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2024年度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2024年度项目指南

“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科学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

为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或“NSFC”)广泛联合国际科学组织以及科研资助机构,发起“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科学计划”(以下简称“科学计划”或“SDIC”),促进各国科研人员的双多边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面向全球挑战的科学研究。

一、总体科学目标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任务,而全球变化已成为当前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需要从地球系统科学视角认识由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构成的表层地球系统动力学机理,通过多学科和跨学科交叉,研究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动力学特征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多数位于生态环境脆弱区,共同面临全球变化下生态环境演变和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挑战,是实现SDGs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地区。本科学计划旨在通过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和人文合作,选择典型社会-生态系统,如荒漠系统(干旱和半干旱荒漠、草原、农牧交错带)、喀斯特系统、高原山地系统和滨海系统,针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理念,研究这些典型社会-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变化,人-地耦合关系及演变趋势,生态环境承载力和变化阈值,水资源、土壤资源、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实现相关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二、主要资助方向

本指南重点资助聚焦两大领域,即典型社会-生态系统动力学与可持续发展以及面向全球气候、粮食、水、能源资源安全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为了聚焦关键科学问题并实现相关科学目标,项目申请需选择我国及“全球南方(Global South)”上述典型社会-生态系统,聚焦我国及世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问题开展社会-生态系统动力学交叉和综合集成研究,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和耕地质量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或石漠化、高原山地生态系统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灾害防控和区域发展矛盾、滨海带生态系统退化及其与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开展研究。其次,针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目标开展气候安全、生态安全、农业安全、水安全、能源和资源安全问题的研究,提供实现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科学策略和途径。

(一)典型社会-生态系统动力学与可持续发展。

选择生态脆弱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喀斯特地区、高原山地,以及人类活动强烈的滨海城市区,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压力影响下的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三大科学问题开展系统交叉研究:(1)生态系统组成结构、过程和功能及其脆弱性形成演变机理,(2)社会-生态系统多过程耦合与可持续性评价指标,(3)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管理模式与政策。优先资助基于科学观测研究知识的综合集成研究,鼓励进行相关社会-生态系统的国际对比研究、社会人文与生态环境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

1.干旱半干旱地区社会-生态系统

为实现提高旱区社会—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科学认识,提出提升旱区生态系统韧性和干旱区居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途径,重点支持以下三个方向的项目:(1)典型旱区社会-生态系统演变格局、趋势及其驱动机制;(2)自然和人类活动耦合作用下旱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和韧性判别及其调控;(3)全球变化下水、粮食、生态动态演变及安全保障调控模式。

申请代码1须选择C、D、E、G下属申请代码。

2.高原山地地区社会-生态系统

为实现山区生态环境改善、山地灾害防治及探寻山区经济差异化发展目标,重点支持以下三个方向的项目:(1)高原山地地貌格局以及地表物质稳定性演变与山地灾害;(2)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水、土、生态动态演变与生态环境安全;(3)基于山区山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计提升、灾害风险精准防控、山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发展途径研究。

申请代码1须选择C、D、E、G下属申请代码。

3.喀斯特地区社会-生态系统

为实现喀斯特生态环境改善、资源优化利用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重点支持以下三个方面的项目:(1)喀斯特系统表层土岩结构和组成的形成演变机理与生态系统脆弱性和韧性关联机理;(2)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喀斯特生态水文过程以及水土等资源利用与生态功能提升机制;(3)喀斯特社会-生态系统人-地协调原理与乡村振兴途径。

申请代码1须选择C、D、E、G下属申请代码。

4.滨海地区或/和滨海城市社会生态系统

为系统认识“城市病”发生发展规律,探寻滨海城市韧性提升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重点支持以下三个方向的项目:(1)典型滨海生态系统城市化的“城市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驱动机制;(2)滨海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的适应性、脆弱性和韧性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和机制;(3)全球变化背景下滨海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提升途径和可持续管理。

申请代码1须选择C、D、E、G下属申请代码。

(二)面向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研究。

本方向主要面向与气候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水与能源资源安全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开展研究。

1.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及其环境的总和,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地球生物多样性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一些物种正处于濒危,甚至灭绝的状态。本方向聚焦重要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重要濒危物种的保护、生物入侵及其防控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为相关国家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基础。重点支持以下三个方面的项目:

(1)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阐明一些关键区域生物多样性形成和演变规律,揭示不同生物类群间的共存机制,解析旗舰物种种群时空变化的机理,阐明重大生物进化事件发生及其机制,丰富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的理论。

(2)重要濒危物种保护:阐明若干旗舰和濒危物种的濒危过程和演化机制,提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策略,为其保护和保护地的建立提供政策和科技支撑。

(3)生物入侵及防控:厘清某些国家和地区生物入侵本底与动态变化,阐明重要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过程和暴发成灾机理,评估其对区域生态系统和生态安全的影响,提出其防治的策略和技术措施。

优先选择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原山地地区、喀斯特地区、滨海地区或/和滨海城市社会-生态系统开展研究。关联的SDG目标:SDG 15(陆地生物)。具体指标:15.5 (减少自然栖息地的退化,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15.9(把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价值观纳入国家和地方规划)、15.a(大幅增加财政资源,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申请代码1须选择C、G下属申请代码。

2.农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可持续地增加农业生产,是实现消除饥饿,保障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全球共同努力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除了充足的能量摄入外,营养改善还包括其他值得关注的方面,如微量营养素的可得性和健康饮食等。对此,需要通过健全和可持续的土壤、土地、水、养分和虫害管理以及更广泛地使用有机肥料,支持生产性粮食系统。重点支持以下三个方面的项目:

(1)农业生产与环境:研究典型农作物(小麦、玉米等和经济作物,如茶、大豆等)产量和品质与土壤、气候关系以及有机肥料使用。

(2)农业生产与种质资源:研究典型农作物品种,高产、优质、抗逆的基因。

(3)可持续农业与食品安全:研究大豆等植物蛋白、植物蛋白替代对减少环境污染、碳排放等的作用;研发环境友好的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与产品。

关联SDG目标:SDG 1(无贫穷)、SDG 2(零饥饿)、SDG 8(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SDG 15(陆地生物)

具体指标:1.1(消除极端贫困)、2.a(增加农业投资)、2.4(可持续粮食生产系统)、8.2(提高经济生产力)、13.1(增强气候相关灾害的抵御能力)、15.9(将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价值观纳入规划)

申请代码1须选择C、G下属申请代码。

3.能源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积极转变能源消费方式,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是落实“双碳”目标任务。重点支持以下三个方面的项目:

(1)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能源转型路径研究:研究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与规模化应用,探索能源结构优化和低碳转型路径,评估能源转型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跨区域协同管理:研究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跨区域协同机制,探索区域间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模式,提出促进区域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

关联SDG目标:SDG 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SDG 9(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SDG 13(气候行动)、SDG 17(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

申请代码1须选择D、E、G下属申请代码。

4.可持续发展科学与实践创新研究理论、技术与方法

(1)可持续发展科学理论体系构建与方法创新:重点研究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人类-自然耦合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演变规律与模拟;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大模型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开发基于大数据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

(2)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实现路径与综合评估方法:实现面向SDGs的"大数据存储—管理—计算分析—可视化"的贯通,研究典型地区可持续城镇化途径,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农业,气候变化、环境与公共卫生和健康,生物资源再生与利用、社会行为与经济、生态系统保护的协同演化,探索具有普适性的SDGs(特别是SDG2、6、13、15、17)协同实现的最优路径。

(3)可持续发展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与实践:探索整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促进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公众参与机制研究: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探索提高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参与度的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社会化和实现。

关联SDG目标:所有17个SDG目标

申请代码1须选择C、D、E、G下属申请代码。

申请人应根据本科学计划的总体科学目标和资助方向,联合境外合作者,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经费预算,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交申请。

此外,申请人也可在自然科学基金委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合作框架下申请,具体资助方向及要求详见附件1。

三、遴选项目的基本原则

(一)项目申请应以实现联合国SDGs为目标,基于环境-社会经济系统主要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二)研究内容需面向有关科学问题和应对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科学挑战,明确针对实现SDGs有关的环境-社会经济系统动力学与可持续发展开展研究。

(三)鼓励开展前沿领域探索性研究,优先支持具有原创性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

(四)项目执行过程中突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国际合作网络建设(特别是多边合作)。

(五)鼓励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队伍联合申请,促进学科交叉。

四、2024年度资助计划

(一)资助类型及规模。

拟资助“能力培育项目”15项左右,“重点项目”20项左右。

1.“能力培育项目”旨在支持中外科研人员培育合作关系和开展能力建设。

2.“重点项目”旨在资助中外科研人员在选定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共同培养杰出科技人才和解决区域挑战背后的科学问题,提出生态-资源-社会经济相协调的SDGs实现途径以及可持续发展策略,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二)资助强度。

“能力培育项目”资助强度为不超过60万元/项(直接费用)。

“主要资助方向(一)典型社会-生态系统动力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资助强度为不超过200万元/项(直接费用);“主要资助方向(二)面向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研究”的“重点项目”资助强度为不超过300万元/项(直接费用)。

(三)资助期限。

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

五、申请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1.中方申请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应作为负责人正在承担或承担过3年期(含)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外方合作者应在境外从事科学研究,具有所在国(或所在地)相当于副教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并独立主持实验室或重要的研究项目(其中外方合作者中的负责人简称“外方负责人”,默认为中文申请书“境外合作人员”栏目的第一人)。

如申请自然科学基金委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合作框架下的项目,请注意对外方合作者的特殊要求(附件1)。

3.国内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4.更多申请人条件的详细说明请见《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二)限项申请规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包括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以下简称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和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本科学计划框架下的“能力培育项目”和“重点项目”属于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限项申请规定如下:

1.本科学计划框架下的“能力培育项目”及“主要资助方向(一)典型社会-生态系统动力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限2项”的范围。

2.本科学计划框架下的“主要资助方向(二)面向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研究”的“重点项目”计入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限2项的范围(仅限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承担)。

3.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4.正在承担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5.《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关于申请数量的其他限制。

(三)申请人注意事项。

1.申请路径。

申请人须登录科学基金网络系统(https://grants.nsfc.gov.cn),在线填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书》(以下简称“中文申请书”)。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项目负责人”用户组登录系统,进入后点击“在线申请”进入申请界面;点击“新增项目申请”按钮,进入申请项目所属科学部选择界面,点击“申请普通科学部项目”进入项目类别选择界面。

(2)点击“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左侧 + 号或者右侧“展开”按钮,展开下拉菜单。

(3)点击“组织间合作研究(组织间合作协议项目)”右侧的“填写申请”按钮,进入选择“合作协议”界面,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科学计划(SDIC)-能力培育项目”或“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科学计划(SDIC)-重点项目”,然后按系统要求输入要依托的基金项目批准号,通过资格认证后即进入具体中文申请书填写界面。

2.申请书填写说明。

申请人在申请书“中文摘要”部分,应当首先说明申请符合项目指南所列的第几个主要资助方向。

如申请自然科学基金委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合作框架下的项目,应当首先说明“本申请属于与UNEP/ICIMOD合作项目”。

3.预算编报。

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须知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要求,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

4.附件材料。

申请人与外方合作者应共同撰写英文申请书(附件2),上传至中文申请书的“附件”栏中一同提交。外方负责人应在英文申请书上签字,或提供一封本人签名的确认函代替。

申报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合作项目的申请人,需将签字后的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确认函(附件3)上传至中文申请书的“附件”栏中一同提交。

5.合作协议。

项目获批准后,申请人须与外方负责人签署合作协议(附件4),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

6.其他材料。

申报自然科学基金委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合作项目的申请人需在申报接收期截止前,将中文申请简表(附件5)提交至UNEP指定邮箱(unep-nsfc@unep-iemp.org)。

7.材料报送。

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本指南及附件、《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指南》的相关要求,在线填写并提交项目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

8.学术交流。

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科学计划将定期举办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并协调外方合作者参加本科学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四)依托单位注意事项。

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本项目纳入无纸化申请范围,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前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版申请书及附件材料。请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上传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无须报送纸质申请材料。

(五)项目申请接收。

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在线申报接收期为2024年9月6日至2024年10月10日16:00时。请申请人注意提醒依托单位科管部门在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关闭在线申报前确认并提交电子版申请书。

六、批准结果公布

2024年底将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通知资助结果。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  

国际合作局:张乐,荣念赫  

电话:+86-10-****************  

邮箱:zhangle@nsfc.gov.cn, rongnh@nsfc.gov.cn

国际科研资助部:谭雨青  

电话:+86-10-********  

邮箱:ytan@nsfc.gov.cn

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信息中心):+86-10-********

附件:

1. 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合作项目说明.docx

1.1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项目说明.docx

1.2与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合作项目说明.docx

2. 英文申请书模板.doc

3. 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确认函模板.docx

4. 合作协议模板.docx

5. 自然科学基金委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项目中文申请简表.docx

6. 科学计划项目指南英文版.doc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国际合作局 国际科研资助部

2024年9月6日


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专项项目指南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基础理论与政策研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作为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财税体制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关键作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人口老龄化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数字经济深刻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财税体制改革应建立起与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保持动态匹配的机制,为持续深入改革提供充分的财力保障。在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为构建财税体制改革的基础理论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优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决定启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基础理论与政策研究”专项项目。

一、科学目标

本项目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深入探索财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典型事实、核心理论和实证数据的全面分析,结合理论建模和大数据分析等科学方法,系统剖析财税体制改革在经济增长、经济稳定、产业创新、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关键作用。项目旨在进一步完善我国财税改革的基础理论体系,揭示财税体制改革的内在机理,为国家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政策建议。

本专项注重跨学科合作,鼓励运用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结合创新性的理论模型和定量分析方法,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二、拟资助研究方向

(一) 动态视角下央地财政关系与地方自主财力提升机制研究(G0308、G0401)。

建立责权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关键。基于宏观、区域和动态均衡等多维视角,利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等,探索央地财政关系的最优路径与财权事权的优化结构,分析其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重点关注地方政府自主财力的提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总结央地财政关系的动态演进规律,构建理论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其影响因素和微观机制,定量评估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2. 构建基于多级政府内生决策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央地财政关系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效应,重点探讨财权与事权的最优结构安排;3. 分析央地财政收入分配的激励效应,建立最优财力分配理论与收入分享机制,重点研究税收分成改革及共享税的最优比例设计;4. 分析转移支付体系的激励效应,结合纵向与横向转移支付的约束机制,设计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最优转移支付规模与机制;5. 定量评估提升地方自主财力的改革措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索适应地方财力提升的收入管理权改革路径。

(二)异质性视角下直接税改革的社会福利效应与政策设计(G0308、G0302)。

直接税改革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通过全局视角、动态均衡和异质性微观主体的分析,结合异质性动态一般均衡理论等,探索最优税制设计、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对宏观经济和微观主体的长期影响,对优化税制结构和提升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基于国际要素流动数据和现行税收制度,构建理论模型,识别直接税改革中的关键影响因素;2. 运用一般均衡模型等方法,定量评估直接税与间接税组合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设计最优的税制组合方案;3. 结合异质性动态一般均衡理论等,分析直接税改革对不同微观主体的影响,定量评估其对社会福利的效应;4. 研究直接税改革的宏观动态转移路径,探索其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的长期影响。

(三)基于人口结构变化的税制结构优化路径研究(G0308、G0313)。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特别是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现有税制结构面临着新的挑战。人口抚养比的上升、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都对税收政策的设计和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通过优化税制结构来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压力,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研究内容:1. 梳理中国税制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特征及其历史演变,构建基于人口结构变化的最优税收理论;2. 基于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研究通过税制设计降低人口抚养成本,并利用反事实的理论框架模拟个人所得税的最优抵扣力度;3. 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动态演进,从消费、储蓄、产业和区域等多个角度,研究税制结构与老龄化之间的双向溢出效应,构建动态应对老龄化挑战的税制结构优化方案;4. 利用区域间的产业关联,研究税制结构在人口城市化和市民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设计基于空间均衡的税制结构优化路径。

(四)产业变革背景下推动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优化设计(G0308、G0404)。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通过优化财税政策体系设计,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分析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特征,建立针对科技与产业创新的财税政策定量评估模型;2. 梳理促进创新的财税政策,定量评估其对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及微观机制;3. 结合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等,研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财税政策优化设计;4. 在国际产业竞争和贸易保护的背景下,结合定量评估与反事实政策模拟,提出推动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优化设计方案。

(五)适应数字经济新业态的税收制度体系优化设计(G0308、G0309)。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新业态不断涌现,既为财税收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传统税收制度和征管模式带来了挑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梳理并总结数字经济等新业态的主要特征,评价其对现行税收制度的冲击与挑战,构建适用于其发展的最优税收理论;2. 定量分析数字经济新业态对地区间地方税收分配和横向税收转移的影响,设计符合数字经济时代要求的最优税收分配方案;3.分析数字经济新业态带来的税收征管难题,定量评估税收征管的成本与收益,探讨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税收征管效率,构建适应数字经济新业态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4. 总结全球主要国家在应对数字经济新业态方面的税收制度和发展趋势,研究国际税收竞争的新动向,并提出应对策略。

三、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除撰写提纲要求外,申请书内容还须体现如下几个方面:1. 申请项目对实现总体科学目标的贡献;2. 针对本项目指南中研究方向拟重点突破的科学问题、达到的研究目标或技术指标。

四、资助计划

专项项目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8年12月31日”,拟资助5项左右,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200万元/项。

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专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2024年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的项目负责人,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本专项项目。

(二)限项申请规定。

1.专项项目申请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获得资助后,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

2.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

3.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接收时间为2024年9月23日-2024年10月11日。

2.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管理科学部注意事项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专项项目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专项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专项项目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grants.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1选择管理科学部相关学科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申请项目名称可以不同于拟资助研究方向下列出的研究内容名称,但应属该内容所辖之内的研究领域。

(5)每个专项项目的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3个;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

(6)申请人应当按照专项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请在申请书正文开头注明“2024年度专项项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基础理论与政策研究方向:***(按照上述5个拟资助研究方向之一填写)”。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总体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7)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依托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进行审核。

(8)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必须应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4年10月11日16时)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

3.专项项目咨询联系方式:

(1)填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联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协助解决,联系电话:010-********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负责接收申请材料,如材料不完整,将不予接收。联系电话:010-********

(3)其他问题可咨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三处。

联系人:陈老师 吴老师,电话:010-********、010-********

(四)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须关注与本专项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专项项目集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专项项目集群将设专项项目指导专家组和协调推进组,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


关于发布功能基元序构的高性能材料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功能基元序构的高性能材料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所述要求和注意事项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4年9月5日


功能基元序构的高性能材料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

功能基元序构的高性能材料是指以功能基元为基本单元,通过空间序构获得具有突破性和变革性性能的新材料。“功能基元”是指在原子/分子尺度和宏观尺度之间引入具有特定功能的中间结构单元,“序构”是指“功能基元”通过人工设计制造而成的特定的空间堆垛、排列方式,如有序结构、长/短程有序结构、梯度结构等。功能基元序构的高性能材料可以突破元素种类的限制,为设计和发展具有突破性和变革性性能的关键新材料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瞄准世界材料科学前沿和国家对具有变革性性能的结构材料、信息材料和能源材料的重大需求,聚焦中国学者提出的“功能基元-序构-变革性性能”材料研究新范式,聚焦创建若干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品牌关键新材料,研究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揭示功能基元序构材料中蕴含的规律,建立相应的理论;发展材料设计的新原理和先进制备技术,逐步实现按需设计具有突破性和变革性性能的新材料。通过本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提高我国在国际材料科学前沿的原始创新能力。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将组织材料、信息、数理、化学等学科的科学家共同开展研究,拟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如下:

(一)功能基元的本征特性(如物理化学性质、微纳结构、形态、尺寸、分布等)对宏观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调控机理。研究功能基元的临界尺寸效应和量子限域效应;功能基元(如铁电畴、铁磁畴、孪晶、组分、结构、低维量子材料、人工谐振单元等)与材料宏观性能(如力、热、光、声、电、磁)之间的关联;发现和构筑影响材料宏观新奇物性的关键功能基元。

(二)序构对材料宏观性能优化增强的作用规律。研究序构(如有序结构、长/短程有序结构、梯度结构、无序结构等)引发的功能基元间的耦合、增强效应;揭示序构对材料宏观性能的影响机制。

(三)功能基元序构的协同关联效应。揭示功能基元序构的协同关联作用机制;发现超越功能基元本身的高性能甚至全新的性能;阐明“功能基元+序构”与宏观性能的关联;建立按需设计功能基元序构的高性能材料的方法。

(四)功能基元序构高性能材料的制备科学与表征技术。发展“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制备功能基元序构高性能新材料的方法与技术;发展人工序构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表征技术。

三、2024年度资助的研究方向

根据总体布局,本重大研究计划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2024年聚焦以下两个目标部署集成项目:一是逐步创立中国学者提出的“功能基元-序构-变革性性能”材料研究新范式,研究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取得突破;二是通过材料研究新范式,创建结构、信息和能源领域急需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关键新材料。鼓励前期在本重大计划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且研究方向相近、研究力量具有互补优势的项目团队联合申请集成项目,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协同攻关,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本年度资助的研究方向如下:

(一)材料研究新范式的理论体系构建。

围绕“功能基元-序构-变革性性能”的构效关系与突现性,新范式的数理方法与变革性新材料逆向设计方法,拟资助集成项目数3-4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300-500万元/项。

1.“功能基元-序构-变革性性能”的构效关系与突现性。

基于重大研究计划的前期研究积累,特别是梯度序构纳米金属、多级片层序构高温轻合金、序构塑性陶瓷和序构能源转换材料等重大代表性研究成果,开展“功能基元-序构-变革性性能”材料研究范式的理论体系构建。结合基元序构新材料的可控制备研究,发现定量描述序构效应的关键序构特征参量,发展序构设计准则和理论;通过优化跨尺度空间序构设计,增强基元间“1+1>2”的协同耦合效应,揭示基元序构耦合导致的突现性及其微观机理;建立功能基元特征尺寸、空间序构与强度、塑性、疲劳断裂等宏观力学使役性能、电与热输运等宏观物性及其自旋量子特性之间的构效关系,探究序构参量对变革性性能的影响机制与规律;阐明基元与序构的跨层级交互作用、演化规律和突现性特征。

2.功能基元序构新材料的逆向设计新范式。

建立材料作为复杂体系的数理描述基础,阐明基元序构与相互耦合的微观层次多参量之间的关联。建立基元序构和功能特性的数理表述,实现整体结构、能量及功能特性的跨尺度结构特征的定量表述;在实现功能基元物理性质定量化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解决序构的描述符及其与材料功能性质关系的定量表述;发展和建立基于功能基元与序构的多尺度材料设计理论和方法。结合材料科学与复杂体系研究,探究材料性能突现性的微观机制,实现新材料的结构生成和构筑方法(包含基元和序构的构建)的突破。逐步建立“功能基元-序构-变革性性能”范式的逆向设计方法。

(二)基于功能基元序构的重大前沿结构材料。

聚焦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两种前沿结构材料,创制中国品牌的序构塑性陶瓷和序构高温轻合金,拟资助集成项目数不超过2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不超过1200万元/项。

1.序构塑性陶瓷。

针对陶瓷没有室温塑性限制其重大工程应用的历史性难题,发展具有室温塑性的序构陶瓷。研究陶瓷中功能基元与序构的形成规律;研究序构陶瓷中决定塑性和强度的物理机制、规律和调控参数;研究共格序构、转角序构和能量耦合关系;阐明基元、序构方式与强塑性的构效关系。获得室温下具有良好塑性变形能力的大尺寸陶瓷块材,实现室温压缩总应变>10%,塑性应变≥5%,抗弯强度>200MPa。

本方向的重大应用场景是面向序构塑性陶瓷在航空航天关键构件、高端自润滑轴承等重大工程的应用。

2.序构高温轻合金。

通过功能基元多级序构,攻克钛铝合金室温脆性大、高温长时承载能力低等技术难题,揭示多级序构高温轻合金大尺寸生长原理和规律,获得高强高韧多级序构轻合金材料。大尺寸序构高温轻合金性能达到:材料密度约为4.0~4.2g/cm3,材料直径>30mm,室温屈服强度>800MPa,室温伸长率>10%,1000℃屈服强度>400MPa。

本方向的重大应用场景是面向空天动力装备等重大工程应用。

(三)序构关键战略功能晶体和太赫兹材料。

本方向聚焦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两种前沿信息材料,创制中国品牌的序构关键战略功能晶体和序构太赫兹高性能材料及器件。拟资助集成项目数不超过2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不超过1200万元/项。

1.序构关键战略功能晶体。

研究和发展更短波长、更高功率的序构非线性光学晶体和序构红外激光晶体。研究超快激光与非线性晶体的互作用机制、设计制备序构晶体,研究非线性功能基元的尺寸效应、周期和准周期序构及其中光子-光子耦合规律、有序/无序功能基元界面的频率转换规律,发展精准可控的功能基元制备与加工技术,研制周期序构、准周期序构、二维周期序构的功能晶体,进一步缩短激光波长,提升激光输出功率,实现激光波长≤150nm,输出功率≥1mW。研究序构激光晶体中功能基元的电子-声子耦合强度、多声子耦合调控机制、多级序构激光谐振腔的设计原理,发展3-5μm波段介质多级序构的加工与制备技术,研制功能基元序构的中红外激光晶体,实现荧光光谱之外的可调谐激光输出,减小激光器体积,提高中红外激光输出功率和效率,达到激光波长3~5μm,输出功率≥1W。

本方向的重大应用场景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光源,如ARPES光电子能谱仪光源、229Th核钟激光光源等。

2.序构太赫兹高性能材料及器件。

面向高速度、长距离太赫兹通信系统的关键战略需求,突破功率限制,研究自由电子功能基元的太赫兹辐射效应、非线性功能基元的太赫兹波调控机制、太赫兹辐射源的多级序构耦合规律以及提高太赫兹探测器件的灵敏度的机制,实现输出功率≥50 mW @0.66-1 THz;太赫兹调制速度≥100Gbps;太赫兹峰值探测率~109Jones;响应速度从ms量级提升至小于10ns@≥0.3THz。

本方向的重大应用场景是面向长距离太赫兹通信系统和高分辨成像。

(四)序构高效能量转换材料及器件。

本方向拟资助集成项目数1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不超过1200万元/项。

本方向针对下一代集成电路芯片的高效散热、可穿戴设备无源供电、低品位分布式工业废热回收利用等对高性能热电材料的重大需求,以及目前热电材料性能难以满足高效制冷与发电需求、无机热电材料室温没有塑性及其可加工性差等突出问题,研究热-电-力耦合功能基元和热-电-磁耦合功能基元的本征特性、精细构筑方法、基元-序构-性能耦合关联与变革性性能实现原理,获得高热电性能、高塑性、高柔性的新型能源转换材料与器件。实现功能基元序构的热电材料近室温zT值达到2.0;功能基元序构的无机塑性热电材料和有机柔性热电材料的zT≥1.0、压缩应变≥50%、弯曲应变≥20%,相应的薄膜热电器件归一化功率密度≥50 μW cm?2 K?2。

本方向的重大应用场景是面向下一代集成电路芯片高效散热和工业废热高效回收利用技术。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为确保实现总体科学目标,本重大研究计划要求申请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符合指南要求,围绕“功能基元+序构”的材料研究新范式,以获得变革性性能新材料为研究导向,凝练其中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开展原创性研究。

(一)集成项目要突出“创立中国学者提出的材料研究新范式、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关键新材料”的目标导向,提出引领性的研究目标和核心指标。

(二)项目申请书中需要明确“功能基元”和“序构”的科学内涵,凝练“功能基元+序构”产生新效应和变革性性能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阐明通过“功能基元+序构”的材料性能超越功能基元本身,实现变革性或颠覆性。

(三)前期已取得重要进展,具有扎实工作基础,进一步聚焦解决核心科学问题并取得突破,体现对本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日期为2024年10月8日-10月17日16时。

(1)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2)本重大研究计划将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集成项目”,附注说明选择“功能基元序构的高性能材料基础研究”,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

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

(4)申请人在申请书“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应当首先说明申请符合本项目指南中的资助研究方向,以及对解决本重大研究计划核心科学问题、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科学目标的贡献。

(5)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6)每个集成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4家。

2.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4年10月17日16:00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2024年10月18日16:00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3.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四)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材料科学一处 

联系电话:010-********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基金 自然 发布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