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说明
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说明
公腊胡洞乡人民政府
2023年11月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对内蒙古“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五大战略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在科学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基础上,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切实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公腊胡洞乡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和修复,落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公腊胡洞乡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规划原则
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协调人水地、产城乡关系,合理布局生态、农牧、城镇空间,全面加强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探索内涵式、集约式、绿色化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二、问题导向,协调发展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规划实施评估和灾害风险评估为基础,着力解决国土空间存在的核心问题;探索规划“留白”机制,协调好保护与发展、刚性与弹性、存量与增量、近期与远期关系,为区域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牢牢守住生态、粮食、能源等安全底线。
三、统筹兼顾、严格管控
明确空间发展战略,优化全域空间保护利用格局,突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落实上位规划刚性管控要求,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等三条控制线,强化规划的管控约束作用。
四、以人为本、提升品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注重城乡融合、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升品质,提高资源利
用质量和效率,促进城乡发展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因地制宜、营造特色
保护自然山水格局,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制定国土空间保护和利用策略;传承自然和历史文化脉络,保护利用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存等人文资源,营造本地特色,引导特色发展。
六、智慧规划、高效治理
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立规划动态监测评估和预警制度,强化大数据、智能感知数据在规划决策方面的支撑作用。统筹协调政府各个部门专项规划,和不同领域的空间利用诉求,充分吸收公众和专家的意见,提高规划治理效率。
第三节 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环境影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其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二、政策文件
2010年12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发[2015]25号);
2015年11月,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的公告(公告2015年第61号);
2017年5月,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的通知(环办生态[2017]48号);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中发[2018]44号);
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8号);
20**年8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自然资源厅49号文件:关于印发《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技术规程》的通知;
2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
2020年9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
2021年1月,自然资源部印发《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
2022年4月,内蒙古自然资源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苏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导则(试行)(征询意见稿)》;
2023年11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自然资发〔2023〕234号);
其他国家或自治区相关政策文件。
三、规程标准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
《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
《内蒙古自治区苏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内蒙古自治区苏木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程》(征求意见稿)《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规范》;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指南》;
其他国家和自治区印发的规划编制依据。
四、相关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乌兰察布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
《化德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化德县公腊胡洞乡总体规划(2018—2030)》
《化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化德县旅游总体规划》
《化德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第四节 规划范围
公腊胡洞乡国土空间规划范围分为两个层次:乡域——政府驻地
乡域规划范围:公腊胡洞乡现辖的11个行政村:兴牧村、三道沟村、二道河房子村、联合村、公腊胡洞村、丰旺村、农建村、白音尔计村、和胜村、民主村,总面积390.55平方公里。
政府驻地规划范围:乡政府驻地,总面积约21.80公顷。
第五节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
第二章 现状分析与问题识别
第一节 现状特征分析
一、区位与行政概况
1.乡域区位
公腊胡洞乡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下辖乡,地处化德 县西北部,东、南分别与长顺镇相连,西与商都县卯都乡相邻,北与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新宝力格镇接壤。
乡域内有国道G5516、G511南北横穿乡域而过,对外连接苏尼特右旗、镶黄旗及北部城市,向内连接化德县城区,区位优势明显。
2.镇区区位
国道G511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在公腊胡洞村东南侧穿过,是公腊胡洞乡与化德县旗政府所在地长顺镇等地联系的主要通道,省道S105穿过乡域南侧和胜村。公腊胡洞乡与周边地区联系较为便捷。
3.历史沿革
公腊胡洞乡,民国三十八年(**49年)1月,属德隆区,后改名五区。**55年,属睦邻区。**57年2月,撤区,设公腊胡洞、白音尔计、二道河、同乐4乡。**58年9月,属火炬公社,后改名白音尔计公社。**60年2月,设立公腊胡洞公社。**84年9月,公腊胡洞公社改乡。2001年7月,二道河乡并入公腊胡洞乡。2006年2月,公腊胡洞乡下辖13个行政村。2008年6月,公腊胡洞乡下辖11个行政村。2011年末,公腊胡洞乡下辖13个行政村:农建、民主、和胜、兴牧、二道河、公腊、联合、挺进、白音尔计、丰旺、三道沟、前进、莫龙图,下设57个村民小组。
4.行政辖区
公腊胡洞乡辖11个行政村,为兴牧村、三道沟村、二道河房子村、联合村、公腊胡洞村、丰旺村、农建村、白音尔计村、和胜村、民主村。
二、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1、土地资源
公腊胡洞乡域总面积*****.53公顷。其中全镇耕地总面积 *****.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88%;林地总面积4696.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03%;草地总面积*****.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1.04%;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总面积271.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9%;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323.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3%;区域基础设施用地总面积185.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7%;其他建设用地总面积110.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9%;陆地水域总面积163.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2%;其他土地总面积29.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8%。
表2-1公腊胡洞乡国土空间用地现状表
用地用海分类 | 基期年 | |||
面积(ha) | 比例(%) | |||
耕地 | *****.28 | 33.88 | ||
林地 | 4696.50 | 12.03 | ||
草地 | *****.96 | 51.04 | ||
湿地 | 108.31 | 0.28 | ||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 乡村道路用地 | 232.37 | 0.59 | |
畜禽养殖设施建设用地 | 39.57 | 0.10 | ||
城乡建设用地 | 城镇用地 | 居住用地 | 6.05 | 0.02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0.29 | 0.00 | ||
公用设施用地 | 0.01 | 0.00 | ||
城市、建制镇范围 (201.202)内的其他用地 | —— | —— | ||
村庄用地 | 居住用地 | 189.33 | 0.48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3.21 | 0.01 |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0.55 | —— | ||
工业用地 | 3.17 | 0.01 | ||
仓储用地 | 0.87 | 0.00 | ||
乡村道路用地 | 13.83 | 0.04 | ||
公用设施用地 | 1.12 | 0.00 | ||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 0.39 | 0.00 | ||
村庄范围(203)内的其他用地 | 104.46 | 0.27 | ||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 公路用地 | 184.75 | 0.47 | |
机场用地 | —— | —— | ||
水工设施用地 | 0.84 | 0.00 | ||
其他建设用地 | 特殊用地 | 2.76 | 0.01 | |
采矿用地 | 107.89 | 0.28 | ||
陆地水域 | 河流水面 | 42.36 | 0.11 | |
坑塘水面 | 120.51 | 0.31 | ||
沟渠 | 1.07 | 0.00 | ||
其他土地 | 裸土地 | 25.56 | 0.07 | |
裸岩石砾地 | 3.53 | 0.01 | ||
国土总面积 | *****.53 | 100.00 |
2、地形地貌
公腊胡洞乡地处层浅山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北部多山地,南部较平坦。境内最高峰大脑山位于乡中部,海拔17**米;最低点海拔1500米。
3、水文地质
公腊胡洞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化德县境内有10余条季节性河流,水流域面积约2214平方公里。雨季河水潺潺,天旱河床干涸。境内有汛期季节性淖泊约100多个。积水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民乐淖、勿兰淖、二计淖等。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朝阳盆地、七号、德善宽谷洼地,其余地区地下水资源贫乏。化德县可开采利用的地下水资源为2276.5万立方米。
4、气象条件
公腊胡洞乡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 热干燥,冬季寒冷漫长。多年平均气温4.2℃。生长期年平均128天。无霜期年平均12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3003.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3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7—9月,8月最多。
5、历史文化资源
公腊胡洞乡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域现有包括二道河遗址、先锋窑址、小民主遗址、秋灵沟烈士陵园、后二道沟遗址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6处,以及公腊胡洞遗址、先锋墓葬、卧龙遗址、堂地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13处。
三、人口与社会经济状况
1.人口情况
公腊胡洞乡总面积为390.55平方公里,公腊胡洞乡户籍户7109户、*****人。
2.产业经济状况
第一产业主要以农业(马铃薯、蔬菜、玉米等) 和畜牧业(肉牛、肉 羊、生猪等)为主。但是一产种类不突出,缺乏市场化和规模化。
第二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势头强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第二产业作为化德县的主导产业,近年来一直呈现快速的发展势头,对化德县的GDP贡献最大。
第二产业主要以服装、风电、重化工等为龙头产业,初步形成了风电、服装、重化工、制造业、矿产品开发、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但是现状第二产业存在资源消耗,污染环境、产品结构单一和产业之间缺乏联动等问题。
第三产业主要以旅游业(黄羊滩、黄花山、风场、古长城遗址等)、商贸业(餐饮住宿、金融等)等为主,但缺少集中、高科技的产业。
四、镇域建设情况
1.综合交通
公腊胡洞乡乡域范围内道路总长度为124.86公里,道路网密度0.32km/km2。乡道路交通较完善,存在部分路面破损严重,道路通达性较差的情况。
表2-2镇域道路长度统计表
道路类型 | 公腊胡洞乡 |
道路长度(千米) | |
公路 | 124.86 |
乡村道路 | 594.73 |
总计 | 7**.59 |
2.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
乡域乡政府驻地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较全面,有综合文化活动室1处,广场1处,农贸市场1处,卫生院1处,司法所1处,银行1处,派出所1处。乡域其他行政村现状公共服务设施较少,且不能满足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要求。
供水:政府驻地自来水设施不完善;污水: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供热:政府驻地供热设施不完善;环卫:政府驻地及部分村庄缺少垃圾收集站;电信:政府驻地有电信基站;燃气:政府驻地无燃气站。
五、镇区建设情况
土地利用现状
建设用地占比63.75%,建设较为集中;非建设用地占比36.25%,以草地、耕地为主。
表2-3镇域国土空间用地现状表
用地用海分类 | 基期年 | |||
面积(ha) | 比例(%) | |||
耕地 | 0.54 | 2.49 | ||
林地 | 2.81 | 12.88 | ||
草地 | 2.01 | 9.21 | ||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 乡村道路用地 | 1.34 | 6.16 | |
畜禽养殖设施建设用地 | 0.15 | 0.71 | ||
城乡建设用地 | 村庄用地 | 居住用地 | 9.18 | 42.10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2.01 | 9.24 |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0.37 | 1.68 | ||
工业用地 | 0.99 | 4.53 | ||
乡村道路用地 | 1.24 | 5.70 | ||
公用设施用地 | —— | —— | ||
村庄范围(203)内的其他用地 | 0.11 | 0.50 | ||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 公路用地 | 1.05 | 4.81 | |
国土总面积 | 21.80 | 100.00 |
第二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
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基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灾害等要素的单项评价的分级结果,根据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三方面的差异化要求, 综合划分生态指向的生态保护等级以及农业、城镇指向的承载能力等级,表征国土空间的自然本底条件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综合支撑能力。
1.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生态保护重要性是表征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重要性程度的综合指标。
涵盖生态脆弱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两部分评估生态保护功能重要性。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的较高等级,作为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的初判结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和生
态极脆弱区加总确定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其余重要区和脆弱区加总确定生态保护重要区。
评价结果: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得到生态 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全公腊胡洞乡生态保护重要性可分为极重要区与一般重要区。整体上来看,乡域内生态保护极重要程度较高,乡域内生态保护极重要区229.49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8.76%。
表2-4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结果汇总表
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 | 面积(平方千米 ) | 比例(%) |
极重要区 | 229.49 | 58.76 |
重要区 | 161.09 | 41.24 |
2.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评价方法:以水、土、光、热组合条件为基础,结合土壤环境质量、气象灾害等因素,评价农业生产适宜程度。一般地,水资源丰度越高,地势越平坦,土壤肥力越好,光热越充足,土壤环境质量越好,气象灾害风险越低,盐渍化程度越低,且地块规模和连片程度越高,越适宜农业生产。各地可根据当地条件确定种农业产适宜区的具体判别标准。
原则上,将干旱(多年平均降水量低于 200mm,云贵高原等蒸散力较强的区域可根据干旱指数,西北等农业供水结构中过境水源占比较大的区域可根据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确定干旱程度),地形坡度大于25°(山区梯田可适当放宽),土壤肥力很差(粉砂含量大,或有机质少,或土壤厚度太薄难以耕种),光热条件不能满足作物一年一熟需要(大于等于0°C 积温小于1500°C),土壤污染物含量大于风险管控值的区域,确定为种农业生产不适宜区。
评价过程及结果:根据评价方法,结合公腊胡洞乡当地实际情况,将公腊胡洞乡多年平均降雨量≤200mm、地形坡度≥25°、土壤沙粒含量≥80%、大于0°C 积温<1500°C且土壤污染含量大于风险管控值的区域确定为农业生产不适宜区,由此划分出农业生产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然后与公腊胡洞乡生态保护极重要区进行叠合,在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以外的区域中扣除河流湖泊面积后得到最终农业生产适宜区。公腊胡洞乡农业生产不适宜区共有96.12平方千米,占全域土地总面积的24.61%。
表2-5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结果汇总表
适宜性等级 | 面积(平方千米) | 比例(%) |
农业生产适宜区 | 169.43 | 43.38 |
畜牧业生产适宜区 | 125.00 | 32.01 |
不适宜区 | 96.12 | 24.61 |
3.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在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以外的区域,开展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着重识别不适宜城镇建设的区域。基于现有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以水资源、空间约束等为主要约束,分别评价各评价单元可承载城镇建设的最大合理规模。按照短板原理,取各约束条件下的最小值作为可承载城镇建设的最大合理规模。
评价方法:一般地,将水资源短缺,地形坡度>25°,海拔过高,地质灾害危险性极高的区域(具体包括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等易发区),确定为城镇建设不适宜区。同时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细化或补充城镇建设限制性因素并确定具体判别标准。
数据中区域水资源总量数据来源于水资源调查公报,地形坡度与海拔高程均来源于国家地理数据云,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来源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表2-6城镇建设不适宜区分级赋值表
评价因子 | 不适宜区 | 其他 |
水资源总量 | <5万m/km | ≥5万m/km |
坡度 | >25° | ≤25° |
海拔高程 | ≥5000m | <5000m |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 其他地区 |
评价过程及结果:公腊胡洞乡城镇建设适宜区主要评价土地资源、水资源与地质灾害三个方面,其中土地资源评价内容包括地形坡度与高程。结合评价方法,获取公腊胡洞乡水资源总量、地形坡度与高程数据,根据公腊胡洞乡实际情况,将水源总量<5万 m3/km2,地形坡度>25°,海拔≥5000m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确定为城镇建设不适宜区,其他区域划分为适宜区。在上述公腊胡洞乡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再叠合公腊胡洞乡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与河流湖泊区域,综合分析出公腊胡洞乡城镇建设不适宜区与适宜区,城镇建设适宜区总面积370.40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 94.89%。
表2-7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汇总表
城镇建设适宜性等级 | 面积(平方千米) | 比例(%) |
适宜区 | 370.40 | 94.89 |
不适宜区 | 20.15 | 5.16 |
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基于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结果,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将全域空间分别划分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重要区,种植业生产适宜区、畜牧业生产适适宜区、不适宜区,城镇建设适宜区、不适宜区。
生态保护重要性方面,公腊胡洞乡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在全域均有分布,总面积229.49平方千米,占全域总面积的58.76%;其余均为生态保护重要区,总面积161.09平方千米,占全域总面积的41.24%。
农业生产适宜性方面,公腊胡洞乡农业生产适宜区169.43平方千米,占全域总面积的43.38%;畜牧业生产适宜性方面,公腊胡洞乡畜
牧业生产适宜区125.00平方千米,占全域总面积的32.01%;畜牧业生产不适宜区96.12公顷,占全域总面积的24.61%。
城镇建设适宜性方面,公腊胡洞乡城镇建设适宜区370.40平方千米,占全域总面积的94.89%;城镇建设不适宜区20.15平方千米,占全域总面积的5.16%。
第三节 上位规划解读
一、《内蒙古化德县长顺镇总体规划(2014—2030)》
中心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性质为“化德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以服装产业、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基地,,是内蒙古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产业转移城镇。
城市规模近期2020年总人口9.4万人,建设用地14.01平方公里;远期2030年总人口为12.3万人,建设用地18.18平方公里。
化德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北至化德县县域边界,南至朝阳镇白土卜子行政村村界,西起长顺镇德善行政村村界,东至朝阳镇欣荣行政村村界,用地面积为428平方公里。提出“北扩、南优”有机发展结构。引导城市向北、向南发展的发展战略。
实施评价
上版总体《内蒙古化德县长顺镇总体规划(2014—2030)自批准实施以来,明确了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城市性质、城市职能等,优化了城市整体布局,完善了城市功能,对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地引导作用。在总规指导下镇区完成了部分建设活动,城市人居环境有所改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提升,规划实施管理不断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但是受限于发展实际,伴随着城镇体系发展、路网结构建设等活动的
进行,规划实施与现状还是出现了一些困难和矛盾,与规划确定的相关内容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镇区北侧的新G208线位变化,造成长春大街以北规划城市道路相应要发生改变。因此需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化德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城区东部、南部部分道路规划在线位调整上偏于理想化,造成部分现状较好的城市道路废弃资源浪费,或沿街较多质量较好多层建筑面临拆迁,建设难度较大。
城市道路红线宽度及绿带设置较为理想化,对现状已经形成的城市沿街建筑考虑较少,拆迁难度大,实施较为困难,且超出县城级别城市的需求,不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和人气聚集发展。
城区建设用地总规模不改变,但建设用地边界线应该根据镇区实际建设情况作出相应调整。
因此需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化德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二、公腊胡洞乡“十三五”总结与“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期间,我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推进农牧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
以生产经营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为目标,立足种植、养殖的实践,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综合产出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按照全县“一薯两麦草药麻”的发展思路,稳步推进种植业发展。重点发展旱作有机小麦、燕麦、马铃薯种植及饲草料、中草药、油料作物等种植。“十四五”期间,计划在民主、白音尔计、和胜、丰旺等村建设饲草基地;在兴牧、三道沟等村种植中草药材;在二道河村建设果园一处,重塑我乡农业发展格局,同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按照全县“优羊、增牛、控猪、扩禽”的发展思路,调整养殖业结构。一是优化肉羊养殖,计划在民主、挺进、二道河建设肉羊舍饲育肥基地;在丰旺、兴牧、三道沟、二道河、挺进建设肉羊改良站;同时,在乌兰淖建设活畜交易市场一处。二是大力发展肉牛产业,计划在二道河、和胜、白音尔计、联合、公腊胡洞、农建等村建设肉牛养殖基地,全力推进肉牛产业发展;三是稳控生猪养殖。继续依托三禾养猪场、联合村生猪养殖大户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四是扩大禽类养殖规模,计划在白音尔计、和胜、丰旺、民主等村扩大禽类养殖规模,2021年,计划在和胜村建设家禽屠宰场一处。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坚持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强化管控力度,确保生态资产保值增值,持续释放生态红利,实现兼顾人、草、林、畜和谐共享的生态空间。一是从严落实河长制,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保护,实现采补平衡。二是强化环境监管体系,始终保持对违法行为严打的高压态势。三是围绕全乡养殖业发展,大力推进饲草种植。
四是依托蚂蚁森林工程,推进植树造林新模式,助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五是有序推进沙源工程修复,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全力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展趋势。六是加大柠条种植力度,通过种植柠条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实现柠条多方面的综合利用。
着力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生活质量
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着力提升村容村貌,打造美丽宜居村庄。一是按照上级要求,全力推进厕所革命,进一步加快实施进度,明确任务、责任分工和时间进度,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二是全力推进危旧土房拆除,将拆危治乱作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因村因户施策,扎实推进拆除工作。三是着力解决村庄污水横流、粪污直排等现象,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和运行管理模式,提高农村污水处理水平,建立应收尽收的农村生活污水收治体系。四是持续开展农村垃圾处理,集中整治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急需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实现全乡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加大垃圾清运设备的投入,为全乡11个村购置自卸车、扫路机、垃圾桶等垃圾清运设备。同时,选址建设垃圾焚烧站一处,填埋场一处,提高全乡垃圾清运及处理能力。五是 坚持统一规划、讲求实效、突出特色、由点到面、稳步提高的原则,加快村庄绿化、美化、亮化步伐。
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力点,统筹资源,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加大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投入,计划在前进村、二道河村新建蓄水工程,在移民新村新建防洪排水工程,在兴牧村实施林场河治理工程,在齐心沟实施水坝维修工程。同时大力推进自来水养护维护,成立一支专业性强的
自来水养护队,对各村自来水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解决。二是加强各村街巷硬化养护,对全乡11个行政村街巷硬化工程进行养护,对已硬化的自然村进行修补,约13公里,对未硬化的自然村统筹规划,“十四五”期间未实施街巷硬化自然村全部清零,计划建设12公里。三是加快推进通村公路建设,“十四五”期间,计划建设小民主——白音尔计、公腊胡洞村——和胜、信用——察莫乌素、察莫乌素——富吉山、牧场——民主、卧龙——六台、G511——卯都、前进——和胜、德善——农建、二道河——王昌等10条通村公路,拓宽勿兰——G511公路,打通农村公路建设最后一公里。同时计划在林场——大兴牧、小兴牧路段修建80米桥梁,届时,村民出行条件将全面改善。四是加快实现偏远村庄通讯信号全覆盖,对信号较差的民主、丰旺、三道沟等村逐步有效解决信号问题,推动全域通讯无缝衔接。五是继续把广场建设作为惠民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已有广场进行维护并添置部分健身器材,在较大的五门沟、莫龙图、堂地、公腊胡洞、富吉山等自然村新建文化活动广场,点亮全乡农村文化新生活。
更大力度推进旅游开发,推动服务业发展
“十四五”期间,实现由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的转变。
一是依托秋灵沟红色旅游基地,立足“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的特色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服务业。二是依托G511与苏化高速发展路网经济,推动服务业发展,逐步形成生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新格局。
持续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办好民生实事。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要继续深化家庭医生服务工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巩固城乡居民医保成果,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巩固和发展
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脱贫攻坚后续扶持政策,坚持把高质量、可持续脱贫放在首位,对退出的贫困村、贫困人口,要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严格落实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加大精神文明创建力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低保、五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等社会救助体系。全力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完善“信访大调解、大接访”制度,规范信访秩序,继续推行全民普法活动,增强全民法制意识。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处置能力;认真落实领导公开接访、信访值班、带件下访等相关制度,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排查化解工作,切实解决合理诉求,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三、《化德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将化德建设成为乌兰察布市重要的综合型区域产业基地,内蒙古特色化发展的宜居城镇,联系京津冀与二连浩特口岸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乌兰察布市重要的综合型区域产业基地。化德县处于工业化中期,现状工业以原料加工型的铁合金产业和服装产业为主,其中铁合金产业是经济支柱产业,2020 年产量160万吨,产值达90 亿元,在三大主导产业中占比高达77%;服装产业是就业支柱产业,产值20多亿元,带动3万多农牧民就业;清洁能源产业是新兴培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铁合金产业是化德县优势支柱产业,在乌兰察布市有较强的竞争力,但目前是以原料加工为主,能耗高,效率低,在能耗双控背景下受限严重,因此结合乌兰察布市产业发展方向,未来化德将严格控制新增铁合金产能,促进传统
合金产业向新材料产业转型发展,引导现有产业向高附加值、绿色清洁产业体系发展,实现现有产业与服务市场和新兴技术相关联,逐步实现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打造农牧食品加工、合金新材料、服装产业为主导,现代物流、有机农牧为支撑,特色旅游、新能源为特色的“3+2+2”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乌兰察布市重要的综合型区域产业基地。
内蒙古特色化发展的宜居城镇。化德将优化城镇发展格局,科学规划城镇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和功能定位,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发挥工业、农业、旅游的组合优势,创新特色化发展路径,融入区域发展。突出“交通便利、产城融合、生态宜居、开放包容”城市内涵,以实现特色化、差异化、融合化发展。建设内蒙古特色化发展的宜居城镇。联系京津冀与二连浩特口岸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
2022 年6月23日乌兰察布市政府发布《乌兰察布-二连浩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和口岸腹地一体化发展规划。通过推动两市物流业快速发展,实现口岸经济和腹地加工业与现代物流的深度融合。结合乌兰察布与二连浩特口岸腹地一体化发展,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物流枢纽城市的发展战略,化德县充分利用自身的交通优势,处于北京-二连浩特主要交通线路上,是联系北京与二连浩特的一个次级节点。化德县目前已建设嘉卜寺陆港综合物流园区,运输方式以铁路物流为主。同时依托二秦高速,直连北京的高速公路通道和二连浩特物流返程车辆,利用现存的重车去、轻车回的现象,挖掘返程轻车物流价值,同时发挥近京优势,发挥物流产业发展潜力,打造工业物流转运枢纽。
第四节 主要存在问题
一、发展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的机遇以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前所未有。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国际产业分工、全球投资贸易规则、能源资源版图、地缘政治环境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也是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显现,区域发展格局已经从以单个城市为主体转向以城镇群的区域整体发展为主体,城镇群成为组织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地区。
二、面临挑战
1、生态环境总体相对脆弱,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公腊胡洞乡生态环境本底条件相对脆弱与产业发展主要依赖资源 开发带来的矛盾,国家制定的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强化碳排放总量和结构性指标约束,推动产业加速绿色化转型,从而使公腊胡洞乡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增大。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仍处于爬坡过坎的阶段,环境风险不断增大。由于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现象相对严重,生态建设缺口大,自我恢复能力弱的特点,草原植被自然恢复困难,生态环境较敏感;而公腊胡洞乡主要以牧业、工矿业为主,草场放牧、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等导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开发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
2、土地资源空间分配和高效利用不足
城乡用地粗放,集约利用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公腊胡洞乡虽然在规划实施期间不断提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但是与目前的建设用地总规模相比较,城乡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还是不高。行政村居民点用地内涵复杂,居住、生产、畜牧养殖等用地类型混合其中,数
量大,布局分散,居住环境差;城镇用地内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独立工矿用地中,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布局松散,容积率低,土地产出效益较差。应该进一步对公腊胡洞乡的建设用地进行潜力挖潜。
3、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业融合及产业兴起难度较大
产城融合程度需要提升产业结构转型难度较大,农牧业占据主导地位,新兴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生产性服务业短板明显。在新一轮规划中应从旅游产业和农牧业产业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以城镇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进一步提升土地价值,以达到产业、镇区、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4、人口结构变化与区域要素重新配置的挑战
未来区域要素将加速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集聚,公腊胡洞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还处于缓慢发展水平,一方面将面临劳动力、人才流失的压力,另一方面将面临围绕服务基本保障带来增加基本公共服务负担和社会治理领域的风险。
三、优势条件
特色产业丰富
近年以来,化德县大力发展“一轻一重一流”三大特色优势产业。一是中国羊驼绒服装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一轻)。羊驼绒服装产业是该县特色产业,也是富民支柱产业。30多年来,该县坚持“放水养鱼、藏富于民”,在税费减免、金融服务、劳动力培训、品牌及管理创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专门成立了服装管理局和服装协会,在北京上地高科技信息园建立了服装研发中心。2012年,服装产量达
2500万件,实现产值16亿元,服装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围绕建设“中国羊驼绒服装集散中心”目标,按照“统筹城乡,产城互动,人城共融,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原则,计划总投资20亿元,规划建设了3平方公里集服装生产加工、原辅材料加工、物流仓储、批发集散、生活服务五大功能区的服装创业园区(服装城),实现生产园、生活园、生态园的“三生”融合。2013年从服装加工区建设入手,一期4万平米服装加工主厂房即将建成运营,全面提升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可入驻企业16家,年生产服装400万件,实现产值3亿元,就业3000多人。二期工程9月份开工建设。二是百万吨级合金循环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一重)。近年来,该县围绕建设自治区“双百亿”园区目标,累计投入2亿多元规划建设了占地面积13.3平方公里的合金循环产业园。目前,入驻合金企业21家,投产矿热炉**台,在建3万KVA 以上矿热炉21台,从业人员达到3000多人。初步形成了硅、锰、镍、铬、钛、不锈钢等合金系列循环产业链,实现了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整体大循环。年底确保在建21台3万千伏安矿热炉7台投产,园区合金产能达到80万吨,产量达到50万吨,用电负荷达到40万千伏安。到“十二五”末,步入自治区级“双百亿”园区行列,增加财政收入5亿元,安排就业人员5000多人。三是现代综合物流园(一流)。依托优越区位交通优势和服装、合金两大产业以及锡盟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以煤炭、服装、合金为主的现代物流业。今年规划建设占地20平方公里物流园区,打造煤炭物流的节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目前,围绕“一心”(商业服务中心)“六区”(煤炭产业加工区、煤炭运输销售区、国际贸易仓储区、服装物流区、农畜产品物流区、综合物流区)、“两通道”(铁路通道、公路通道),建设水、电、路基础设施,做好商业服务中心绿化,推进浩瀚物流有限公司、铭扬物流有限公司项目建设。
区位良好,交通便捷
化德县地处锡(盟)乌(兰察布)张(家口)三角地带,集宁――通辽铁路横贯东西,呼市――满洲里省际通道和天津――二连浩特高速公路在此交汇,东可直化德县达锡林浩特、赤峰、通辽;南可直达张家口、北京;西可直达集宁、呼和浩特;北可直达二连浩特。距首都北京350公里,首府呼和浩特300公里,港口天津450公里,二连浩特300公里。通周边旗县均为二级公路。
第三章 规划定位与目标
第一节总体定位
一、职能定位
依托公腊胡洞乡自身资源优势,以本地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独特的农牧产品为依托,发展现代农业、特色高效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羊驼绒服装业、旅游业为辅,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打造农业综合型城镇。
第二节 发展目标与指标
一、发展目标
1.近期规划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立足特色优势,创新绿色发展,补齐短板弱项,完善服务体系、增进民生福祉,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更加靓丽。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生态服务功能不断完善,草原植被盖度达到6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2%。水域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完备。
经济发展更加高效。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3%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4.5%左右。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高,新旧动能实现接续转换,地区整体综合经济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畜牧业产业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发展方式粗放特别是产业发展较多依赖资源开发状况总体改变,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持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完整链条和创新链价值链关键环节根植生成。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纵深推进,城镇化质量显著提高。牧区振兴取得积极进展,乡镇面貌大为改观,形成城乡互动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新牧区建设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达到全区平均水平。教育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妇女儿童及残疾人事业全面进步。
治理效能更加提升。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协同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得到弘扬,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充分彰显。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得到稳步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
2.远期规划目标
到二〇三五年,公腊胡洞乡将成功走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国家生态功能区和草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与全国、全区、全盟和全旗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经济实力和绿色发展水平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所提升。新型畜牧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富有优势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符合战略定位的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镇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建成。法治公腊胡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人民平等参与、平等
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各族人民素质、全社会文明程度和各民族团结进步达到新高度。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美丽公腊胡洞基本建成。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明显提高,国家向北开放的前沿区建设水平大幅跃升。平安公腊胡洞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更加稳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入全国前列,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各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3.远景展望
至2050年,公腊胡洞乡全面建成生态秀美、经济繁荣、文化彰显、民生幸福的宜居秀美小城镇。全面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化德县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小城镇标杆。
第三节 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落实
结合化德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制定公腊胡洞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标体系。包括空间底线指标11项,空间结构与效率指标6项、空间品质指标9项,共26项指标。强化战略引领和底线管控作用。落实化德县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要求,将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基本草原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等作为约束性指标,并严格向下层次规划分解落实,在规划期内不得突破。因地制宜引导资源差异化配置。按照公腊胡洞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主体功能区布局,结合各旗区实际情况,将建设用地总面积、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等指标对各行政村进行差异化分解和管控,实现指标自上而下逐
级分解下达,最终在落到具体图斑,充分发挥用途管制和审批依据的作用。建立公开、透明、制度化的动态调整完善机制。根据全镇重大战略安排及体检评估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合理修正指标体系阶段目标,纳入“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现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监督、评估全过程管理。
二、指标体系确定
按照国家下发“三区三线”数据进行落实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6公顷;公腊胡洞乡划定永久基本农田7954.74公顷;耕地保有量*****.77公顷;公腊胡洞乡森林覆盖率、林地保有量、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等指标按照化德县林草局提供数据及造林绿化空间划定成果确定,公腊胡洞乡2020年林地保有量4696.50公顷,2025年预期林地保有量达到4668.32公顷,2035年预期林地保有量达到4668.32公顷。湿地面积按照2020年变更数据湿地面积108.31公顷,确定2025年和2035年规划目标值不低于2020年现状值。依据文保局提供文保单位资料显示,公腊胡洞乡现状文保共计**处,2035年公腊胡洞乡自然和文化遗产不少于**处。
依据镇区4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广场用地周边5分钟步行范围覆盖的居住用地占所有居住用地的比例,计算得出2020年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60%,2025年80%,2035年达到100%。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按照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各类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周边15分钟步行范围覆盖的居住用地占所有居住用地的比例,计算得出2020年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60%,2025年80%,2035年达到100%。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按照城镇住房建筑总面积与城镇常住人口规模的比值计算得出2020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40.65平方米,2025年42.11平方米,2035年达到48.63平方米。按
照2020年每千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5张,预测2025年8张,2035年达到10张。按照2020年每千名常住人口拥有的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4张,预测2025年为5张,2035年达到6张。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及降雨就地消纳率等指标均按照上位指标进行预测。
表3-1规划指标体系表
编号 | 指标 | 规划基期年 | 2025年 | 2035年 | 指标属性 | 指标层级 |
一、空间底线 | ||||||
1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公顷) | *****.66 | *****.66 | *****.66 | 约束性 | 全域 |
2 | 用水总量(亿立方米) | —— | —— | —— | 约束性 | 全域 |
3 |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公 顷) | 7954.74 | 7954.74 | 7954.74 | 约束性 | 全域 |
4 | 耕地保有量(公顷) | *****.28 | *****.28 | *****.77 | 约束性 | 全域 |
5 | 建设用地总指标(公顷) | 6**.50 | 1154.07 | 1154.07 | 约束性 | 全域 |
6 |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公顷) | 323.27 | 323.27 | 741.99 | 约束性 | 全域 |
7 | 村庄建设用地面积(公顷) | 316.92 | 735.64 | 735.64 | 约束性 | 全域 |
8 | 林地保有量(公顷) | 4696.50 | 4668.32 | 4668.32 | 约束性 | 全域 |
9 | 基本草原面积(公顷) | —— | —— | —— | 约束性 | 全域 |
10 | 湿地面积(公顷) | 108.31 | 108.31 | 108.05 | 约束性 | 全域 |
11 | 自然和文化遗产(处) | 预期性 | 全域 | |||
二、空间结构与效率 | ||||||
12 | 常住人口规模(人) | 3922 | 4001 | 4106 | 预期性 | 全域、镇区 |
13 | 户籍人口规模(人) | 预期性 | 全域、镇区 | |||
14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21.5 | 25 | 30 | 预期性 | 全域 |
15 |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平 方米) | 148.91 | 152.61 | 150.99 | 约束性 | 全域、镇区 |
16 | 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平 方米) | 1 | 3.77 | 3.68 | 预期性 | 镇区 |
17 | 道路网密度(千米/平方公里 ) | 4.93 | 5.31 | 5.89 | 约束性 | 镇区 |
三、空间品质 | ||||||
18 | 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 盖率(%) | 60 | 80 | 95 | 约束性 | 镇区 |
卫生、养老、教育、文化、 体育等镇区公共服务设施步 行15分钟覆盖率(%) | 70 | 100 | 100 | 预期性 | 镇区 | |
20 |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 ) | —— | —— | —— | 预期性 | 镇区 |
21 | 人均体育用地面积(平方米 ) | 4.87 | 8.42 | 10.98 | 预期性 | 镇区 |
22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 | 2.56 | 5.68 | 7.25 | 预期性 | 镇区 |
23 | 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 ( 张) | 150 | 130 | 110 | 预期性 | 全域 |
24 |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 数(张) | 3 | 4 | 5 | 预期性 | 全域 |
25 | 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 | —— | —— | —— | 预期性 | 镇区 |
26 |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 | 35 | 43 | 62 | 预期性 | 全域 |
注:指标内容与《内蒙古自治区旗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衔接一致,各苏木 乡镇可因地制宜增减预期性指标。 |
第四章 国土空间格局与结构
第一节 三条控制线
一、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规划到2035年,耕地不低于*****.77公顷;乡域内涉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7954.74公顷,占乡域总面积33.87%。
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经国务院批准的生态建设和生态退耕项目,在能够完成补划的前提下,优先将项目区内耕地质量等别低、坡度大、布局分散的永久基本农田实施退耕。建设项目选址应避让永久基本农田,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补划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严格论证,经依法批准,应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基础上,按照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原则,在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上落实永久基本农田补划任务,严禁通过擅自调整旗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规避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审批。
二、生态保护红线
规划到2035年,公腊胡洞乡落实上位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为*****.66公顷,占乡域面积57.13%。
生态保护红线一经划定,未经批准,严禁擅自调整。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和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情况,确需调整的,申请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编制生态保护红线局部调整方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修改方案报国务院批
准;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边界发生调整的以及已依法设立的油气探矿权拟转采矿权的,按有关规定由自治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明确开采拟占用地表范围,并对生态保护红线作相应调整的,需更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生态保护红线内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实施正面清单管理,除国家重大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严禁开展与其主导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开发利用活动。
三、城镇开发边界
规划到2035年,化德县三区三线划定公腊胡洞乡无城镇开发边界。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实施后,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擅自改变。依法确需调整城镇开发边界的,按照原划定批准程序办理。各类城镇集中建设活动的选址,各类非农产业园区的设立等,严格限定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全镇90%的城镇建设指标的划入到城镇开发边界内管理,外围预留10%指标保障重要旅游、服务、点状设施用地。
有序推进开发边界内工业化城镇化内涵式发展,强化城镇建成区管控,注重新区建设与存量改造相结合,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产业园集中,推进城镇、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建设,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方式。城镇开发边界外的村庄建设、独立选址的点状和线性工程项目,应符合有关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
第二节 其他控制线
一、村庄建设边界
村庄建设边界划定利用国家2020年变更调查库中村庄用地边界以及明确的现状地类、地物等界线,如道路、河流、林地、草地等明显的现状地物,做到清晰可辨、便于管理。村庄建设边界形态充分与周
边环境融合,保护延续村落传统空间形态和肌理,做到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空间的自然过渡衔接,避免村落形态僵化生硬。
第三节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开发,以增强公腊胡洞乡内聚性,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为核心,立足公腊胡洞乡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构建“一核、一带、两轴、一片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建设生态公腊胡洞乡,把自然生态环境引入公腊胡洞乡,使公腊胡洞乡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一核:政府驻地综合服务核心。
一带:连接乡域内主要村庄, 形成乡域综合服务发展带两轴:沿乡南北走向发展主轴,沿乡东西走向的发展次轴。
第四节 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
围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结合公腊胡洞乡乡镇国土空间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划定,按照全域全覆盖、不交叉、不重叠的原则,协调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结构,优化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在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规划分区基础上,合理优化公腊胡洞乡乡镇全域规划分区边界,确定各规划分区国土空间功能导向和主要用途方向,细化用途准入原则和管控要求。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形成“五分保护,一分控制,四分开发”的分区格局。
一、生态保护区
除生态保护红线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包括湿地、其他自然保留地和陆地水域。划定生态保护区*****.96 公顷。
生态控制区原则上按限制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依法制定区域准入条件,明确允许、限制、禁止的产业和项目类型清单。区内重点以生态保育及修复为主,严格控制破坏生态资源、影响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生态控制区内特定区域的建设活动有更严格规定的,从其规定。划定生态控制区5.96公顷。
二、农田保护区
农田保护区指永久基本农田相对集中需严格保护的区域,本次规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7954.74 公顷。区内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管控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鼓励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
三、乡村发展区
乡村发展区指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外,为满足农林牧渔等农业发展以及农民集中生活和生产配套为主的区域,分为村庄建设区、一般农业区、林业发展区、牧业发展区,本次规划划定乡村发展区面积8806.15公顷。
村庄建设区:城镇开发边界外,规划重点发展的村庄用地区域,包括未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664.59公顷;
一般农业区:以农业生产发展为主要利用功能导向划定的区域,包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一般耕地,面积800.82公顷;
林业发展区:以规模化林业生产为主要利用功能导向划定的区域,包括未划入生空间内的林地,面积1685.53公顷;
牧业发展区:以草原畜牧业发展为主要利用功能导向划定的区域,包括未划入生态空间内的草地,面积5655.21公顷。
本区域应以促进农业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导向,统筹协调村庄建设、生态保护。允许农业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以及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而进行的村庄建设与整治。
四、能源资源发展区
能源资源发展区是指为适应国家能源安全与矿业发展的重要陆域采矿区、战略性矿产储量区等区域,本次规划划定矿产资源开采区面积2.72公顷。
第五节 用途结构优化调整
落实上位规划分区及调控目标,以保障粮食生产及生态安全为目标,统筹考虑生态用地、农牧用地、建设用地的需求规模,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生态和农牧用地,提出国土空间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方向和时序安排。
至2035年,公腊胡洞乡耕地面积为*****.77公顷、林地面积为4668.32公顷、草地面积为*****.72公顷,林地减少28.**公顷,草地减少576.24公顷;城乡建设用地741.99公顷,其中城镇用地6.35公顷,村庄用地735.64公顷,区域基础设施用地242.41公顷,其他建设用地169.67公顷。规划期内城镇用地增加0公顷,村庄用地增加418.72公顷,区域基础设施用地增加56.83公顷,其他建设用地增加59.02公顷;规划陆地水域162.45公顷,减少1.48公顷;规划其他土地28.61公顷减少0.49公顷。表8国土空间结构调整表(单位:公顷、%)
第五章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节 人口与城镇化
分析人口现状、人口结构和人口流动趋势,预测目标年镇域人口规模、镇区常住人口规模。充分发挥而公腊胡洞乡在行政村振兴中的承上启下作用,合理引导其他人口向镇区集聚,推进公腊胡洞乡品质提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镇域人口现状
2020年,公腊胡洞乡全域常住人口为3922人。结合公腊胡洞乡近年来人口统计数据分析,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结合“以水定人”策略,利用综合增长率法进行人口预测。额吉淖镇未来产业的发展及流动人口的迁移将带动人口的机械增长,未来人口有增长趋势,牧区人口将逐步向镇区的转移和流动。
二、镇域人口规模预测
分析人口现状、人口结构和人口流动趋势,预测目标年公腊胡洞乡乡域人口规模、镇区常住人口规模。充分发挥公腊胡洞乡乡镇在乡村振兴中的承上启下作用,明确公腊胡洞乡乡镇的功能定位、产业重点,探索产城融合特色小镇、农牧业特色 小镇、旅游风情小镇等多种发展路径,合理引导农村人口向镇区集聚,推进黄羊 城镇乡镇品质提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规划采用“平均增长率法”进行预测。公式如下:Pn=P0(1+K+M)
其中:Pn为规划期人口数,Po为现状人口数,M为平均自然增长率(‰),n为规划年限。
依据《化德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的人口数据来看。公腊胡洞乡产业的发展及流动人口的迁移将带动人口的机械增长,还有乡村人口向镇区的转移和流动,综合确定公腊胡洞乡机械增长率为0.04‰。
近期2025年:Pt=P0(1+M)^n=3922x(1+0.04‰)4≈4001人远期2035年:Pt=P0(1+m)^n=4480x(1+0.04‰)14≈4164人
第二节镇村体系规划
一、规划原则
公腊胡洞乡共辖2个社区6个行政村,镇政府位于公腊胡洞村区。行政村及镇镇区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镇域镇村体系职能分工与村镇等级体系不明确。2.行政村风貌不突出,人居环境相对较差。
3.各行政村发展参差不齐,且布局分散,不利于改善基础设施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二、镇村体系发展战略
强化镇区发展,增强镇区实力和辐射能力。公腊胡洞村是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具有带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调整村镇发展方式,积极发展中心行政村。结合行政村布局情况,带动周边行政村发展。
明确村镇的职能分工,形成村镇特色。公腊胡洞乡各行政村的区位条件各异,镇域各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各不相同,为村镇发展的区域职能分工创造了条件。规划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各行政村的职
能分工,根据各行政村的具体条件,结合镇域村镇布局要求,突出村镇特色。
加强村镇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目前,镇域村镇基础服务设施普遍不完善,严重影响着村镇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以及各村的发展。因此,要提高村镇质量,首先要加强和完善村镇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改善居住环境,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三、镇村等级规模
公腊胡洞乡共辖庄11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地位于公腊胡洞村。村镇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乡域村镇职能分工与村镇等级体系不明确;乡村风貌不突出,人居环境相对较差。
各行政村发展参差不齐,且布局分散,不利于改善基础设施和提 高居住环境质量。
村镇体系等级结构划分三级:镇区——中心村——基层村。
镇区:以镇政府所在公腊胡洞村为乡域中心,以现状镇区为依托,向周边发展,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流活动中心,其各社区人口规模规划至2035年为500-1000人。
中心村庄5个,为二道河房子村、三道沟村、联合村、挺进村、和胜村。重点与乡域中心及各基层村庄交通方便,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有一定集贸基础的村庄,作为公腊胡洞乡重点发展村庄。人口规模规划至2035年为500人以下。
基层村庄5个,为兴牧村、丰旺村、白音尔计村、农建村、民主村。一般村庄主要作为公腊胡洞乡牧民生活聚集和生活服务地区,人
口、经济产业规模较小,村庄特色相对较少。人口规模规划至2035年为500人以下。
四、村镇职能结构
根据公腊胡洞乡发展战略定位和乡域及各个村庄发展条件,形成两个社区辐射全镇,中心村庄服务周边村庄的结构模式。根据各村庄的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结合面临的发展机遇,确定镇区、中心村庄以及一般村庄的职能。结合村镇实际情况,规划村镇职能分为服务业、畜牧业、种植业三类。
表5-1公腊胡洞乡镇村体系规划表(单位:人)
镇村等级 | 个数 | 名称 | 人口规模 | 职能分工 | 备注 |
镇区(乡集镇 ) | 1 | 公腊胡洞村 | 500-1000人 | 综合服务 | —— |
中心村 | 5 | 二道河房子村 | 500人以下 | 种植业、畜牧业 | —— |
三道沟村 | 500人以下 | 种植业、畜牧业 | —— | ||
联合村 | 500人以下 | 种植业、畜牧业 | —— | ||
挺进村 | 500人以下 | 种植业、畜牧业 | —— | ||
和胜村 | 500人以下 | 种植业、畜牧业 | —— | ||
基层村 | 5 | 兴牧村 | 500人以下 | 种植业、畜牧业 | —— |
丰旺村 | 500人以下 | 种植业、畜牧业 | —— | ||
白音尔计村 | 500人以下 | 种植业、畜牧业 | —— | ||
农建村 | 500人以下 | 种植业、畜牧业 | —— | ||
民主村 | 500人以下 | 种植业、畜牧业 | —— |
五、行政村分类
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置,根据旗域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其他类的思路,通过研究公腊胡洞乡域范围内村庄进行村庄分类。其中集聚提升类村庄4个,为兴牧村、公腊胡洞村、白音尔计村、和胜村。详见附表庄及居民点分级分类汇总表。
1.集聚提升类村庄
将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庄及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村庄,确定为集聚提升类村庄。并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保护保留村庄风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鼓励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主导产业支撑,支持农牧业、工贸、休闲服务等专业化村庄发展。
2.其他类村庄(独居散户类),结合牧区村庄居民分散独居、点状发展的特点确定为独居散户类村庄,针对这类村庄提出明确空间用途管制和建设管控要求,逐步提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表5-2居民点分级分类汇总表
序号 | 行政村名称 | 行政村分类 |
1 | 兴牧村 | 集聚提升类 |
2 | 公腊胡洞村 | |
3 | 白音尔计村 | |
4 | 和胜村 | |
5 | 三道沟村 | 特色保护类 |
6 | 二道河房子村 | |
7 | 联合村 | |
8 | 农建村 | |
9 | 丰旺村 | |
10 | 民主村 | 其他类 |
11 | 挺进村 |
第三节 产业发展与布局
一、产业发展目标
(1)生态畜牧业
以保障牧民收入增加为目的,以草为源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重点发展肉羊、肉牛、饲草三大优势产业和马产业、传统奶制品两大特色产业,构建“3+2”的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体系。不断增强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科学发展饲草产业:优先考虑草原生态保护,充分发挥天然饲草 生产地的优势,建立草原补奖政策长效机制,规范草牧场承包经营流转,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化管理+市场运作”和“牧户入股+村经营+集体分红”的模式,引进饲草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饲草就地加工,积极培育产供销一体化的储备、加工、配送体系,推动饲草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
培育牲畜优良品种:积极推进国家级肉羊核心育种场建设,构建“种羊场-扩繁场-核心群-标准化畜群”良种肉羊四级繁育体系。构建“种牛场-核心群-饲养管理示范户”良种肉牛三级繁育体系,重点培育打造国家级、自治区级肉牛核心基地和种牛场,提升供种能力。
强化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建立完整的牛羊养殖标准体系,通过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技术,打造地方优质肉羊品牌,提高畜产品核心竞争力。积极开拓畜产品市场,促进“养+销”融合发展。加强“三品一标”建设工作。加强化德县羊特色畜产品特优区建设,加强各种形式品牌宣传推介。依托国家电子商务产业园,发展“互联网+服务”,不断拓宽网上销售渠道,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市场流通体系,提高有机畜产品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和市场占有份额,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自治区领先水平。
(2)绿色工业
加快现代能源产业绿色化发展:根据国家能源战略需求,有序释放矿区优质产能,协调已获批煤矿完善手续,已开采煤矿达产提效,促进煤炭经营企业集约发展。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实现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数字化。建立关闭煤矿生态修复机制。发挥矿区土地、厂房、资源等优势,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开展矿山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
支持油气循环开发利用。全力推动探转采,稳步扩大石油产能。实施促进成品油加工项目和油田井场管线连接工程,提升综合效益的同时,着力扩大境外石油进口规模,实现落地监管和铁路运输。加快天然气产储销体系建设,扩大清洁能源的消纳规模。积极发展以制氢储氢为主的氢能源产业,适时推进地下煤气化制氢及综合利用项目,鼓励企业参与加氢站建设及运营、氢燃料电池研发等多个环节,构建安全、绿色、集约、高效的现代能源供应集群。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工矿废弃地、沙地适度发展光伏产业惠民共享工程,促进牧区光伏产业与惠民工程耦合,推广“公司+牧户”“合作社+牧户”等光伏电站模式,共享“阳光红利”。推进清洁能源建设,改善乡用能结构。
加快畜产品加工业现代化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屠宰-精深加工-营养食品-生物健康产业链,推动畜产品集群化、精细化发展。重点发展冰鲜肉、分割肉、熟制品、方便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发展绿色畜产品大健康产业,努力开发牛羊马的骨血器脏、油脂、胎盘、皮毛的综合利用,研制生物制药、保健品、生物饲料等生物产品。到2035年,基本形成绿色畜产品全产业链体系,实现牛羊全部就地加工。加强与知名企业合作,开拓高端市场,实现优质优价。继续贯彻落实自治区和盟级关于推动奶业振兴相关政策措施意见,打造一批规范化生产奶制品加工小作坊,以电商发展为契机,与加工企业构建长期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奶制品生产加工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破解奶制品外销难题。
(3)现代服务业
推动文化旅游业品质发展:加快旅游发展要素建设,构建以草原生态风光和游牧文化为主体的旅游体系,打造我自往期特色旅游品牌。
构建旅游业发展新格局。加强区域间协作,强化整体包装和宣传策划,形成典型草原、原始森林、河流湖泊为一体的原生态旅游格局。
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实施“旅游+”“+旅游”发展战略,促进旅游跨界融合。推进牧旅融合发展,开发观赏型、科普型、体验型牧业旅游项目,发展“牧人之家”、特色小镇等观光型畜牧业等富民旅游业态,打造牧业旅游特色示范区。推动“旅游+文化”,深入挖掘化德县游牧文化、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各种传统文体活动和牧区生活实践项目,发展体验式旅游。促进旅游与现代服务业耦合,打造全国知名“网红打卡地”,带动“网红经济”和“夜间经济”。推动传统服务业与旅游相呼应,发展特色演艺、文化娱乐、创意设计、冰雪旅游等产业;挖掘整合贵勒斯太矿泉、额吉淖尔大青盐、马奶疗养等健康养生资源,打造健康疗养旅游基地。推动“互联网+旅游”发展,建设好旅游服务平台,提升旅游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营销软实力。
推动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鼓励实体零售企业转型升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方式和服务营销手段。推动城镇集贸市场建设。推进便民超市向连锁化、品牌化和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转型。引导居民线上线下、绿色体验分享等消费方式发展,促进商贸流通与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良性循环发展。
(4)特色农业
现代农牧业融合发展区:该区域应立足传统农牧综合发展区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畜种优势,重点加大杜寒、萨寒、萨杜寒等品种繁育力度,积极打造本地畜产品品牌。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由传统草原畜牧业游牧方式向半舍饲、舍饲化养殖过渡。
仿野生作物种植区:重点推动仿野生中药材种植和林下经济作物发展,推广诸如黑枸杞、黄芪、柠条等特色作物种植,提高经济作物的产品附加值,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
二、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公腊胡洞乡产业布局为“一核、一带、两轴、一区”的发展区划与空间布局结构。
一核:政府驻地综合服务核心。
一带:连接乡域内主要村庄, 形成乡域综合服务发展带
两轴:沿乡南北走向发展主轴,沿乡东西走向的发展次轴。
一片区:公腊胡洞乡根据现状发展条件全域为农牧业发展区。
第四节历史文化保护
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在镇级层面,要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丰富内容为重点,以传承历史文脉,突出文化特色,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高品质生活为主要任务。
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大力扶持和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交流。强化文物保护意识,抓好文物保护工作。在修复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
严格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严格落实历史文化保护线划定与管控。
一、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的普查认定及管控
合理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结合相关保护条例进行管控。全乡共划定历史文物及历史遗址**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
表5-3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统计表
序号 | 名称 | 行政辖区 | 级别 | 类别 | 备注 |
1 | 公腊胡洞遗址 | 内蒙古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公腊村 | —— | 文物保护单位 | |
2 | 二道河遗址 | 内蒙古化德县公腊胡洞乡二道河行政村 | 县级 | 文物保护单位 | |
3 | 先锋墓葬 | 内蒙古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先锋村 | —— | 文物保护单位 | |
4 | 先锋窑址 | 内蒙古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先锋村 | 县级 | 文物保护单位 | |
5 | 和胜西遗址 | 内蒙古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和胜村 | —— | 文物保护单位 | |
6 | 和胜北遗址 | 内蒙古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和胜村 | —— | 文物保护单位 | |
7 | 远大村遗址 | 内蒙古化德县公腊胡洞乡远大村 | —— | 文物保护单位 | |
8 | 远大村东南遗址 | 内蒙古化德县公腊胡洞乡远大村 | —— | 文物保护单位 | |
9 | 秋灵沟烈士陵园 | 内蒙古化德县公腊胡洞乡二道河房子村 | 县级 | 文物保护单位 | |
10 | 公腊胡洞营盘址 | 内蒙古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公腊胡洞村 | —— | 文物保护单位 | |
11 | 三道沟东南遗址 | 内蒙古化德县公腊胡洞乡三道沟村 | —— | 文物保护单位 | |
12 | 后二道沟遗址 | 内蒙古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后二道沟村 | 县级 | 文物保护单位 | |
13 | 六台遗址 | 内蒙古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六台村 | —— | 文物保护单位 | |
14 | 卧龙遗址 | 内蒙古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卧龙村 | —— | 文物保护单位 | |
15 | 大兴牧遗址 | 内蒙古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大兴牧村 | —— | 文物保护单位 | |
16 | 堂地遗址 | 内蒙古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堂地村 | —— | 文物保护单位 | |
17 | 富吉山村遗址 | 内蒙古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富吉山 | —— | 文物保护单位 | |
18 | 车岱营村遗址 | 内蒙古化德县公腊胡洞乡车岱营子村 | 县级 | 文物保护单位 | |
小民主遗址 | 内蒙古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小民主村 | 县级 | 文物保护单位 |
二、加强对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的活化利用
针对不同重要程度的历史文化保护空间,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服务业、休闲农业和生态建设,将文物作为资源融入生产生活生态,实现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塑造文化魅力空间。
针对不同重要程度的历史文化保护空间,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服务业、休闲农业和生态建设,将文物作
为资源融入生产生活生态,实现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塑造文化魅力空间。
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大力扶持和加强特色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交流。
三、加强对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的长效管理工作
健全“先考古,后出让”的政策机制。强化文物保护意识,抓好文物保护工作,经文物主管部门核定可能存在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要实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原则上不予收储入库或出让。具体空间范围由文物主管部门商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确定。在文物主管部门完成考古工作,认定确需依法保护的文物,并提出具体保护要求后,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土地出让中落实。暂不具备考古前置条件的,文物主管部门应在土地出让前完成考古工作。
在历史文化保护单位保护日常监管中,形成镇域消防、综合执法、文物、住建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检查的工作机制,明确各行政村作为区域安全管理主体责任,聘请专、兼职文保员,形成旗、镇、行政村、文保员四级安全管理长效模式,确保各历史文化保护单位安全。
第五节特色风貌塑造
一、镇域特色风貌塑造
加强镇区总体城市设计引导。确定重要风貌管控分区、景观廊道、开敞空间布局和控制要求。明确开发强度管控要求,制定风貌管控措施和风貌引导示意。
充分利用乡村地区农田、林地、坑塘沟渠、住宅等多样化的景观资源,有序开展乡域乡村环境风貌整治工作。打造恬静安逸的田园特色风貌。对群众堆放杂物、饲养禽畜等的建筑物(构筑物)要规范整治;对屋顶统一标准、统一风格,并给予适当补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大对违章搭建的建筑物(构筑物)整治,坚决杜绝违章建设新的增量。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尤其是加强对农村厕所、污水、生活垃圾“三大革命”,严防农村人居环境出现反弹。充分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发挥好村规民约等长效机制的作用,确保农村环境乃至全域环境实现长期美。将农村的农房管控、农村风貌提升纳入到农村人居环境考核范畴中,各村需要编制村庄规划和落实农房建设、风貌管控要求,并纳入村规民约。
二、镇区特色风貌塑造
镇区以统一开发、集中改造,调整用地结构、盘活存量土地为方向,通过对建筑高度、开发强度分区控制,强化塑造具有特点的草原城镇风貌,重点改善镇区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逐步完善开放空间系统,创造生态宜居环境。
(1)高度分区控制
镇区现状建筑整体以低层、多层为主。现状行政办公建筑12-18米为主,沿街商业以一层为主;现状居住建筑主要为村庄住宅,建筑高度为6米以下。
(2)强度分区控制
镇区现状建筑整体以中低强度为主。其中现状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以及沿街商业建筑以中强度为主;现状居住建筑以低强度为主。
第六章 镇区发展布局优化
第一节 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
一、现状用地特征
公腊胡洞村是公腊胡洞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用地较为分散,沿 G511分布办公、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镇区中心,其他用地零散布局,包括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等,商业金融用地以简单的沿街商业模式分布,其余为未经利用的天然草地。镇区现状建设用地21.80公顷。
二、现状存在问题
用地布局及构成方面。用地布局存在一定功能混杂现象,用地开发率低,未能充分发挥土地的使用效益;居住用地布局零散随意,无规划;缺乏绿地等开敞空间,生活环境质量较差,发展建设水平较低。
道路交通系统方面。镇区内部缺乏完善的道路系统。公共设施方面。缺乏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商业以沿街商业为主,存在布局分散、规模小、档次低等方面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重不足,难以满足镇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城市环境方面。公腊胡洞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城市建设水平较低,生活服务和市政配套设施不足,缺乏绿地空间,严重影响城镇整体环境品质。
三、空间结构优化与发展方向
优化公腊胡洞乡的政府驻地空间结构,强化社区功能服务及空间格局的完整性。
依据“优内宜居,生态发展”的规划原则,明确用地规模结构,合理确定居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与交通设施、绿地与广场、产业等各类用地空间布局,主要用地应细化至二级类用地。
四、建设用地发展思路
本次规划根据资源环境等城镇安全条件,结合镇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充分考虑现状自然空间特征和用地发展影响因素,综合城镇交通、功能构成、生态及空间景观等多方面的要求,依照化德县旗政府对建设用地的文件指示及当地城镇发展模特点,规定规划范围不再增加,规划期内适度控制建设,新建项目应优先利用镇区内空闲地、闲置土地和未利用地,近期应以完善城镇职能、改善城镇环境为主。
五、总体用地布局原则
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用地布局规划应当充分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城镇空间发展的要求,要反映出城镇的性质、职能和社会经济特征,反映人口与产业的分布特征。
支持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城镇用地的发展应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用地布局应处理好城镇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
有利于城镇交通与城镇用地的协调发展。城镇用地布局应有利于减少交通需求,优化交通结构,并充分体现草原小城镇交通特点,构筑现代城镇交通网络。
强化城镇用地的空间——时序配置。规划布局要同时考虑土地开发的空间安排和时序安排,以保持各阶段用地布局的相对完整与集中,以及对发展机会的适应性。
六、用地规模与布局
公腊胡洞乡政府驻地,主要是公腊胡洞村居民点集中建设区域, 落实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成果,公腊胡洞乡乡政府驻地几乎全部在生态保护红线内,但综合考虑镇区未来发展需求,并结合政府领导意见仍做出以下规划调整,2035年镇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2.70公顷,无城镇开发边界。
1、居住用地
提高居住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水平,鼓励镇区居住用地多元化发展,全面提升镇区人居环境和住宅建设水平。规划镇区居住用地为9.18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65.31%。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基于镇区常住人口的总量和结构,针对实际服务管理人口和需求,完善服务功能,改善服务的便利性。针对公腊胡洞人口老龄化、少子化趋势和镇区功能复合化需求,以及现代农牧示范镇的定位要求,参考社区生活圈相关规范,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按照“科学布局、因地制宜、集约节约、复合用地、公益优先”的原则,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营造健康、宜居、便利的人居环境。规划镇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2.11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15.05%,规划期内增加0.1公顷。
3、商业服务业用地
规划扩大商业用地规模,形成沿街商业组团,镇区中心规划商业用地主要以商业用地为主。规划镇区商业服务业用地0.37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2.61%。
4、交通运输用地
增加人流的渗透性和道路的宜人性,保持镇区道路交通活力,给交通出行提供更多选择,引导交通流均衡分布,提高道路系统的连通性、可达性和和可靠性。保证镇区各处的通达性。完善现有交通设施,节约土地资源。规划镇区内乡村道路用地1.24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8.84%。
5、公用设施用地
规划提升公用设施用地保障水平,推动公用设施建设,加强设施区域服务能力。规划镇区公用设施用地0.06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0.39%。
6、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规划结合城市更新,提高绿地及开敞空间服务水平。规划至2035年,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控制在不少于1.11公顷,增加0.72公顷。
第二节 住房建设
一、住房建设原则
1.确定居住用地规模和布局,优先利用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未利用地引导集中建设。
2.制定旧区改造、危房改造、建筑节能改造等行动计划。3.新建住宅倡导就地改造或重建,严格控制建筑风貌。
二、居住用地现状特征
住宅建筑多为砖混结构的平房。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大、居住人口密度偏低为本地区草原小城镇特点;居住用地内的道路、环境卫生等设施差,不配套,排水等市政设施严重不足;居住用地配套的公共绿地和服务设施缺乏,居住环境质量差。
三、住房建设目标
调整居住用地结构,提高住区环境质量和生活服务设施水平。近期以旧区改造为主,合理布局,集中开发,形成规模,避免零星开发建设,对规划区内私人建房进行管理,将其纳入城镇统一开发建设框架内,营造温馨舒适的居住生活氛围。
居住用地以三类居住用地为主,规划建成区内布置相对集中的九个居住片区。居住用地布局采用“大集中,小分散”的方式,合理利用土地和空间资源,降低建筑密度,按照“房前道路,屋后草原,空间开阔,低密度的草原生态小镇”的规划思路进行建设,院落仿照现状点式布局;广泛应用生态环保新技术、新材料,推进建设节约型城镇。
四、住房建设规模
规划至2035年,规划居住用地186.48公顷,其中镇区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9.18公顷,规划居住用地占城镇建设用地的42.10%,人均150.99平方米。统筹考虑镇区住房需求,满足镇区保障性住房的供应,规划城镇人均住房面积48.63平方米/人。
五、住房建设措施
进一步加强镇区住房建设,以及居住用地更新改造,扩大保障服务,强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充分发挥政府在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中提供基本住房的保障功能,结合镇区空间结构调整,统筹考虑回流人口及服务人口居住、就业均衡发展。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加强城镇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老旧住房进行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完善供暖、给排水、燃气以及电力电信的服务体系,提高城镇的居住区整体质量。
第三节 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布局
一、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公腊胡洞乡镇区构建由镇政府主导,两个社区点状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辐射就近行政村,形成完整的公共服务网络,优化镇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按照社区生活圈服务半径及相关标准规范,合理确定社区生活圈服务中心范围,社区生活圈建设。
1.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按照“公共设施便捷化”“加强文体医教、旅游服务、商贸服务设施建设”等要求,适度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重。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模
公共设施规划按镇级、居住区级二级配套,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合理组织公共设施的布局。规划至2035年,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11公顷,占总用地的9.70%。
二、基础服务设施规划
根据发展需求和相关规范标准,确定供水、排水、供热、燃气、电力、通信、环卫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目标、规模及管网布局,明确用地控制界线,明确管控要求。合理规划新能源汽车充电、5G通信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
1.给水工程
预测镇区最高日用水量为188.28立方米/日,日变化系数取1.3,平均日用水量为277.77立方米/日。规划保留现状水源井,改造提升供水规模,强化给水管网的建设与改造,保障镇区给水管网入户率达100%。
供水管网与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相邻管线的间距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2016有关规定。
2.污水工程
镇区健全污水处理系统,进行雨污水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对于排水管网的空白区域进行重点建设。
预测镇区污水量为160.04立方米/日,规划提升社区污水设施处理规模,污水管网采用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逐步完善污水管网设施建设,污水管道顺地形地势布置,主干管以最短距离接到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排放标准需满足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2002)一级A标准的限值。
3.雨水工程
完善雨水系统,雨水应结合地势就近排入附近河道。积极开展内涝整治工程。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一般地区采用2年,重要地区采用3-5年。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提高镇区内涝防治能力,镇区内涝防治标准采用20年一遇。
4.电力工程
预测镇区总用电负荷约2.36万kW。镇区内电网由35kV、10kV高压供电网和220V低压配电网组成。高压电缆通道按每4回25米进行控制。同塔双、四回220千伏架空线走廊控制宽度为40米。规划升级改造现有变压器,输电线路等供电设施,保障镇区供电满足用电负荷需求。
5.通信工程
规划加快乡域光纤网络全覆盖,推进全光网城镇建设,提升光宽带网络接入能力,实现宽带网络接入速率千兆为主。通信网络建设需配置附建式的片区汇聚通信机房、设置移动传输节点、移动基站等,满足移动服务需求。统一规划地下通信管道网。保留现状邮政支局和电信支局,配置相关设备,增加技术人员,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乡域
完善物流体系建设,各村庄物流服务站建设完成,镇区——村庄物流体系全面覆盖乡域。
6.供热工程
规划镇区预测采暖热负荷约29.58兆瓦,采暖面积为62.17万平方米。热源来自镇区供热站及盐场供热站。采暖热水管网采用以枝状为主兼有局部环状的闭式系统,采用直埋敷设方式。规划至2035年镇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100%。
7.环卫工程
预测镇区生活垃圾产生量约0.12吨/日,建设完善的垃圾收运系统,住户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和分类清运;单位垃圾实行专业化清运管理;医院等特殊垃圾单独收集。新建填埋场设置需结合日常风向及与社区的距离,保障对居民不产生影响。镇区配置垃圾收集点,由环卫人员统一收集统一运往各社区垃圾处理中心。同时规划镇区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各3-6处水冲公厕,具体位置结合具体实施情况布置。
三、道路交通规划
1.规划原则
优化镇区路网等级结构,确定主次干路、支路走向、道路红线宽度、道路横断面、交叉口形式等,明确客运站、公共交通场站、停车场、公共加油加气站及充换电站等交通设施的规模和位置。镇区开展慢行系统规划,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
2.镇区路网规划
公腊胡洞乡规划形成“五纵六横”的道路网系统。根据政府驻地规模并结合农区村庄特征,政府驻地道路分为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
个等级。干路红线宽度控制在16米-20米,断面为一块板,支路红线宽度12米-10米,断面为一块板。
城镇道路网结合现状道路、地形条件,采用网格状道路系统布局,城镇道路分为三级,即: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主干路是镇区主要的交通性道路,以疏导过境交通、通勤交通为主,是镇区内东西向主干路,道路红线保持现状,断面形式为一块板。次干路是联系镇内个功能区的道路,与主干路共同构成镇区基本道路框架,红线控制为6-8米,断面形成为一块板。支路是方便各个功能区内部生活的生活性道路,是主次干道的辅助道路框架,红线控制为5米,断面形式为一块板。至2035年,规划镇区道路网密度达到3.03公里/平方千米。
3.镇区交通设施
镇区规划一处四级客运站,使其具备镇区居民到发、旅游交通集散等复合客运功能。严格管控重点路段的路内违章停车,规范路内停车泊位施划与管理,临近镇卫生院、镇政府部门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两个社区新增独立占地社会公共停车场1处,同时结合停车位数量配置20%的充电桩。
第四节 绿地系统与开敞空间
一、规划原则和目标
1.明确景观廊道、防护绿地、公园绿地、广场用地、慢行绿道、滨水空间等绿地与开敞空间控制范围和管控要求。
2.确定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严格控制大尺度、大规模公园广场建设。
3.鼓励利用边角空闲用地建设口袋公园。鼓励各类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共用共享。
二、绿地系统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自然生态环境出发,充分利用镇区的自然条件及城镇布局特点,依据镇区周围的自然环境条件,采用点状、带状、外围开敞空间混合式布局手法,在建成区外围利用林地、草地构成外围大环境绿化圈,并通过遍及全镇的带状道路绿化向内延伸,形成以普遍绿化为基础,道路绿带为骨架,绿地公园为重点,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镇区的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为:“一轴一廊三点”。一轴:以政府驻地内主街为主要景观轴线。
一廊:以政府驻地G511国道绿街为景观廊道。
三节点:以政府驻地内集中绿地为主要景观节点。内公园及广场为主要景观节点。
第五节 城市更新与人居环境整治
一、城市更新
规划集中建设配套设施齐全的居住区,为居民创造优美、舒适、安全、方便的现代化生活居住环境,依托自然环境,为居民创造丰富的景观和绿地系统,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从整体上提高城镇人居环境和城镇形象。
已建区居住用地采取“有机更新”的方式,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公共交通条件,增加公共绿地和开放空间,提升整体环境质量。对于具体的居住区根据现状情况,分别采取保留、调整和更新的措施: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规模和社会生活网络的居住片区,环境质量尚可,在
规划期予以保留;对于基本成型,较早建成、质量标准不高的住房,在保留现有社会网络的同时,根据其规模,完善配套设施,改善环境;对于现状生活环境质量较差,服务设施配套严重短缺的居住片区,可通过居住人口结构调整和有效的房地产运作,彻底改善其环境质量,形成新的住区。
(1)优先改造沿街建筑
沿街建筑作为城镇街道主要风貌,同时其功能主要为商业及其他功能,对镇区风貌及服务功能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优化空间结构布局的更新改造中有着重要作用,在对镇区的更新改造中,沿街是需要优先改造的部分,规划改造面积0.38公顷。
(2)分期开发内部组团
分期建设集中建设配套设施齐全的居住区,逐步为居民创造优美、 舒适、安全、方便的现代化生活居住环境,依托自然环境,为居民创造丰富的景观和绿地系统,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从整体上提高城镇人居环境和城镇形象。
(3)分区实施更新策略
已建区居住用地采取“有机更新”的方式,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公共交通条件,增加公共绿地和开放空间,提升整体环境质量。对于具体的居住区根据现状情况及房屋质量,分别采取保留、调整和更新的措施:质量较好、标准较高的近年来新建的居住区,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规模和社会生活网络,环境质量尚可,在规划期予以保留;对于基本成型,较早建成、质量标准不高的住房,在保留现有社会网络的同时,根据其规模,完善配套设施,改善环境。
(3)改造形式多样化
建立具有混合功能属性的社区,使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与居住区功能有机结合,使社区内的社交活动多样性增加,建设一个有活 力和吸引力的新型社区。
二、人居环境整治
重点围绕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牧区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及厕所粪污处理等专项问题进行整治,总结并提炼出符合当地实际的环境整治技术、方法,以及能复制、易推广的建设和运行管护机制。实现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成熟的治理技术、稳定的保洁队伍、长效的资金保障、完善的监管制度,通过自治区和市考核验收并达到验收标准。通过全面整治,积累总结经验构建适应不同类型需要、运行稳定可靠的人居环境治理体系。
实施城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提升公园绿地服务功能。加大社区公园、绿道绿廊设计建设力度,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形成集绿心、绿廊、绿带于一体的绿化体系。加强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提高城镇污水收集效能。推进镇区环境治理,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处理体系,提高垃圾分类收运能力和水平。加强城镇及周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高城镇空气质量,提升城镇特色风貌和人文景观。到2035年,基本实现城镇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
1、生活垃圾处理
规划通过周边垃圾处理厂,加强村庄、镇垃圾收集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建立垃圾收运体系、村庄保洁制度,开展全面垃圾整治活动。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采用户分类——村庄收集——垃圾中转站——镇垃圾处理场模式。
2、生活污水治理
建设管道排水系统,在镇区主干路上敷设管径为DN200的排水主管道,其他道路上敷设管径为DN150次管道。各生活区污水排入次管道,之后由次管道排入主管道,经处理后排入镇区附近沟渠及空地。
3、厕所规划
北方高寒地区的,水厕冬季需要保温设施,后期运行和维护成本高。推荐采用高寒防冻式公共厕所。建设家庭卫生厕所和村庄公共卫生厕所,实现粪便无害化处理。户厕改造宜实现一户一厕,满足建造技术要求,方便使用与管理,与饮用水源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
4、村庄容貌提升
原址重建型——对现状质量差,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房和围墙拆除,并按照规划方案统一重建。
修缮加固型——对现状质量高的房屋和围墙,只提供改造样式,不做强制要求按照牧民意愿进行改造即可。
拆除异地建设型——对现状质量极差的房屋和围墙,拆除现状房屋,异地重新建设,要求按照村庄风貌进行建设即可。
第七章 综合支撑体系
第一节 综合交通
一、总体目标
积极发挥公腊胡洞乡地理位置优势,全方位对接化德县旗域综合交通路网体系,推动与化德县的交通一体化建设,建立高效便捷、安全低碳的客货运交通体系。完善公路网络布局,补充联系村庄、社区,通居民点的三级、四级道路。新增小民主-X587的四级公路全长12.687公里,新增信用村-胜村的四级水泥公路全长12.562公里,新 增X557-卧龙沟的旅游公路全长22.13公里。落实上位规划化德县通用机场建设项目,总面积144.40公顷。
规划至2035年,乡域规划道路、铁路全部建设完成,村庄道路通达性全面提升。
二、发展战略
区域一体,强化联系:将化德县作为主要交通战略依托平台,利用现有交通区位优势,加强公腊胡洞乡与化德县新机场等区域枢纽的联系,进一步将公腊胡洞乡打造为化德县对外交通体系战略西门户。按照区域发展的要求,加强主干道骨架路网,交叉口设施管理建设,构筑安全高效,快捷相通的运输体系,增强区域交通的可达性,增强公腊胡洞乡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三、综合交通规划
1.规划原则
落实上位规划公路、铁路、航空等相关内容与要求,提出公腊胡洞乡交通发展目标和策略,完善区域交通线网、站场等重要交通设施
规划布局,明确城乡道路等级、走向和廊道控制要求。结合城乡居民点、产业空间、旅游空间等布局,构建区域性公共交通体系,明确公腊胡洞乡公共交通线路及公交站点布局安排,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
2.乡域路网规划
完善乡域交通基础设施,提高交通基础设施质量,加大交通绿色化和智能化的投入力度,建成便捷顺畅、等级合理、绿色集约的乡域交通网络,使交通设施有力的支撑公腊胡洞乡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新增小民主-X587的四级公路全长12.687公里,新增信用村-胜村的四级水泥公路全长12.562公里,新增X557-卧龙沟的旅游公路全长22.13公里。
3.镇域客货运枢纽及场站规划
坚持“公交优先”原则,以公共交通引导村镇交通网络化建设,建立便捷、高效、舒适、安全的一体化村镇公共交通体系。完善村镇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以化德县公交场站为首末站,加快公腊胡洞乡相应公交停靠点建设,加强镇区与村庄、相邻乡镇,以及化德县之间的联系。为加强公腊胡洞乡与化德县、锡林浩特市及周边旗县地区交通联系。落实上位规划化德县通用机场建设项目,总面积144.40公顷。
第二节 公共服务设施
一、规划原则
依据常住人口,旅游人口等预测规划期城乡实际服务人口,合理测算各类设施需求量,统筹公共服务设施资源配置,尊重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参照《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相关要求构建城镇社区生活圈和行政村社区生活圈,确定健康管理、为老服务、终身教育、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商业服务、行政管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和规
模要求。镇区公共服务设施应根据实际发展需求适度超前配置。规模较小的行政村居民点可考虑配置流动型公共服务设施。
二、规划目标
根据公腊胡洞乡发展情况和经济实力,合理配套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远近结合,循序发展。公共设施规划按镇级、居住区级二级配套,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合理 组织公共设施的布局。
镇区重点完善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养老等各类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村庄根据需要酌情配置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为主的基础性服务设施,中心村庄要适当提高设施标准,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公腊胡洞乡按照“镇区——重点村——一般村”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配置,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的,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水平,有效引导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模配置和空间布局,全面实 现城乡单元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
镇区:公腊胡洞村。公腊胡洞乡全镇核心功能承载区,承载全镇的综合公共服务功能。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文体娱乐活动、综合医疗服务、综合商业服务等。
重点村:重点村是乡域范围内各个区域的核心,负责承载各个片区的重要公共服务功能。中心村的公共服务设施不仅要承担本村的公共服务功能,同时要考虑向周边村辐射。
一般村:基层村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承载本村及所辖村庄人口的公共服务功能。
1.文化设施规划
完善文化设施布局,规划按乡集镇、中心村、基层村三层设置。
镇区新建文化站,新建的文化站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文化站里设立多功能厅、教育培训室、综合展示厅、书刊阅览室,以及老年少儿活动室、棋牌室、体育健身室等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
规划保留现状公腊胡洞乡的综合文化室,不断完善其功能。
中心村、基层村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实现所有村建有文化室。
2.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立足公腊胡洞乡实际,按乡集镇、中心村、基层村三层设置,针对居民的主要疾病、就诊习惯和支付能力,改善自身就医条件。加快构建“以镇级医院为龙头,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两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规划现状乡级卫生院、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乡级、村级卫生机构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完善全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传染病防控能力。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强化卫生监管,注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 使用的科学性与协调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公平公正。
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立起以乡级卫生院为枢纽、村级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疑难重症快速转诊的农村基本医疗目标,每个村卫生室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
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整合居民身份证、社会保障卡、居民健康卡等公共服务卡,从城镇社保和农村新农合的支付方式开始改革,逐步建立居民动态电子健康档案,推动移动医疗、精准医疗发展。
3.社会福利设施规划
公腊胡洞乡人口老龄化严重,为保障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困 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提供物质保障,按乡集镇、中心村、基层村三层设置,完善社会福利设施。
(1)完善社会福利设施体系构建
社会福利设施要求包含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残疾人福利院、精神病人福利院、殡葬服务设施等,结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配套相关设施。政府应给予社会福利设施建设以充分的政策和法律支持;福利设施的建设覆盖率要高,通达性要好;福利设施的建设规模要适量,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
(2)推动社会养老设施体系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加快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保留现状敬老院及个村庄互助院,不断完善养老配套设施;村庄根据需要设置养老服务站,保障孤寡老人基本生活。
(3)大力推进医养结合新模式
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有效保障特殊困难老年 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着力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积极引入社会化养老机构,作为公办养老机构的有效补充。
(4)超前谋划殡葬服务设施建设
殡仪馆建设应满足国家标准和相关规范的要求,同时考虑未来人口状况,适度超前建设。
4.商业设施规划
按乡集镇、中心村、基层村三层设置,规划保留乡域内现状集贸市场、商店等商业服务设施,以完善镇区城市职能。各村庄根据需要,合理布置商业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日益丰富的商业需求。
第三节 市政公用设施
一、规划目标
坚持以基础设施为先导、适度超前建设的原则,加强城乡统筹协调,重视水资源供给、能源供应、信息通讯安全等绿色市政体系构建,提升市政设施保障能力。
二、镇域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满足镇域发展要求,按照共建共享原则,结合现状基础设施布局,统筹安排给水、排水、电力、通信、供热、燃气、环卫等设施规模、空间布局及规划要求。科学谋划清洁能源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
1.给水工程
(1)规划目标
构建“调配灵活、安全可靠”的镇域水资源保障体系,优化布局输配水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以地下水为供水水源,社区由集中供水系统统一供水。各行政村根据各自水资源情况就地开采地下水,同时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严格控制自备水源开采。充分利用现有供水设施,并按地下水水厂的标准配备检测、净化、消毒等水处理工序,以保障居民用水的安全可靠。各行政村应结合牧区及水源实际情况,采取联户供水或单户供水的方式供水,以地下水为水源。城镇周边行政村共享城镇供水设施。
至2035年,镇区集中供水基本普及率达到100%,行政村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20%以上;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饮水安全保障率达到100%;镇域最高日用水量约0.9万吨。规划镇域供水水源以地下水为主。中心镇区与周边居民点统一管网,联合供水,建设完善苏木镇供水设施并延伸管网向周边行政村辐射供水,行政村牧户水源与企业水源由自备井进行点状供水,实现集中供水与点状供水的城乡供水格局。
(2)需水量预测
镇域各片区需水量预测采用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参考《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2016规划标准,至规模期末,苏木镇、行政村人均综合用水指标为180升/日。规划至2035年镇域需水量达0.94万吨每天。
2.污水工程
(1)规划目标
公腊胡洞乡镇域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应本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经济适用的原则,综合经济条件、排水要求等多种因素,选择适合行政村特点的污水处理方式,科学合理地确定处理工艺。构建“调配灵活、安全可靠”的乡域水资源保障体系,优化布局输配水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以地下水为供水水源,社区由集中供水系统统一供水。各村庄根据各自水资源情况就地开采地下水,同时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严格控制自备水源开采。充分利用现有供水设施,并按地下水水厂的标准配备检测、净化、消毒等水处理工序,以保障居民用水的安全可靠。各村庄应结合牧区及水源实际情况,采取联户供水或单户供水的方式供水,以地下水为水源。城镇周边村庄共享城镇供水设施。
通过指标测算,乡域最高日用水量约0.9万吨,规划扩建镇区现有供水设施,提升供水规模及效率,规划至2035年,镇区集中供水基本普及率达到100%;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饮水安全保障率达到100%。
(2)污水量预测
污水量采用排放系数法进行预测,参照《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2017)及当地建筑排水设施建设水平,综合确定城镇排水系数取0.85,行政村取0.80。结合用水量预测至规划期末,镇域污水产生量约0.79万吨/天,其中镇区约0.16万吨/天。
(3)污水管网
各片区污水管道应与道路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避免道路重复开挖,造成资源浪费。污水管网应充分考虑当地地形地势,充分利用衔接老旧管网,尽量采用重力流排放至污水处理厂。管道管材应采用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或者HDPE管。
3.雨水工程
雨水系统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因地制宜构建城镇排水防涝系统。镇区加快完善合流制排水系统,结合城市更新,充分发挥海绵设施对雨水的“渗、蓄、滞、净、用、排”综合作用,提高现状建成区排水防涝能力。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提高到80%,城市建成区7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雨水就地消纳率达80%,一般地区暴雨设计重现期取2年,重要地段取3-5年。充分利用现有河流水系,构建
完善的防洪排涝体系。4.供热工程
(1)规划目标
按照“开源、节流、增效、减排”原则,在推进燃煤热源超低排放改造和清洁燃烧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多种清洁能源供热技术,逐步改善以煤炭为主的供热能源结构,建设以清洁能源供热为主的新型城镇供热体系,推进行政村清洁供热改造工程,利用电力、燃气壁挂炉及地热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风光+生态/农牧业等+储能”等复合开发模式,多种形式实行分散清洁取暖。
规划中心镇区以供热管网集中供热,逐步提高集中供热普及率。保留中心镇区现状供热源,为镇区及周边行政村供热,行政村以分散式清洁能源供热为主,进行独立供热,规划至2035年镇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100%。
(2)供热量预测
依据《城市供热规划规范》,本次规划主要对中心镇区进行热力负荷预测。规划镇区居住建筑热指标为45瓦/平方米,公建建筑与商业建筑热指标为50瓦/平方米;工业仓储热指标为55瓦/平方米。经计算,至规划期末镇区采暖面积约62.17万平方米,采暖负荷29.58兆瓦。
(3)热源及供热管网规划
规划保留现状社区供热源,改造提升现有供热站规模。规划镇区、行政村区域民用建筑供热介质采用热水,热网敷设应充分利用现状热力管道,尽可能靠近热负荷密集区,采用直埋方式敷设。管道管材宜选用无缝钢管或螺旋焊钢管,且应有效采取管道保温措施。
5.电力工程
(1)规划目标
多途径落实能源消耗强度与总量双控,重点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推动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各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本地电源
建设,推动牧户、矿山企业电力线路提升改造工程,灵活高效的配网,加快电网薄弱区域改造提升,电网结构向典型接线模式发展,鼓励城镇集中建设区架空线路电缆化改造,并同步配套10KV变电箱。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保障足够的电源支撑和调峰能力,满足公腊胡洞乡电力负荷增长需求。统筹布局电网建设,保障电力安全、稳定和充足供应。
近期完成牧区电力线路改造工程21项,至2035年,全面完成镇域牧区电力线路改造及新建工程,保障全镇供电可靠率不低于99.99%。
(2)电力负荷预测
根据现状镇域用电水平及发展趋势,规划采用不同类别用地用电量指标法预测。依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预测至2035年镇域用电负荷10.31万千瓦,镇区用电负荷2.36万千瓦。
6.电信工程
(1)规划目标
以共建共享和资源集约为原则,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优化网络结构,加快城域网带宽扩容, 满足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业务流量快速增长需求。加快城乡光纤网络全覆盖,推进全光网城镇建设,提升光宽带网络接入能力,实现宽带网络接入速率千兆为主。全面升级网络信息基础设施,规模部署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实现5G网络全域覆盖,推进IPv6全面部署,支撑智慧城镇建设。提高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避免重复建设。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网络覆盖范围,通过光缆联通90%以上的行政村。完善有线电视局所布局,支持锡林浩特市及化德县建立与额及淖尔镇相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及邮件处理体系,布局普惠便捷的邮政服务体系。规划支持镇区建设快递分拨中心,各行政村建设邮政物流点,促
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快递等现代流通方式向牧区延伸,加快完善镇-行政村物流体系。
(2)通信需求量预测
强化公腊胡洞乡通信工程建设,规划至2035年,5G网络全面覆盖,规划预测乡域固话需求量约0.**万部,中心镇区约0.04万线;乡域移动电话需求量约10.50万卡号,镇区约0.13万卡号。乡域宽带用户约0.15万户,镇区约0.04万户。乡域有线电视用户需求量约1.01万端口,镇区约0.24万端口。
完善公腊胡洞乡物流体系建设,规划至2035年,乡域完善物流体系建设,各村庄物流服务站建设完成,乡域——村庄物流体系全面覆盖乡域。
(3)物流体系建设
完善公腊胡洞乡物流体系建设,规划至2035年,镇域完善物流体系建设,各行政村物流服务站建设完成,镇区——行政村物流体系全面覆盖镇域。
7.环卫工程
(1)规划目标
建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环境卫生设施体系。形成生活垃圾行政村收集、镇处理的收集运输系统,实现城乡垃圾处理全覆盖。推进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到2035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95%,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50%,公腊胡洞乡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设置,在公腊胡洞乡两个社区各建设一处垃圾焚烧场。在各行政村和镇区建设垃圾转运站或垃圾收集站。工业及建筑垃圾按照“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处理,具有再利用条件的建筑垃圾进行
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完善医疗垃圾处置系统,实现统一收集、无害化处置。
(2)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
依据《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GB/T*****-2018),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宜采用多方法比较进行预测。在条件受限时,城市生活垃圾最高日产量,可采用下式计算:
Q=RCA/1000
式中:Q-生活垃圾最高日产量(t/d);
R-规划人口数量(人);
C-预测的平均日人均生活垃圾产量[kg/(人 ·d)],可取
0.8kg/(人 ·d)~1.4kg/(人d);
A-生活垃圾日产量不均匀系数,可取1~1.5。
综合考虑当地生活饮食习惯,本次规划人均生活垃圾日产量指标取值为1.1kg/人 ·d,垃圾日产量不均匀系数取1.0。经计算,规划至2035年镇域生活垃圾日产生量约0.53吨,镇区生活垃圾日产生量约0.12吨。
8.燃气工程
(1)规划目标
建立调度灵活、安全可靠的天然气、液化气输运体系,多气源、多渠道保障供气。形成以本地储气站、液化气站为主要气源设施的天然气供应格局。发展城乡联网供气,推行燃气、液化石油气供应工程。
至2035年,镇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5%,镇区新建小型LNG储配站,牧区行政村结合实际情况不再统一配置燃气管网。
(2)燃气需求量预测
根据当地生活条件、生活水平等诸多因素有关,规划镇区居民人均耗热指标为2500MJ/(人 ·年),通过测算,规划2035年镇区用气量约275万标立方米。
第四节 安全韧性与防灾减灾
从工程韧性、社会韧性、制度韧性三个维度加快建设安全韧性城镇。加强“行政村-镇—旗县”的全空间尺度的基础设施韧性。以政府为主体,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支撑城镇社会韧性建设。强化领导及决策机制,完善制度保机制保障。
建立镇域综合防灾体系,以额吉淖尔旗政府为二级应急指挥中心,各行政村配套医疗、通讯、应急、疏散功能。镇域主要道路作为救援通道,保证通畅性,通达性。
镇域制定全域内防洪、抗旱、消防、抗震、地质灾害、森林草原防火、病虫害、流行病传染等的规划防治措施,合理布局防灾减灾设施、避难场所及综合防灾应急物资储备点,明确危险品存储设施用地布局方案及安全管控要求。
镇区明确防灾减灾规划目标,确定设防标准,划定各类灾害影响范围,提出治理、预警、监控、避让和功能疏解等防灾减灾措施。合理布局指挥中心、生命线通道,以及消防站、防洪工程设施、避难场所、救护中心、人防工程等防灾减灾配套设施。加强对危险源的规划控制,对重大危险源防治、搬迁、改造提出管控要求。严格控制在地质灾害风险区新增建设用地,对保留行政村居民点提出工程治理要求与安全保障措施。
一、防灾减灾空间
统筹安排重大安全设施的空间布局,鼓励和引导重大危险源设施进行必要的安全风险评估及安全防控,确保危险源对城镇的影响降至最低。
统筹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和救灾、疏散通道等城镇安全空间的规划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综合防灾空间结构。至2035年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不低于2.03平方米。完善以城镇干道网为城镇疏散救援主通道的分级疏散救援通道体系。镇域以国道331作为对外主要疏散救援通道。
二、消防规划
按照标准设置消防站。完善草原防火通道,提高道路等级,增强防火功能。加强草原防火体系建设。
结合乡政府设置防灾指挥中心,以乡卫生院为医疗救助中心,以公园广场及其他空旷区域为应急避难场地,同时优化疏通乡驻地的疏散通道。消防给水主要由城镇给水管供给,给水管网的管径要满足生产、生活和消防总用水量的要求,最小管径不小于DN75。
三、抗震防灾规划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2015)所示,公腊胡洞乡地震破坏烈度为6度。
规划村镇的各类建筑,均应按规范设防。重要设施及生命线工程(供水、供电、交通、通信、医疗、消防、粮食等系统)提高一度设防。对地震次生灾害源,要加强管理,消除震灾次生灾害隐患,确保生命线工程安全。现状建筑不符合抗震防灾规划要求的,要在近期内加固,无加固价值的要及时拆除,预防震时引起人员伤亡。
四、防洪规划
依照相关防洪标准的规定,防护区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重要性、洪水危害程度和防护区人口的数量确定。规划确定公腊胡洞乡的防洪标准按照20年一遇标准设防。划定洪涝风险控制线42.23平方千米。重要工矿企业、交通运输设施、电力设施、环卫设施、旅游设施等防洪标准应参考国家相关防洪标准综合确定。防洪对象主要为额吉淖尔盐湖。利用防洪坝作为洪水承洪区。在镇区内涝方面,强化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地下排水管网建设。
保护防洪水库、湖泊、雨水蓄滞空间、行泄通道及周边生态空间。 风险控制线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违反蓄滞保护、雨洪行泄和控制要求的建设活动;擅自填埋、占用洪涝风险控制范围,从事与防洪排涝要求不符的活动。
五、人防规划
提升民防应对能力,全面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平战结合,城镇普通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兼顾人民防空要求,实现人防工程、普通地下空间和大中型服务场所等公共设施相连通。对重要的经济目标,如重要的工矿企业、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桥梁、水库、电站等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制定应急抢险抢修预案,防空警报实际覆盖率达到100%。
六、防风固沙规划
保护恢复天然植被,种植人工植被;规范牧民的生产经营方式,治理草场退化沙化,实现生态改善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七、防雪防旱规划
加强草库伦建设,确保冬季特别是雪灾发生时的饲草供应;增加铲雪机械设备,确保雪灾发生时及时铲开路面,确保交通联系。充分利用草场现有水资源,种植饲草,增强草原抗旱能力。
第八章 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与修复,因地制宜、分区施策,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全乡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构建多要素国土整治修复格局,提高国土空间发展品质和资源利用效率为导向开展生态空间整治修复。
通过推进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理和村庄环境治理修复,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改善牧区人居环境,助推村庄全面振兴。
第一节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
一、农用地整治
大力加强农用地基础设施建设:严格农用地整治工程标准,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优化田间道、生产路布局,提高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加强农田灌溉工程建设,提高耕地灌溉面积比例,增强农田防洪抗旱能力,。
加强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田、林网工程建设,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稳步提高农田防护比例。积极开展沟道治理和保护性耕作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增强农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开展集中连片改良提升整治工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保土、蓄水建设,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农艺、农机措施的结合,构建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并充分利用天然降雨,发展集雨节灌。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治理水土流失与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
的原则,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种植业持续发展。
二、城镇低效用地整治
调整镇区居住空间配比,增补住区配套设施,实现用地在空间上的集中化,总量上的集约化,管理上的区块化;强化公服设施载体,扩大服务受益群体。促进公共服务布局优化和品质提升,重点补足社区医疗、教育、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新建设施优先利用空闲地。加强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设置、复合利用,提高实际利用效率。
三、村庄建设用地整治
推进行政村建设用地整理。依法引导行政村建设用地合理流转,提高低效用地再利用效率。控制行政村建设用地总量,优化行政村用地布局,逐步对“小、闲、散、远”及发展潜力较弱的行政村居民点实施人口引导、资源要素向镇区流动,集中力量建设区位优势好、辐射能力强、经济基础好、人口规模较大、设施配套全的村庄集聚点。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合理进行行政村功能分区,完善行政村道路、水电及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公服配套等基础设施,改善牧区人居环境。健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服务功能。
第二节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
一、矿山修复
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督促矿山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绿色矿山建设规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履行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建立地质环境治理基金制度和矿山企业编制地质环境分期治理方案,要求矿山企业按照年度
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确定治理目标、治理任务、绿化量和投入治理资金,开展矸石清运、
抑尘网铺设、排土场边坡治理、储煤场清理、矿区绿化硬化、砂石路维护等工作。
1、生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对于生产矿山,采取“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采矿权人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必须严格执行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完善相应的考核体系。规
划将镇域内矿山全部实施环境治理工程,治理规模12公顷,远期全部实现生产绿色化。
2、闭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建立闭坑矿山地质环境审批制度,明确矿山闭坑的环境达标技术要求。采矿权人应向矿山所在地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提交闭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方案,按规定报请审查批准。规划落实治理方案推进矿坑生态修复工程。
3、历史遗留矿山修复
大力开展历史矿山生态修复,实施地质环境治理、地形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综合综合治理,恢复矿山生态。对于存在崩塌危险的露天采石场边坡,进行危岩清理、采用废石回填采坑以降低边坡角,必要时进行削坡、锚固等,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对于露天采场、工业场地等破坏单元,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通过植被恢复;个别生产矿山如有新建厂房、增加大型生产设备等占地情况时,经相关部门批准,确保新建设施不破坏草原生态基底。
二、湿地修复
加强镇域内流域水生态协同治理,加大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提升河湖健康水平和防洪防灾能力,稳步提升重点区域水源涵养功能,以行政村为单元,实施水生态环境修复等重大工程,建设美丽河湖湿地。规划镇域实施湿地修复及综合治理工程0.2平方千米。
三、水源修复
加强水源保护,保障饮水安全。落实全镇河长制湖长制管理岸线利用管理保护规划和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和河流岸线利用管理保护规划和管理范围划定工作,积极构建人水和谐的河湖岸线空间管理保护格局。依托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水利水保项目等水利工程,有效解决牧区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建立健全牧区饮水安全管理责任体系,落实饮水安全管理“三个责任”“三项制度”,使水质达标率逐年提高,有效保障牧区饮水安全。
表8-1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安排表(单位:公顷)
序号 | 工程名称 | 工程类型 | 实施区域 | 建设规模 | 建设时序 |
1 | 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重点项目 | 森林草原修复 | 公腊胡洞乡 | 752.78 | 2021-2035年 |
2 | 有害生物防止重点项目 | 森林草原修复 | 公腊胡洞乡 | 8321.09 | 2021-2035年 |
3 | 饲草基地建设重点项目 | 农用地整理 | 公腊胡洞乡 | 211.07 | 2021-2035年 |
4 | 废弃沙坑、土 堆环境治理重 点项目 | 废弃地修复 | 公腊胡洞乡 | 9.98 | 2021-2035年 |
5 | 草原生境质量提升重点项目 | 森林草原修复 | 公腊胡洞乡 | **5.75 | 2021-2035年 |
6 | 乡域生态修复 和国土综合整 治重大工程 | 森林草原修复 | 公腊胡洞乡 | 202.49 | 2021-2035年 |
第九章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
第一节 耕地资源
一、保护和利用目标
规划至2035年,按照化德县下发指标,公腊胡洞乡耕地保有量为*****.77公顷。
二、保护管控
1.明确保护规模,坚守耕地红线
按照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的要求,依据耕地等级实施差别化管护,对水浇地等优质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抗旱技术,大力实施“沃土工程”、配方施肥等重大工程,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2.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占补平衡
各类非农建设确需占用耕地的,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建 设单位必须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加强对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评价,确保补充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下降、生态有改善。
3.加强耕地用途管制,严防农用地流转“非农化”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促进新增建设不占或尽量少占耕地。严格实施土地用途转用许可制度,推进违法建设占用耕地报批与使用存量建设用地指标相挂钩机制。突出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绩效考核,加强过程监管。在规划实施期间,加强建设项目的选址和用地的论证,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同时大力开展土地整治项目,确保耕地保有量目标的实现。
4.严格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禁止占用区内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禁止在基本农田上建房、建窑、建坟、挖砂、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第二节 水资源与湿地资源
一、保护利用目标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严格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退减不合理用水需求。强化全域水生态保护,合理保护、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流域系统治理,维护河湖湿地和地下水系统功能,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2035年用水总量不超过化德县分解指标。水库、河道水功能区水质全部达标。
二、水生态管控规则
结合公腊胡洞乡水资源管理范围,依据相关管理条例合理划定河流管理范围线,按照“一河一策”原则,推进干流及主要支流的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预留干流河流堤防和湖库岸线建设空间,归还被挤占的生态空间,对依法批准但对生态环境有不利影响的已建或在建项目,建立退出机制;推进重点河流入河排污口综合治理,构建水环境水生态修复与管控体系。
强化水环境全面治理,加强水源污染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禽畜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
三、水资源保护管控
依据相关技术规范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防止水体污染,保障饮用水安全。饮用水地下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内的水质,不低于饮用水Ⅲ类水质标准。对乡域内水源井要建立井房,健全水源保护标识,
设置围栏等保护设施,对水源保护区内居民实施移民措施,取缔畜禽养殖,消除生活、畜禽养殖等污染隐患,对超标污染物实施水处理工艺,保证饮用水达到国家标准,同时加强水质监测,建立水源地应急预案。
四、湿地保护管制
坚持积极保护与合理利用方针,以湿地保护为重点,通过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湿地保护区建设、污染控制等措施,构建公腊胡洞乡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建立退化湿地的恢复与合理利用的示范。
规划至2035年,公腊胡洞乡湿地总面积108.05公顷。
第三节 林地资源
一、保护和利用目标
规划到2035年公腊胡洞乡林地保有量为4668.32公顷,严格保护现有林地,加强低效林地的改造,加快林地更新及受损林地的恢复、重建及造林绿化空间的建设。
二、林地资源管控
1、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林功能区
严格保护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林,禁止在防风固沙林内从事采石、采沙、采土、砍柴、放牧、修建坟墓、排放污染物和堆放固体废弃物等破坏防风固沙林的活动,严格控制各项工程建设占用或者征收、征用防风固沙林。
2、农田防护林功能区
农田防护林建设要贯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对风、沙、旱、涝综合治理。结合公腊胡洞乡地理位
置及耕地较为零散的情况,农田防护林可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布局,保障其具有最大的防护效能。
3、城镇村庄景观防护林地功能区
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建设、整体推进的原则,开展城镇景观林地与防护林地建设。首先,以镇域为核心,构建生态景观林,多树种、多层次、高标准规划与设计,进而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多样的城镇休闲园林。
第四节 草地资源
一、草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目标
规划至2035年,按照下发要求,以三调草地为基础,得到调整后的公腊胡洞乡草地保有量为735.64公顷。公腊胡洞乡域内无基本草原。
二、保护策略
1.准确界定基本草原范围
落实上位基本草原范围,依据基本草原内外不同保护及建设开发制度进行相应管理,统筹考虑草原可持续发展。
2.落实草原保护制度
继续推进草原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恢复草原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加强草原保护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重点监督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落实情况,重点查处擅自改变草原用途。完善草原保护制度体系。
三、保障饲草种植空间
重点保障公腊胡洞乡区域优质饲草种植基地,稳步提升饲草料的种植水平和供给能力。推进饲草料种植和奶牛养殖配套衔接,就地就
近保障饲草料供应,保障粪污无害化处理后就近还田,实现种植效益增加和养殖成本降低“双赢”。
第五节 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保护利用
到2025年,勘查开发空间布局更趋合理,绿色勘查开发格局全面形成,呈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新格局。
结合上位规划优化矿产资源开发格局、注重时序安排、调控目标和重要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重点区域,提出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布局。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建设绿色矿山,提出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明确开发利用目标。绿色矿业和地质环境治理全面提升。绿色矿山建设持续推进,新建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生产矿山按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加快改造升级。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责任机制,强化生产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和监管,督促矿山做到“边生产、边治理”,基本完成历史遗留及无责任主体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明确保护利用措施。
至2035年,挖采的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率达到80%,历史遗留 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率达到100%。至规划期末2035年,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率达到100%,挖采的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率达到95%;全面推进生态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在建矿山严格执行绿色矿山标准,生产矿山全部为绿色矿山,及时治理新建、生产矿山工程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完成全镇矿山地质环境实时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完成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体系。
严守生态安全底线。严格落实国土空间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执行矿业与生态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从严控制矿产资源
开发占用草原、林地,在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中需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应按有关规定报经相关部门批准。
第六节 建设用地资源
一、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规模
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有效管控建设用地规模无序扩张。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存量建设用地在土地供应总量中的比重。加强土地供应管理,创新土地供应方式。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准入标准,加强对新建项目用地规模审查,创新节地模式,推广节地技术,开展节地评价,合理确定用地规模,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严控行政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盘活行政村闲置建设用地。统筹运用土地整治手段,促进行政村低效和空闲土地盘活利用。
提出实行“框定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提升质量”的具体措施,确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指标和实施策略,明确规划期内拟盘活的存量用地规模与利用方式,提高产业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开发镇区低效用地,完善镇区交通体系,落实旗县重大项目。
二、挖潜盘活,进一步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能
把行政村居民点整理与小城镇建设,中心行政村发展与撤村并点相结合,建立健全低效闲置宅基地退出制度。盘活城镇布局散乱、容积率低、建筑密度低、产业用地配置不合理的低效用地,提高用地效益,促进低效闲置用地高效利用。
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明确城镇开发建设空间底线,调整优化城镇布局形态,控制城镇无序扩展,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立体综合开发利用。合理引导城镇
建设用地布局,要加大城镇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力度,通过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供给逐步提升土地利用强度。建立土地资源信息储备平台,将占补平衡指标、农转用指标纳入信息储备平台。
至2035年,村庄用地不小于735.64公顷,城镇用地不少于6.35公顷。区域基础设施用地规模242.41公顷,其他建设用地增加59.02公顷。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50.99公顷以下。
三、严格管理,推动行政村集体建设用地高效配置
科学编制行政村规划。结合美丽行政村建设,统筹牧区产业、行 政村劳动力就业等城乡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加大行政村改造整合力度。挖潜盘活行政村集体建设用地,根据尊重牧民意愿、保障农牧民权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行政村集体建设用地整合。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严格执行行政村一户一宅政策,严格控制牧民超用地标准建房,逐步清理历史遗留的一户多宅问题,坚决防止产生超面积占用宅基地和新的一户多宅现象。
表9-1公腊胡洞乡城乡建设用地国土空间功能结构调整表(单位:公顷)
用地用海分类 | 基期年 | 规划目标年 | 变化量(ha) | ||||
面积(ha) | 比例(%) | 面积 (ha) | 比例(%) | ||||
耕地 | *****.28 | 33.88 | *****.77 | 33.87 | -5.51 | ||
林地 | 4696.50 | 12.03 | 4668.32 | 11.95 | -28.** | ||
草地 | *****.96 | 51.04 | *****.72 | 49.56 | - 576.24 | ||
湿地 | 108.31 | 0.28 | 108.05 | 0.28 | -0.26 | ||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 乡村道路用地 | 232.37 | 0.59 | 225.** | 0.58 | -7.18 | |
畜禽养殖设施建设用地 | 39.57 | 0.10 | 124.35 | 0.32 | 84.78 | ||
城乡建设用地 | 城镇用地 | 居住用地 | 6.05 | 0.02 | 5.97 | 0.02 | -0.09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0.29 | 0.00 | 0.29 | 0.00 | 0.00 | ||
公用设施用地 | 0.01 | 0.00 | 0.01 | 0.00 | 0.00 | ||
城市、建制镇范 围(201.202)内 的其他用地 | —— | —— | 0.09 | 0.00 | 0.09 | ||
村庄用地 | 居住用地 | 189.33 | 0.48 | 180.51 | 0.46 | -8.82 | |
公共管理与公共 | 3.21 | 0.01 | 3.31 | 0.01 | 0.10 |
服务用地 |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0.55 | 0.00 | 4**.08 | 1.07 | 418.53 | ||
工业用地 | 3.17 | 0.01 | 1.74 | 0.00 | -1.43 | ||
仓储用地 | 0.87 | 0.00 | 0.75 | 0.00 | -0.12 | ||
乡村道路用地 | 13.83 | 0.04 | 13.17 | 0.03 | -0.66 | ||
公用设施用地 | 1.12 | 0.00 | 1.10 | 0.00 | -0.02 | ||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 0.39 | 0.00 | 1.11 | 0.00 | 0.72 | ||
村庄范围(203)内的其他用地 | 104.46 | 0.27 | 114.88 | 0.29 | 10.42 | ||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 公路用地 | 184.75 | 0.47 | 188.52 | 0.48 | 3.77 | |
机场用地 | —— | —— | 53.06 | 0.14 | 53.06 | ||
水工设施用地 | 0.84 | 0.00 | 0.84 | 0.00 | 0.00 | ||
其他建设用地 | 特殊用地 | 2.76 | 0.01 | 61.88 | 0.16 | 59.12 | |
采矿用地 | 107.89 | 0.28 | 107.79 | 0.28 | -0.11 | ||
陆地水域 | 河流水面 | 42.36 | 0.11 | 41.39 | 0.11 | -0.96 | |
坑塘水面 | 120.51 | 0.31 | 1**.99 | 0.31 | -0.52 | ||
沟渠 | 1.07 | 0.00 | 1.07 | 0.00 | 0.00 | ||
其他土地 | 裸土地 | 25.56 | 0.07 | 25.08 | 0.06 | -0.49 | |
裸岩石砾地 | 3.53 | 0.01 | 3.53 | 0.01 | 0.00 | ||
国土总面积 | *****.53 | 100.00 | *****.53 | 100.00 | 0.00 |
第十章 近期规划
一、合理安排建设时序
以战略重点为牵引,以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为抓手,加强化德县国土空间规划对公腊胡洞乡的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制定产业发展、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行政村振兴、民生保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专项行动计划,分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时序。
二、近期建设安排与重点建设项目
近期衔接化德县“十四五”发展规划,落实“十四五”项目建设安排,以解决问题和实施成效为导向,明确城乡区域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落实三线划定和底线管控任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农牧产业升级、城镇集约化发展、城乡融合化发展,落实矿产资源利用与保护、加强技术创新、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聚焦关键空间,实现重点突破,实施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形成近期重点项目项目库,为各部门建设计划提供用地和空间保障。规划公腊胡洞乡近期建设项目9项,其中交通类项目4项、工矿类项目2项、民生类2项、文化类项目1项。
(1)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方面
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近期计划乡域内矿山企业全部建成绿色矿山,持续推进绿色矿山的入库公示流程。建立健全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和规划体系,推动矿业转型升级,全面实现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共融,持续推进绿色矿山修复工程,对矿山地质环境实施修复治理,治理规模83.13公顷。
强化草原森林保护。落实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对沙化草原、裸土地、废弃沙坑、废弃农用地的生态修复,持续推进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的有序增长。规划实施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重点项目752.78公顷,有害生物防止重点项目8251.09公顷,饲草基地建设重点项目211.07公顷,废弃沙坑、土堆环境治理重点项目9.98公顷,草原生境质量提升重点项目**5.75公顷,乡域生态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202.49公顷。
(2)矿产能源方面
统筹推进乡域矿山生产效能,推动乡域矿产资源的经济发展。规划实施矿山项目1项,化德县齐心沟矿区年产10万m普通建筑用安山岩矿项目占地2.20公顷。
(3)综合交通方面
近期完成在建、新建国道、省道、乡道及牧区公路建设。重点推进化德县通用机场建设项目,占地144.40公顷;实施Y020小民主—X587四级水泥公路建设项目全长12.687公里,统筹推进Y028 信用—和胜四级水泥路建设工程全长12.562公里,X557公腊胡洞至卧龙沟旅游公路全长22.13公里。
(4)基础服务设施方面
近期加大对乡域内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产业生产效率,构建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体系,重点完成乡域供热管网、给水管网、污水管网、乡域输电线路、垃圾焚烧场、产业基地或合作社基础设施及村庄人居环境的整治。规划新建化德县公腊胡洞乡挺进村饲草料储存基地建设项目占地0.93公顷,化德供电分局实训基地占地0.20公顷。
(5)乡域工业发展方面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促进乡域畜牧产业品牌建设,强化一产,加快现代能源产业绿色发展,扩大增强产品加工业,规划新建乌兰察布市汉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000吨旱地石磨面粉加工设备升级改造项目。结合本地资源通过电商服务平台发展物流服务,推动商贸流通融合发展,支进一步完善功能,培育特色,壮大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带动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商贸流通与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良性循环发展,强化公腊胡洞乡品牌优势。优化三产产业结构,强化产业支撑,促进公腊胡洞乡及化德县经济发展。
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具体详见表10-1近期重大建设项目安排表。
表10-1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安排表(单位:公顷)
序号 | 项目类型 | 项目名称 | 建设性质 | 建设年限 | 用地规模 | 新增建设用地 | 所在地区 |
1 | 工业 | 乌兰察布市汉 丰农业科技有 限公司年产 10000吨旱地 石磨面粉加工 设备升级改造 项目 | 新建项目 | 2021-2023年 | 年产10000吨旱 地石磨面粉加 工设备升级改造项目。 | 年产10000吨旱地石磨面粉加工设备升级改造项 目。 | 公腊 胡洞 乡 |
2 | 交通 | Y020小民 主—X587四级 水泥公路建设 项目 | 新建项目 | 2023-2024年 | 全长12.687公 里,四级公 路,水泥混凝 土路面,起点 小民主,终点 X587 | 全长12.687公里,四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起点小民主,终点X587 | 公腊 胡洞 乡 |
3 | 交通 | Y028 信用— 和胜四级水泥路建设工程 | 新建项目 | 2021-2022年 | 全长12.562公 里,四级水泥 公路,起点信 用村,终点和 胜村 | 全长12.562公 里,四级水泥公 路,起点信用 村,终点和胜村 | 公腊 胡洞 乡 |
4 | 交通 | X557公腊胡洞 至卧龙沟旅游 公路 | 新建项目 | 2021年 | 22.13KM三级沥青混凝土路面 | 22.13KM三级沥青混凝土路面 | 公腊 胡洞 乡 |
5 | 文化 | 化德县秋灵沟 国防教育与红 色旅游文化基 地项目 | 新建项目 | 2023-2025年 | 化德县秋灵沟 国防教育与红 色旅游文化基 地主要包括干 支梅精神主题 实景演艺、军 事主题体验 园、退役军人 创业基地、守 备一师接待仪 式、军队特色 文创产品六大 支撑项目,总 建筑面积为8万平方米。 | 化德县秋灵沟国防教育与红色旅游文化基地主要包括干支梅精神 主题实景演艺、军事主题体验园、退役军人创业基地、守备一师接待仪式、军队特色文创产品六大支撑项目, 总建筑面积为8万平方米。 | 公腊 胡洞 乡 |
6 | 基础设施 | 化德县公腊胡 洞乡挺进村饲 草料储存基地 建设项目 | 新建项目 | 2021-2025年 | 0.9290公顷 | 0.9290公顷 | 公腊 胡洞 乡 |
7 | 交通 | 化德县通用机场建设项目 | 新建项目 | 2021-2025年 | 144.4000公顷 | 144.4000公顷 | 公腊 胡洞 乡 |
8 | 基础设施 | 化德供电分局实训基地 | 新建项目 | 2021-2025年 | 0.**70公顷 | 0.**70公顷 | 公腊 胡洞 乡 |
9 | 矿山 | 察右后旗鹏飞 石料经销有限 公司化德县齐 心沟矿区年产 10万m普通建 筑用安山岩矿 项目 | 新建项目 | 2021-2025年 | 2.2000公顷 | 2.2000公顷 | 公腊 胡洞 乡 |
第十一章 规划传导与实施
第一节 规划传导
一、落实上位规划
严格落实《化德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各类控制线指标,确定公腊胡洞乡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23.14平方千米、永久基本农田面积79.55平方千米、耕地保有量132.28平方千米。湿地面积1.08平方千米、林地保有量46.68公顷。
表11-1其他规划约束性指标分解表(单位:公顷、亿立方米)
名称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 永久基本农田面积 | 耕地保有量 | 林地面积 | 草地面积 | 湿地面积 |
兴牧村 | 3458.92 | 21.08 | 247.35 | 769.88 | 3300.01 | 61.02 |
挺进村 | 1873.25 | 591.34 | 1026.81 | 264.52 | 1163.69 | —— |
三道沟村 | 1793.47 | 240.34 | 528.52 | 404.77 | 2088.63 | 11.55 |
农建村 | 2384.22 | 1626.17 | 2141.83 | 128.94 | 1830.09 | 17.47 |
民主村 | 1393.53 | 631.26 | 896.56 | 360.76 | 752.54 | 1.64 |
联合村 | 2023.01 | 637.61 | 1063.44 | 307.75 | 1346.07 | 1.09 |
和胜村 | 3476.91 | 1121.65 | 2437.42 | 545.67 | 2**7.92 | 11.06 |
公腊胡洞村 | 2478.73 | 728.93 | 1473.83 | 608.36 | 2**1.45 | —— |
丰旺村 | 1220.23 | 531.32 | 1050.88 | 264.53 | 894.13 | —— |
二道河房子村 | 1522.08 | 717.85 | 929.33 | 675.62 | 2053.58 | 2.54 |
白音尔计村 | 660.58 | 1107.20 | 1431.78 | 337.52 | 1537.61 | 1.68 |
二、对详细规划的传导
1.村庄规划引导
根据镇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行政村分类、规模等级和发展要求,有序推进实用性行政村规划编制,明确行政村规划编制数量和名单。对村庄规划提出等级类型、发展方向等引导。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等底线管控指标规模和空间布局传导至行政村。
(1)分类原则
合理划分行政村类型,指导行政村规划的编制。充分考虑行政村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需求,落实旗县级空间规划行政村分类,为规划编制提供指引。
考虑现状特征:选取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人口变化以及外部影响因素等要素因子,对行政村分类进行系统研究,识别出主要依据因子和因子特征。
考虑需解决问题和行政村发展需求:为等工作提供坚强支撑和法定依据,便于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行政村常态化管理和长远发展。
(2)分类结果
集聚提升类:现有规模较大、区位较好、配套设施基础较为齐全、有一定产业基础,对周边村庄能够起到一定辐射带动作用,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村庄。
特色保护类:现有历史文化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
2.划定详细(村庄)规划管控单元,通过“三图两表”进行管控指引。(三图:主要表达目标年与基期年的用地变化及空间管控内容,包括农牧空间、生态空间等的边界管控和建设空间的用途及设施配置管控。两表:从具体指标和设施配置标准上,对空间提出进一步的细化与引导。)
行政村分类:考虑镇域产业布局情况及自然资源禀赋特征识别出有行政村规划编制需求的行政村。
行政村优势资源:结合产业布局、区位优势、特色资源禀赋,识别出有优势资源且具备发展条件的行政村,可进行行政村规划编制,指导嘎查发展。
表11-2村庄规划编制划分表
编制方式 | 编制原因 | 涉及村庄名称 | 涉及村庄数量 | |
编制 | 单独编制 | 兴牧村 | 11 | |
挺进村 | ||||
三道沟村 | ||||
农建村 | ||||
民主村 | ||||
联合村 | ||||
和胜村 | ||||
公腊胡洞村 | ||||
丰旺村 | ||||
二道河房子村 | ||||
白音尔计村 |
三、指标体系传导
落实上位规划指标要求,并根据上位规划对各公腊胡洞乡总体定位与发展目标,综合考虑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现状和任务,提出空间底线、空间结构与效率、空间品质等指标。根据本地实际需要增减预期性指标,形成可统计、考核和监督的规划指标体系。
严格落实约束性指标,努力实现预期性指标。
表11-3规划指标体系表
编号 | 指标 | 规划基期年 | 2025年 | 2035年 | 指标属性 | 指标层级 |
一、空间底线 | ||||||
1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公顷 ) | *****.66 | *****.66 | *****.66 | 约束性 | 全域 |
2 | 用水总量(亿立方米) | —— | —— | —— | 约束性 | 全域 |
3 |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 公顷) | 7954.74 | 7954.74 | 7954.74 | 约束性 | 全域 |
4 | 耕地保有量(公顷) | *****.28 | *****.28 | *****.77 | 约束性 | 全域 |
5 | 建设用地总指标(公顷) | 6**.50 | 1154.07 | 1154.07 | 约束性 | 全域 |
6 |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公顷 ) | 323.27 | 323.27 | 741.99 | 约束性 | 全域 |
7 | 村庄建设用地面积(公顷 ) | 316.92 | 735.64 | 735.64 | 约束性 | 全域 |
8 | 林地保有量(公顷) | 4696.50 | 4668.32 | 4668.32 | 约束性 | 全域 |
9 | 基本草原面积(公顷) | —— | —— | —— | 约束性 | 全域 |
10 | 湿地面积(公顷) | 108.31 | 108.31 | 108.05 | 约束性 | 全域 |
11 | 自然和文化遗产(处) | 预期性 | 全域 | |||
二、空间结构与效率 | ||||||
12 | 常住人口规模(人) | 3922 | 4001 | 4106 | 预期性 | 全域、镇区 |
13 | 户籍人口规模(人) | 预期性 | 全域、镇区 | |||
14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21.5 | 25 | 30 | 预期性 | 全域 |
15 |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 ( 平方米) | 148.91 | 152.61 | 150.99 | 约束性 | 全域、镇区 |
16 | 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 ( 平方米) | 1 | 3.77 | 3.68 | 预期性 | 镇区 |
17 | 道路网密度(千米/平方公里) | 4.93 | 5.31 | 5.89 | 约束性 | 镇区 |
三、空间品质 | ||||||
18 | 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 钟覆盖率(%) | 60 | 80 | 95 | 约束性 | 镇区 |
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镇区公共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 ) | 70 | 100 | 100 | 预期性 | 镇区 | |
20 |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平方 米) | —— | —— | —— | 预期性 | 镇区 |
21 | 人均体育用地面积(平方 米) | 4.87 | 8.42 | 10.98 | 预期性 | 镇区 |
22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 米) | 2.56 | 5.68 | 7.25 | 预期性 | 镇区 |
23 | 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 (张) | 150 | 130 | 110 | 预期性 | 全域 |
24 |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 3 | 4 | 5 | 预期性 | 全域 |
25 | 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 | —— | —— | —— | 预期性 | 镇区 |
26 |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 ) | 35 | 43 | 62 | 预期性 | 全域 |
注:指标内容与《内蒙古自治区旗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衔接一致,各苏 木乡镇可因地制宜增减预期性指标。 |
三、对专项规划的传导
根据发展实际,选择编制产业、交通、生态、旅游、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切实发挥苏木镇规划对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专项规划传导——制定专项规划编制清单。
重点将发展指引、指标、边界、用途、名录等传导至城镇详规单元和行政村管控单元。
编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实施方案,及交通、产业等其他专项规划。
第二节实施保障
一、建立清单制度与严格标准参数
强化规划管控,建立清单制度。建立空间规划编制、报批、实施以及规划维护的程序清单,提升空间规划从编制到批复并实施的效率。建立法规政策机制清单。明确空间规划遵循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导则,建立底线清单。按照保障生态安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底线约束的要求,明确空间规划底线控制内容。
严格标准参数,完善镇区功能。统筹人口规模和镇区功能配套设施,合理确定规划建设标准参数,守住建设用地总量、住宅用地占比两条底线。镇区层面要确定建设用地开发强度、蓝绿空间占比;镇区要划定开发强度分区,提出相应的容积率、密度、高度等管控要求;科学确定镇区、行政村防洪标准和抗震设防标准,确保安全可靠。加快补齐社区非经营性公共设施短板,完善城市功能,并制定配套非经营性公建设施建设管理和移交使用办法。
二、定期开展实施体检与评估
利用旗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常态化机制,年度体检结果作为下一实施计划编制重要依据,五年
评估结果作为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建立全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情况部门自评估和第三方综合评估相结合的评估制度,定期 对社会公布规划评估情况。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动态维护,确保 空间规划确定的各项内容得到落实,并对规划实施工作进行反馈和修 正。
三、健全实施政策支撑体系
完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推动相关措施建设,建立建设用地使用标准体系,从源头保障用地效率与效益,创新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再利用模式,优化利益分配机制,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高质量发展。
构建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制度体系,凝聚多方力量、融合多个专业、整合多项资金、实现综合目标,完善人口转移配套政策,配套相应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政策措施。
四、建立动态维护机制
形成公腊胡洞乡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并建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基于平台,同步推动公腊胡洞乡国土空间规划纳入“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为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提供信息化支撑。
标签: 国土空间规划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