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 玉米常见病虫害鉴定与防治仿真实训教学系统 | 1 | 一、软件概述 1.版本要求 1.1本软件须满足PC电脑端的使用; 1.2PC电脑端,支持Windows7、Windows10(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运行。 2.美术开发要求 2.1模型制作:本软件采用3DsMax建模开发工具,构建与实物高仿真度的模型、角色。模型要求进行烘焙处理,生成带有阴影、高光、反射及法线的写实效果的贴图;贴图要求色彩协调,明暗合理,冷暖适当,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 2.2场景制作:本软件围绕真实环境进行场景建设,真实地反映环境、设施状态,主相机内视野场景由近到远有自然过渡的效果;可对场景模型进行实时顶点优化,根据视觉效果调整优化比例,减少数据量,提高运行效率。 ▲二、实训内容(为保证教学质量,此项需提供视频现场演示) 1.出苗期 1.1小地老虎 1.1.1成虫 体长16-23mm,翅展42~ 54mm,全体黄褐色至灰褐色。雌蛾触角丝状,雄蛾触角双栉齿状。前翅长三角形,后翅灰白色,脉纹及边缘色深,腹部灰黄色。 1.1.2卵 卵粒直径约0.5mm,半球形,表面有纵横隆起线,顶端中心有精孔。初产时白色,后渐变黄色,近孵化时淡灰紫色。 1.1.3老熟幼虫 体长37-47mm,长圆柱形。头黄褐色,胴部灰褐色,体表粗糙,布满圆形深褐色小颗粒,背部有不明显的淡紫色纵带。 1.1.4危害症状 幼虫啃食叶片,造成小孔洞和缺刻;或将幼蓄近地面茎部咬断,整株死亡;有时仅危害生长点;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 1.1.5防治措施 应选择工具库中的杀虫灯、灌水、铁锹或药剂盒中的敌百虫。 地老虎喜食的灰菜、刺儿菜、苦荬菜、小旋花、苜蓿、艾蒿、青蒿、白茅、鹅儿草等杂草,傍晚撒在大田诱杀。 1.2苗枯病植株 苗枯病植株具有叶鞘变褐色撕裂,叶片变黄,种子根和根尖处产生褐变,根毛减少,无次生根或少有次生根,整基都水漫状腐烂,叶缘星枯焦状,心叶卷曲易折。 1.2.1防治方法 ①药剂防治:应选择药剂盒中的杀菌剂、多菌灵、代森锰锌·霜脲氰、代森锰锌·甲霜灵。 ②物理防治:在前期拌种过程中使用杀菌剂及种衣剂能够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及时使用锄头划锄,增强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枝败叶,减少越冬病原菌。 1.3金针虫 1.3.1成虫 一般颜色较暗,体形细长或扁平,具有梳状或锯齿状触角。胸部下侧有一个爪,受压时可伸入胸腔。当叩头虫仰卧,若突然敲击爪,叩头虫即会弹起,向后跳跃。 1.3.2幼虫 长圆筒形,体表坚硬,蜡黄色或褐色,末端有两对附肢,体长13~20m。 1.3.3危害症状 成虫在地上取食嫩叶,幼虫为害幼芽和种子或咬断刚出土的幼苗,有的钻蛀茎或种子,蛀成孔洞,致受害株干枯死亡,造成缺苗断垄。 1.3.4防治措施 使用耕地机,耕翻土壤,减少土壤中幼虫存活数量;也可使用毒死蜱、辛硫磷进行杀灭幼虫。 2.拔节期 2.1褐斑病植株 ①褐斑病植株的病症有最初为白色到黄色小斑;褐色或紫褐色至黑褐色;散出褐色粉末;小病斑 常汇集在一起合成不规则大;严重时全部布满病斑。 ②应选择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异菌脲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 ③在玉米4~5叶期,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 ④使用追肥或者排水进行防治,适时追肥,促进玉米生长健壮来增加抗性,注意田间排水,降湿,可减 轻病害的发生。 ⑤东北地区褐斑病在七月下旬以后容易出现。 2.2斑须蝽 2.2.1成虫 椭圆形,呈黄褐色或紫色,密被白绒毛和黑色小颗点,触角黑白相间,喙细长,紧贴于头部腹面。 2.2.2幼虫 略呈椭圆形,腹部每节背面中央和两侧均有黑斑。 2.2.3卵 初产淡黄色。后变赭黄色,卵壳有网纹,密被白色短绒毛。 2.2.4危害症状 危害玉米多在玉米5叶期前,但直到8、9叶期玉米才表现出明显受害症状,其症状为心叶扭曲成鞭状,心叶表面皱缩,逐渐透明并出现不规则的孔洞,严重的根部出现分蘖,后期严重减产。成株期也刺吸嫩叶、嫩茎及穗部,造成茎叶凋萎,影响生长,导致减产。 2.2.5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农药防治。 2.2.5药剂防治 应选择啶虫脒乳剂或毒死蜱乳油。 2.2.6防治措施 使用杀虫灯或者耕地,清除杂草及枯枝落叶并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成虫。成虫盛发时进行人工捕杀和摘除卵块,集中杀灭初孵化尚未分散的若虫。 2.3黏虫 2.3.1成虫 淡黄褐色或灰褐色,前翅中央前缘各有2淡黄色圆斑,外侧圆斑后方有1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1小黑点。 2.3.2幼虫 体色变异大,腹足4对,高龄幼虫头部沿蜕裂线有综黑色“八”字纹,体背具各色纵条纹,上下镶灰白色细条。 2.3.3危害症状 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2.3.4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农药防治。 2.3.5药剂防治 应选择氟虫脲乳油或灭幼脲1号。 2.3.6防治措施 使用杀虫灯或者耕地,秋季结合中耕铲除杂草,控制黏虫,减少越冬虫源;麦茬地要在玉米出苗前消灭地面和麦茬上的害虫。 3.大喇叭口期 3.1玉米蚜 3.1.1成虫 无翅孤雌蚜体长卵形,活虫深绿色,披薄白粉,附肢黑色,复眼红褐色,头、胸黑色发亮,腹部黄红色至深绿色。 3.1.2危害症状 期蚜虫严重时自果穗以上所有叶片、叶鞘及果穗苞内、外,遍布蚜虫,称“黑株”。在刺吸汁液同时,还分泌大量蜜露,使叶面形成一层黑霉,影响光合作用和籽粒灌浆;发生在雄穗上常影响授粉,造成产量损失,同时还传播玉米矮花叶病病毒和红叶病病毒。 3.1.3防治方法 化学农药防治 3.1.4药剂防治 应选择吡虫啉可湿性粉剂,80%敌敌畏0.5kg,兑水50kg,配制成高浓度药液,再将剪成8cm左右长的麦秸放入药液中浸泡1小时制成“毒麦秆”,取出后每株玉米心叶内插入3根“毒麦秆”,防治效果可90%以上。 3.2病瘤 3.2.1危害症状: ①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并迅速膨大。 ②表面变暗,略带淡紫红色。 ③失水后当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 3.2.2药剂防治 应选择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药剂防治会在播种前—播种时期进行。 3.2.3防治措施 ①选择耕地,在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时割除并深埋;玉米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将带病瘤茎秆深埋销毁;秋季深翻土壤,促进病残体腐烂,减少初侵染菌源。 ②发病重的地块可以采用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作物三年轮作的方法。及时防治玉米螟、蓟马、蚜虫等,减少由于虫害而造成的伤口感染。玉米生长三叶期以前为主要侵染时期,七叶期以后不能再侵入。 4.抽雄期 4.1苗期的病虫害 4.1.1危害症状 ①发病初期叶片上呈现小而透明的圆形至卵形水渍状病斑,中央乳白色至茶褐色,四周具褐色至紫色的环,并有黄色晕围的狭窄带,病斑大小1~2x0.5~1.5(mm)。 ②发病较重时,叶片上病斑可融合成片,叶肉组织大面积坏死,导致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并可侵染叶鞘、苞叶和中脉,多个病斑融合后可使中脉变淡褐色。 4.1.2药剂防治 使用嘧啶核苷类抗菌素。 4.1.3防治措施 进行施肥或耕地,整个苗期至成株期都容易感染北方炭疽。 5.吐丝期 5.1苗期的病虫害 5.1.1危害症状 ①由植株下部叶片先开始发病,向上扩展。 ②叶上出现水浸状青灰色斑点,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 5.1.2药剂防治 使用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于玉米抽雄期喷1~2次,每隔10~15天喷次。 5.1.3防治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科学排灌,提高田间通风透光能力,降低田间湿度,促使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可延缓病害发生过程。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株底部病叶并带出田间销毁;秋收后清除田间遗留的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促进植株残体腐烂。 5.2双斑萤叶甲 5.2.1成虫 头、前胸背板色较深,有时星橙红色,鞘翅淡黄色,每个鞘翅各有一近于圆形的淡色斑,周缘为黑色,淡色斑的后外侧常不完全封闭,它后面的黑色带纹向后突伸成角状。 5.2.2危害症状 成虫危害玉米叶、以雄穗和雌穗为主,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受害玉米叶呈现大片透明白斑,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取食花丝、雄穗和雌穗,影响玉米授粉结实。 5.2.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农药防治。 5.2.4防治措施 使用锄头,清除杂草,减少春季过渡寄主,降低双斑萤叶甲种群数量,减轻危害。 5.2.5药剂防治 使用氟虫氰或吡虫啉,在田间发生量大的时候,可在清晨成虫飞翔能力弱的时间喷洒农药。 6.乳熟期 6.1危害症状 ①叶鞘部位,形成不规则褐色腐烂状病斑。 ②蔓延至整个叶鞘,导致叶鞘干腐。 ③病斑中心部位产生粉白色霉层。 ④该病在我国属新发生病害,并有加重危害趋势,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有待深入研究。 6.2玉米螟 6.2.1成虫 黄褐色,雄蛾体长10-13毫米,翅展20-30毫米,体背黄褐色,腹末较瘦尖,触角丝状,灰褐色,前翅黄褐色,有两条褐色波状横纹,两纹之间有两条黄褐色短纹,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态与雄蛾相似,色较浅,前翅鲜黄,线纹浅褐色,后翅淡黄褐色,腹部较肥胖。 6.2.2卵 扁平椭圆形,数粒至数十粒组成卵块,呈鱼鳞状排列,初为乳白色,渐变为黄白色,孵化前卵的一部分为黑褐色(为幼虫头部,称黑头期)。 6.2.3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左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颜色有浅褐、深褐、灰黄等多种,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个,腹部1-8节背面有两排毛瘤前后各两个。均为圆形,前大后小。 6.2.4危害症状 玉米螟的危害,主要是因为叶片被幼虫咬食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 6.2.5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物理防治、药剂防治、化学农药防治。 6.2.6防治措施 使用杀虫灯,利用高压汞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开灯时间为7月上旬—8月上旬。 6.2.7药剂防治 使用辛硫磷乳油,在玉米心叶末期(5%抽雄),将40%辛硫磷乳油配成0.3%颗粒剂,撇在喇叭简里。利用赤眼蜂防治,放蜂时间在当地玉米螟化蛹率达到20%后10天第一次放蜂,间隔1周后第二次放蜂。发现玉米螟卵块人工摘除田外销毁。 6.2.8危害症状 ①成片青枯或黄枯。 ②毛根上产生水渍状淡褐色病变,逐渐扩大至次生根,直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 ③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籽粒干瘪脱粒困难。 ④根系变黑腐烂、失去支撑力,内部空松。 6.2.9药剂防治 使用辅酶利可湿性粉剂,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采取种子包衣可有效减轻茎腐病的发生。 6.2.10防治措施 进行排水,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有条件的实行轮作倒茬,病株残体集中烧毁都可有效减少病害。 7.蜡熟期 7.1危害症状 ①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不吐花丝,果穗变成黑粉包,呈“刺猬头”状。 ②雄穗花器变形,不形成雄蕊,颖片呈多叶状。 7.2药剂防治 使用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7.3防治措施 使用地膜在播种时覆盖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使玉米出苗和生育进程加快,从而减少发病机会。 7.4危害症状 ①初侵染斑为水渍状半透明的小斑点。 ②后期逐渐扩大形成不同形状的黄褐色病斑。 ③周围有褪绿晕圈。 ④不受叶脉限制,多为椭圆形,灰褐色。 7.5药剂防治 使用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次,连续喷2~3次。 7.6防治措施 进行排水或施肥,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雄期追施复合肥,及时中耕、排灌,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 8.成熟期 8.1危害症状 ①果穗顶部或穗基部苞叶上发病,病部变黑凹陷,逐渐向果穗内部蔓延扩展。 ②籽粒变黑、干秕、失去生活力。 ③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黄色小斑点。 ④以后扩大为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并有黄绿色晕圈。 8.2药剂防治 使用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在50%— 80%果穗已吐丝时,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次。 8.3防治措施 进行排水,注意排涝,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东北七月下旬以后容易发生。 8.4危害症状 果穗或个别籽粒腐烂,其上可见各色霉层、穗轴或整穗腐烂、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并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或暗褐色、黄褐色霉层,穗腐病注重前期的防治,当成熟期发现此病应扒皮促早熟,折断病果穗霉烂顶端。 8.5防治措施 可用20%福,克种衣剂包衣。在籽粒建成初期,及时防治害虫。大喇叭口期,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或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可防治病菌侵染叶鞘和茎秆。吐丝期,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喷果穗,以预防病菌侵入果穗。 | 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