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实践|温州轨道交通S2线TOD综合开发规划
TOD实践|温州轨道交通S2线TOD综合开发规划
背景
温州市域轨道交通S2线是继S1线后建设的第二条市域轨道线路。线路北起乐清南至瑞安,贯穿温州市域东部,全长约63km,设置站点20个,于2023年8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
本次研究范围为线路沿线两侧一公里腹地,规划范围为站点周边500m,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沿线人口集聚度低,产业发展低端。为规避TOD 1.0阶段S1线单一站点编制TOD规划而缺乏整体统筹出现的开通后客流不足、接驳不便、城轨不协调等问题,同时发挥S2线促进沿线市民轨道出行、提升沿线发展动力、转变发展方式的作用,构建大温州东部交通、产业、活力复合走廊,并解决S2线建设投融资问题,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于2016年4月开展了《温州市域铁路S2线TOD综合开发规划》的招标工作。
编制时间:2016.04~2018.10
01
[ 规划思路 ]
基于对温州/乐清/瑞安城市总体规划、温州市轨道线网规划等上层次规划的解读,针对市域铁路S2线站间距大、发车间距长、产业弱等特点,提出网络结构完整、站点覆盖完整、开发周期完整、利益协调完整的“完整TOD”理念。通过本规划实现为温州市域东部地区新时期转型发展提供高质量空间载体、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新型城镇化典型空间示范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支持轨道交通沿线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并为下一阶段的沿线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站点地区城市设计提供指导。
本项目分线路、站点两个层次,工程、交通、产业、规划、投融资五个维度推进工作。
02
[ 主要内容 ]
???
线路层面
项目提出将S2沿线地区打造为:大温州东海时代的发展脊梁——创智城脊的城市定位,是大温州沿海的“交通线、经济带、活力廊”。
1)发展策略
规划提出由蔓延失序到山海协调的格局,由组团孤立到区域协同的功能结构,由私车优先到公交主导的交通结构、由同质混乱到特色典范的空间结构优化策略。最终,形成山城海多元互动,片区多样协同,沿线特色互补的“复合鱼骨结构”。
2)站点选位优化、站点功能定位、业态分析及城市功能引导方案
从全线及区域角度,结合开发潜力、居住人口和就业岗位,优化部分线站位置。结合各站的周边产业和未来发展,提出站点的功能业态。深入研究沿线地区发展战略和相关规划,确定线路整体结构,各区段发展思路,提出体现差异化、个性化特征的站点分类,确定各站点周边的定位业态。结合轨道交通系统的廊道和换乘枢纽进行引导,协调各交通结构关系,强化公交支撑和引导土地紧凑使用。
3)站点用地功能及建设强度引导方案
根据各站点的分类分级、定位、产业等,提出合理的功能配比,对原控规进行优化调整,提出站点用地功能方案。优先保障城市与山海的生态廊道,引领城市开发簇团紧凑发展。
4)整体开发策划方案
结合温州市市域铁路投融资方案,提出S2线整体开发策划、商业策划和实施策略,提出轨道交通开发建设政策、体制和机制的配套建议等。
5)城市规划的调整建议
根据规划方案对沿线三市的土规和总规提出调整建议,积极争取纳入即将开展的三市国土空间规划中。
???
站点层面
1)站点交通衔接规划引导方案
根据站点定位及交通预测,按照沿线综合开发与交通一体化原则,明确各站点交通衔接规划引导,提出路网结构、交通设施、步行系统、停车配建等方面的引导要求。
2)站房出入口预留及优化
对各个站房的设计方案进行研究,结合周边土地及规划方案提出站房出入口的预留和内部换乘组织。
3)重要站点城市设计
对重要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进行详细研究,提出城市设计方案,明确城市建筑形态意象,细化各项支撑系统。
4)提出站点地区的控制引导
对核心区200m和影响区500m范围内的主导功能、开发强度、路网结构和密度、接驳设施规模和位置等提出刚性和弹性结合的管控。
03
[ 创新与特色 ]
创新特色1:
由功能与交通的空间一体,到开发一体,投融资一体的综合规划,工程+交通+规划+策划多专业合作。
创新特色2:
跳出S2线路自身,站在温州市域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结构等宏观层面发挥轨道交通的带动提升作用。
创新特色3:
关注远期合理性的同时强调近期操作性。
04
[ 实施情况 ]
温州市、瑞安市、乐清市已以此规划为核心依据和统筹平台,成为推动各项规划编制和各站点地区开发建设工作的总纲领。
规划方面:目前乐清市和瑞安市已根据本项目完成了辖区内S2沿线地区的控规调整工作。温州市规划院以本项目为基础,编制完成了S2沿线道路衔接规划。
建设方面:铁四院已根据本项目提出的线站位和站房出入口优化完成车站施工图设计。
完
来源:本文经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发布;
END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