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道S225线兴宁市黄槐至叶塘段改建工程黄槐段涉及梅州兴宁四望嶂市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评价和选线唯一性论证的公示
省道S225线兴宁市黄槐至叶塘段改建工程黄槐段涉及梅州兴宁四望嶂市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评价和选线唯一性论证的公示
“省道S225线兴宁市黄槐至叶塘段改建工程(黄槐段)”是梅州市2024年重点建设项目(梅市重点办函〔2024〕2号),根据选线唯一性论证,该工程不可避免地涉及了梅州兴宁四望嶂市级自然保护区,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立和调整管理规定的通知》(粤府函〔2023〕60号)的规定,现将省道S225线兴宁市黄槐至叶塘段改建工程(黄槐段)涉及梅州兴宁四望嶂市级自然保护区的选线唯一性论证与生态影响评价报告进行公示,征询公众对该建设项目的意见。
一、项目名称
省道S225线兴宁市黄槐至叶塘段改建工程(黄槐段)
二、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梅州市兴宁市公路事务中心
单位地址: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兴田一路499号-501号
联系人:钟元辉
联系电话:138*****378
三、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梅州兴宁市黄槐镇内,路线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起于兴宁黄槐镇(县界处),途径槐东、塔下、禾村、禾村桥,止于既有省道S225线,全长8.585km。本项目按一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km/h,双向四车道。共设置桥梁5座、分离式立交1座、涵洞12座、通道3座,估算总投资3.986亿元,规划2026年建成通车。
四、工程选址/线唯一性论证主要内容
本项目是现有道路改建工程,其现状道路已位于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按照项目对自然保护区影响最小化的原则,基于尽可能地避让保护区、并减少工程对保护区的占用、降低生态影响的角度,综合考虑选线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规划合理性、环境可控性、工程安全性及土地可得性等四个方面进行多方案比选。推荐方案线位与规划和现状道路衔接良好,路线平顺、设计指标高,服务水平高,路线布设“近城而不进城”,社会稳定风险较低,道路距离广东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近,能更好地为沿线城镇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满足本项目实施目的与功能定位,对自然保护区的不利影响相对有限,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的要求,推荐的线位合理且唯一。
《省道S225线兴宁市黄槐至叶塘段改建工程(黄槐段)涉及梅州兴宁四望嶂市级自然保护区选线唯一性论证报告》已于2024年8月15日通过了专家评审,梅州市交通运输局于2024年8月22日对该报告出具了唯一性审查同意意见(梅市交函〔2024〕1270号)。
五、生态影响评价主要内容
本项目生态影响评估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等相关要求和方法,在对工程涉及自然保护区范围及评价区进行调查和分析后,列出了可能生态影响源、影响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提出保护恢复治理的方案措施和相关建议。
工程主要风险源可归纳为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自然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环境影响等。为了降低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影响,针对省道S225线兴宁市黄槐至叶塘段改建工程(黄槐段)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提出以下保护恢复治理方案:
(一)建设方案优化措施
项目在设计阶段应尽量对方案进行优化,在无法避免涉及自然保护区的情况下,尽可能少占用林地开展项目建设,并加强绿化复绿设计。项目在建设实施阶段,为减缓因项目建设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考虑增设生态防护措施。项目施工方案建议采取以下优化措施:
尽量减少工程对地表植物植被的直接破坏,项目占地区域施工,切实落实各项生态环保措施,如施工营地、建材堆场、灰土拌和站等须远离地表水体,并于四周挖明沟、沉沙井等,严禁将沥青、油料、化学品等建材堆放在水体附近,拌合站标准化三级沉降池,确保污水零排放;易洒落散装建筑物料在移动程中采取防风遮盖措施,施工单位对沿线施工便道和进出堆场的道路经常洒水,以减少扬尘;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野生动植物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相关人员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应切实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尽量减少堆填和开挖山体,最大程度的降低对项目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
(二)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
1.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合理安排工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大规模的土石开方工程避开雨季,即每年5-8月,避免雨水冲刷裸地导致的沙、石、土流失以及泥石流等灾害。
(2)建设排水沟,沿施工场地边界布设临时排水沟,排水沟工程应先于道路施工,在排水出口处布设沉沙地,是施工场地雨水径流流经沉沙地沉淀后排除,防治施工区域土体流失。
(3)建立水土流失监测报告制度,施工方定期向环保部门通报施工场地的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由环保部门负责审查和核实,一旦发现施工单位未如实报告情况或未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应要求停工整顿。
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利用合适的材料,将噪声源与保护区隔离起来,减轻噪声对保护区的影响。合理安排施工,选择优良设备,尽可能减少机械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机械噪音,加强对施工噪声的控制。采用噪声水平较低的施工机械、设备,并采取防护措施,将噪音降到最低限度。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如有必要加设可移动声屏障,使用隔声材料或结构来阻挡噪声传播。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采取禁(限)鸣措施,减少噪声污染。
(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选择扬尘低的施工方案,减少粉尘对环境的污染;施工作业产生的灰尘,在场的作业人员配备必要专用劳保用品;对所使用的道路经常进行洒水以使灰尘公害减少至最小程度;储存松散和易飞扬的材料,应放置在村庄下风处,水泥等易于引起粉尘的细料或散料予以遮盖,材料运输时用帆布、盖套及类似物品遮盖,减少扬尘。
(3)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做好施工期防水、排水工作,施工废水、生活污水将集中进行处理;设置沉淀池,经处理后排入指定地点;施工区域和砂石料场在施工期间和完工之后,需妥善处理以防止沉碴进入地表水体;确保施工活动远离生活用水水源,以免生活水源被污染;燃油、颜料等化工材料应保存在安全容器中,指定放置地点,以免外泄;防止工地死水聚积,污染环境;在施工期间保持土壤的良好排水状态,修建有足够泄水断面的临时排水道,并与永久排水设施相连接,且不得引起淤积和冲刷;施工开挖时,应及时施工,及时平整,尽量避免雨天施工,防止雨水对开挖面的冲刷;施工结束立即进行植被恢复,减少水土流失。
3.植物植被保护措施
施工过程中注意对保护区内林地的保护,尽量减少占用,并按相关法规要求,办好林地占用手续。公园内施工范围应不超过红线,以减少林地损失。同时应加强施工人员的教育和管理,严格控制用地范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植被破坏。施工期注意森林火灾预防,施工生产区布设应尽量远离林区。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禁止施工人员在林区附近生火、抽烟等。注意防止生物入侵种的传播,以免对沿线生态多样性带来长远影响。
基于本工程施工期对植物的主要影响方式为粉尘,因此建议在施工期中采用粉尘产生量较低的施工工艺,在施工用地周围采取持续洒水降尘等措施。合理安排施工动线,严格控制施工人员活动范围,以免对间接影响区植物生长造成额外的人为扰动。同时施工期应尽量清除直接占地区域中的外来入侵植物,以防其在施工期结束后快速抢占生态位,影响植被恢复。
施工结束后,应对非路面区域实施复植复绿措施,复绿植物物种选择应兼顾乡土植物及耐粉尘,能良好吸收和固定空气污染物等属性。避免使用果实较大的浆果类树种,造成路面污渍难以清除。
4.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1)加强施工管理
工程施工中除了不可避免地占用土地和生境外,施工中尽量减少对动物栖息地生境的干扰和破坏,一定要坚持“先防护,后施工”的原则;施工中要杜绝对周边自然水体的污染,以保证两栖类的栖息地不受或少受影响;充分考虑工程施工产生的噪声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尽量选用低噪机械设备,机械施工时要采取加防震垫、隔音罩等措施,或在施工场地周围设置3-4m高的声屏障及通风噪声窗等隔音措施,合理安排施工布置和施工工序,避免高噪音施工机械和设备同时运作,充分考虑野生动物的休憩时间、繁殖期、迁徙期,降低施工对野生动物的夜宿水平、繁殖、迁徙产生影响,尤其是野生动物的繁殖期,保障野生动物得到良好的条件能够正常的生存、繁殖、越冬;标明施工活动区,禁止在施工区域周边点火等。
同时,加强施工人员对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教育,对在施工中遇到的鸟窝(因砍伐树木)一定要移到非施工区的其他树上,对在施工中遇到的幼兽及鸟蛋等一定要交专业人员妥善处置,不得擅自处理。另外,施工中要有保护动物的专门规定,在动物的重要生境地设置保护动物的告示牌、警告牌等,并安排专门人员负责项目区施工中的动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施工结束后,及时拆除所有的临时设施,尽量保持原有生态环境,尽可能地减轻项目建设对动物栖息地的影响。
(2)建设生态廊道
当道路不可避免的经过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时,可建设生态廊道、涵洞等动物通道。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道路建设所引起的对野生动物的人为隔离得到改善,将各个生境斑块有机地联系起来,扩展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和增加生境斑块间的相互交流,改善人为造成的生境破碎化所带来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因地制宜选用平交式、跨越式、涵洞式等不同方式,分布密度应基本能满足动物穿行的需求,最小孔径极大程度上避免野生动物横穿公路,从而避免汽车碾压造成的伤亡。由于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移动速度缓慢,体型较小,在穿越公路时不易引起驾驶人员的注意,容易因汽车碾压造成的动物伤亡。两栖类、爬行类动物活动频繁且行车速度较快的区域,可设置动物通道,并在道路两侧设置诱导生境,使其较为集中地从动物通道穿越公路。通过设置微地形,有效汇集路面径流,营造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喜欢的潮湿环境,将动物通道出入口与周围地面过渡段的形态和坡度设置为两栖类动物容易进出的形式,并以低矮草丛、枯树枝和乱石块等遮蔽,与周围地面自然衔接。
(3)设置提示标识
在保护区边界设置标识牌,提示过往车辆人员已进入保护区范围:道路两侧每隔至少1000m设置动物避让标识;在道路转弯处设置凸镜,令驾驶人员具有更宽阔的视野,及时避让,同时减少鸣笛;非转弯路段,尤其是动物通道周边设置禁鸣标志。
5.施工人员管理措施
(1)加强施工人员岗前培训
施工前组织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会,施工期间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提高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禁止私自捕猎、盗挖野生动植物资源。
(2)规范施工行为
严格按照工程红线范围开展施工活动,禁止临时改线、偏线,在施工区域外越线施工,必要时可安排专人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标准得到执行。
(3)制定施工人员管理计划
设置明显的区域划分,合理区分施工区域和保护区范围,在施工区域内张贴明确的环境保护标识和警示牌,提醒施工人员注意环保要求,制定违反制度的惩罚措施,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管理。
(三)运营期生态保护措施
1.制定生态保护方案
对公路维护工作人员及交通参与人员加强生态保护宣传和管理,严禁猎杀野生动物。在项目区内特别是在工程建设施工完成后工程巡护人员要重点关注施工区域的复绿还林和水土保持工作,并在林地区域内设置告示牌和警告牌,提醒大家保护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
2.制定应急处置方案
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如交通事故等),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减轻事故对保护区的影响。
3.做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运营单位委托资质单位对该工程进行运营期的生态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对植被以及重点保护动植物进行监测和水、气、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检测。
(四)生态监测与监理措施
1.生态监测
在项目的施工期和运营初期的3-5年内开展生态监测,以便准确掌握评价项目对保护区生态影响状况。主要监测内容有:
(1)植被与植物监测:包括植被类型的分布状况和面积;群落结构与植物组成成分;主要植物(国家和广东省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等)的种群状况;观赏植物的物候观察;植物的资源利用状况和人为干扰状况等。
(2)野生动物监测:野生动物的种类与种群数量,野生动物的受干扰情况;重点对国家和广东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及特有动物的种类、种群、栖息地和受干扰情况。
2.施工管理措施
(1)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措施与工程建设项目做到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实施、同步使用,在建设项目的管理方面,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将项目实施中的环境保护措施纳入现场全程管理之中,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工程监理、编制项目年度实施方案、检查验收等环节中,都应将环境保护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3)建立监督检查制度。上级领导部门不定期对项目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项目实施中的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行为予以纠正,对破坏区域环境的责任人进行查处,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五)生态恢复措施
1.道路绿化
施工的同时,要做好绿化专项设计,公路两侧绿化树种以高大乔木树种为主,采取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绿化。绿化禁止使用外来物种,乔木可以选用荷木、黧蒴等,灌木可选择三叉苦、杜鹃等。应选用的乔木绿化树种高3m以上、胸径15cm以上,并通过乔木间密植灌木、藤本和草本来减轻车辆噪声、尾气和灯光对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影响。
2.边坡恢复工程
线路沿线边坡裸露易发生滑坡等自然灾害,植物也难以直接着生。需采用挡土墙加固和其他支护措施,再进行植被恢复。边坡防护工程采用种子绿化,种子配置均采用灌、草种子(相同比例)相结合的方式,选用易成活、根系发达、生长快的多年生植物,四季常青的植物最佳,还可结合藤本植物。可在工程沿线对物种组成、群落外貌以及优质种群进行调查,优先选择边坡上自然恢复的植物种类,禁止选用外来物种。
五、公示征询事项
本次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内容:拟建项目还存在哪些生态风险因素,是否会对区域生态系统造成较大影响,以及防范风险的合理可行措施、建议和其它相关要求等。
六、征求意见的具体形式
公众可通过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等形式向建设单位或生态风险评估单位反馈意见和建议。
七、公示期
公示时间:2024年10月8日至2024年10月12日(自公示之日起五个工作日)。
兴宁市公路事务中心
2024年10月8日
附图-生态影响评价和选线唯一性论证公示-省道S225线兴宁市黄槐至叶塘段改建工程(黄槐段)涉及梅州兴宁四望嶂市级自然保护区.rar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