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以控制成本为核心全力打造“荆天办”营商环境品牌“5+3行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深化以控制成本为核心全力打造“荆天办”营商环境品牌“5+3行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厅《深化以控制成本为核心 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五大行动”工作方案》(鄂政办发〔2024〕4号)要求,用实招硬招暖招推进营商环境工作出新出彩,全力打造“荆天办”营商环境品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5+3行动”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部署,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中心,以诚信政府建设为重心,以全省一流为靶心,不断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紧贴市场需求,突出问题导向,加强正面激励,持续推动营商环境建设走深走实,建成综合成本“洼地”和营商环境“高地”,力争我市营商环境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全力助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荆门新篇章。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实施政策体系强基行动

1.全面梳理营商环境体制机制和政策文件。对现行的营商环境体制机制进行梳理总结,更新完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体制机制;对市、县两级现行有效的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文件开展精细化梳理,分门别类汇编形成政策手册,推动营商环境建设规范化、长效化、体制化、机制化。

2.加强涉营商环境法律法规立改废。配合做好《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一周年执法检查工作,加快推进相关工作落实。开展涉营商环境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重点清除有违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原则的制度性障碍。开展政府重大合同合法性审核工作,将合法性审核作为签订政府合同的前置程序。积极配合做好涉营商环境工作方面的立法调研,推动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可复制可推广、符合法律规定的改革创新举措尽快上升为法律规定。

3.加快改革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对接学习国家、省推广肯定改革典型经验,总结提炼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先试经验,编制典型经验手册,落实“全市一盘棋”,在全市整体复制推广。重点转化“单一窗口”“网上中介超市”、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培育、税收大数据助企“补链强链”、惠企政策直达快享等试点改革成果。

4.建强用好数字化平台。依托智慧城市大脑底座中枢能力,深化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高数据可用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实现信息共享和高效协同。优化政务服务平台,完善智慧办事大厅,加强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创新,打造网络化、数字化、便捷化、人性化、一站式智慧服务技术支撑体系,加快建设“一企一档”,推行为企业量身定制“一企一策”政策套餐,全面推动涉企服务向增值化迭代跃迁。认真落实湖北省中小微企业诉求响应系统交办任务,对企业诉求及时受理、迅速落实、积极回应、件件归档,问题解决销号率达到98%以上。

5.加大政策宣传推广。创新政策解读方式,综合运用智慧企业服务平台、政府门户网站惠企政策服务专区、自媒体、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广泛宣传、深入解读,让惠企政策更加通俗易懂。通过政策上门“小分队”等方式加强政策宣讲,推进政策“点对点”精准直达, 确保惠企政策精准推送率达到95%,常规类惠企政策窗口受理率达到95%,“免申即享”政策按时兑现率达到100%,让广大经营主体全面清晰掌握政策、享受政策红利。开展工作成效宣传推介,不断提振市场信心,讲好荆门营商环境故事。

6.加强督查考核形成闭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督导检查,定期对政策宣传、政策落实、资金拨付、机制运转等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和专项督查。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情况开展调查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协调解决问题。对标世界银行新评估体系标准,聚焦全省营商环境评价重点,逐项指标逐个环节优化提升,力争我市营商环境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加强评价结果运用,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优。

(二)实施信用荆门建设行动

7.健全政府履约工作机制。开展强化政府履约专项行动。在“信用荆门”网站设立“政府违约失信投诉”专栏。强化政府诚信履约监管,实行“政务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工作机制。综合运用审计、财会监督、巡视巡察等多种方式,全面梳理市、县(市、区)政府招商引资承诺不兑现、惠企政策落实不到位、涉企资金拨付不规范、拖欠企业账款等行为,形成整改责任清单,并严格实行“发现-整改-复核-反馈-销号”工作闭环机制,逐项逐条推进整改,在2024年12月底前,实现各地问题整改清零,党群机关和政府部门未被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

8.建立与企业签约备案管理制度。以市、县(市、区)政府名义进行的招商引资等重大签约,事前由同级政府法制部门开展合法合规性审查;同级招商部门建立签约项目备案管理库,签约后10个工作日内纳入管理库并在上一级发改和招商部门备案;同级招商和政府法制部门对招商引资合同(协议)履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管督办。将政府履约情况纳入信用体系评价,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逐步为全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信用档案,探索依法归集失信违约方面信息,及时督促清理整改。

9.加大企业激励力度。强化企业诚信正面引导,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对诚信守法企业在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方面依法依规给予政策倾斜。鼓励企业加强内部信用管理,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生产经营信用档案。推行企业守信公开承诺制度,支持引导企业建立诚信联盟、签署诚信共同宣言。

10.深化信用监管联合奖惩。加强企业合同履约信用监管,实现合同管理全过程可留痕、可追溯,将企业履约情况纳入信用记录。完善信用“黑名单”制度,将企业在生产、经营、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失信行为依法依规纳入联合惩戒范围。按照分类分级、动态监管的原则,推动各行业(领域)建立企业失信行为清单(含对应的程度标准)、惩戒措施清单管理制度,着力整治经营主体严重违法失信等突出问题。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市场准入、资质审核等领域使用企业信用报告。将查询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等信息嵌入政务服务工作流程,依法依规落实信用奖惩措施。规范开展信用修复,落实“两书同达”,受理和初审时间缩短为2个工作日。

11.深化拓展信用成果运用。巩固深化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发挥信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荆e融”平台服务功能,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信用信息深度开发利用,推广运用“301”融资模式,推进银行机构开发“信易贷”产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信用融资服务。全面拓展多元化“信易+”便民惠企应用,开展基层建设“信用+治理”试点,推进产业“信用+园区”建设示范,实施流域“信用+生态”工程建设。

12.加强法治教育。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引导牢固树立权由法定、权依法使、依法履约等法治观念。重点抓好“关键少数”,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能力。健全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

(三)实施市场化改革示范行动

13.全力降低工商业用户电价水平。全面落实第三监管周期“需量电价打9折优惠”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用户及时足额享受优惠,指导接近标准的用户尽早享受优惠。鼓励两部制用户自主选择和灵活变更优惠电价执行方式,合理减少基本电费。对重点企业和均价长期较高的用户开展用电分析,为用户量身制定用电方案、节约开支。

14.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服务质量。围绕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目标,开展产业链质量提升行动,力争我市产业链质量提升入选湖北省产业链质量提升省级示范项目,编制产业链质量图谱,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行动,为企业提供标准、计量、认证、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品牌培育等质量技术集成服务。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智能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等重点产业,完善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培育壮大供应链链主企业,加快推进供应链平台建设,积极对接融入省级供应链平台,构建物流“地网”、数字化“天网”、供应链“金网”、贸易服务“商网”。

15.提高准入标准化水平。完善“负面清单+正面激励”市场准入模式。深化“一键通”改革,依托“智慧审批一张网”,加强准入和准营业务协同,推进登记业务系统与行政审批系统的深度融合,推动证照“一键三联”(联办、联变、联销)。持续优化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强化登记管理秩序。扩大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全程网办”范围,外籍人员持护照可在线办理企业设立、变更登记。提高创业密度和质量,提高新办涉税经营主体数量占比和企业开办设立登记效率。

16.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强化对出台(存量)的产业扶持(奖补)政策进行公平竞争审查,坚决清理地方保护、指定交易、市场壁垒、税收奖补等违反公平竞争审查标准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涉及市场主体的行政许可、财政奖励事项的定期评估制度。

17.强化市场监管。推进“一业一查”跨部门综合监管,探索建立综合监管“一业一册”告知制度,加强“信用分级分类+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一业一查”覆盖部门增加到30个,综合监管清单增加到100个,跨部门综合抽查率达到100%;“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事项覆盖率达到80%,对经营主体实施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全覆盖,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与双随机抽查的结合率达到80%。全面应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开展以预警防控为特征的触发式智慧监管,规范推进柔性执法,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干扰。

(四)实施法治化建设升级行动。

18.常态推进“三乱”治理。巩固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工作成果,开展代理机构乱收费专项整治,完善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持续规范收费主体收费行为,畅通涉企违规乱收费举报投诉渠道,不断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19.积极推进诉源治理和纠纷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多元纠纷联调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工作机制,推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前端化解、高效化解。加强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建设,完善对接机制,确保对适宜在乡镇(街道)、村(社区)调处的纠纷,由基层组织进行诉前化解。在市县两级调解中心设立速裁工作室,基层法院设立速裁团队,快速办理大量简单案件。速裁团队在调解中心速裁快审的案件数不低于调解不成案件数的60%,速裁快审案件审理期限不超过30天。及时有效化解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对涉经营主体信访件做到7日内程序性回复100%,3个月内实体性答复办理进展情况或者结果90%以上。

20.提升立案服务水平。完善特邀调解组织政策体系。建立完善诉讼服务站和法官联络点,加强巡回服务、上门服务制度。严格执行《全市人民法庭立案跨域服务工作指引(试行)》规定,深化案件“当场立、自助立、网上立、就近立”改革,拓宽立案服务渠道,提高立案工作效率。积极推广网络立案审核,自当事人提出立案申请并补正材料后7个工作日审核完毕。推行容缺收案机制,优化案件移送流程,上诉案件移送天数压缩10%。畅通不立案投诉监督渠道,做到“有投诉、必督办、必回复”,确保有效投诉处理达到100%满意度。

21.提高案件审理效率。推进案件繁简分流,探索适用二审独任制,依法快速审理简单案件,提升简易程序、速裁程序、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及时、快捷、低成本、高效益地实现当事人诉权。将需鉴定评估的简单案件纳入简易程序,实现案件3个月内审结。推广“执行一站式办理”“执前和解机制前置”改革,积极开展执行联动查控,充分利用网络查控措施。推广知识产权小额诉讼案件快速处理机制,实现纳入快速处理范围的知识产权案件2个月内办结。

22.提升案件执行质效。提升执行强制性和执行效率。缩短资产评估周期,提高网络拍卖的成交率和溢价率,提升涉案资产处置效率。建立涉市场主体案件快立快审快执的长效机制,合理引导诉讼阶段灵活采取保全措施,充分发挥财产保全效用,达到“以保促执”效果。加快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的办理进度,确保法定审限内执结率达99%。尽量缩短财产处置用时,严格管控办案时长,首次执行案件执行完毕率不低于40%,实际执行到位率不低于50%。缩短一审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首次执行案件执行完毕结案平均用时。

23.探索执法“观察期”制度。除法律、法规、规章明确禁止或者涉及危害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等情形外,对符合政策导向、有发展前景的新业态新模式企业,探索给予合理的执法“观察期”,优先采取教育提醒、劝导示范、警示告诫、行政提示、行政指导、行政约谈等柔性执法方式。

24.减少办案对企业经营不利影响。将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节点刚性嵌入审判管理流程,确保涉企案件在线评估率不低于90%,实现制度运用的可标注、可倒查、可统计。加强保全措施的必要性与适当性审查,准确估算和确定被保全财产的价值,对财产价值受市场因素影响变化较大或整体不可分的,保全财产范围不得超过保全标的额的20%。

25.提升破产工作质效。加强破产企业的相关权利人推荐破产管理人政策解读和宣传推广工作。推动破产案件援助资金的落实。强化针对重整案件的简化审理体系改革力度。深入推广快速解封制度。

(五)实施跨境贸易便利提升行动

26.提升数字化通关质效。充分运用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重点外贸企业跨境贸易100%在“单一窗口”办理。高效运行荆门保税物流中心(B型),力争一线进出口货值年增长10%以上,保税仓库面积常态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高效运营现有4条国际贸易通道,发送国内外货物3600个标准集装箱以上。优化业务信息系统,提升海关与企业间的数据传输效率和转运中心查验货物自动化分拣水平。到2024年底, 进出口申报货运量增长10%,进口、出口通关时间分别6小时、0.3小时,通关成本降低10%以上,进出口通关成本降低10%以上。

27.大力培育海关AEO企业。推广“武汉海关AEO企业培育库”应用,打造AEO样板企业,对特色产业及重点企业,优先培育、优先认证,提高企业认证效率,实施“AEO+经核准出口商”企业同步培育。到2024年底,力争全市新增开口企业20家,关区AEO企业数量达到10家。对有意愿提升海关信用等级的企业,做好分类指导帮扶和推荐入库。

28.创新跨境电商服务。全面推广应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条码,推行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模式备案无纸化,探索跨境电商海外仓、保税仓、前置仓等“多仓联动”集运模式。推动荆门鄂中电商直播基地和大龙网跨境电商等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加快发展,招引跨境电商企业入驻产业园,力争跨境电商企业交易额突破发展。在荆门商业街区建设1-2家跨境电商进口商品展示中心。

29.优化出口退税服务。深化出口退税“即出即退”改革,优化出口退税“数智通”综合服务平台,将全市一类、二类出口企业正常出口退税的平均办理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之内。

(六)实施政务服务提升行动

30.全面推进流程再造。围绕解决审批环节多、互为前置等问题,深化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以自我革命推进流程再造,推动政务环境系统重塑、服务效能整体跃升,让群众和企业办事体验持续优化。实行农药经营许可、水域滩涂养殖证核发等20类事项容缺受理;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公积金提取3类事项流程再造;医保报销、异地就医备案2类事项免证办;申领失业保险金、高校毕业生就业等11类事项打包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工伤保险浮动费率3类事项免申办。

31.打造政务服务“荆天办”品牌。以政务服务“荆天办”品牌建设为切入点,深挖“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就近办、随时办”等品牌内涵,加强品牌创建和宣传推广,展示我市营商环境良好形象,以“荆天办”服务理念全方位引领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同时,鼓励支持各县市区全力打响“阳光办”“莫愁办”“京心办”“宝正好”“高兴办”等“一地一品”特色品牌,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全省的社会影响力。

32.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深化“一窗通办”,实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综窗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深入推进关联事项集成办、异地事项跨域办、容缺事项承诺办。探索推进政策服务免申办,试点推进简易事项智能办。新增上线9个“一事联办”主题,依托全省通办服务平台和服务大厅线下通办窗口,实现1000项政务服务事项圈内通办;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涉及的全部政务服务事项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一网通办”;强化电子证照归集和应用,实时生成率、质检合格率、免提交标记率均达到100%,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办”“减证办”全覆盖;推进人社、医保、公积金等业务系统 CA 证书互认,推行CA 数字证书“一证通行”。

33.完善帮办代办和“办不成事”反映机制。依托行政审批“首席服务员”、窗口首席代表、工作人员和导服,建好用好“荆天办”网上帮办平台,实现帮办线上线下融合。落实“好差评”制度,建设“办不成事”反馈分析系统,建立群众评价和数据分析机制,举一反三,建章立制,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质效。

34.持续降低中介成本。调整并公布2024年版市县两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加强“网上中介超市”宣传推广和应用,注册中介机构数量超过300家,市县两级覆盖率达到100%,到2024年底实现全市市场主体中介成本较上年降低10%以上。

35.完善招标投标机制。推行“项目交易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服务模式。全面落实规范招标投标过程中企业资质资格审查措施,加大电子证照免提交力度,推行资格审查信用承诺制等相关工作。全面实行全流程电子标、不见面开标和远程异地评标,全市进场交易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电子化率、不见面开标率、远程异地评标项目占比均达到100%。加强数据互通共享,实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审批、核准、备案信息在公共服务平台、公共资源交易网同步公开公示。开发信息化数字见证系统,推行招投标数字见证服务,现“一人多标”的集中见证。

36.优化政府采购流程。搭建财政系统、中征平台与银行系统三方互联的政府采购合同融资平台,提升政府采购合同融资投放金额占政府采购规模的比例,建立“2100”线上政采贷融资模式(利率降低20%、最快1天放款、0跑腿、0抵押),进一步缩短合同签订和资金支付时间,提升采购质效。

(七)实施金融服务保障行动

37.加强金融信贷支持。用好用足用活货币政策工具,提高政策覆盖面,确保全市贷款投放同比增长12%以上。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定向调控、精准滴灌的功能,确保再贷款余额同比增长率不低于20%。加大信用和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确保信用贷款余额占比不低于30%,扩大对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中长期贷款规模。完善小微企业贷款监管考核,落实“普惠金融类指标在内部绩效考核指标中权重占比10%以上”的政策要求,建立健全尽职免责机制。单列普惠信贷计划,持续增加信贷供给,力争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投放不低于50亿元。

38.开展线上线下银企对接。深入推进“金融早春行”,2024年底全市融资签约履约率不低于90%。开展市、县两级的政银企对接活动80场次以上,发挥七大融资对接平台作用,建立企业融资需求发现、对接、反馈工作机制。强化大中型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对全市“四上”企业落实落细主办银行工作机制。推动首贷拓展行动,按照“应帮尽帮”“应贷尽贷”的原则,做实信用培植银企对接,培植首贷户同比增长20%以上。持续深化和规范银税互动合作,做大银税互动规模,力争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以上。推广应用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基于政府采购的订单融资、在线供应链融资,力争应收账款融资余额突破150亿元,同比增长不低于30%。

39.加强金融创新。巩固“一行一品”“一县一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完善“信用+金融+创新”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开发推出一批银、保、担组合金融创新产品。强化“政企银保服”联动,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全面推动“整链”“整园”“整体”授信,按照“金融链长制+主办行”模式,以产业链龙头企业、重点产业园区为主,推动金融链与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畅通产业链上中下游金融服务渠道,确保产业链核心企业100%对接,其中授信满足率不低于90%,产业上下游企业授信满足率不低于60%。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等金融工具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优化动产抵押办理流程,实行一站式办理、“一网通办”,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推行“1133”融资模式,实现“1键申请、1秒授权、3分钟画像、3个工作日授信”。

40.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利率结构性调整力度,在坚持精测算可负担的前提下,实施差异化利率定价策略,确保全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推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持续降低。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作用,对小微企业贷款实现让利。开展银行违规涉企服务收费专项治理,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执行“七不准、四公开”和小微企业“两禁两限”要求。

41.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按照“增量提质”要求推进市县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源整合和能力提升。全面推广新型政银担、科担贷、创业担保贷改革创新成果,做大做优规模。鼓励金融机构机构取消融资担保保证金制度。畅通融资担保链条,深化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合作模式,将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所有担保业务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确保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完善担保注册资本金补充、代偿补偿、保费补贴、业务奖补工作机制,引导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小微企业、“三农”主体的担保支持。

(八)实施民营经济护航行动

42.助力民营企业开拓市场。发挥“荆掌柜”企业服务平台作用,引导现代服务业市场主体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维度、一站式服务。完善荆门“工业淘宝”(工业产销对接平台),分行业、分产业、分区域开展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活动。建立常态化产需对接机制,全年举办产销对接活动20场次,参加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达到55%以上,推动大中小企业构建稳定配套联合体,打通市域范围内工业产品良性循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支持民营企业参加国际性展会,2024年展位费按最高不超过70%予以支持。加大出口短期信用保险等支持力度,对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保费扶持最高比例不超过60%,单个企业不超过120万元。鼓励市内民营企业与央企、国企组建联合体“抱团出海”,深入实施“百团千企”行动,助力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建设项目的招投标。

43.完善政企沟通协商机制。深化“政企早餐会”,围绕“4211”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每两个月邀请一个产业链上部分企业家参加活动。开展“荆企荟”青年企业家下午茶活动,与青年企业家共谋发展、共同成长。开展市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和重点商(协)会、党员干部“一下三民”实践、“解稳促”企业帮扶等系列活动。发挥“联企e站”平台作用,高效办理处理企业各类诉求,诉求综合回复率达到100%。依托社会服务力量,在各重点工业乡镇设立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站,搭建多元政企沟通平台, 倾听企业家心声,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实施“两个畅通”工程,*****热线畅通率达到100%,办结率达到98%,满意率达到97%。

44.建立健全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工业大讲堂”教育培训模式,开展分散式上门培训辅导,全年组织参训人数达到800人次以上。推行“321”用工服务包联机制和共享用工联盟,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500场以上。完善荆门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健全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和企业用工需求数据库,实现劳动力供需精准匹配。实施人才聚集、党外知识分子服务地方发展供需对接、“扎根荆门 共促发展”等专项行动,开展“高校进荆门”、“家燕归巢 才聚荆门”菁英学子看家乡、“女大学生进企业”人才交流等系列活动,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在荆创新创业,引进硕博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校毕业生 3.5万人以上。提升养老、医疗、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力度。

45.营造“厚道荆门”人文环境。健全政府重大经济决策主动向民营企业问计求策机制,在编制和修订涉及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划时,采取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邀请民营企业和行业商(协)会代表参加会议,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开展第三届荆门“企业家日”和暖心“三个一”等系列活动,加大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先进典型宣传推介力度,营造全社会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各地各部门要切实认识到“营商环境就是发展环境,破坏营商环境就是破坏发展”,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以流程再造、系统重塑为突破口,以企业和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推进数字赋能、并联审批、免申即享,真正把群众和经营主体所需所盼所急的事情解决好,真正把“荆天办”营商环境品牌打造成金字招牌。

(二)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分管市领导牵头统筹、市直各部门和县市区协同推进的优化营商环境联动工作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坚决落实“一把手”抓“一号工程”要求,做到“一把手”亲自学习研究、亲自部署推进、亲自解决问题,每季度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每半年向市委、市政府述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结合工作实际细化配套方案,明确量化目标,划定时间节点,定期会商调度。要组建强力专班,落实专班专人专责。各县市区、市直各专项工作组、市直各责任部门要加强整体联动,实行清单式管理、跟踪式督办、销号式结账。聘请第三方开展评估调查,市优化办会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开展常态化督查、专项督查,全力以赴推进“5+3行动”落细落地落实。

(三)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优化营商环境常态化调度机制,实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季度调度、分管市领导月调度、各专项工作组周调度。各专项工作组每周选择一个主题调度,并将调度情况报市优化办。市优化办每周对相关目标任务进展情况进行点题式调度。调度过程中如需提请分管市领导协调解决的,纳入分管市领导月度调度内容。如遇重大事项及时提请常务副市长调度解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季度开展一次综合调度,重点听取各县市区、各专项工作组和市直相关单位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市优化办每月对调度情况进行通报,当月未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的市直单位和县市区向市委、市政府书面说明情况,连续两月被通报的提请市领导约谈单位主要负责人,屡督不改的及时提交纪检监察部门调查问责。坚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季度专项考核,强化考评结果运用,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考评与各地各部门政绩目标考核挂钩、与干部使用挂钩,对突出典型开展及时表彰奖励。

(四)坚持共建共享。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各方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格局。建好用好营商环境“观察员”“监测点”,对全市营商环境进行常态化社会监督。持续开展营商环境问题专项整治,对影响企业发展、破坏营商环境的问题主动亮剑、跟踪督办、及时解决,开设营商环境“曝光台”,对影响营商环境的反面典型案件实行一月一通报,并提请纪检监察机关实行“倒查式”问责。通过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渠道,广泛宣传营商环境政策和成效,大力推介“荆天办”营商环境品牌。坚持营商环境“共同缔造”,推动营商环境共谋共建、共评共改、共创共享,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营商环境建设,凝聚“营商环境为人人、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广泛共识。

征求意见时间:2024年3月7日至2024年4月7日
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对荆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体系建设提出宝贵建议。
联系人:邹胜      联系电话:0724-*******
电子邮箱:jmsyhb@126.com
通讯地址:荆门市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漳河新区双喜大道9号,邮编******


结果反馈:市发改委于2024年3月7日发布关于《深化以控制成本为核心 全力打造“荆天办”营商环境品牌“5+3行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在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截止到2024年4月7日,门户网站渠道共收到意见0件。


标签: 实施方案 营商环境 品牌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