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TA怎么变成这样了?
癔症:TA怎么变成这样了?
“吵了一架之后就这样了?不认识我们了。”
“不说话,也不动,但是又感觉能听懂我在说什么”
“TA一直在自言自语,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大吵大闹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之前也有过这样,但是过一段时间自己就好了”
“TA那么活泼的一个人,现在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以上是来自患者以及家属的一些陈述,他们的疑惑都指向了一种疾病——癔症
一、什么是癔症呢?
癔症(hysteria)
癔症或称歇斯底里,在专业术语中又称之为“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类由明显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所导致的以解离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疾病。
解离症状是对自我身份或者记忆的丢失,转换症状则是以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为表现形式。
而在过去,对疾病认知有限的情况下,常常将癔症发作看作是“中邪”,将其与神鬼联系在一起。
二、癔症好发于哪些人群呢?
1、乐于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好夸耀自己,具有情绪化的人格特征的人;
2、经历过一些激烈事件或重大应激事件的人,比如有童年期创伤、受过躯体或者精神虐待、经历过较大的生活事件;
3、容易受控制的人,比如迷信、容易接受暗示以及情绪不稳定的人群;
4、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人群,如脑外伤、多发性硬化等;
5、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也很大,比如在文化落后、经济状况差的地区患病率明显更高。
三、癔症的表现都有哪些呢?
1、情绪变化
哭闹、打人,砸摔东西,时而痛哭流涕,时而兴高采烈,又或者情感非常平淡,对身边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患有癔症的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是无法控制自己。
2、意识障碍
有的人呼之不应,躯体僵硬,有的人表情夸张,欢呼雀跃,也有些人可能同时存在多种表现症状。
3、躯体症状
可能会出现震颤、坐立不安、静坐不能、甚至呕吐、喘不上气、没有痛觉或者对于感觉极度放大等症状。
四、癔症的发病因素有哪些呢?
1、心理因素
癔症的诊断标准中十分强调癔症的发生与心理刺激密切相关。
家庭不和睦、婚姻不满意、同事纠纷、自尊心受损等矛盾引起的气愤、委屈、恐惧、忧虑等内心痛苦, 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2、遗传因素
有研究提示:
癔症病人父亲、兄弟、儿子癔症发生率分别为1.7%、2.7%和4.6%;
母亲、姊妹、女儿的患病率分别为7.3%、6.0%和6.9%。
全部男性亲属的患病率为2.4%, 女性为6.4%。
这些结果表示癔症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通过研究发现, 癔症病人中A型血的比例大于正常人群。
3、人格因素
通常认为, 具有癔症性人格者易患癔症。
所谓癔症人格, 即表现为情感丰富, 具有表演色彩, 以自我为中心, 富于幻想, 暗示性高。病人的情感活跃、生动, 但肤浅、幼稚, 情感反应过分强烈, 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 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 判断是非的标准也往往从感情出发, 对人对事易感情用事。
具有癔症个性的人在受到挫折、心理出现冲突或接受暗示后容易产生癔症。
4、躯体因素
临床表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癔症发作的倾向,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出现癔症样的发作。
研究发现脑干上段水平及以上结构的脑器质损害可导致癔症症状, 而此水平以下的神经系统损害则很少导致癔症发作, 因此有人便认为癔症是间脑、下丘脑疾病的范畴。
五、癔症该怎样治疗呢?
1、心理治疗
常使用解释性心理治疗, 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 认识疾病的性质, 帮助患者分析个性存在的缺陷, 指导患者学习新的应对技巧, 增强适应能力。
2、暗示方法
由于癔症具有较高的受暗示性,而无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暗示疗法在治疗中也常用。
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取得其信任,并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
针对癔症的症状配合药物的作用(如有一定气味或促进躯体发热反应的药物如乙醚、葡萄糖酸钙等),同时加强语言的暗示。
3、催眠方法
催眠疗法尚可用以治疗癔症的遗忘症、多重人格等。循序渐进、逐步强化的行为疗法, 适用于暗示治疗无效、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慢性患者。
4、物理治疗
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的作用机制有以下方面:
① 改变血脑屏障,增加脑内药物对血液的浓度,增强药效。
②通过电刺激诱导患者的大脑皮层广泛性放电使之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促进脑部代谢重新达到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缓解症状的目的。
MECT的治疗效果较好、安全性高,为癔症治疗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方法,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5、药物治疗
由于癔症发作常由强烈刺激引起,使得精神遭受较大刺激,患者的心理稳定性相对较差,因此可对患者进行一定的抗精神类药物治疗。
标签: TA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