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地对接”服务体系“智”撑“百千万工程”/
构建“校地对接”服务体系“智”撑“百千万工程”/
2023年以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决策部署,按照“县域所需、高校所能”原则,聚焦技术服务、文化服务、人才服务、民生服务等环节,逐步建立健全服务“百千万工程”工作机制和配套政策体系,构建校地协同共进和产学研融通服务体系,助力“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
一、强化技术保障机制,积极对接产业需求。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支撑”。一是构建“双精准”高水平专业群。紧密对接河源市“1+3”产业集群,根据专业发展、产业匹配度、学生就业质量等进行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结构,重点打造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嵌入式技术应用专业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等6个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省教育厅立项数量居粤东粤西粤北高职院校第1。二是锻造高水平双师队伍。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人才培训机制、人才交流平台、人事制度改革上多端发力,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外引内培”。制定出台《校领导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双师”双向交流实施意见》等文件,2023年柔性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4人,其中中国著名涂料专家1人;制定实施《在职博士培养与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方案》等,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升在职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修订职称评审系列制度文件,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构建分类评价、选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三维立体”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和开展社会服务的职称评审标准。三是共筑“政行企校”育人生态。牵头15所院校、88家行业企业共同组建河源职业教育集团,搭建职业院校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平台,开展“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科技特派员”等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带动100多家中小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打造校企深度融合平台。新增省级实践教学示范基地14个,省级以上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扩大到12个(其中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3个),其中“智能控制技术”被立项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一批产教融合试点专业。四是打造协同创新服务体系。出台《科研平台管理办法》《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围绕战略性“双十”产业集群、“粤菜师傅”等领域,通过科技研发合作、技术攻关等方式合作办学、协同育人、合作发展、协同就业。建成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立项国家级课题4项,参与决策咨询、标准制订、专利申请和成果转化近200项。
二、强化文化服务机制,焕发乡村文化活力。统筹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为推进“百千万工程”增添人文活力。一是强化专业建设。探索“科技特派员+非遗创新创业团队”模式,组建专业团队主动对接传统文化传承人,为非遗企业和传承人在文创设计、工艺改良、技术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针对性解决传承人老龄化、技艺失传、制作复杂、知名度较低等问题,促进非遗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专业团队参与创作的“墩蓝青衿”系列、“蓝韵新妍”、“墩蓝青韵”等服饰作品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出,音乐作品《追龙》荣获省级一等奖。二是强化文化基地建设。重点培育建设客家文化学院、旅游规划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方言文化传承创新中心等平台,深入挖掘与传承本土文化特色,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活化本土文化资源。比如,与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共建河源市乡村文旅(民宿)产业学院,搭建政校行企共建发展平台,助力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强化交流平台建设。成立专项工作团队,制定专项工作方案,主动承办高层次文化论坛及研讨会。比如,邀请了近百位知名专家学者做客河源,承办全国第十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和全国第十五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展出上百件充满客家元素的设计作品,推动客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强化人才支撑机制,建好用活专家智库。参与组建、主体运营市“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实体化机构(河源市县域高质量发展研究会),为实施“百千万工程”提供智力支撑。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制定《会员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下设“百千万工程”研究院、智库专家委员会,围绕培训乡村人才、策划乡村项目、研究乡村课题、建设乡村产业和搭建服务平台5个方面,参与市委市政府、各县(区)、相关部门的咨询论证等工作。比如,组织专家参与河源恐龙文博园旅游总体规划、水背古村阳明文化旅游区总体旅游规划等30余项咨询服务,提交关于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补齐文旅人才短板等4项建议报告。二是强化调查研究。深入学习研究“百千万工程”建设的政策导向、基础优势、问题短板,组织专家前往全市22个典型镇、160个典型村开展调研,共收集101条“百千万工程”意见建议,积极献言建策,切实当好党委、政府参谋助手。三是强化资源对接。坚持协同联动,把各县的优势、各镇的特点、各村的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实行“点单式”专家服务,推动资源要素精准对接、优化配置。比如,对接市妇联,成立美丽庭院建设专家团,助力“美丽庭院”建设,助力乡村庭院实现“小而美”“简而精”的改变。发挥专家人才优势,参与组织市“百千万工程”干部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专题培训班等,培训超过600人次。
四、强化为民服务机制,办好民生“微实事”。围绕乡村人才提升民生服务水平,接续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续航计划、圆梦计划、展翅计划等,多措并举打造民生服务品牌。一是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出台《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科技特派员管理程序》,构建申请入库、日常管理、绩效考核的全过程管理机制,确保科技特派员工作有序、高效进行。派出141名科技特派员服务200多家河源中小微企业,覆盖全市各县(区)、乡镇。其中,驻源城区埔前镇双头村团队开展农村电商直播及电商产业园建设业务指导,研发智能无人农用车、果蔬烘干等农业机械生产设备,协助村集体申报省级星创天地、创新创业专项等项目,帮助获得省市建设资金100多万元,助力村集体产业收入从2016年的3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235万元。二是深入实施“续航计划”。出台《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非学历管理规定》,聚焦企业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职工、乡村教师、农村基层干部等重点人群,采用“校内集训+专家下沉”的方式面向全市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2022—2023年累计开展非学历培训7.8万人次,面向新型农民、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开展培训2533人次。三是深入实施“圆梦计划”。联合省市团委,重点面向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的青年人群等以学费减免、送教上门、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学历继续教育、高职扩招,2023年继续教育学员共计9599人。河源市村干部大专班项目4次被教育部作为典型案例,累计培养4667人。四是实施“展翅计划”。积极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主动联系、积极对接河源国家高新区、市人社局、市妇联等,精心提升岗位数量质量,促进高质量就业。2023年新签订实习实践基地90个,应届毕业生毕业就业去向落实率95.12%,排全省前列。
标签: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