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商务局关于征求《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服务业一体化发展规划公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告

遂宁市商务局关于征求《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服务业一体化发展规划公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告

遂宁市商务局关于征求《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服务业一体化发展规划(公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告

为加快我市服务业与重庆市潼南区一体化发展,深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我局会同重庆市潼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起草了《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服务业一体化发展规划(公众征求意见稿)》,现从2023年11月27日起至2023年12月4日止(7个自然日)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向遂宁市商务局反映。  

联系人:服务业发展科 杨沁鑫

电话:******* 187*****115

电子邮箱:*********@qq.com

通讯地址:遂宁市环岛商务中心5207号室

附件: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服务业一体化发展规划(公众征求意见稿)

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服务业一体化发展规划

(2023-2025)

(公众征求意见稿)

遂宁市商务局

重庆市潼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2

第一节 发展基础 2

第二节 重大意义 5

第三节 制约和挑战 7

第二章 总体要求 10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0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0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1

第三章 构筑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14

第一节 构建区域新型发展格局 14

第二节 提升对成渝中部崛起的支撑作用 16

第三节 多层次推动遂潼一体化布局 17

第四章 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 19

第一节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19

第二节 完善服务质量体系 20

第三节 提升品牌竞争力体系 21

第四节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21

第五节 打造特色优势服务业体系 22

第六节 优化人才集聚和培育体系 23

第五章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新体系 25

第一节 提升服务业新技术转化效能 25

第二节 促进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5

第三节 鼓励新模式开辟新市场 26

第六章 推动协同发展新体系 27

第一节 促进开放资源互惠共享 27

第二节 深化市场协同合作 28

第七章 强化公共服务共享新体系 30


第一节 共享教育文化体育资源 30

第二节 推动公共卫生和医疗养老合作 31

第三节 完善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1

第四节 健全社会治理联动机制 32

第八章 实施四大重点工程 33

第一节 企业培优育强工程 33

第二节 数字经济赋能工程 35

第三节 服务消费升级工程 37

第四节 扩大开放协同工程 39

第九章 保障措施 43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43

第二节 加大政策扶持 43

第三节 强化资源保障 44

第四节 加强统计监测 44

第五节 强化落地实施 45


前 言

目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上升成为国家战略,遂潼川渝毗邻地区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地理中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及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十四五”期间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加快服务业一体化发展是推动成渝两地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一体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支撑。根据《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发展规划》《遂宁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和《重庆市潼南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潼南区商务和物流发展“十四五”规划》等规划精神和相关文件要求,特制订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3-2025年。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

本规划包括遂宁市、重庆市潼南区全域,国土面积6905平方公里,第七次人口普查总人口431.7万人。遂宁、潼南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心,具有联动成渝的区位优势和接受成渝两大国家级中心城市共同辐射带动的空间优势,为遂潼地区服务业新一轮发展赋予了全新动力、创造了重大机遇。遂潼两地共谋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助推成渝地区中部崛起、提升成渝极核发展能级。

(1)两地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历史源远流长

遂宁市、重庆市潼南区两地毗邻互通,同属涪江流域,遂宁市有8个乡镇与潼南的5个乡镇接壤,两地主城区直线距离仅35公里。历史上两地曾经同属一个行政地区管辖,历史同脉、文化同源、地理同域。立足先天的地理条件、唇齿相依的关系,遂潼两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一直有很多交流与合作,有一定协同发展基础。随着两地经济总量快速增加、工业园区毗邻发展、互联互通水平提升,遂宁市、重庆市潼南区毗邻合作优势更为显著,服务业一体化发展条件更加成熟。

(2)两地位于成渝中部发展轴心,枢纽位势突出

遂宁市、重庆市潼南区地处成渝腹心,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地理中心,也是成渝两地合作发展的门户和桥头堡。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抓两头、带中间”的发展思路,加快腹地大通道建设,构建辐射型交通走廊,遂潼两地有条件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载体,充分发挥多式联运优势,打造“遂潼高新区双城物流配送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中心”,共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对加快成渝地区“中部崛起”,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两地产业格局协同共赢,市场空间广阔

遂宁市、重庆市潼南区两地近年抢抓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区)”战略,均已形成成熟的制造业发展体系,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2020年全年遂宁市、重庆市潼南区两地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2000亿元,其中遂宁市为1403亿元、重庆市潼南区为475亿元。目前,遂宁电子电路板、芯片、集成电路产业和潼南数字控制机床、智能终端制造产业,遂宁功能型新材料产业和潼南装配式建筑材料产业,遂宁锂电产业及天然气资源优势和潼南油气化工(精细化工)产业均具备配套合作条件,且遂宁国家基础电子元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潼南国家智能终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均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相关产业后续配套合作发展潜力巨大。两地食品加工与生活消费品生产制造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结合两地区位优势和遂宁在现代物流平台方面的建设优势,有条件形成具有遂潼特色的现代特色消费品产业高地。综合来看,遂潼两地产业格局呈现协同共济趋势,抱团发展、错位发展和集群发展有利于双方实现共赢。

(4)两地签署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合作迈向纵深

近年以来,两地政府、相关部门和产业园区共谋规划、共建机制、共推项目、共争政策,签订各类协议50余个,在多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创下“第一份毗邻地级市协议、第一条跨省公交”等川渝合作多项第一。两地合作纵深增加,合作内容推实,合作成效初显。2020年3月,遂宁市、重庆市潼南区签订了《遂潼一体化发展“1+N”系列合作协议》,合作开展区域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协同创新一体化、生态保护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推进体制机制一体化等7个大类、38个具体合作事项。2020年7月,遂宁高新区和潼南高新区共同签署了《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文化宣传、公共服务、人才聚集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生态走廊”。2020年12月,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在川渝共建的9个功能平台中率先获批设立,同月经川渝两省市政府同意印发了《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总体方案》。四川、重庆两省、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支持遂宁做强节点城市,承接双城辐射,推进潼南桥头堡城市特色发展,支持两地共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2021年6月,遂宁市和重庆市潼南区政府共同发布了《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发展规划》。2021年12月,遂潼共同筹建的涪江创新产业园区临时党委、筹备委会揭牌。2022年10月,出台《遂潼工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2021年-2025年)》,遂潼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第二节

遂潼服务业一体化协同发展面临着多项趋势的叠加影响,一是区域一体化在“十四五”期间加速深化。“双循环”格局对打破要素流动藩篱、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群、都市圈将成为“十四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落脚点,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双城四大增长极为核心的新一轮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将会加速。二是服务业发展面临“区域间协同竞争+区域内分工合作”的新格局。一方面,各城市群、都市圈内部将形成完整互补的服务业产业链分工,形成发展的合力;另一方面,各区域将通过地域优势、资源优势与产业发展的深度结合,推进区域服务业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的协同发展。三是区域协同创新建设将加快推进。“十四五”必将是创新推动发展的五年,区域发展也将进一步探索以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模式,各区域协同创新建设将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G60科创走廊、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也将迎来新发展。

在此背景下,两地大力推动服务业一体化协同发展:

——是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当前,成渝地区中部没有一个经济总量超3000亿元的次级城市,“中部塌陷”问题不容忽视。遂宁市、重庆市潼南区位于成渝发展轴心,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地理中心”,推动遂潼服务业一体化协同发展,能有效发挥两地毗邻优势,促进特色产业差异化协同,承接中心城市外溢生产要素,做强成渝地区中部极点支撑,夯实成渝主轴发展基础。

——是打造成渝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内在需要。遂潼服务业一体化有利于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区域的“产城联动”,通过整合资源为两地产业园区提供现代化服务,集聚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资源,将有效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打造联动成渝的重要门户枢纽,为打造成渝现服务业高地、科技成果转化特色基地,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打下坚实基础。

——是推进区域协同联动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服务业发展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推动遂潼各种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一体化发展将有利于在区域内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有利于充分释放和提升两地区位、产业等方面优势,进一步形成对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市场体系等领域的强大需求,形成协同效应和经济势能,助推一体化加速发展,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探索新路、建立标杆。

第三节

——互联互通程度不高,导致地理协同发展动力不足

遂宁市、重庆市潼南区两地受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偏弱、涪江及周边山脉天然阻隔等因素影响,支撑核心城区与周边城市间公交式运营的快速轨道交通线网仍不完善,尚未构建起功能完善、高效快捷的城际交通网络体系,阻碍人流、物流顺畅流通,导致跨地理发展动力不足,暂时无法满足将遂潼由成渝“区域地理中心”向“产业发展轴心”转变的发展要求。

——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导致区位竞争优势不突出

目前,遂宁市、重庆市潼南区两地经济总量分别仅占四川的3%和重庆的1.9%,人均GDP尚未达到两省市平均水平,均位于成渝地区后四分之一区域;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占比分别比四川和重庆平均水平低11.3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整体不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比四川和重庆平均水平低2.3个百分点和11.6个百分点。加之成渝两大核心都市圈紧邻地区发展势头迅猛,周边市、区发展提速,使遂潼两地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同时,由于成都、重庆经济总量基数庞大且仍在加快壮大,在人才、创新等要素方面造成了成都对遂宁、重庆对潼南明显的虹吸效应,导致现阶段遂宁、潼南产业相向合作发展相对迟缓。

——跨区域统筹规划缺失,导致服务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是两地服务业布局比较分散,经济集聚效应不明显;主导产业协同效应不强,优势产业整体竞争力不足,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两地产业同构现象较为突出,产业互补性、关联性和一体化程度较为落后,产业集中在价值链低端、结构趋同、同质化竞争比较激烈,分工、错位发展格局亟待建立,有序分工布局尚未取得明显进展,缺乏有影响力、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遂潼两地亟待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厘清“一体化”和“一样化”的差异,增加区域产业综合实力,提升主体核心竞争力。

——行政区划分离,导致协同发展机制缺乏。

由于长期的省级行政区划分隔管理,遂宁市、重庆市潼南区在部门沟通协调、产业协同发展、跨区域共建共享共保共治等机制的建立上仍处于初步阶段。总体看,目前遂潼两地各自为战的经济发展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尚未形成服务业的“一体化建设、一体化运作、一体化管理”,以行政区划为特征的经济形态、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打破,要素配置效率有待提高,阻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政壁垒仍未完全打破,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仍面临着由行政区划经济向基于产业分工协作的区域经济转变的艰巨任务。

——异地就医医保报销政策差异,导致就医公平性缺乏。

目前,重庆与四川的医保报销政策不一致,潼南医保基金是市级统一统筹,遂宁市是地市自行统筹,潼南与遂宁的医保报销政策差异较大,特别是两地的医保目录范围不一致、报销政策不一致,遂宁市的医保报销政策对市外患者更有吸引力,同时能更好地留住本地患者。导致潼南的参保人愿意到遂宁就医、但遂宁的参保人不愿意到潼南就医,不利于两地的卫生健康事业交流和协同发展。

上述问题在对遂潼服务业一体化形成制约的同时,也为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两地把握内外双循环机遇、发展协同服务业体系提供了新空间。面向未来,遂潼服务业一体化应着眼于更广泛的内外双需,做到伙伴式的协同共赢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为主题,以提升服务业对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先行区功能优化的支撑作用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的量级和能级,努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为奋力打造更具实力、更富活力、更有魅力的现代化创新型先行区提供重要动能,实现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先行区在成渝城市圈中部的崛起。

第二节

——坚持高质量发展,促进结构升级。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聚焦信息技术、物流等生产性服务,提升生产流通服务能力,推进商贸、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发展,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坚持融合发展,提升产业规模。

树立“大服务业”概念,以拓展产品功能、增强集成能力、满足深层需求为重点,推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有机融合,促进服务业各业态之间渗透交融、协同创新,提升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以高质量的服务供给满足新的服务需求。

——坚持集群发展,扩大协同效应。

充分发挥人文历史、生态资源等优势和已形成的发展基础,加快规划建设一批总部经济、文化旅游、现代物流、节能环保等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服务业集群、集聚发展,形成配置合理、功能清晰的空间组织形态。

——坚持创新发展,提高竞争优势。

抢抓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新机遇,深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以新技术、新基建引领服务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和发展模式,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

——坚持开放发展,增强行业活力。

顺应“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区域合作新趋势,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引资与引技引智并举,推进服务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开放,加强对外交流,优化两地间行政协同,最大限度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和潜力。

第三节

——总体发展目标

遂宁市:到2025年,服务业发展总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服务业增加值达860亿元,增加值比重、税收比重、从业人员比重分别达43%、59%、58%以上,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5%,成为遂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重庆市潼南区:到2025年,服务业规模总量迈上新台阶,服务业对全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拉动作用显著提升,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增加值比重、税收比重、从业人员比重分别达55%、65%、55%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服务业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作用进一步凸显。

——协同发展目标

到2025年,遂潼一体化先行区内在基础设施、服务业协作体系、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产业协同、区域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内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现代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突显。

综合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区域内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取得明显实效,区域第三产业经济活力持续增强,两地之间相关产业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分工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科创融合水平明显提高。区域内服务业创新发展、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加,创新资源要素更加集聚,创新产业业态更加优化多元,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现代服务业产业迈向中高端,优势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业产值占区域内总产值比重进一步增加。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日益完善。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现代服务业全链条体系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一体化服务业发展格局基本建立。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体系全面建立。教育、文化、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提升。

一体化体制机制效能持续增强。行政和市场壁垒基本消除,一体化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资源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最大程度激发,协同开放合作达到更高水平。服务业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加。

到2035年,遂潼川渝毗邻地区服务业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发展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有效,现代化服务业体系全面建成,在成渝地区双层经济圈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能力大幅跃升,服务业成为支撑遂潼两地经济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公共服务水平更加均衡,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第三章 构筑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以培育发展轴带和增长极点为导向,推进遂宁市、重庆市潼南区两地各扬所长,加强协作对接,提高发展凝聚力,提升服务业一体化水平,共同构筑分工合理、优势凸显、互补融合的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一园带动”

以遂潼涪江创新产业园区为依托,促进遂宁市、重庆市潼南区两地中心城区高效联动,辐射带动遂宁市内全部县市、园区,及遂潼周边的安岳、合川等县、区,引导产业和人口集聚,打造基础设施高度联通、产业体系现代化、生态环境优美、紧密联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现代服务业轴带”,推动区域服务业一体化发展。

“两核引领”

(1)遂宁城区,充分发挥遂宁建设成渝中部现代化建设示范市作用,积极对接四川省内各地区,承接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服务、金融科技、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构建上下游相互配套、专业化分工合作的产业生态,打造对接成渝的区域一体化的战略桥头堡和成渝中部地区服务业跨越发展的示范引领区。

(2)重庆市潼南城区,充分发挥潼南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重庆、成都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和公共服务功能扩容外溢,重点发展绿色金融、农文旅融合、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做靓“周末到潼南”品牌形象,高水平建设成渝中部地区消费集聚区、成渝双核重要功能配套区,助力遂潼川渝毗邻地区高质量发展。

“三廊支撑”

(1)构建“遂潼产业创新走廊”:依托渝遂高速、兰渝高铁等交通走廊,积极发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和文化创意产业。

(2)打造“涪江生态绿色走廊”:依托涪江两岸特色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积极发展健康养老、休闲文旅和新兴服务产业。

(3)培育“琼江乡村振兴走廊”:依托琼江两岸田坝资源,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与现代服务业紧密协同,加强流域治理。

“多点协同”

(1)生态绿心片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营造丘区生境单元、小微湿地等示范项目,打造景色宜人、具有高品质的绿心生态区。

(2)重庆市潼南区双江文旅交往片区:依托涪江西岸“三山夹两河”的自然山水格局,在白家河入江口和沿江地形相对平坦的区域,结合双江航电枢纽、环江道路,联动双江古镇、双坝蔬菜基地,规划布局滨江民宿、文化客厅、健康家园、主题乐园等文旅功能,建设用地规模约2平方公里。

(3)涪江农文旅发展示范带:沿涪江保护片平坝发展优势蔬菜,打造成渝菜篮子及优质蔬菜基地示范,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农文旅综合体项目。共建巴蜀农文旅走廊和遂渝绵优质蔬菜生产带。

(4)依托涪江旅游景点、历史文化、特色康养度假等资源,打造3处涪江农文旅示范片区,包括老池-米心-玉溪农旅康养示范片区,涪江巴蜀文化示范片区和大佛坝-双坝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第二节

构筑区域发展新增长极。引导两地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强化分工合作、错位发展,吸引要素集聚,壮大第三产业实力,提升区域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支持遂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性物流枢纽、成渝区域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支持潼南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节点,推动成渝中部崛起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推动县域经济均衡发展。壮大一体化先行区内各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加快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强化与两地中心城区联动,带动周边城镇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市错位发展金融业等高端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特色服务业。充分发挥先行区内各中心城镇上接城市、下引乡村的纽带作用,强化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强化小城镇与城区的规划统筹、功能配套,推动小城镇向小城市发展,提高中小城市城镇化质量,带动周边农村发展。

第三节

加快打造一体化发展引领区。发挥区位相近、资源禀赋相同、产业发展相融、人缘文化相亲等一体化发展优势,加快推进两地在基础设施、优势生产性服务业、普惠生活性服务、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领域加快协同发展,为区域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推动以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紧密协作,以文化旅游业为核心,加强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领域产业链分工合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服务业发展新高地。促进城市功能联动,结合川渝两省市上位规划和相关协议文件,推动制定统一的人才引育政策,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建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集聚流通共享的要素服务资源。协同推进文旅融合,强化两地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持续推进串联两地重点文博场馆、旅游景区,推出精品研学旅游线路。

支持毗邻县(市、区)加强合作。放大一体化先行区带动作用,推动服务业相关各领域强化规划衔接,探索与行政区相分离的跨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围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文化旅游提质扩容等领域,强化对毗邻区内各县域带动发展作用,共同建设基础设施,合力开拓服务业市场,打造服务业品牌。推动加强基础设施、文化旅游、教育卫生、产业协作等领域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服务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数字经济等产业。


第四章 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

优化服务业发展生态,促进产业上下游协同,通过共享、匹配、融合形成产业链乃至更大范围的产业网络,构建和完善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

第一节

推进国内外优质服务业企业集聚计划,大力培育发展遂潼本地服务业企业,鼓励服务业企业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共同招引发展现代化、国际化的大企业大集团,引领带动本地服务业市场主体发展,面向金融、物流、科技研发、高端商贸、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主业突出、自主核心竞争力强、行业区域带动作用明显的服务业领军企业、骨干企业,打造成为具有行业引领性的市场主体。推动民营服务业企业发展,完善中小微服务业企业服务体系,指导支持中小微服务业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积极推动服务业企业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创新转型,在整体解决方案、技术服务运营、内容提供和定制服务领域重点培育一批服务企业,带动服务业新领域的拓展和新业态的成长。及时培育一批新技术领域的“种子选手”,在智慧物流、医疗健康、新金融、新零售、新文娱、汽车服务、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智能网联等领域培育瞪羚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在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挂牌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成为带动服务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

第二节

推动服务业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方法,公开服务质量信息,实施服务质量承诺,开展第三方认证。引导企业树立标准化意识,鼓励服务业龙头企业参与遂潼两地协同一体的服务业标准制定,自我声明公开服务标准,积极参与对标达标提升行动、企业标准“领跑者”评比,树立行业标杆。完善商贸旅游、社区服务、健康服务、家政服务等传统服务领域标准,贯彻落实养老服务相关标准,研究制订直播电商、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服务等新型业态的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积极推动与国际服务标准接轨,开展服务标准、服务认证示范。制定服务质量监测技术指南等规范,加快构建遂潼成渝毗邻地区服务质量监测体系。加强服务质量监测评价技术机构布局建设,服务质量监测评价能力和范围基本覆盖到主要服务行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定期通报监测结果,督促引导社会各方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建立健全服务质量监管协同处置机制,及时依法调查处理重大服务质量安全事件,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治理体系。鼓励推广服务质量保险,分级建立质量管理认证和评价制度,健全质量责任追溯、传导和监督机制,形成企业、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消费者、新闻媒体、行业监管部门等多方齐抓共管的服务质量社会共治格局。

第三节

培育和塑造“遂潼服务”大品牌。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在遂潼两地各培育1-3个知名度高、美誉度好,具有地标性质的本土服务品牌。树立行业标杆和服务典范,研究建立遂潼两地协同一体的服务品牌培育、评价、运营及管理体系,提升服务品牌质量。选择产业基础良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组织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遂潼服务”品牌,持续打造“遂宁鲜”“潼南绿”等公共品牌。推动培育更多“小而美”网络品牌,拓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应用面。引导服务业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健全品牌营运管理体系。加强服务品牌保护力度,依法依规查处侵权假冒服务品牌行为。运用新媒体等多种手段,大力开展遂潼两地服务品牌宣传、推广活动。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借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共建综合立体国际大通道等开放机遇,做好遂潼服务品牌的区外和国际化营销推广,推动遂潼服务走出去。

第四节

培育支持服务业创新创业创造的生态环境,打造遂潼协同一体、包容开放的创新文化氛围。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提升“双创”平台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水平。做强各类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完善“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和大学生等更多群体投身创新创业,推动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升级。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投融资政策,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各类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加大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股权众筹以及资本市场等方面的探索力度,适时启动科技保险,遂潼两地共同规划创立“创新银行”项目,为服务业企业提供更精准的金融支持,落实服务费补贴等相关政策,完善科技型服务业企业“种子期-成长期-壮大期”全链条资金支撑体系。支持现有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提档升级,加大孵化能力考核力度,逐步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一园区”的全链条孵化体系,投资有优质技术、优质团队、优质市场潜力的服务业企业,培育创新型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

第五节

推动成渝地区产业链协同发展。协同打造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在研发设计、科技服务、商务咨询、人力资源服务等领域,联合打造一批服务品牌。积极融入成渝两地共同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大力推动成渝地区私募股权交易市场、风险投资中心、供应链金融中心等布局共建。积极争取纳入成渝两地国际多式联运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国际贸易新规则。积极融入成渝两地超大城市智慧治理体系,在数据、资源等方面探索融合共享、创新应用,为成渝两地联合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贡献力量,成为西部数字经济引领区。加快融入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与南充、内江、铜梁、绵阳等地区合作,鼓励两地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川渝地区共建共享,强化遂潼涪江创新产业园区、遂宁高新区、潼南高新区等与天府新区鹿溪智谷科创园等产业园区合作,着力发展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特色科技产业。积极探索与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天府新区等的合作,抢抓重庆、成都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机遇,共同策划包装一批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开展协同技术攻关,共谋一批合作项目争取中央科技专项,遂潼涪江创新产业园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第六节

强化人才保障,依托“重庆英才计划”“遂州英才计划”“英才潼行”等人才招引政策,持续做好青年人才培育成长工作,加大“高精尖缺”人才和团队引进力度,大力推进多层次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服务业领域企业家、创新创业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机制。加大对国内外服务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扶持和引进力度。健全完善创新型人才市场化薪酬机制,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推动生产性服务人才专业化、生活化服务人才职业化发展。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持续推进大师工作室、专家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认评力度。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提高国际人才执业许可认同服务水平。支持区内高校、职业学院加强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依托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师范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文轩学院、能投学院等教育培训机构,为社会单位培训现代服务业所需的专业化人才。围绕家政、养老、托育、健康、医疗护理等民生领域服务需求,提升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增强服务供需对接能力。


第五章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新体系 第一节

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以大数据促进服务业上下游、产供销协同联动,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服务网络。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产业龙头企业建立创新平台,牵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承担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畅通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渠道,构建遂潼两地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区域服务机构的联动机制,积极推进全区域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实现产业化。支持两地行业协会互动,行业标准互认,发挥行业协会纽带桥梁作用,整合资源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应用。树立市场需求核心价值链,鼓励企业对服务工艺进行创新,适应服务多元化、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发展要求。鼓励挖掘、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技艺,支持传统工匠利用新技术开发、弘扬传统工艺。

第二节

鼓励企业通过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并购整合、跨界应用、异业联盟、集成创新等方式,打破传统产业结构和价值链条,推动交叉领域多点突破、融合互动和跨界发展。鼓励服务业多领域、多行业进行整合集成,顺应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趋势,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基础,衍生叠加出新的服务环节和服务活动,推动创意设计、网络视听、数字娱乐、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知识产权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征信服务、检验检测、精准营销、远程医疗、智慧社区(商圈)等新兴服务行业迅速成长,创造更高的服务价值,在服务业发展中占据更大空间。

第三节

支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科学细化分析利用,积极开拓个性化的专业服务产品。鼓励服务业企业开展体验式消费服务、群体共享式消费服务、个性需求定制服务,推动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市场;支持发展综合型、特色型服务在线平台,全方位提升服务能力和用户体验。推动实体企业运用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优化服务体验,积极发展智慧商圈、智慧社区、智慧城市,支持传统服务场所向消费、体验、社交综合场景转变。鼓励生活性服务企业利用闲置资源,依托已有电商平台或自有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共享经济实践和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加快社会服务业创新发展,推动健康物联网、医养融合平台建设,打造综合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平台教育、虚拟学校等新教育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第六章 推动协同发展新体系

对标推进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战略目标,完善合作机制,构建高效分工、优势互补、有序竞争、协作配套、相互融合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争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区,努力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先行区协调发展的新动力源。

第一节

加强遂潼两地制度创新联动,争取承接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功能,探索创新试点试验,互认创新试点政策。推动遂潼两地深度参与成渝地区通关一体化项目,继续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数据互联互通合作机制,支持遂宁港、潼南港建设通关口岸,持续推进铁路口岸与其他口岸的联动协作,推进各口岸实现“通关+物流”数据点对点对接共享。与成都双流、天府、重庆江北等机场所在地建立多方临空协作合作机制,推进遂潼成渝品霖地区物流经济深度融合。支持国籍国内大型知名企业在遂潼地区设立基地,协同打造多元化、国际化、高水平物流产业体系。鼓励共享国际化机构资源,探索与成渝两大中心城市开展合作,共享、延伸资源,推动一批重大企业、行业协会资源在遂潼落地。支持境外使领馆、境外商协会在遂潼两地开展对外经贸文化交流活动,高水平打造总部经济聚集区。建立开放平台联建机制,支持园区、企业合作开展对外贸易业务,合力建设成渝出口加工基地、出口转运基地,强强联手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深化投资贸易合作。

第二节

用好双城经济圈大市场,加快实施市场拓展、协同招商、商贸物流、会展发展、对外贸易和餐饮等多个领域内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和事项,共同打造遂潼特色商贸生态圈、特色美食街巷和特色楼宇,共同举办高端会展,共同推进农特产品进对方超市、市场。积极争取成渝地区高新技术交流展示中心、服务贸易中心、保税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布局遂潼成渝毗邻地区。推进跨境电商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携手建设国际物流枢纽。打造联动成渝两大中心城市、服务西南、辐射“一带一路”的重要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加强养老、教育、健康服务、家庭服务等公共性、生活性服务业合作联动。支持协会、市场、企业开展产销对接会。推动消费协作联动,探索建设遂潼特色美食街、成渝地区特色商品展销馆等合作项目,支持特色小吃、知名餐饮、休闲食品及遂潼本土产品进入成渝两大中心城市市场。增强对毗邻地区周边城市的消费吸引,扩大影响辐射区域,加快建设成渝地区现代消费引领区,让遂潼两地成为引领消费的“打卡地”。协同共建特色文化旅游示范带,积极推进建设遂潼地区文化行业联盟,引进川渝旅游文化节、博览会等活动常驻遂宁、潼南主城区。围绕文物、景区、巴蜀文化、自然遗产、康养、医疗等资源,与毗邻地区整体规划、协同打造文旅康养项目,集中宣传和联合营销,推动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


第七章 强化公共服务共享新体系

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共享教育文化体育资源

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优质学校跨区对接帮扶、校长和教师交流合作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支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机构开展合作办学,支持区域内相关高校在两地建设分校或分院,鼓励发展筹建民办职业院校,提升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潼南校区办学水平。联合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创建国家产教融合发展示范区。

共建文化体育强区。积极参与“书香遂宁”“书香潼南”全民阅读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合作共享,共同开展文艺创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挖掘“三线建设”遗址、张鹏翮廉政文化等文化资源,加强川剧、蓬莱大乐、高坪土陶、徐氏泥彩塑、潼南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共同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大力倡导全民健身,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公园、社区体育场地等体育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共同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支持在遂潼两地建设一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支持共同申办国际、国家级和市级体育赛事,打响“涪江马拉松”“涪江龙舟赛”等赛事品牌。

第二节 推动公共卫生和医疗养老合作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精神卫生、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探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常态机制,构建一体联动的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推动两地间“三甲”医院资源共享,进一步深化专科联盟、远程医疗、检验结果互认等合作机制。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健全成熟定型的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异地交流,实行医师执业“区域注册”和多点执业备案管理制度。统筹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促进医养融合,鼓励养老设施跨区域共建,支持民营养老机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

第三节 完善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联合建立健全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人力资源高效配置。联合建设新职业培训示范基地,联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创建遂潼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平台。深化劳务协作,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同,畅通劳动力就业渠道,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成立区域公共创业服务联盟,联合举办创业大赛,打造公共创业服务品牌。制定统一的社会保障服务指南,在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批便利化措施。探索构建跨区域救助信息共享和核查联动机制,实施异地施救。

第四节 健全社会治理联动机制

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立健全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联动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强化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重大灾害事件预防处理和紧急救援联动机制,打造遂潼“半小时应急救援圈”。加强交界地带管理联动,建立重大工程项目选址协商制度。


第八章 实施四大重点工程 第一节

加强骨干企业培育。加大总部经济企业、服务业领先百企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在金融、商业、商务、文化创意等领域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增长潜力好和市场影响大的龙头企业。推动服务业企业上市,落实扶持企业上市政策,分阶段对企业上市给予补贴支持。推动小微服务业企业上规上限,联合建立小微服务业企业上规上限培育企业名录库,对企业用工、融资、公共服务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支持“互联网+”、服务机器人、电子商务在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加速培育一批成长性高、爆发力强、潜力大的优质服务企业。

专栏1:做大现代物流产业

1、以共同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为目标,依托欧亚班列、遂宁安居机场、涪江沿线内陆港、遂潼快捷通道、铁路等平台,建设生产性大宗商品和重要原材料物流集散基地;

2、争取开通铁路口岸和航空口岸,加强铁路、航空多式联运建设,大力发展陆港型特色枢纽经济。

3、探索建立遂潼物流联盟,提升遂宁高新区物流枢纽建设水平,建设遂宁港、潼南港等内陆港。

4、借助涪江复航,统筹推进内河港口、航道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物流企业合作,补齐多式联运、转运设施短板,共同做大内河物流。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重点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探索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引导服务业龙头企业牵头,广泛吸纳中小企业参与,按市场机制积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认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推进标准和品牌建设。鼓励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积极开展行业或地方服务标准化建设。重点开展信息技术、科创服务、金融服务、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现代物流、现代供应链等服务领域标准化建设行动。支持服务企业争创各级品牌,推动向区域品牌集群发展。

专栏2:加强商贸经济合作

1、加强商圈建设,鼓励和支持大型商贸企业、交易市场、非遗文化等之间的相互对接与合作。重点依托遂潼涪江产业园,联合建设以区域性商贸载体平台的全方位、多层次现代流通体系,全面构建“枢纽+通道+网络”的服务体系。助推两地消费升级。

2、创新发展贸易新业态。鼓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和外贸综合服务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协同建设集商品展示、运输、仓储、集散、配送、信息处理、流通加工等功能为一体的跨境电商产业园。

促进企业集聚发展。重点围绕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数字贸易、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领先、配套完善、集聚程度高、示范能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重点招引一批国内外知名、拥有先进技术的优势企业向集聚区集中,加快集聚区内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平台建设,完善集聚区服务功能。加强集聚区与周边区域及其他集聚区的联动发展,对内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对外参与区域分工合作。

第二节

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巩固数字经济关键优势产业,支持软件、互联网等大型企业搭建国内领先的软件开发平台。做强数字经济核心先导产业,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两大产业发展。支持区域内企业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层经济圈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高效协同的大数据计算存储平台体系。规划建设数据交易市场,提供资产数字化、数字资产化等相关服务。引进培育区块链技术创新和应用骨干企业,建设区块链产业园区。壮大数字经济前沿新兴产业,重点扶持5G、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3D打印、车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在遂潼涪江创新产业园区布局一批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产业园,打造“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

专栏3:共建科技创新平台

1、建设战略性基础研究平台。整合两地科创资源,共同争取国家布局建设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搭建高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持跨区域整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研究力量,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创业共同体等,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共同构建创新活力强劲与产业繁荣发展共融共生的新型产创载体。

3、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快完善科技创新全链条服务生态,鼓励两地依托重点企业,搭建各类专业化服务平台,增强研究开发、工业设计、计量测试、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试验验证、科技成果转化、设施共享、知识产权服务、信息服务等支撑能力。支持两地联合建设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端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

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升级。积极发展数字金融,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鼓励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开展先试先行,促进金融业态创新。大力发展数字化工业设计,促进工业设计向网络化设计、智能化设计等方向发展。加快发展智慧物流,提升物流业智能化水平。加快发展数字文化,重点发展影视动漫、创意设计等产业。培育发展智慧教育,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赋能。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加快医疗数据采集、视频与图像交互诊断、远程操控的应用。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数字贸易,重点培育移动端应用、在云端交付的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服务和计算平台服务等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数字服务领域。

第三节

扩大优质消费供给。提升传统消费,重点激发信息、文旅、康养、家政、体育等领域消费,推进万达金街、遂宁中央商业区、安居时光里、重百潼南商场等大型商场提质升级,做旺步行街、商业街等夜间经济集聚区,打造一批旅游名镇、名村和休闲示范农庄等消费品牌。大力拓展新消费,大力培育体验经济、时尚经济、首发经济等新型消费,大力支持发展在线诊疗、线上教育、网络视频、数字娱乐、无接触配送等“宅经济”“云生活”消费新模式。提升商业消费,鼓励孕婴童、女性时尚、中老年文娱、宠物孕育等消费平台建设。开拓城乡消费,推动顺丰、中通、韵达等主要快递品牌加大末端网点标准化的建设,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

专栏4:推进康养产业发展

1、用好用活涪江湿地、崇龛油菜花、观音湖荷花、观音民俗文化、陈抟文化、诗酒文化、杨尚昆旷继勋等红色文化、张鹏翮廉政文化等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共同建设一批区域性健康养生产业基地,培育以养生旅游为特色的健康养生产业体系。

2、推动健康养生与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生态农业、药膳餐饮等深度融合,不断丰富健康养生内涵,培育气候型、生态型等健康养生新业态。

3、依托特色医疗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医疗机构或高端健康服务业领军企业,建设康养产业园、特色医疗城和特色服务平台,探索跨区域合作新模式,建成具有自身特色、全国知名的健康养生胜地。

优化消费环境。建立健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加强金融消费管理,引导金融机构按照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消费贷款支持力度,加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加大消费维权力度,积极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承诺活动,全面推行“首问责任”“赔偿先付”和“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等制度,落实经营主体消费维权责任。推进消费维权服务站“进网络”工作,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和电子商务商品专项打假工作,规范网络经营主体资格,严厉查处质量违法、虚假宣传、虚假广告、合同欺诈以及侵害个人信息安全等各类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

专栏5: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1、健全完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大力引进商业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以及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功能性总部或分支机构,打造完整高效的金融服务链。

2、创新发展金融业态,鼓励金融机构围绕产业链开发产业金融、供应链金融、智慧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新产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3、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推进普惠金融服务发展,探索在金融创新、金融风险管控、地方金融改革等方面错位发展,加大创新驱动,实现金融集聚发展。

第四节

促进服务业区域合作。从对标学习、参与共建、探索复制等方面加强与成渝两大中心城市的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强与成都、重庆在金融、知识产权、供应链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对接合作,引进深创投、高新投等优质科技金融主体共建科技金融成渝中部地区服务基地。积极对接成渝高端服务业资源,依托遂潼地区中医药优势产业推动健康产业协作发展,引进文化创意、会展、法务、会计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深化遂潼成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协同发展,联动打造休闲旅游目的地。加强与成都重庆高技术产业对接合作,主动对接成都重庆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协同。立足遂宁、潼南电子、灯饰、特色农产品、物流等产业特色和优势,深化与重庆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领域合作,推动遂潼两地跨区域全产业链协作。

专栏6:发展商务会展产业

1、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支持引进国内外知名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专业服务企业,加快发展会计、审计、律师、公证、信息、咨询、代理、经纪、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业,共同培育专业服务品牌。

2、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引进区域总部、总部型机构,重点吸引世界500强、央企、行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的功能性总部机构,打造立足成渝、辐射西南地区的总部基地。

3、整合成渝经济圈内会展资源,探索遂潼两地联合开展会展产业新模式,共同筹划举办会展博览、体育演艺、商务接待等会展项目,吸引更多知名展会入驻遂潼。

4、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会展品牌,提升遂潼会展业的综合服务能力。

做大服务贸易规模。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精准扶持有潜力的服务贸易企业继续做大做强。参与推进川渝两省市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化体系,促进与成渝在人才培养、资格互认、标准制定等服务贸易领域的紧密合作。鼓励传统优势产业加大在研发、设计、品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输出与输入,优先支持有条件的特色产业集群探索组建专业性、全球化的服务贸易联盟。对接四川、重庆服务贸易展会,协助遂宁、潼南服务贸易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积极开拓服务贸易新领域,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继续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优化服务贸易行业结构和市场布局。

专栏7:共筑文旅融合发展高地

1、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加强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协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建立健全文旅长效合作机制,着力提升整体文化品牌价值,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共惠,建设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2、合作开发文旅精品线路。深入挖掘两地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强化红色旅游品牌推广、促进红色研学旅游开展,推动联合开发红色旅游精品游线,建设全国红色旅游示范基地。

3、共促文旅融合特色发展。依托两地旅游资源,推动传承发展巴蜀文化,联合开展涪江沿岸特色文化聚集带建设,做大做强“遂潼文旅”影响力。建立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培育乡村旅游品牌,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4、探索推进文化和旅游咨询、集散和服务设施建设,推出“景区+住宿+门票”等自由行要素组合产品,构建全方位立体旅游交通网络。

推动与成都自贸试验区、重庆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把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作为遂潼联动发展和带动区域内服务业壮大能级的重要举措,重点在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探索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拓展至技术贸易、服务外包、维修服务领域,加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银行、保险、民航、铁路、港口等相关行业对接,将“单一窗口”功能覆盖国际贸易管理全链条。推动通信、教育、卫生、科研和技术服务等领域放宽注册资本、投资方式、经营范围等方面限制,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在两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区域内两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积极配合开展工作,强化责任落实和协调配合,共同推动规划的实施。各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推动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共同研究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及难点、热点问题及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规划的执行效率。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落实配套政策,推进各类服务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对计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

第二节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四川、重庆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定完善市级现代服务业扶持政策体系。促进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用地政策、价格政策的协调统一。支持两地政府立足服务业产业特色和定位,围绕服务业有效供给、企业培育、人才保障、监管机制等方面,出台专项政策。持续优化现代服务业管理机制,健全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和行业信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第三方服务认证认可制度。加快制定两地重点服务领域监管目录、流程和标准,加强全市服务业法律体系、信用体系、统计系统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服务业各项发展制度。

第三节

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研修,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财政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创新成长性企业投资。通过融资担保、信贷风险补偿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以培育上市、集合融资、担保扶持等方式,拓宽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宽信贷抵押担保范围,支持现代服务业的信贷需求。建立重点招商信息库,实地开展精准对接,积极参与国家部委主办的相关重大活动,深度参加省市部门搭建的重大招商平台活动。积极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加强与大型现代服务业企业的沟通衔接,注重新型服务业龙头企业的引进,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竞争力,带动全市经济发展。

第四节

围绕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健全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优化完善服务业统计方法,建立健全优势支柱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统计制度和定期发布制度,提高服务业统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及时性。加强全行业统计监测核查,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的动态监测、预测、形势分析和信息发布机制,重点监测服务业发展指标、重点任务、政策落实和项目推进情况,为准确判断和分析服务业运行情况提供依据。优化完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考核实施细则,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机制,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

第五节

按照“谁牵头编制谁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强化分类实施,建立健全市级统筹、各级落实、部门推动的规划推进实施协调机制和责任体系。以本规划为统领,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制,明确各级各部门责任分工,科学制定规划落实方案。将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合理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的综合平衡,结合形势发展确定年度工作重点,明确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举措的年度实施要求,确保规划实施平稳推进。加强规划宣传,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健全政府与社会、企业沟通交流机制。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发展规划 一体化 服务业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