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年
明光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年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及文化旅游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2021-2025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把握深刻变革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紧扣明光市“两区三基地”发展目标,结合明光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发展成效
(一)公共文化服务全面增强
“十三五”期间,明光市文化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剧场,总建筑面积9996平方米;新(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4个,各乡镇街道综合性公共文化场所实现全覆盖;建成132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其中,美丽乡村标准37个、市民文化乐园5个);建成139家数字农家书屋,实现数字阅读建设全覆盖。2016年12月,明光市图书馆“欣悦读”少儿读写绘活动被评为“全省十佳阅读推广活动”;2018年5月,明光市图书馆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一级图书馆”;2020年8月,明光市图书馆的“小小手”中华传统亲子艺术沙龙系列活动被评为“全省十佳阅读推广活动”。2020年,明光市所有公共文化场所均实现免费对外开放,年接待群众达78万人次,年举办阅读推广、讲座展览121场次,文献借阅12万册次,年举办春晚、花灯大赛、书画摄影展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80余场,参与群众近32万人次。2020年,市文化馆荣获省文化和旅游厅表彰为全省10家乡村春晚优秀组织单位之一。
(二)文物非遗保护持续强化
“十三五”期间,共建档非遗项目140个,其中省级非遗项目3个、滁州市级项目6个、县级非遗项目43个,省级非遗传承人2名、滁州市级非遗传承人3名、明光市级非遗传承人86名;建成“明光非遗剪纸传习所”和“非遗端鼓抢救性工作室”,年均组织开展各类非遗项目展示及非遗进校园活动25场次;全市文物保护单位12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滁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十三五”期间,累计普查古井51处、古桥2处;完成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火神庙和古戏台部分维修工程;完成明光市博物馆布展陈列工程,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加大文物违法活动打击力度,配合市公安局侦办文物违法案件1宗。
(三)广电传播能力显著提高
一是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逐年提高。“十三五”期间,加大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安装直播卫星户户通设备*****套,有效解决艰苦边远地区及有线电视未覆盖区域群众不能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问题,实现中央、省及市级广播电视节目全覆盖。市、镇、村三级应急广播平台157个、室外应急广播终端2162处率先建成、联网并投入使用,综合覆盖人口可达51.5万人,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另外,全市广播电视光缆干线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期间,新敷设光缆线路近***公里,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1万户。截止“十三五”末,全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9%,基本实现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和“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主要发展目标。二是持续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十三五”期间,按照每村每月1场次,年均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668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三是城市数字影院建设稳步发展。“十三五”期间,建成城市数字影院3家,建设观影厅15个、座位1351个,年均票房收入达714万元,年均服务人口达20.7万人次。
(四)文化产业规模逐年提升
明光市印刷复制企业稳步发展,产值年年提升,印刷复制企业家数由15家增长至23家,生产总值从5.2亿元增长到14.95亿元。2018年,经安徽省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批准,在明光市经开区成立包装印刷产业园,产业园占地322亩,总投资约为*****万元,目前,产业园内现有15家印刷复制企业。同时积极开展著作权作品登记工作,为明光市企业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提供帮助,截至2020年,明光市已有350余幅(个)作品成功申请到安徽省著作权作品登记证书。
(五)文旅产业市场不断扩大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明光市文化产业市场共有各类持证经营的文化旅游经营单位200余家,建成省级印刷包装产业园1个,美阅文化传媒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2020年9月10日,龙利得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举行创业板正式挂牌交易,登录深交所创业板。伴随龙利得进入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引发的“蝴蝶效应”正在发酵,由此带来的“资本红利”让企业受益无穷。
明光市旅游产业市场发展稳步提升,2016年,明光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90.03万人次,同比增长22.5%;旅游业总收入5.06亿元,同比增长24.3%。2017年,明光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105.9万人次,同比增长50.6%;旅游业总收入6.2亿元,同比增长22.6%。2018年,明光市共接待旅游人次128万人次,同比增长20.4%;旅游总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37.1%。2019年,明光市共接待旅游人次156万人次,同比增长22%;旅游总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21%。“十三五”期间旅游产业市场游客期初期末同比增长65.97万人次,增长率73.3%;旅游业总收入同比增长5.24亿元,增长率103%,旅游产业发展取得良好成就。
(六)全域旅游新业态建设加快
一是夯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104国道绕城线、女山湖特大桥、徐明高速、309省道养护等外连道路建成通车,大幅提升明光旅游可进入性。新建环抹山景区道路、东风湖环湖路、跃龙湖环湖路、三界至四号旅游路、四号至太平集旅游路、杨岗至大冲旅游路、环八岭湖路、八岭湖至黄泥景区连接线等旅游道路共计100多公里,有效解决旅游资源可进入性。围绕高速、国道、省道及县乡旅游道路新建旅游标识牌200余块,形成旅游道路指示系统,新建旅游厕所16座,有效满足游客需求。二是强推项目建设进度。完成旅游项目(工程)8个、在建项目(工程)5个,招商项目10个,另计划外新增在建项目(工程)7个。完工、在建项目共计22个,项目开工率95%,项目完工率34%,旅游项目建设成果良好。三是加快旅游品牌创建。明光市新增A级旅游景区4个、星级旅游饭店5个、星级农家乐27家、优秀旅游乡镇2个、优秀旅游示范村3个、市级研学旅行基地1个、乡村旅游创客基地1个、省级水利风景区1个、旅游商品生产示范企业9家、乡村自驾风景道1条、旅游厕所16座,明光市获“中国最佳乡村养生度假旅游城市”,品牌创建成绩良好。
(七)市场体制监管效能显著
2019年3月,市委市政府实行机构改革,整合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和旅游工作职能,组建明光市文化和旅游局,加挂明光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牌子,核定行政编制12名,整合内设机构为7个。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进度,制定了明光市《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成立了明光市文化市场管理领导小组,落实了人员参公管理,执法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完成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旅游市场领域行政执法职责整合,统一配备执法制式服装、标志及执法记录仪,为一线执法人员参加工伤保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执法力量进一步加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明光市共配备文化协管员和文物保护员21名,充实到乡村农民文化乐园;150个行政村(社区)都配备1名农家书屋管理员,保障了公共文化场所有人管理有人办事的格局。
二、问题与挑战
(一)顶层设计有待优化
总体对文化旅游产业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性缺乏研究,对其强大的关联带动作用认识不够充分;缺乏竞争意识,错位发展意识不足;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不清,存在着要不政府“大包干”、要不全部交给市场两个极端;仍未改变“文化旅游投入大、见效慢、产出少”的错误思想认识。
(二)特色品牌有待挖掘
明光本土文化、文化旅游发挖和宣传力度不够。明文化、泗州文化、淮河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没有很好的被利用,没有被深挖出来。应该把深藏闺中的历史故事整理出来,通过文旅项目上下延伸开发出来,拓展文化内涵。并通过不同形式将明光历史文化传播出去,形成品牌、形成IP、形成影响力。现有的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大多没有充分凝练形成知名特色品牌;文旅资源向文旅品牌、文旅资本转化相对不足,文旅精品产品供给仍然较少;城市文旅知名度与影响力有待提高,需进一步强化城市文旅品牌和形象口号凝练。
(三)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文旅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发展不充分,文旅功能配套设施仍然不足,文旅便民、惠民、利民基础措施需加强,公共文旅资源数字化建设和推广不够,文旅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管理机制有待创新
受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等体制机制约束,文旅发展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等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文化事业扶持力度有待强化,民营院团创作主体活力和作用未能充分体现,艺术创作与文艺演出激励机制不强,文旅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有待加强,创新活力仍需进一步释放;文旅发展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仍需加大。
(五)融合发展有待深化
明光市文旅融合发展不够深入,链接不够,层次不高。从旅游总体规划到项目建设都没有做到文旅有机融合。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应有彰显、景区品质没有得到有效提升、文旅产品没有得到很好开发、旅游服务改善不到位,难以满足游客对旅游产品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的需求。
(六)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文旅部门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不足,管理和服务人员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在信息化背景下,具有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的文旅融合发展人才短缺,高层次、跨界型、创新型的文旅人才严重不足,文旅服务队伍综合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适应新时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难以适应“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发展机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促进消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将全面形成,文化和旅游产业必将迎来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历史新机遇。
(一)区域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
当前我市面临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的新机遇,随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滁州西部大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市发挥政策叠加优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产业转移窗口期政策红利,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在产业、创新等领域合作,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取得新突破。文旅产业将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起点发展,开创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二)高质量发展加速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当前,我市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安徽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推动明光市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转变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式,促进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更好实现文化赋能、旅游带动,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一体化战略促进区域文旅协同发展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走深走实,以及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南京大江北协同发展区等区域协同发展的快速推进,文化和旅游逐渐成为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协同发展,文旅产业成为承接区域一体化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内容。合新铁路和宁滁蚌亳城际铁路相继投入建设,将加快推进明光文旅产业与周边城市一体化协同发展进程。
(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
“十四五”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时期,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之一。深入实施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工程,必将激发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内生动力,挖掘乡愁文化、激活乡村记忆、提升乡村服务,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生态康养等特色项目,带动城市消费和城市旅游人口进入农村,推动乡村成为新兴旅游目的地,构建乡村旅游引导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五)全域旅游推动“旅游+”战略提档升级
全域旅游成为国家战略,是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的着力点。立足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全面实施“旅游+”战略,充分发挥河、湖、山、林、草等各种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与医疗、康养、教育、体育、工业、乡村振兴、城市建设、商贸等板块的深度融合发展,将全面带动全市全域旅游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旅游供给体系,着力打造新业态,创新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
(六)后疫情时代迎来文旅市场发展新机遇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内循环”与“双循环”良性健康发展格局中,文化与旅游产业是重要支撑和抓手。后疫情时代,文旅消费观念发生重大改变,原有文旅消费格局被打破,出境业务暂时性萎缩回流叠加成国内市场潜力,旅游消费者更加注重绿色、生态、品牌和安全需要,提升文旅产业品质满足后疫情时代的旅游需求,推动文旅市场走向成熟,创新打造高品质旅游目的地,是推动全市文旅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
(七)科技创新赋能打造文旅产业新引擎
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新机遇,随着长三角区域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有利于我市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借助新科技,形成新引擎。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AR、VR、MR、AI以及区块链等技术,加速文化旅游品质化、智能化、多元化发展进程。进一步打破传统产业格局,实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技术创新、主体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等全面变革,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强化价值引领,改善民生福祉。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国家、省、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统领和国家、省文化和旅游专项规划指导下,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等战略机遇,突出政策赋能、规划引领、区域联动、产业融合、文化传承、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品质提升、人才保障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全面加快文化事业繁荣和全域旅游进程,推动明光文旅高质量发展,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规划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全域联动。结合文旅发展实际,立足文旅消费继续增长、全面进入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的新发展阶段,根据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要求,重点把握全域旅游、科技创新、空间优化、文旅融合等战略方向,树立新观念、应用新模式、引进新技术、以创新激发活力,以更好地适应文旅发展新变化,突出前瞻性。
坚持科学专业,精准高效。突出科学性和专业性,构建文旅新发展格局,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与完善需求侧管理并举,科学谋篇布局,进一步明确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战略定位,精准提出“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目标、战略思路、空间布局、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重大举措等,为未来5年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可操作性的发展路径。
坚持统筹部署,协同发展。实施区域文旅的协同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等,提高区域文旅协同发展水平,加强与现有空间规划的衔接协同,实施多规合一,保障规划文旅项目用地。协同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具备旅游发展潜力的村镇发展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协同文化和旅游发展,加强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路径的本地化,提高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协同水平。
坚持融合导向,注重实效。坚持“五位一体”,注重文旅融合的实用性,突出文旅的乘数效应,聚焦文旅发展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统筹经济、社会、治理、环境等多方面内容,系统谋划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全面指导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协同发展;统筹谋划区域化融入发展,多产融合一体化发展。
坚持创新引领,模式驱动。文旅发展的关键在于运用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和创新模式等引领产业融合与升级,在产业发展理念、产品开发、融合发展路径、产业要素结构、空间布局优化、规划实施保障等方面体现思路创新、举措创新、模式创新,切实发挥规划创新引领作用。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旅惠民成效显著,文化和旅旅融合水平显著提高;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旅游业态和产品供给进一步丰富,旅游产业全面提质升级,旅游满意度进一步提升,特色鲜明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初步建成。
“十四五”期间,全市实施9个文化旅游项目,计划投资完成123.7亿元。“十四五”期间,全力打造“明光文旅”品牌,打造2个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旅游景区,皖东民宿、皖东农家乐达到10家。到“十四五”末,全市游客接待人数年均增长10%,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全市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到2025年,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27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0亿元,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立足全域旅游发展总体思路,全面实施“旅游+”战略,根据明光市的自然资源特征、文化历史脉络、国土空间发展轴向、交通产业格局、游客的主要进出路径等,围绕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总体目标,构建以明光城区为核心承载,老嘉山“X”线、环女山湖“O”线两大片区为两翼驱动,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一核两区多融合”全域文旅空间发展格局。
一、一核
一核,即以明光城区为核心,规划、建设城市旅游综合服务区,集交通中转中心、游客集散中心、游客咨询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和游客投诉中心为一体,打造旅游无障碍服务,建设智慧旅游城市和全域旅游示范区核心承载区。
二、两区
“X”线片区,是以南部老嘉山为核心景点的山林原生态景区,区域面积达17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跃龙湖黄寨旅游度假区、老嘉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嘉山禅养森林、栖凤湖自驾营地、大横山生态旅游、八岭湖康养基地、月牙湖综合集散营地、柴王城文化旅游、尹集知青旅游度假村、尖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村、三界外生态旅游度假区、张八岭健康小镇、自来桥红色小镇、嘉山集风情小镇、涧溪艾草小镇、西桃园森林养生基地等景区,建设提升茂林水趣、田园牧歌、奇石探秘、生态岛、乡村旅游、风情小镇、红色小镇等主题游览片区,配套建设房车营地、康养基地、森林疗养、综合集散等服务设施,打造国内外知名的集森林探秘、滨湖度假、文化康养、红色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
“O”线片区,是以北部女山湖为核心景点的山水田园景区,区域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环女山湖旅游风景廊道、女山湖文旅小镇、女山地质公园旅游度假区、东风湖抹山旅游度假区、焦城圩田园综合体、桥头金桥湾文化旅游、盛唐现代花卉文化旅游、池河风光带、淮河旅游风光带、泊岗银杏岛旅游区、明光沿淮风光带、义集民宿聚落,建设提升园林水趣、田园牧歌、地质探秘、生态民宿、度假养生、文化体验等主题游览片区,打造国内外知名的集山水田园风光、地质科学体验、环线文化风景等综合的田园文化休闲旅游胜地。
三、多融合
大力实施“旅游+”战略,实现多业态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与医疗、康养、教育、体育、工业、乡村振兴、城市建设、商贸等板块的深度融合发展,谋划、引进、建设一批实力雄厚、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旅企业。大力拓展旅游产业边界,推动多业态联动发展,形成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推进旅游全域化。
第四章 文化事业发展专章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为导向,强化创新驱动,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明光市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入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弘扬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标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地方优秀文艺作品繁荣发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重点文物和古建筑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文化惠民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保护和传承;艺术创作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文化艺术产品更加丰富;文化遗产和文物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现代文化市场监管体系逐步健全,现代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基本健全,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
丰富高质量公共文化供给。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大力丰富文化供给。提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加强乡村文化治理,繁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继续开展“送戏下乡”“非遗进校园”、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动,不断扩大“乡村春晚”覆盖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围绕“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统筹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构建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网络体系,推动“智慧文旅”、数字文化馆、智慧图书馆建设等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等建设,推广普及线上文化活动,加大线上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配合深化滁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具体政策,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标准,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公共文化设施运营、资助项目、赞助活动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培育一批文化类社会组织,完善文化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形成一批志愿服务品牌。
深化文化对外交流合作。深入对接长三角地区文化和旅游领域社保卡“一卡通”应用建设,强化公共文化机构联通合作,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实现同城化。加强各类公共文化场馆馆际联动和服务联通。推动舞台艺术、展览策划、美术创作和群文创作等合作交流。
(二)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
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升。按照“全域明光”的理念,根据城乡人口发展和分布,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形成比较完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构筑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圈和互联互通网络体系。文化馆力争达一级馆标准;50%乡镇文化站达到一级站水平,新建20个城市图书阅读点。
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为抓手,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提高城市公共文化品质,深入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制订“全民阅读”指标体系,打造“书香明光”。打造“灵迹大讲坛堂”等读书活动品牌,深入开展“四点半阅读”“四季阅读”等读书活动,丰富全民阅读内容。推动公共图书馆提档升级,申报“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项目,扩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范围。实施“文化+”业态培育,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
实施推进文化场馆数字化提升工程。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横向整合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影剧院等资源,纵向联通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网络,构建多渠道“互联网+文化服务”模式,提升开通“明光文旅”微博微信官方平台,拓展“指尖上的文化微服务”。依托互联网打通实体馆、PC、手机、触摸屏、电视等5个通道,构建全方位、一站式的公共文化资讯中心、体验中心和服务中心。
(三)推动地方文艺创作展演繁荣发展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创作出一批体现时代特点、彰显明光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
完善发展扶持政策。推动民营艺术院团发展,建立健全扶持优秀剧本创作、促进优秀剧目生产传播推广的长效机制,优化实施《滁州市民营艺术院团舞台艺术创作孵化及展评奖补办法》,探索开展文艺院团评估定级,树立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典型,加强示范引领。组织民营院团“双名(名团名角)”评选,培育1-2个省百佳重点院团,培养产生1-2名中青年戏曲名角或优秀舞台文艺演员,加强表演、作曲、演奏类优秀青年人才培养。
加快舞台精品创作。建设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培育发展和健全曲艺、歌舞、器乐等舞台艺术创作。“十四五”期间,每年创作生产出1-2部能在省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力争1部作品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至少创作完成一个舞台剧剧本,一部作品申报成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一部剧申报成为安徽省文化强省建设重点项目。
提升精品艺术展演水平。加大与艺术高校互动合作,发挥重大艺术活动引导作用,组织优秀舞台艺术优秀剧目作品展演巡演,组织地方戏曲、音乐和舞蹈等多类艺术展演评比;推动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相结合,多渠道展示推广优秀文艺作品,将创作成果服务广大基层群众。力争每年有2个以上舞台作品入选国家级、省级艺术展演。每年创作完成一首音乐作品。每年演出专场综艺晚会(音乐会)4台,每年完成文艺演出场次200场,其中送戏进万村150余场。每年编排小戏小品5个、歌舞新节目2个。
(四)精心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体系
精心打造“明光之夏”“纳凉晚会”“我们的村晚”等大型文化旅游活动品牌。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文化馆、图书馆每年下基层服务次数不低于12次;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不低于12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每年流动展览不低于20场。鼓励乡镇(街道)、村(社区)和部门、企业等结合实际培育文化活动品牌,形成“一镇(街)一优品”“一村(社)一成品”“一行业一特品”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体系。
(五)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工作
建立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机制。健全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强化公共文化专业人才配置,通过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将各类优秀技术人才引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实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项目。强化实践引导,创新交流机制。与文化艺术院校开展合作培训,建立专家智库管理使用机制,组织开展多门类艺术评比和业务培训,培养专家型文化业务骨干,提升文化队伍整体业务水平。
落实基层文化服务岗位保障。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政府购买,农家书屋管理员全覆盖;根据区域实际,配备齐全专业人员。加强文化志愿者品牌特色团队建设,有效充实文化服务队伍,保持基层文化队伍稳定。
加强非遗推广和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非遗“名师带徒”、滁州工匠等文化工程,采取“传帮带”方式,形成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中青”人才梯队。设立非遗传承基地,广泛聚集和吸引更多人去了解、学习、保护、传承非遗文化。
(六)推动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业新突破
做好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推动组织实施广播电视领域公共服务重大公益工程和公益活动,加强明光电台、电视台基础设施建设,扶助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广播电视建设和发展。
提高舆论监督引导能力。加强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加强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工作的监管,监督管理出版内容和质量。继续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重大主题宣传、典型报道和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开展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专题教育,凝聚起上下同心、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持续推动全市电视剧行业发展。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广播电视节目和网络视听节目,加强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阵地管理和行业有效监管,落实广播电视系统安全保护工作。加大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活动频次,提升公益活动实施成效。
提高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应急广播村村通的网络基础、技术条件和组织架构,构建上下贯通、统一联动、覆盖广泛、安全可控、反应快捷的应急广播电视体系,满足发布紧急信息的需要能力。
促进文化新闻出版产业发展。完善城市发行网点布局。推动实体书店在城市文化功能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合理规划并推动建设一批连锁书店、社区书店、校园书店。加强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推动实体书店转型升级。有效引导发行企业积极参与全民阅读促进工作,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一批科技类文化企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推动一批文化企业升规上限。到2025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总数达50家。
(七)实施文博提档与非遗保护传承
充分挖掘现有文物资源的深厚内涵,打造女山湖古镇、明酒大道文化街等历史文化旅游板块,形成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新局面。组织开展全市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加强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排除文物险情,每年抢修文保单位、不可移动文物点2—3处。健全文物保护网络,确保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点及对外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安全。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设立文物保护中心,做好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技术性保护工作,充实文物保护人员队伍,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全市财政预算。积极开展“走进课本上的明光”活动,确保每年走进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的市民、观众、游客不少于20万人次。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长效评估机制,加强非遗调查记录和研究,建设非遗传承体验设施,拓展非遗传承人群和传播渠道。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议事日程,加大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申报力度,争取国家级项目非遗申报实现突破,更多的非遗项目跨入省级和滁州市非遗项目行列。加大非遗传习基地建设,扎实开展非遗展演展示等活动,推进非遗进景区、传统文化进校园。推进非遗项目的开发利用,将具备市场开发价值和产业化发展条件的“非遗”项目,充实到全市文旅产业项目库,在重点旅游线路上布局建设一批特色明显、代表性强的非遗传习基地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条件成熟的建成A级景区。
专栏1 公共文化服务提升重大项目 |
1.美术馆展厅改造提升项目。参照美术馆建设标准,对展厅进行重新规划、设计、装修,增加智能化设备,建成初具现代美术馆氛围的群众艺术馆。项目总面积600平方米,总投资约200万元。 2.美术馆新建项目。谋划新建明光市美术馆项目。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陈列展厅、临展厅、专题展厅、藏品库房、技术与维修用房、公共教育与交流用房(含油画、版画、水彩、山水、人物、花鸟、剪纸、篆刻等教育、交流活动室)等,总投资约4000万元。 3.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陈列布展提升项目。 4.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馆新建项目。谋划新建明光市非遗馆项目。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非遗陈列展厅、非遗临展厅、非遗专题展厅、非遗老物件藏品库房、技术与维修用房、非遗公共教育与交流用房(含明光市非遗项目教育、交流活动室)、办公用房等,总投资约4000万元。 5.广播电视监听监看中心新建项目。搭建全媒体监测管理平台软件、WEB/应用/数据库服务器、中心客户端电脑、操作台、场强仪、电视墙、液晶拼接屏、室内条形双基色LED显示屏、多画面合成控制系统、CPCI电信级嵌入式机箱、嵌入式广播信号监测系统、嵌入式DTMB电视信号监测系统、调频电视天线、中波天线、交换机、存储、存储服务器、机房设备、机柜。总投资约80万元。 6.明光市文化馆数字文化馆提升改造项目。明光市文化馆建设文化欣赏视听体验区,棋类互动体验区,非遗长廊互动展示区,非遗视窗互动展示区,文化科普互动体验区,线上3D展览系统,配套文化馆场馆的设计改造升级等,在原馆基础上改造提升,总投资约1000万元。 |
第五章 旅游产业发展专章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使命,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立足全域旅游发展总体思路,全面实施“旅游+”战略,大力促进休闲度假旅游,推进旅游要素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和旅游效益最大化。坚持围绕“一核两区多融合”,全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旅游+”多业态产品供给进一步丰富,旅游产业全面提质升级,旅游信息化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旅游市场更加繁荣稳定,旅游满意度显著提升。形成长三角区域旅游产品共建、线路共推、市场共育的良好协作格局。到2025年,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27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0亿元,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三、主要任务
(一)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宁滁一体化等联动发展,构建资源共享、政策互利、信息共通、市场互动、品牌共塑的联动发展机制。共推“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等快捷旅游线路和产品,融入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培育跨区域特色功能区、精品文化带和旅游带,联合开展旅游主题推广活动,推出一批经典旅游线路和特色产品。应用“皖游通”,助力构建滁宁、滁合1小时休闲旅游生活圈。
(二)提升旅游产品多元化供给水平
实施旅游品牌创建提升工程,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围绕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规划建设旅游设施,推进环老嘉山“X”线、环女山湖“O”线、淮河风光带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突出老嘉山、女山湖、沿淮地区等核心景观资源开发,黄寨草场、三界田园综合体、明镇泗方、静港营地等文旅项目投入运营,谋划推进女山湖古镇、大明西游文旅项目建设,加强创新创意设计,打造符合现代审美、适宜旅拍的“网红”打卡点。提升柴郢、尹集等重点旅游乡村的服务功能,开发乡村旅游线路,发展专项旅游和定制旅游产品,打造地方文化体验游、皖东红色文化体验游和江淮生态山水度假游,大力营造“八大沉浸式旅游消费场景”。优化旅游产品供给结构,提升旅游供给品质,促进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三)实施“五大营销”行动计划
实施“五大营销”行动计划,巩固长三角市场,强化双圈旅游市场。推进心智时代的城市文旅品牌升级计划,抢抓“人心红利”,提炼富有魅力的品牌情境,打造具备个性化和感召力的明光文旅品牌新形象;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营销计划,与长三角城市区域强联动,开展“南京都市圈”同城化营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广告投放,营造明光旅游的周末效应。推进互联网营销计划,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携程、马蜂窝等OTA平台,探索事件营销、直播、网综、游戏等新营销方式,提升明光文旅的网络活跃度;推进产品IP营销计划,在研学、亲子、康养、户外等细分市场创建主题产品IP,围绕细分客群实施精准营销。
(四)提升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
深入对接“1+8+N”滁州智慧文旅平台建设,加强与“游安徽”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和数据共享,完善旅游宣传咨询、网络预定、招商引资等功能。推进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旅游景区、旅游住宿、乡村旅游点等重点涉旅场所实现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强化景区科技应用水平,实现人脸识别、智能导览等旅游服务,推进预约与购票一体化建设,实现预约、错峰、限量常态化。推进智慧旅游产品开发,推动智能可穿戴、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培育云旅游、云直播,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培育一批智慧旅游创新企业和示范项目。
(五)发挥重大项目引领带动效应
持续开展旅游重点项目申报、遴选,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抓好统筹协调,积极做好项目审批、方案决策、资金筹措等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完善项目库和调度管理机制,坚持质量第一,加强质量监管,推动重大项目的高质量建设和品质化运营,为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引领带动效应。着力推进龙头项目和精品工程建设,以点带面形成产业集群,发挥龙头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六)推动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
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强化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将旅游发展纳入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坚持“资源景观化、休闲全域化”,突出“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以乡村风貌提升、农村设施环境改善、产业链延伸等为重点,营造旅游化、休闲化氛围。以特色旅游名镇、特色旅游村、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皖东农家乐等创建为抓手,开展乡村旅游联建工作,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乡村旅游皖东样板。聚焦旅游、康养、时尚和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业态,推进精品民宿区、乡村旅游带建设,加快打造一批田园旅游综合体、自驾车旅居车营地、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七)实施“旅游+”推进旅游全域化
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深入实施“旅游+”战略,以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旅游业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不断构建“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大力实施“旅游+”行动,大力发展产业、行业“旅游+”,拓展旅游产业边界,推动多业态联动发展,形成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推进旅游全域化。“旅游+文化”,不断提升旅游品质;“旅游+农业”,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旅游+工业”,培育旅游新业态;“旅游+智慧化”,助力全域旅游发展。
“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对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标准,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在实现公共服务体系健全、旅游服务要素齐备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管理机制体制先行、业态融合创新先行、发展运营模式先行”理念,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城市标杆。
(八)加强旅游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
通过引育结合,谋划建立旅游发展人才专家智库,扩大旅游人才储备,有效增加高、中端旅游专业人才。通过专业授课、岗前培训、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形式,在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乡村旅游、旅游演艺和“非遗”传承人等方面形成一支技术精、业务强、服务优的旅游技能型人才队伍,推进旅游职业技能竞赛常态化,建立旅游人才成长引导激励机制。加强旅游行业管理队伍建设,文化和旅游局以及旅游资源丰富乡镇按照旅游专业化要求配齐管理队伍,提升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专栏2 旅游产业提升重大项目 |
1.老嘉山综合休闲度假旅游区项目。构建主次支三级道路体系,串联老嘉山、月牙湖、栖凤湖等重要景点,规划打造嘉山如画景区、水天一色景区等主题功能分区,建设提升茂林水趣、田园牧歌、奇石探秘、生态岛、乐游原等主题游览片区,配套建设房车营地、清凉山居、森林疗养馆等服务设施,打造国内外知名的集森林探秘、滨湖度假、地质观览、生态科普于一体的生态休闲胜地。 2.大横山地质公园项目。依托自然生态林、地质景观和历史遗迹等景观资源,开发建设大横山丹霞地质公园,完善观光游道、观景平台、旅游营地、精品民宿、乡村农家等配套接待服务设施,开发生态休闲、科普研学、自然观光、康体运动类旅游产品,打造以江淮丹霞地貌风光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3.黄寨草场项目。依托草场、水域、林场、岸线等多种景观资源,配套建设外围摄影点、游客管理中心、生态停车场、婚纱摄影基地等基础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四季彩景园、花海栈道、夜光水湾、星空牧场营地、月亮桥、乐石光、飞牛牧歌、月光恋人等项目产品,建设华东地区最大的草场生态旅游度假区。 4.尹集村乡村旅游项目。利用知青文化点、自然风光和窑洞景观等资源,开发窑洞体验、观光采摘、科普研学、运动休闲等旅游产品,打造田园风光、知青文化为主题的特色乡村。 |
第六章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章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使命,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统领,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旅融合产品的需求为导向,开启明光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篇章。以顶层规划设计为突破,突出文脉和旅游特色,推动理论创新,构建文旅发展新模式;加快由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促进业态创新,拓宽文旅发展新领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外延,扩大旅游市场新供给;推动旅游供给要素创新,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服务新水平;以“串点建网”思路构建“124”项目布局,推进文旅项目建设新发展。
到2025年,文旅融合水平显著提高,文旅融合发展满意度较高,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对社会发展贡献程度增强,文旅产业增加值显著提高,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位居全省同类城市前列,建成区域知名的文化休闲城市和文旅融合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城市标杆。
(一)理念创新,构建文旅发展新模式
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路,加快由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促进旅游发展阶段演进,实现旅游业发展战略提升。
围绕全域统筹规划,全域资源整合,全要素综合调动,全社会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目标,在推动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创新规划理念,将全域旅游发展贯彻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各类规划中,在旅游引领“多规合一”方面取得新突破;补齐短板,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推进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供给,形成综合新动能,在推进“旅游+”方面取得新突破;持续开展旅游扶贫,推进旅游增收富民,在旅游扶贫方面取得新突破;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旅游综合执法,在文明旅游方面取得新突破;保护城乡风貌和自然生态环境,在优化城乡旅游环境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业态创新,拓宽文旅发展新领域
实施“旅游+”战略,做足结合文章,推动融合发展。
——旅游+医疗。利用优势医疗资源和特色资源,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建设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引导社会资本发展非营利性乡村养老机构,完善景区无障碍旅游设施,完善老年旅游保险产品。
——旅游+健康养老。依托环境和气候优势,通过注入康体养老、养生元素,完善健康、休闲、运动等配套服务内容,大力开发养老、养生旅游产品,开发一批适宜家庭、个人长期居住的居家型养老产品和适宜个人中短期居住的度假型养老产品,发展“银发经济”。
——旅游+教育。促进旅游与教育融合发展,将科普研学旅行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支持举办科普研学夏令营、冬令营,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
——旅游+体育。按照“体育旅游化、旅游体育化”的发展方向,依托主要景区、体育场馆、河湖、公园、风景道和绿道等资源,促进旅游与体育互动发展。因地制宜开展跑步、骑行、越野、划船、游泳等运动项目,培育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打造旅游运动示范基地,举办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活动。
——旅游+城市建设。以大旅游观念为指导,强化“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旅游建设发展理念,加强旅游与城市文化的渗透,加速旅游业与城市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加强旅游与城市建设的融合,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中重视骨干景区和核心景区周边城市建筑风格的和谐配套,发展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拓展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加强规划引导和规范管理,推动主题公园创新发展,完善道路交通和其他旅游服务综合功能,改善提升旅游市场环境与社会发展环境。
——旅游+工业。鼓励具有资源、技术、市场优势的大型工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厂区、车间和生产流程观光,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建立文化中心、体验车间或工业历史博物馆,吸引游客参观体验。支持明酒集团、明龙酒厂、恋尚你等企业,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和企业文化,因地制宜发展工业旅游,促进产业转型、产品升级,建设特色工业旅游景区景点。大力发展旅游用品、户外休闲用品、特色旅游商品制造业。
——旅游+乡村。以“旅游+农业”为引领,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复合型、集约化、多业态的农业经济体系;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教育农园和特色庄园等新型农业业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发展,开展农耕、采摘、饲养等农事活动,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农业附加值。提升金桥湾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的品质。
——旅游+商贸。增强“以商带游、以游促商”意识,发展现代商贸旅游,逐步完善旅游休闲配套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规划建设旅游商业街和城市游憩区,发展购物旅游和游憩商业,促进旅游与现代商贸的融合发展。发展文化演艺旅游,推动旅游实景演出发展,打造传统节庆旅游品牌。
(三)产品创新,扩大旅游市场新供给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外延,适应大众化旅游发展,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创新旅游产品体系。
——特色旅游风景道:落实并完成《滁州市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全域旅游规划》以岭脊地区林带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都市森林精品旅游线路开发。改变岭区穷在水上、困在路上、荒在岭上的状况,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江淮分水岭滁州旅游风景道明光段(军岭、绿岭)以黄寨草场、三界军旅小镇为典型景观,打造成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江淮分水岭岭脊绿色长城。同时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岭区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
江淮分水岭滁州旅游风景道明光段共有9个节点,分别为:尹集、老嘉山、跃龙湖观景点、三界高速口、黄寨草场片区、四号、三界外、三界军旅小镇、水木园。
——特色旅游小镇:按照精致、休闲和文化的要求,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依靠特色旅游资源,建设一批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小镇,打造生态人文小镇、乡村休闲度假小镇、康体养生养老小镇、红色研学度假小镇等特色旅游小镇。
明光市“十四五”时期建设特色旅游小镇13个:三界镇军旅小镇、花生小镇;管店镇甜叶菊小镇;张八镇嘉山集康养小镇、柴郢村旅游小镇、知青小镇;自来桥镇尖山森林小镇;涧溪祝岗村艾草小镇;柳巷镇义集玩具小镇;泊岗乡银杏小镇;女山湖镇千年古镇、火山小镇;明镇泗方文旅小镇。
——旅游度假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合理定位,差异开发,积极创建旅游度假区,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成独具魅力、充满活力、面向省内外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
专栏3 “十四五”时期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专项 |
1.景泰阳生态休闲度假村:项目建设单位为明光市景泰阳投资有限公司,建设地点为张八岭镇岭南村,项目总面积658亩,全景区规划五大单体项目,分别为:形象入口展示区、风情商业街版块、儿童主题乐园、欧亚风情度假村酒店、生态湿地景观。总投资约*****万元。 2.大明西游文旅项目:项目占地面积约169.46亩,总建筑面积约*****平方米,主要包括以西游记为主题的水景园、陆景园、研学基地等,总投资约*****万元。 3.江淮分水岭风景道配套提升项目:沿线路肩绿化和花草种植、村庄环境提升;主线边坡修复;建设观景点、美丽乡村3个;特色小镇提升8个;农家乐、民宿提升5个;新建设旅游接待中心2个;沿线景区景点建设,提升2个;特色农产品购物站(点)提升建设9个及配套建设等,总投资***0万。 4.黄寨草场文旅项目:重点建设内容:红色教育及企业团建、康养社区、印象黄寨主题秀、飞跃黄寨-数字科技娱乐中心、定向越野运动、草原帐篷等。总投资*******万元。 5.老嘉山景区:目标定位国家4A级景区、国家森林体验基地,主要是打造老嘉山地区森林十二景,实现2日游目标。建设地点位于老嘉山及周边,总投资******万元。 |
——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新型产业综合发展、引入旅游元素的新模式。依托深厚的农业基础,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培育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带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专栏4 “十四五”时期田园综合体建设专项 |
1.金虹岭生态养老旅游度假田园综合体:项目总面积700亩,主要建设内容:农业观光体验区、农艺馆、研学基地、滨水公园、健身跑道、养老公寓、护理院等。建设地点位于张八岭镇岭北村,总投资约*****万元。 2.明光市盛唐花卉文旅项目:该项目占地1500亩,建设亲子乐园、四季花海、游客接待中心、花卉交易展示中心、花卉种植观光园、鲜切花及盆景艺术商业街等,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建设地点为明西街道蔡岗圩,总投资约*****万元。 3.三界外田园综合体文旅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有: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花海游览区、生态旅游区、村落文化艺术改造区、儿童游乐区、山林精品酒店、康养度假区、农田山林环境整治等。建设地点位于明光市,总投资*****0万元。 4.金桥湾田园综合体:项目总面积1.2万亩,主要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农业科普馆、采摘科普园、旅游厕所、停车场、标识系统等。建设地点位于桥头镇,总投资9000万元。 |
——乡村旅游示范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乡村三生”(生活、生产、生态)特点,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以“旅游+乡村”为开发理念,注重保护民族村落、古村古镇,加强优秀旅游乡镇和旅游示范村的道路、电力、饮水、厕所、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推动农副土特产品通过旅游渠道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创新乡村旅游组织方式,推广乡村旅游合作社模式,让全市农民通过乡村旅游受益。到2025年,建设2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
专栏5 “十四五”时期乡村旅游及基础设施提升建设专项 |
1.自来桥红色小镇旅游项目:占地面积1500亩,迁建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新建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提升沿街老旧建筑、古桥观景点等。建设地点位于自来桥镇,总投资约*****万元。 2.明文化陇西王陵遗址公园基础设施项目:项目核心区占地40亩,总建筑面积5560平方米。新建明文化研究中心、陵园修复、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厕所(3A级)等,配套建设连接道路、生态停车场、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建设地点为明光街道,总投资约*****万元。 3.明光市九道湾文博展览中心项目:占地面积650亩,建筑总面积1.15万平方米。改造提升游客接待中心、游客休息大厅、书画院非遗传习基地等;配套建设道路、绿化等。建设地点位于明光街道,总投资***0万元。 4.明光市文化中心应急综合体改扩建项目:占地面积135亩,建筑总面积1.5万平方米。结合应急避难场所功能,扩建美术馆0.3万平方米。改建图书馆0.3万平方米、改建博物馆0.3万平方米、改建文化馆0.45万平方米、改建小剧场0.25万平方米。建设地点位于明光街道,总投资3020万元。 5.尹集知青小镇:打造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对窑洞进行修复改造,建设公社食堂、窑洞民宿、人民公社文化展馆、知青的回忆影像展示、农耕体验等项目。配套建设旅游道路、厕所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地点位于张八岭镇尹集村,总投资*****万元。 |
——科普研学基地: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规范中小学生集体出游旅行。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创建几个科普研学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保障,推动科普研学普及化、常态化。到2025年,力争打造科普研学基地5处。
——中医药养生基地:以明光市中医院为依托,延伸中医药养生产品,推出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主题,集中医药康复理疗、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产品,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旅游市场深度结合,在业态创新、机制改革、集群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到2025年,建设中医药养生基地1个明光市中医院。
——红色旅游基地。突出社会效益,强化教育功能,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将红色旅游打造成常学常新的理想信念教育课堂,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进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众化、常态化。坚持实事求是,相关设施建设要体现应有功能,保障基本需要,同红色纪念设施相得益彰。加强统筹规划,注重与脱贫攻坚、区域发展、城乡建设相衔接,促进融合发展。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模式,引导社会参与,增强红色旅游发展活力。到2025年,建设红色旅游基地2个:自来桥镇红色小镇、三界镇红色小镇。
——自驾车营地。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完善的自驾车旅居车旅游线路、旅游目的地和服务节点,培育营地连锁品牌企业,增强旅居车产品设计制造与技术保障能力,形成网络化的营地服务体系和比较完整的自驾车旅居车旅游产业链。到2025年,建设自驾车营地5个。
(四)要素创新,提升旅游服务新水平
——不断提升旅游接待水平。调整全市旅游饭店结构,在全市范围内形成高、中、低档结合,星级饭店、社会旅馆等不同业态、商务型、度假型、会议型等不同类型的多元化旅馆业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建设一批四星级以上高档旅游饭店,适应自助游、自驾游、家庭游、拓展游等散客市场需求,规划、引导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家庭旅馆、汽车旅馆、青年旅馆、露营地和各种经济型旅馆,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弘扬明光传统的饮食精品,展示独特的食品制作工艺,开发具有明光地方特色的美食系列。大力发展以乡村特色餐饮为主的“农家乐”旅游项目,扶持发展民族特色餐饮和明光地方特色餐饮业。
——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场所、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点的厕所全部达到A级标准,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推进厕所无障碍化。倡导以商建厕、以商管厕、以商养厕,积极倡导文明如厕。
——加强旅游交通建设。做好旅游交通发展顶层设计,制定促进旅游交通发展的意见,完善旅游交通布局。大力推进江淮分水岭滁州旅游风景道主线与支线建设,谋划启动环女山湖、环东风湖旅游道路建设,改善旅游通达条件。提高乡村旅游重点村道路建设等级,重点解决道路养护等问题,推进乡村旅游公路和旅游标识标牌体系建设。加强旅游扶贫重点村通村旅游公路建设。
——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形成便捷、舒适、高效的集散中心体系。完善旅游咨询中心体系,旅游咨询中心覆盖城市主要旅游中心区、A级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以及、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商业步行街区等。完善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完成A级以上景区在高速公路等主要公路沿线标识设置,完成乡村旅游点等在公路沿线标识设置。
——构建新型住宿业。推进结构优化、品牌打造和服务提升,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住宿品牌,推进住宿企业连锁化、网络化、集团化发展。适度控制高星级酒店规模,支持经济型酒店发展。鼓励发展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帐篷酒店、民宿等新型住宿业态。
——优化旅行社业。完善旅行社监管服务平台。健全旅行社退出机制,实现动态调整。优化完善旅行社分社网点设立、旅行社委托招徕、出境旅游保险等方面政策。鼓励支持旅行社服务网络进社区、进农村。
——积极发展旅游购物。据游客需求,合理布局旅游购物市场,围绕生产和销售两大关键环节,大力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加快购物平台建设,构建更加成熟的旅游商品供给体系。加强对老字号商品、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加大对旅游商品商标、专利的保护力度。构建旅游商品生产标准和认证体系,规范旅游商品流通体系。在机场、高铁车站、邮轮码头、旅游服务中心、重点旅游景区等地,设置特色旅游商品购物区。
——加快智慧旅游建设。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加快智慧城市和智慧旅游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效率,积极支持旅游在线服务、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旅游电子商务建设,开展旅游大数据收集和分析,全面提升旅游景区、旅游城市信息化、科技化服务水平,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要素建设。
——合理规划旅游线路。以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为主线,以老嘉山和女山湖为载体,培育旅游精品线路,加强区域联动,融入大循环旅游线路。
专栏6 “十四五”时期旅游线路规划专项 |
1.省内旅游线路 ①历史文化游:亳州(曹操故里、花戏楼)→寿县(古城)→凤阳(明皇陵、明中都遗址)→明光(赵府明文化古迹) ②淮河风情游:淮南(八公山、淮河小三峡)→蚌埠(怀远石榴、荆山-涂山风景区、沿淮花鼓灯)→明光(浮山堰遗址、淮河风光揽胜环线) ③休闲度假旅游线路:巢湖(半汤温泉)→滁州(琅琊山、皇甫山白鹭栖息地)凤阳(梅市温泉)→明光(跃龙湖、女山湖、女山、老嘉山、抹山、大横山)→合肥(岱山湖) 2.省际旅游线路 ①寻根探祖明文化游:南京(明孝陵)→盱眙(明祖陵)→明光(赵府朱元璋诞生地、跃龙岗、尿布滩)→凤阳(明皇陵)→定远→滁州 ②休闲度假旅游线路:线路一:南京→滁州(琅琊山、皇甫山白鹭栖息地)→明光(跃龙湖、女山湖、女山、老嘉山)→盱眙→天长→扬州→镇江→南京。线路二:合肥→南京→滁州→明光→蚌埠→淮南→合肥 3.市域旅游线路 一日游线路: ①近郊明文化游: 明文化博物馆→明光非遗文化大观园(乡村博物馆)→明酒文化产业园→抹山明文化景区→赵府明文化古迹→明光湖水运动中心→焦城圩荷花园 ②女山湖观光休闲游: 明光老街休闲街旅游景区→女山地质公园景区→女山湖湿地公园→女山湖古镇景区→明光市 ③南部生态休闲游: 大横山景区→跃龙湖景区→黄寨草场→自来桥红色文化景区→老嘉山景区→八岭湖景区 ④淮河风情古遗址游: 明光市→柳巷综合休闲旅游景区→浮山堰遗址公园→东西涧特色农业景观→淮河文化公园→泊岗鱼文化产业区 ⑤农渔业休闲美食游: 明光市休闲、美食旅游→女山湖全鱼宴、螃蟹→老嘉山美食 ⑥工农业旅游: 明光系列酒厂工业旅游→女山湖水产养殖休闲旅游→自来桥山芋城堡农业旅游 ⑦宗教文化游: 二郎庙→女山湖镇嘉祐院→抹山寺→大横山法华寺 两日游线路: ①观光休闲线: 明光市→抹山明文化景区→女山地质公园→女山湖古镇景区→女山湖湿地公园→大横山景区→跃龙湖景区→黄寨草场→自来桥红色文化景区→老嘉山景区→八岭湖景区 ②文化旅游: 柳巷抗日活动旧址→浮山堰遗址公园→火山地质博物馆→明文化博物馆→明光非遗文化大观园(乡村博物馆)→御酒文化产业园→尿布滩遗址公园→丹霞地貌科普展示馆→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 ③滨水度假旅游: 八岭湖漂流滨水度假旅游→女山湖湿地公园滨水度假旅游→明光湖滨水度假旅游→花园湖滨水度假旅游→焦城圩荷花池滨水度假旅游→淮河?池河滨水度假旅游→江鲜?湖鲜美食滨水度假旅游 4.多日游综合旅游线路 Day1:明文化博物馆→明光非遗文化大观园(乡村博物馆)→御酒文化产业园→抹山明文化景区→赵府明文化古迹→明光湖水上运动中心 Day2:女山地质公园景区→女山湖湿地公园→女山湖古镇景区→明光市 Day3:柳巷综合休闲旅游→浮山堰遗址公园→淮河文化公园→泊岗遗址→金泊岗银杏园→治淮纪念馆→淮河农耕文化园 Day4:大横山景区→跃龙湖景区→黄寨草场→自来桥红色文化景区→老嘉山景区→八岭湖景区 |
——擦亮明光文旅品牌。彰显“嘉山秀水,生态明光”的明光旅游品牌形象。建设明光市旅游目的地营销平台,集中展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通过电视、报纸、户外、地铁、车身车厢、微信、微博、论坛等多种渠道,进行明光市旅游目的地综合营销。充分发挥综合营销平台和其他线上渠道的线上引流作用,通过平台信息质量、在线支付便利性、产品优惠政策、会员奖励政策等提高用户黏性,努力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线下体验水平。
(五)举措创新,推进文旅项目新发展
围绕“滨湖花园度假城、山水田园生态市”的城市发展定位,落实《安徽省明光市旅游总体规划》《环女山湖旅游总体规划》《老嘉山“X”线旅游总体规划》《张八岭镇全域旅游规划》和《滁州市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总体规划》,以“串点建网”思路构建“124”项目布局(即:一核:以明光城区为核心;两线:以老嘉山为核心的“X”型观光旅游线路和以女山湖为核心的“O”型亲水旅游线路;四区:老嘉山功能景区、抹山明文化功能景区、女山湖功能景区、沿淮风情功能景区),整合明光市文化、旅游、农业、林业、水利等资源,为深度谋划文化旅游项目,以点带面发展全域旅游,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明光市“十四五”重点文旅项目(个)谋划见附件。
第七章 实施保障
创新建立全域旅游组织领导机制,健全综合协调的文化旅游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提高明光市文化和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统筹协调能力,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通报最新动态,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创新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文旅重大事项谋划、重要规划审查、重点项目推进、市场监督管理,协调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区镇之间文旅工作,打破部门、条块和区划分割,形成多方联动、合力推进规划有效实施的体制机制。依法保障规划的实施,以法治推动文旅市场治理现代化,提升旅游治理能力,为明光市文旅产业发展和谐秩序提供强大的法治保障。
二、加大文旅政策扶持
适应文化旅游业发展要求,修订完善文旅行业安全监管、发展规划、宣传推广、公共服务等方面政策制度。出台旅游基础设施投资优惠政策,确保基础设施投资到位;确立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地位,鼓励和支持全域旅游+政策,延伸产业链;落实国家、省市对文旅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文化企业、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等方面的税收推行优惠政策,充分落实税收政策对文旅产业的保障和拉动作用。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合理安排文化和旅游用地布局。适应文化旅游业发展要求,修订完善文旅行业安全监管、发展规划、宣传推广、公共服务等方面政策制度。完善制定自然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保护措施和方案。广泛开展全域旅游宣传教育,实施旅游惠民政策,旅游扶贫富民方式多样,主客共享的社会氛围良好。
构建以明光市城区为核心的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完善文化旅游咨询、旅游内外交通、文化与旅游宣传、投诉处理、旅游救援等各类服务功能,合理布局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咨询网点。加快对接滁州市文旅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智慧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将明光市主要景区、社会和政府信息系统中的分散信息和数据连接、交互和多方共享,完善智慧文旅服务。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旅游景区标识系统,提高向导式解说服务及智慧自导式解说服务,提高各地标识解说系统的智能性、趣味性和融入性,加深游客的全域旅游体验深度。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推动A级旅游厕所的全域覆盖,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软环境”。构建全方位文旅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各类文旅安全防护设施,提升文旅场所安全警示系统和景区安全救助系统,营造安全有序、生态优美、设施完善、主客共享的文旅环境。
四、强化人才金融保障
设立旅游专家智库,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引进和旅游培训机制,实施旅游人才奖励政策。积极利用省内外高校资源,发展地方旅游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推进文旅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建设,培养文旅发展后备力量;联合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酒店等开展从业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明光市文旅人才队伍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积极创新投资和融资模式,发挥社会资本的力量,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统筹各部门资金支持全域旅游发展,出台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旅游发展奖励补助政策,制定开发性金融融资方案或政策。
五、加强市场安全监管
完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整合组建承担旅游行政执法职责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立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的联合监管机制,依法开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督检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建立运转协调、公平合理的文化旅游市场监管机制。旅游投诉举报渠道健全畅通有效,投诉处理制度健全,处理规范公正,反馈及时有效。建立旅游行业信用评价、失信惩戒和黑名单制度以及黑名单制度,增强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曝光力度。定期开展旅游文明宣传和警示教育活动,推行旅游文明公约,树立文明旅游典型,妥善处置、及时上报旅游不文明行为事件。完善旅游志愿服务体系,设立志愿服务工作站点,开展旅游志愿者公益行动。建设旅游购物、餐饮、住宿、娱乐等消费安全环境,完善消防和安全标识等各项旅游安全设施,建立旅游安全应急预案、安全求助和旅游安全保险等安全保障体系,遏制旅游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以安全风险防范为重点,健全和不断强化文化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六、强化品牌宣传推广
建立广播、电视、短信、多媒体等传统渠道和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全媒体信息传播机制,构建跨区域、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的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体系。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传媒渠道,不断推出新产品、新亮点,全方位宣传和推介明光旅游新形象。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和相关项目参加国家、省和滁州市重点文化和旅游展会、博览会、推介会等活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旅游交流新格局。设立旅游营销专项资金,建立多主体、多部门参与的宣传营销联动机制,形成全域旅游营销格局。创新宣传促销机制,找准目标市场,实行精准营销,形成统一整体旅游宣传促销,扩大营销效果。
附件 明光市“十四五”重点文旅项目谋划情况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单位 | 建设规模和主要建设内容 | 建设地点 | 总投资 (万元) | 备注 |
1 | 大明西游文旅项目 | 明光大明西游旅游管理有限公司 | 项目占地面积约169.46亩,总建筑面积约*****平方米,主要包括以西游记为主题的水景园、陆景园、研学基地等。 | 明东街道 | 明光城区 | |
2 | 抹山文旅综合康养项目 | 招商引资企业 | 占地约7000亩,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标准,综合提升环抹山景观,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度假酒店、观景台塔,配套建设文化、教育等服务设施等。 | 明东街道、苏巷镇 | 明光城区 | |
3 | 明酒大道文化商业街区提升项目 | 招商引资企业 | 新建明酒大道、明酒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改造国学堂、明光历史文化陈列馆、汪道涵故居;改造提升明光老街,修复沿街古建筑,改造火车站、中心路、惠利街、方家巷、人民路等。 | 明光街道 | 明光城区 | |
4 | 明文化陇西王陵遗址公园基础设施项目 | 市文旅局 | 项目核心区占地40亩,总建筑面积5560平方米。新建明文化研究中心、陵园修复、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厕所(3A级)等,配套建设连接道路、生态停车场、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 | 明光街道 | 明光城区 | |
5 | 明光市九道湾文博展览中心项目 | 市文旅局 | 占地面积650亩,建筑总面积1.15万平方米。改造提升游客接待中心、游客休息大厅、书画院非遗传习基地等;配套建设道路、绿化等。 | 明光街道 | ***0 | 明光城区 |
6 | 明光市文化中心应急综合体改扩建项目 | 市文旅局 | 占地面积135亩,建筑总面积1.5万平方米。结合应急避难场所功能,扩建美术馆0.3万平方米。改建图书馆0.3万平方米、改建博物馆0.3万平方米、改建文化馆0.45万平方米、改建小剧场0.25万平方米。 | 明光街道 | 3020 | 明光城区 |
7 | 金虹岭生态养老旅游度假田园综合体 | 明光市金虹岭休闲生态园有限公司 | 项目总面积700亩,主要建设内容:农业观光体验区、农艺馆、研学基地、滨水公园、健身跑道、养老公寓、护理院等。 | 张八岭镇岭北村 | X线 | |
8 | 静港营地项目 | 明光明皇故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 项目占地462亩,主要包含:房车营地、接待中心、休闲茶吧、咖啡馆、公厕、帐篷营地、码头、木栈道、车行道等。 | 自来桥镇尖山村及涧溪镇鲁南村 | X线 | |
9 | 江淮分水岭风景道配套提升项目 | 自来桥镇、张八岭镇、石坝镇、三界镇政府 | 沿线路肩绿化和花草种植、村庄环境提升;主线边坡修复;建设观景点、美丽乡村3个;特色小镇提升8个;农家乐、民宿提升5个;新建设旅游接待中心2个;沿线景区景点建设,提升2个;特色农产品购物站(点)提升建设9个及配套建设等。 | 自来桥、张八岭、石坝镇、三界镇 | ***0 | X线 |
10 | 三界军旅小镇游客接待中心 | 三界镇政府 | 主要建设内容有: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旅馆及相关配套设施。 | 三界镇梅郢村 | 1000 | X线 |
11 | 黄寨草场文旅项目 | 招商引资企业 | 重点建设内容:四季花海、红色教育及企业团建、李文忠将军雕像、康养社区、印象黄寨主题秀、飞跃黄寨-数字科技娱乐中心、定向越野运动、草原帐篷等。 | 明光市 | X线 | |
12 | 三界外田园综合体文旅项目 | 招商引资企业 | 主要建设内容有: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花海游览区、生态旅游区、村落文化艺术改造区、儿童游乐区、山林精品酒店、康养度假区、农田山林环境整治等。 | 明光市 | X线 | |
13 | 老嘉山国家森林公园 | 招商引资企业 | 目标定位国家4A级景区、国家森林体验基地,主要是打造老嘉山地区森林十二景,实现2日游目标。 | 老嘉山及周边 | X线 | |
14 | 大横山森林公园 | 招商引资企业 | 复建柴王古城、朱元璋练兵场,配套建设旅游商品商店、旅游道路、旅游厕所、水、电等基础设施。 | 明南街道 | X线 | |
15 | 女山古镇综合项目 | 市文旅局 | 全力建设具备浓郁艺术气息和人文情怀、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强调互动体验的特色文旅小镇。 | 女山湖镇老街 | X线 | |
16 | 尹集知青小镇 | 招商引资企业 | 打造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对窑洞进行修复改造,建设公社食堂、窑洞民宿、人民公社文化展馆、知青的回忆影像展示、农耕体验等项目。配套建设旅游道路、厕所等公共基础设施。 | 张八岭镇尹集村 | X线 | |
17 | 尖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村 | 招商引资企业 | 新建尖山村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休闲观光农业,配套建设农家乐、民宿、停车场、旅游观光道、厕所等公共基础设施。 | 自来桥镇 | X线 | |
18 | 柴郢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 | 招商引资企业 | 项目占地面积约2000亩,改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旅游应急医疗室、柴王文化旅游广场、生态停车场、内部旅游道路、旅游厕所等。配套建设供电、消防、系统、旅游标识、景观绿化等。 | 张八岭镇柴郢村 | 3500 | X线 |
19 | 自来桥红色小镇旅游项目 | 自来桥镇政府 | 占地面积1500亩,迁建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新建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提升沿街老旧建筑、古桥观景点等。 | 自来桥镇 | X线 | |
20 | 环女山湖旅游风景廊道 | 市文旅局 | 打造环女山湖风景廊道,新建、改造、串联旅游观光驿站10个、生态停车场10个、美好乡村点21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观景平台5个等。 | 明东街道、女山湖、桥头、苏巷、潘村、古沛镇 | X线 | |
21 | 罗后冲水库旅游度假村 | 招商引资企业 | 休闲度假观光,极限漂流水道,极地卡丁拉力赛道,特色餐饮等,配套建设旅游商品商店、旅游道路、旅游厕所等公共基础设施。 | 管店镇罗岭村 | 8000 | X线 |
22 | 明光市盛唐花卉文旅项目 | 明光市盛唐花卉有限公司 | 该项目占地1500亩,建设亲子乐园、四季花海、游客接待中心、花卉交易展示中心、花卉种植观光园、鲜切花及盆景艺术商业街等,总建筑面积*****平方米。 | 明西街道蔡岗村 | O线 | |
23 | 女山镇吕咀花海配套设施建设 | 市农业农村局 | 主要建设内容:花海接待中心、停车场、花廊、儿童乐园、田园栈道、户外休息平台及相关配套设施等。 | 女山湖镇吕咀 | 1000 | O线 |
24 | 女山地质公园旅游度假区 | 招商引资企业 | 建设内容:古火山地质博物馆;火山文化体验馆;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景区内游步道建设;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消防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 女山湖镇 | O线 | |
25 | 焦城圩田园综合体 | 招商引资企业 | 依托抹山和蝴蝶谷,建设4000亩左右集休闲采摘、垂钓、教育、会展、餐饮、娱乐功能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区。 | 苏巷镇 | O线 | |
26 | 银杏风景观光带建设项目 | 泊岗乡政府 | 建设游客服务中心***0平方米;泊岗银杏展览馆2000平方米;观景台、游步道、自行车道、生态停车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 | 泊岗乡 | 6200 | O线 |
27 | 淮河旅游风光带 | 招商引资企业 | 打造百里沿淮风光带,重点建设浮山堰遗址公园,包括遗址保护、复建仙人洞、古碉堡和古炮台等;义集旅游度假村包括银杏古道、淮山民宿、农家乐等;泊岗银杏岛,包括环岛观光廊道、游客服务中心、驿站、民宿等。 | 柳巷镇、泊岗乡 | O线 | |
28 | 金桥湾田园综合体 | 安徽金桥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项目总面积1.2万亩,主要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农业科普馆、采摘科普园、旅游厕所、停车场、标识系统等。 | 桥头镇 | 9000 | O线 |
29 | 涧溪镇乡村旅游观光带项目 | 涧溪镇政府 | 改造跃龙湖、侯胡郢、九塘间30公里乡村旅游观光道,新建停车场5个,农家乐6家、垂钓中心3家、民宿4家等,配套旅游导示标识、游步道、观光亭台等相关设施。 | 涧溪镇白沙王、鲁山、官山、九塘沿线 | O线 | |
30 | 蔡岗村民宿建设项目 | 明西街道 | 结合蔡岗村乡村旅游规划和农村宅改政策,把毛湾、后干张郢等村庄闲置房屋进行置换和改造,发展民宿旅游,配套建设农家乐、体验园、采摘园、垂钓中心等。 | 明西街道蔡岗村 | O线 |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