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目的
通过自动相机监测技术,掌握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重点保护动物的种群数量(或相对数量)动态和分布信息,进而为制定符合本保护区特色的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调查内容
2.1调查对象
国家重点保护兽类物种, 包括:
1)国家一级保护兽类:东北虎、东北豹、原麝、紫貂等。
2)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棕熊、黑熊、马鹿、猞猁、黄喉貂及雪兔等。
2.2调查内容
1)应用自动相机影像调查法对东北虎、东北豹、原麝、紫貂、棕熊、黑熊、马鹿、猞猁、黄喉貂及雪兔等兽类影像出现的频次进行调查,并换算成种群数量或相对种群数量,根据动物出现信息得出各物种分布状况。
2)应用自动相机影像调查法捕捉的东北虎、东北豹的影像数据以及花纹识别软件建立东北虎、东北豹影像及个体识别数据库。
3 调查区域
根据项目要求,本次调查区域确定为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实验区、缓冲区及核心区,计
*****hm
2。
4 调查时间:
本次自动相机监测周期历时3年,即:自2024年3月起,至2026年11月止。由于本保护区冬季寒冷,自动相机调查的最适季节为春、夏和秋季;特定2024年3月进行自动相机架设;同年7月和11月进行自动相机维护,2025年-2026年3月、7月及11月进行自动相机维护。每次相机维护收集回来的数据及时录入野生动物影像数据库,对数据库进行分析,以及对捕捉东北虎、东北豹的影像数据进行个体识别(附图1)等。2024-2025年,每年12月31日前完成年度调查报告撰写,2026年12月31日前完成项目结题报告撰写。
5 调查方法:
由于本保护区地处中纬度地区,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和多雨,秋季降温快初霜早,冬季寒冷干燥(影响自动相机正常工作);自动相机调查的最适季节为春、夏和秋季。根据野生动物家域情况和保护区面积,使用Fishnet法布设3km×3km的网格,在该9km2区域内放置两台相互对立的两台相机,保证能同时拍到全部动物个体,做好数据的记录工作,详细表格见附表1、2、3。为满足调查要求,共需要在保护区内布设35个有效相机点
5.1自动相机布设及管护的总原则
(1) 选择目标物种最有可能出没的位置;
(2) 信息可信度高及最新信息的位置;
(3) 考虑相机布设的空间配置,适度考虑均匀性;
(4) 及时统计摄影信息。
5.2自动相机布设的准备
制作Excel表格对每台自动相机及内存卡进行编号建档(建议以出厂编号为准,也可根据相机用途和数量自行设置编号方式),相机编号与对应内存卡的编号要一致。
菜单(Menu):
模式(Mode):拍照+录像(Photographing &Video taking)(依情况而定);
格式化(Formatting):重设时使用(Reset);
图像尺寸(Image size):5mp;
录像尺寸(Video size):640*480;
设置时钟(Clock):进入设置(Enter Setting);
拍照张数(Numbers of Photos):03张;
录像长度(Video):10秒(10 seconds);
时间间隔(Time gap):5秒(5 seconds)(依情况而定);
灵敏度(Sensitivity):中(根据当地气候温度调节)(Mid(Adjusted by the climate and temperature));
时间戳(Time stamp):开(On);
定时设置(Timing):关(Off);
密码设置 (Password):关(Off);
编号设置(Numbering):按照需求设置(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定时拍照(Photo timer):关(Off);
两侧PIR:开(On);
出厂设置(Factory setting):重置到原状态(Reset)。
5.3 具体布设方法
(1)自动相机布设方法
在整个保护区内布设自动相机,照相机布设适度考虑均匀性原则,相机密度不少于2台/9 hm2,每台相机连续工作时不少于2880小时;
(2)安装地点选择原则
为了提高拍摄的可能性,根据大型猫科动物及其他野生动物的习性,以设计点为参考,优先选择近期或近几年有猫科动物及其他野生动物出现信息或疑似目标动物采食(捕食)、栖息等出现信息点的区域,人为干扰少,经常被动物利用的通道以及水源地或山脊线等植被保存较好和动物多样性高区域架设相机。
(3)自动相机安放
1)相机编号及记录本准备
对每一台相机和SD卡进行编号,每一相机对应一记录本,记录相应信息。
2)记录方式设置
依据自动相机工作原理,相机由各组指定专人进行相机记录方式设置。记录方式选择全天拍摄。
3)相机高度
相机高度应确保能够拍摄到东北虎、东北豹等大型猫科动物,同时能拍摄到紫貂、黄喉貂、雪兔等体形相对较小的动物。一般来说,相机距离动物通道3.5-4m, 高度为45-50cm为宜;
4)位置
自动相机安装在路径的两侧,两台相机拍摄方向有一定角度(大约135度),不要对上;自动相机与所要拍摄的动物通道中心点相距3-5m,拍照水平线比动物通道所在平面高35-50cm左右。冬季监测需注意,根据当地的积雪情况要适当增加相机高度。避免自动相机镜头直接面对早晨或傍晚的阳光、被阳光照射的开阔地面或岩石。相机能拍摄到的区域内,枝条和杂草要清理干净,以避免触发相机误拍。
5)固定
相机应牢固固定在树干等自然物体上,确保相机不能非人为脱落,不能轻易被非工作人员取走;
6)调试
相机安装完毕,应反复对相机进行测试,确保相机能正常工作;
7)填写记录表及地形图标识
测定相机安放地点环境状况及经纬度等信息,填写记录表(参见表附表1-3),并在林相图上清楚标出相机安放地点;
8)清理及还原现场
相机安装完毕后,应对现场进行清理,力求还原当地自然环境;
(4)数据采集
1)数据采集人员
由项目组调查人员指定专人采集数据;
2)数据采集程序
数码相机
取出相机内的SD卡,装入专用卡盒,同时在卡盒上写上相机编号;
将没有数据记录的SD卡放入相机,进行调试;
在计算机上建立专用文件夹,使用专用软件将SD卡上的数据(照片)拷贝到计算机专用文件夹内。
3)电池更换
及时检查和更换电池,确保相机可正常工作。废旧电池带回居民点处理。
5.4自动相机的维护
对于常年在野外监测的相机,应视具体机型在相机内加装适量干燥剂,防止相机受潮,细菌滋生损害芯片镜头等而降低使用寿命。在对相机进行更换电池及储存卡时,应注意对相机进行质量检查及参数核对。对于损坏的相机要及时更换维修。野外相机取回后,若长期不用,需将所有电池取出后再放置,并且妥善处理好所有的废旧电池,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相机取回后,将空白(没有动物)的照片和视频删除,保留有动物以及人为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对每一张相片和每个视频中出现的动物种类、数量、拍摄时间进行统计、记录。
照片筛选之后,需要对野生动物个体进行识别,特别是东北虎、东北豹等大型猫科动物(附图1),用于分布区和种群密度的评估。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型猫科动物体表条纹、斑块的匹配必须是同侧同身体部位区域的条纹匹配,这就要求在相机布设时,在动物通道上必须在两侧都布设相机,成对拍摄,保证两侧条纹都会被拍到。
按每个相机点为单位建立文件夹,文件夹以相机点和相机安放时间命名,文件夹应该包括两台相机的所有筛选后的相片、视频,该相机位点的相机点编号、相机编号、GPS点、布设时间、布设人,以及对应的样线监测和自动相机架设点微生境监测数据进行建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