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学院关于推动”12551”实践育人工程的指导意见

吕梁学院关于推动”12551”实践育人工程的指导意见

院教函〔2022〕14号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重要讲话及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吕梁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等文件要求,适应新时代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推动“*****”实践育人工程为抓手,一体化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实践育人模式,着力培养品德好、基础实、专业精、创新创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开创吕梁学院育人工作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把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实施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融合化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把握特点、精准发力,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创新工作模式、载体、方法和途径,将学校教育科研的重心和目标真正落到人才培养和就业上,加快实现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文化浸润更有厚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的建设目标。

三、目标任务

*****”工程是推进我校实践育人走深走实的重要举措。“1”即融入一种精神,将“吕梁精神”融入我校人才培养全过程;“2”即推动学生在校期间聆听专题报告或讲座达到20场次;“5”即推动学生在校期间读50本推荐书籍;“5”即每位同学掌握至少5项专业、就业、创业或生活相关技能,并取得至少一项技能证书;“1”即鼓励学生开展10次覆盖面广、参与度深的实践活动。

1.不断深化“吕梁精神”教育。深入挖掘吕梁精神伟大价值及时代内涵,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结合吕梁红色文化资源,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把学科竞赛、创新创业与吕梁精神相结合,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育人思想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

2.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各系实施“科研助手”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教师科研团队或个人应为学生参加教师科研提供便利条件,培养师生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引导学生进科研、进课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努力做到学生在校期间聆听学术科技、职业规划、创新创业、就业实践等方面的专题报告或讲座达到20场次,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各教学系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每年面向学生举办不少于15场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鼓励博士及教授、副教授等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定期举办学术报告或讲座,原则上,博士、副教授每学期举办一场,教授每学年举办一场。

3.不断深化人文素养教育。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就业孵化园等实践基地,利用传统节假日、暑期、重要节点加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及创新创业培育,把“吕梁精神”贯穿其中。组织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近师生,举办读书月、经典诵读、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等活动;每位同学在校期间读50本各类书籍,其中30本由学生工作处、团委提供书目,作为推荐书单,另外20本各系可结合专业特色,文理特点,进行推荐或由学生自主学习。

4.不断深化职业技能教育。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重点围绕学生发展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建设“5+1”技能证书制度试点,即每位同学掌握至少5项与自己相关的专业、就业、创业或生活技能,并取得至少一项技能证书。

统筹专业资源,按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对我校各专业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毕业要求等专业人才培养关键要素进行全面梳理、科学定位。以“5+1”技能证书试点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并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促进校企合作,建好用好实训基地,结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进“5”和“1”的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培训、考试获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探索将相关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统筹安排,同步考试(评价),获得学历证书相应学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5.不断深化社会实践和服务意识教育。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不断完善育人体系,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的新格局。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基地、实践实训基地、校地合作点、定点扶贫村、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教学实践,拓展完善协同育人渠道。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服务、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好暑期“三下乡”、“返家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志愿者日等,全年开展10次以上覆盖面广、参与度深的实践活动。结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全面提升“第二课堂”育人质量,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工作要求

1.深化改革驱动。推动“*****”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新模式综合改革,以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构建精干高效的素质教育平台、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活动基地平台、学生工作队伍平台。

2.加强组织保障。学校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校“*****”模式工作的总体目标、任务和规划,体系组建由李宏荣副院长任组长、各相关单位参与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模式体系的组织实施,保证《实施办法》的推进落实。

3.强化责任落实。加强“*****”模式工作督导考核,把加强和改进科技育人工作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将《实施办法》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切实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具体实施建议:

1) 吕梁精神融入,是时代需要、立德要求,不能代替思政,但是思政的具体实现,是学校特色所在。

2) 20场报或获讲座,考虑到实习等因素按6学期完成,一个系2000学生,每场报告100名学生,每学期听3场,则需组织60场报告,确有困难。解决办法:本系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每年至少一次,可完成20%,外聘10%,其余各系推荐网络报告(每学期3-5场,规定学生必选2场)。

3) 推荐50本书,各系可推荐数目,至少分类300本书目供学生选择。(7个假期,每个假期读3-4本书,就有21-28本,8个学期,每个学期3-4本,又是24-32本。有了读书的习惯,会阅读越喜欢,这个目标是可以完成的)

4) 每位同学掌握至少5项专业、就业、创业或生活相关技能,并取得至少一项技能证书。和1+x联系起来,和开展学生活动结合起来。

5) 开展10次覆盖面广、参与度深的实践活动。团学、社团,利用好8个学期、7个假期。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