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新华医院四个项目荣获2023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
喜报|新华医院四个项目荣获2023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
近日,上海医学科技奖第五届奖励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顺利召开,会议对2023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拟授奖项目进行了审议,一致同意62个科研成果获得本届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奖。新华医院斩获佳绩,共获得三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其中普外科龚伟团队的“进展期胆囊癌综合诊治策略的创新研究”项目、骨科苏佳灿团队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新理论、新技术、新策略与临床应用”项目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杨军团队的“耳源性眩晕自助手册”项目荣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心血管一科李毅刚团队的“左心耳封堵联合导管消融术在房颤脑卒中综合管理中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获奖项目介绍
项目名称:进展期胆囊癌综合诊治策略的创新研究
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完成人:龚伟、吴向嵩、刘诗蕾、杨自逸、吴自友、朱逸荻、李怀峰
本项目组长期从事胆道肿瘤的临床诊治及基础研究工作,针对进展期胆囊癌根治手术率低、治疗手段缺乏、预后差的困境,在国内外率先开展进展期胆囊癌的新辅助治疗与转化治疗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了进展期胆囊癌可切除性评估标准;同时探索了进展期胆囊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分子机制、诊治新靶点和新药物;并且通过建设胆囊癌专病数据库,挖掘了多种可用于预后预测的新型标志物。具体工作如下:
1、建立胆囊癌可切除性评估标准,提出胆囊癌转化治疗策略,牵头制订了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并开展全国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本项目组针对胆囊癌根治性切除率低的瓶颈,国际上率先提出了胆囊癌可切除性评估的详细标准,并证实对不可切除性胆囊癌开展转化治疗可使患者获得生存获益。牵头制订的《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进一步规范了胆囊癌的外科治疗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吉西他滨联合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治疗不可切除性胆囊癌的单臂、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注册号:ChiCTR**********)。
2、发现胆囊癌诊疗新靶点:MNX1-AS1/IGF2BP3/Hippo正反馈环路、DGCR5等本项目组通过多组学高通量技术筛选出在胆囊癌中差异表达的分子MNX1-AS1和DGCR5等,并系统性地验证了其在胆囊癌恶性进展中的关键作用及机制,有望为胆囊癌的诊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突破口。
3、发现对胆囊癌具有抗癌作用的新药物和药物组合:KPT-330、联用JQ1和SAHA等胆囊癌目前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本项目组聚焦此项问题开展攻关,发现人输出蛋白1抑制剂KPT-330对胆囊癌具有抗癌作用。此外也发现溴结构域蛋白4抑制剂JQ1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联用具有协同抗癌效果。该系列研究有助于为胆囊癌的药物治疗提供新思路。
4、发现IL-6、血清纤维蛋白原、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比率等可作为胆囊癌预后预测的新型标志物胆囊癌预后差,现有的TNM分期标准对于生存预测的准确性有限。本项目组在此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发现IL-6、血清纤维蛋白原、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比例等指标可有效预测胆囊癌患者预后,为胆囊癌生存预测及治疗决策提供了更多简便易行的新方法。
该项目的9篇代表性论文,最高影响因子9.7,他引112次,单篇最高被引用达44次,并在8家三甲医院及科研机构推广应用,获得满意的效果。
项目名称:骨质疏松性骨折新理论、新技术、新策略与临床应用
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大学
完成人:苏佳灿、陈晓、胡衍、张浩、崔进、曹烈虎、刘晗
伴随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快速上升,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到32.0%,骨折是其最严重并发症,成骨质量差、愈合慢、常合并骨缺损,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带来巨大医疗和社会负担。
针对上述世界性难题,本项目从发病机制、干预技术和治疗策略对骨质疏松性骨折进行系统研究包含如下三方面创新:
一、揭示骨质疏松发病新机制与干预新靶点
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成骨-破骨分化失衡是重要原因。课题组开展了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分化调控机制与关键靶点研究,揭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和骨形成机理,发现骨髓内脂肪细胞是维持正常骨改建和骨质疏松中破骨细胞过度活化信号的主要来源,阐明L-plastin调控破骨前体细胞丝状伪足形成和破骨分化机制,筛选靶向于预药物显著促进骨折愈合,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发骨靶向促骨折愈合修复新材料
骨质疏松性骨折常合并骨缺损,需植骨治疗,现有植骨材料生物活性及靶向性存在缺陷。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缺损修复难题,课题组设计合成破骨细胞靶向递送系统,改进壳核结构增加破骨细胞摄取活性和载药能力,精准调控破骨分化平衡:揭示血管内皮来源外泌体靶向破骨分化抑制骨吸收,改造外泌体实现骨靶向精准干预;研发镁基生物植骨材料,促进骨折愈合和骨缺损修复,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提供技术支撑。
三、构建“三位一体”临床骨修复新策略
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存在认识误区、理念误区和技术误区,课题组历经十余年,聚焦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构建“三位一体”骨修复策略,强调积极抗骨松、合理骨植入、加速骨愈合。在该策略指导下,获得7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制定并发布7项团体标准、6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专家共识全国巡讲300余场,100余所医院推广应用,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本项目累计发表代表性论文10篇,其中IF>10分论文6篇,IF>5分论文4篇,总影响因子累计114.46分,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自然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国家、省部级课题资助。
项目名称:耳源性眩晕自助手册
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完成人:杨军、陈建勇、沈佳丽、金玉莲、汪玮、马孝宝、吴文瑾
眩晕是仅次于发热、头痛的第三大症状,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加,以及生活方式改变,眩晕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愈来愈高,已引起极大关注。60-70%的眩晕是由于内耳前庭及其神经传导通路功能障碍所致,即“耳源性眩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众对耳源性眩晕疾病仍缺乏基本认识,存在许多误区,辗转求医,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造成极大的精神心理、经济负担和医疗资源浪费。
本项目创作的《耳源性眩晕自助手册》是国内第一本专门介绍耳源性眩晕的科普专著。该书可读性极强,易于理解和实践,提高大众对眩晕疾病的认知水平,不再“谈晕色变”,达到帮助广大眩晕患者居家自助的目的,也可供从事眩晕相关工作的基层临床医生、技师、教学人员、研究生和实习生参考学习。
本项目以临床为导向,着眼于大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转化和推广,推动了大众对眩晕疾病的全新认识、推动了居家眩晕疾病的诊治理念、推动了居家前庭康复模式和推广、推动了前庭医学的发展;全面提升了对眩晕疾病的认识、提高眩晕疾病治疗及康复效果。
创新性
该书的创新性表现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方式+生动形象的科普图片(93张)表现形式+二维码扫码匹配视频(16个)的展现模式,极易跟随学习,科普性强。
科普价值主要体现在:
(1)创作了系列耳源性眩晕图谱,提高了大众对耳源性眩晕疾病的广泛认识。
(2)创作了一套“耳石症”的家庭判断图谱和视频,极大降低了大众误认为是颈椎病或脑部疾病的认知偏差,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是国内“第一本”结合科普图谱和二维码扫码视频演示的方式为大众系统全面介绍耳石症的科普专著。大众通过对图片和视频的观摩学习,可以非常容易理解这一疾病,有利于居家诊断。
(3)创作了一套“耳石症”居家复位视频操,通过模仿书中的复位方法,起到立竿见影缓解眩晕的效果。大众居家便可按照书中视频操,同时结合图片和脚本描述的方法进行“居家复位,效果显著”。
(4)创作了一套眩晕患者防跌倒与自救图谱,通过学习,能极大降低眩晕患者跌倒风险及由此带来的二次致命性伤害。
(5)创作了一套居家前庭康复视频操,缓解了广大眩晕患者前庭康复治疗“无门”的现实矛盾问题,提高了眩晕疾病的康复效果,为居家前庭康复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目前本套前庭康复模式,已纳入到移动互联网的居家前庭康复远程指导体系的建设项目中,是国内首个在线康复、远程指导前庭康复平台,实现了前庭康复模式的创新。目前已普及并推广到国内30余家医院使用,惠及近万名患者,推动了医疗技术下沉和推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临床转化,研发了可穿戴前庭康复智能装备,进一步完善了智能化、远程化、居家化的前庭康复新模式。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对康复场地、康复设备以及康复人员的依赖;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前庭康复的需求,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凸显。
该书出版后,澎湃新闻、百度百科、搜狐、上海科学书店微信公众号专门介绍,科学出版社、京东、中图网、淘宝等均有销售。2023年4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3 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迄今已累计发行近万册。
项目名称:左心耳封堵联合导管消融术在房颤脑卒中综合管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完成人:李毅刚、王群山、孙健、陈牧、莫斌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房颤患病率日益增加。房颤及其并发症——脑卒中给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如何规范化的实施房颤综合管理、有效防治房颤相关脑卒中极具挑战。本项目创新性地开展并推广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上海特色的房颤综合管理“ACC-to-ABC”方案,创新和推广左心耳封堵联合导管消融术的“一站式”策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完成了全国首个基于全人群的房颤流行病学调查。明确了上海市房颤的流行病学特征、管理现状和预后情况,尤其是新型口服抗凝药、左心耳封堵术和导管消融术等新药物、新技术在房颤综合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为上海市房颤脑卒中综合管理水平提升和房颤分级诊疗持续推进提供了重要而坚实的基础。
(2)创立并推广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房颤规范化分级诊疗“ACC-to-ABC”方案。该方案在徐汇、杨浦和长宁区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牵头全国首个房颤分级诊疗地方标准预研制项目,牵头(专业)编制《上海市心房颤动规范防治》白皮书,完成专著《上海市心房颤动规范化防治探索与实践》。
(3)创新了左心耳封堵联合导管消融“一站式”术式,完成全世界最大样本量的“一站式”前瞻性队列研究,为“一站式”术式用于卒中预防和房颤综合管理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持续不断创新和优化术式、探索适应症,并向全国推广,为房颤综合管理和卒中预防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案。
项目发表SCI文章30余篇;牵头(专业)编写白皮书1项,地方标准预研制1项,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一站式”术式推广到10余省市自治区。“ACC-to-ABC”房颤规范化分级诊疗方案在上海市3个行政区3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试点区覆盖人群260万余人。
标签: 四个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