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集镇小型水利设施管护的几点建议

仁和集镇小型水利设施管护的几点建议

小型水利设施管护的几点建议


仁和集镇位于天长市东部,是一个典型的岗圩结合的乡镇,镇下辖11个村(社区),324个村民组,人口约4.1万,总面积约126.11平方公里,全镇土地确权耕地*****亩。辖区内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6座;集体泵站26座(其中抗旱泵站14座、排涝泵站12座),装机容量4003千瓦;主要堤防82.7公里(分别是高邮湖堤防、王桥河堤防、桃园河堤防、中心港堤防);主要河道6条41.5公里(撇水河、旺棉河、中心港、王桥河、秦楠河、桃园河);灌区水渠83.2公里;规模涵闸9座,小涵闸350座,当家塘450面,集体水面3480亩。

一、管护现状分析

(一)集约化要素整合

仁和辖区内的排涝站、电灌站、水库管理所等涉水单位长久以来独立运行,各自为政,员工高峰达46人,机械设备闲置、材料重复购置、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频发,给财政带来一定负担。2016年10月,仁和集镇成立我省首家镇级水资源信息化监管中心,按照“产权有归属、管理有主体、维护有经费、效益长发挥、水利信息化、农民得实惠”要求,健全管理体系、明晰设备产权、盘活资源资产、整合职工队伍,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能。目前中心在册职工14人,实现了“两升两降”,即:工作效率明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设施管护成本明显降低,群众用水费用明显降低。

(二)市场化经营管护

为破解中心管护经费不足、水资源发包散乱等运营难点,水管中心经营部统筹负责辖区内集体水面的管理开发经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境内的集体水面重新对外发包,最大化发挥水资源效益,目前完成1589.5亩水面发包,年收益达60余万元,收取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费30万元,花木管护18.4万元,路灯管护6万元,沿路塘坝管护9万元,确保日常管护正常运转,实现“以水养水”。

(三)数字化科学调度

依托我镇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化+水利”项目,把辖区内水资源数据上传互联网,结合省水情网、滁州水情测报系统建立仁和集镇防汛指挥调度平台,借助16套电磁流量计、14个信息采集点及64个监控探头,先期对13个站点实行了实时监控,及时了解水情、雨情、汛情变化,预警信息第一时间以短信形式发至镇村责任人手机,通过信息化管理、实时化监控、科学化指挥,实现“五水共治”(污水、洪水、排涝水、供水、节水),高质量、低成本保障水利设施管护运营。

二、存在问题

目前看来,我镇在水利设施管护方面通过集约化、市场化及信息化等“三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改革成效,但对标发达地区同类型乡镇水利设施管护,在管护人员水平、管护模式创新、水利设施管理、权责主体落实等方面仍有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护队伍青黄不接,专业能力有短板。水利体制改革以来,职工年龄老化问题日趋严重,且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养护队伍多从我镇离任村干部中聘用,基本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学习,对于管理养护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前期虽已印发《仁和水资源信息化监管中心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手册》,但是对相关人员跟踪培训仍有缺位,导致管护人员不能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以及有效的解决措施,安全隐患偶有发生,影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使用。

(二)管护模式一网而下,运营成本难降低。目前我镇水利设施管护以集中管护为主,但是部分小型水库、水面位置分散,导致日常巡逻实现全覆盖耗时耗力,统一采用集中管护的边际成本居高不下。加以镇区水利设施类型多、体量大,管护人员不足,难以包片到人,而采用集中管护难免产生“吃大锅饭”情况,管护队伍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部分设施年久失修,重建轻管有漏洞。仁和集镇水利工程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运行时间长,现已普遍老化,导致安全隐患突出,防洪减灾能力较低。据调研,全镇7座小型水库中,有5座因溢洪道断面小无法满足泄洪要求,近70千米河(渠)道因淤塞导致进排水困难,约10%当家塘无法正常蓄水。

(四)权责主体难以界定,工程效益难发挥。由于历史原因,我镇部分水利工程资产构成复杂、档案资料遗失,长期存在权属不明、管理缺位、效率低下等问题。因管理人员对其重要程度认识不足,水利设施损毁、被盗现象偶有发生,还有设施虽然由镇级统一管理,但使用权承包给个人,这种权责分离情况使得问题发生时无人承担责任,不仅给日常维护带来困难,也成为全镇水利改革发展的明显短板和制约水利惠民的重要瓶颈。

三、对策建议

一是明确责任主体,探索建管新思路。全覆盖摸排仁和集镇所属中小型水库、堤防、沟渠、泵站、水闸等水利设施,动态更新管护台账,健全完善管护制度和管护标准,通过与聘用的管护人员签订管护协议,将管护责任人、管护对象、管护内容、监督电话明确到公示牌上,鼓励群众参与监督,压实责任到人。探索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新机制,试行集中管护和分散管护两线并行,以期减少人力投入、降低运营成本,可将部分水库交由季节工进行日常管护,管护人员定期跟踪检查。

二是加强劳务输出,打造管护新格局。目前我镇水利管护经费来源单一,大多依赖政府投资和水资源发包,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难以支撑老旧工程改造和新阶段标准化建设,职工收入水平不高。建议通过加大劳务输出,将镇区路灯、花木管护等小型工程项目交由管护队伍承接,进一步拓宽收入来源,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

三是推动信息整合,共建智慧新平台。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借助水资源信息化监管中心,加快实现水利工程监管“上云”,做到全方位可测可控可视化管理。通过前期建立的水费充值管理系统,与城发供水总公司对接,完善微信支付功能,尽量压缩城乡供水一体化运营成本。加快推进集水利工程运管、维修养护、水费收缴、劳务安排、巡查监督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水利平台建设,统筹做好集中管理、监视管理、服务管理、控制管理和运营管理,切实提高小型水利设施管护质效。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小型水利设施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