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播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2024年秋播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当前,全区秋粮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正值小麦备耕备播的关键时期。今年秋播要围绕“稳粮保供、单产提升、粮食安全”目标,以保障供给、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为核心,加强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应用,落实好抗逆应变措施,确保秋播质量全面提升,全区小麦实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为明年全区夏粮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一、优化品种布局,强化政策引导
按照市场化导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周年高产高效的要求,各地要强化政策引导与扶持,加大良种示范和推广力度,积极推介适应区域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和优质种源,落实小麦品种的区域布局及连片种植策略。各地要根据《2024年秋播品种利用意见》要求,抓好优质主推品种选用推广和新品种示范种植,坚持“一主二副、一匡一品”品种布局原则,防止品种多、乱、杂的现象。同时推动建立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订单种植模式,实现优质、专用、高效生产。
二、深化秸秆还田,提升耕播质量
秸秆还田和耕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小麦播种出苗质量。一是碎草匀铺要到位。在水稻完熟期机械收获时,要选用或加装秸秆切碎和匀撒装置,同步切碎和均匀铺设稻秸秆。收获时留茬高度和秸秆切碎长度均控制在10厘米以下,秸秆越碎越好,铺撒越匀越好。二是深埋匀埋要达标。墒情适宜时,可采用耕翻、犁旋一体、深旋耕等方式埋草。耕翻埋草效果最好,可最大限度降低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碎草匀铺质量较好的情况下,旋耕埋草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机械动力要足,确保旋耕埋草深度达到15cm以上,秸秆分布深而均匀,防止秸秆堆积成团,影响小麦根系生长发育。三是整地质量要提高。耕翻田块要通过适当的旋、耙方式进一步整地,以达到田面平整,上虚下实,表土细碎。大面积生产上的复式作业播种机要一次性完成旋耕埋草播种作业,作业效率高,但往往由于机械动力不足、秸秆还田量较大、土壤质地较差等原因,播种质量难以保证,需要在复式作业机播前增加一次旋耕灭茬整地作业,以确保播种质量。
三、提高播种质量,夯实单产基础
小麦生产“七分种,三分管”。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和壮苗,是实现“足穗大穗、增粒增重”创高产的基础。高质量播种的目标要求是“适期、适量、适墒、适深、宜机”,努力压缩小麦晚播面积和粗放播种面积,降低减产风险。一是坚持适期播种,压缩晚播面积。秋播期间应抢抓晴好天气,加快秋收进度,及早推进秋播工作,全力压缩晚播、过迟播面积。我区小麦最佳播期为10月25日-11月5日,坚持适期早播,降低晚播减产风险。二是坚持适量播种,确保适宜基本苗。适量播种是建立适宜群体的重要基础,要根据播种期、播种质量、种子质量等因素确定播种量,确保基本苗合理。大面积生产中,适期播种时采用精量或半精量播种,将基本苗控制在12万-16万之间;迟于播种适期,每晚播一天增加0.5万基本苗,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晚播独秆栽培,最多不超过25万基本苗。适期播种种子发芽率正常情况下,可根据“斤种万苗”原则确定播种量,晚播、气温较低条件下田间出苗率下降,需根据推迟时间适度逐渐加大播种量。同时,还需根据墒情、秸秆还田和整地质量等关键因素,适当调节播种量,以确保出苗率和成苗质量。三是坚持适墒播种,防止烂耕烂种。土壤墒情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 70%-80%)时播种,既有利于机械作业,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也利于播后及时出苗。墒情不足时,要造墒播种或播后及时洇水灌溉补墒,促进齐苗。土壤湿度过大或遇连阴雨天气时,要掌握“宁迟勿烂”的原则,播种前先要采取排水降渍措施,创造适宜的土壤墒情条件,避免烂耕烂种,造成出苗不齐(缺苗断垄)和僵苗不发。四是坚持适深播种,促进全苗匀苗。土壤墒情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 70%-80%)时旱茬小麦播种深度控制在 3-5 厘米,稻茬小麦控制在 2 厘米左右;偏旱时略深,偏湿时略浅。五是坚持条带机播,提高播种质量。在确保秸秆还田和耕整地质量的基础上,墒情适宜时,宜采用机械条播方式,播种适宜深度2-3cm,精准控制播量,做到播量播深适宜、深浅一致、落籽均匀,防止深籽、露籽、丛籽,确保一播全苗。少数土壤粘重、湿度大的稻茬田块,机械作业难度较大时,可采用稻田套播秸秆全量覆盖播种方式,要抢适期播种,尽可能缩短共生期,或采用无人机飞播等匀播、高效方式,播后及时开沟覆土,加强苗期田管措施落实。
四、精准施肥用药,强化田管技术
肥料施用要满足目标产量下小麦各阶段生长发育需求,推广优质肥料和测土配方施肥、精确定量施肥、高效施肥等技术,提高肥料运筹的科学性和肥料利用效率,节省施肥成本。一是控制氮肥总量。要根据地力状况、产量水平、品种、墒情、天气等条件合理确定施肥量,小麦亩产500-600公斤、400-500公斤、300-400公斤水平下的亩总施氮量一般掌握在16-18公斤、14-16公斤、12-14公斤纯氮,根据土壤肥力适当增减。二是施足基苗肥。秸秆还田量大的田块,基肥要适当增施总氮量的10%左右,调节碳氮比,防止秸秆腐熟过程与苗争氮而导致供氮不足、麦苗发黄。基苗肥应达到计划总施氮量的 60%。大面积生产中特别需防止早春过早过量施肥、避免拔节肥施用偏早。三是提高肥料利用率。有序推介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的示范应用和配合施用。高肥力土壤上可示范“缓控释肥+速效氮”一次施肥模式,中等肥力土壤上可示范“缓控释肥+速效氮”一基一追施肥模式。四是提高化除效果。化学除草要坚持“以封为主、封杀结合、科学用药”的防除策略,播后苗前墒情适宜时,封杀化除;越冬前对播种时未封闭化除或效果不理想、杂草达标田块,及时根据草相喷药化除,务必要避开寒潮来临前用药,掌握在冷尾暖头气温适宜时打药,防止冻药害的发生。
五、立足防灾减灾,落实抗逆措施
树立全程防灾减灾意识,从播种开始就要落实好抗逆措施。一是药剂拌种,防病壮苗。针对小麦腥黑穗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等土传、种传病害发生和地下害虫、蚜虫等,选用相应药剂拌种处理;适期早播小麦也可用化控制剂拌种,促进生根、发蘖、壮苗。药剂拌种要根据药剂说明书要求严格控制用药量,拌匀晾干后即可播种。二是配套沟系,排涝降渍。播后墒情适宜时要及早机械开沟,每3-4米开挖一条竖沟,沟宽20厘米,沟深 20-30厘米;距田两端横埂2-5米各挖一条横沟,较长的田块每隔50米增开一条腰沟,沟宽20厘米,沟深30-40厘米;田头出水沟要求宽25厘米,深40-50厘米;田外排水沟深度不少于 1 米,确保内外三沟相通,排水通畅。稻田套播田块可通过提高开沟密度和深度,增加开沟取土量,覆盖畦面,防止露籽。三是适度镇压,提墒保温。旱茬麦田播前和稻茬麦田播后要根据墒情进行适墒适度镇压,弥合土缝,使种子和土壤充分密接,提墒保温,确保安全过冬。对未拌种化控,冬前和初春出现旺长趋势的麦田,采取镇压或化控等措施,适度抑制旺长。
六、加强培训指导,优化技术服务
认真组织基层农技人员、新型经营主体及种植大户等参与秋播技术培训,与现场踏田指导、印发技术资料、发放明白纸等传统方式结合,确保关键措施落实到位,提高秋播种植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电视、微信群、公众号等现代网络手段,加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优质农资、惠农政策的宣传,既要重视对种植大户的指导服务,也不能忽视种植小农户的服务需求,切实将技术指导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标签: 小麦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