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7日《上海大众卫生报》
2023年7月7日《上海大众卫生报》
三伏“烤验”到 养生有“门道”
湿热交替同“发威”,衣食住行需留意
“今年的三伏天较往常有所不同。暑热天和‘湿哒哒’的黄梅天交替,这意味着暑邪和湿邪同时发威。”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方泓主任医师说。
中医认为,暑邪致病会出现发热、汗出、面红、心烦等热性症状。暑为阳邪,最易耗伤津气,导致气阴两虚,使人出现口渴喜饮、口干舌燥、尿赤短少、气短微言、身倦乏力的情况,汗重者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而湿为阴邪,性质黏腻、秽浊,易阻碍气机,使人感觉胸闷、疲倦、烦躁、压抑、头昏脑胀、身体沉重等。
“由于今年夏季气候特点,养生原则除了注意清暑,还需兼顾祛湿和生津,这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 方泓表示。
在精神方面,炎炎夏季要重视心神调养。高温天和相对湿度增加,容易产生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就诊率。“少府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按摩有助清心除烦,建议每日按摩少府穴3至5分钟以‘静心’。”方泓指出。
在起居方面,避暑是总原则。方泓介绍,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劳动或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并注意防护。午饭后,需安排午睡,时长为半小时左右,一则避炎热之势,二则可恢复疲劳。
酷热盛夏,每天洗一次温水澡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建议淋浴,水温40℃左右,淋浴10分钟即可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需要注意的是,夏日易受风寒湿邪侵袭,在睡眠时不宜受风,不宜夜晚贪凉露宿。”方泓表示,有空调的房间,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建议室内外温差小于8℃。此外,夏日天热多汗,衣衫要勤洗勤换。
在饮食方面,三伏天应以清暑、益气、滋阴、生津为主,特别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夏季脾胃功能较差,如果吃太多肥甘厚腻之物,易损胃伤脾,影响营养消化吸收,有损健康。”方泓强调,绿豆、薏苡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瘦肉、鳝鱼、鸭肉等,均是夏季很好的食品。
同时,建议根据体质进行个体化食养。如气虚质者,应少吃莱菔子、白萝卜等耗气之品;阳虚质者,慎吃西瓜、苦瓜等寒凉性的蔬菜水果;阴虚质者,宜多吃菠菜、胡萝卜、黑木耳、猪肝等滋阴食材;痰湿质者,以化痰祛湿为主,慎吃肥甘厚味,多吃海藻、海带、紫菜、蚕豆、绿豆等清淡利湿食材;湿热质者,以清热化湿为主,饮食清淡,慎吃肥肉、油炸、糖果之类,多吃绿豆、马齿苋、苦瓜等清热化湿之品。
“疰夏”来袭莫犯愁,牢记“三养”可化解
“从中医角度来看,三伏天虽然是天地阳气最旺盛的时节,但如果起居不慎,同样可造成人体阳气的耗伤,损及健康。”龙华医院心病科马子霖副主任医师提示,为避免出现倦怠乏力、头晕胸闷、气短多汗、口干口苦等“疰夏”症状,做好“三养”才能保夏日安康。
一是养心。《黄帝内经》写道:“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说,夏季养生最重视心脏。夏季养心往往从睡眠、情绪等方面入手。
《黄帝内经》提倡“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为晚上可以适当晚点睡,早上早点起。“这里的‘晚睡’,不宜超过晚上11点。有条件的情况下,中午可以适当补充睡眠,但时间不宜过长,20~30分钟较为适宜。”马子霖说。
在调节情绪方面,应遵循“养阴安神、平肝降火”的原则。马子霖指出,首先要有意识控制情绪,觉得烦躁时,应及时自我调节疏导;其次,可以尝试每天进行静坐冥想练习,从而达到宁心安神、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如果情绪烦躁,建议每天泡点菊花茶,有清热疏肝的作用。如果口渴、心烦、睡眠不佳,不妨用酸枣仁、莲子心、栀子泡茶喝,有清心的作用。
二是养脾。中医认为,夏季多湿,易伤脾阳。脾性喜燥而恶湿,过食生冷、过吹风扇、空调过低、久卧风口等,极易损害脾胃之阳气,导致各种消化道症状发生。
“在饮食方面,夏季养脾要注意三点:清淡、勿过饱、勿贪凉。”马子霖建议,“不要吃过多的肥甘厚腻之品,如炸鸡烧烤;也不要吃太饱,给脾胃减轻些负担,如果脾胃虚弱,可以少吃多顿;不要贪凉,冷饮、瓜果等都应浅尝辄止。”
另外,对于脾胃较弱者,可选择茯苓、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等补气、健脾的食物,也可以用玉米须泡茶喝。脾阳不足或者生冷食物导致胃痛泛酸腹胀者,不妨喝点姜茶,以健脾暖胃。
三是养阳。阳气是生命的根本,中医有“春夏养阳”一说。在夏季,适当运动也能养护阳气。
马子霖指出,夏天阳气旺盛,容易出汗,汗血同源,过汗亡阳,所以尽量以中等强度的运动为主,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或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都是不错的选择。运动后,要注意补充水分和及时休息,恢复体力。这样既能保持良好的体能,又不会增加心脑血管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有‘夏练三伏’之说。在酷暑天,坚持锻炼对于意志力的确会有很好提升,然而从健康角度来说,如果体能不佳、平素缺乏锻炼,或高龄、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还是应当避免在温度或湿度过高的环境下运动,以免发生心脑血管方面的危险。” 马子霖说。
不治已病治未病,冬病夏治正当时
“冬病夏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特色疗法,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理论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其中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夏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即春夏养生、养长,以养阳;秋冬养收、养藏,以养阴。
在龙华医院中医传统治疗部主任赵海音主任医师、张佳宝医师看来,“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及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则指夏季阳气升腾,冬病病情会有所缓解,通过因时制宜、辨证施治、内外兼治,可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症状,尤其适用于亚健康、体质虚寒的人群。
“中医认为,虚寒之体,大多为阳气不足,不足以温煦自身,故而不敌外寒而寒由内生。与此同时,暑伏是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一段时间,这时人体腠理疏松、气血畅通,药性效用易达脏腑,是最适合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时机,也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机。”赵海音提示。
在龙华医院,冬病夏治常以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兼而治之。“内服汤药、膏方或代茶饮,重在辨证调和以补肺、健脾、益肾,生阳气之源,健水谷之运。在外治法上,更有如针灸、拔罐、穴位敷贴、穴位埋线、定向透药、中药熏蒸等多种形式。这些方法可谓‘曲虽异,然功似’。”赵海音介绍,如针刺、穴位埋线,主要通过对应经络腧穴特定刺激,以获温煦通络、健体御邪之效;艾灸、督灸等灸法,借助艾草通经温阳之性,行血活血、温经脉、逐湿寒、止冷痛,促进炎症消散和局限,缓解疼痛,提升免疫功能;针对关节怕冷的患者,通过辨证论治的中药药材煎汤浸泡、局部热敷或熏蒸,以行益肾通督、温阳散寒、壮骨透肌等之用,穴位敷贴、穴位注射、定向透药则在经穴刺激的基础上,将药物性能及对穴位的渗透作用相结合,发挥其综合效应。
赵海音介绍,中医冬病夏治的外治法运用广泛,有这些适应证: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长期泄泻等;儿科疾病,如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过敏性疾病,如鼻炎、咽炎、荨麻疹等;骨关节相关疾病,如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妇科疾病,如痛经、经行泄泻、少腹不温、慢性盆腔炎等;机体亚健康状态,表现为乏力、焦虑、失眠、体虚易感、免疫功能低下等。其禁忌证,则主要包括女性妊娠期,肺炎、肺结核等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发热期,以及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出血或有出血倾向性疾病,溃疡、感染、创伤等破损类皮肤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张佳宝说,冬病夏治作为治未病的特色手段,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的预防及康复也有用武之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发生,主要与邪正盛衰有关。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因此,冬病夏治可通过增强人体正气达到未病先防的作用。
除预防外,既病防变与瘥后防复亦属中医治未病的范畴,针对新冠病毒感染后的乏力、气短、心悸、失眠、情绪障碍、胃肠功能紊乱等,冬病夏治益气温阳之效,亦见裨益。如怕冷、恶风,可于大椎、肺俞处穴位敷贴;依个人体质辨证施用的汤药、代茶饮,有助调理改善乏力、心悸等诸多症状;于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脾经穴位埋线,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等。另外,建议练习八段锦,温煦机体,吐故纳新,慎加调养,防其复发。针对具有虚寒特征的人群,冬病夏治可事半功倍。
顾护阳气的同时,当记防暑而不贪凉。伏天里气温高而湿度大,日常中宜食用少许清凉消暑之品,如绿豆、西瓜、百合、冬瓜等;且暑邪多挟湿,消暑不宜贪食冰镇冷饮如雪糕、冰啤酒等,易致湿邪困脾,出现消化不良、大便不畅、身体困重等症状,因而解暑之余,可佐以健脾食材,如莲子、山药、白扁豆等。在使用电扇、空调降温时,应当注意气温设置不宜过低,且不可直对肩背及颜面部,避免出现肩颈疼痛或面瘫等症。
此外,保持情志平和也是伏天养生之重道。《黄帝内经》记载:“无厌于日,使志毋怒。”夏日天气由温转而酷热,保持心平气和、欢愉悦纳、顺其自然的情绪,有助于调养心神。
在方泓看来,春夏养阳同样也可以体现在膏方进补上,以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病治病的目的。
“人体的各种病理变化一年四季都存在,机体出现的虚损、功能紊乱,可在冬令通过进补调整,在其他季节也可以调整,比如夏季。临床发现,有部分进行冬令进补的人反映到了下半年,膏方的作用显现不出,机体又感到力不从心,一些慢性病难以控制,所以有必要在夏天重新接受一次‘接补’。”方泓建议,不同体质人群在“三伏天”的表现和症状都不同,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等人群尤为难受。如果通过饮食、起居调节不能改善症状,就需要到中医专科进行夏季体质调理。
总的来说,在“三伏天”需要顾护阳气,注意清暑热、祛湿邪。另外,注意做好心理调节,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建议结合自己的慢病和体质状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冬病夏治方法,调整气血阴阳失衡,为进入秋季打好基础。
标签: 卫生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