿符离大道西侧谋划创建一个以“五柳仙境、生态康养”为特色的省级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五柳风情水街、康养度假酒店、亲子乐园等一批康养旅游项目,导入美食餐饮、精品民宿、休闲吧所、国学体验、中医药疗养等特色业态产品

创建提升

4

闵子骞祠保护与中华孝文化园综合体建设项目

依托闵祠闵墓及其周边绿地、可建设用地规划打造一个以展示闵子骞孝贤精神、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的中华孝文化园综合体,加强对遗址的保护性修复,配套建设孝文化广场、孝之初文化长廊、闵子林墓葬文化区等,实景演艺闵子骞文化故事,搜集整理全国孝贤文化故事,打造百孝故事馆,定期举办孝贤文化研学活动

新建

5

绿地健康乐活城建设项目

以社区为核心、家庭为单位、健康为中心,打造涵盖健康生活全过程的健康乐活城,配套多层级商业服务体系、绿地休闲体系和教育体系,营造全景健康大环境,进阶美好生活。

新建

6

石相老街红色旅游小镇建设项目

抢救性保护石相老街的革命文物与遗址遗迹,挖掘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历史文化故事,建设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张爱萍将军指挥所、战地医院等一批红色文化场馆,加强红色老街修复与红色礼堂、食堂、宿舍、操场改造等

综合开发

7

宿坦公路红色越野(烽火穿越)公园建设项目

在栏杆镇东部沿着原先风电建设运输山路,打造一条串连老海寺与老汪湖之间的宿州坦克公路,沿线择地建设若干个越野体验基地,设置高配越野车、越野卡丁车、摩托车、山地自行车等不同挑战难度的体验性项目

新建

8

老海寺风景旅游区游击营地建设项目

对老寨山山顶军营旧址进行修复与改造,建设一个军事情景体验为特色的户外运动拓展基地与帐篷露营地,设计一系列趣味性强、强度适中的丛林穿越、滑索、攀爬、露营活动

新建

9

褚兰牧山军事训练文化公园建设项目

依托牧山九女坟文化景区周边可利用空间,以适当比例实景复建军事训练场馆,展现现代军事科技文化、军事体育文化,开展情景式军训体验活动

新建

10

龙顶山生态旅游景区综合开发项目

围绕旅游与休闲度假功能综合性开发,对现有农家乐、休闲农庄进行改造提升,发展一批以研学教育、亲子游乐为主要功能的田园微度假集群项目,引入以度假木屋、星空帐篷、自驾车/房车营地在内的特色住宿业态

综合开发

11

夹沟农场田园综合体旅游开发项目

将皖北地区特色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农耕农事服务与观光游乐、研学教育、美食休闲、户外运动、美宿度假等需求有机结合,打造以田园景观、田园美食、田园文创、田园节事、田园生活为主的产品

综合开发

12

乾山山地运动公园建设项目

引入攀岩、蹦极、高空秋千、悬崖速降、动力滑翔、高空滑索等专业户外运动以及探索徒步、山地自行车等户外运动项目集群,配套游客服务中心、休闲驿站以及生态露营产品等。

新建

13

埇桥现代农业园区旅游综合提升项目

以埇桥现代农业主题公园(3A)为核心,结合园区农业产业发展优势、智慧化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创新休闲农业及相关农旅业态,通过农业景观打造、农业观光体验项目串联,完善农业园农业生产/加工展示、田园农事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田园养生度假、田园亲子游乐等功能。同时融入农业节庆活动、农业主题活动、农产品展销、体育赛事等特色活动

综合提升

14

宿州野生动物园景区创建提升项目

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标准,将“野生动物园”朝“动物主题乐园”转变,开发动物园夜游项目,如熊猫馆奇妙夜、幻光森林等项目。利用野生动物园北侧的可建设用地,配套建设一个集文化体验、户外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高品质文旅综合体

创建提升

15

符离烧鸡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

依托符离烧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品牌效应,高起点规划建设一个以养殖、研发、生产、展销、物流于一体的符离集烧鸡产业基地,加快产业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建设,不断延伸烧鸡产业链条,建设符离集烧鸡文化博物馆

新建

16

埇桥非遗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

结合宿东文旅小镇的建设,聚焦埇桥特色非遗文化,打造一个以文化展示、文化传习、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文化产业园

新建

17

永镇农旅康养示范园建设项目

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聚焦于单圩、禅堂、方店、关湖四个美丽乡村的特色化、一体化、景区化长远发展,面向健康养生、研学旅游、户外团建、家庭亲子等细分市场,打造以田园生态、特色生产、乡村生活为基础,以休闲农业、康养度假、田园游乐等功能为核心的农旅康养示范基地

新建

标签: 文化和旅游 发展规划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返回首页

收藏

登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