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莆田市委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中共莆田市委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2024年3月12日)
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按照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所蕴含的理念和方法,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为加快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贡献农业农村力量。
一、守住底线、增强效益,推动农业高质高效
(一)全力稳定粮食生产。压紧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县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8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8.7万吨以上。大力发展双季稻、再生稻,鼓励稻菜、稻油等粮经轮作。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落实稻谷最低收购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储备订单粮食直接补贴等政策,鼓励扩大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再生稻再生季保险。抓好粮食流通与储备,加快仙游县省级粮库建设,推动市县粮库信息化建设全覆盖。实施粮食节约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
(二)加强多元化食物供给。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大食物供给体系,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优化畜牧生产结构,强化生猪产能调控,全市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3.5万头以上、规模养猪场数量稳定在100个以上。加强特色油料生产,优化果树品种结构、熟期结构,鼓励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大力发展冬春设施蔬菜、夏秋高山反季节蔬菜,全年蔬菜产量稳定在65万吨以上。鼓励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推广林果、林茶、林菌等多种森林复合经营模式。加快深远海漂浮式风渔融合项目“国能共享号”、大型深海智能养殖装备“闽投秀屿1号”等深远海养殖装备调试运行,尽快投产养殖大黄鱼等高值水产品种。
(三)强化种业振兴和科技支撑。加强莆田“四大名果”(荔枝、龙眼、枇杷、文旦柚)“两黑畜禽”(丝羽乌骨鸡、莆田黑猪)“四大贝苗”(花蛤、鲍鱼、牡蛎、双线紫蛤)等传统优质种源保护和利用,持续推进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支持特色新品种选育,加快农作物和畜禽品种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大力发展农业设施装备,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推广适合我市应用的农机具,实施粮食烘干能力提升行动,支持甘薯等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发展,发挥智慧农机平台作用,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69.3%。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能力,创建一批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农业物联网应用中心,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
(四)严格耕地保护。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持续整治“大棚房”。分类引导推进荒地利用,属于永久基本农田的,重点用于稻谷等粮食生产;属于一般耕地的,用于种植粮食和蔬菜、油料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深入开展“我在乡间有亩田”等耕地认领种粮活动,推进撂荒地复垦种粮。科学合理制定耕地恢复计划,推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查清的“即可恢复”“工程恢复”土地有计划逐步复耕。
(五)力促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实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创建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加快构建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乡村现代产业体系。支持区域性预冷烘干、储藏保鲜、鲜切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发展智能化、清洁化精深加工,支持发展中央厨房等模式。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农村物流仓储中心和运输设施,布局建设县域产地公共冷链物流设施。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鼓励发展农产品直播带货,推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加强农村流通领域市场监管,持续整治农村假冒伪劣产品。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完善乡村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鼓励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乡村民宿、房车营地、休闲露营、户外运动等业态,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统筹推进莆田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发展。推进莆台农业融合发展,加快台湾农业“五新”推广,争创一批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推广基地。提升台湾农民创业园管理和建设水平,持续推进台湾甜柿、牛樟芝、嘉宝果种植和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组织企业参加中国茶叶交易会和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茶博会”“林博会”等活动。发挥妈祖文化优势,推进莆台基层交流。
(六)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全要素全链条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推动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减量增效,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废旧农膜、肥料农药包装物回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开展松林改造提升,推进重点区域林相改善,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完成植树造林5.65万亩,森林抚育5.7万亩,封山育林3.2万亩,推进木兰溪全流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积极创建一批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加快海洋牧场蓝碳开发平台建设,探索构建“增汇登记、核算评估、碳汇交易”一体的海水养殖碳汇开发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可控生态水产精养等绿色养殖模式,加快“跑道养虾”、“楼房养虾”、鲍参套养等养殖基地建设。落实休禁渔制度,加大海洋生态保护补偿力度。严格落实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管职责,整治农(兽)药、重金属残留超标和违规使用添加剂等问题。引导推动有机食品认证,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总量,新收集登录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5个以上。争取一批农特产品入围“福农优品”。
(七)加强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与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木兰溪防洪工程、西音水库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中小河流综合治理2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万亩,全面强化河湖长制。编制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优先把具备水利灌溉条件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万亩。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推广种植耐盐水稻、蔬菜等新品种。全面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网,加强气象灾害短期预警和中长期趋势研判。深化海洋渔船北斗定位、宽带卫星等终端应用,增强海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强化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遏制重大区域性疫情发生。持续推进互花米草除治攻坚,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控,完善森林防火体系。开展农村道路交通、燃气、消防等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治理攻坚。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程、应急管理信息化和微型消防站、消防车道等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提升防灾避险和自救互助能力。
二、梯次推进、提升质量,推动农村宜居宜业
(八)打造美丽乡村样板。实施“千古木兰溪、百里江山图、十里风光带”工程,把木兰溪打造成为引领莆田高质量发展、造福人民的生态带、文化带、健康带、产业带、创新带。开展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建设美丽乡村三年行动,以度尾“柚相邻”等7个木兰溪流域乡村振兴重点片区建设为引领,梯次推进全域初、中、高级版本的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点上创精品、线上有特色、片上出经验,打造乡村振兴莆田样板。扎实做好新一轮村庄分类工作。争创一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示范村。深化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微改造、精提升,促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有机融合。加大古厝、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激活绿心价值,用好“水上巴士”金钥匙,突出重大项目、重大活动带动,推进沿线生态修复、景观提升和村庄更新。建设更多中级版以上的“绿盈乡村”,推动全市“绿盈乡村”比例达92%以上。明晰“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项目化推进”路径,充分发挥木兰集团等各级国企的平台撬动作用,集聚社会资源参与乡村振兴投资建设。
(九)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建设品质提升行动,建设一批居住、交通、水环境等重点项目。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与小微水体、黑臭水体等治理,加强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持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机制,不断提升垃圾治理和公厕管护的专业化、规范化、智能化水平。开展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防治垃圾入河下海。协同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持续加大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力度,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十)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优化县城路网结构,加快电力、燃气、供水、通讯等老旧管线更新改造。建设“四好农村路”,新改建农村道路30公里,改造危桥6座。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推进莆田市第二水厂迁建主体工程,建设供水管网200公里。巩固提升农村地区电力保障水平,新建、改造农村配电网台区200个以上,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电动汽车等充电基础设施。扩大“快递进村”覆盖面,新建一批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推动园庄镇、山亭镇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集镇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巩固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成果。推进农村“双千兆”网络建设与完善。对解决网络覆盖建设中碰到的“管道、杆路建设及入户皮缆迁改等问题,给予政策性支持。新建5G基站1000个以上。持续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市县两级应急广播系统建设,着力推动县级应急广播平台项目专项财政补助落地。
(十一)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位2000个,新增校舍面积2万平方米;建设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莆田学校、莆田中山中学新校区、荔城区实验学校等,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小规模学校、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持续改善乡村办学条件。实施健康惠民工程,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府补助标准,提升薄弱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开展中高级职称医师下基层服务,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比例,加快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提升农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鼓励发展农村老年助餐服务。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加强农村生育支持和婴幼儿照护服务,做好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关心关爱服务;建设一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十二)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建设法治乡村,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蒲公英在八闽”法治宣传,推进村务公开,积极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加强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管理,推进县级法律援助机构建设,提升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规范化水平;建设平安乡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行“四门四访”,充分发挥亲友、村“两委”、人民调解委员、村聘法律顾问等作用,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落实推进“千长挂千所、万警进万村”工程,推进警力下沉农村。持续开展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村(社区)创建活动。常态化开展农村地区扫黑除恶斗争,持续防范和整治“村霸”,依法严厉打击农村家族宗族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持续开展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问题。加强农村巡防体系建设。提升“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延伸基层组织末梢,整合基层治理资源,坚持力量下沉,充分利用市大数据指挥调度平台,加强数据整合汇集,做实一村(镇、企)一档,深化数据分析应用,实现数据贯通互动,用“小网格”撬动“大治理”。
(十三)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建一批家风家训馆、村史馆,办好农民丰收节系列庆祝活动,开展百场“爬龙船”“村晚”“村BA”,以文明浸润乡土,以文体滋养乡情。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强化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优化布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支持建设乡村戏台、城乡公共文化新空间;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建设,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深化移风易俗,引导摒弃高价彩礼、攀比排场、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有效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积极挖掘村规民约本土特色,组织第三批优秀市级村规民约评选,推介一批优秀村规民约。强化正向引导激励,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莆阳开春?龙腾福跃”等活动,打造一批莆田文化旅游IP。
(十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同级其他各类组织领导制度,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六要”群众工作法及村级议事协商目录制度。抓好党建促乡村振兴“堡垒工程”,持续开展党组织书记“练兵比武”,按“三个一遍”要求开展党建体检,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跨村联建工作机制,推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展农村党员创业致富示范基地创建行动,抓好新一轮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工作,持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做强乡镇、做实村居。加强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常态化服务管理。建立健全乡镇对县直部门派驻机构及人员的管理机制,加大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力度,县以上机关一般不得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坚持分层分类施训,全覆盖开展县乡村干部培训和农村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村干部报酬待遇,健全选育管用机制,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推动市县巡察向村级党组织延伸。
三、强化保障、促进增收,推动农民富裕富足
(十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压紧压实防止返贫工作责任,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农村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监测预警,按规定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衔接资金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确保用于产业的比重超过60%。落实财政、金融、创业就业、消费帮扶等政策,支持庭院经济试点工作提档升级。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增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效能。推动防止返贫监测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对农村困难残疾人给予重点帮扶。聚焦闽宁协作,加大劳务协作、人才交流、消费帮扶力度,推动协作地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山海协作,切实做好援疆援藏工作。
(十六)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落实稳岗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开展家政进社区等活动,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开展劳务品牌“一区一品”培育专项行动,打造莆田特色就业名片。积极推广以工代赈,鼓励在乡村振兴建设中优先吸纳符合条件的农民就业。健全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联系服务制度,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平台。合理规划建设一批服务农业、农民的零工就业服务站点,向灵活就业农民就近提供服务。加强返乡入乡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等建设。深化综合施策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体系建设,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源头预防和风险预警。
(十七)引导农民参与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合作社、合作社组建联合社、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推广“供销农场”、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托管等模式,优化农产品耕种收储销等全程服务,加快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强农业生产的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保障力度。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生产、劳务等居间服务。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探索多村联合、村企联姻等模式,支持异地参股投资、参与项目建设,实现资源互通、收益共享。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四荒”使用权等项目入驻平台,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盘活闲置农村资源资产,提高资产性收益。
四、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十八)健全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落实好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推动各县区委(工委)书记当好“一线总指挥”;推动各级各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统分结合、上下协同,凝聚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完善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协调机制,研究谋划“三农”重大问题;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构建设,充实工作队伍,履行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建立抓乡村振兴互学互评机制,推动上级资源、服务、管理下沉一线。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深入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优化各类涉农督查检查考核,突出实绩实效,切实减轻基层迎检迎考负担。
(十九)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支农政策,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确保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加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推广“乡村振兴贷”“惠粮贷”“福林贷”“农机贷”等特色信贷产品,保持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政府投资基金等作用。推动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不断扩大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放力度,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
(二十)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探索“先流转、‘小田变大田’、再提升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模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严格控制农村集体经营风险。探索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工作。落实农村集体资产有关税收减免政策。完善林业投融资机制,创新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推进荔城区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试点工作。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垦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探索组建强村公司、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依托省市公共数据汇聚共享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社会管理等涉农信息协同共享,将“三资”监管、“农事服务”、“惠农政策”等便民利民措施融入“全市一张图”。
(二十一)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落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落实派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等制度。推进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厚植服务“三农”情怀,培育一批联农带农作用明显的创业群体。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发挥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作用,培育更多的“乡村CEO”“土专家”“乡创客”。建立乡村资源库、运营人才库、能人信息库、发展项目库、多元化投资库,畅通对接平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主体“带资金、带资本、带技术”参与乡村建设、乡村运营。推广医疗卫生人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作用,引导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营造乡村良好生活环境、营商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带动广大农民群众用双手建设美丽幸福家园。
标签: 全面振兴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