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共养,“走”出健康之路
心身共养,“走”出健康之路
心身共养,“走”出健康之路
【导语】茫茫人生路,自古以来,人们都想追求健康长寿。有的追求运动健身,有的追求静养健身,有的追求意念健身,甚至有的人走火入魔,被带节奏步入封建迷信怪圈或“法轮功”等邪教歧途,以企盼长生不老,甚至是迷幻的世界中,那怎样才是健康之路呢?
【专家介绍】方耀明
歙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首届“黄山名医”。安徽省重点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内科学兼职教授,安徽省消化心身学组成员、全国医院擂台赛(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建设评审专家。擅长内科和消化内科疑难疾病和消化内镜诊治,对消化心身疾病诊治和健康教育活动有一定经验。曾在《中华消化内镜杂志》《胃肠病学》和《安徽医学》等专业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及《与菌共舞、决胜保胃》和《夏秋时节话养胃》等健康科普文章。
【正文】健康的概念:就是身体、精神、社会等具有良好的状态。表现为人的身体没有疾病,机体抵抗力正常,能抵御疾病的威胁。精神上心智健全,有良好的品质和道德。能够适应社会,并及时有效地应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总之要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健康三者均良好体现,才算健康的人。
【同期】
有专家指出,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平衡心态。合理膳食主要就是“荤素要搭配”,只吃七分饱。适当运动问题,需根据自已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自己的运动方式。年轻人运动量可适当多些、强些;中年以上就要减少竞技性的运动方式,可以选择慢跑、做操、游泳等活动,也可以选择散步。少量饮酒可怡情,过量则伤身。心态平和非常重要,古话说得好:百病生于气,此“气”就是情志,任何不良情绪都会牵连身体受伤。管理好情绪,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和愤怒等不良情绪刺激,对身体有良好保养作用。
【正文】身处世界纷繁杂乱,生活不易,还得适应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和心理应激因素明显增多,会出现各种心理卫生问题。中医认为,“过喜伤心,过悲伤肺,过怒伤肝,忧思伤脾,惊恐伤肾。”任何不良的情绪都会牵连身体受伤。有专家指出:所有委屈、纠结、愤怒等等,终将化作一场免疫风暴。世上的疾病,都是情绪打了败仗所致。
【同期】
免疫风暴的结果就是焦虑或抑郁,导致体内免疫平衡紊乱,出现自身免疫疾病、肿瘤、感染等疾病表现。中医有“三分治、七分养”之说。我们应该尽量依靠自身内力来治愈疾病。所谓自愈力是“阵容强大的健康管家”。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动员和调节,协同作战,以达到体内消除致病因素、修复受损机体和回归健康的结果。
【正文】根据专家研究提出的健康影响要素:遗传因素15%、医疗条件8%,社会自然因素17%、生活方式60%,可见,健康的决定性因素是由自已的生活方式决定的。近年来,糖尿病、高血脂和痛风等疾病越来越多,并且趋于年轻化,大都与工作和生活压力大、节奏快、饮食量大而运动量少有一定关系。
【同期】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慢性病的防治,特别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疾病发生。全国各地正在开展的“万步有约”健走激励赛事活动,成为了许多地方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抓手。因为身体活动缺少影响身体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会导致多种慢性疾病发生。而科学健走是一种适应人群广泛、安全性高、能长期坚持的运动方式。俗语“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通过健康走路,我们可以走出“健康幸福”之路。
【正文】古人说过,“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可见,口的重要性。“口”就是嘴巴,不但要说话,还要吃饭。而胃就像一部每天不停工作的机器,经口摄入的食物在消化的过程中会对黏膜造成机械性的损伤,高度精神紧张也是胃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保持有节制的饮食是治疗胃病的关键。当下大家都十分注重“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有一个健康快乐智慧的人生,而养生首要就是“养胃”。胃肠道是人体的第二个大脑,也有说,胃肠道是人们情绪的“晴雨表”。心所思,人所想,都可以影响到胃肠功能。同时,外界温度刺激、疼痛刺激以及灾害刺激也都会影响胃肠道功能,从而,出现腹部疼痛、饱胀、嗳气、泛酸或大便不规律等表现。
【同期】专家们已经发现了大脑与胃肠道之间的交流方法的可靠依据:即通过神经、激素和免疫信息的传递进行持续不断的交流,对胃肠道进行掌控和调节,即脑肠轴。良好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是决定健康与否的关键。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熬夜,不要过于疲劳,加上良好的心态平衡,管理好情绪,减少不良情绪影响,以达到“心身共养”幸福健康。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