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普——东北冷涡

气象科普——东北冷涡

涡由“水”与“呙”组成,本义是水的涡形旋流,是水流旋转形成中间低洼的地方。气象中的涡也具备这两个特点,它是大气中一种中间为低压的涡型旋流,也称为低涡。在北半球,这种低涡的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和我们熟知的台风旋转类似。

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500百帕(海平面高度约5.5 千米)的高空上盛行西风气流,西风气流常常产生波动,便容易形成槽(低压)和脊(高压)。东北冷涡形成的一种情况便与这个西风槽有关,当高空的西风槽加深,槽的南部逐渐脱离母体时,会携带冷空气从而形成冷涡。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两个或者更多的低压北上与东北低压合并,于是高空槽充分加深形成了冷涡。此外,也有早已形成的高空冷涡,从西伯利亚移到了东北地区。东北冷涡一般能维持 2 至 5 天,最长的可达 10 余天。

按照气象学定义的监测标准,东北冷涡是出现在北纬 35 度至60 度,东经 115 度至 145 度之间,并在上述区域内形成生命史 3天或 3 天以上的冷性低涡。在卫星云图上看,东北冷涡特征鲜明, 云系一般呈非对称的涡旋结构,尺度庞大,其伸出的冷风云系有时可长达几千公里。

西风槽的活动一年四季均可能生成,所以四季都会存在冷涡系统。一般来说,东北冷涡在 5、6 月份出现最多,8 月和 3、4 月份出现最少。在东北冷涡控制下,太阳辐射会将下层的空气烤热,空气便会产生上升运动,在上升冷却过程中,会形成垂直的热力差异,冷热空气就容易产生强烈的垂直对流,产生暴雨、大风、雷暴、冰雹、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不单纯影响东北地区,我国的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华南地区都可能会受到东北冷涡的影响。





标签: 气象科普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返回首页

收藏

登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