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拟推荐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公示
关于拟推荐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公示
根据《关于评选推荐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要求,我局认真组织开展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申报、评选工作,现将拟推荐名单公示如下(见附件),公示期5个工作日(2024年1月3日-1月10日)。
如有异议,可以通过电话、信函、网上举报等方式向恩施州文化和旅游局反映问题。反映情况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举报材料要署名并提供联系方式,以便调查核实。
联系电话:0718-*******
通讯地址:恩施州恩施市金子坝路恩施州文化和旅游局文艺和非遗科
邮政编码:******
附件:拟推荐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
恩施州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1月3日
附件
拟推荐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
一、拟推荐先进集体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是隶属于咸丰县文化和旅游局的二级单位,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南剧的项目保护单位。成立于1954年,是全国仅存的两个南剧剧团之一,中心现有演职人员68人。其中有南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州级4人、县级25人;有1人被人社部、文旅部联合表彰为“先进工作者”,2人荣获“湖北省戏剧牡丹花奖”。2018年,咸丰县被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授予“中国南剧传承研究基地”。2021年,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被中宣部文艺局确定为“为基层办实事”联系点。
南剧在上世纪70年代末备受欢迎,到了90年代,南剧人才流失严重,出现青黄不接断代现象,南剧走向没落。为使南剧这一传统剧种不失传,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积极向多方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复排传统剧目,创作创新剧目,积极组织演出。2005年,南剧的传承发展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拨付专项资金,为南剧培养后备人才,支持南剧打造剧目。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咸丰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在南剧传承、保护与发展上做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搜集整理档案,对南剧进行抢救性保护。一是通过采集国家级传承人杨道运南剧传承、复排传统剧目的音视频,开展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完善音视频档案资料。二是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组建档案整理小组,联合来凤县南剧传习研究所、湖北民族大学对现存的千余个传统剧目剧本进行修复整理,并完成数字化记录。三是编辑出版《南剧传统剧目手抄本十卷》等著作,设立南剧档案陈列馆,保存第一手资料。汲取传统南剧剧目的精华,复排《御河桥》《活捉三郎》《葛麻》《打花鼓》《杀狗惊妻》《三岔口》《武松打店》《挡马》《扫雪打碗》等一批经典剧目,并在舞台上精彩呈现。
(二)培养南剧人才,让南剧得到赓续传承。为夯实南剧人才基础,强化南剧人才储备,2005年至2009年,原咸丰县南剧团联合县委党校、县职业技术学校连续三届开办南剧专业中专班,培养南剧后备人才100多名,改善了南剧人才流失,青黄不接的现状。2014年至2019年,在财政资金非常短缺的情况下,咸丰县政府还每年拿出资金25万元,用于省艺术职业学院定向培养南剧后备人才。同时自2018年开始,县财政还每年拨付资金400余万元,用于南剧“以钱养事”人员支出,为南剧事业的传承发展提供人才和资金支持。2021年,咸丰县编委给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增加编制17人,并再次招收中小学生22名到黄冈艺术学校戏曲班学习,进一步解决南剧人才断代问题。目前,南剧传承基本实现系统性、可持续发展。
(三)创作南剧剧目,让南剧走上国家舞台。多年来,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重视剧目的复排和打造,创排的大小剧目频频亮相舞台。新编南剧小戏《绣花情缘》《金竹背篓情悠悠》《一双绣花鞋》《宗规家训》,基于南剧声腔创排的曲艺节目《一碗油茶汤》、戏歌《咸丰是个好地方》相继推出。剧目《女儿寨》《唐崖土司夫人》《宗规家训》的推出把咸丰南剧推向了新的高度。大型南剧《女儿寨》荣获湖北省第九届“屈原文艺奖”,先后参加“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首届全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首届湖北艺术节”演出。大型南剧《唐崖土司夫人》荣获湖北省第十届“屈原文艺奖”,并相继参加了第三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全国少数民族文艺院团晋京演出、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全国第三届戏曲会演(南方片)等活动,并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获剧目创新奖。南剧《唐崖土司夫人》片段“女儿会”还亮相央视新年戏曲晚会。小戏《宗规家训》荣获湖北省第十一届“屈原文艺奖”,曾参加在武汉举办的荆楚名团聚江城展演活动。2023年以红色革命为题材打造南剧《何功伟》,将红色基因和“非遗”戏曲巧妙融合,让革命历史题材内容和戏曲传统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四)开展文化惠民,让南剧服务基层群众。一是2016年,咸丰县制定了戏曲进校园活动方案,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设立南剧示范学校7所,对全县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戏曲理论知识、戏曲表演、戏曲唱腔集中培训。二是成立“红色文艺轻骑兵”戏曲小分队,进校园开展戏曲知识讲座、南剧教唱等活动。同时在电视台开设“南剧大家唱”专题栏目,利用校园广播,在各大中小学播放戏曲唱段、湖北省“戏曲进校园”推荐曲目、本地剧目,通过耳濡目染,让“娃娃唱戏”并爱上戏曲,为南剧传承营造氛围、打牢基础。三是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活动,每年完成送戏下乡演出200余场。2015年,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荣获中宣部颁发的“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2023年,被中宣部办公厅公布为202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优秀团队,咸丰南剧更加深入人心。
二、拟推荐先进个人
詹朝武:巴东县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中心主任
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詹朝武出生在长江三峡江畔,从小在长江渔歌和纤夫号子的悠扬里长大,工作后与土家歌者舞者技艺匠人朝夕相处倾心唱和,非遗意识深入骨髓烙在灵魂。在长达28年的坚守中,他心里的非遗不仅是内化于心的兴趣和爱好,更是外化于行的责任与担当。
(一)让非遗立起来--他是文化服务的“万精油”。1995年刚参加工作时,他是一个林业人,工作之余热衷于做民族传统技艺的走访调查,这种求真务实的“田野调查”为他此后数十年的非遗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任巴东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办公室主任期间,将以非遗为主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珍稀的自然生态文化挖掘整理、相得益彰,将县级保护区成功申报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任老区金果坪乡副书记期间,以非遗和红色文化为主线打造“金果红路”,2021年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2021年,县委“点名”他分管文旅文化工作。詹朝武如鱼得水,数十年的思考和沉淀迅速转化成了巴东非遗的秀美图卷。他亲自设计打造了全州首个撒叶儿嗬、五句子山歌、峡江号子传承基地。利用非遗项目寇准的故事,依托博物馆寇公祠,自主设计打造了巴东清风馆,成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结合的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牵头巴东“三馆”搬迁工作,亲自优化设计,打造了集非遗展厅、非遗研学中心和非遗老街于一体的巴东非遗馆。以“土家戏剧”“土家山民歌”“寇准故事”等为主线,以各民族“三交”为主题,策划了巴东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园,成为省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基地。
(二)让非遗活起来--他是文化赋能的“土专家”。在巴东,大家都喜欢叫他“土专家”。因为他最大的特长是将非遗为主的地域文化运用到时代发展和各项建设中,让非遗从“立起来”到“活起来”。2018年以来,詹朝武受邀指导了全县12个乡镇30多个村的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共同缔造等示范项目。他牵头策划牛洞坪州级乡村振兴试点,依托自然山水、农耕文化、红色文化、非遗项目规划了“一线五片”的旅游线路。2022年牛洞坪村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结合“对口支援”“高铁开通”“钟情湖北”等主题,他牵头策划了三届具有全省影响力的纤夫节,将“秘境巴东”名片发向全国。他还策划指导了恩施州首个全三农要素的“大支坪农民丰收节”,掀起了最具乡土特色的非遗劳动技能比赛。他参与优化设计的巴东高铁站前广场,让标志性的纤夫号子雕塑伫立在广场前沿。他参与指导的县推进旅游高质量发展“十大重点工程”,在同等投入基础上,植入其间的非遗元素赢得了广泛好评。
(三)让非遗火起来--他是文化惠民的“多面手”。詹朝武对于非遗工作的身体力行,不仅仅在于他的领导和组织,更在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创作和创新。他勤思笃想,笔耕凝思,展示了他涉猎广泛、动手能力强的“多面手”水平。2007年以来,长达16年为全县各部门乡镇编创各类节目80余个,其中非遗作品达30余部,堂戏《金葫芦》参加省级戏剧展演,《村官》被收录为省大学生村官远程教育教材。创作非遗歌曲10余首,微电影10余部。其中山民歌《新伙计歌》成为土家歌舞的核心品牌,寇准文化主题歌《秋风亭上》在文化公园里宛转悠扬。他编导了融入非遗元素的“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等县级以上宣传片30余部。其中《迁痕》获省电视宣传片一等奖,《老段搬家记》在央视新闻联播播放2分半钟。他在非遗项目的基础上,改良创新美食“神农全茶宴”、“红军宴”,“神农全茶宴”被央广总台国际网站译成十多个国家语言进行宣传。2022年7月,他牵头成立县文化研究中心,仅用93万元投入,打造了以非遗为主线的大型行浸式实景剧《千年巴东一夜回》,实现巴东夜演零突破,获得省文旅厅多次点名表扬。2023年,他筹资30余万元,编创了电影剧本《杉杉来迟》,并带领纯巴东班底摄制。影中充分植入了巴东传统戏剧和土家木刻等传统技艺,成为省州首部旅游和非遗深度融合的推广新形式。
(四)让非遗亮起来--他是文化振兴的“排头兵”。天道酬勤,短短3年时间,他带领巴东非遗一班人,以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为契机,非遗工作取得重大成果,让非遗在巴东真正“亮起来”。名录体系健全。全县共有非遗52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9项,州级15项,县级26项,普查资源后补108项。传承队伍壮大。全县非遗传承人208人,国家级1人、省级10人、州级19人、县级178人;州民间艺术大师6人,省工艺美术大师2人。文化义工队伍157人,文艺表演团队268支。阵地建设完备。现有非遗综合展示馆1个,传习基地17个,工艺工坊10个,非遗扶贫工坊5个,特色街区3条,技艺博物馆3个,国字号少数民族特色村寨7个,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个。研学成果显著。编印出版的书籍35本,拍摄的宣传片、汇报片4部。完成抢救性录音记录150G,视频调查记录30TB。传承活动丰富。三年来,全县开展非遗“六进”活动488场次,受众人群超6万人次,赴外交流展演活动27次,多次获得州级以上大奖。2022年7月,参加清江流域撒叶儿嗬邀请赛获团体最佳表演奖。2023年5月,皮影戏在全省调演中获最佳表演奖、演员奖。2023年2月,撒叶儿嗬“虎啸清江”赴河南周口市参加第13届非遗展演获优秀表演奖。
躬逢盛事,其蔚未央。正如非遗工作将亘古不息一样,詹朝武的非遗故事也犹在半途。他说,我会终其一生做好非遗工作,在让文化“立起来”、“活起来”、“火起来”、“亮起来”的荆棘道路上继续求索。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