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年的通知有效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年的通知有效

六政办〔2022〕1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央、省驻六安各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六安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5月19日 ??


六安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为全面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教育强国发展战略,切实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步伐,依据《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有关规划,结合六安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全力解决一系列教育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老区教育发展水平总体实现了新跨越,“办人民满意教育”真正落在了实处,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事业发展取得了新进步,实现了新突破,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大幅提升。

(一)发展成就。

——教育生态持续向好。市委成立了高规格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市委教育工委,各县区委均比照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全市基层中小学校897个党组织、*****名党员全部归口教育部门管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率达100%。思政课教学研究、课堂教育、校本教材等阵地建设得到加强,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阵地进一步筑牢。

——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全市教育大会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通知》《关于贯彻落实安徽省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行动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贯彻落实<安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安徽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等事关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发展任务和发展路径等。“十三五”期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总计达到493.85亿元,教育经费总投入和财政性教育经费实现逐年增长。投入各类资金97余亿元,累计完成“全面改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教师周转房建设、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等项目4000余个,小学、初中、高中生均校舍面积分别达7.67平方米、18.96平方米和27.47平方米,比2015年同比分别增加1.72平方米、3.78平方米和6.88平方米。中小学宽带接入比例和校园网建有率达到100%,提前两年完成全市773所中小智慧学校建设任务,实现贫困地区教学点和所有公办中小学智慧课堂全覆盖。出台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贯彻意见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补充各类教师9838人,逐步优化了教师结构,改善了教师工作条件,提高了教师工资水平和生活待遇,妥善解决了特岗教师养老保险等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

——教育事业加速发展。全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83所,办成普惠园289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4.57%,普惠率达86.6%,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3.18%,均超过省定目标要求。全市所有县区提前两年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验收,新建、改扩建36所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建六安一中东校区、六安二中河西校区、毛坦厂中学东部新城校区、霍山中学、霍邱一中、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叶集中学等6所普通高中,启动了六安一中扩建项目。打造了安徽金寨职业学校、霍山职业学校、舒城职业学校、霍邱工业学校等一批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职业学校,中职招生工作逐年向好,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109.6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19.44%,高考录取率连续多年在80%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5%在以上,本地就业率保持在40%左右。

——教育改革纵深推进。统一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建立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实施编制动态管理。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全市交流轮岗中小学教师达1.65万人次。落实了乡村连续任教25年和30年的教师中高级职称评聘不占岗位结构比例的政策,共有1630名农村教师受益,有效解决农村教师评聘难留不住的问题。推进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工作,全市44名教师获评正高级职称。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大力推进集团化合作办学,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均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集团,尤其是六安城区形成了城北小学、人民路小学、解放路小学、六安九中等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集团,成功兴办各类分校13所。皋城中学、皖西中学初中部与其他学校合作共建成效明显,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教育公平不断彰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有效实施,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开展了消除大班额攻坚行动,全市大班额比例显著下降。开展了师德师风、违规办学和校外培训机构等专项整治行动,取缔违规校外培训机构279家。随迁子女就学政策全面落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现了“零障碍”。近30万农村留守儿童实现了校内有监管、课余有去处的目标。大力开展控辍保学工作,义务教育段辍学率为零,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

专栏1 “十三五”时期六安市教育事业主要成就

指标

单位

2015年

2020年

2020年比2015年提高

学前教育

在园幼儿数

万人

12.93

13.67

0.74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

84.44

94.57

10.13

义务教育

适龄儿童入学率

%

96.03

100

3.97

义务教育巩固率

%

88.96

109.6

20.64

高中阶段教育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

96.14

101.44

5.30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104.81

119.44

14.63

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总数

万人

4.47

5.02

0.55

小学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

%

41.16

64.06

22.9

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

%

77.53

85.63

8.1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8.98

10.03

1.05

(二)机遇和挑战。

——面临的机遇。一是教育发展基础更加厚实。“十三五”以来,是市委市政府重视教育发展程度最高、经费投入最多、发展环境最优的几年,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事关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教育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文件,形成了涵盖全面、目标明确、举措具体的政策体系,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地位不断彰显,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更加巩固。二是教育发展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深化高中阶段育人方式改革、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安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等文件,建设教育强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政策体系更为健全,任务举措更为具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新时代革命老区发展中长期规划陆续出台,为我市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带来难得的政策机遇。三是教育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坚持依法治教治校,强管理、抓规范、扩资源,招生和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全市中考实现了统一网上评卷,网上填报志愿,网上录取,有效化解考生、家长和社会的疑虑和误解。大力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以扶智带动扶贫,坚决消除贫困代际传递。完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继续推进特教提升计划,在全省率先实施特教送教上门服务,实现了全市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全覆盖,教育公平进一步彰显。

——面临的挑战。从发展理念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评价观尚未建立,素质教育推进体系尚未健全,教育发展短板弱项依然存在,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从发展现状看,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群体差距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教育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差别化、个性化供给不足,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仍较明显,人才培养的模式、结构、质量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还有差距。从学段发展情况看,学前教育公办园、普惠园在城区、县城占比不达标;义务教育存在发展不均衡,农村弱、城区挤,民办份额较大的问题;高中教育存在普高强、职教弱,布局不合理、专业建设水平不高的问题。从城乡发展趋势看,教育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发展步伐,农村生源难以稳定,与城市生源集聚步伐加快的供给矛盾十分突出。

二、“十四五”期间六安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发展素质教育、教育公平均衡优质为目标,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动力,以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优质发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为重点,协调推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促进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健康发展,全面提升我市教育发展现代化水平,为新时代幸福六安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完善教育系统党的管理体制,着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教育改革稳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维护教育公平与正义,保障人民受教育权利,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善办学条件,创新育人方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盼。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以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重点,强化教育评价改革导向作用,推动党委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学校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人才评价改革,不断集聚教育发展智慧,增强教育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全面统筹协调。树牢构建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理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坚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等全面发展,坚持语言文字、民族教育等工作一体推进,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补齐发展短板,扩大发展优势。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初步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化高质量教育体系,全市教育发展水平跻身全省教育优质发展先进行列。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更加顺畅,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融合衔接更加有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良性互动氛围更加浓厚。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更有质量。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更为完善,公办园、普惠园数量不断增加,幼儿享受公办、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更加充分,科学保教水平明显提高。

——义务教育更趋优质均衡。对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指标体系,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实现部分县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

——高中阶段教育更加多样化。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模式更趋成熟,中等职业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发展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更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与社会适应度更加契合,更能满足人民群众职前、职后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需求。

——高等教育发展更富有内涵。皖西学院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高职院校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争创一所高职院校,积极推动皖西高等学校发展更富内涵更有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特殊教育服务更有温度。特殊教育学段延伸、普职结合的水平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服务更能适合残疾儿童少年自身特点,特殊教育更有质量。

——教育合作交流更富有成效。等高对接沪苏浙,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教育交流合作更频繁,领域更广泛,质量层次更高。

——教育信息化水平更为智能。智慧学校和智慧校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教育治理能力更加高效。教育管理体制和制度体系更加完备,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从教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巩固,社会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方式更加畅通。

专栏2 六安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主要目标

指标

单位

2025年

指标属性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

95以上

预期性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

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预期性

义务教育

适龄儿童入学率

%

99以上

约束性

义务教育巩固率

%

99以上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93以上

约束性

人力资源开发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预期性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

%

90

约束性

三、“十四五”期间六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六安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六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六安教育要找准市域发展战略地位,对接各类发展战略规划,主动服务六安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着重从十个方面推动落实教育重点工作任务,实现六安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落实到教育现代化各领域各环节。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战线。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建立健全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骨干教师的常态化学习培训机制,办好相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专题培训班、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班等,形成多层次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推动党员干部和广大教师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坚持学用结合,与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结合起来,与解决本地本部门本学校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深入分析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新期盼,自觉运用新发展理念解决教育面临的问题,增强推动教育发展的能力和本领。

2.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中小学课程教育,用好国家修订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统筹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丰富中小学教学形式,通过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和实践活动,让中小学生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从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全面加强全市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1.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不动摇。不断完善市、县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推动中小学党组织单独设置,建立和落实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党建带团建、队建,推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在中小学校全面建立少工委。加强对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的管理,实现民办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民办学校得到贯彻落实。

2.全面提升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水平。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分类精准指导中小学、民办学校、公办高等学校等党建工作,全面提升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开展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党组织书记、党员骨干示范培训和网络轮训,以党建带动群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做好教师和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落实民办学校党建考评制度。

3.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贯彻《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链条,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大对教育系统“四风”问题等惩处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三)跻身省内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行列。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加强队伍建设,按要求配齐配强思政科教师,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积极探索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创新德育工作方法,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发挥六安红色教育资源和教育基地得天独厚的作用,大力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做实文明修养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扎实推进家庭教育示范校创建工作,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体系,不断提高学校团(少)队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关工委、教育团工委和少工委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2.落实育人质量标准。坚持国家教材制度,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狠抓教育教学管理,提升智育水平。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落实国家监测制度,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开展系列体育活动和户外运动,强化体育与健康,强化学生近视预防工作。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提升学校美育水平。开设开齐劳动课,将劳动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国防教育教学方案和计划,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提升青少年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对接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注重提升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发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建立健全学生实习实训保障激励机制。

4.完善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制。进一步完善初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在质量控制中的主体作用,根据中高考和招生制度改革要求,推动学校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持续提高办学质量。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坚持分类评估、动态监测原则,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开展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跟踪监测工作。建设质量信息收集、发布、反馈机制,强化监测评价结果应用,为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依据。引进具有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测。

5.加强教育合作与交流。总结本地本校经验,借鉴外地做法,积极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形成一批以城北小学为代表有影响力的教育集团。巩固交流合作成果,搭建平台,持续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在干部交流、师资培训等方面与长三角等先进地区加强合作交流,建立学校联盟。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力度,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优质学校。

(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

1.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综合城市和农村人口规模及分布情况,以常住人口为依据,合理规划布局幼儿园,努力实现学前教育全覆盖。在城市开发、小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特别在六安主城区发展中,及时足额配套建设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努力满足城市和乡镇对学前教育需求,积极扶持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不断提高公办幼儿园、普惠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建立健全生均拨款、学生资助等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制度。破解公办学前教育师资编制难题,创新学前教育教师、保育员培养和补充机制,按标准配齐配足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落实幼儿园办园基本规范,加强保教质量评估督导,全面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创建一批市级一类园,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2.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提升控辍保学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压实政府、学校、家庭三方控辍保学主体责任和帮扶责任,多措并举解决因学、因交通、因身体等原因的辍学问题,努力让适龄儿童均能完整接受义务教育。调整优化全市中小学布局,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完成六安城区中小学、中等职业教育布局规划编制工作,落实新建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制度,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满足城镇学生实际入学需求。继续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和能力提升工程,抓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每一个乡镇至少要建好1所达标的寄宿制学校。落实城镇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制度,加快六安城区及各县区城镇中小学建设,增强容纳能力,避免产生新的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现象。落实义务教育招生政策,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招生政策,坚持公民办学校同步招生。落实省级示范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并向农村初中倾斜政策。对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标准,对照路线图、时间表,全面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师资配置、经费保障、督导考评、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逐步达标,推动舒城县率先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国家验收,其他县区争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3.大力普及优质多样普通高中教育。扎实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开展新一轮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高中阶段教育布局,加强县中建设。依据办学条件标准,对标新高考改革要求,持续推进普通高中阶段普及攻坚工程,谋划实施六安二中扩建、霍邱二中迁建、舒城一中迁建等项目。全面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有效解决大班额、大校额问题。完善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普通高中发展和管理,加大对优质民办普通高中扶持力度。

4.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发展壮大大别山职教集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加快皖西经济技术学校等一批职业学校改扩建步伐,改善提升金寨职业学校、舒城职业学校、霍山职业学校、叶集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层次。持续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全力推进中职学校分类达标示范建设,有序推动职教资源整合。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有效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健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创新育人方式和方法,畅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互通机制。健全监管机制,有效降低高中阶段学生辍学和流失。

5.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落实有关支持政策,加大投入和争取力度,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构建高校发展联盟。支持皖西学院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积极筹建皖西大学,深化校际合作,引领市内高校高质量发展,支持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六安技师学院与金寨技师学院联合争创高职院校,积极争取省属高校在六安兴办分校,扩大我市高等教育规模,提升办学水平,提高高等院校服务六安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五)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1.提供均等的公共教育服务。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差距,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健全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管理机制。高标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大力推进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落实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升学考试招生省级政策,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落实好军人公安英烈子女教育优待政策。

2.特殊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全面普及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持续开展送教上门服务,落实随班就读保障政策。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促进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强化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加强残疾学生学习、就业等方面的支持保障服务,促进残疾学生更好融入社会。

3.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更有力度。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学生奖助学金、助学贷款政策,加强核查、动态调整力度,提高资助的精准度和资助水平,使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教育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六)全面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1.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推动终身教育发展。在现有六安电大办学的基础上,推进六安开放大学建设。以学校继续教育机构、老年教育机构、社区教育中心、乡镇成人文化培训学校为主体,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和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为构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创造良好条件。

发挥高等院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作用,整合资源,建立资源丰富、开放共享的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多种形式调动全民学习的积极性,培育发展教育新业态和服务新模式,构建开放式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全民终身教育水平。

2.构建老年教育发展新格局。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方针,全面落实党对老年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扩大老年教育有效供给为重点,以加快推进老年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不断健全老年教育体制机制。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学需求,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加强基层老年教育,将老年教育增量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切实推动老年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切实推动优化城市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结构,盘活社区教育的资源存量。运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为老年人创造学习条件、畅通学习渠道、提供学习机会。围绕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设计课程体系。结合六安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等,建设一批具有六安特色的老年教育课程。建立专兼职教师登记、培训等制度,充实老年大学(学校)师资储备,促进师资队伍共建共享。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帮助老年人消除“数字鸿沟”,引导老年人了解新事物、体验新科技、积极融入智慧社会。加强老年大学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争创全国老年大学标准化示范校。乡镇(街)、村(社区)老年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积极争创省、市级示范校。

(七)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原则,精准对接我市各行业和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调整全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拓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渠道,对接我市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突出我市地域产业特点要求,优化人才培养的结构与布局,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围绕学历教育、技术推广、乡村振兴等需求,全面推行“互联网+培训”,打造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平台。普遍实行“1+X”证书制度,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新型农民培养计划”,大力发展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职业教育,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

(八)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人格要正的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落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制度化。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定期注册、职称评审等首要要求。

2.优化教师队伍管理。落实中小学教师资格国家考试制度,严格执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充分发挥编制周转池作用,盘活教师编制资源,完善教师补充机制,补齐配优国家规定的课程教师,着力解决中小学结构性、学科性缺编问题。健全教师职称、岗位和考核评价制度,优化教师岗位设置结构,细化层级,完善各级各类教师职称评聘和岗位管理制度,推进岗位统筹管理和动态调控,形成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乡村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对长期在乡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任教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方面予以倾斜。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中小学教师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双师型”教师突出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执行定期注册制度,建立健全教师退出机制,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活力。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推进县域内师资均衡配置和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健全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的引进机制。

3.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依托现有资源推进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与改革,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部门等教师发展机构有机整合,加强专业培训者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省市县三级教师基本功、优质课联赛教学活动和名校长、名教师和名班主任培养工程,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教研制度,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

4.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让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静心育人。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和分配办法,更好发挥绩效激励的导向作用。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特教教师的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水平,落实工资福利倾斜政策,使乡村教师实际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同等条件县镇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关心乡村教师生活,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落实教师表彰荣誉政策,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教师享有应有的声望。

(九)推动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

1.推动各类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现有智慧课堂和智慧学校与省、市、县教育资源平台的整合融合力度,实现与江淮大数据中心六安市子平台及城市大脑互联互通,不断加强学校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与多媒体终端配备,构建更为完善的信息化基础环境,消除教育信息资源“孤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作用集中发挥,提高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改革发展水平。加强教育装备工作,提升教育装备升级换代,更好服务教育教学需求。

2.加大教育信息化运用力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入融合,加大教育信息化运用力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模式中的作用,引导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实践全过程评价分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运用。巩固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成果,鼓励学校、教师、学习者和社会共同参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让所有学校都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3.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变革。综合运用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统计信息系统和学校教育教学信息系统,变革教育治理方式,推动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建设,提升教育智能化服务管理水平,提高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充分发挥社会和行业组织作用,加强对各种网络学习系统和资源质量监管,构建安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环境。

(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提升教育法治化水平。坚持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双轮驱动。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完善大中小学法治课程体系,建立完善教育效果评价办法,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法治实践基地、法治副校长建设,加大师资培训力度,落实课程要求,全面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完善师生权益保护及纠纷处理制度,建立健全复议、诉讼、仲裁、调解等教育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落实教育行政规范性文件和重大教育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和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持续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加强教育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教育执法行为,提升教育执法水平。

2.提升教育监管水平。全面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督政、督学、评价监测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加强督学队伍建设,依法保障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坚持和完善对县(区)政府以及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督导考核。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监测与督导评估。持续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强化社会监督评价,推进社会公众参与教育决策、参与学校管理制度落实。全面落实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全面落实国家“双减”政策,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完善学校各类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特别是利益相关方的监督。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创新监管方式,减少对学校的检查频次和内容。

3.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推动中小学校章程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工作,切实发挥章程和制度在学校治理中的关键作用。依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教育,保障民办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鼓励民办学校高质量发展,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指导民办学校按照分类管理要求,完善学校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健全财务、会计等制度,提高民办学校自我管理能力,保证民办学校办学安全。依法保障民办学校师生的同等权利。落实民办学校年检制度和退出机制。

4.完善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健全财政对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确保经费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向农村、偏远、脱贫地区倾斜,向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强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完善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落实财政教育经费预决算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监管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内部审计。

5.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落实校园安全“人防、物防、技防”要求,加强学校安保队伍建设,足额补充安保器材,提升校园安全科技水平,压实校园安全责任,拉紧责任链条。抓好学生防欺凌、防诈骗等安全知识教育,提升安全意识,增强自我安全防护能力。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抓好学生餐饮安全,杜绝食物中毒等恶性事件发生。加强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抓好学生身心安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现有中小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站建设水平,注重传染病和心理疾病预防。抓好校园意识形态安全和网络安全,营造健康的教育发展环境。加强师生安全及生命教育,提高预防火灾、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杜绝伤害学生事件发生。

加强校车安全监管,做好校车、校舍、学校实验室及危险化学品、校园在建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严格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依法实施校车使用许可,规范发展专用校车。积极推进校舍安全工作,对排查鉴定出的危房进行集中整治。加强校园消防隐患和危化品排查整治,组织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实验室人员安全培训机制,建立危险源全周期管理制度。

强化学校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重视对儿童与青少年安全理念、应急技能的培养,开设相关安全教育等应急课程,将应急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当中,教授预防传染病、预防溺水、应对地震、火灾等应急措施和各类急救知识。定期组织应对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从实践操作中锻炼与提高应急能力。

四、“十四五”期间六安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工程

(一)学前教育促进工程。城市市区、县城城区每3万常住人口至少建设1所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到2025年,新建公办园102所,改扩建(续)公办园44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普惠率达87%,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2%。

(二)义务教育优质工程。调减义务教育阶段小规模学校(教学点)200个以上,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62所。到202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部分县(区)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普通高中达标工程。撤并农村普通高中2-3所。推进六安二中扩建、皖西中学迁建、霍邱二中、舒城一中新校区新建、舒城中学扩建等项目,改造提升现有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到202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以上,所有普通高中均能适应新高考改革要求。

(四)职业学校提质工程。对标中等职业学校建设A类标准,推动六安市职业学校、六安技师学院产教融合综合型市级示范实训基地、叶集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实施好金寨职业学校、霍山职业学校、舒城职业学校、霍邱工业学校、霍邱师范学校、皖西经济技术学校改造提升项目。到2025年,力争建成一批有质量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校生数量进一步增加,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发展更加协调。

(五)高等教育内涵工程。推进皖西学院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建设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实施六安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六安技师学院与金寨技师学院联合争创高职院校。

(六)平安校园提升工程。落实校园安全“人防、物防、技防”要求,实现校园封闭、警务室设置“一键报警”装置全覆盖。加强学校安保队伍建设,足额补充安保器材,提升校园科技水平。抓好学生防欺凌、防诈骗、防溺水、交通、禁毒等安全知识教育,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增强自我安全防护能力和应急处置本领。切实加强校舍、校车、实验室危化品、校园在建工程、校园食品等日常安全管理。

(七)乡镇寄宿制学校提优工程。加大经费投入,创新管理方式,逐步对现有乡村寄宿制学校提质扩优,着力改善教育教学和后勤管理水平。到2025年,实现全市229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寄宿条件全面改善全面达标,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乡镇寄宿制学校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八)教师周转房保障工程。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把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在乡村、城镇建设一批教师周转房、城镇建设一批保障性住房,让新进特岗教师和交流轮岗教师安心从教。

(九)教育合作交流工程。推动建设一批中小学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巩固成果,搭建平台,持续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在干部交流、师资培训等方面与长三角等先进地区加强合作交流,建立学校联盟。积极引进长三角等地优质教育资源来六安合作办学,建成1-2所学校。

(十)特殊教育推进工程。推进六安特殊教育学校二期、金寨特殊教育学校迁建和叶集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到2025年,实现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5%。

(十一)师资队伍培优工程。落实中小学教师国培省培计划,实施教师全员轮训,突出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培训,注重音、体、美、信息技术和思政等紧缺性学科教师培训。持续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完善校长选任机制与管理办法。建立班主任队伍选聘培训管理机制,建立名班主任工作室。充分发挥正高级教师、各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十二)教学教研领航工程。积极做好研修培训规划,加强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牵头作用。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加大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积极搭建教师锻炼平台,经常性开展全市教师基本功、优质课大赛,教师示范课、公开课、送教下乡活动。

五、实现“十四五”期间六安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精心组织实施。广泛宣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泛宣传规划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动员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强化各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强化年度计划和各级教育规划的有效衔接,科学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精心组织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确保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二)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履行教育投入的责任,健全财政对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保障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把教育投入增长情况纳入对各级政府的履行教育职责考核。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体制,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根据国家办学条件标准和教学基本需要,落实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和拨款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三)强化督导评估。建立健全市、县(区)教育督导机构,充实督导队伍,发挥督导机构作用。强化督导评估和日常监测,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和评估工作,逐步建立规划实施评估结果的反馈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收集编辑发布教育改革发展典型案例,掌握教育改革发展动态,把准态势,分析形势,提出建议,及时总结在规划实施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加强社会监督,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媒体对规划实施的监督。

标签: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html" target="_blank">信息来源:https://www.huoqiu.gov.cn/public/*******/********.html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发展规划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