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任城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济宁市任城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区,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山东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济宁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济宁市任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我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各级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公平扎实推进,全区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

1.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成立区委教育工委,党领导教育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推进学校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实施教育党建品牌创建工程,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构建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以党建新作为推动教育新发展。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更加坚定。

2.教育普及与公平实现新跨越。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深入开展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大幅提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部劝返复学,残疾儿童、特困家庭儿童15年教育全免费,各类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教育脱贫攻坚任务圆满收官。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深入实施,学生营养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全面推行小学生课后服务,有效解决了群众关注的“放学早、无人看”难题。

3.教育教学条件全面提升。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连续实施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城镇居住区依标配建幼儿园形成长效机制。实施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工程,新改扩建中小学校47所,新建校舍100万平方米,新增学位4.5万个,全部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20所,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验收。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智慧校园建设稳步推进。组建济宁市实验小学等9个教育集团,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扩大。5年来招聘教师1789人,师资配置进一步优化,城乡教师交流形成常态,师德师风建设和业务培训持续加强,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和乡村教师教龄及交通补贴全面落实。

4.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青少年竞技体育全市领先,五年来向省、市运动队输送运动员268人。在第24届省运会中获得金牌10枚、银牌12枚、铜牌13枚;在济宁市第十五届运动会上,包揽全部六个奖项的第一名。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每年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60余项,参与人数达8万人次。近五年累计投入1600余万元,安装健身器材500余处,15个镇(街)均建有篮球场和700平方米以上的多功能运动场,89个社区、431个行政村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已达到城区8分钟健身圈,农村健身设施全覆盖,先后荣获“山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任城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建设“一流现代化强区”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化强区,教育现代化十分关键。“十四五”期间,全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评价改革引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奋力开创教育现代化新局面,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时代主题,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线,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新时代教育强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从全区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现实出发,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奋斗目标,统筹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科学谋划,远近结合,分阶段实施,分步骤推进。

聚焦重点,带动全局。准确把握我区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坚持共建共享、绿色发展,整合资源、精准发力,通过点的突破带动整体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问题导向,改革创新。聚焦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坚持底线思维,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准确把握各项改革的关联性,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办法化解矛盾、破解难题。

统筹规划,分类推进。立足于整体推进我区教育现代化,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引导预期,补齐短板、筑牢底板、提高能力,科学确定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教育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5%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以上。全面构建起现代化教育体系,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各类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三、主要发展任务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构建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推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融入中小学教育,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深化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造一批思政“金课”,推出一批精品网络公开课,扩大受众覆盖面。高中阶段学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修课和主题党课团课。统筹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通过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坚持学用结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纳入教师培训、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岗位能力培训的必修课程,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思政教育能力。

2.深化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建立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体系,增强中小学德育针对性实效性,明确和规范各教育阶段德育目标,实现德育整体性与阶段性、现实性与导向性的统一。发挥学校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立足课本、课堂,与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建立战略合作,推进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统编课程的融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和家校合作共育深入开展,打响任城教育品牌。

3.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保证每天校园阳光体育运动不少于1小时,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体育特长教育,让每个孩子至少学会两项锻炼身体的方法,掌握两项锻炼身体的技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或体育活动项目。开展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全面推进体教融合工作,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年度通报制度。实施游泳普及行动,到2025年每一名中小学生均能掌握游泳技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到2025年达到55%以上。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推动各学校坚持以艺术课程为主,开设可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艺术课程。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评选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加强体育美育场馆建设,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以配齐配强音体美教师、落实音体美课程为抓手,以创建国家足球特色学校、中小学艺术展演、中小学艺体大赛为牵动,全面实施中小学生音体美提升工程。

4.加强劳动和实践育人。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贯通中小学各学段,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丰富、拓展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中小学校全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分学段、分年级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内容。将学生劳动参与情况、劳动素养发展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推动学校每学年设立集体劳动周。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建设,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争创劳动教育省级实验区,遴选建设一批示范性、区域性劳动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全面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

5.提升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突出加强新时代学校健康教育,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学校健康教育体系,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观念,养成日常良好卫生习惯,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形成终身受益的健康生活方式,夯实“健康中国”根基。在中小学全面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持续完善分学段、符合学生特点的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在中小幼各学段师生中全面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师生健康护理水平。多种方式配齐中小学校医。实施中小学校教室照明改造达标计划,全面改善中小学校教室照明环境,构建儿童青少年近视“三级监测”“三级预警”“三级防控”体系,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不低于1个百分点。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干预和跟踪服务制度,推动学校全面建立规范的心理健康档案制度。配齐配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各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超过1000人规模的学校配备专职教师。

6.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因地因校制宜,发展素质教育,形成有效的实践模式,努力汇聚起教育系统和社会各方的更大合力。实施家校共育行动计划,完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家校协同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密切家校沟通,落实教师家访制度。通过家访交流学生情况、宣传教育政策、联合制定育人策略。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在反映家长诉求、补充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学校运行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1.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基本方向,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与成本分担等保障机制,提升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充分考虑出生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优化城乡幼儿园布局,严格落实城镇居住区依标配建幼儿园,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持续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有效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需求。“十四五”期间,新改扩建幼儿园50所,增加学位1.2万个。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0%以上,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

加强成本调查和收费监管,动态调整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收费标准,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健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投入和成本分担机制,严格落实生均财政经费补助政策,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优质服务。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管理队伍、教师队伍、教研队伍配置,加强游戏活动实验区、实验园建设。坚持以幼儿为本,遵循幼儿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幼小衔接机制,推动幼儿园和小学双向协同、有效衔接,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建立完善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强化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强化日常监管,每5所幼儿园配备1名责任督学。所有幼儿园均按标准配齐配足保教人员。新进幼儿教师全部实现持证上岗,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幼儿园师资水平。

2.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全市率先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进一步优化城区中小学布局,加大学位供给,新建城区中小学16所,保障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顺应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要求,统筹考虑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流动趋势,进一步优化农村小学布局,科学编制《农村小学布局优化规划》,撤并农村小规模学校35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农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实施义务教育强镇筑基行动计划,集中力量办强9所乡镇中心中学,8所乡镇中心小学。

提升义务教育巩固水平。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制度,健全控辍保学工作责任体系。建立长效机制,逐步减少大校额并降低班额,有条件的探索小班化教学。科学有序推进集团化、学区化办学、区域间合作办学,积极开展城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对口帮扶,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加快提升薄弱学校和新办学校的师资、教研和管理水平,实现整体提升。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机制、留守儿童关爱与精准帮扶机制,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等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努力让青少年儿童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严格执行国家及省课程设置方案要求,开齐开足课程。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充分发挥中小学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健全完善中小学生课后服务供给制度,坚持公益普惠方向,施行“一校一案”,探索多元化、社会化合作机制,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和质量,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3.推动普通高中多元特色发展。实施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鼓励普通高中积极开展科技、人文、理工、艺术、体育、劳动教育,形成各自特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扩大特色高中招生自主权,依据特色学科自主提出中考科目达标要求。支持学校依据特色学科,采取更加灵活的选课走班方式,通过学分互认、课程先修等方式推进与高校联合育人。深化与济宁一中合作办学,培育形成课程内容有特色、教学改革有亮点、人才培养有创新、教学质量有保障的优质高中。大力促进区内四所高中高质量协调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力争到2025年全区高考上线率达80%以上。完善普通高中发展保障机制,加大对普通高中基础设施投入,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统筹考虑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师资、校舍、设施设备资源,满足选课走班等教学需要。

4.推动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扩建特殊教育学校,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将各学段特殊教育全部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强财政经费保障,全面推行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十五年免费特殊教育。积极推广医教结合、康教结合模式,注重残疾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和创业培训,提高融入社会和终身发展能力。

(三)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教育公益性。依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完善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制度体系,平稳有序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落地落实差异化扶持政策。严格控制民办义务教育比重,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确保落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民办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政策,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职工社会保障权益。健全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推动建立收费和账户监管制度。健全民办学校风险防控和退出机制,规范办学秩序。建立完善民办教育综合治理体系,推进民办教育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民办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四)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围绕“健康任城”建设,坚持以推动任城体育事业科学协调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宗旨,以建设体育强区为目标,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激发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扩大体育健身服务和产品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进一步提高全区居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到2025年,我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体育工作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一是在群众体育方面。持续举办任城区全民健身运动会,扩大规模、办出特色、形成品牌。加快体育公园和公共田径场建设,提高健身设施建设标准,扩大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举办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五进”活动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继续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过38%,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基本覆盖。

二是在竞技体育方面。以竞技体校优势项目为主、中小学校训练基地项目为辅助、青少年俱乐部为补充的青少年竞技体育训练模式更加稳固,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建设新竞技体校。加大重点项目教练员的引进、招聘力度,扩大教练员队伍。加大对项目基地学校、青少年俱乐部的指导和扶持,支持社会体育俱乐部提升后备人才培养能力。研究建立依托社会体育俱乐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竞技体育水平。

三是体育产业方面。到2025年,初步建立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体育消费需求愈加旺盛。公开全区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目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市场资源参与举办体育竞赛;全面落实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支持各行业和社会力量组建体育社会组织,兴办健身俱乐部,开发新兴时尚健身项目,为群众提供多元化、个性化体育项目健身场所和技能培训、健身指导、赛事组织等服务。继续推动大型体育场馆免费开放或低收费开放,为群众健身和举办商业性、群众性体育赛事提供场地服务。持续发展体育彩票业。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完善管理制度,健全考核体系,夯实市场基础,确保总销量和市场份额逐年提升。

四、深化重点领域综合改革

(一)全面深化课程教学和评价改革

鼓励特色创新,打造高效课堂。严格落实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启动实施强课提质行动,分学段、分学科制定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支持教师结合学校特色、学生特点、教学个性等因素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形成一批鲜活的优秀教学案例。积极推进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教学创新,强化实践教学,打破学校的传统边界和围墙,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有机衔接,探索学生贯通式培养方式,进一步提升我区教学质量。以社团为载体,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打造“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的学校文化模式。深入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和特色学校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建设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创造性开展劳动教育为契机,优化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地方课程体系。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建立科学多元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提升教育科研水平。注重教科研引领,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奖励和专业发展机制,建强用好教研员队伍。建立区域、学校教研共同体,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制度,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教研网络。继续推进教研员蹲点包校工作,建立教研员驻校代课制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学区联研,学片教研,送课下乡等,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点面结合,因校制宜,推动订单式教研进一步深化。实施“教学成果评审和推广转化”工程,开展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和精品教改项目评选活动,提高优秀教学成果和改革项目的实践转化和应用效能,探索形成教育教学成果的发现培育、转化推广机制。

(二)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严格落实教育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教育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健全完善教育权力清单制度和责任清单制度。加强学校法治工作,广泛深入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鼓励学校创建少年模拟法庭,强化法律实践意识。完善依法治校评价体系,发挥法治在学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校治理法治化水平。推进学校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育系统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学校法律文书清单制度,健全学校法律纠纷依法处理机制,切实提高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综合运用法律法规、标准、信息服务、督导问责等现代化治理手段,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流程再造攻坚行动,推进“一次办好”改革不断深入。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打造精简高效政务生态。全面推动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档案在教育政务服务中的应用,实现电子材料跨地区、跨部门互信互认。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办事指南、办理状态等相关信息在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终端、实体大厅、政府网站和第三方互联网入口等服务渠道同源发布。创新优化教育政务服务,推进中小学招生入学“一网通办”,综合运用容缺受理、告知承诺、数据共享、材料互认等方式,推动“进厅办、网上办、掌上办、云上办”,逐步实现“清单化、标准化、网络化、数据化、一体化”的数字化治理。

持续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加快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提高学校现代化治理能力。全面构建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章程执行监督机制,以章程为统领,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规章制度。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负责制,探索集团化学校独立法人办学模式,充分调动各分校办学积极性,促进集团各校健康、和谐、稳定发展。健全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制度,推动学校依法依章程自主办学的全面实现。

健全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政府教育督导职能,形成科学完善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完善责任督学培养、考核、奖励机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强化教育督导结果运用,完善并落实督导报告、反馈、整改、复查、约谈、通报、问责等相关制度,切实提高评估监测与评价的使用效能。基本建成覆盖全面、运行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提高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实效性,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保驾护航。

五、提升教育保障水平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完善党的教育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突出政治标准,完善教育系统干部培养、选任和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认真做好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重视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构建党员经常性教育体系,整体提升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境界、能力、作风,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素质教育干部队伍。

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对学校党建工作的分类精准指导,提高党建工作质量。严格落实各级党组织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责任,严格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健全并完善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责任制,提升学校党建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推进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高质量全覆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继续实施中小学校党建文化“一校一品”创建工作,不断推进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强监督执纪问责,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二)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突出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健全师德失范行为和重大问题报告、惩处机制。倡树师德典型,深入开展“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四有好老师”等选树活动品牌,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优化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全力开展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三名”工程建设,制定并落实“三名”工作室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辐射作用,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分层分类精准培训。对接北师大、华东师大等知名专业高校,对教育干部、教研人员、班主任、青年骨干教师、新任教师等群体精准培训。组织个性化“订单式”培训,不断丰富教师培训形式,提高培训实效。深化“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全面开展赴名校跟岗学习培训。组织青年教师赴名校开展省际、市际、区际、校际跟岗学习培训,全面提升业务能力。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加强培训、评价、监督一体化管理,持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及考核评价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师补充机制,按照“有编即补、退补相当”的原则及时补充教师。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动态调整教师的编制,足额安排用编进人计划,配备数量足、质量高、学科配套的教师队伍。加强城乡教师交流,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推动校长和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合理流动,鼓励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支教和交流轮岗,任职任教。推动建立课时工作量、工作实绩、岗位等级等相衔接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向班主任、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中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情况与绩效工资分配挂钩。深化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完善校长培养选聘、履职考核、薪酬保障、交流轮岗等制度。

提高教师职业地位和待遇。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进一步落实乡村教师按规定享受乡镇工作补贴、交通补贴政策。积极参与和开展各级优质课和教学能手评选等业务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表扬奖励活动,定期表扬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三)提升教育装备和教育信息化水平

提升教育装备水平。按照国家新颁布的配备标准完成中小学校设施设备配备、更新。推进创新型实验室建设,每所中小学校至少建设1口创新实验室。强化装备应用,开齐开全实验课程。推进学校心理咨询辅导室规范化建设,城区中小学校和乡镇中心中小学校心理咨询辅导室全部达到规范化标准。加强中小学校图书馆建设,图书配备达到省定标准。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统筹建设,改造升级教育网络,大幅提高中小学校宽带网络接入速率,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开展IPv6、5G等下一代互联网应用。实施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程,做到教育网络安全监测和安全等级保护全覆盖,网络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搭建教育大数据平台,开发和引进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区域内开放灵活、便捷高效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智慧教育。引导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实现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师生全覆盖。构建“互联网+教育”支撑服务平台,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进教育管理和服务智能化信息化。促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提质增效,所有中小学达到智慧校园标准,实现各类教育数据和优质资源的衔接融通共享。加强中小学创客教育和STEAM课程研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应用展示交流活动。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四)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巩固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全面落实各教育阶段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加大教育项目资金投入力度,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健全收费动态调整和分类定价、优质优价收费制度。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总投入中社会投入所占比重。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始终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巩固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振兴乡村教育。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鼓励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完善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等专项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持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投入,在改善必要办学条件的同时,加大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育经费管理,提高使用绩效。

(五)提升平安校园建设水平

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强化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提升平安校园建设水平。创新安全教育形式,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防灾和自救自护能力。完善学校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全方位落实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防基础建设达标。推进校园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实现校园安防系统与公安、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体系的有效融合。强化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完善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治理体制机制,确保校车安全、校舍安全、食品安全,狠抓预防溺水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加强学校食堂规范管理,确保营养健康。强化校园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意识形态领域安全、舆情处理和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坚决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保规划优先、投入优先、资源配置优先,不断深化改革,创造性推进教育现代化。

(二)营造良好氛围。加强教育宣传,通过全媒体准确解读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加强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新举措、新成就、新经验的宣传。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注重对重点热点问题的有效引导,将民意及时反映到教育决策管理中。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凝聚全社会共同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共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督导评价。健全规划实施督导机制,将教育规划重点任务推进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以开展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年度督导为抓手,有效发挥督导评估、检查验收、质量监测职能,并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制度。加强教育督导结果反馈应用,强化对督导发现问题的整改复查,确保规划落实有力。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发展规划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