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德县白音特拉乡国土空间规划年
?化德县白音特拉乡国土空间规划年
白音特拉乡人民政府
内蒙古申科国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二〇二三年三月
规划编制单位:内蒙古申科国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乙级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蒙〕城规编第(******)法 人:王世平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项目指导:张 珍 总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
项目负责:李雪 规划师
项目成员:赵娴妮 规划师田家欢 规划师
高春艳 | 规划师 | 郑婕 | 规划师 |
魏佩瑶 | 规划师 | ||
李雪 | 规划师 | ||
郜建峰 | 中级工程师 | ||
池轶群 | 中级工程师 | ||
郑霞 | 初级工程师 |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1条总则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全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与高质量发展相关要求,为适应白音特拉乡社会经济发展及规划管理的需要,指导城镇建设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特编制《化德县白音特拉乡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统筹协调区域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合理布局城镇体系、 产业平台、公共设施等各类空间要素,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作用和对空间性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加快完善规划实施管理机制,有效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促进白音特拉乡经济社会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第3条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低碳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达生态文明思想与理念,坚持生态 优先、绿色发展、低碳减碳的基本方针,落实并细化上位规 划确定的生态空间格局与管控要求,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意识,严守粮食安全底线和生态安全底线,促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人为本、提升品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科学布局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盘活白音特拉乡空间与产业资源,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服务能力与水平,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结合自治区东、中、西部地区白音特拉乡发展实际,深入挖掘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特色产业等特征, 突出地域特色,传承地域文化。
全域管控、集约节约
强化自然资源统筹利用和用途管制,探索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的内涵式发展路径,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
上下结合、强化实施
落实上位规划下达的核心指标,并将指标分解至村庄。强化规划实施时序,提出分阶段调控要求,确保近期项目可实施可管控,同时为后续发展预留条件,确保乡镇规划可实施、城乡发展可持续。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统筹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县、白音特拉乡二级联动和部门协同机制。强化规划编制全过程的公众参与,保障规划共谋、共建、共治。共享。
第4条规划依据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法》;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施条例》;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5、《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16、《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17、《河道管理条例》;
18、《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
19、国家和自治区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标准规范
1、《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
2、《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
3、《内蒙古自治区旗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
4、国家和自治区其他相关标准规范。
政策文件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厅字〔2019〕48号);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的意见》(中发〔2021〕1号);
4、《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 自然资发〔2019〕87号);
5、《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和现代评估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19〕38号);
6、《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关于做好近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现状基数转换、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补足、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的通知》(内自然资办发〔2021〕204号);
7、《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关于做好近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市规划衔接有关工作的通知》(内自然资办发
〔2021〕572号);
8、国家、自治区行业主管部门颁布的其他相关文件。
第5条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白音特拉乡行政辖区内全部国土空间,总面积*****.51公顷,下辖15个行政村。
第6条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目标年为2035年,近期至2025 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规划近期:2021-2025年规划远期:2026-2035年
第二章现状分析与问题识别
第一节 现状特征分析
第7条区位分析
白音特拉乡位于化德县中部。北与德包图乡交界,东与七号镇,南与河北康保县交界,西与朝阳镇和长顺镇为邻。经纬度在东经114°6′8″——114°30′31″和北纬41°50′29″——42°7′12″之间。总面积371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白音特拉农场村,距离化德县县城18公里,距离集宁市179公里(沿公路距离)。
2012年白音特拉乡恢复建制。下辖15个村委会,从西到东依次是:民建村、永红村、兴无村、新建村、白音特拉村、卜拉乌素村、民生村、二台村、通顺村、南顺村、白头山村、新民村、大西沟村、十顷地村、色庆沟村。55个村民小组。
第8条自然地理概况
白音特拉乡地处内蒙古高原的南部,地形以低缓丘陵和低山为主。西部以低缓丘陵为主、东部以低山为主,低缓丘 陵间是波状高原区,地形平坦。
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节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日照时间长,光能充足,寒暑剧变,温差大,风沙日数多,
蒸发量大,气候干燥,为多气候灾害地区。一月平均气温-16.1℃,七月平均气温18.7℃,年平均温度2.5℃。境内气温变化总趋势由西北向东南递增。≥10℃的积温*****℃, 持续天数为117天,稳定在10℃的持续天数为99天:初始日为5月20 日,终结日为9月13 日,保证率80%。最冷区为公腊胡同、六支箭乡一带。最暖区为朝阳、白土卜子乡(镇)南部。年降水量330mm,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360—250mm 递减。雨水大都集中在6-8月份。年均无霜期102天。春秋季节多风,年均大风日数67天。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干热短促。年均日照3078.7小时,境内地处高纬度的丘陵地,年蒸发量较大。年平均蒸发量为2046.1毫m,是年降水量的6.2倍,由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致使境内空气干燥,干旱现象严重。太阳辐射强。干旱、大风、霜冻为主要灾害性天气。境内除7—8月没有冻土层外,其余月份均有冻土层,冻土层深度达2.52m。解冻平均为4月2 日。
境内有内陆河和季节性湖泊。
白音特拉境内东部低山中有磁锡铁矿、萤石矿点、水晶矿点和石灰石矿点,但储量不高。旅游资源有东林场公园、 黄羊滩生态旅游开发区、恒利绿色庄园、良种繁殖场、华能风电厂和秋雨牧场式奶牛园区,具有草原生态旅游、夏季休
闲避暑的特点。但是旅游景点知名度低、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开发水平低的特点。
第9条人口经济概况
白音特拉乡户籍人口9586户*****人,常住人口2319户4469人。
乡域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农业以水地蔬菜、马铃薯、设施农业、饲草料种植为主。旱地以覆膜马铃薯、两麦、豆类、杂粮、油料为主。畜牧业主要以生猪、肉羊、肉(蛋)鸡、奶牛养殖为主。近年来,白音特拉乡依托良好的资源和区位优势,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着力培育壮大设施蔬菜、马铃薯、肉羊、奶牛、林下特禽和生态旅游等几大特色产业。目前,辖区内有恒利现代农业示范园、蒙新牧业、黄羊滩生态旅游开发区、艳阳天富硒鸡养殖基地、弘毅食品、铭东生态等龙头企业和合作社。
第10条现状用地规模
以化德县第三次国土调查为基础的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底数,其中乡域耕地总面积*****.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5.13% ;林地总面积7872.3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43%;草地总面积*****.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89%;湿地总面积27.3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7%;农业设施建
设用地总面积365.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9%;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352.6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6%;区域基础设施用地总面积366.2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0%;其他建设用地总面积142.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9%;陆地水域总面积33.4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9%;其他土地总面积16.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4%。
第11条基础设施现状
1、交通
白音特拉乡境内有G5516 国道、S105省道、S304省道、X555县道和集通铁路。G5516 国道,是苏尼特右旗—张家口,道路是一级公路,双向四车道,路基宽26m,在白音特拉乡境西南民建村、永红村、卜拉乌素村经过。S105省道,是从 呼市一满洲里的省际通道,道路是一级公路,双向四车道,道路宽度25m,柏油路面,在白音特拉乡境东北色庆沟村经过。S304省道从化德一白旗公路,三级公路,两车道,道路宽度7m,柏油路面,在白音特拉乡西部的北边、在乡东部的中间穿过。X555县道从化德一康保公路,三级公路,两车道,道路宽度7m,柏油路面,在乡域的西南部通过。白音特拉乡境内有集宁一通辽铁路。交通条件良好。
2、公共设施
镇内公共设施主要有镇政府、派出所、卫生院、信用社、农电所、小学、养老院、幸福互助院等公共设施。在公路两 侧有饭馆、商店等商业服务设施。
(1)给水
镇内共有水源井1眼,位于农电所前。水源井井水抽取到集镇南侧山丘上的水塔中,供集镇自来水。小时出水量是20吨,镇内已实现自来水普及。
(2)电力
白音特拉电源来自六十顷乡35千伏变电站。各行政村都通电。供电能够满足居民用电需求。
(3)电信
白音特拉乡域内光电缆主干线路沿省道经过,在白音特拉乡有接入口,移动信号覆盖全境。
(4)电讯
镇区内原有一个邮电所,现在房屋出租。在邮电所后院有手机信号塔,信号覆盖集镇范围。
(5)有线电视
有线电视中转站位于乡文化站院内,有接收器12套,工作人员2名。普及率100%。
(6)环卫设施
集镇内共有公共厕所15座,散布在集镇居民区中。镇内有垃圾集散点2处,分别位于集镇东和集镇西。无垃圾转运站,镇内生活垃圾采用定时焚烧填埋的处理方式。
(7)消防
集镇内没有专业消防人员和专业消防工具车辆。
第二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
第12条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同时对经济社 会发展具有约束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探求特定时空条 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活动必须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因此,资 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分析是国土空间开发活动的重要前置条件。
1.农业生产承载规模
耕地承载规模,从水资源和空间约束两个角度对耕地承
载规模进行合理计算,按照短板原理,取水资源角度和空间 约束角度的最小值,作为耕地承载的最大合理规模。水资源角度可承载的耕地规模为可承载的灌溉耕地面积与雨养耕地面积之和;空间约束角度可承载耕地规模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种植业生产不适宜区以外的耕地规模。
2.城镇建设承载规模
从水资源和空间约束两个角度确定城镇建设承载规模,按照短板原理,取水资源角度和空间约束角度的最小值,作为城镇建设承载的最大合理规模。水资源角度,通过区域城镇可用水量除以城镇人均需水量,确定可承载的城镇人口规模,可承载的城镇人口规模乘以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确定可承载的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可用水量要在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基础上,结合区域共用水结构、三产结构等确定。城镇人均需水量需考虑不同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按照生活和工业用水量的合理占比综合确定。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要基于现状和节约集约发展要求合理确定。空间约束的角度,将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城镇建设不适宜区以外区域的规模,作为空间约束下城镇建设的最大规模。
第13条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指地域国土空间承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适宜性程度,由该地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基础与潜力所决定。基于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评价结果,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将全域空间分别划分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重要区、一般区;农业生产适宜区、一般适宜区、不适宜区;城镇建设适宜区、一般适宜区、不适宜区。
1、生态保护重要性方面
化德县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公腊胡洞乡、长顺镇、德包图乡、七号镇内。极重要区结合气候特征、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地形地貌、土壤质地等多个因子评价的结果,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定区域内重点生态保护区域。经过与化德县其他乡镇作对比,白音特拉乡生态自然保护重点区域面积较少。
2、农业生产适宜性方面
通过种植业生产适宜性和畜牧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外,以约束条件最低等级将 坡度大于25°、土壤粉砂含量大于80%的区域评定为种植业不适宜区,白音特拉乡为种植业重点发展区。结合种植业发展,未来主要以朝阳镇、白音特拉乡作为种植业的重点乡镇
发展。畜牧业适宜性通过草地连片度、草地地形坡度等因素评价,对面积小于25公顷、坡度大于25°的区域评价为畜牧业不适宜区,白音特拉乡为畜牧业发展不适宜区。
3、城镇建设适宜性方面
在生态保护极重要以外的区域,开展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着重识别不适宜城镇建设的区域。将水资源短缺、地形坡度大于25°海拔1800m 以上、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危险性极高的区域,并结合区域交通可达性分析,确定为城镇建设不适宜区。主要建设不适宜因素为海拔较高、坡度较大、地质灾害危险且交通可达性较弱。白音特拉乡为城镇建设适宜区。
第三节 规划实施评估及风险评估
第14条规划实施评估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进入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白音特拉乡抓住机遇,加速发展区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带动乡域的全面发展,因此制定适当的经济与城镇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评估
1、农业应当以绿色蔬菜、粮食生产为主,以京津地区为目标市场,发展特色种植和设施农业战略。
白音特拉乡农区现状已经形成蔬菜种植特色,以绿色蔬菜供应京津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今后应加大大田蔬菜种植面积,把蔬菜产业做大。同时为满足冬季蔬菜供应,增加经济效益,建设蔬菜大棚,形成四季的蔬菜生产能力,发展设施农业。同时结合一村一品的工程,实施特色农业工程。 增加农民收益。
2、牧业发展在奶牛养殖基础上,加大京津市场需求的禽、蛋、肉养殖。
白音特拉乡的牧业以奶牛养殖为主。在此基础上,加大养殖业发展力度,以绿色养殖观念做指导,发展家养鸡、生 态猪、育肥牛、小尾寒羊为主的养殖业,为京津市场服务。
3、进一步完善白音特拉乡小城镇建设,健全城市功能,发挥小城镇中心作用。
白音特拉小城镇建设已经形成良好的基础,带动了商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规划期内继续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医疗、行政、文化等公共设施和电、水、排污、道路等基础设施,提供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居民和企业集聚。充分发挥白音特拉乡的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作用,提高教育、医疗和商业的规模和服务水平,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4、白音特拉集镇应当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吸引人口向集镇集聚。
白音特拉乡没有工业基础。现在集镇开始建设酱菜厂,农产品加工业开始发展。今后应预留工业用地,积极发展工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企业进入,提高经济规模。
5、完善乡域内供电、通信、道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镇内电力、通信等条件比较完备。但是乡村道路条件较差,逐步建设乡村道路,改善农村居民点出行条件。
社会发展评估
1、教育事业:乡域主要解决学龄前儿童教育问题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区域内中小学合理布局,健全学校设施,提高教学水平。
2、科技事业:加强对农业和畜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培养、引进科技人才。
3、文化事业: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建设草原书屋,增加藏书量,丰富农民的业 余文化生活。
4、医疗卫生: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服务设施,提高新
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大病报数额,解决农民的看病难题。
5、推进农村的社会保障事业: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做好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和扶贫的衔接配套工作。
第15条风险评估
依据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与承载规模评价、城镇建设适宜性与承载规模评价三个评价结果,并结合现状问题综合研判化德县白音特拉乡存在的风险。生态保护方面,化德县整体水土保持功能较好;水源涵养功能由于其地表水资源地形地势及气候降水的影响相对较好;防风固沙功能相对较好;生物多样性功能较为良好,主要为化德县境内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其物种较为丰富,有较大规模的林地、灌木、草原生态系结。依据生态保护功能评价结果,其风险主要为化德县生态保护区规模较大,区域内禁止建设和破坏生态环境,其内部建设用地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影响。农业生产方面,种植业适宜性整体较好,虽然种植业不适宜区面积较小,区域内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但由于化德县地形起伏较大、水资源较少因素,耕地基本为旱地,优质耕地及水浇地相对较少,对农作物种类及产量造
成一定的影响,且受水资源和地形的影响,适宜白音特拉乡耕地的灌溉方式较为单一。白音特拉乡畜牧业以人工圈养为主,畜牧业发展势头较好,可向规模化养殖发展,未来主要风险为养殖场的高标准化、高产量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并且对养殖场规模的扩大和选址由于地形的影响相对受限。城镇发展方面,由于化德县地形,资源的影响,其城镇建设相对缓慢,同时由于人口对外流失和乡镇人口向中心城区转移,导致乡镇劳动力锐减,乡镇建设缓慢,城镇发展面临的风险较大。
第四节 主要存在问题
第16条土地用途过于单一
由于白音特拉乡地处内蒙古高原的南部,地形以低缓丘陵和低山为主。西部以低缓丘陵为主、东部以低山为主,低缓丘陵间是波状高原区,山地坡地较大,林草地面积*****.06公顷,覆盖率达61.33%,农用地约占土地总面积95%,土地用途较为单一。
第17条产业发展乏力
经济基础较差,乡域经济以农业、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处于初级种植阶段,加工业为初级加工且未形成品牌,旅游处于预备期,现有企业就业带动弱。整体经济基
础较差。
第18条基础设施不完善
乡域内村镇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低,服务能力差。道路不成体系、缺乏停车设施;环卫设施不足,污水处理缺乏;防洪能力有待提升等。
第19条村庄建设滞后
乡域范围内其他行政村和自然村多属自然形成,布局分散,杂乱无序,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缺乏,环境质量差、各项建设严重滞后。
第三章 规划定位与目标
第一节总体定位
第20条规划定位
化德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白音特拉乡发展定位是:一般乡镇。规划白音特拉乡发展定位为:以绿色农业种植为主,旅游为辅,打造绿色农贸农牧型乡镇。
第二节 规划目标
第21条发展目标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国土开发利用方式、全面提高国土质量和效率出发,做优增量,盘活存量,注重内涵提升,开发提质,制定各阶段城镇发展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在经济质量和公共服务能力;经济增长和人均指标居化德县前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生态环境发展目标—重在生态空间保护和环境品质塑造;提高环境治理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逐年加大环保投入,建设天蓝、水清、地绿的优美人居环境。
产业发展目标—重在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都市农业
和旅游休闲产业,一、三产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镇村发展目标—重在镇村体系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构建区域层次分明、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的镇村体系,通 过土地整理、流转、产业转型升级,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 好型示范村镇。
第22条规划指标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国土开发利用方式、全面提高国土开发质量和效率出发,做优增量,盘活存量,注重内涵提升、开发提质,从创新、协调、绿色、宜居、集约等方面制定各阶段城镇发展目标。规划指标体系表详见附表一。
第四章总体格局与结构
第一节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第23条区域协同
构建生态保护格局
依据生态保护重要性,构建“一廊、多节点”国土生态保护格局,一廊为南北向S304省道生态廊道,多节点包括沿乡域内多处生态空间形成的生态节点。
保障生态农业发展格局
依据农业空间生产适宜性,构建环镇区生态农业空间,
发挥农业多样功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种养加产业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充分挖掘生态农业与乡村景观的多样功能,因势利导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乡村基础设施,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创立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园区,以产业开发示范园区为依托,形成并壮大在保护中开发与开发中保护的新兴产业集群,壮大种养加销联合体建设,促进乡域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以科技创新带动县域科技创业,
为营造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发展格局奠定良好基础。
优化城乡建设发展格局
依据城乡建设适宜性,根据上位规划定位、发展目标和现状条件,立足大城市发展定位,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突出 “核心带动、县域支撑、城乡融合”,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形态,完善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第24条总体格局
按照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布局农牧生产、生态保护和城乡建设等空间,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和交通、能源、产业等发展布局,明确开发保护区域、轴带及重要节点,优化确定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总体格局。
1、农牧生产空间
以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为主体功能,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国土空间,主要包括永久基本农田、一般农田等农业生产用地以及村庄等农村生活用地。
白音特拉乡划定农业空间*****.53公顷,占全域58.49%。
2、生态保护空间
具有自然属性的,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
荒地、荒漠等。
白音特拉乡划定生态空间*****.37公顷,占全域39.06%。
3、城乡建设空间
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以及部分乡级政府驻地的开发建设空间。
白音特拉乡划定建设空间899.60公顷,占全域2.45%。
第二节 控制线约束
第25条永久基本农田
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要求,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规划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面积*****.95公顷,占区域总面积33.22%,永久基本农田均匀分布在全域。
第26条生态保护红线
是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的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将最新三区三线成果套合分析,区域内部涉及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99.56公顷,占区域总面积0.82%。
第27条城镇开发边界
规划期内,区域实行城镇开发边界管控,落实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制度,保障城镇用地的供给,白音特拉乡不涉及城镇开发边界。
第28条其他控制线
村庄建设边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进行村庄开发建设及需要重点管控的国土空间范围,是规划相对集中的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以及因村庄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白音特拉乡镇区的村庄建设边界面积为77.93公顷。
第三节 规划分区
国土空间规划分区是以全域覆盖、不交叉、不重叠为基本原则,以国土空间的保护与保留、开发与利用两大管控属性为基础,根据市县主体功能区战略定位,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策略,具体划分区域的规划空间。如根据白音特拉乡辖区内资源禀赋条件,白音特拉乡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乡村发展区、城镇发展区、能源资源发展区六类分区。明确各分区的核心管控目标和政策导向,同时,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情况细化分区。
第29条生态保护区及管控要求
生态保护区是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或生态敏感脆弱、
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陆地和海洋自然区域,包括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集中划定的区域。
白音特拉乡划定生态保护区面积为299.56公顷,占全域总面积0.82%。
生态保护区内国土空间用途准入、退出按照《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实施意见》以及生态保护红线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管控。应以严格保护、禁止开发区域进行管理,实行最严格的准入制度,严禁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原国土用途。严禁围填海行为。区内原有的村庄、工矿等用途,应严格控制建设行为的扩展并应根据实际发展需要逐步引导退出。
对于未划入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的其他区域,采取“名录管理+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相结合的方式细化管理规定,以保护为主,并以开展必要的生态修复。应依法依规按照限制开发的要求进行管理,允许在不降低生 态功能、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的相 关法定程序、管制规则的前提下,允许适度开发利用。
可将生态保护区细分为自然保护地核心区、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自然保护地以外生态保护红线区等。
第30条生态控制区及管控要求
生态控制区是生态保护红线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限制开发建设的陆地和海洋自然区域。
生态控制区内经评价在对生态环境不产生破坏的前提下,可适度开展观光、旅游、科研、教育等活动。对原住居民,在保证其生产生活必要需求的基础上,可对其生产生活设施进行有限改造;原则上严格限制各类开发建设行为以及种植、养殖活动;应根据规划逐步迁出不符合要求的各类工矿企业。海洋的生态保护修复区,应严格限制不符合保护目标的开发活动,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
可将生态控制区细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修复区、生态保留区等。
第31条农田保护区及管控要求
农田保护区是永久基本农田相对集中需严格保护的区域。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就是对法律规定的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特殊保护。一经划定,在规划
期内必须得到严格保护,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不得擅自占用和改变。
白音特拉乡划定农田保护区面积为*****.95公顷,占全域总面积33.22%。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管控要求为:
1、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禁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一切城乡开发建设活动。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
2、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沙、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
3、对基本农田图斑内存在非农建设用地或者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为耕地,规划期内确实不能整理复垦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
4、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5、禁止闲置、荒芜、破坏污染基本农田,禁止企业或畜禽饲养场直接向区内农田排放废水、废气等。
可将农田保护区细分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等。
第32条乡村发展区及管控要求
乡村发展区是以农民生活、农林业生产为主导用途的国土空间,严控大规模的城镇建设。是指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外,为满足农林牧渔等农业发展以及农民集中生活和生产配 套为主的区域。
白音特拉乡划定乡村发展区面积为*****.60公顷,占全域总面积65.58%。
乡村发展区管控要求: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的前提下,村庄建设区准入宅基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仓储、农家乐、民宿、创意办公、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等农村生产、生活相关的用途。原则上禁止大型工业园区、大型商业商务酒店开发等大规模城镇建设用途。
已批准村庄规划覆盖的区域,村庄建设区的准入应符合村庄规划的要求。已批准村庄规划未覆盖的区域,各项村庄建设用地和各类配套设施用地应优先利用闲置地和荒废地,尽量少占耕地,新增建设用地应符合规划确定的人均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要求,优先保障农村宅基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建设需求,宅基地建设应依法落实“一户一宅”要
求,遵守地方宅基地建设标准;公共服务设施应严格按照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和布局要求进行建设。
可将乡村发展区细分为村庄建设区、一般农业区、林业发展区、牧业发展区等。
第33条城镇发展区及管控要求
城镇发展区是指城镇开发边界围合的范围,是城镇集中开发建设并可满足城镇生产、生活需要的区域。
白音特拉乡不涉及城镇开发边界。
第34条能源资源发展区及管控要求
能源资源发展区是指为适应国家能源安全与矿业发展的重要陆域采矿区、战略性矿产储量区等区域。
白音特拉乡划定能源资源发展区面积为140.41公顷,占全域总面积0.38%。
可将能源资源发展区细分为矿产资源开采区、化石能源发展区、清洁能源发展区等。
第四节 用途结构调整
第35条优先保足生态用途
提升水源涵养功能。加快实施水源涵养治理工程,大幅增加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用地比例,合理调控水文生态过程,发挥高效水源涵养作用,涵水于地、涵水于林草,全
面提升生态系统涵水功能。
推进造林绿化工程。以优化区域生态环境、阻沙尘保水源为目标,全面推进城乡造林绿化,整体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以有效增加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为目标,加强湿地生态修复,整体提升湿地生态功能。通过严格保护与“退耕还湿”相结合,逐步扩大湿地面积。保护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
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采取自然生态型恢复措施,加强河岸带修复,在河岸、湿地岸边、坡面和水边种植适宜滨河地带生长的植物,利用植物根、茎固岸。发挥生态和景观的双重功能。利用现有地形,对沙土堆进行整理改造,形成适合沉水、浮水、挺水和湿生植物生长,提供各类物种的栖息环境,增加物种种类和数量,恢复生态多样性。
第36条合理保障农业用途
严格保护耕地。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任务。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优质耕地保护;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努力补充优质耕地,改造中低产田,实现“提质改造”。
逐步增加和优化林地布局。合理优化林地布局,扩展绿色生态空间。增加重点生态区内的林地布局,保障绿化工程
的建设;充分利用农村空闲地、坑塘等,开展村镇绿化,以绿治脏、治乱、治差,有效改善村庄环境。
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业设施用地,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适度增加现代农业附属设施、配套设施等设施农用地,合理保障设备、原料、农产品临时存储、分拣包装场所用地,晾晒场、粮食烘干设施、粮食和农资临时存放场所、大型农具临时存放场所等用地需求。科学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引导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支持农村产业振兴。
第37条提升国土景观风貌
科学实施河道和水体治理,有序引导水体周边围垦耕地的合理退出,保护和恢复水体自然岸线。积极开展历史遗漏闭坑矿山的综合整治,引入先进的生态重建和恢复治理手段,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本着“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的原则,采取地貌重塑、土体再造、植被恢复、土地复垦等工程措施,恢复生态利用功能,重构山体景观。
第38条协调基础设施用途
按照县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合理布局基础设施,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利用需求。合理布局供水设施,因地制宜建设村镇集中供水设施,改善饮用水条件;因地制宜建设村镇污水排出系统,保留并扩建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完善乡镇污水处理系统,增加偏远村庄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采
取增容、升级与新建结合的方式,增强变电站供电能力和覆盖范围,完善输电线路的配套,进一步增强电力供应能力;保障电信、邮政等基础设施的用地供给,实现移动通信网络、邮政服务体系的全面覆盖;保障垃圾集中处理厂建设,统一布局垃圾转运站,实现垃圾的集中处理。
第39条优化城镇工矿用途
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措施,严格控制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优先保障重点建设项目,优先用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民生设施建设。适度增加农村新 建建设用地规模,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积极引导城镇低效用地的再开发,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全面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动城区有机更新。拓展存量产业用地盘活路径,全面提升城区能级和品质。保持合理开发强度,提升空间品质和经济密度,以强度换取空间涵式增长,以公共空间和绿地空间增长促进品质提升。
持续减少采矿用地规模,合理引导矿山集中发展、规模生产,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积极引导小型矿山有序退出。
第40条合理引导村庄布局
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合理优化村庄布局,引导易地扶贫搬迁和村庄撤并,推进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对处于生态敏感区域、自然灾害易发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人口较少的村庄实施撤并,向交通条件好、规模较大的村庄、中心村、乡镇镇区、中心城区集中。位于城镇主要建设区的村庄纳入城镇发展建设统一考虑,逐步实现村庄城镇化的转变。
第41条战略预留
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899.27公顷用地全部用于城镇建设,预留了0.88公顷留白用地,在村庄范围内预留不超过建设用地5%留白用地,村民居住农村公共公益设施、乡村文旅设施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用地可申请使用,留白用地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
国土空间结构调整表详见附表二。
第五章 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
第一节 耕地资源
第42条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目标
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
化德县位于内蒙古中部南缘,曾是自治区级贫困旗县之 一,“十三五”时期化德县经济社会获得进一步发展,全国 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作以来,化德县紧跟国家的步伐,积 极展开保护基本农田的工作,坚持农牧业农村牧区优先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三牧”工作硬任务,深入实施全县农牧业农村牧区重点工作,稳住 农牧业农村牧区稳中有进的好势头,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 展打下坚实基础。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土地问题事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节 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任务光荣而艰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我国节地型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经统计化德县2020年变更数据,白音特拉乡耕地面积为*****.79公顷(其中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95公顷),因白音特拉乡地势平坦,所以耕地基本覆盖整个区域。
耕地保护既要保障粮食的安全,也要保障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主要是通过各项总量指标为“三区三线”控制,自上而下将国家耕地保护目标逐级落实,使得县级依据上级的规划要求,逐步调整本级各种国土资源利用水平,且能合理设计实施性指标。
1、围绕现有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目标, 充分分析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情况,在各项非农建设尽量少占或者不占耕地的前提下,预测占用耕地的数量,合理确定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依据现有的耕地面积、分布、质量等级和利用情况,实事求是科学确定耕地保有量和永久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2、已经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不得调整,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成果的稳定性与信息的真实性,空间规划编制设计永久 基本农田面积指标减少的,按照空间上由远及近,质量上由 低到高的原则,逐步退出位置偏远、质量较差的耕地,涉及保护面积指标增加的,应当按照空间上由近到远,质量上由 高到低的原则优先划入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等重要位置的优质耕地。
3、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与生态红线、城镇开发边界要协调,对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禁止人为活动区域的永久基本农田,经自然资源部和农业农村部论证确定后应逐步退出;非禁止人为活动的永久基本农田需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可逐步退出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用冲突的,要优先保障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优化调整城镇开发边界。
为实现上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对耕地保护确定的基本要求,耕地保护目标预测采用多目标线性规划,确定规划 目标年粮食需求量和预测各类农作物耕地单产,然后结合当地的耕地保护制度求出各类农作物的耕地需求量之和根据化德县未来耕地数量变化的预测,计算最小人均居民耕地面积,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大部分地区利用此模型对耕地 需求量进行预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建设项目 入驻化德县,如机场及各项基础设计的建设等,为适应社会环境耕地资源的结构也应当做出适当的调整。
第二节 水资源
第43条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目标
化德县列入县级“河长制”管理的主要河流共7条,按水系划分为内蒙古高原内流区阿拉腾格达斯水系、布朗淖尔
水系和察汗淖尔水系。其中在阿拉腾格达斯水系的河流布尔噶斯图郭勒(七号河)最长,河长55.248km,流域面积719.01k㎡,发源于化德县德包图乡长春沟,其中流经白音特拉乡,主要做防洪、蓄水之用。化德县水资源总量为3994.16万m3,地表水资源量657万m3,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3337.16万m3。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22.7mm,水资源相对匮乏。对于已有的行洪河道和湖泊管理范围进行划定保护,保护原则为:
1、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修建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禁止设置拦河渔具,弃置矿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等;重点区域内禁止种植高秆农作物、芦苇、杞柳、荻柴和树木(堤防防护林除外)。
2、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堆放、倾倒、掩埋、排放污染水体的物体。禁止在河道内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容器。
3、在堤防和护堤地,禁止建房、放牧、开渠、打井、挖窖、葬坟、晒粮、存放物料、开采地下资源、进行考古发掘以及开展集市贸易活动;禁止进行打井、钻探、爆破、挖筑鱼塘、采石、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动。
4、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严禁未经许可采砂、取土、淘金、弃置砂石或者淤泥;严禁未经许可在河道滩地开采地下资源及进行考古发掘;严禁未经许可开展工程项目建设。
第三节 林地资源
第44条林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目标
经统计化德县2020年变更数据,白音特拉乡林地面积为7872.32公顷,在整个乡域内基本全覆盖。对于天然林、公益林提出管控措施。
1、建立天然林休养生息制度。落实好国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对纳入保护重点区域的天然林,除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维护天然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必要 措施外,禁止其他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天然林抚育作业 的,必须编制作业设计,经林草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 依托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培育大径材和珍贵树种,维护国 家木材安全。
2、严管天然林地占用。严格控制天然林地转为其他用途,除国防建设、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特殊需要外,禁止占用保护重点区域的天然林地。在不破坏地表植被、不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前提下,可在天然林地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
3、采用分离管护的责任制度。在实际管护工作中,将责任进行分离,并且将其交予集体做到统一管护。依据经营权及所有权分离模式为基础,保证当地农户林地经营和使用权,可在一定程度上将农户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4、做好生态公益林管护监管作业。管理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发布的管理制度对需要保护的生态公益林区域进行管护。建设一个强大且专业的管理团队,落实日常管理巡视工作,对破坏生态公益林的违法行为进行管控。同时要进行定时检查和管理,针对不同灌木、林木进行个性化的监督管理。
5、严格预防森林火灾。某些地区生态公益林会因地理和气候因素影响,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森林火灾,使得生态公益林受到巨大危害,危害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对于森林火灾,管护人员一定要做好科学的预判和预防措施,在林区内设置防火宣传牌,对当地群众宣传防火的重要性,提升所有人员的防火意识。对当地群众科普有用的防火灭火技能,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火灾损失。
第四节 草地资源
第45条草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目标
经统计化德县2020年变更数据,白音特拉乡草地面积为*****.92公顷,在整个乡域内基本全覆盖。对于草地资源提出管控措施。
1、草地使用者必须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在草地管理部门指导下,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人工种草,补播牧草,封山、封滩育草,轮种、轮封、轮牧等建设改良措施,逐步增加人
工草场或半人工草场面积,提高覆被率和优良牧草比例。
2、对草地鼠、虫灾害必须实行药物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方针,积极除治,保护草地。禁止猎捕益鸟、益兽。
3、采取举办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召开现场会等形式,普及草原法律法规知识。
4、加大对未批先建、非法征占用草原和草场上开展临时施工作业的企业进行摸底清查,并敦促企业按要求规范办理征占用草原的登记、审批、审核手续。
5、全面开展草原资源调查工作,调查境内野生牧草品种的种类及数量的变化情况和草原植被盖度、枯落物多少,地表特征等重要指标数据,详细记录,为有效、科学地进行草原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第五节 湿地资源
第46条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目标
化德县湿地资源主要为内陆滩涂,经统计化德县2020年变更数据,白音特拉乡湿地面积为27.34公顷,主要分布在色庆沟村。落实湿地保护面积目标,积极推进合理利用,
严格限制建设项目占用湿地,严禁开垦排干湿地、永久性截断湿地水源等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活动,提出管控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
健全湿地保护修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湿地保护修复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组织协调工作,强化湿地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能。把湿地保护纳入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负总责,对湿地保护进行科学决策,及时解决重大问题,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实施湿地资源双量管控。进一步完善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湿地保护工作合力,确保实现湿地保护修复的目标任务。
2、加强湿地执法
严格执行国家湿地保护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结合实际制定区域湿地保护管理制度,推动全区湿地 资源保护管理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湿地保护管理相关部门 根据职责分工依法对湿地利用进行监督检查。加强与技术支 持单位合作,依托“卫片”获取违法线索,严厉查处各类破坏占用湿地行为,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破坏的,由湿地保护管 理相关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情节严重或逾期未恢复原状 的,依法给予相应处罚。
3、增加资金投入
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形成政府投资、社会融资、个人投资等多渠道投入机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湿地保护管理的投入力度,整合统筹使用林草、水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科技等部门与湿地保护相关的各级各类资
金。
4、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湿地应用科学研究,突出沼泽湿地修复、河湖湿地演变、水鸟栖息地生境改善的关系研究,加快湿地保护、生 态修复、合理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控格局,利用卫星遥感、违法图斑比对、视频监控系统等数据信息资源,在日常管护、违法查 处、决策辅助中发挥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湿地资源管理的数 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5、开展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以世界湿地日、黑龙江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等为契机,大力宣传湿地保护的重大意义、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提高参与湿地保护与修复的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保护 湿地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参与度和影响力,动员公众参与 湿地保护和相关知识传播。
第六节 沙地资源
第47条沙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目标
经过分析化德县2020年变更数据,白音特拉乡乡域内无沙地资源。
第七节 矿产资源
第48条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目标
化德县矿产资源具有分布广、种类少的特点,已发现的矿产约有上15种,矿产地23处,矿产有铁、钨、花岗岩、萤石、硅藻土,均为小型矿床。全县优势矿种主要有萤石、花岗岩矿等;矿产品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主要为氟化工、硅化工、石材制造等。白音特拉乡矿产资源有辉铜矿,胆矾,珍珠岩等。对于已有的矿产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并提出相关措施。
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需要做大经济规模,缩小资源消耗总量,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主要途径是转方式、调结构、靠技术、优布局、挖潜力。
2、调整产业结构。从高资源密集型向低资源密集型转化,从产能过剩型向产能适度型转化,从贸易失衡型向贸易平衡型转化,从小规模分散型向大规模集聚型转化。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化,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化;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拓展型转化,从低端低值型向高端高值型转化。
3、依靠技术突破。技术突破可以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巨大跨越,要开发利用新型开采技术,降低开采过程中的资 源损失,加强对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等技术创新,大力发展 和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产业链接技术、回收再利用技术、
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4、优化布局。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禁止开发地区的矿产资源坚决不开发,适度开发地区的矿产资源据点开发,重点开发的矿产资源深度开发优化开发地区综合高效利用矿产资源。开发后的资源按照环境承载能力的要求,按照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模式,建设地域生产综合体,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5、挖掘潜力。依靠科技挖潜力,开展科技攻关,突破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尾矿和熔炼渣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瓶颈,加强共伴生资源的多元利用、梯级利用和高值利用,发展综合利用。依靠工艺挖潜力,优化工艺流程,加强流程再造,实现闭环生产。依靠管理挖潜力,利用现代管理技术,扩大管理幅度,延伸管理深度,提高产品档次,提高服务质量。
第八节 建设用地资源
第49条建设用地利用措施
经过分析化德县2020年变更数据,白音特拉乡建设用地面积为861.61公顷,具体建设用地指标表见附表三,对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出具体措施。
1、积极盘活低效、存量土地。结合化德县实际,积极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措施,大力盘活低效、存量土
地。制定鼓励政策措施,引导和规范企业参与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实行存量土地储备制度,制订相应的政策予以有偿收回,变存量为储备来调节土地供给和要求。
2、摸清存量,推进批而未供土地有效利用。
3、严格规划管控,促进建设用地科学高效利用。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规划城镇闲置、低效建设用地再利用,严格界定搬迁撤并类村庄标准和范围。利用“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相结合管制的方式,对城镇开发边界内外的建设实行管控。
4、严格土地征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对不符合公共利益情形的,一律不得启动土地征收。符合法定条件确需征收土地的,依法组织开展调查、评估、公告、听证、登记、协议等土地征收前期工作。土地征收经依法批准后,及时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补偿费用。
5、严格用地审批,规范建设项目用地管理。坚持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跟着项目走,以符合产业政策、用地政策和真实有效的项目落地作为配置计划指标的依据。统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指标使用。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持续加强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力度,凡不符合规划、
没有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一律不予批准。
6、严格批后监管,提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通过降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核算比例、实施区域限批停批等措施,推动批而未供土地处置。执行倒查责任、征缴闲置费、依法无偿收回等,分类处置因政府、企业等原因造成的闲置土地。设置专人专岗开展土地利用全程监管、动态巡查,提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
第六章镇村统筹发展
第一节 人口与城镇化引导
第50条人口预测
白音特拉乡现状户籍人口9586户*****人,常住人口 2319户4469人。与上一版总体规划作比较,白音特拉乡人口为负增长,考虑短期内三孩政策对人口增长的利好,预测2025年乡域总人口2.15万,2030年2.2万人,2035年2.25万人。近年来,成年人口逐渐向县城、城市及经济发达的地区流动,造成了乡镇劳动力缺乏,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严重,农村人口流动主要是因为外出务工。
农村流动人口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关系问题、农村流动人口对城市社区生活的适应问题,均为农民所期盼政府予以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镇村体系规划
第51条镇村等级体系
村镇体系等级结构划分三级:中心镇区—中心村一基层村。
中心镇区:1个,以现状镇区为依托,向周边发展,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流活动中心。
中心村:1个,与中心镇区及各基层村交通方便,公共
服务设施相对完善,主要服务周边村庄。
基层村:54个,是辖区生活聚集和生活服务中心。
第52条村庄分类
为有效指导区域内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满足化德县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需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根据国家五部委发布的《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等要求,对各行政村按照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其他类等五种发展类型进行分类,详见附表六。
第三节 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53条产业定位与发展目标
根据上位规划白音特拉乡为一般乡镇,绿色农业种植为主,旅游为辅。乡域的生产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生态防护林种植。
生态防护林草地:布局在乡域土地坡度大于10度的坡地上。这类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容易起沙尘天气。种植林草既能防护土地,减少风沙,也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养殖业:乡域发展大型养殖园,集中养殖肉羊、奶牛、肉牛。
种植业:乡域种植业分为大田种植和大棚种植。大棚种
植规划在白音特拉集镇西南部,以种植蔬菜、花卉为主。大田种植主要规划在乡域土地平坦的沟滩地上,以种植蔬菜、马铃薯、饲草种植为主。
风力发电新能源产业:白音特拉乡属于风能丰富区,也是太阳能高值地区之一,依据现状,白音特拉乡大部分区域均有光伏新能源发电项目,未来会有更多新能源项目落地, 充分发挥新能源优势。
第54条产业空间优化布局
1、优化第一产业
从事第一产业的企业主要有恒利农业、蒙新牧业、艳阳天富硒鸡养殖基地、昇扬肉羊养殖、双峰驼业和大好河山生猪养殖场等,优化种植结构,扩大特色农业种植规模。与三产旅游项目结合形成特色化、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2、壮大第二产业
乡域内现有从事第二产业的企业主要有弘毅食品、铭东生态、档案盒厂、天亿肥业、多丰面粉加工厂等,充分发挥 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发展壮大“二产”,既有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保障市场竞争力,也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 经营和延伸价值链。
3、强化第三产业
乡域内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和商户主要集中在白音特
拉村,鼓励其他村庄积极发展旅游业,目前有图时光民宿、鸿雁淖、恒利民俗馆和路边经济、餐饮服务等,阿淖山与卜拉乌素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正在规划建设当中。
(1)结合阿淖山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提升乡域文旅相关产业建设,如民俗、农家乐以及商旅服务业,配套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2)依托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构建全域农业景观,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等旅游业。
(3)白音特拉小城镇建设已经形成良好的基础,带动了商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规划期内应继续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医疗、行政、文化等公共设施和电、水、排污、道路等基础设施,提供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居民和企业集聚。充分发挥白音特拉的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作用,提高教育、医疗和商业的规模和服务水平,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四节 历史文化保护
第55条物质文化遗产
四麻沟遗址发掘,对于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要全力支持四麻沟遗址发掘和保护工作,把四麻沟遗址作为文化旅游的战略内容,与打赢脱贫攻坚相结合、与乡村振兴发展相结合,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脉络,认真
领会历史文化内涵,把四麻沟遗址做成文化旅游扶贫项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目前,四麻沟遗址已发掘面积1000㎡,出土古代房址 16座,有圆形、长方形、方形,并有早晚关系,出土有500余件文物,有石器、骨器、陶器、动物骨骼等。通过目前发掘情况推断,四麻沟遗址文化时代可能从距今8400年左右延续到7800多年左右,并且有连片迹象。
该遗址的发现,为化德县增添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了文化遗产内涵,有助于化德县提升文化知名度、打造文化名片。目前四麻沟遗址,形成了连片和延续的特点,四麻沟遗址的发掘,将在全国甚至世界层面产生巨大影响。
据悉,四麻沟遗址是国家主动授权内蒙古考古发掘2个项目其中之一。作为四麻沟遗址重要组成部分的裕民文化遗址,是内蒙古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早期遗存,先后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家六大考古新发现。
第56条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指示要求,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及《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历史文
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现就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1、将历史文化遗产空间信息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各地文物主管部门要会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文物资源专题调查和专项调查,按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数据标准,结合建立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及时将文物资源的空间信息纳入同级平台,建立数据共享与动态维护机制。
2、对历史文化遗产及其整体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在市、县、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统筹划定包括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水下文物保护区、地下文物埋藏区、城市紫线等在内的历史文化保护线,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严格保护;针对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空间分布集中的地域,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依存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空间,明确区域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的空间管控要求;历史文化保护线及空间形态控制指标和要求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作为实施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的 重要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中涉及文物保护利用的部分应征求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意见。
3、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类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管理。文物
保护类专项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报批前,省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对保护规划成果是否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审查。
4、严格历史文化保护相关区域的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经依法批准的详细规划是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依据,不得以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计方案、实施方案等取代详细规划实施规划许可。
5、健全“先考古,后出让”的政策机制。经文物主管部门核定可能存在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要实行“先考古、
后出让”制度,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原则上不予收储入库或出让。具体空间范围由文物主管部门商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确定。在文物主管部门完成考古工作,认定确需依法保护的文物,并提出具体保护要求后,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土地出让中落实。暂不具备考古前置条件的,文物主管部门应在土地出让前完成考古工作。
6、促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在不对生态功能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允许在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开展经依法批准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文物保护活动,以及适度的参观旅游和相关必要的公共设施建设,促进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合理利用。
7、加强监督管理。各级主管部门应建立协调机制,增
强工作联动,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体系,有关执行情况纳入城市体检评估和自然资源执法监督范围。对违反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第五节 特色风貌塑造
第57条建筑风貌塑造
1、传统建筑风貌区控制及引导
该风貌区位于老镇区,重点考虑老镇区原有的空间肌理格局,保证老镇区原有的空间尺度及建筑风貌,使城镇建设始终具有历史性及传承性,同时又展现一定的时代精神风貌。
(1)建筑形态:考虑传统空间肌理格局的延续。商业建筑可以群体组合为主,结合轴线进行组织;注重各体块间 的协调,建筑形体变化丰富,体量不宜过大。
(2)建筑风格:以传统建筑为主,同时融入地方特色,形成简约、实用,但又富有文化底蕴的建筑风格。
(3)建筑材料:以砖、石材、混凝土、红瓦等材料为主要建筑材料,注意传统材料砌筑工艺的运用和材料质感、肌理的处理。部分商业建筑可适当采用质感涂料以及可塑性强、有现代感和光泽的金属为建筑材料。
(4)建筑色彩:以红色调为主(延续现状城镇色彩),辅以冷色系列,形成冷暖变化,局部点缀较亮的色彩,烘托 镇中心氛围,商业街区可选较丰富的色彩。
2、现代宜居风貌区控制及引导
该风貌区属于新建区,是城镇发展扩展区。
(1)建筑形态:行政办公和商业建筑可以群体组合为主,结合轴线进行组织;注重各体块间的协调,一般性建筑形体简洁,重点建筑形体变化丰富。
(2)建筑风格:追求传统地域风格与现代建筑风貌的统一,在细节处理中引用传统建筑符号。
(3)建筑材料:以砖、混凝土等为主要建筑材料,注意材料质感、肌理的处理。
(4)建筑色彩:以中低明度淡彩色灰色系、中低明度土黄色系,如白色、冷灰色、土黄色为主,辅以适量红色、桔红暖色。
3、历史文化风貌区控制及引导
该风貌区位于东北方。为历史文化塑造区。
(1)建筑形态:形象应简洁、大方,体现杂技文化产业特色。
(2)建筑风格:现代与传统建筑相结合,与现有园区建筑相协调,体现地方特色。
(3)建筑材料:以砖、石材、灰瓦等传统材料为主要建筑材料,注意传统材料砌筑工艺的运用。
(4)建筑色彩:以中明度无彩色灰系为主,如冷灰色、
白色,辅以适量红色、桔红暖色。
第58条特色风貌管控措施
1、加大乡村风貌管控力度
切实加强新建农房和村庄风貌管控,防止大拆大建和乡村景观城市化,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坚持规划建设一盘棋,明确村庄布局分类,细化分类标准,因地制宜界定乡村建设规划范围,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和乡村生态空间,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紧盯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倒、乱埋、乱烧等突出问题。立足村庄现有基础,明确乡村环境风貌的特色目标、系统内容和实施措施,着力整治村庄公共环境,引导群众按照规划建设农房,实现村庄风貌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2、积极整治蓝色彩钢瓦
结合乡村建设实际,组织开展蓝色彩钢瓦专项整治行动,坚持点面结合,梯次推进,多措并举,坚持堵源头、控增量、去存量,逐步消除农业行业和农村建筑中的蓝色彩钢瓦等高艳度材料,促进村庄建筑色彩与自然色彩相融合,乡村建设风格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农民教育引导,大力推广有乡土特色、地域风情、节能环保的农村建材,确保整治成效不反弹。
3、着力改善村庄公共空间
依法依规持续推进农村拆违(危)拆临,整治残垣断壁,清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排乱倒,整治乱贴乱画,加强农村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三线”维护梳理改造,提升乡村空间景观。注重乡土味道,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庄风貌,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4、扎实推进乡村绿化
把村庄绿化与基础建设、环境整治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村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坚持宜树则树、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花则花,持续增加绿化总量,提升绿化质量,促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要引导鼓励村民通过“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植树推进村庄绿化,充分利用荒地、边角地、空闲地、废弃地等建设村庄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保护好古树名木、风景林、围村林等原有绿化,做好与新栽树木之间的衔接,体现乡村绿化的整体性、协调性。因地制宜开展荒山荒地荒滩绿化,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和修复,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安全。
第七章镇区(乡集镇)规划
第一节 用地规模与布局
第59条功能结构
形成“一心一廊三片区”的功能结构。一心:白音特拉乡政治文化中心。
一廊道:经济发展廊道:沿省道S304的农业经济发展廊道。
三片区:
农牧业保有区:以林地和牧草地为主;
生态修复及旅游发展区:以林地,草地主;
建设用地整理区:建设用地、耕地混合区域。
第60条居住用地规划
规划居住用地33.16公顷,占建设用地9.30%。
1、原则和目标
(1)居住用地建设以新房建设和旧房改造相结合。住房屋要逐步按照规划改造。
(2)居住区改造和建设要控制人均用地,注重道路建设、房屋间距、房屋朝向,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3)居住用地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居民小区,以4层住宅为主,配备绿地、公共建筑;另一种是村民小区,以 平房为主。小区以干路、支路为界。
(4)村民住宅以低层住宅为主。
(5)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选用我国小康住宅建设标准作为镇规划目标。规划到2035年人均居住面积30㎡,人均建筑面积35㎡。
2、居住小区规划标准
(1)居住小区的建筑密度不高于40%;居住小区容积率不高于1.0;居住小区绿地率不低于35%。
(2)居住小区的住宅布置形式,朝向为南或南偏东, 平行布置,长边朝阳;最小间距不小于1.17Hm。
3、村民小区规划标准
村民小区为组团布局,组团之间道路宽度不小于4m。村民小区建筑密度不高于50%,绿地率不低于30%,住宅平行布置,长边朝南,宅间距不低于3m。
第61条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7.71公顷,占建设用地2.16%。
1、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1公顷,占建设用地0.28%。
规划保留原址,乡镇府驻地主要配备政府服务大楼等相关驻乡单位,政府服务大楼是集办公、食宿、会议综合一体的行政服务中心。同时配备村委会等行政管理设施。
2、文体科技用地
规划文体科技用地0.78公顷,占建设用地0.22%。
村委会内设置有文化站,规划予以保留,规划近期完善村级文化活动室及文化活动阵地,在村西新增一处文化活动场所。
3、教育用地
规划教育用地0.88公顷,占建设用地0.25%。
规划保留1所小学,即白音特拉中心小校,同时学校内设立幼儿园和少年宫。配置先进教学设备,加快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学水平。2035年,白音特拉乡幼儿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100%。
4、医疗用地
规划医疗设施用地0.68公顷,占建设用地0.19%。
现状镇区拥有1所卫生院,1所医院,规划予以保留。保障居民享受良好的医疗服务。
6、社会福利用地
规划社会福利用地4.47公顷,占建设用地1.25%㎡。
按照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的要求,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敬老院、老年公寓、幸福院。本次规划在村庄保留已 建幸福园并进行后续完善,服务整个村域。
第62条商业服务业用地
规划商业用地5.62公顷,占建设用地1.58%。
规划新增一处加油站,位于304省道上,为发展村庄旅游业提供便利。
第63条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道路与交通用地41.81公顷,占建设用地11.73%。
镇区路网主要在现状道路基础上进行改线拓宽,并新建部分道路,形成镇区道路骨架。
第64条绿地与广场用地规划
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5.47公顷,占建设用地1.53%。
第65条留白用地规划
规划留白用地0.88公顷,占建设用地0.25%。
第二节 住房建设
第66条住房布局与规模
1、住宅建设范围管控
农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应控制在150㎡内,每户不超过350㎡,鼓励使用10.5*20m院落布局。
2、住宅平面
功能布局应分区明确,布局合理,通风采光良好,使用安全、卫生。
主要朝向宜采用南向或近南向,主要房间避开地区冬季主导风向。门窗洞口的开启位置,应有利于自然通风采光。
对有私密性要求的房间,应防止视线干扰。
鼓励采用先进设施设备,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3、住宅整体风貌
根据村庄整体风格特色、居民生活习惯、地形与外部环境条件、传统文化等因素,确定建筑风格、建筑群组合方式及建设或整治要求。村庄建筑风格应整体协调统一,并能体现地方特色。建筑色彩应与地方传统建筑色彩协调,不得采用大面积色彩纯度高的颜色,应体现城乡融合风貌。鼓励运用当地乡土材料,鼓励使用当地工匠,传承传统建造技艺。
4、即有住宅整治
(1)安全性整治:排除建筑的安全隐患,对隐患部件进行加固处理。
(2)功能性整治:解决屋面漏水、墙体不牢等建筑质量问题,对相关功能用房进行功能置换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3)外立面整治:现状m色建筑周围形成m色建筑组团;现状红砖建筑,清洗墙面,不予粉刷,保留乡土气息。
5、住宅庭院
宜采用“前庭后院”的布置方式,“前庭”满足家庭生活功能,“后院”满足农副业生产需要,留有放置农机具的位置,可适当考虑家禽养殖场地,但要符合公共卫生标准。
宅间空地应选择乡土树种,注意乔灌草搭配、季相搭配、色彩搭配,在院门等重点位置孤植乔木,点缀观花、观叶植物,同时提倡种植经济果木、瓜果蔬菜。根据村居周围的日照条件不同选取不同的树种与配置方式。南侧以低矮喜光植物丛植、散植为主;北侧列植喜荫树种;西面无遮挡的庭院,宜密植高大乔木,避免夏日西晒。
6、住宅辅房
引导村民根据实际经济情况,对村庄院落进行铺装整治,原则上避免庭院整体地面硬化,做到绿化、菜园与步行路结合的形式,有利于庭院雨水渗透,使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每个庭院的建设整治中。
7、住宅高度
农房高度不超过两层或7m,鼓励采用一层高度。建筑群体立面宜错落有致,平面宜有退有进,结合总体布局,形成村落或院落层次丰富的天际轮廓线。
8、住宅节能
通过设计手段提升乡村建筑的主动采光(遮阳)、通风和保温性能,节约能耗。推荐使用绿化遮阳等设计手段。总 平面布局、建筑朝向和种植绿化应利于夏季和过渡季节的自 然通风,利于在冬季直接获取太阳能。合理划定开窗面积, 门窗可选用中空玻璃、塑钢窗框等经济易行的节能门窗,也
可考虑与乡村建筑色彩基调相适应的木质或仿木窗框。
第67条宅基地管控原则
1、严格落实“一户一宅”规定
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当地规定的户均宅基地350㎡的标准。村民应严格按照批准面积和建房标准建设住宅,禁止未批先建、超面积占用宅基地。经批准易地建造住宅的,应严格按照“建新拆旧”要求,将原宅基地交还村集体。农村村民出卖、出租、赠与住宅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对历史形成的宅基地面积超标和“一户多宅”等问题,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分类进行认定和处置。
2、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
不得以各种名义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宅基地和强迫农民“上楼”,不得违法收回农户合法取得的宅基地,不得以退出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宅基地是农村村民的基本居住保障,严禁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宅基地,严禁下 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严禁借流转之 名违法违规圈占、买卖宅基地。根据不同情况,可采取三种宅基地退出方式:一是无偿退出,主要针对闲置废弃的厕所、畜禽舍和倒塌无覆盖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二是有偿退出,适 用于“一户多宅”的多宅部分;三是流转退出,对“一户多宅”应退出“多宅”的完好房屋,鼓励其在集体经济组织内
部成员间流转、置换、出租。
3、乡镇政府发挥管理作用
按照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
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由乡镇政府审核批准。乡镇政府要因地制宜探索建立宅基地统一管理机制,依托基层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宅基地用地审查、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农房建设监管等职责,建立宅基地和农房乡镇联审联办制度,为农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乡镇政府指导村级组织完善宅基地民主管理程序,探索设立村级宅基地协管组织。
4、节约集约利用宅基地
严格控制新增宅基地占用农用地,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法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 外的村庄,通过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村庄整治、废旧宅基地腾退等多种方式,增加宅基地空间,满足符合宅基地分配条件农户的建房需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可以通过建设农民公寓、农民住宅小区等方式,满足农民居住需要。
第三节 绿地系统与开敞空间
第68条绿地系统规划
村庄绿地系统由中心广场绿地、组团绿地、道路绿化带、宅前绿地和庭院绿化等构成,结合村庄周边山体农林用地的
绿化景观的渗透,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景观系统。
1、广场绿地
结合现状较大的闲置开敞空间集中建设中心广场绿地,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环境空间,其间集中布置草坪、花灌木、铺装小广场、景观花廊、凉亭、雕塑小品、健身设施等,塑造村庄景观核心和休闲游乐场所。规划广场绿地0.81公顷,占建设用地0.23%。
2、组团绿地
利用村内三角地、空闲地,设置组团绿地,强调复层式种植,丰富植物群落的层次,并适当布置步行绿廊,作为村民休憩、活动交流的主要场所,组团绿地内设置草坪、花架、座椅、凉亭、小型体育设施等。各组团绿地通过不同植物的配置,构筑富有层次变化的景观空间。
3、慢行绿道
在主要道路村庄出入口处设置绿地,塑造村庄形象。通过道路改造拓宽和环境整治,加强道路绿化,以营造道路轴线景观。村内主要道路以植树为主,行道树和灌木采用乡土树种。适当拓宽绿化空间,增强景观层次,塑造道路绿化带,将道路尘土、喧嚣隔绝于外,还村庄一份宁静与清新。
4、宅前绿地和庭院绿化
宅前除道路、铺砖地之外,用灌木、花卉等加以绿化,
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同时村民住宅庭院内可结合经济作物,发展庭院经济,利用藤本植物,加强垂直绿化。
第69条景观风貌规划
规划形成“两轴、多点”的绿地景观格局。
两轴:指注重一横一纵主干道两侧建筑形体、色彩的控制,形成规划区两条建筑景观轴,着重体现出丝路旅蒙文化要素。
多点:分为主景观节点、次景观节点和居住区景观节点。主景观节点为村西侧的小公园,面积较大,为村庄提供大片休憩绿地;次景观节点为鸿雁淖尔滨水景观节点。供村庄居民日常交往休憩,节点可通过雕塑小品等营造出小镇丝路旅蒙文化氛围。
1、植物配置与选择
(1)植物配置形式
自然式:以模仿自然、强调变化为主,具有活泼、愉快、幽雅的自然情调,有孤植、丛植、群植等,可用于公共开敞绿地、广场绿地、景观性道路两侧绿化。
规则式:多以某一轴线为对称或成行排列,在景观上较为整齐,单纯而有气魄,有对植、行列植等,主要用于行道树种植和人工林带种植。
(2)植物选择
绿化选材应因地制宜,尽量选取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生长的植物;种植应充分发挥各种植物的功能和观赏特点,乔木、灌木、草类、地被、花卉等应合理配置。
第四节 城市更新与人居环境整治
第70条生态环境改善
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对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生态区位重要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相关政策。
1、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秸秆等可再生能源。
2、严格有效地控制化肥、农药的不当使用。
3、秸秆基本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禁烧区达到100%。
4、以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城镇形象为目的,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完善城镇空间环境、设施环境和社会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小城镇。
第71条城镇产业提升
确立多样化的城镇产业体系,优化城镇产业结构,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强产业集群建设,不断拉动城镇经济增长,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白音特拉乡坚持“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建设”的发展理念,城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镇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镇经济活力
不断增强。但是,从总体上看,城镇产业结构演变层次低,
调整力度不足。白音特拉乡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根据客观的经济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合理布局城镇产业体系,努力培养和壮大一、二、三产业,为城镇化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1、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城镇产业体系
城镇产业发展布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辅之产业政策引导,因地制宜,突出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错位发展,为避免低水平恶性竞争和资源的浪费。乡政府所在地要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服务业,积极培育适合当地经济社会特点的市场体系,鼓励各类农产品流通组织参与市场流通,形成本地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农村地区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出台农业生态补偿方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特色生态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2、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
发展农业产业化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加大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农 业产业,着力提高农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白音特拉乡应大力发展特色的、绿色的、现代的种植业
和养殖业,依托马铃薯、燕麦、杂粮、肉羊、肉牛等农副产 品,逐步做大做强,拉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加快提升新型工业化
加快白音特拉乡工业化进程,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加快物流园区建设,从而带动当地村民经济发展,物流园区建设可以起到整合现有资源,引入现代市场运作机制、带动产业链的发展。物流园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集聚效应,通过集聚扩大了企业的商圈,增加了交易的机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改善村庄环境的作用。建设物流园区既可以给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个人收入,也可以带动村庄发展,增加村庄与外地的交通运输效率。
第72条基础设施完善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在支撑能力薄弱地区优先安排各类市政设施的升级改造与新建,加快开展辖区综合防灾能力评估,识别薄弱地区,强力推进防灾减灾重点工程建设,完善防灾减灾工程体系。
第73条传统文化开发保护
保护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风貌区,严格执行紫线保护管理规定。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方式,开展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特色文化资源的保育活动、有效利用。
第74条公共服务优化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配套设施的落地实施。优先推动公共配套设施缺乏地区的城市更新,逐步完善教育、医疗、社会福利、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并引导公共服务设施向轨道站点周边布局,形成完善的服务中心体系,提高城市综合服务水平。
第75条人居环境整治规划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建设全面体现小康水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粪污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以“四清四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改路、改水、改厕、改灶)为基本标准,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 大新产业,建立健全新组织,培育造就新居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农村垃圾污水、卫生厕所、村容村貌 治理体系,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长效管护机制完善,村 民环境卫生意识普遍增强。
规划基本目标:
(1)建设用地布局合理;
(2)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到位;
(3)等级道路铺装率100%;
(4)卫生厕所普及率100%;
(5)收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1、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清除历史积存垃圾,实现村庄无垃圾积存、街头巷尾干净通畅、房前屋后整齐清洁。
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转运体系、鼓励开展农村垃圾分类试点,从源头上将生活垃圾按照可堆肥垃圾、不可堆肥垃 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等类别分类、实现对可堆肥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终端处理,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化、收集分类化和处理资源化。
抓好垃圾终端处理,按照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规划布局垃圾处理终端,逐步实现无害化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全覆盖。
乡域垃圾转运:由镇政府组织统一的垃圾转用队伍,将乡域内垃圾转用站的生活垃圾统一转运至化德县垃圾卫生填埋场统一处理。
农村垃圾收集:村庄每户设立垃圾收集箱,各行政村根据村庄规划建立适当规模的垃圾收运/转运队伍,负责将各
户垃圾统一运至就近的垃圾转用站。
2、大力推进厕所革命
坚持农村改厕与污水治理等工作统筹考虑、一并推进,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无害化治理、资源化利用。
结合全域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推进农村厕所旅游化发展,提高厕所建设管理水平。
深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
农村厕所改造:以户为单位,由镇政府提供技术支持,
对现有旱厕进行改造,由于现有村庄污水处理设施相对滞后,且缺乏污水管道,因此建议采用三格化粪池的形式进行改造。
环卫公厕建设:在镇区主要街道、广场、公园、文化设施,以及各村庄文化活动广场等地设立有政府环卫部门统一管理的环卫公共公厕,有专人进行看护,便于群众使用。
3、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禁止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严禁将处理后不达标或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河道。
纳入中心城区、中心镇区的村庄,鼓励采用集中处理方式进行处理,生活污水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集中统一处理;
其他村庄,采用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
引导村民树立节水意识,鼓励采用各种方式,充分利用经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加强尾水回收利用。
4、有效整治村容村貌
合理布局村庄道路,小街巷突出乡土特色,出村通道安全通畅、因地制宜选择路面硬化材料,积极利用当地资源和 拆旧废弃建筑材料,鼓励生态化铺装。
大力实施环村林建设,以乡土树种为主,合理选择经济林、防护林、特用林树种苗木,开展街道、庭院、隙地绿化和村边道路、沟渠、坑塘绿化,因地制宜建设供村民休闲、游憩的公园绿地以及小果园、小菜园等,建设优美宜居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深入开展“三清一拆”(清杂物、清残垣断壁和路障、清庭院、拆除违章建筑)行动,清理村庄内电线杆、墙体立 面上的私涂乱画、小标语、小广告,营造干净整洁的公共空 间和生活环境。开展美丽庭院创建行动,及时整理农家庭院、房前屋后、墙根角落的家什杂物,整齐堆放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农用物资等物品,促进庭院内外整洁有序,与周边景 致和环境协调一致。
建筑墙面整治
(1)建筑墙面现状质量好
现状墙面质量较好的建筑墙面材料为水泥抹灰+白色涂料或红砖墙面,部分正立面为石砖,规划对于白色涂料和红砖建筑不做整治,保持现状,但对其他颜色建筑墙面做粉刷处理,处理后墙面颜色为白色。
(2)建筑墙面现状质量中
现状建筑墙面质量中等的建筑多为红砖墙面,对于此类墙面建议进行冲洗保持建筑原有特色,对于已整改的建筑进行加固和维护,并在其破损时进行重新粉刷。
(3)建筑墙面现状质量差
村庄内建筑墙面差的建筑多为未整治的仓储或牲畜用房等,多为泥土墙面,对其中建筑结构已不能维持正常使用要求的建筑规划进行原址重建。
建筑门窗整治
(1)建筑门窗现状质量好
村庄内现状门窗质量较好的建筑多为2000年后新建建筑,也有少量20世纪80、90年代的建筑更换了门窗,现状质量好的门窗材质为塑钢或铝合金门窗,颜色为白色和棕色,规划予以保留。
(2)建筑门窗现状质量中
现状门窗质量中等的建筑多为20世纪80、90年代建筑,门窗多为木质结构,密封保温性较差,规划对所有木质门窗进行更换。
(3)建筑门窗现状质量差
村内门窗质量差的建筑门窗多已腐烂,不能继续使用,规划对所有质量差的门窗进行更换整治。
庭院空间整治规划
庭院整治规划主要从功能布局入手,针对庭院空间利用率低、功能分区不明确、布局混乱、环境质量差等问题,把 庭院空间明确划分为居住空间、附属空间、交通休闲空间、 绿化空间,丰富庭院的空间层次,提升空间质量,使之成为 环境优美、适宜生活居住的现代庭院。
庭院布置主要有住宅用房、圈栏、棚舍、菜园、柴草用房、仓库、厕所等,规划期基本使得每户居民都能享有完善的庭院布置。院落空间划分为居住空间、交通空间、附属空间以及绿化空间等。
规划在每户住宅庭院中设置青贮窖池,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居住空间整治
结合建筑整治,对破损房屋进行修缮整治。
交通绿化空间整治
强化入户环境,入户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利用不同材质区别交通空间和休闲空间(交通空间可用水泥路面或沥青路面;休闲空间建议铺装地砖),统一布置村民各户门牌。
绿化空间可设置石桌、花架、葡萄架,有条件的可设景观亭等。
附属空间整治
清除院内木材、杂草、垃圾等杂物,仓房及周围可设置停车位(库),位于重要景观节点或交通节点的院落要重点整治。厕所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内容之一,现已基本完成。
大门整治
大门整治作为美丽乡村主要内容之一,有的门漆剥落严重,风格材料也不够细致。现状整治,在保持原有建筑不动的基础上,完善大门细节,根据村庄特色添加细节装饰,维修门面,刷漆粉饰。
围墙整治
现状围墙,也是美丽乡村重点工作之一,现阶段已基本
完成,缺乏细节处理。现状整治,考虑到人们居住的私密性,并同时满足在街道上通行的人们感觉舒适,不致因街道的围 合度过强,而感到压抑。综合这两方面,我们确定在这次规划中,村内围墙高度控制在:1.7-2.0m,推荐高度为1.6m。增加墙面细节并通过粉刷处理手法达到街道立面景观效果提升的目的。
圈舍整治
村庄农户存在许多家养殖量在3-5头的养殖户。这些养殖户中普遍存在圈舍结构简易、陈旧,禽畜粪便随意倾倒的 问题。村庄内部的养殖业已经对整体环境构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急需改善。
圈舍改造一般遵从:增设窗户,安装亮瓦;地面改造;增设运动场地,安装自动饮水器。考虑家庭养殖在较长一段时间存在,结合本村庭院风格进行修缮改造。改造圈舍可改 变村民“人畜同住”的陋习,改变村民居住条件,促进本村养殖业的发展,改善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
柴草堆整治
现状村庄院落或空地常用作堆放柴草及农作物,摆放凌乱,严重影响村庄环境美观,也影响居民正常生活活动。
规划引导村民在村庄500m外集中设置柴草堆,在村庄
周边废弃地(不沿村庄主要道路及不影响村庄面貌的地方)设置临时柴草堆放点(满足日常所需),村庄内部不允许堆放柴草,确保村内、院内干净整洁。
规划期末基本达到村内无柴草堆放,村容整洁。
大力推进节能改灶工作,推广使用电能、液化石油气、沼气等清洁能源。
第八章综合支撑体系
第一节 综合交通
第76条道路系统规划
1、路网结构
根据城镇的用地布局结构和发展方向,结合分析地块用地特征,城镇的路网结构为一横多纵方格网形式。
采用方格网形式的优点是街坊形状最简单,便于建筑布置,所有交叉口都是由两条道路相交而成,不会造成城镇中心交通压力过重;若未来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对外扩张,会导致对角线方向交通不便,届时可增加对角线方向的干道。
可以在村庄主路两侧种植行道树和绿化带,适量增加村庄内的植被覆盖率,用于净化空气、美化道路、减少公路噪音等,并且规划对村内道路实现全部硬化。
为防止出现交通事故,使车辆行车更加规范,在乡镇府前交叉路口设置红绿灯以及斑马线,并要加装闯红灯拍照系统,在国道、县道路旁,加设限速拍照,以保证村民生命安全。同时在道路两旁种植绿化,建立隔离带,并与周围房屋留出10米空间,作为道路缓冲区。
2、道路等级
主干路:一横主干路为一块板形式,红线宽度14米;一纵主干路为一块板形式,红线宽度10米。
次干路:次干路断面为一块板形式,红线宽度8米。
支路:支路断面为一块板形式,红线宽度5米。村内部道路交叉口均采用平交形式。
第77条对外交通规划
村内有省道S304通过,道路村主干路多路口相接,对外交通进一步加强。
将村庄主干路与省道S304密切连接,由干道把村庄的物流集散点串联起来,充分发挥村里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运输 效率;外交通运输设施的布置应与村庄功能布局密切配合, 尽量减少对村庄内居民的干扰。
第二节 公共服务设施
第78条乡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机关团体管理设施
规划白音特拉乡按照“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配套,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的,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水平,有效引导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模配套和空间布局,全面实现城乡单元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
镇区:全镇核心功能的承载区,负责承载全镇的高端综合公共服务。包括:行政管理,小学、幼儿园,文体娱乐活动,综合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综合商业服务等。
中心村:中心村是乡域范围内各个区域的中心村,负责承载各个区域的重要公共服务功能。中心村的公共服务设施不仅要承担本村的公共服务功能,同时要考虑向周边村辐射。
基层村:基层村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承载本村及所辖村庄 人口的公共服务功能。
2、教育机构设施
规划保留现状白音特拉乡及村庄幼儿园,完善幼儿园配套设施。有条件的村庄幼儿园具体位置可根据需求灵活调整,但应满足服务半径需求。
3、医疗卫生设施
针对居民的主要疾病、就诊习惯和支付能力,改善自身就医条件。加快构建“以镇级医院为龙头,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两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规划现状镇级卫生院、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镇、村级卫生机构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4、文体娱乐设施
文化室里设立多功能厅、教育培训室、综合展示厅、书刊 阅览室,以及老年少儿活动室、棋牌室、体育健身室等公益性
文化服务项目。中心村、基层村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实现所有村建有文化室。
5、社会福利设施
规划行政村内配置养老服务站,有效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着力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
第79条镇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机关团体管理设施
乡镇府驻地主要配备政府服务大楼等相关驻乡单位,政府服务大楼是集办公、食宿、会议综合一体的行政服务中心。同时配备村委会等行政管理设施。
2、教育机构设施
保障所有学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规划保留镇区1所小学,既白音特拉中心校,同时学校内设立幼儿园和少年宫。配置先进教学设备,加快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学水平。2035年,白音特拉乡幼儿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100%。
3、医疗卫生设施
现状镇区拥有1所卫生院,1所医院。规划予以保留。保障居民享受良好的医疗服务。
4、商业服务业设施
规划新增一处加油站,位于304省道上,为发展村庄旅
游业提供便利。
5、文体娱乐设施
镇区内设置有文化站,规划予以保留,规划近期完善村级文化活动室及文化活动阵地,在镇区西侧新增一处文化活动场所。
6、社会福利设施
按照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的要求,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敬老院、老年公寓、幸福院。本次规划在镇区保留已 建幸福园并进行后续完善,服务整个镇区。
第三节 市政公用设施
第80条乡域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规划现状供水方式保持不变,供给居民用水,同时保留一定规模的企业自备水源。扩建位于村内西部的现有生活供水厂,邻近镇区的农村,应优先考虑连接镇区供水管网供水到户,实行集中供水。其他村庄建设安全饮水工程,实现集中供水。
2、电力设施规划
乡域内的供电来自化德县六十顷35千伏变电站,规划电力管线沿乡域主要道路架设10KV线路至各居民点,各居民点低压线路的供电半径不易大于500米。
3、通讯设施规划
固定电话普及率2035年达到40线/百人,主要提供市话、长话及互联网服务业务,实现全部程控化。大力发展移动通讯并逐步建立移动通讯光缆和基站系统,建立覆盖乡域的移动通信设备基站,减小通信盲区。对乡域现有电话、电视线路进行完善,尤其应改善农村信息条件,加快光纤到村,促进农村地区信息化。
4、环卫设施规划
遵循“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收运处理模式。
第81条镇区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1)供水规模
规划白音特拉乡人口规模400人,综合生活用水量26.4m3/d,工业用水量8m3/d,其他用水量2m3/d,远期2035年总用水量124.84m3/d。
(3)水源
规划近期供水水源仍使用地下水作为生活及生产主要供水水源;远期生活用水使用地下水水源,工业用水使用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道路及绿化浇洒用水由再生水提供。
(3)水厂
扩建位于镇区西部的现有生活供水厂。
(4)给水管网布局
村庄生活及生产供水管网均采用环状的布置形式,管线沿主要道路铺设,生活供水管管径DN250,工业生产供水管管径DN250。
给水管网供水压力要保证市政消防栓流量不小于15升/秒,压力不低于0.10MPa。具体管网布局及管径详见“给水工程规划图”。
(5)水源卫生防护
卫生防护地带和防护措施,应参照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水污染防治法》、《水法》执行。
水厂取水井周围30m以内不得设置渗坑、渗井、粪坑、垃圾堆、废渣堆等污染源。水源地及其保护范围的最终确定应根据地质勘察情况划定。
2、排水工程规划
(1)排水体制
排水工程采用雨、污水分流制。
(2)污水量
污水量按用水量的80%计,则日均污水量为99.88m3/d。
(3)污水处理厂
规划建设一座小型污水处理厂,占地0.59公顷。短期建设时间内新增一处南向暗渠,从长期规划考虑新增一处小型
污水处理厂。
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出水水质应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再进行深度处理作为再生水回用于村庄工业生产用水及绿化、道路浇洒用水。
(4)污水管网布置
规划在镇区主要道路下由西向东敷设污水干管,管径污水支管南北铺设,污水管径DN250。规划污水由污水管网收集,输送至村西南侧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5)暴雨强度
暴雨强度公式采用乌兰察布市暴雨强度公式。
(6)雨水管网布置
雨水分片区排放,就近排入周边水域。体排水管网布置及管径详见“雨水工程规划图”。
3、电力工程规划
(1)用电负荷
计算得出2035年白音特拉乡最大用电负荷为******KW。
(2)电源
白音特拉乡镇区电源来自六十顷35千伏变电站,能够满足用电需求,电网沿规划镇区道路布置。
(3)线路规划
规划电力线采用架空方式,远期考虑地埋,位于干道一侧。配电网由10KV变电设施组成。10KV变电所服务半径按线
路末端电压降小于4%考虑,为300米。规划区内10KV配变电站采用环网供电,根据地块负荷值及其分布组成环网,开环运行。
4、通信工程规划(1)需求量
线路容量为1.44万线。
(2)通信设施
规划建议保留镇区电信局,占地面积0.65公顷。保留位于村庄北侧邮政局,占地面积0.05公顷。
保留联通公司、移动通讯公司在镇区内的现有移动通信基站,镇区信号覆盖率达100%。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新增加的移动通信基站可在公园绿地等公用空间内增设,不单独供地。
(3)通信光缆布置
规划电话线路沿道路埋地敷设,主要电话电缆采用光缆,村庄电信管道孔数须满足电话光缆、数据通信、其他通信、广播电视和备用线路的敷设需要。主要通信管道管孔数不小于12孔。
在镇区建设有线电视中心,服务范围为整个镇区。有线电视传输采用埋地敷设方式,并与电信线路并管。
(5)邮政设施
规划建议今后要进一步优化邮政设施布局、增加服务功
能、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邮运效率,最终建成一个现代化邮政服务网络系统。
(6)其他通信业务
在中远期逐步建立综合业务数字网和互联网以满足镇区各层对多媒体通信的要求。
5、供热工程规划
全面推进化德县白音特拉乡煤改电工程,按照以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因地制宜原则,加快推进农村居民取暖煤改电工程,减少居民采暖燃煤锅炉污染,探索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新型能源消费方式,
为改善轮台大气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按照50平方米/户的供暖面积标准改造,保障基本的供暖需求,超出标准部分根据自身经济实力承担。着眼白音特拉乡电力长远发展和煤改电负荷增长需求,深入论证新建电网项目合理建设时序,适度超前开展电网建设。
统筹煤改电工程与有关规划方案、入户工程改造与配套电网建设、改造工程与运行服务的衔接。在电力供应有保障、支持资金有着落、群众可承受的前提下,结合化德县电力供应形势、电网补强进度等,合理把握节奏和力度,稳妥推进 工程实施。
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选择清洁取暖方式,促进能源消费清洁化、多元化发展。对不能
通过燃气、集中供暖等方式实现清洁取暖的农户,积极采用电采暖方式。强化电源、电网调度,做好电力供应应急预案,建立电采暖设备长效运行维护机制,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6、管线综合规划
包括给水管、污水管、雨水管、电力线、通信管线、燃气管、热力管等管线。
(1)管线综合规划原则
①各种管线应尽量埋在道路红线以内,不要乱穿空地,造成对其他设施修建的不利。
②管线应尽量避免过分集中在交通繁忙的干道下面埋设,以免施工或抢修时,开挖路面和影响城市交通。
③埋设在道路下面的管线,一般应和道路中心线平行,同一管线不宜从道路一侧转到另一侧,以免多占地和增加与其他管线的交叉。
④在道路横断面中安排管线时,首先应考虑将管线安排在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下面,其次将检修次数少的管线布置在机动车道下面。
⑤各种管线由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宜为:电力、通信、给水(配水)、燃气(配气)、热力、燃气(输气)、给水(输水)、污水、雨水。
⑥管线冲突时,要按具体情况处理,一般是没有修建的管线让已建成的管线,临时管线让永久管线,小管线让大管
线,压力管线让重力自流管线,可弯曲的管线让不易弯曲的管线,检修次数少的管线让检修次数多的管线。
⑦管线之间、管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水平和垂直间距要满足技术、卫生、安全等要求,管线与地下人防通道要互相协调配合。
7、环卫工程规划
(1)垃圾量预测
生活垃圾按人均产生量为0.9—1.0kg/人?日计,预计村庄远期可容纳400人居住就业,则生活垃圾日产生量按0.4吨计算。
(2)环卫设施布局
①工业垃圾:工业垃圾一般由工厂自行收运,在适应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需求的基础上保证资源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注意有害工业垃圾应该单独设置存放地点,防止任 何形式的泄漏。
②公共厕所:参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的相关规定,规划公共厕所按700—1000米的服务半径布置,采用旱式;选址应定在隐蔽处,既要不破坏规划区景观,又较易寻找,此外,在广场、商店、停车场等公共场所附近均宜设置公共厕所。现有15处公厕可满足近远需要。
③环卫车辆停车场:结合环卫站布置,占地面积不小于1200㎡。
④垃圾容器:镇区生活垃圾采用分类袋装收集方式,生活垃圾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应超过70m。
⑤废物箱: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应设置废物箱,满足分类集的需要。废物箱沿主要商业大街设置间隔为50m,主干路和生活性道路设置间隔为100m,一般道路设置间隔为150m左右。
⑥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工人作息场所:结合环卫站建设休息场所,供进行环卫清扫、保洁人员休息、更衣、淋浴和停放小型车辆。环卫工人休息场所,人均占有建筑面积3—4㎡,每处休息场所有空地面积20—30㎡。
第四节 安全韧性与防灾减灾
第82条乡域消防规划
1、抗震规划
乡域内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一般建筑抗震按7度设防,重要建筑和生命线工程提高一级设防标准。
2、防洪规划
沟道按40年一遇洪水设防,建筑物按100年一遇洪水设防。
3、地质灾害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由镇政府统一部署,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由有关村委会和包村干部,负责落实所在辖区内地灾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和日常监
护工作,在汛期前,必须实施必要的简易阻、排水工程和削坡、减载、压脚工程等,并预选好避让安全地点和撤离路线,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安全度汛。
4、森林草原防火
(1)在防火期内,各专职护林员必须坚持每天上山巡逻,若发现火情要马上向社区报告,社区立即向区森林防火办报告。
(2)有关社区在发生森林火灾30分钟之内,立即组织应急分队赶赴火灾现场扑救;区森林防火办在接到火情报告后,立即组织火灾扑救突击队,在一个小时之内赶赴现场扑救。
(3)在组织扑火过程中,各有关人员应随时向区森林防火办报告火情情况。各社区在明火扑灭后,必须组织人员清理火场,彻底消灭隐患,严防死灰复燃。
(4)当区森林防火指挥部接到火情报告后,在第一时间通知各有关社区负责人,立即组织前往灭火现场,并要起先锋突击作用。原则上本社区发生火灾时,由本社区扑火应急队伍前往扑火第一线扑救,当火情较为严重时,由区森林防火指挥部通知邻近社区扑火应急分队前往支援。
(5)火情危急时,如发生百亩以上的森林火灾,向县政府报告,请求武警部队增援,并由社区干部做好接应和带路工作。
(6)森林火灾发生后,区森防办应组织有关人员组成调查组,调查事故原因,向区森林防火指挥部汇报,并为森 林公安排供破案的线索。
5、病虫害防治
(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主要是围绕采剪、耕作、施肥等技术进行,但一般是用于预防,防治效果不明显。比如冬季结合施用有机肥进行深耕培土,及时采摘、合理修剪,改善植株透风透光条件,合理施肥,改善植株的抗病能力等,有效避免病虫害 的发生。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害虫天敌来达到防治效果。比如蚜虫的天敌有瓢虫、食蚜蝇、寄生蜂等;红蜘蛛的天敌有捕食螨、草蛉等。
(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采用的是诱杀技术,具有经济、安全、简单等优势,而且无农药残留。其中灯光诱杀是常用的诱杀技术,主要是利用害虫趋光性,人为设置灯光来诱杀害虫。另外,黄板、灭蝇纸诱杀技术也用得比较多,可诱杀大量的蚜虫和其他粉虱类等害虫。
(4)化学防治
质进行防治。但在用药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进行针对性的用药,而且还要严格执行用药标准,切勿随意加大浓度,避免产生药害。
6、危险品存放要求
(1)危险化学品仓库按其使用性质和经营规模分为三种类型:大型仓库(库房或货场总面积大于9000㎡);中型仓库(库房或货场总面积在550 ~9000㎡之间);小型仓库(库房或货场总面积小于550㎡)。
(2)大中型危险化学品仓库应选址在远离市区和居民区的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方向和河流下游的地域。
(3)大中型危险化学品仓库应与周围公共建筑物、交通干线(公路、铁路、水路)、工矿企业等距离至少保持100m。
(4)大中型危险化学品仓库内应设库区和生活区,两区之间应有高2m以上的实体围墙,围墙与库区内建筑的距离不宜小于5m,并应满足围墙两侧建筑物之间的防火距离要求。
(5)小型仓库应符合零售业务店面的有关规定。
(6)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应向县级以上(含县级)公安、消防部门申领消防安全储存许可证。
第83条镇区消防规划
1、消防给水
(1)结合镇区给水规划,在建设区形成环支状管网, 增大供水能力,保证消防供水的安全性。
(2)给水管网供水压力要保证市政消火栓流量不小于15升/秒,压力不低于0.1MPa。
(3)增设消火栓,新建和改造的道路的配水管上均应按不大120米间距配套建设市政消火栓。④潴龙河作为消防补充水源。
2、消防通信
(1)电信支局应设两条火警专用线与化德县消防指挥中心连接,消防站至少有一条火警调度专线,重要的工厂、企事业单位设置报警专用线。
(2)建立无线调度网络,采用非民用频点。
重点单位和重要建筑设置无线自动和手动报警终端,将其与消防指挥中心自动接收系统连接。
3、消防通道及避难、疏散场地规划
消防通道主要依靠城镇道路系统,严禁随处摆设摊点等行为而阻塞道路的情况发生。利用镇区广场、公园、绿地、运动场(包括学校内运动场地)作为疏散、避难场地。
4、人防规划
(1)总体布局
结合战时疏散和平时抗震防灾和消防的要求,合理布置广场、绿地;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的生产和储存选址应远离居民集中区。
(2)重点防护目标
对外交通设施、水厂、变电站、电信支局、邮政支局、消防站等基础设施是重要防护目标。
(3)人口疏散规划
采取有组织的疏散和以投亲靠友相结合的方法实施人口疏散。战时人口疏散比例确定为全镇人口的40%,其中早期疏散比例为全镇人口的15%;临时疏散比例为全镇人口20%;紧急疏散比例为全镇人口的5%。人口疏散方式以公路输送为主。疏散对象主要是老弱病残等人口及部分暂住人口、全部过境人口等。以就近疏散,就地掩蔽为主。
(4)疏散通道
结合城镇道路、抗震和人防规划的要求,设立疏散通道,主要疏散通道包括各主干路、次干路等。
疏散干道的道路两侧建筑要后退建筑红线,保证两侧建筑物倒塌后仍然保留7米的宽度,次干道有5米以上的宽度。两侧建筑物的倒塌宽度按照建筑高度的一半计算。
第九章 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
第一节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
第84条农用地整理
1、从严控制生态空间转为农业空间,禁止生态保护红线内空间违法转为农业空间。加强对农业空间转为生态空间的监督管理,经国务院批准,禁止将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空间。鼓励符合国家生态退耕条件的农业空间转为生态空间。
2、重点集成农用地整治、农村居民点整治、水环境生态修复等,提高耕地质量和产能,建设田园生态系统,提升乡村景观特征,优化空间格局。
3、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有提升,夯实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基础。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提高农用地质量,按照“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早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科学划定基本农田示范区,优化耕地多功能布局,有效引导耕地集中连片。建立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
4、加强道路、沟渠、防护林的综合整治,推进土地平整等工程措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以及白音特拉乡耕地利用 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造、消除耕作中的限制因,鼓励基层政府和农户对增加耕地的投入和经营来提高耕地生产
能力。
白音特拉乡农用地整治面积780.90公顷。
第85条农田整治
1、整治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2)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退耕相结合,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
(3)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综合治理;
(4)建设与保护并重,防止边治理边破。
2、整治范围
本次涉及耕地综合整治的区域主要涉及基本农田图斑,通过对村域范围内现有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进行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的农田。
3、整治内容
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土地平整工程;因地制宜地根据村域地形地貌,进行农田土地平整,便于机耕发挥机械效率,提高生产力;灌溉与排水工程:对现有灌溉管道、渠、蓄水池等进行清淤、疏通,按实际需求修建排水灌溉渠。
第86条建设用地整理
1、以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为引领,科学统筹和优化调整农房住宅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各类建设用地规模及结构布局,分步骤开展农村宅基地、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整理,提升村内建设用地使用效益和集约化水平,为村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坚持保护村庄特有民居风貌、农业景观、乡土文化,并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坚持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环境治理有机结合,立足乡村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性,科学统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开展乡村生态系统修复,维护乡村生态系统的本真性和完整性。
3、为了改善农村居民点布局散乱、用地粗放、居住环境差等现象,根据对白音特拉乡存在居民点布局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将白音特拉乡现有行政村进行迁并和布局优化。优化方案按照中心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级村镇体系进行整理优化。通过综合考虑影响白音特拉乡村庄布局优化的因素经济产业发展、中心城镇的距离、人口规模、公共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存在限制村庄发展因素的影响等,对白音特拉乡全部村庄进行优化。
白音特拉乡土地综合整治区面积1423.30公顷。
第二节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应科学规划,明确山水林田湖草
生态保护修复的空间布局、类型组成、责任体系,分区分类明确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目标定位、任务要求,合理确定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进度安排、分期目标,以便进行监督管理。治理理念与思路、规划和推进的技术路线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忽视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性、整体性、功能性。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逻辑和思维,创新理念。在选择路径上要最大限度采用近自然方法和生态化技术。建立以生态功能提升为目的的生态保护修复模式,对生态功能重要和脆弱地区进行保护保育和修复治理,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治理措施为辅,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格局。
第87条水域湿地修复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控制用水总量,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地,巩固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果,坚决遏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
1、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规范地下水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流域内确需新增纯生活用水和食品医药企业项目的,要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规范取水许可审批,严格管控地下水。
2、严格用水总量目标控制。全面调查摸清察汗淖尔流域水资源状况,认真分析察汗淖尔流域水资源总量,合理确定白音特拉乡的可用水量。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
严格控制用水总量,研究制定用水管控指标,在保障生活、生态、工业用水的前提下,压减农业灌溉用水量。通过建设光储牧一体化光伏产业项目收益,参照《化德县察汗淖尔流域综合治理水地改旱地工作指导意见(试行修订版)》文件精神执行。
3、在水生态修复方面,要以保护、建设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与自然景观为前提,采用生态护岸、自然弯曲河道等修复技术。河道整治工程,具体内容是将笔直混凝土排水渠恢复为弯曲、自然式河流。同时,使用土壤生态工法技术,充分利用植物和自然材料,增加生物多样性。此外,河道改造还可以融入雨水管理设计,科学利用雨水资源,促进良性水循环。河道整治技术要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与必要的人工修复相结合。
白音特拉乡湿地生态修复区面积19.46公顷,水环境和生态修复重点区面积18.04公顷,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面积9.55公顷。
第88条森林草原修复
摸清林草资源底数。结合林草湿数据融合,在摸清林草资源数量和空间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清森林资源质量(覆盖率和蓄积量)状况,为科学决策、规划编制、资源管理奠定基础。
1、严格保护林草资源。严格执行林地、草地征占用审
核审批制度,依法分级做好审核审批,坚决杜绝未批先占、少批多占现象发生;按时完成森林、草原植被恢复费造林种草项目,确保林草地占补平衡。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破坏林草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林草资源安全。
2、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根据国家林草局关于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批复情况,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工作。做好自然保护地“绿盾”专项行动和遥感监测工作,抓好监督管理和问题整改。强化湿地保护巡查和宣传。
3、加强国家级公益林保护。对公益林实施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复查,完成存在问题的整改工作。全面完成公益林资源保护与资金使用管理工作。
白音特拉乡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区面积1210.40公顷。
第89条山体保护与矿山修复
1、完善监管机制并落地实施。
2、加强生产矿山监督管理。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所出现的旧账基本上都是固定的。而后续的矿山监督管理工作十分关键。要想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不再出现新账.就必须要实行边开边采的修复理念。在此过程中,要结合矿山开采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生态问题,采取多样化的解决措施,从而确保生态环境损伤能够实现同步治理,使其能够实现可供利用与当地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状态。
3、遵循矿山生态修复原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不只是
对受损地形进行复原和绿化。从本质来看,矿山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为了能够实现受损得到妥善能修复的结果,就必须要了解修复目标的真正内涵.从而在明确修复土地利用途径之后.实现生态功能修复。对此,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时刻保持生态环境效益优先的理念,将末端治理和源头控制有效结合在一起。
4、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基础研究。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修复理论要远远落后于实践,理论与 实践脱轨问题十分常见。所以,为了能够修复矿山开采导致 的生态环境损伤问题,必须要实现自我修复和利用。而针对 人口密集和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得到地区,需要对矿山生态修复领域的相关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能够支持该领域的长远发展。
第90条其他土地修复
1、荒地修复
(1)深翻扩穴。深度50-60cm即可,不可过深,宽度60-100cm,要有计划地逐年进行。同时要增施有机肥,有机肥不能全施在沟底,要以20-40cm的土层为主,且要掺土混合。最后要大水沉实,深翻扩穴以根系生产旺盛的秋季为好,春、夏也可。
(2)开沟埋草。尤适有机肥肥源不足的情况,杂草、树叶、作物秸秆(玉米秸要铡碎,不能整捆埋入)皆可,此
法作用较小,但简单可行。
(3)沙粘性土壤的改良。即个别粘黄土的压沙或部分沙地果园的淘沙压土工作,逐步改良成壤土。
(4)水土保持。注意利用果园表层土,通过多种方法减少表土的水土流失。
2、盐碱地修复
(1)排水。对地势低洼的盐碱地块,通过挖排水沟, 排出地面水可以带走部分土壤盐分。
(2)灌水洗盐。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规律,把水灌到地里,在地面形成一定深度的水层,使土壤中的盐 分充分溶解,再从排水沟把溶解的盐分排走,从而降低土壤 的含盐量。
(3)增施有机肥。有机肥能增加土壤的腐殖质,有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改良盐碱土的通气、透水和养料状况, 分解后产生的有机酸还能中和土壤的碱性。种植绿肥效果更 好。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有机肥能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降低土壤碱性。腐殖酸钠还能刺激作物生长,增强抗 盐能力。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一方面可以中和土壤碱性,另一方面可加速养分分解,促进迟效养分转 化,提高磷的有效性。因此,增施有机肥料是改良盐碱地, 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
(4)深耕深松。对盐碱地深耕深松,加深耕层,能加
速淋盐,防止返盐,增强保墒抗旱能力,改良土壤的养分状况。深耕应注意不要把暗碱翻到地表。
(5)合理种植。在盐碱地上种植作物,要根据作物对盐碱、旱、涝的适应性能,因地种植,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农业增产潜力。向日葵、谷糜类、甜菜、大麦等为耐盐碱性较强的作物,有较高的细胞渗透压,在较高的盐分溶液中也 可以吸收足够的水分,不致引起生理干旱造成死亡。
3、废弃地修复
(1)吸引社会资金,政府要给予符合当地农村发展的有利政策,加快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要形成当地的特色产业链条;
(2)加强农村的基础建设,尤其是农业方面的基础建设设施,比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农机,农资,农药等补贴;
(3)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让农民敢于在农村投入农业生产。当不可控的因素来临时,能有效地降低农民的损失;
(4)鼓励当地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企业带动当地的农村发展,形成企业收购当地农民的农产品的产业链条。
白音特拉乡废弃沙坑、土堆治理工程修复面积162.40公顷。
第十章规划传导与实施
第一节 规划传导
第91条落实上位规划
落实上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发展战略、城镇职能、目标指引和管控要求,按照上级规划的要求落实三条控制线,落实国土分区,并对白音特拉乡下辖行政村提出职能结构、产业空间等引导性要求。
第92条对详细规划的传导
明确镇区详细规划编制单元划分方案,明确各详细规划编制单元的主导功能,在功能布局、重大设施用地具体位置规模边界、“五线”、重要控制指标等方面提出指引要求,对容量、开发强度、高度、风貌等空间形态,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他内容提出控制与引导要求。根据不同编制单元主导功能,提出差异化的引导要求,生活区应突出不同等级社区生活圈的构建,生产区应突出土地效能提升,生态区应突出生态价值发挥。
第93条对专项规划的传导
对于编制的各专项规划提出指导性要求,起到约束作用。对于白音特拉乡国土空间格局、产业发展及产业空间布局、
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专项规划明确规划
要求、规划要点、规划约束条件等内容。
综合交通体系、历史文化保护、综合防灾、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等各专项规划应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依据,落实总体规划提出目标、指标及相关管控要求。
第二节 近期建设与重点建设项目
第94条近期项目计划
1、建设年限
近期建设年限为2020-2025年。
2、建设规模
(1)人口规模
白音特拉村在册477户847人,常住人口102户224人。
3、用地规模
镇区总用地1396.83公顷,建设用地356.40公顷,占总用地规模的25.51%。
3、建设重点
(1)乡域范围
①加快中心村建设,结合乡村振兴计划和人居环境改造工程,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人居环境示范村。
②推进各村庄人居环境改造,积极引导居民向镇区及中心村集中。
③乡域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发展观光、休闲、体验农业。
④加快乡域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2)镇区范围
①完善各类配套设施。
②完善镇区道路网骨架。
③加强基础设施配套。
④镇区人居环境的整治。
⑤完善文化、卫生、商贸等设施建设。
近期具体建设项目详见附表十一以及图件13。
第三节实施保障
第95条保障措施
经依法批准的城镇规划,是城镇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必须严格执行,凡是违反规划的行为都要严肃追求责任,建立规划监督制度、规划责任制、规划评估制度、严格规划实施监管。
1、强化城镇工作领导
加强组织协调、能力建设、严格工作考核,通过多方面措施,强化城镇工作领导。
2、积极实施生态建设
积极实施生态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恢复城镇自然生态,强化污水大气治理。
3、切实落实公众参与
推进公众参与的法治化和制度化,让公众通过法定的程序和渠道有效地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加强对总体规 划的宣传,将公众参与引入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各个阶段。提 高全社会对总体规划及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规划意识, 提高维护和执行规划的自觉性,推进规划的实施。
4、统筹安排建设时序
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用地布局,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时序,确定城市规划的阶段性目标,逐步推进老镇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强化不同阶段城市总体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衔接,保证城市空间的有序生长。
附表
附表一:规划指标体系表
编号 | 指标 | 规划基期年 | 2025年 | 2035年 | 指标属性 | 指标层级 |
一、空间底线 | ||||||
1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公顷) | 299.56 | 299.56 | 299.56 | 约束性 | 全域 |
2 | 用水总量(亿立方米)) | / | / | / | 约束性 | 全域 |
3 |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公顷) | *****.95 | *****.95 | *****.95 | 约束性 | 全域 |
4 | 耕地保有量(公顷) | *****.28 | *****.95 | *****.95 | 约束性 | 全域 |
5 | 建设用地总面积(公顷) | 861.61 | 875.84 | 875.84 | 约束性 | 全域 |
6 |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公顷) | 352.62 | 364.57 | 364.57 | 约束性 | 全域 |
7 | 村庄建设用地面积(公顷) | 348.66 | 351.75 | 351.75 | 约束性 | 全域 |
8 | 林地保有量(公顷) | 7872.32 | 7872.01 | 7872.01 | 约束性 | 全域 |
9 | 基本草原面积(公顷) | / | / | / | 约束性 | 全域 |
10 | 湿地面积(公顷) | 27.34 | 27.34 | 27.34 | 约束性 | 全域 |
11 | 自然和文化遗产(处) | 2 | 2 | 2 | 预期性 | 全域 |
二、空间结构与效率 | ||||||
12 | 常住人口规模(万人) | 0.45 | 0.50 | 0.50 | 预期性 | 全域、镇区(乡集镇) |
13 | 户籍人口规模(万人) | 2.03 | 2.50 | 2.50 | 预期性 | 全域、镇区(乡集镇) |
14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 | / | 预期性 | 全域 |
15 |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平方米) | 172.47 | 182.91 | 182.91 | 约束性 | 全域、镇区(乡集镇) |
16 | 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平方米) | 2.07 | 2.64 | 2.64 | 预期性 | 镇区(乡集镇) |
17 | 道路网密度(千米/平方公里) | / | / | / | 约束性 | 镇区(乡集镇) |
三、空间品质 | ||||||
18 | 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 | / | 60 | 60 | 约束性 | 镇区(乡集镇) |
19 | 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 | / | 50 | 70 | 预期性 | 镇区(乡集镇) |
20 |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 | / | / | / | 预期性 | 全域 |
21 | 人均体育用地面积(平方米) | / | / | / | 预期性 | 镇区(乡集镇) |
22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 18.21 | 20.25 | 20.25 | 预期性 | 镇区(乡集镇) |
23 | 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张) | 40 | 45 | 50 | 预期性 | 全域 |
24 |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 4.8 | 5.5 | 6 | 预期性 | 全域 |
25 | 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 25 | 30 | 50 | 预期性 | 镇区(乡集镇) |
26 |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 | 80 | 85 | 100 | 预期性 | 全域 |
注:指标内容与《内蒙古自治区旗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衔接一致,各苏木乡镇可因地制宜增减预期性指标。 |
附表二:国土空间结构调整表(单位:公顷、%)
用地用海分类 | 基期年 | 规划目标年 | 变化量 | ||||
面积 | 比重 | 面积 | 比重 | ||||
耕地 | *****.79 | 35.13 | *****.46 | 35.12 | |||
园地 | 0 | 0 | 0 | 0 | |||
林地 | 7872.32 | 21.43 | 7872.00 | 21.43 | |||
草地 | *****.74 | 39.9 | *****.99 | 38.06 | |||
湿地 | 27.34 | 0.07 | 27.34 | 0.07 | |||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 乡村道路用地 | 320.65 | 0.87 | 313.13 | 0.85 | ||
种植设施建设用地 | 13.12 | 0.04 | 29.8 | 0.08 | |||
畜禽养殖设施建设用地 | 31.58 | 0.09 | 707.67 | 1.93 | |||
城镇用地 | 居住用地 | 1.90 | 0.01 | 1.97 | 0.01 |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0.15 | 0 | 0.15 | 0 |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0.24 | 0 | 0.33 | 0 | |||
工业用地 | 4.97 | 0.01 | 4.97 | 0.01 | |||
仓储用地 | 0.13 | 0 | 0.13 | 0 |
城乡建设用地 | 城镇道路用地 | 0.52 | 0 | 0.52 | 0 | ||
交通场站用地 | 0.1 | 0 | 0.1 | 0 | |||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 0.30 | 0 | 0.4 | 0 | |||
村庄用地 | 居住用地 | 281.78 | 0.77 | 279.98 | 0.76 |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6.87 | 0.02 | 11.81 | 0.03 |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3.25 | 0.01 | 5.88 | 0.02 | |||
工业用地 | 13.13 | 0.03 | 7.97 | 0.02 | |||
仓储用地 | 9.70 | 0.03 | 9.32 | 0.03 | |||
交通场站用地 | 0.1 | 0 | 0.1 | 0 | |||
公用设施用地 | 0.7 | 0 | 0.94 | 0 | |||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 2.06 | 0.01 | 3.45 | 0.02 | |||
留白用地 | 0 | 0 | 1.63 | 0 | |||
空闲地 | 0 | 0 | 0 | 0 | |||
村庄范围(203)内的其他用地 | 23.32 | 0.06 | 23.31 | 0.06 | |||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 铁路用地 | 175.98 | 0.48 | 175.98 | 0.48 | ||
公路用地 | 188.48 | 0.51 | 187.54 | 0.51 |
水工设施用地 | 1.80 | 0 | 1.80 | 0 | ||
其他建设用地 | 特殊用地 | 0.81 | 0 | 2.81 | 0.01 | |
采矿用地 | 141.92 | 0.39 | 134.76 | 0.37 | ||
盐田 | 0 | 0 | ||||
陆地水域 | 河流水面 | 8.39 | 0.02 | 8.39 | 0.02 | |
坑塘水面 | 25.07 | 0.07 | 22.22 | 0.06 | ||
田间道 | 6.40 | 0.02 | 6.36 | 0.02 | ||
盐碱地 | 3.19 | 0.01 | 3.19 | 0.01 | ||
沙地 | 0 | 0 | 0 | 0 | ||
裸土地 | 3.83 | 0.01 | 3.23 | 0.01 | ||
裸岩石砾地 | 2.88 | 0.01 | 2.88 | 0.01 |
附表三:建设用地面积统计表(单位:公顷)
行政区 | 规划基期年 | 近期目标年 | 规划目标年 | |||||||||
建设用地总规模 |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 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 建设用地总规模 |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 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 建设用地总规模 |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 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 |
白音特拉乡 | 861.61 | 352.62 | 3.96 | 348.66 | 875.84 | 364.57 | 12.82 | 351.75 | 875.84 | 364.57 | 12.82 | 351.75 |
合计 | 861.61 | 352.62 | 3.96 | 348.66 | 875.84 | 364.57 | 12.82 | 351.75 | 875.84 | 364.57 | 12.82 | 351.75 |
附表四:自然保护地一览表(单位:公顷)
序号 | 名称 | 保护地范围所在行政区 | 总面积 | 保护地类型 | 级别 |
1 | 国家公园 | 国家级/省级 | |||
2 | 自然保护区 | ||||
... | 自然公园 |
附表五:镇村体系规划表(单位:人)
镇村等级 | 个数 | 名称 | 人口规模 | 职能分工 | 备注 |
镇区(乡集镇) | 1 | 白音特拉乡 | 4469 | 农贸发展乡镇 | |
中心村 | 1 | 白音特拉村 | 224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54 | 二台 | 113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二淖记沟 | 60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郝家沟 | 32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毡房沟 | 89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二巴沟 | 71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王才沟 | 17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白头山 | 182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大盘沟 | 49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后盘沟 | 52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小白头山 | 21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前进 | 89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基层村 | 新民 | 85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大南营 | 82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石灰窑沟 | 26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开地坊 | 32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通顺 | 248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六十顷 | 200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大西沟 | 70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长流水 | 66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中东西 | 19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锅底 | 37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民生 | 94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红光 | 112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马达营 | 31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民建村 | 212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肖家村 | 75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德龙村 | 78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大白音特拉 | 162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后滩 | 52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新建 | 59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永红 | 214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永丰 | 143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南洼 | 40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官围子 | 20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卜拉乌素村 | 164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井子沟村 | 122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十顷地 | 21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七顷地 | 15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两顷地 | 30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新村 | 21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小西沟 | 17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皮夹沟 | 4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后沟 | 28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色庆沟 | 103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和睦 | 160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解放 | 93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南营 | 33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兴无 | 128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西井子 | 99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南顺 | 111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小盘北 | 90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小盘南 | 49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左家营 | 25 | 农业、养殖业为主 | |||
注:人口规模分500人以下、500-1000人、0.1-0.5万人、0.5-1万人、1-3万人、3-5万人、5万人以上。 |
附表六:村庄及居民点分级分类汇总表
序号 | 行政村名称 | 行政村分类 | 居民点名称 | 居民点人口 | 备注 | |
现状 | 规划期末 | |||||
1 | 白音特拉村 | 集聚提升类 | 白音特拉村 | 224 | ||
2 | 新建村 | 集聚提升类 | 大白音特拉 | 162 | ||
后滩 | 52 | |||||
新建 | 59 | |||||
3 | 卜拉乌素村 | 集聚提升类 | 卜拉乌素村 | 164 | ||
井子沟村 | 122 | |||||
4 | 新民村 | 集聚提升类 | 前进 | 89 | ||
新民 | 85 | |||||
大南营 | 82 | |||||
石灰窑沟 | 26 | |||||
开地坊 | 32 | |||||
5 | 民生村 | 集聚提升类 | 民生 | 94 |
红光 | 112 | |||||
马达营 | 31 | |||||
6 | 二台村 | 集聚提升类 | 二台 | 113 | ||
二淖记沟 | 60 | |||||
郝家沟 | 32 | |||||
毡房沟 | 89 | |||||
二巴沟 | 71 | |||||
王才沟 | 17 | |||||
7 | 兴无村 | 城郊融合类 | 兴无 | 128 | ||
西井子 | 99 | |||||
8 | 白头山村 | 集聚提升类 | 白头山 | 182 | ||
大盘沟 | 49 | |||||
后盘沟 | 52 | |||||
小白头山 | 21 | |||||
9 | 通顺村 | 集聚提升类 | 通顺 | 248 | ||
六十顷 | 200 |
10 | 大西沟村 | 集聚提升类 | 大西沟 | 70 | ||
长流水 | 66 | |||||
中东西 | 19 | |||||
锅底 | 37 | |||||
11 | 十顷地村 | 拆迁撤并类 | 十顷地 | 21 | ||
七顷地 | 15 | |||||
两顷地 | 30 | |||||
新村 | 21 | |||||
小西沟 | 17 | |||||
皮夹沟 | 4 | |||||
后沟 | 28 | |||||
12 | 色庆沟村 | 集聚提升类 | 色庆沟 | 103 | ||
和睦 | 160 | |||||
解放 | 93 | |||||
南营 | 33 | |||||
13 | 民建村 | 城郊融合类 | 民生 | 94 |
红光 | 112 | |||||
马达营 | 31 | |||||
14 | 南顺村 | 集聚提升类 | 南顺 | 111 | ||
小盘北 | 90 | |||||
小盘南 | 49 | |||||
左家营 | 25 | |||||
15 | 永红村 | 集聚提升类 | 永红 | 214 | ||
永丰 | 143 | |||||
南洼 | 40 | |||||
官围子 | 20 |
附表七:历史文化资源一览表(单位:公顷)
序号 | 名称 | 行政辖区 | 级别 | 类别 | 备注 |
1 | 大西沟石刻 | 大西沟村 | 省级 | 文物保护单位 | |
2 | 四麻沟遗址 | 色庆沟村 | 文物保护单位 | ||
注:类别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建筑、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遗产等。 |
附表八: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安排表(单位:公顷)
序号 | 工程名称 | 工程类型 | 重点任务 | 实施区域 | 建设规模 | 主要技术指标 | 建设时序 |
1 | 土地综合整治重点项目 | 农用地整治 | 区内土地综合整治以农用地整理、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为主,提高耕地集中连片度及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能。同时,加强农田林网化建设,在主要道路、沟渠两侧,按照适时、适地、适树原则,设置农田防护林带,着力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等。 | 白音特拉村、卜拉乌素村、二台村、民建村、民生村、南顺村、十顷地村、新建村、 兴无村、永红村 | 1423.41 | 2021-2035 | |
2 | 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重点项目 | 水域湿地修复 | 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清理水源保护区 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完善水质监测设备,加强污染 控制,切实开展饮用水水源水质超标整治。水源保护区。 | 民建村 | 10.07 | 2021-2035 | |
... | |||||||
注:工程类型为水域湿地修复、森林草原修复、矿山生态修复、废弃地修复、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等。 |
附表九:其他规划约束性指标分解表(单位:公顷、亿立方米)
名称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 用水总量 | 永久基本农田面积 | 耕地保有量 | 林地面积 | 基本草原面积 | 湿地面积 |
白音特拉乡 | 299.56 | *****.95 | *****.95 | 7872.01 | 27.34 | ||
... |
附表十:村庄规划编制划分表
编制方式 | 编制原因 | 涉及村庄名称 | 涉及村庄数量 | |
不编制 | 在盟市旗县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内 | 0 | ||
0 | ||||
在镇区(乡集镇)规划范围内 | 0 | |||
0 | ||||
属于拆迁撤并类村庄 | 0 | |||
0 | ||||
编制 | 单独编制 | 一共编制15个村庄规划,其中2个城郊融合类,1个拆迁撤并类,12个集聚提升类 | 白音特拉村、新建村、 卜拉乌 素村、新民村、民生村、二台 村、兴无村、白头山村、通顺 村、大西沟村、十顷地村、色 庆沟村、民建村、南顺村、永 红村 | 15 |
合并编制 | 0 | |||
注:镇区(乡集镇)规划范围应与城镇开发边界保持一致,若没有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的,以村庄建设边界为规划范围。 |
附表十一: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安排表(单位:公顷)
附件
化德县白音特拉乡国土空间规划
(2021-2035 年)
说明书
白音特拉乡人民政府
内蒙古申科国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二〇二三年三月
目录
第十一章规划编制背景
1.1国家、内蒙古自治区层面
(1)传统乡镇总体规划向国土空间规划转变,统筹多规合一协调发展的需要2018年3月的全国两会召公布新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自然资源部行使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监管,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等一系列职责。
这标志着我国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实现“多规合一”将由试点阶段进入全面系统的推进阶段,多规并行和多规打架的局面有望彻底改变并实现多规合一。
2019年1月23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会议指出,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会议指出,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体现战略性、提高科学性、加强协调性,强化规划权威,改进规划审批,健全用途管制,监督规划实施,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2)坚持发展新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
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乡村发展。
(3)开展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城镇环境品质的需要
2016年2月,《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特色镇发展,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
(4)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引领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由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既与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从而形成五大建设,又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观点、方法。
在城乡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②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③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④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
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1.2乌兰察布市及化德县层面
(1)积极落实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建设需求
《乌兰察布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化德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完成编制。
第十二章规划总则
2.1规划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机融合上位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各类空间性规划,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白音特拉乡实际,实现基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全局性与规划方案实施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科学支撑。
2.2规划原则
2.2.1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2.2.2创新发展,多元驱动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综合运用
海绵城市、低碳低冲击等现代建设理念,积极探索城乡建设的新模式、新理念。培育发展新动力,以建成区为重点,通过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实现城镇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的转型。
2.2.3绿色低碳、存量优化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严守生态红线,划定生态功能分区,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低影响开发模式, 引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打造生态文明城镇、低碳城镇。
以资源约束为前提,控制城镇开发强度,将环境容量和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镇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框定总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推动城镇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2.2.4均等共享,以人为本
坚持民生优先,构建均等化、广覆盖、可持续的公共服务新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多元城镇化发展路径,扩大就业岗位,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
2.3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法》(2019年修订);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3)《 城 市 用 地分类 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2011);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中发[2018]44号)》(2018年11月18日);
(5)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农规发
[2019]1号)》;
(6)《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2019年1月23 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修订);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订);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
(10)《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自然资源部,2019年3月);
(11)《内蒙古自治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条例》;
(12)国家和自治区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13)《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永海分类指南》;
(14)《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
(15)《内蒙古自治区旗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
南》;
(16)白音特拉乡政府提供的相关文件、资料及统计数据等
(17)其他相关规范、条例等。
2.4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目标年为2035年,近期至2025 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2.5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白音特拉乡行政辖区内全部国土空间。
2.6规划技术路线
第十三章现状概况及发展条件分析
3.1现状概况
3.1.1区位与行政概况
(1)地理区位
白音特拉乡位于化德县中部。北与德包图乡交界,东与七号镇,南与河北康保县交界,西与朝阳镇和长顺镇为邻。经纬度在东经114°6′8″——114°30′31″和北纬41°50′29″——42°7′12″之间。总面积371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白音特拉农场村,距离化德县县城18公里,距离集宁市179公里(沿公路距离)。
(2)行政辖区
2012年白音特拉乡恢复建制。下辖15个村委会,从西到东依次是:民建村、永红村、兴无村、新建村、白音特拉村、 卜拉乌素村、民生村、二台村、通顺村、南顺村、白头山村、新民村、大西沟村、十顷地村、色庆沟村。55个村民小组。
3.1.2 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1)气候条件
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节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日照时间长,光能充足,寒暑剧变,温差大,风沙日数多,
蒸发量大,气候干燥,为多气候灾害地区。一月平均气温
-16.1℃,七月平均气温18.7℃,年平均温度2.5℃。境内气温变化总趋势由西北向东南递增。≥10℃的积温*****℃, 持续天数为117天,稳定在10℃的持续天数为99天:初始日为5月20 日,终结日为9月13 日,保证率80%。最冷区为公腊胡同、六支箭乡一带。最暖区为朝阳、白土 卜子乡(镇)南部。年降水量330mm,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360—250mm 递减。雨水大都集中在6-8月份。年均无霜期102天。春秋季节多风,年均大风日数67天。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干热短促。年均日照3078.7小时,境内地处高纬度的丘陵地,年蒸发量较大。年平均蒸发量为2046.1毫m,是年降水量的6.2倍,由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致使境内空气干燥,干旱现象严重。太阳辐射强。干旱、大风、霜冻为主要灾害性天气。境内除7—8月没有冻土层外,其余月份均有冻土层,冻土层深度达2.52m,解冻平均为4月2 日。
(2)资源条件
白音特拉乡境内东部低山中有磁锡铁矿、萤石矿点、水晶矿点和石灰石矿点,但储量不高。旅游资源有东林场公园、黄羊滩生态旅游开发区、恒利绿色庄园、良种繁殖场、华能风电厂和秋雨牧场式奶牛园区,具有草原生态旅游、夏季休闲避暑的特点。但是旅游景点知名度低、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开发水平低的特点。
境内有内陆河和季节性湖泊。
3.1.3用地现状及基础设施情况
(1)现状用地规模
以化德县第三次国土调查为基础的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底数,其中全乡耕地总面积*****.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5.13% ;林地总面积7872.3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43%;草地总面积*****.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89%;湿地总面积27.3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7%;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总面积365.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9%;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352.6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6%;区域基础设施用地总面积366.2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0%;其他建设用地总面积142.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9%;陆地水域总面积33.4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9%;其他土地总面积16.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4%。
(2)基础设施现状
交通
白音特拉乡境内有G5516 国道、S105省道、S304省道、X555县道和集通铁路。G5516 国道,是苏尼特右旗—张家口,道路是一级公路,双向四车道,路基宽26m,在白音特拉乡境西南民建村、永红村、卜拉乌素村经过。S105省道,是从 呼市一满洲里的省际通道,道路是一级公路,双向四车道,道路宽度25m,柏油路面,在白音特拉乡境东北色庆沟村经过。S304省道从化德一白旗公路,三级公路,两车道,道路
宽度7m,柏油路面,在白音特拉乡西部的北边、在乡东部的中间穿过。X555县道从化德一康保公路,三级公路,两车道,道路宽度7m,柏油路面,在乡域的西南部通过。白音特拉乡境内有集宁一通辽铁路。交通条件良好。
公共设施
镇内公共设施主要有镇政府、派出所、卫生院、信用社、农电所、小学、养老院、幸福互助院等公共设施。在公路两侧有饭馆、商店等商业服务设施。
给水
镇内共有水源井1眼,位于农电所前。水源井井水抽取到集镇南侧山丘上的水塔中,供集镇自来水。小时出水量分别是20吨。镇内实现自来水普及。
电力
白音特拉电源来自六十顷乡35千伏变电站。各行政村都通电。供电能够满足居民用电需求。
电信
白音特拉乡域内光电缆主干线路沿省道经过,在白音特拉乡有接入口,移动信号覆盖全境。
电讯
镇区内原有一个邮电所,现在房屋出租。在邮电所后院
有手机信号塔,信号覆盖集镇范围。
有线电视
有线电视中转站位于乡文化站院内,有接收器12套,工作人员2名。普及率100%。
环卫设施
集镇内共有公共厕所15座,散布在集镇居民区中。镇内有垃圾集散点2处,分别位于集镇东和集镇西。无垃圾转运站,镇内生活垃圾采用定时焚烧填埋的处理方式。
消防
集镇内没有专业消防人员和专业消防工具车辆。
3.1.4人口社会经济状况
白音特拉乡户籍人口9586户*****人,常住人口2319户4469人。
全乡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农业以水地蔬菜、马铃薯、设施农业、饲草料种植为主。旱地以覆膜马铃薯、两麦、豆类、杂粮、油料为主。畜牧业主要以生猪、肉羊、肉(蛋)鸡、奶牛养殖为主。近年来,白音特拉乡依托良好的资源和区位优势,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着力培育壮大设施蔬菜、马铃薯、肉羊、奶牛、林下特禽和生态旅游等几大特色产业。目前,辖区内有恒利现代农业示范园、
蒙新牧业、黄羊滩生态旅游开发区、艳阳天富硒鸡养殖基地、弘毅食品、铭东生态等龙头企业和合作社。
3.2发展条件分析
3.2.1对上版规划的评价
(1)上版规划年限
2013年——2030年。
(2)规划范围
乡域范围:总面积371平方公里,下辖17个村委会,55个村民小组。
白音特拉乡政府驻地规划控制区:
东到农场村东侧,西到奶牛养殖小区西侧,北到集通铁路,难道恒力农业大棚区南侧。
(3)乡镇职能
乡域中心集镇一一白音特拉集镇:是全乡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具有行政、商业、教育、医疗等中心职能,发展方向为农贸型城镇,以绿色农产品和绿色畜产品加工、贸易为主。
中心村一一行政村:规划其他12个行政村,以农业为主,同时发展养殖业。职能是基层行政、文化服务、医疗服务、商业为主。行政村建设文化站、医疗点和商业网点。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根据教育局统一安排。
(4)对上版规划的评价
上版规划由白音特拉乡政府组织编制,是在结合当时的经济、社会现状的基础上,对镇区的发展作出的较为合理的规划,提出了城镇空间向西发展,对接城区的战略方针,符合当时城镇发展诉求,并对镇区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具有其合理性和时代特色。通过几年的实施,使镇区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镇区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化 德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完成,白音特拉乡在区域交通组织上,缺少与城区路网的对接以及各配套设施的完善。其产业布局、城镇空间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处理好白音特拉乡区和各产业园区的空间融合发展,急需新的规划
指导建设,借鉴上版规划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3.2.2规划修编必要性
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外部发展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由于近几年政策形势的变化、上位层次规划的修编、部分重要基础设施对白音特拉乡的影响,以及总体规划在执行过程中一些相关素出现了新的变化,使得现行总规已不能完全适应未来城镇发展的实际需要,急需组织编制新一轮的城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来指导城镇未来的发展。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内蒙古自治区政策背景的改变,对小城镇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乡村振兴战略对未来乡村的发展及生态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白音特拉乡空间布局须进行新的调整。
(2)乌兰察布市对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新要求
乌兰察布市对城镇职能、城镇定位、规模、产业发展方向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白音特拉乡未来的城镇职能需要进一步梳理优化。
(3)白音特拉乡近年来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土地用途过于单一
由于白音特拉乡地处内蒙古高原的南部,地形以低缓丘陵和低山为主。西部以低缓丘陵为主、东部以低山为主,低缓丘陵间是波状高原区,山地坡地较大,林草地面积*****.21公顷,覆盖率达61.3%,农用地约占土地总面积95%,土地用途较为单一。
产业发展乏力
经济基础较差,全乡经济以农业、牧业为主,工业基础 薄弱,农业处于初级种植阶段,加工业为初级加工且未形成品牌,旅游处于预备期,现有企业就业带动弱。整体经济基础较差。
基础设施不完善
乡域内村镇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低,服务能力差。道路不成体系、缺乏停车设施;环卫设施不足,污水处理缺乏;防洪能力有待提升等。
村庄建设滞后
乡域范围内其他行政村和自然村多属自然形成,布局分散,杂乱无序,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缺乏,环境质量差、各项建设严重滞后。
第十四章规划发展定位与战略目标
4.1规划发展定位
4.1.1总体定位
化德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白音特拉乡发展定位是:一般乡镇,绿色农业种植为主,旅游为辅。所以本规划将白 音特拉乡定位为绿色农贸农牧型乡镇。
4.1.2发展目标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国土开发利用方 式、全面提高国土开发质量和效率出发,做优增量,盘活存 量,注重内涵提升、开发提质,制定各阶段城镇发展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在经济质量和公共服务能力;经 济增长和人均指标居化德县前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生态环境发展目标—重在生态空间保护和环境品质塑造;提高环境治理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逐年加大环保投入,建设天蓝、水清、地绿的优美人居环境。
产业发展目标—重在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旅游休闲产业,一、三产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镇村发展目标—重在镇村体系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构建区域层次分明、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的镇村体系,通过土地整理、流转、产业转型升级,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示范村镇。
4.2发展战略
4.2.1生态优先发展战略
(1)保护生态本底:严格保护潴龙河两岸等生态重点地区,维护良好生态本底。
(2)优化生态格局:依托潴龙河、范辉高速、国道G106、 国道G342、高压走廊等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建设具有区域意义的生态廊道。采取廊道、绿心、生态节点等多种模式,完善生态安全格局。
(3)构建生态景观系统:建设遵循自然,采取与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建设模式,构建适合平原地区的多样化的城乡生态景观系统。
(4)强化生态修复: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强化生态修复。
4.2.2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融入区域:以中心镇区为重点,完善城镇职能,从交通、职能、产业等方面积极融入化德县城区乃至乌兰察布
市地区。
(2)协调周边:强化镇区及城区周边村庄与化德县城区的产业、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等的协调。
(3)协同产业:挖掘白音特拉乡农耕文化底蕴与内涵,打造白音特拉乡作为其重要文化体验地,融入区域文化旅游体系之中。
(4)完善交通:进一步提升区域交通的便捷性,强化内外衔接,完善运输网络,推进其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
4.2.3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1)重点发展中心镇区:将中心镇区作为推动白音特拉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要求,构建“农耕文旅”产业体系,突出地方特色、彰显文化内涵、优化空间结构、完善设施配置,
强化产业支撑和创新驱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镇。
(2)城乡统筹发展:加强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增强产业的集聚动能,提高中心镇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实现以城带乡,统筹协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第三产业向农村辐射,增强农村地区的发展能力,共同形成城乡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
(3)优化乡域农村空间:引导农民向中心镇区和中心村集中;以“分类引导、特色整合”为导向,建设中心村、保留特色村,整治一般村,有序引导村庄居民点调整,优化村庄居民点布局,按照服务人口规模,配套不同标准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营造优美的景观环境和公共活动空间。
第十五章规划空间格局
5.1双评价与规划空间格局
5.1.1双评价与规划空间格局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双评价,认识区域资源环境禀赋特点,找出其优势与短板,发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可能的资源环境风险,确定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功能指向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级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统筹优化生态、
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提供支撑。因此,特进行白音特拉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科学支撑《白音特拉乡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编制。
5.1.2评价流程
本评价首先确定数据基础,包括确定数据的空间参考和数据精度,然后根据评价需要收集各部门相关的基础数据,构建基础数据库;随后,展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先分别开展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灾害等要素的单项评价,再在单要素评价的基础上进行集成评价,得到生态保护等级、农业功能指向和城镇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在此基础上,展开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得到生态重要性分区、
农业生产适宜性分区和城镇建设适宜性分区,并分析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剩余可用空间;最后,根据双评价结果,总结刻画区域资源环境本底主要禀赋特征,分析区域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空间格局特征,识别保护利用中的问题、冲突和风险,并估算可利用后备耕地规模和城镇建设上限规模。
5.1.3数据基础
(1)空间参考与数据精度
本评价统一采用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统,高斯-克吕格投影,采用1985 国家高程基准;优先使用矢量数据进行分项评价,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采用20米×20米~30米×30米栅格为基本单元进行评价。
(2)数据来源
根据评估方法需要,单搜集评估所需的各类数据,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度调查监测数据、水
文监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遥感影像、地表参量、灾害类型与分布数据、交通路网分布与规划数据等。
表5-1基础数据来源
数据类型 | 数据名称 | 数据来源 |
土地资源类 |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及年度变更数据(或国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数据) | 自然资源部门 |
DEM数据 | ||
土壤数据库 (含不同土壤粒径百分比%,土壤有机质含量%) | 农业部门 | |
水资源类 | 第二、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 水利部门 |
近五年水资源公报 | ||
水资源综合规划 | ||
水资源流域分区图 | ||
环境类 | 大气环境容量标准数据及其分级结果 | 生态环境部门 |
各控制单元或流域分区水质目标数据 | ||
土壤污染状况普查数据 | ||
生态类 | 森林、灌丛、草地、园地(乔木、灌木)、湿地等生态类型空间分布数据 | 自然资源部门 |
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海岸侵蚀(涉海地区)等生态退化区域和强度分级数据 | 自然资源部门、生态环境部门 | |
一级、二级水源涵养区分布图 | 生态环境部门 | |
遥感影像数据 | 商业卫星 | |
灾害类 |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 地震部门 |
活动断层分布图 | 自然资源部 |
地质灾害易发区数据(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沉降、矿山地面塌陷和岩溶塌陷等) | 门 | |
气候气象类 | 多年平均降水量数据 | 气象部门 |
多年平均≥10℃活动积温数据 | ||
月均气温(华氏温度) | ||
气象灾害数据(干旱、洪涝、低温寒潮等) | ||
基础底图类 | 行政区划数据 | 民政部门 |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 (包括地表覆盖数据和地理国情要素数据) | 自然资源部门 |
5.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约束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探求特定时空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活动必须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因此,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分析是国土空间开发活动的重要前置条件。
5.2.1农业生产承载规模
耕地承载规模,从水资源和空间约束两个角度对耕地承 载规模进行合理计算,按照短板原理,取水资源角度和空间
约束角度的最小值,作为耕地承载的最大合理规模。水资源角度可承载的耕地规模为可承载的灌溉耕地面积与雨养耕地面积之和;空间约束角度可承载耕地规模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种植业生产不适宜区以外的耕地规模。
5.2.2城镇建设承载规模
从水资源和空间约束两个角度确定城镇建设承载规模,按照短板原理,取水资源角度和空间约束角度的最小值,作为城镇建设承载的最大合理规模。水资源角度,通过区域城镇 可用水量除以城镇人均需水量,确定可承载的城镇人口规模,可承载的城镇人口规模乘以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确定可 承载的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可用水量要在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基础上,结合区域共用水结构、三产结构等确定。城镇人均需水量需考虑不同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按照生活和工业用水量的合理占比综合确定。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要基于现状和节约集约发展要求合 理确定。空间约束的角度,将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城镇建设不适宜区以外区域的规模,作为空间约束下城镇建设的最大规模。
5.3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指地域国土空间承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适宜性程度,由该地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经济发展基础与潜力所决定。基于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评价结果,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将全域空间分别划分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重要区、一般区;农业生产适宜区、一般适宜区、不适宜区;城镇建设适宜区、一般适宜区、不适宜区。
5.3.1生态保护重要性方面
化德县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公腊胡洞乡、长顺镇、德包图乡、七号镇内。极重要区结合气候特征、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地形地貌、土壤质地等多个因子评价的结果,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定区域内重点生态保护区域。经过与化德县其他乡镇作对比,白音特拉乡生态自然保护重点区域面积较少。
5.3.2农业生产适宜性方面
通过种植业生产适宜性和畜牧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外,以约束条件最低等级将坡度大于25°、土壤粉砂含量大于80%的区域评定为种植业不适宜区,白音特拉乡为种植业重点发展区。结合种植业发展,未来主要以朝阳镇、白音特拉乡作为种植业的重点乡镇发展。畜牧业适宜性通过草地连片度、草地地形坡度等因素评价,对面积小于25公顷、坡度大于25°的区域评价为畜牧业不适宜区,白音特拉乡为畜牧业发展不适宜区。
5.3.3城镇建设适宜性方面
在生态保护极重要以外的区域,开展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着重识别不适宜城镇建设的区域。将水资源短缺、地形坡度大于25°海拔1800m 以上、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危险性极高的区域,并结合区域交通可达性分析,确定为城镇建设不适宜区。主要建设不适宜因素为海拔较高、坡度较大、地质灾害危险且交通可达性较弱。白音特拉乡为城镇建设适宜区。
5.4“三区三线”划定与管制
5.4.1 u三区三线划定思路
“三区三线”划定,首先要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并传导上位规划划定的本辖区内的规划红线,在此基础上,根据双评价结果确定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最后,兼顾城镇布局和功能优化的弹性需要,从严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整体控制开发强度,引导空间有序开发。
图 5-18“"三区三线”"划定思路
5.4.2生态空间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生态空间应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 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重要山体、重要河流、重要湖库、生态林地等区域。是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的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将最新三区三线成果套合分析,区域内部涉及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99.56公顷,占区域总面积0.82%。
5.4.3农业空间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农业空间是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和生活功能的地域,分为农业生产空间和农业生活空间。农业生产空间主要是指承担农村生产活动,发展特色农产品,实现农业现代化等功能的区域。农业生活空间主要是指承担农村居住、生活、服务等
功能活动的地域。农业空间应明确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等农业空间分布。根据白音特拉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全域均为农业生产适宜区,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要求,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规划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面积*****.95公顷,占区域总面积33.22%。
5.4.4城镇空间与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城镇空间是重点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的地域,包括已经形成的城镇建成区和规划的城镇建设区以及一定规模的开发园区,白音特拉乡不涉及城镇开发边界。
5.4.5分区管控要求
(1)生态保护区
生态保护区是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或生态敏感脆弱、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陆地和海洋自然区域,包括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集中划定的区域。其管控要求如下:
①加强水域及湿地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框架建设,沿河道两侧进行生态恢复。
②禁止损毁堤防、修建围堤、阻水渠道;禁止棚盖河道、沟、渠、围河造田。
③禁止与生态功能有冲突的开发建设,控制水域周边村庄的规模,鼓励区域内人口适度有序外迁。
④在不损害水域整体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开展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和必要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但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得增加。
⑤禁止在水源沿线设置排污口,严禁倾倒垃圾、渣土和不符合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有毒有害废液、垃圾等其他废弃物,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⑥禁止改变湿地用途及开垦、填埋湿地等不符合生态功能的建设项目和开发活动。
表5-3一般生态区准入规则
类型 | 一般生态区准入规则 |
允许准入清单 | 生态保护与修复: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植树植草、防护林建设、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等。 |
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水利等国家和省重大基础设施及管网、电网、差转台、电视塔台等。 | |
民生项目:农业灌溉设施、不超过现有用地规模的自用住房维修改造、教育医疗服务设施、社区服务设施、饮水工程等。 | |
旅游配套设施:旅游步道、观光设施、游客服务中心(含小型餐饮、购物等)、宜教设施等。 | |
其他:水资源保护、合法的河道采砂、河道疏浚、防洪治涝等工程。 | |
水产家禽家畜牧养殖业:禁止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严禁建设堤坝、筑池养殖等破坏河道和地形地貌的活动。 |
禁止限制清单 | 采矿业:禁止采石、采砂、开矿等行为。 |
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印染、造纸、制革、电镀、炼油、农药等生产项目。 | |
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产生含汞、铬、镉、砷、铅、镍、氰化物、放射性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项目和设施。 | |
禁止新建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汞、炼油、电镀、农药、石棉、水泥、玻璃、钢铁、火电以及其他 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 | |
禁止设立污染生活饮用水源的废物回收、加工场所。 |
(2)农田保护区
农田保护区是永久基本农田相对集中需严格保护的区域。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就是对法律规定的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特殊保护。一经划定,在规划期内必须得到严格保护,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不得擅自占用和改变。
白音特拉乡划定农田保护区面积为*****.95公顷,占全域总面积33.22%。其管控要求如下:
①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②严格控制占用区内耕地进行非农建设,严格限制与农业生产生活无关的建设活动,禁止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等
破坏农田的行为。
③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耕地生产条件;对低效利用的土地,如闲置、撂荒、低投入、低生产的土地利用行为要严格加以限制。
④严禁可能导致农田污染、盐渍化、水土流失等破坏土地环境的经营活动。
⑤合理安排农村生活用地,优先满足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需求。
⑥允许进行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旅游开发建设及特殊用地建设,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影响范围。
(3)城镇发展区
城镇发展区是指城镇开发边界围合的范围,是城镇集中开发建设并可满足城镇生产、生活需要的区域。
白音特拉乡不涉及城镇开发边界。
第十六章镇村统筹发展
6.1人口与城镇化引导
白音特拉乡现状户籍人口9586户*****人,常住人口 2319户4469人。上一版总体规划作比较,白音特拉乡人口为负增长,考虑短期内三孩政策对人口增长的利好,预测2025年乡域总人口2.15万,2030年2.2万人,2035年2.25万人。近年来,成年人口逐渐向县城、城市及经济发达的地区流动,造成了乡镇劳动力缺乏,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严重,农村人口流动主要是因为外出务工。
农村流动人口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关系问题、农村流动人口对城市社区生活的适应问题,均为农民所期盼政府予以解决的问题。
1、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对农村流动人口要准确掌握其动态,对将外出的流动人口要掌握其流入地信息,并及时与当地相关部门联系协查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档案和反馈情况。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把流动人口的负面社会效应降至最低点。防止两地都管不到的“真空”状态的出现。
2、重点加强新农村建设。可以着手建立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使农民可以留在家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那些流动人口不必流动也可以增加经济收入。这样也可以兼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3、可根据当地条件,改变农业的种植结构。从单一粮食作物的种植到引进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合理地利用耕地。另外,可对一些农民进行一些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术,科学种地,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4、加强对村民的道德文化教育。不定期地对村民进行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道德文化素质,同时也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2乡域产业布局规划
6.2.1产业定位与发展目标
根据上位规划白音特拉乡为一般乡镇,绿色农业种植为主,旅游为辅。全乡的生产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生态防护林种植。
生态防护林草地:布局在全乡土地坡度大于10度的坡地上。这类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容易起沙尘天气。种植林草既能防护土地,减少风沙,也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养殖业:全乡发展大型养殖园,集中养殖肉羊、奶牛、
肉牛。
种植业:全乡种植业分为大田种植和大棚种植。大棚种植规划在白音特拉集镇西南部,以种植蔬菜、花卉为主。大田种植主要规划在全乡土地平坦的沟滩地上,以种植蔬菜、马铃薯、饲草种植为主。
风力发电新能源产业:白音特拉乡属于风能丰富区,也是太阳能高值地区之一,依据现状,白音特拉乡大部分区域均有光伏新能源发电项目,未来会有更多新能源项目落地, 充分发挥新能源优势。
6.2.2产业空间优化布局
(1)优化第一产业
从事第一产业的企业主要有恒利农业、蒙新牧业、艳阳天富硒鸡养殖基地、昇扬肉羊养殖、双峰驼业和大好河山生猪养殖场等,优化种植结构,扩大特色农业种植规模。与三产旅游项目结合形成特色化、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2)壮大第二产业
乡域内现有从事第二产业的企业主要有弘毅食品、铭东生态、档案盒厂、天亿肥业、多丰面粉加工厂等,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发展壮大“二产”,既有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保障市场竞争力,也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
经营和延伸价值链。
(3)强化第三产业
乡域内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和商户主要集中在白音特拉村,有图时光民宿、鸿雁淖、恒利民俗馆和路边经济、餐饮服务等,阿淖山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正在规划建设当中。
①结合阿淖山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提升乡域文旅相关产业建设,如民俗、农家乐以及商旅服务业,配套完善旅游服 务功能。
②依托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构建全域农业景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等旅游业。
③白音特拉小城镇建设已经形成良好的基础,带动了商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规划期内应继续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医疗、行政、文化等公共设施和电、水、排污、道路等基础设施,提供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居民和企业集聚。充分发挥白音特拉的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作用,提高教育、医疗和商业的规模和服务水平,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6.3乡域村镇体系规划
6.3.1镇村等级体系
村镇体系等级结构划分三级:中心镇区—中心村一基层
村。
中心镇区:1个,以现状镇区为依托,向周边发展,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流活动中心。
中心村:1个,与中心镇区及各基层村交通方便,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主要服务周边村庄。
基层村:54个,是辖区生活聚集和生活服务中心。
6.3.2村庄分类
为有效指导区域内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满足绩溪县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需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根据国家五部委发布的《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等要求,对各行政村按照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其他类等五种发展类型进行分类。
6.4历史文化保护
6.4.1物质文化遗产
四麻沟遗址发掘,对于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要全力支持四麻沟遗址发掘和保护工作,把四麻沟遗址作为文化旅游的战略内容,与打赢脱贫攻坚相结合、与乡村振兴发展相结合,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脉络,认真
领会历史文化内涵,把四麻沟遗址做成文化旅游扶贫项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目前,四麻沟遗址已发掘面积1000㎡,出土古代房址 16座,有圆形、长方形、方形,并有早晚关系,出土有500余件文物,有石器、骨器、陶器、动物骨骼等。通过目前发掘情况推断,四麻沟遗址文化时代可能从距今8400年左右延续到7800多年左右,并且有连片迹象。
该遗址的发现,为我县增添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了文化遗产内涵,有助于化德县提升文化知名度、打造文化名片。目前四麻沟遗址,形成了连片和延续的特点,四麻沟遗址的发掘,将在全国甚至世界层面产生巨大影响。
据悉,四麻沟遗址是国家主动授权内蒙古考古发掘2个项目其中之一。作为四麻沟遗址重要组成部分的裕民文化遗址,是内蒙古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早期遗存,先后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家六大考古新发现。
6.4.2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的 指示要求,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及《土地管理法》《国土
空间总体规划法》《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现就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1)将历史文化遗产空间信息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各地文物主管部门要会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第三 次全国国土调查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做 好文物资源专题调查和专项调查,按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数据标准,结合建立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及时将文 物资源的空间信息纳入同级平台,建立数据共享与动态维护机制。
(2)对历史文化遗产及其整体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在市、县、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统筹划定包括文物 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水下文物保护区、地下文物埋藏区、城市紫线等在内的历史文化保护线,并纳入国 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严格保护;针对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空间分布集中的地域,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依存 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空间,明确区域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 的空间管控要求;历史文化保护线及空间形态控制指标和要 求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作为实施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的重要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中涉及文物保护利用的部分
应征求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意见。
(3)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类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管理。文物保护类专项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报批前,省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对保护规划成果是否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审查。
(4)严格历史文化保护相关区域的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经依法批准的详细规划是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依据,不得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计方案、实施方案等取代详细规划实施规划许可。
(5)健全“先考古,后出让”的政策机制。经文物主管部门核定可能存在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要实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原则上不予收储入库或出让。具体空间范围由文物主管部门商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确定。在文物主管部门完成考古工作,认定确需依法保护的文物,并提出具体保护要求后,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土地出让中落实。暂不具备考古前置条件的,文物主管部门应在土地出让前完成考古工作。
(6)促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在不对生态功能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允许在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开展经依法批准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文物保护活动,以及适度的参观旅游和相关必要的公共设施建设,
促进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合理利用。
(7)加强监督管理。各级主管部门应建立协调机制,增强工作联动,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 监督体系,有关执行情况纳入城市体检评估和自然资源执法 监督范围。对违反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6.5特色风貌塑造
6.5.1建筑风貌塑造
(1)传统建筑风貌区控制及引导
该风貌区位于老镇区,重点考虑老镇区原有的空间肌理格局,保证老镇区原有的空间尺度及建筑风貌,使城镇建设始终具有历史性及传承性,同时又展现一定的时代精神风貌。
①建筑形态:考虑传统空间肌理格局的延续。商业建筑可以群体组合为主,结合轴线进行组织;注重各体块间的协调,建筑形体变化丰富,体量不宜过大。
②建筑风格:以传统建筑为主,同时融入地方特色,形成简约、实用,但又富有文化底蕴的建筑风格。
③建筑材料:以砖、石材、混凝土、红瓦等材料为主要建筑材料,注意传统材料砌筑工艺的运用和材料质感、肌理的处理。部分商业建筑可适当采用质感涂料以及可塑性强、有现代感和光泽的金属为建筑材料。
④建筑色彩:以红色调为主(延续现状城镇色彩),辅以冷色系列,形成冷暖变化,局部点缀较亮的色彩,烘托镇中心氛围,商业街区可选较丰富的色彩。
(2)现代宜居风貌区控制及引导
该风貌区属于新建区,是城镇发展扩展区。
①建筑形态:行政办公和商业建筑可以群体组合为主,结合轴线进行组织;注重各体块间的协调,一般性建筑形体简洁,重点建筑形体变化丰富。
②建筑风格:追求传统地域风格与现代建筑风貌的统一,在细节处理中引用传统建筑符号。
③建筑材料:以砖、混凝土等为主要建筑材料,注意材料质感、肌理的处理。
④建筑色彩:以中低明度淡彩色灰色系、中低明度土黄色系,如白色、冷灰色、土黄色为主,辅以适量红色、桔红暖色。
(3)历史文化风貌区控制及引导
该风貌区位于东北方。为历史文化塑造区。
①建筑形态:形象应简洁、大方,体现杂技文化产业特色。
②建筑风格:现代与传统建筑相结合,与现有园区建筑相协调,体现地方特色。
③建筑材料:以砖、石材、灰瓦等传统材料为主要建筑材料,注意传统材料砌筑工艺的运用。
④建筑色彩:以中明度无彩色灰系为主,如冷灰色、白色,辅以适量红色、桔红暖色。
6.5.2特色风貌管控措施
(1)加大乡村风貌管控力度
切实加强新建农房和村庄风貌管控,防止大拆大建和乡村景观城市化,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坚持规划建设一盘棋,明确村庄布局分类,细化分类标准,因地制宜界定乡村建设规划范围,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和乡村生态空间,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紧盯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倒、乱埋、乱烧等突出问题。立足村庄现有基础,明确乡村环境风貌的特色目标、系统内容和实施措施,着力整治村庄公共环境,引导群众按照规划建设农房,实现村庄风貌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2)积极整治蓝色彩钢瓦
结合乡村建设实际,组织开展蓝色彩钢瓦专项整治行动,坚持点面结合,梯次推进,多措并举,坚持堵源头、控增量、 去存量,逐步消除农业行业和农村建筑中的蓝色彩钢瓦等高 艳度材料,促进村庄建筑色彩与自然色彩相融合,乡村建设
风格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农民教育引导,大力推广有乡土特色、地域风情、节能环保的农村建材,确保整治成效不反弹。
(3)着力改善村庄公共空间
依法依规持续推进农村拆违(危)拆临,整治残垣断壁,清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排乱倒,整治乱贴乱画,加强农村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三线”维护梳理改造,提升乡村空间景观。注重乡土味道,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庄风貌,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4)扎实推进乡村绿化
把村庄绿化与基础建设、环境整治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村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坚持宜树则树、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花则花,持续增加绿化总量,提升绿化质量,促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要引导鼓励村民通过“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植树推进村庄绿化,充分利用荒地、边角地、空闲地、废弃地等建设村庄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保护好古树名木、风景林、围村林等原有绿化,做好与新栽树木之间的衔接,体现乡村绿化的整体性、协调性。因地制宜开展荒山荒地荒
滩绿化,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和修复,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安全。
第十七章 中心镇区空间规划
7.1用地规模与布局
7.1.1功能结构
形成“一心一廊三片区”的功能结构。一心:白音特拉乡政治文化中心。
一廊道:经济发展廊道:沿省道S304的农业经济发展廊道。
三片区:
农牧业保有区:以林地和牧草地为主;
生态修复及旅游发展区:以林地,草地主;
建设用地整理区:建设用地、耕地混合区域。
7.1.2居住用地规划
规划居住用地33.16公顷,占建设用地9.30%。
(1)原则和目标
①居住用地建设以新房建设和旧房改造相结合。住房屋要逐步按照规划改造。
②居住区改造和建设要控制人均用地,注重道路建设、房屋间距、房屋朝向,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③居住用地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居民小区,以4层住宅为主,配备绿地、公共建筑;另一种是村民小区,以平房
为主。小区以干路、支路为界。
④村民住宅以低层住宅为主。
⑤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选用我国小康住宅建设标准作为镇规划目标。规划到2035年人均居住面积30㎡,人均建筑面积35㎡。
(2)居住小区规划标准
①居住小区的建筑密度不高于40%;居住小区容积率不高于1.0;居住小区绿地率不低于35%。
②居住小区的住宅布置形式,朝向为南或南偏东,平行布置,长边朝阳;最小间距不小于1.17Hm。
(3)村民小区规划标准
村民小区为组团布局,组团之间道路宽度不小于4m。村民小区建筑密度不高于50%,绿地率不低于30%,住宅平行布置,长边朝南,宅间距不低于3m。
7.1.3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7.71公顷,占建设用地2.16%。
(1)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1公顷,占建设用地0.28%。
规划保留原址,乡镇府驻地主要配备政府服务大楼等相
关驻乡单位,政府服务大楼是集办公、食宿、会议综合一体的行政服务中心。同时配备村委会等行政管理设施。
(2)文体科技用地
规划文体科技用地0.78公顷,占建设用地0.22%。
村委会内设置有文化站,规划予以保留,规划近期完善村级文化活动室及文化活动阵地,在村西新增一处文化活动场所。
(3)教育用地
规划教育用地0.88公顷,占建设用地0.25%。
规划保留村内1所小学,即白音特拉中心小校,同时学校内设立幼儿园和少年宫。配置先进教学设备,加快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学水平。2035年,白音特拉乡幼儿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100%。
(4)医疗用地
规划医疗设施用地0.68公顷,占建设用地0.19%。
现状村内拥有1所卫生院,1所医院,规划予以保留。保障农村居民享受良好的医疗服务。
(5)社会福利用地
规划社会福利用地4.47公顷,占建设用地1.25%㎡。
按照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的要求,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敬老院、老年公寓、幸福院。本次规划在村庄保留已
建幸福园并进行后续完善,服务整个村域。
7.1.4商业服务业用地
规划商业用地5.62公顷,占建设用地1.58%。
规划新增一处加油站,位于304省道上,为发展村庄旅游业提供便利。
7.1.5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道路与交通用地41.81公顷,占建设用地11.73%。
镇区路网主要在现状道路基础上进行改线拓宽,并新建部分道路,形成镇区道路骨架。
7.1.6绿地与广场用地规划
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5.47公顷,占建设用地1.53%。
7.1.7留白用地规划
规划留白用地0.88公顷,占建设用地0.25%。
7.2住房建设
7.2.1住房布局与规模
(1)住宅建设范围管控
农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应控制在150㎡内,每户不超过350㎡,鼓励使用10.5*20m院落布局。
(2)住宅平面
功能布局应分区明确,布局合理,通风采光良好,使用安全、卫生。
主要朝向宜采用南向或近南向,主要房间避开地区冬季主导风向。门窗洞口的开启位置,应有利于自然通风采光。对有私密性要求的房间,应防止视线干扰。
鼓励采用先进设施设备,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3)住宅整体风貌
根据村庄整体风格特色、居民生活习惯、地形与外部环境条件、传统文化等因素,确定建筑风格、建筑群组合方式及建设或整治要求。村庄建筑风格应整体协调统一,并能体现地方特色。建筑色彩应与地方传统建筑色彩协调,不得采用大面积色彩纯度高的颜色,应体现城乡融合风貌。鼓励运用当地乡土材料,鼓励使用当地工匠,传承传统建造技艺。
(4)即有住宅整治
①安全性整治:排除建筑的安全隐患,对隐患部件进行加固处理。
②功能性整治:解决屋面漏水、墙体不牢等建筑质量问题,对相关功能用房进行功能置换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③外立面整治:现状建筑周围形成m色建筑组团;现状红砖建筑,清洗墙面,不予粉刷,保留乡土气息。
(5)住宅庭院
宜采用“前庭后院”的布置方式,“前庭”满足家庭生活功能,“后院”满足农副业生产需要,留有放置农机具的位置,可适当考虑家禽养殖场地,但要符合公共卫生标准。
宅间空地应选择乡土树种,注意乔灌草搭配、季相搭配、色彩搭配,在院门等重点位置孤植乔木,点缀观花、观叶植物,同时提倡种植经济果木、瓜果蔬菜。根据村居周围的日照条件不同选取不同的树种与配置方式。南侧以低矮喜光植物丛植、散植为主;北侧列植喜荫树种;西面无遮挡的庭院,宜密植高大乔木,避免夏日西晒。
(6)住宅辅房
引导村民根据实际经济情况,对村庄院落进行铺装整治,原则上避免庭院整体地面硬化,做到绿化、菜园与步行路结合的形式,有利于庭院雨水渗透,使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每个庭院的建设整治中。
(7)住宅高度
农房高度不超过两层或7m,鼓励采用一层高度。建筑群体立面宜错落有致,平面宜有退有进,结合总体布局,形成村落或院落层次丰富的天际轮廓线。
(8)住宅节能
通过设计手段提升乡村建筑的主动采光(遮阳)、通风和保温性能,节约能耗。推荐使用绿化遮阳等设计手段。总
平面布局、建筑朝向和种植绿化应利于夏季和过渡季节的自 然通风,利于在冬季直接获取太阳能。合理划定开窗面积,门窗可选用中空玻璃、塑钢窗框等经济易行的节能门窗,也可考虑与乡村建筑色彩基调相适应的木质或仿木窗框。
7.2.2宅基地管控原则
(1)严格落实“一户一宅”规定
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当地规定的户均宅基地350㎡的标准。村民应严格按照批准面积和建房标准建设住宅,禁止未批先建、超面积占用宅基地。经批准易地建造住宅的,应严格按照“建新拆旧”要求,将原宅基地交还村集体。农村村民出卖、出租、赠与住宅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对历史形成的宅基地面积超标和“一户多宅”等问题,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分类进行认定和处置。
(2)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
不得以各种名义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宅基地和强迫农民“上楼”,不得违法收回农户合法取得的宅基地,不得以退出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宅基地是农村村民的基本居住保障,严禁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宅基地,严禁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严禁借流转之名违法违规圈占、买卖宅基地。根据不同情况,可采取三种
宅基地退出方式:一是无偿退出,主要针对闲置废弃的厕所、 畜禽舍和倒塌无覆盖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二是有偿退出,适 用于“一户多宅”的多宅部分;三是流转退出,对“一户多宅”应退出“多宅”的完好房屋,鼓励其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间流转、置换、出租。
(3)乡镇政府发挥管理作用
按照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
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由乡镇政府审核批准。乡镇政府要因地制宜探索建立宅基地统一管理机制,依托基层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宅基地用地审查、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农房建设监管等职责,建立宅基地和农房乡镇联审联办制度,为农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乡镇政府指导村级组织完善宅基地民主管理程序,探索设立村级宅基地协管组织。
(4)节约集约利用宅基地
严格控制新增宅基地占用农用地,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法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 外的村庄,通过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村庄整治、废旧宅基地腾退等多种方式,增加宅基地空间,满足符合宅基地分配条件农户的建房需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可以通过建设农民公寓、农民住宅小区等方式,满足农民居住需要。
7.3绿地系统与开敞空间
7.3.1绿地系统规划
村庄绿地系统由中心广场绿地、组团绿地、道路绿化带、宅前绿地和庭院绿化等构成,结合村庄周边山体农林用地的绿化景观的渗透,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景观系统。
(1)广场绿地
结合现状较大的闲置开敞空间集中建设中心广场绿地,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环境空间,其间集中布置草坪、花灌木、铺装小广场、景观花廊、凉亭、雕塑小品、健身设施等,塑造村庄景观核心和休闲游乐场所。规划广场绿地0.81公顷,占建设用地0.23%。
(2)组团绿地
利用村内三角地、空闲地,设置组团绿地,强调复层式种植,丰富植物群落的层次,并适当布置步行绿廊,作为村民休憩、活动交流的主要场所,组团绿地内设置草坪、花架、座椅、凉亭、小型体育设施等。各组团绿地通过不同植物的配置,构筑富有层次变化的景观空间。
(3)慢行绿道
在主要道路村庄出入口处设置绿地,塑造村庄形象。通过道路改造拓宽和环境整治,加强道路绿化,以营造道路轴
线景观。村内主要道路以植树为主,行道树和灌木采用乡土树种。适当拓宽绿化空间,增强景观层次,塑造道路绿化带,将道路尘土、喧嚣隔绝于外,还村庄一份宁静与清新。
(4)宅前绿地和庭院绿化
宅前除道路、铺砖地之外,用灌木、花卉等加以绿化,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同时村民住宅庭院内可结合经济作物,发展庭院经济,利用藤本植物,加强垂直绿化。
7.3.2景观风貌规划
规划形成“两轴、多点”的绿地景观格局。
两轴:指注重一横一纵主干道两侧建筑形体、色彩的控制,形成规划区两条建筑景观轴,着重体现出丝路旅蒙文化要素。
多点:分为主景观节点、次景观节点和居住区景观节点。主景观节点为村西侧的小公园,面积较大,为村庄提供大片休憩绿地;次景观节点为鸿雁淖尔滨水景观节点。供村庄居民日常交往休憩,节点可通过雕塑小品等营造出小镇丝路旅蒙文化氛围。
(1)植物配置与选择
①植物配置形式
自然式:以模仿自然、强调变化为主,具有活泼、愉快、
幽雅的自然情调,有孤植、丛植、群植等,可用于公共开敞绿地、广场绿地、景观性道路两侧绿化。
规则式:多以某一轴线为对称或成行排列,在景观上较为整齐,单纯而有气魄,有对植、行列植等,主要用于行道树种植和人工林带种植。
②植物选择
绿化选材应因地制宜,尽量选取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生长的植物;种植应充分发挥各种植物的功能和观赏特点,乔木、灌木、草类、地被、花卉等应合理配置。
7.4城市更新与人居环境整治
7.4.1生态环境改善
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对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生态区位重要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
(1)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秸秆等可再生能源。
(2)严格有效地控制化肥、农药的不当使用。
(3)秸秆基本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禁烧区达到100%。
(4)以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城镇形象为目的,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完善城镇空间 环境、设施环境和社会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小城镇。
7.4.2城镇产业提升
确立多样化的城镇产业体系,优化城镇产业结构,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强产业集群建设,不断拉动城镇经济增长,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白音特拉乡坚持“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建设”的发展理念,城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镇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镇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但是,从总体上看,城镇产业结构演变层次低,
调整力度不足。白音特拉乡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根据客观的经济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合理布局城镇产业体系,努力培养和壮大一、二、三产业,为城镇化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1)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城镇产业体系
城镇产业发展布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辅之产业政策引导,因地制宜,突出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错位发展,为避免低水平恶性竞争和资源的浪费。乡政府所在地要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服务业,积极培育适合当地经济社会特点的市场体系,鼓励各类农产品流通组织参与市场流通,形成本地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农村地区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出台农业生态补偿方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特色生态农业,繁荣农村经
济。
(2)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
发展农业产业化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加大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农 业产业,着力提高农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白音特拉乡应大力发展特色的、绿色的、现代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依托马铃薯、燕麦、杂粮、肉羊、肉牛等农副产 品,逐步做大做强,拉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加快提升新型工业化
加快白音特拉乡工业化进程,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从而带动当地村民经济发展。
7.4.3基础设施完善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在支撑能力薄弱地区优先安排各类市政设施的升级改造与新建,加快开展辖区综合防灾能力评估,识别薄弱地区,强力推进防灾减灾重点工程建设,完善防灾减灾工程体系。
7.4.4传统文化开发保护
保护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风貌区,严格执行紫线保护管理规定。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方式,开展省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特色文化资源的保育活动、有效利用。
7.4.5公共服务优化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配套设施的落地实施。优先推动公共配套设施缺乏地区的城市更新,逐步完善教育、医疗、社会福利、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并引导公共服务设施向轨道站点周边布局,形成完善的服务中心体系,提高城市综合服务水平。
7.4.6人居环境整治规划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建设全面体现小康水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粪污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以“四清四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改路、改水、改厕、改灶)为基本标准,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 大新产业,建立健全新组织,培育造就新居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农村垃圾污水、卫生厕所、村容村貌 治理体系,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长效管护机制完善,村 民环境卫生意识普遍增强。
规划基本目标:
①建设用地布局合理;
②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到位;
③等级道路铺装率100%;
④卫生厕所普及率100%;
⑤收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1)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清除历史积存垃圾,实现村庄无垃圾积存、街头巷尾干净通畅、房前屋后整齐清洁。
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转运体系、鼓励开展农村垃圾分类试点,从源头上将生活垃圾按照可堆肥垃圾、不可堆肥垃 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等类别分类、实现对可堆肥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终端处理,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化、收集分类化和处理资源化。
抓好垃圾终端处理,按照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规划布局垃圾处理终端,逐步实现无害化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全覆盖。
乡域垃圾转运:由镇政府组织统一的垃圾转用队伍,将乡域内垃圾转用站的生活垃圾统一转运至化德县垃圾卫生填埋场统一处理。
农村垃圾收集:村庄每户设立垃圾收集箱,各行政村根据村庄规划建立适当规模的垃圾收运/转运队伍,负责将各户垃圾统一运至就近的垃圾转用站。
(2)大力推进厕所革命
坚持农村改厕与污水治理等工作统筹考虑、一并推进,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无害化治理、资源化利用。
结合全域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推进农村厕所旅游化发展,提高厕所建设管理水平。
深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
农村厕所改造:以户为单位,由镇政府提供技术支持,
对现有旱厕进行改造,由于现有村庄污水处理设施相对滞后,且缺乏污水管道,因此建议采用三格化粪池的形式进行改造。
环卫公厕建设:在镇区主要街道、广场、公园、文化设施,以及各村庄文化活动广场等地设立有政府环卫部门统一管理的环卫公共公厕,有专人进行看护,便于群众使用。
(3)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禁止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严禁将处理后不达标或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河道。
纳入中心城区、中心镇区的村庄,鼓励采用集中处理方式进行处理,生活污水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集中统一处理;其他村庄,采用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
引导村民树立节水意识,鼓励采用各种方式,充分利用经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加强尾水回收利用。
(4)有效整治村容村貌
合理布局村庄道路,小街巷突出乡土特色,出村通道安全通畅、因地制宜选择路面硬化材料,积极利用当地资源和 拆旧废弃建筑材料,鼓励生态化铺装。
大力实施环村林建设,以乡土树种为主,合理选择经济林、防护林、特用林树种苗木,开展街道、庭院、隙地绿化和村边道路、沟渠、坑塘绿化,因地制宜建设供村民休闲、游憩的公园绿地以及小果园、小菜园等,建设优美宜居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深入开展“三清一拆”(清杂物、清残垣断壁和路障、清庭院、拆除违章建筑)行动,清理村庄内电线杆、墙体立 面上的私涂乱画、小标语、小广告,营造干净整洁的公共空 间和生活环境。开展美丽庭院创建行动,及时整理农家庭院、房前屋后、墙根角落的家什杂物,整齐堆放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农用物资等物品,促进庭院内外整洁有序,与周边景
致和环境协调一致。
建筑墙面整治
①建筑墙面现状质量好
现状墙面质量较好的建筑墙面材料为水泥抹灰+白色涂料或红砖墙面,部分正立面为石砖,规划对于白色涂料和红砖建筑不做整治,保持现状,但对其他颜色建筑墙面做粉刷处理,处理后墙面颜色为白色。
②建筑墙面现状质量中
现状建筑墙面质量中等的建筑多为红砖墙面,对于此类墙面建议进行冲洗保持建筑原有特色,对于已整改的建筑进行加固和维护,并在其破损时进行重新粉刷。
③建筑墙面现状质量差
村庄内建筑墙面差的建筑多为未整治的仓储或牲畜用房等,多为泥土墙面,对其中建筑结构已不能维持正常使用要求的建筑规划进行原址重建。
建筑门窗整治
①建筑门窗现状质量好
村庄内现状门窗质量较好的建筑多为2000年后新建建筑,也有少量20世纪80、90年代的建筑更换了门窗,现状
质量好的门窗材质为塑钢或铝合金门窗,颜色为白色和棕色,规划予以保留。
②建筑门窗现状质量中
现状门窗质量中等的建筑多为20世纪80、90年代建筑,门窗多为木质结构,密封保温性较差,规划对所有木质门窗进行更换。
③建筑门窗现状质量差
村内门窗质量差的建筑门窗多已腐烂,不能继续使用,规划对所有质量差的门窗进行更换整治。
庭院空间整治规划
庭院整治规划主要从功能布局入手,针对庭院空间利用率低、功能分区不明确、布局混乱、环境质量差等问题,把 庭院空间明确划分为居住空间、附属空间、交通休闲空间、 绿化空间,丰富庭院的空间层次,提升空间质量,使之成为 环境优美、适宜生活居住的现代庭院。
庭院布置主要有住宅用房、圈栏、棚舍、菜园、柴草用房、仓库、厕所等,规划期基本使得每户居民都能享有完善的庭院布置。院落空间划分为居住空间、交通空间、附属空间以及绿化空间等。
规划在每户住宅庭院中设置青贮窖池,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居住空间整治
结合建筑整治,对破损房屋进行修缮整治。
交通绿化空间整治
强化入户环境,入户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利用不同材质区别交通空间和休闲空间(交通空间可用水泥路面或沥青路面;休闲空间建议铺装地砖),统一布置村民各户门牌。
绿化空间可设置石桌、花架、葡萄架,有条件的可设景观亭等。
附属空间整治
清除院内木材、杂草、垃圾等杂物,仓房及周围可设置停车位(库),位于重要景观节点或交通节点的院落要重点整治。厕所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内容之一,现已基本完成。
大门整治
大门整治作为美丽乡村主要内容之一,有的门漆剥落严重,风格材料也不够细致。现状整治,在保持原有建筑不动的基础上,完善大门细节,根据村庄特色添加细节装饰,维修门面,刷漆粉饰。
围墙整治
现状围墙,也是美丽乡村重点工作之一,现阶段已基本完成,缺乏细节处理。现状整治,考虑到人们居住的私密性,并同时满足在街道上通行的人们感觉舒适,不致因街道的围 合度过强,而感到压抑。综合这两方面,我们确定在这次规划中,村内围墙高度控制在:1.7-2.0m,推荐高度为1.6m。增加墙面细节并通过粉刷处理手法达到街道立面景观效果提升的目的。
圈舍整治
村庄农户存在许多家养殖量在3-5头的养殖户。这些养殖户中普遍存在圈舍结构简易、陈旧,禽畜粪便随意倾倒的 问题。村庄内部的养殖业已经对整体环境构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急需改善。
圈舍改造一般遵从:增设窗户,安装亮瓦;地面改造;增设运动场地,安装自动饮水器。考虑家庭养殖在较长一段时间存在,结合本村庭院风格进行修缮改造。改造圈舍可改 变村民“人畜同住”的陋习,改变村民居住条件,促进本村养殖业的发展,改善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
柴草堆整治
现状村庄院落或空地常用作堆放柴草及农作物,摆放凌
乱,严重影响村庄环境美观,也影响居民正常生活活动。
规划引导村民在村庄500m外集中设置柴草堆,在村庄周边废弃地(不沿村庄主要道路及不影响村庄面貌的地方)设置临时柴草堆放点(满足日常所需),村庄内部不允许堆放柴草,确保村内、院内干净整洁。
规划期末基本达到村内无柴草堆放,村容整洁。
大力推进节能改灶工作,推广使用电能、液化石油气、沼气等清洁能源。
7.5“五线”管制规划
“五线”是指“红线、绿线、黄线、蓝线、紫线”的规划控制线,它作为对已规划但尚未
建设的设施进行用地和空间的预留,是保护城镇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的强制性措施。
7.5.1"红红线"控制
道路红线是指规划区内道路路幅的边界线。“红线”控制要求:
道路“红线”控制范围内经批准可以按规划建设绿化、市政公用地上、地下杆(管)线、交通管制设施,道路环卫设施;限制建设城市雕塑、霓虹灯、广告牌位;不得建设与市
政公用设施无关的杆(管)线和非城市公用的配电设施、通信设施、环卫设施、交通管制设施等。
严禁在道路“红线”控制范围内进行挖沙取土等改变地形地貌活动。临街单位增设或改变出入口位置必须符合镇规划并经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市政管理部门批准同意。
道路红线控制范围内已有建筑由白音特拉乡人民政府有计划地参照《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组织拆迁,暂时未动迁的只能维持现状或进行不改变建筑物结构、不增加面积
的简单维修。
7.5.2"绿绿线"控制
“绿线”是指城镇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本规划中,镇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划定城镇绿地界线。
“绿线”控制要求:
(1)“绿线”范围内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必须按照《镇规划标准》、《公园设计规范》等标准,进行绿地建设。
(2)“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
①有关部门不得违反规定,批准在“绿线”范围内进行
建设。
②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绿线内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③在“绿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
(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绿地范围内进行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
(4)近期不进行绿化建设的规划绿地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应当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并按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法》的规定,予以严格控制。
(5)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及各类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都要达到《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的标准。
(6)各类建设工程要与其配套的绿化工程同步设计,同
步施工,同步验收。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
7.5.3"黄黄线"控制
“黄线”是指对城镇发展全局有影响的、规划确定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本次规划确定黄线包括:①水厂用地控制范围;②邮政
支局用地控制范围;③电信支局用地控制范围;④消防站用 地控制范围;⑤环卫站用地控制范围;⑥广场用地控制范围;
⑦停车场用地控制范围;⑧高压线走廊用地控制范围。“黄线”控制要求:
(1)“黄线”一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
因城镇发展和城镇功能、布局变化等,需要调整“黄线”的,应当组织专家论证,依法调整镇规划,并相应调整“黄 线”。调整后的“黄线”,应当随调整后的镇规划一并报批。
调整后的“黄线”应当在报批前进行公示,但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除外。
(2)在“黄线”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贯彻安全、高效、经济的方针,处理好近远期关系,根据城镇发展的实际需要,分期有序实施。
(3)在“黄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①违反镇规划要求,进行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建设;
②违反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
③未经批准,改装、迁移或拆毁原有城镇基础设施;
④其他损坏城镇基础设施或影响城镇基础设施安全和
正常运转的行为。
(4)在“黄线”内进行建设,应当符合经批准的城市规划。
①在“黄线”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应
当依法向建设主管部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②迁移、拆除“黄线”内基础设施的,应当依据有关法
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因建设或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黄线”内土地的,应当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7.5.4"蓝蓝线"控制
“蓝线”是指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镇区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规划范围内蓝线的保护主要是潴龙河河道的保护。“蓝线”参照《城市蓝线管理办法》进行控制。
控制要求:
(1)“蓝线”一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
因城镇发展和城镇布局结构变化等原因,确实需要调整“蓝线”的,应当依法调整镇规划,并相应调整“蓝线”。调整后的“蓝线”,应当随调整后的镇规划一并报批。
调整后的“蓝线”应当在报批前进行公示,但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除外。
(2)在“蓝线”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①违反“蓝线”保护和控制要求的建设活动;
②擅自填埋、占用城市“蓝线”内水域;
③影响水系安全的爆破、采石、取土;
④擅自建设各类排污设施;
⑤其它对水系保护构成破坏的活动。
(3)在城蓝线”内进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经批准的镇规划。
在“蓝线”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应当依法向建设主管部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4)需要临时占用“蓝线”内的用地或水域的,应当报经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主管部门)
同意,并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临时占用后,应当限期恢
复。
7.5.5"紫紫线"控制
“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紫线”范围内应按照《城市紫线管理办法》有关管理规定。
(1)保护范围的控制与管理规定
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它建设工程,对保护范围内有碍景观的非文物建筑的拆除、改建以及为文保单位本身复原、配套而进行的建设工程,必须经文物和规划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才能进行。
在保护范围内,禁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禁止取土、开矿、采石、拦河截溪、设置垃圾堆
场、排放污水、违章搭建、私设广告和其他有碍观瞻、破坏环境风貌的活动。不得进行新的建设工程。确因特殊需要必须兴建其它工程、拆除、改建或迁建原有古建筑及其附
属建筑时,需经市政府和上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2)建设控制地带的控制与管理规定
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 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在建设控制地带内,禁止破坏 性的拆除、爆破、挖掘、填河等工程。新建、改建建筑物和 其它设施,其风格、高度、体量、色彩均须与文物建筑相协调,其设计方案经市文物主管部门同意后由濮阳市规划行政 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第十八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国土综合整治
8.1全域国土综合整治
8.1.1农用地整理
(1)从严控制生态空间转为农业空间,禁止生态保护红线内空间违法转为农业空间。加强对农业空间转为生态空间的监督管理,经国务院批准,禁止将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空间。鼓励符合国家生态退耕条件的农业空间转为生态空间。
(2)重点集成农用地整治、农村居民点整治、水环境生态修复等,提高耕地质量和产能,建设田园生态系统,提升乡村景观特征,优化空间格局。
(3)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有提升,夯实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基础。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 件,提高农用地质量,按照“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早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科学划定基本农田示范区,优化耕地多功能布局,有效引导耕地集中连片。建立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制 度,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
(4)加强道路、沟渠、防护林的综合整治,推进土地平整等工程措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以及白音特拉乡耕地利
用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造、消除耕作中的限制因,鼓 励基层政府和农户对增加耕地的投入和经营来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8.1.2农田整治
(1)整治原则
①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②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退耕相结合,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
③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综合治理;
④建设与保护并重,防止边治理边破。
(2)整治范围
本次涉及耕地综合整治的区域主要涉及基本农田图斑(扣除冲突图斑),通过对村域范围内现有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进行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的农田。
(3)整治内容
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土地平整工程;因地制宜地根据村域地形地貌,进行农田土地平整,便于机耕发挥机械效率,提高生产力;灌溉与排水工程:对现有灌溉管道、渠、蓄水池等进行清淤、疏通,按实际需求修建排水灌
溉渠。
8.1.3建设用地整理
(1)以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为引领,科学统筹和优化调整农房住宅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各类建设用 地规模及结构布局,分步骤开展农村宅基地、低效闲置建设 用地整理,提升村内建设用地使用效益和集约化水平,为村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坚持保护村庄特有民居风貌、农业景观、乡土文化,并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坚持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环境治理有机结合,立足乡村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性,科学统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开展乡村生态系统修复,维护乡村生态系统的本真性和完整性。
(3)为了改善农村居民点布局散乱、用地粗放、居住环境差等现象,根据对白音特拉乡存在居民点布局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将白音特拉乡现有行政村进行迁并和布局优化。优化方案按照中心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级村镇体系进行整理优化。通过综合考虑影响白音特拉乡村庄布局优化的因素经济产业发展、中心城镇的距离、人口规模、公共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存在限制村庄发展因素的影响等,对白音特拉乡全部村庄进行优化。
8.2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应科学规划,明确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空间布局、类型组成、责任体系,分区分类明确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目标定位、任务要求,合理确定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进度安排、分期目标,以便进行监督管理。治理理念与思路、规划和推进的技术路线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忽视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性、整体性、功能性。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逻辑和思维,创新理念。在选择路径上要最大限度采用近自然方法和生态化技术。建立以生态功能提升为目的的生态保护修复模式,对生态功能重要和脆弱地区进行保护保育和修复治理,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治理措施为辅,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格局。
8.3水域湿地修复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控制用水总量,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地,巩固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果,坚决遏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
(1)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规范地下水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流域内确需新增纯生活用水和食品医药企业项目的,要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规范取水许可审批,严格管控地下水。
(2)严格用水总量目标控制。全面调查摸清察汗淖尔流域水资源状况,认真分析察汗淖尔流域水资源总量,合理
确定白音特拉乡的可用水量。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严格控制用水总量,研究制定用水管控指标,在保障生活、生态、工业用水的前提下,压减农业灌溉用水量。通过建设光储牧一体化光伏产业项目收益,参照《化德县察汗淖尔流域综合治理水地改旱地工作指导意见(试行修订版)》文件精神执行。
(3)在水生态修复方面,要以保护、建设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与自然景观为前提,采用生态护岸、自然弯曲河道等修复技术。河道整治工程,具体内容是将笔直混凝土排水渠恢复为弯曲、自然式河流。同时,使用土壤生态工法技术,充分利用植物和自然材料,增加生物多样性。此外,河道改造还可以融入雨水管理设计,科学利用雨水资源,促进良性水循环。河道整治技术要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与必要的人工修复相结合。
8.4森林草原修复
摸清林草资源底数。结合林草湿数据融合,在摸清林草资源数量和空间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清森林资源质量(覆盖率和蓄积量)状况,为科学决策、规划编制、资源管理奠定基础。
(1)严格保护林草资源。严格执行林地、草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制度,依法分级做好审核审批,坚决杜绝未批先占、少批多占现象发生;按时完成森林、草原植被恢复费造林种
草项目,确保林草地占补平衡。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破坏林草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林草资源安全。
(2)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根据国家林草局关于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批复情况,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工作。 做好自然保护地“绿盾”专项行动和遥感监测工作,抓好监督管理和问题整改。强化湿地保护巡查和宣传。
(3)加强国家级公益林保护。对公益林实施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复查,完成存在问题的整改工作。全面完成公益 林资源保护与资金使用管理工作。
8.5山体保护与矿山修复
(1)完善监管机制并落地实施。
(2)加强生产矿山监督管理。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所出现的旧账基本上都是固定的。而后续的矿山监督管理工作十分关键。要想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不再出现新账.就必须要实行边开边采的修复理念。在此过程中,要结合矿山开采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生态问题,采取多样化的解决措施,从而确保生态环境损伤能够实现同步治理,使其能够实现可供利用与当地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状态。
(3)遵循矿山生态修复原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不只是对受损地形进行复原和绿化。从本质来看,矿山生态修复 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为了能够实现受 损得到妥善能修复的结果,就必须要了解修复目标的真正内
涵.从而在明确修复土地利用途径之后.实现生态功能修复。对此,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时刻保持生态环境效益优先的理念,将末端治理和源头控制有效结合在一起。
(4)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基础研究。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修复理论要远远落后于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轨问题十分常见。所以,为了能够修复矿山开采导致的生态环境损伤问题,必须要实现自我修复和利用。而针对人口密集和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得到地区,需要对矿山生态修复领域的相关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能够支持该领域的长远发展。
8.6其他土地修复
(1)沙荒地修复
①深翻扩穴。深度50-60cm即可,不可过深,宽度60-100cm,要有计划地逐年进行。同时要增施有机肥,有机肥不能全施在沟底,要以20-40cm的土层为主,且要掺土混合。最后要大水沉实,深翻扩穴以根系生产旺盛的秋季为好,春、夏也可。
②开沟埋草。尤适有机肥肥源不足的情况,杂草、树叶、 作物秸秆(玉米秸要铡碎,不能整捆埋入)皆可,此法作用较小,但简单可行。
③沙粘性土壤的改良。即个别粘黄土的压沙或部分沙地果园的淘沙压土工作,逐步改良成壤土。
④水土保持。注意利用果园表层土,通过多种方法减少表土的水土流失。
(2)盐碱地修复
①排水。对地势低洼的盐碱地块,通过挖排水沟,排出地面水可以带走部分土壤盐分。
②灌水洗盐。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规律,把水灌到地里,在地面形成一定深度的水层,使土壤中的盐分充分溶解,再从排水沟把溶解的盐分排走,从而降低土壤的含盐量。
③增施有机肥。有机肥能增加土壤的腐殖质,有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改良盐碱土的通气、透水和养料状况,分解后产生的有机酸还能中和土壤的碱性。种植绿肥效果更好。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有机肥能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 降低土壤碱性。腐殖酸钠还能刺激作物生长,增强抗盐能力。 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一方面可以中和土壤碱性,另一方面可加速养分分解,促进迟效养分转化,提高磷的有效性。因此,增施有机肥料是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
④深耕深松。对盐碱地深耕深松,加深耕层,能加速淋盐,防止返盐,增强保墒抗旱能力,改良土壤的养分状况。 深耕应注意不要把暗碱翻到地表。
⑤合理种植。在盐碱地上种植作物,要根据作物对盐碱、
旱、涝的适应性能,因地种植,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农业增产潜力。向日葵、谷糜类、甜菜、大麦等为耐盐碱性较强的作物,有较高的细胞渗透压,在较高的盐分溶液中也可以吸收足够的水分,不致引起生理干旱造成死亡。
(3)废弃地修复
①吸引社会资金,政府要给予符合当地农村发展的有利政策,加快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要形成当地的特色产业链条;
②加强农村的基础建设,尤其是农业方面的基础建设设施,比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农机,农资,农药等补贴;
③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让农民敢于在农村投入农业生产。当不可控的因素来临时,能有效地降低农民的损失;
④鼓励当地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企业带动当地的农村发展,形成企业收购当地农民的农产品的产业链条。
第十九章规划实施措施
本规划一经批准,由白音特拉乡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白音特拉乡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国土总体规划的重要性,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切实保障规划对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9.1严格规划实施监管
经依法批准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规划的依据,必须严格执行,凡是违反规划的行为都要严肃追究责任。乡镇政府定期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规划实施情况,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9.1.1建立规划监督制度
国土空间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规划实施监测工作,包括确定监测指标体系、滚动制定阶段规划目标、建立面向公众 的监测数据库等。各部门根据规划要求履行各自的职责,并 负责提供职能范围内的发展信息。本规划实施情况全面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9.1.2建立规划责任制
国土空间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市直部门和各级政府,制定规划实施的阶段目标和量化指标体系,作为本规划实施监测的衡量标准和评估各部门、各级政府阶段工作绩效的重要依
据。
9.1.3建立规划评估制度
国土空间规划主管部门定期向市政府提交规划实施评估报告,经审议通过后,向社会发布。根据市政府对评估报 告的审议意见,对阶段规划目标以及监测指标体系、阶段工 作计划进行调整。
9.2强化城镇工作领导
9.2.1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镇工作格局。加大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支持力度,定期研究相关工作。镇党委、政府是城市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围绕区委确定的目标任务,确定本镇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制定加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问题。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落实工作经费,为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9.2.2加强能力建设
加快培养建设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队伍,组织(人事)部门要制定人才培训规划,培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一线职工技能素质。
9.3积极实施生态建设
9.3.1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充分利用自然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缓解雨洪内涝压力,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
9.3.2恢复城镇自然生态
制定并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河流、湿地、植被,治理污染土地,恢复城市自然生态。
9.3.3强化污水大气治理
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碧水工程。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与改造,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城镇道路清扫、车辆冲洗、绿化浇灌、生态景观等生产和生态用水要优先使用中水。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蓝天工程。加大城市工业源、面源、移动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着力减少多污染物排放。
加快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全面实施更加严格的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标准,加强道路扬尘、建筑垃圾和机动车环保管理,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明显提高。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
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动员全社会参与改善环境质量。
9.4切实落实公众参与
推进公众参与的法制化和制度化。让公众通过法定的程序和渠道有效地参与规划实施的决
策和监督。加强对总体规划的宣传,将公众参与引入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各个阶段。提高全社会
对总体规划及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规划意识,提高维护和执行规划的自觉性,推进规划的实施。
9.5统筹安排建设时序
根据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用地布局,按照发展时序,确定规划的阶段性目标,逐步推进老镇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强化不同阶段城市总体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衔接,保证城市空间的有序生长。
化德县白音特拉乡国土空间规划
(2021-2035年)
图件
白音特拉乡人民政府
内蒙古申科国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二〇二三年三月
标签: 国土空间规划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内蒙古
内蒙古
内蒙古
内蒙古
内蒙古
内蒙古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