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秀洲区关于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关于《秀洲区关于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关于《秀洲区关于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现将《秀洲区关于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如有意见建议,请于2022年10月25日17:30前反馈至嘉兴市秀洲区司法局。

联系人:薄雨纯,联系电话:********

邮寄地址:嘉兴市秀洲区洪殷路454号嘉兴市秀洲区司法局102办公室。

嘉兴市秀洲区司法局

2022年10月18日

秀洲区关于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建设法治社会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积极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秀洲落地落实,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和《中共嘉兴市委办公室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一体化推进法治秀洲、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的“枫桥经验”,加快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为打造均衡富庶发展、共同富裕典范筑牢坚实的法治社会基础。

(二)主要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坚持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坚持以数字化和法治化改革为牵引。

(三)总体目标。到2025年,法治在区域治理现代化中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凸显,执法司法的质量、效率、公信力进一步提高,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社会领域制度规范体系基本形成,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法治信仰更加根植人心,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完善,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全区信访量、万人成讼率、万人失信率实现逐步下降。全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法治社会建设各项指标走在全市前列。

到2035年,形成法治秀洲、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一体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一体运行,为率先建成法治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任务和相关举措

(四)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升全社会法治素养

1.深入学习宣传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基层党组织学习重要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必修课,推动全区党员干部带头学习、模范践行。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推动在全社会兴起笃学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热潮。积极宣传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法治秀洲建设取得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2.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宣传教育。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的宪法学习教育。宪法宣誓制度落实实现100%覆盖,宪法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实现100%覆盖。认真组织“12·4”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宪法法律十进”等学习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法治教育基地作用,建成有影响力的宪法公园、场馆。将宪法法律学习融入区委常委会议和区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坚持把宪法法律纳入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培训教育体系,推动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

3.贯彻落实“八五”普法规划。提高普法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广泛开展民法典普及宣传工作,加强以案释法工作,抓好领导干部等重点人群法治宣传教育。强化“十四五”期间新出台、新修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责任制。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投入、公益赞助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模式,深化社会大普法格局。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需求、研判、反馈、供给”一体的法治宣传教育闭环,建设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法治融媒体法治宣传体系。

4.提升全社会法治素养。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工程,构筑“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四大行动”工作模式,注重运用新技术分析各类人群不同的法治需求,分层分类实施开展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提能”、青少年“学法筑基”、村(社区)人员“识法明理”、企业(单位)人员“守法聚力”四大行动。加强教育引导,推动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推动实践养成,把公民法治素养基本要求与推进依法治理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对守法行为的正向激励制度等。建设“法助小微”应用,以数字化手段破题小微企业法治素养数字化观测,重点提升小微企业法治意识,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5.加快建设具有秀洲辨识度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总结法治秀洲建设成果,整合本土法治文化资源,擦亮法治文化“秀洲名片”。加强法治领域文艺精品创作,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制定完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标准。打造3家普及行业专门知识和普及法律知识的“双普”教育基地。积极规划以“数智”普法为核心特色的新型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强化普法阵地建设,重点打造2个集法治化、功能化、本土化、时代性、融入性、精品化特征于一体的精品法治文化公园。到2025年,实现“一镇一品”“一村一阵地”法治文化示范区域建设目标。

6.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社会主体履行社会责任制度建设。强化企业、公民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引导其理性表达诉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自觉维护社会公序良俗,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鼓励社会组织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开展社会责任评价。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开展公益法律服务行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五)健全法治社会领域制度规范

7.健全社会规范体系。充分发挥社会规范对社会主体行为的约束作用,加强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建设。引导和支持各行业依法制定规约、章程,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实现行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依法维护成员合法权益。推进业务标准程序完善、合法合规审查到位、防范化解风险及时和法律监督有效的法治化行业治理。深化行风建设,规范行业行为,推动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功能。

8.加强道德规范建设。积极选树“最美秀洲人”“最美家庭”,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全社会的道德引领作用。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等美德善行,完善激励制约机制,形成正向效应,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强化道德规范的教育、评价、监督等功能,健全公民道德建设监督干预机制,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增强公民公共卫生安全和疫病防治意识。

9.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促进“信用秀洲”建设,推进信用信息开放共享,深入推进信用建设,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化、法治化。广泛宣传与市场经济和现代治理相适应的诚信理念、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使诚实守信成为人们的内在追求和行为习惯,培育诚信守法公民、企业和其他社会主体。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应用公共信用产品。完善公共信用指标体系、综合监管责任体系、评价体系,加强信用承诺、信用评价、信用修复、联合奖惩等工作,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新型监管机制。

(六)加强社会主体合法权益保护

10.健全社会公众参与重大决策机制。健全“开门决策”机制,建设公众参与决策平台,全面推行重大民生决策事项民意调查制度。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制定和调整的公开听证,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听证会、论证会、专题解读、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提升社会公众的法律知识和法治素养,引导公众更好地参与重大事项决策,为保障社会公众参与法治事务奠定良好的基础。涉及特定群体利益的事项,应与人大代表、相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以及群众代表沟通协商,推动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及政府法律顾问积极参与公共决策。到2025年,公职律师和公司律师在2020年基础上,分别增长50%和80%。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应用,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标准化、规范化。

11.保障行政执法中当事人合法权益。全面推行“综合查一次”,大力推进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工作,坚持“利民为本、法治为基、整体智治、协同高效、综合集成”理念,创新运用大数据监管、非现场执法、社会共治等监管手段,有效防止选择性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扰民。坚持依法执法,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加强行政指导、行政奖励、行政和解等非强制行政手段的运用,合理利用轻微违法告知承诺、说服教育、劝导示范等非强制执法手段。完善行政执法管理制度,推行以行政执法绩效评价为主的执法评议制。推进行政执法统一协调指挥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等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实现行政执法全过程监督。定期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治理,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行政保护、仲裁调解、社会监督衔接机制。

12.加大司法人权保护力度。优化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司法权力运行体系,全面推进“当事人一件事”改革,完善“直通社区法庭”运行机制,便民利民,提升群众满意度。推进跨域立案诉讼服务改革,实现诉讼服务“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落实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落实刑事申诉制度改革,对不服司法机关生效裁判和决定的申诉,逐步提高律师代理比例。依法推进少捕慎诉,刑事诉讼诉前羁押必要性审查达到100%,进一步降低审前羁押率、轻罪起诉率,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使用率保持在80%以上,一审诉讼案件服判息诉率达到90%以上,一审判决案件改判发回瑕疵率低于0.5%,民商事案件自动履行率达到50%。加强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完善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建立健全法治监督员队伍。

13.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扩面提质。加快建设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升人民群众的知晓率、首选率、满意率。整合律师、公证、调解、仲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全面推进基层“枫桥式”司法所、公安派出所、法庭、检察室及综合执法队建设。优化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的供给,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制度机制,拓展服务领域,优化服务产品供给。加大青年律师培育力度,至2025年底,律师万人比达到6.3。鼓励律师事务所整合兼并、做大做强,10人以下律所比例小于50%。加快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有机融合,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与科技创新手段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智慧法律服务”。建立与涉外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服务网络。积极发挥涉外律师作用,提升对涉外法律服务的整体水平。建立全区公共法律服务专家库,支持和倡导专业法律人士开展公益法律服务,加大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和购买服务力度,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实现人群、区域、城乡均衡。

(七)全面深化社会依法治理法治化程度

14.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巩固基层治理基础。深化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依法治理,建立和规范基层经济发展、利益协调、矛盾处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机制,合法合理运用村规民约。打造“社会治理云”一站式区域治理模式,完善“社会治理云内循环、微嘉园外循环”架构,推动“网格连心”“全量数据库”“三维一张图”“统一地址库”应用落地,迭代升级“治理事项监管中心”“数据分析研判中心”“风险预警评估中心”“决策支持调度中心”“民生民安服务中心”五大中心,全方位赋能社会治理,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现代化水平。

15.拓展社会治理主体力量。推动人民团体在党的领导下,教育和组织团体成员和所联系群众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完善协同工作机制,支持、引导、规范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参与基层自治、社会协商、平安建设、公共服务等事务。培育一批拥护党的领导、政治上可靠的规范化行业协会商会、公益慈善组织、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以线上线下一体化方式参与社会治理,通过提供微服务、承接微项目、参与微治理、培育微公益等方式,协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16.打造“四治”融合乡村治理典范。在全面实施《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建设规范》的基础上,融入“智治”,深化“三微联动”,健全“微网格”、完善“微嘉园”、提升“微治理”,打造“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典范。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推广运用“一约两会三团”、村民说事、民情恳谈、“民生议事堂”等社会多元化参与机制,积极引导新乡贤在村社党组织领导下依法依规参与乡村治理。推进“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学法守法示范户”等培育工程,打造乡村法治秀洲典范,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等工作。到2025年,新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40个。

17.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依法治理。坚持依法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有机结合,加强社会应急状态下的专项依法治理,开展公共卫生安全、传染病防治、防灾减灾救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方面的法治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在应急状态下依法行动、依法行事,依法维护社会秩序。督促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管理制度、医院投诉处置制度,加强医疗安全工作。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针对重点群体,深化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增强防诈防骗意识。加强跨境电商、电商直播等网络平台的法治宣传教育,依法引导电商领域建立健全自治体系,防范数据类网络违法行为。

18.健全多元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社会治理综合指挥服务体系、“基层治理四平台”运行体系,加强区社会治理中心建设,推进机制和网络下沉,依托镇(街道)综治工作平台(综治中心)分类建设镇级中心,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建设“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块的标志性工程。完善“息事罢讼”诉源治理体系,深入推进警源、诉源、访源“三源共治”,推广人民调解员和法官“双向派驻”模式。加快推进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协同应用系统建设,全面统一受理入口、流转通道,大力加强基础支撑、管理考核,做到“一网通调”。完善涉企矛盾纠纷调解告知、导入处置机制,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司法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整合各类调解资源和力量,合力化解涉企矛盾纠纷。

19.创新完善初信初访领办机制。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全面推行信访代办制,完善信访网上办理体系。建立镇级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压实信访工作主体责任,推动区、镇级领导每天到各级矛调中心接访成为常态,绝大多数信访问题在区域内解决,实现“无信访积案”目标,在全社会营造更加良好的信访生态。围绕“让老百姓遇到问题时能有地方‘找个说法’”的目标,完善“信访打头、调解为主、诉讼断后”的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引导多数矛盾纠纷通过非诉方式及时就地解决,推动信访问题应解尽解、矛盾纠纷应调尽调。

20.深度推进依法治网。以依法治网为牵引,带动经济调节、行政管理、技术规制、行业规范、社会评价、道德约束等手段同向发力,打造多措并举、多元共治的依法管网治网工作模式。落实互联网治理“网下管什么、网上就要管什么”责任制,明确各涉网管理部门网上事项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实施网络生态“瞭望哨”工程,健全舆情应对智治体系,完善网上风险闭环管控机制。持续开展网络治理行动,推进青少年网络沉迷防治、网络虚假信息清理等重点领域整治常态化、长效化。发挥网络文化协会等社会行业组织的作用,完善包括行业规章、团体章程、行业标准等在内的各类网络社会组织规范制度,强化互联网领域专家智库法治支持作用。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深化好网民品牌建设,深入开展“阳光跟帖”行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协同参与的网络治理机制,推动执法、司法、普法从现实社会向网络空间覆盖,全面推进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不断健全区域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初步形成互联网法治建设高地格局。

三、组织领导

(八)加强党对法治社会建设的领导。区级有关单位党委(党组)、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要落实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领导责任,推动解决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党委法治社会建设牵头抓总、统筹谋划、督促落实作用,建立健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制度机制。区政府各部门、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要在区委统一领导下,将法治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主要领导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事件亲自督办,确保法治社会建设全面深入推进。

(九)加强考核评价和督促检查。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对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把法治社会建设成效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法治社会建设进展情况的督促检查,根据法治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细化考核标准、优化考核流程,开展定期检查和专项督察。建立健全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提升群众对法治社会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十)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将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我区人才发展规划,实施法治建设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基层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作为法律服务人员从业的基本要求,加强教育、管理、引导,促进依法依规诚信执业,培养信念坚定、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建立健全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践工作者双向交流机制。着力培育高端法治研究平台,加强法治研究人才引进。

(十一)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引导。加强法治社会建设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研究,形成一批有秀洲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法治理论实践研究成果。加强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工作。加强法学会建设,支持“法治秀洲”专家库、研究机构、研究基地建设。完善法治社会建设专家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宣传工作,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秀洲法治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总结提炼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塑造更多的“秀洲经验”和“秀洲样本”,推广至全省乃至全国。

各镇(街道)、区级机关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本实施意见精神和要求,结合实际制定落实举措,明确提出时间进度安排和可检验的成果形式,建立法治社会建设年度进展报告制度,及时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区委依法治区办要牵头抓好督促落实,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各镇(街道)、区政府各部门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动法治社会建设不断前进,为法治秀洲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深入推进法治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