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招标公告

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招标公告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
自评报告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二零一六年十月


目 录
一、学校概况1
二、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总体情况自评1
(一)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基本情况2
(二)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11
(三)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12
三、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20项评估指标自评13
(一)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13
(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14
(三)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16
(四)信息化教学条件17
(五)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20
(六)生师比21
(七)“双师型”教师比例22
(八)课程开设结构23
(九)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24
(十)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25
(十一)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27
(十二)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28
(十三)专业点学生分布29
(十四)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31
(十五)招生计划完成质量32
(十六)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32
(十七)直接就业率36
(十八)毕业生就业去向37
(十九)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37
(二十)技术服务到款额40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发挥办学主体作用,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释放出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学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更好地服务湖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更有效地适应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需要,在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五个方面有了显著提高,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一、学校概况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高校、湖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学校坚持走“跟着铁路转,联合铁路办,帮助铁路干,乘势谋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开办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动车组驾驶、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高速铁路运营方向)等四个高铁专业;建有全国首个国家高速铁路实训基地、首个高速铁路安全警示与事故救援培训中心、国内第一条CRTSⅢ型整板式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试验实训段、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综合实训基地、国内较先进的校内高速动车组模拟驾驶实训室。学校是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是湖北省首批职教品牌项目建设单位。
二、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总体情况自评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6]3号)要求,学校从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五个方面对学校适应社会发展能力总体情况开展自评。
(一)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基本情况
1.办学基础能力
(1)办学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中办发〔2014〕5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的若干意见》(鄂发〔2015〕7号),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管理体制,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取得新突破。在校生规模从“十一五”期末的9000余人,发展到“十二五”末的12800余人。面向在校生、企业职工和社会开办函授、网络、自考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规模达到1800人。专业结构日臻完善,形成对接轨道交通运营岗位链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专业体系。适应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与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科技学院、武汉商学院等3所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武汉市交通学校等6所中职学校合作举办“3+2”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巩固湖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平台,相继组建了机车牵引等5个专业理事分会,联合17家医院成立了护理教育校企合作理事会。高中招生录取分数从省内名列前茅发展到2015年《高考超本科线录取的全国高职专科院校排行榜》榜首,进入全国“超本科线录取的高职专科院校30强”学校。国内十余家主流教育媒体共同评选的“2015中国职业教育百强”名单中,我校入选高职50强。
(2)办学硬件条件逐步改善
“十二五”期间,学校新建学生宿舍楼和综合服务楼,校舍面积由33.9万平方米增加到39.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由47130.54万元增加到53206.24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7112.1万元增加到10643.82万元。建成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训基地等27个校内实训基地,省级武汉大功率机车检修段等48个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分别达到160和192个。
(3)信息化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充分抓住学校作为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高校的契机,进一步优化数字化校园软硬件环境,升级校园一卡通系统,优化校园网络条件,实现WIFI校内全覆盖,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的水平。通过建设在线学习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现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微课、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推进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展了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评审工作,择优推荐铁道供用电技术专业申报国家级(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被湖北省教育厅推荐申报2016年国家级备选项目,两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获教育部验收。积极组织和支持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大力推进微课、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院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切实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率。近年来,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比赛、微课教学比赛,获得国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3项,获得省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
(4)国际合作交流取得实质性突破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服务“一带一路”和高铁“走出去”战略,着眼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质性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成为全国率先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铁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学校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标准和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努力推广铁路职业教育文化成果,国际化成为学校办学新的亮点和增长点。
在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按照“立足专业、依托平台、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的国际合作工作思路,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和高铁“走出去”战略机遇,充分利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等平台和途径,积极拓展合作领域,在第八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上,学校与泰国班普职业学院(Banphai Industrial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College)签署联合培养铁路人才备忘录,在全国率先实质性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技术人才。
学校受泰国教育部职教委委托,对来自泰国14个府的23名泰国学生开展为期两周的铁路专业汉语培训,得到泰国教育部职教委和相关学校的高度评价。学校与泰国班普职业学院合作,按“1+1”的模式共同为泰国培养铁路专业技术人才,第一年学生在泰国学习汉语和专业基础知识,第二年到学校学习铁路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
第一批合作培养的10名泰国留学生来学校铁路专业深造学习,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张金元、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邓世民、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刘立刚,泰国教育部职教委副秘书长阿伽尼?康善、泰国班普职业学院校长詹雅?坝布等十一位泰国职业教育代表团嘉宾共同出席了泰国留学生开学典礼。张金元副厅长说:“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班普职业学院联合培养铁路专业人才项目,对我们湖北省具有里程碑意义!要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际合作的试点示范院校,推动湖北高职院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泰国多所院校结对交流。”阿伽尼?康善副秘书长表示,希望双方能在政府框架协议下,继续加强中泰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师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相信中泰双方职业教育的合作一定会像高铁的速度一样快速开展。根据泰国教育部职教委的计划,2017年将选送第二批40名泰国铁路专业留学生到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深造学习。
学校在中泰联合培养铁路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合作领域,针对冻土铁路、高原铁路、沙漠铁路、海洋铁路、地下铁路等铁路新形态,城市轨道交通市域轨道、空中轨道、低地轨道、地铁管理等地铁新形态,提前预想,主动介入,充实和更新铁路技术革新的新知识、新技术等教学内容。学校教师主编的两部铁路专业教材被印度引入,教材的英文版将在印度出版发行,标志着学校向国际输出优质教育资源和专业教学标准有了实质性突破。
学校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实质性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的成功经验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普遍赞赏。在贵阳举办的第九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上,学校受邀作了主题经验交流,引起了国际热烈反响与普遍好评,不少国外院校纷纷表达了与学校交流合作的强烈意向。在今年世界职教院校联盟卓越奖评选中,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脱颖而出获得“学习与就业机会”铜奖,标志着学校在为学生学习和就业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方面做出了卓越成就,得到了国际认同。
2.“双师”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积极推进人才强校工程。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由“十一五”末的1%提高到3%;具有硕士学位教师的人数192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由44%提高到64%。专任教师高级职称占比达25.9%,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数占比达3.3%;双师素质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5%。
(2)师资队伍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学校聘请“楚天技能名师”37人次,2人获“湖北名师”称号,6人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轨道交通行业教学名师”称号,1人被评为“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学校教师公开出版教材305种,其中“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6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省级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学校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49项,其中荣获第64届世界杯国际调酒大赛“最佳艺术装饰奖”、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等。立项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115项;公开发表各级各类学术论文1248篇,其中检索类论文32篇,中文核心论文136篇;国家专利11项。“我国高速铁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途径研究”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在国家级科研课题申报上实现零的突破。学校成功进入全国交通运输、铁道、物流、机械等4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3.专业人才培养
(1)创新了培养模式
学校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依托湖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平台,深化与武汉铁路局、广铁集团、上海铁路局、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公司、武汉地铁集团、广州地铁公司、深圳地铁公司、成都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在高速铁路类、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构建企业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体化育人模式,实现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培养与需求一体化、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一体化、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一体化、校企监控督导一体化、教学运行与生产调度一体化、毕业与就业一体化,形成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学校积极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组织教师开展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和竞赛,提升了教师制作和运用微课、慕课、虚拟仿真软件的能力。省级以上教学竞赛获奖11人次,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人,省级一等奖2人。
(2)优化了课程体系
学校根据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即适应轨道交通行业产业升级和湖北经济发展转型,培养具有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团队意识与责任担当、务实作风与创新精神、职业能力与国际视野,技术基础坚实、操作技能精湛、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优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够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技术员规格的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的培养,加强和改进公共基础课教学,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4;学校建立了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专业教学标准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开发机制,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更新专业课程内容;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探索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
学校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职业精神、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创新理论与方法等课程,开展创新创业讲座,举办创新创业竞赛,成立“藏龙众创空间”,积极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
推进了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以学校“数字化课程中心”、“平凡考试系统”为平台,建立了相关公共基础课试题库,实现了考教分离;对于相关专业课程,由武汉地铁、武汉铁路局等订单企业和学校共同命题,共同商定考试方式和评价标准,共同组织考核,推行“订单班”考教分离。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校企共建课程资源,新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 门、完成中央电化教育馆专题“教育社区建设”项目1个、建设完善省级精品课程12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5 门,新出版《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城市轨道交通概论》 、 《铁路信号基础设备维护》等 16 种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3)强化了实践教学
调整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对实训室隶属关系、实践教学管理主要职责进行了调整,将专业实训室调整由相应的二级学院管理,基础电类、钳工类、计算机基础实训室等公共实训室由实训中心管理,促进实践教学管理更加科学、更加高效。创新实习形式,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合理安排顶岗实习、跟岗实习等校外实践教学项目。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于学校自身的建设和管理,以校园网站开发、网络实训室建设等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生产性实习项目,探索创岗实习。学校实训中心安排5名学生在实训室管理助理岗位实习,主要负责协助管理教师进行实训工具准备发放及维护、实训室参观准备和接待、实训设备的调试及维护等工作,并协助周末实训室开放值班工作,每名学生均针对性制订实训指导计划,签订实习协议、实习安全责任书,实施实习考核;通过边强化实训,边协助工作的方式,既完成学生实习任务,又充实了实训室管理团队。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合理安排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毕业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技术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和各教学单位着眼实践教学质量提升,从实践教学安排、教学准备、组织实施、实习安全以及质量评价等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与过程监控,实现了“不掉一个环节,不漏一个学生”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实践教学管理目标。
(4)深化了校企合作
学校联合武汉铁路局、武汉地铁集团等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率先组建了“湖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搭建了校企合作办学“四层”立体合作框架,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二级学院与站段、教研室与车间班组、教师与技术人员层层对接,使校企深度融合,推进了集团成员单位之间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职工培训、技能鉴定、项目研发、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在“四层”立体合作框架下,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积极支持学校办学,武汉铁路局向学校捐赠了信号调度沙盘设备、计算机联锁与监测系统等信号设备,中国铁通集团湖北有限责任公司捐赠了通信传输系统;湖北省城际铁路有限公司与学校共建了CRTSⅢ型整板式高速铁路无砟轨道、高铁动车安全门等实训设备;近年来,企业在学校的校企合作设备投入总价值数千万元。武汉铁路局、武汉地铁集团、南昌铁路局、广铁集团等数十家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展“双主体”合作办学实践,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初步建立起以“双主体”培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校企合作机制形成示范效应。
4.学生发展
(1)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
“十二五”期间,学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6000余人,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全国道德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全国铁路总公司“火车头”奖章获得者、湖北省劳动模范等先进典型。在校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获得优异成绩,其中获国家级奖项70多项。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大赛获奖多项大奖。学校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全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岗位,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武汉地铁3号线首批60名站长全部由我校毕业生担任,武汉大功率机车检修段和武汉动车段三分之二的员工、武汉火车站80%的员工均毕业于我校。
(2)学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近五年毕业生年均初次就业率95.66%以上,年终就业率97.72%,其中协议就业率90%以上,在全省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学校创新了“地铁企业全程就业订单”、“铁路企业组合就业订单”、“高新产业设奖助学订单”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就业合作模式,2011年获得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学校工作经验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表扬;2012年获得省教育厅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3年中国青年报社和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联合授予学校“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称号,2014年获得省教育厅 “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规范管理先进单位”称号。同时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2011—2013年度招生先进集体”称号。
5.社会服务能力
(1)专业设置紧密对接轨道交通行业
根据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专业设置规划,紧贴区域经济和轨道交通企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了“信息公开、市场导向、宏观引导、主动调整”的专业设置管理动态调控机制,新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高速铁路动车乘务”等专业,学校可招生专业规模达到32个,形成了对接产业链设置人才培养链。同时积极推进了湖北轨道交通运营职业教育品牌建设,依托湖北轨道交通职教集团成立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等五个专业理事分会,重点建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等五个专业群,轨道类专业的特色进一步凸显,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铁道车辆专业、铁道信号专业获批立项建设省级特色专业,铁道工程专业获批建设省级品牌专业。学校建成国家示范院重点建设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11个,央财支持专业服务产业计划专业2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3个。合理的专业设置和较高的专业建设水平,为向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和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提供良好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2)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成果丰硕
学校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做强铁道机车车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工程技术、轨道交通控制、电气自动化等五个研究中心,实现各研究中心有场地、有经费、有制度、有团队、有项目、有成果,巩固技术研发平台;组织师生开展高速铁路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研制开发了用于高速铁路事故救援的“机车通用救援台车”、用于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施工及铁路工程专业人才培训的“测量型GPS一体机”及“GPS测量系列软件”,为南车集团设计、开发、制作新型特种车辆配件“销轴”和“进汽集管”,发明了应用于动车组检修作业的“快速打标器”等。与武汉铁路局合作完成横向课题《基于铁路机车车辆螺杆式空气压缩机的空气热力学研究及应用》,解决了机车车辆空压机过热惯性故障问题。与此同时,学校依托国家高速铁路实训基地,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等高速铁路设计施工单位合作,共同研究高速铁路轨道与路基快速、经济、安全、可靠修复途径,有效促进了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组织师生为东湖高新区有轨电车信号方案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3)为社会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成效显著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向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开展企业员工培训8500余人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19000余人次。每年春运、暑运、黄金周期间组织千余名学生为铁路企业开展运输服务。利用专业优势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完成横向课题5项。承办了全国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度工作会议,承办了2014年由人社部、中国铁路总公司举办的中国技能大赛——第四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四项赛事,并被中国铁路总公司授予优秀组织奖。学校援疆工作、“三万”工作、山区爱心行、助残帮困、送医送药下乡等活动已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学校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办学硬件条件建设相对薄弱
伴随学校的不断发展壮大,基础办学条件尚不能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教学场所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求,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2.学校治理能力建设相对滞后
学校管理体制机制不能很好地适应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尤其是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学校治理能力建设亟待切实提升。
(三)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围绕内涵建设主线,突出特色发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办学条件改善为保障,以创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为抓手,不断提升办学实力与国际化水平,促进学校持续快速发展。
1.深化产教融合,坚持特色发展
紧密对接“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学校铁路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2.着眼内涵建设,注重品质提升
把提高质量作为中心任务,着力推进从量的扩张为主向品质提升为主的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切实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3.推进改革创新,寻求持续动力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深化学校治理体制改革,创新内部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
4.扩大国际视野,提升办学声誉
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的国际视野,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办学理念,主动输出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开发国际教育合作项目,瞄准世界一流的高铁技术和城市轨道技术,广泛参与国际交流活动,促进学校国际化程度实质性提升。
三、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20项评估指标自评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6]3号)要求,针对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20项评估指标开展自评,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发展方向。
(一)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1.基本情况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年生均财政拨款达到15000元 。与学校2013年年生均财政拨款12000元、2014年年生均财政拨款12500元相比较,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比2013年提高25%,比2014年提高20%。
对比同类型高职院校平均数、全国示范中位数、国家骨干及省示范位数,我校的年生均财政拨款处于中上水平,能对我校事业发展,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2.成功经验、亮点及特色
学校生均水平提高主要得力于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大力支持、各种利好政策的颁布、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同的提升,湖北省职业教育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一是财政对高职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省高职教育财政支出高于财政教育投入的增长幅度。二是职教资金的来源渠道不断拓宽。按照职业教育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法定要求,我省出台相关政策,如完善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公办职业院校学费标准并动态调整。三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不断完善。2013年,我省建立了全日制普通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学校生均财政拨款近三年水平及对比其它同类型高职院校,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均拨款来源比较单一。在此情况下,如果一旦政策发生变化对我校生均拨款额度会带来较大影响,进而对教学的资金保障会产生波动。
4.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针对生均拨款存在来源单一的问题,下一步学校将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强自筹资金,加大创收力度,根据专业教学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大力度申请相应项目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学校硬件和软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尤其在实训建设、教学资源库等方面建设,不断提升办学实力。
(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1.基本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实践育人,对接产业升级需求及时更新教学仪器设备,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截止2015年8月31日,学校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为10643.82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8570.59元/生,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
学校每年新增科研仪器设备比例保持在10%左右,每年新进设备维持在1000万元以上,同时及时升级淘汰技术落后设备。2013、2014、2015学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分别为11474.37万元、11430.28万元、10643.82万元,新增与淘汰处置设备基本持平。
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8570.59元/生超过国家规定合格指标4000元/生一倍多,优于国家骨干及省示范院校平均水平,略低于国家示范院校中位数10352.33元/生,优于国家、省院校平均水平。
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指标体现了学校在教学、仪器设备投入方面充分满足了国家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较高投入配备水平,该项指标达到优秀。
2.成功经验、亮点及特色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学校依托牵头成立的湖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平台,采取校企共建共享的模式,建成了大功率机车检修段省级校外实训基地;联合武汉地铁集团、广州地铁、成都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共建了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训基地等校内实训基地。
对接企业转型升级,及时更新仪器设备。学校紧密对接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及时引进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淘汰技术落后设备。学校2013-2015年每年新引进和淘汰落后产能设备均保持在1000万元左右。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专业特殊性对仪器设备购置造成困难。学校目前的专业结构和办学主体主要集中在轨道交通类专业,占学校在校生数70%左右,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快速推进,轨道交通得到快速发展,相关装备设备供不应求,企业对学校小额度设备采购不重视,造成部分设备采购容易流标。同时轨道类设备单件成本高,技术更新快,学校很难做到完全对接铁路技术发展更新技术设备。
学校实训场地扩展受学校基本建设的限制。学校原计划于2007年开始推进的二期校区建设,由于受到上级政策、土地性质变更等多重因素影响,目前二期综合实训楼建设项目尚未开工,新建或扩建实训室受场地条件限制。
4.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继续发挥湖北轨道交通职教集团优势,校企深度合作,利用武汉大功率机车检修段、武汉高铁训练段等实训基地,降低学校设备采购成本和资金压力。
借助信息技术,推广虚拟仿真教学。建立专业技术团队,借助信息技术企业力量,校企共同开发仿真度高、教学互动性强、虚实结合的实习实训教学平台,全方位培养学生技术技能。
加快学校二期建设,拓展实训场地。多方面争取政策支持,突破学校二期用地建设瓶颈,加快推进二期综合实训楼建设项目,为教学、仪器设备新增和拓展提供必备的场地条件。
(三)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1.基本情况
学校积极推进校园基本建设,2014年新建6号学生宿舍楼、食堂综合服务楼,新增校舍建设面积32000平方米。截止2015年12月31日,学校 “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为22.53平方米/生,为学校师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学校2013、2014、2015年“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分别为19.70、23.36、22.53平米,由于2014年二期6号学生宿舍楼、食堂综合服务楼建设,2014年较2013年有较大幅度提高,2015年由于招生人数增加,生均用房面积基本持平,略有下降。
学校“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指标高于全国示范中位数和国家骨干、省示范中位数,同时优于省、全国中位数。学校指标能较好满足师生学习和生活需求,指标处于优秀。
2.成功经验、亮点及特色
创新校园建设理念,打造绿色智慧校园。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与城市和周边发展理念相对接,以绿色校园、智慧校园、特色校园建设为重点,按照“统一规划、科学论证、精心设计、分批实施”建设思路,通过校园基本建设、办公条件改善、文化氛围营造、管理效率提升,为学校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注重校园文化营造,打造铁路特色。学校在校园建设上,坚持突出铁路文化特色营造,建设了亦站亦场的铁路文化长廊;将火车线路修进学校,按照铁路发展轨迹建设了不同区段,在不同设置区段桥、涵隧,按照铁路线路命名校园道路和广场,使师生感受强烈的铁路文化视觉冲击和熏陶。
3.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园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学校两个进出大门,缺乏醒目标识;校园道路狭窄且破损严重,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停车位缺乏;无学生自学活动的主题花园、绿道,文化氛围营造需进一步加强。
学校二期校园建设未能如期开展。目前学校第二期230亩校区建设土地,因土地性质和权属问题,一直未能如期进行,给师生用房造成影响。
4.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统筹规划,做好一期校区的修缮。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师生需求,做好一期校舍的整修,对学校大门、大道、办公室墙面及地面等区域进行维修改造,改善师生学习和生活环境。
加快推进学校二期校园建设。多方面争取政策支持,突破学校二期用地建设瓶颈,拓展师生学习和生活空间。
(四)信息化教学条件
1.基本情况
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相对完善。有线网络已覆盖全校,共铺设信息节点近4700个。互联网络总出口带宽430M。出口设备实现互联网多出口策略管理,支撑IPv4/v6双栈功能。校园网主干实现万兆带宽、100M到桌面,学校各主要楼宇间采用24-96芯单模光纤连接。全校性的C级数据中心机房一个,总面积240平米,核心机房面积110平米。校园无线网部署了372个无线AP,覆盖了全校办公及公共区域。
信息化支撑平台初具规模。建设了一套数据中心平台(校园信息港数据中心),建设并投入运行了提供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服务的服务器共享平台。平台共有10台物理机,160多核CPU,存储容量20TB。已为全校多个职能部门和院系提供服务器实例80多个,布署应用系统50多个。实现每100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20.7台,教学用数据资源总量19T,上网课程(精品课程)103门。
信息化应用比较全面。建成了校园卡系统,覆盖师生校园就餐、图书借阅、校内购物、上机上网、实训管理、住宿管理及学籍管理等基本功能。在数字化校园管理方面,建成了10个主要应用系统,包括OA系统、教务系统、学工系统、科研系统、人事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招就管理系统、离校系统、迎新系统和天大财务系统等。
门户网站和公共服务运行良好。学校目前拥有两个域名www.wru.com.cnwww.wru.edu.cn,并已与门户网站链接。门户网站经历了多次改版,功能不断完善,在联系师生与社会各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立足校园网,提供了比较稳定的网站群服务、信息公开服务、DNS 服务等公共基础服务。
与2014年相比较,学校将校园网主干带宽从1000兆升级到10000兆,领先于全国示范高职院校平均值;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从75G上升到81G;校园无线网络部署了372个AP节点,实现从无到基本覆盖;完成了图书管理系统从ilas2.0升级到ilas3.0版本,并顺利与一卡通系统对接;完成了科研系统的升级,并与信息港系统的数据中心对接。学校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工作和信息化支撑平台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都得到了比较大的改善。
2.成功经验、亮点及特色
学校校园信息港是一套包含多个子系统的数字校园信息系统,通过其数据中心平台,能够整合满足各个部门业务需求的其它软件系统,具有比较强的扩展性能。同时,该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单点登录功能,使得学校师生一次登录就能够访问多个子系统的不同功能,方便了用户。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共享度不够。校园信息港顶层设计有待完善,各信息系统数据流动“不畅通”,易形成“数据孤岛”效应,导致师生无法借助现有的信息系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充分地沟通、交流,特别是课前、课后的学习交流。
信息化缺乏清晰的整体规划和统一的推进机制。学校各个部门的信息化软、硬件资源分散建设,易导致重复建设,后期各系统运维管理、整合困难等问题。
4.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出发,适应师生对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强烈需求,时刻以服务教学为核心,实现我校信息化的高效发展。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面建设先进的有线无线一体化的校园网,使校园网的覆盖率达到100%;使升级后的校园网主干带宽能够满足多媒体教学要求;升级IPv4链路的出口带宽达到2Gbps以上;建设校园网的IPv6普遍访问和信息资源的IPv6普遍服务;完善教育网、公网多链路的负载均衡、安全管理,实行多种精确的带宽和流量控制策略,切实提高网络运行管理水平;实现有线、无线网的统一认证(在条件成熟时,实现学生宿舍认证计费统一管理)和一体化安全管理。
建设高水平校园信息化基础支撑平台。制定、统一我校信息化工作标准与规范;建设服务于教学的先进高效的云服务平台;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完善校园网信息门户平台;梳理各业务系统数据流程,完善信息港数据中心平台。
建设、完善各业务系统,助力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科研管理工作;为学生提供教学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服务;以信息化手段加强校务管理力度,提升服务效果;完善全校网站群系统及信息发布系统。
建立专业高效的信息技术管理服务体系。加强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全校师生的信息素养。
通过持续建设与发展,不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化核心支撑平台,在此基础上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项业务进行现代化改造,保障信息数据安全,提高信息流转效率,实现信息全方位获得和共享。
(五)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1.基本情况
2015年9月到2016年8月,学校完成了央财支持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项目,该项目按照“源于现场,虚实结合,学练一体,校企共建”的原则,以“校中厂”、“厂中校”为主要形式进行建设,采用企业现场真实设备与虚拟仿真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主要工作区域和关键岗位工作环境,实训内涵丰富,可覆盖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类、轨道交通牵引动力类、轨道交通控制类、轨道交通供电类等5个专业群的实践教学。
学校投入1200多万元建设了24间实训室,其中机车制动实训室、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综合实训室、高铁列控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室20间,公共实训室4间。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电力机车模拟驾驶实训室等13间为原有基础上改扩建,新增实践教学工位数约445个,进一步改善了学校实践教学办学条件,提升了与企业现场设备更新升级的结合度。
2014至2015年我校实践教学总工位数为5130个,在校生总人数为12419人,生均实践工位数约为0.41个。新、改、扩建一批实训室后,增加445个,共计5575个。2016年在校生总人数为12810人,生均实践工位数约为0.44个,略有增加。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学校实践教学总工位数(5575个)高于全国示范高职院校平均值(4020个)、国家骨干及省示范高职院校平均值(3605.5个)、同类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平均值(2503.4个)、全省高职院校平均值(1829个)、全国高职院校平均值(2036.7个)。
2.成功经验、亮点及特色
大批新建实训室和设备的投入进一步改善了学校实践教学办学条件,提升了与企业现场设备更新升级的结合度。通过不断提高生均实践工位数指标值,促进学生更加充分地接受良好的技能训练,掌握当前生产一线所需要具备地关键技术和职业技能,畅通就业通道,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3.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指标值处于较低水平。
由于学校在校生人数基数较大,虽然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投入,新建、改建了一大批实训室,但人均指标情况改善并不明显。
4.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加强与相关实训设备生产、开发企业和就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针对企业生产实际和人才培养需要,采取共同开发或委托开发的形式,建设一批适应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具有一定超前性,系统集成度高,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综合实训基地。目前,学校已完成新实训楼基建项目的立项并将于2017年初启动建设施工,与之相配套的实训室建设三年滚动计划也已通过论证。同时,占地7000M2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已进入内装修阶段。以上项目经过两年左右的建设施工完成后,预期生均实训工位数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六)生师比
1.基本情况
2015年7月学校生师比为15.97。 2014年7月我校生师比为21.67,从2014年开始,学校加强对专任教师的人才引进,并多渠道、多方位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引进,大大缓解了我校的教学压力。
横向比较,学校2015年9月的生师比数据高于同时期的国家骨干及省示范同项数据平均水平(15.52),与全国示范同项数据平均水平(15.99)基本持平,优于全国的中等指标数(15.56)。
2.成功经验、亮点及特色
学校是一所具有铁路特色的高职院校,为更贴合学校实际,加强对师资队伍的人才引进,从2013年开始至今,除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方式外,学校还向人社厅请示从学校实际出发开展校园专项招聘、博士专项招聘,促进了师资规模的扩大,优化了生师比结构。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师资的总体数量虽然在增长,但是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门类分散、实践教学多、班生数相对较少等原因,专任教师相对来说仍然处于紧缺状态。
4.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依据《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学校人才规划体系建设,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多方位地开展人才招聘工作。
(七)“双师型”教师比例
1.基本情况
截止到2015年9月,学校“双师型”教师人数为162人,占全校专任教师人数的53.82%,与我省的同类院校(51.16%)持平。
2.成功经验、亮点及特色
为推动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制定了《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实践暂行办法》,要求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公共课和思政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每五年不少于三个月”;聘请“楚天技能名师”,充分发挥职教名师和技能名师的引领作用,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推动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校企合作,努力实现教师与企业、专业与职业、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
3.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三年,学校人才引进主要有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校园专项公开招聘、博士专项公开招聘等三种方式,教师来源主要以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为主,实践经验相对缺乏。
4.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重点,在选送教师外出培训的同时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同时完善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社会实践选拔及考核制度。依托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全省职教师资培训中心,拓宽高层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教师参加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培训,并使其达到高级工及以上职业技能资格。
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树立行业影响力,促进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
(八)课程开设结构
1.基本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截止2015年12月,专业开设课程中,A类(纯理论)课程数据为46门,B类(理论+实践)课程数为522门,C类(纯实践)课程数为157门。
与全国示范标准(A类(纯理论)课程数为229门,B类(理论+实践)课程数为590门,C类(纯实践)课程数为205.5门)相比,我校略低于该指标;但高于同类院校(A类(纯理论)课程数为105门,B类(理论+实践)课程数为312门,C类(纯实践)课程数为112门)数据。
2.成功经验、亮点及特色
对接企业转型升级,及时更新课程类型。学校紧密对接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及时根据各类订单班人才培养要求,定制与企业岗位要求高度匹配的专业类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增加实践课时比例、丰富专业类实训课程项目,培养符合“大国工匠”精神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3.存在的主要问题
A类(纯理论)课程数偏少;课程教师资源不均;单个教师所带教学班的平均值呈递增的趋势。
4.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合理设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类型。通过历年开设课程的数据分析,增加A类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时数,分配比例。丰富理论课程的类型,根据最新行业动态,专业领域的更新信息,开设更为合理的理论课程类别。增加各专业专职教师、校内外兼课教师等师资储备、改善A类课程偏少的现状。
(九)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
1.基本情况
2014-2015学年,毕业生总人数3961人,其中校外实习人数3405人,实习总时间为720630人天,平均每名实习学生的实习时间为211.6天。校外实习基地192个,接收2819名学生开展半年以上实习。
2.成功经验、亮点及特色
学校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人才成长规律,依据行业企业的需求及时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学生进行实习的时间不少于6个月,从制度和时间安排等方面为学生开展专业实习、提高实践技能提供保障。针对企业的生产进程安排,相关二级学院柔性调整教学进程,把学生实习和企业生产有机结合,通过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为企业培训准员工做贡献,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3.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3-2014学年,毕业生总人数3185人,校外实习人数也是3185人,实习的总时间为852990人天,平均每名实习学生的实习时间为267.8天。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83家,接收2717名学生开展半年以上实习。2015学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比2014学年减少56.2天。
究其原因,一方面,学校招生数量逐年增长,并且近三年来女生数量增长过快,轨道交通类行业企业就业招收女生数量有限,导致一些女生难以进入学校对口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另一方面,由于铁路局、地铁公司等轨道交通类企业招聘需求以及安排订单班学生实习的时间等发生变化,客观上导致学生实习时间缩短。
4.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新增和改扩建一批校内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吸纳更多的学生在校内开展实习、毕业设计等项目,提高学生实习的专业性和对口率。同时,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十)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
1.基本情况
2015届在校人数为3942人,直接就业人数3695人,订单人数为 2783人,企业订单所占比例75.32%。
纵向比较见下表:
毕业年度在校人数直接就业订单人数所占比例
2015届39423694278375.32%
2014届31863056268387.77%
2013届29712824252989.55%
综上表中分析:在校生源人数逐年上升,增长率为24.63%。
横向比较:在省内同等院校相比,较高的部分院校企业订单所占比例19.22%。我校近几年订单培养规模一直处在前列。
与全国同等院校相比情况见下表:
项目名称学校
全国师范国家骨干及省示范同类全省全国

主要合作企业订单培养人数占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人数比例(%)50.72
5.125.584.616.373.93

企业录用顶岗实习毕业生比例(%)81.7
83.4774.8979.7673.3172.6
与全国同类院校相比(平均数72.6%),高出2.72%。
2.成功经验、亮点及特色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把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牢固树立“立足铁路,服务湖北,育人为本,特色创优”的办学思想,把为经济发展、服务轨道交通作为学校始终不渝的办学宗旨,按照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扎实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2015年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3.71%,其中协议就业率90.64%,年终就业率98.66%。近年学校年终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8%左右。学校在近年获得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的基础上,先后获得省教育厅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中国青年报社和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授予“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省教育厅 “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规范管理先进单位”。
为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学校把就业窗口获取的人才需求信息,形成了就业与招生紧密联动机制。按照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学校紧跟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每年将就业前景好的专业纳入当年招生,按照市场需求设置招生专业和招生规模, 2015年新生订单达到了1511人,占今年招生总数的35%,就业订单签到了2018 年,从源头上实现了“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要求。
学校坚持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融合,教学计划与生产需求融合,课程设置与岗位技术融合,分别与百余家企业建立了就业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吸收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纳入课堂教学;联合企业专家编写和出版专业教材;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参与学校课堂授课;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到现场进修,挂职锻炼;与企业共同设置校企“双班主任”;接受企业质量检查验收。有效促进了学生高质量就业。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个别学生一旦被选拔到订单班后,往往认为进了保险箱,对自己的要求就会有所松懈。主要原因一是学生对订单培养的要求认识不够,认为自己进入了订单班,等于毕业后可直接到企业工作;二是宣传教育不到位,对订单班的学生长效管理有所忽视;三是与家长的沟通不够密切,对个别学习劲头不大、到课率不高的学生,与家长沟通不够及时。
4.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加强订单班学生的心理疏导,确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引导学生和家长多了解企业,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合作企业,了解合作企业的文化和岗位职责。让学生了解自己未来发展的潜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培养过程中,配合企业对订单班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宣传,建立奖学金制度,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以增加合作企业的粘性。对个别学习成绩比较差、到课率不高的学生,及时与其家长进行联系,共同进行帮扶,确保订单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十一)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
1.基本情况
学校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总额为201万元。相比2014年同期170万元,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截止2015年12月,学校当年聘请兼职教师经费总额为265.90万元,占学校日常教学经费总额的2.01%,学校聘请兼职教师经费/日常教学经费的比例高于全国示范院同类数据比例(1.02%),高于国家骨干及省示范院及同类院校同类数据比例(1.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5%)。
2.成功经验、亮点及特色
为及时掌握兼职教师的情况,学校建立兼职教师库并及时更新,定期对兼职教师的情况进行分析,加强对兼职教师的考核及管理,并且聘请楚天技能名师到校做指导,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
3.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对兼职教师的需求越发强烈,兼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弥补了师资总量的不足,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但我校的聘请兼职教师经费/日常教学经费的比例偏高。
4.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积极拓宽兼职教师准入渠道,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工作。同时,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加强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任教师的交流合作,优先从企业引进优秀技术人才。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合作站,与行业企业共同打造一批校内外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突出、双师结构合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十二)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
1.基本情况
2015至2016年间,武汉铁路局武汉电务段捐赠铁道信号专业实训设备,价值80万元,进一步丰富了学校铁道信号专业转辙机检修实训设备类型。武汉铁路局信阳供电段捐赠学校铁道供电专业实训设备,价值70多万元,学校高压设备实训室进一步完善。
2014至2015学年,学校接收外部企业捐赠教学仪器设备值为107万元;2015至2016学年,学校接收外部企业捐赠教学仪器设备值有所增加,达到150万元,比2014学年略高。
与同类高职院校相比,学校“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指标值名列前茅。
2.成功经验、亮点及特色
企业现场在用设备陆续投入实践教学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工作的结合度,校企合作不断加强,产教融合不断深入。校企双方共建,不但改善了学校实验实训条件,而且满足了企业适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
3.存在的主要问题
捐赠教学设备的企业大多集中在铁路相关行业,因此与其他行业企业的沟通与交流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4.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进一步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结合企业设备更新、管理改革的调整步伐,努力保持与企业技术更新、设备更新同步。同时,探索校企双方在“互联网+”产业背景下进行实训基地共建、科研成果转化、学生实习就业等多维度、深层次的合作。
(十三)专业点学生分布
1.基本情况
学校现设置专业32个,其中交通运输大类专业13个,电子信息大类专业4个,财经商贸大类4个,装备制造大类专业3个,医药卫生大类专业3个,旅游大类2个,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1个,教育与体育大类1个,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1个。学校专业坚持服务和发展相结合,坚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按照轨道类专业做全、做特,非轨道类专业做精、做强的原则,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专业设置布局科学合理,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该项指标达到优秀。
专业点学生分布表
专业大类专业类别专业名称2013年2014年2015年


交通运输大类铁道运
输类
铁道机车车辆232609483
铁道车辆579547566
高速动车组驾驶679446423
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440778882
铁道通信信号69312111339
铁道工程技术479471561
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551418431
电气化铁道技术428568729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99712871290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类城市轨道交通车辆124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325327379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90113271255
电子信息大类通信类通信技术416489657
电子信
息类电子工艺与管理23099123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244138162
应用电子技术225144166
制造大类机电设
备类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299333362
自动化类电气自动化技术287330500
医药卫生大类护理类
护理532447400
助产185146108
财经大类工商管理类物流管理381258224
财务会计类会计电算化107105153
财政金融类保险实务93335
市场营销类电子商务161227286
旅游大类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343117126
酒店管理29
材料与能源大类电力技术类供用电技术262339628
文化教育大类语言文化类旅游英语2928
2.成功经验、亮点及特色
学校充分发挥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建立并完善以企业相关人员为主导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各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强化专业调研和人才市场调研,及时掌握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模和就业状况,针对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建立以国家示范院重点建设专业、央财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项目专业、省级重点专业、省级教改试点专业、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计划专业、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优化了以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主干,电子信息类、财经商贸类、装备制作类、医药卫生类等专业群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学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铁道、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体系,但随着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应适时开设新的铁道、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进一步完善铁道、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体系。与此同时,根据湖北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要求,适时开设通用类新专业,优化专业结构。部分专业间存在同质化发展倾向,应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与职业面向,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增强专业办学活力。
专业点学生分布需进一步均衡。热门专业学生相对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专业点分布不均衡现象。专业点学生人数分布必须紧跟区域经济发展动态调整,避免部分专业毕业生结构性过剩。
4.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扶持重点特色专业,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坚持特色发展,充分发挥重点特色专业对专业群及学校整体发展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率先突破,带动学校专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
建立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合理控制专业人数。建立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合理控制专业人数,预警指标主要涵盖就业率、 就业的对口率、岗位晋升率、职业稳定率、学生满意率、工资水平、 企业满意率等综合指标, 重点考虑专业生师比、就业率、就业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等。制定专业设置预防、调整和退出方案,以科学的专业设置标准来规范专业设置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十四)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
1.基本情况
学校作为一所以铁道运输类、城市轨道运输类专业为主干专业院校,主要面向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围绕轨道交通特色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专业水平。面向轨道交通行业和湖北区域经济发展,以高铁类专业为牵引,以传统铁路类专业和城市轨道类专业为驱动,形成引领和学校专业全面发展的“动车组”,努力打造轨道交通专业国际品牌。按照轨道类专业做全、做特,非轨道类专业做精、做强的原则,对接轨道交通产业链,充实完善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设置,形成适应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特色专业群;对接湖北省新兴战略产业建设与发展,明确专业服务面向,优化现有非轨道类专业设置,形成适应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精品专业群。
2.成功经验、亮点及特色
学校与武汉铁路局、武汉地铁集团、南昌铁路局、广铁集团等数十家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展“双主体”合作办学实践,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初步建立起以“双主体”培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校企合作机制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业布局需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存在趋同性、滞后性的问题,需进一步优化布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相衔接,了解市场最新人才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建立科学有效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机制。
校企合作需进一步加强。专业设应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坚持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细化专业对应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和培养途径,多形式、多途径探索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4.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主动面向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
(十五)招生计划完成质量
1.基本情况
学校近年来招生情况总体良好,年招生进校人数稳定在4000余人,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办学规模目标,完成了《学校党政工作要点》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生源质量稳步提升,高中招生录取分数连年走高,从省内名列前茅发展到2015年《高考超本科线录取的全国高职专科院校排行榜》榜首,进入全国“超本科线录取的高职专科院校30强”学校。
学校2015年面向全国26个省份招生,执行招生计划4675人,其中统招3695人,自主招生980人。实际招生4325人,计划完成率92.51%,其中统招3347人,计划完成率90.58%,自主招生978人,计划完成率99.79%。统招第一志愿报考数3378,占招生计划的91.42%,自主招生报名总数1885人,报考率为192.34%。
2015年学校统招学生中,上本科线考生人数1997人,占54.04%。其中浙江、安徽、海南、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黑龙江等八个省份文科第一志愿投档线超过当地本科批次线;湖北、浙江、海南、云南、陕西、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九个省份理科第一志愿投档线超过当地本科批次线。
与2013年、2014年相比较,学校招生数量基本稳定,招生质量稳步提升。学校招生计划总数基本稳定,统招招生计划小幅度减少,自主招生计划逐年增加。招生计划完成率稳定在90%以上,自主招生报考人数稳步增长。招生计划、招生计划完成率等数据均远高于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指标,也高于国家示范院校平均指标。
2.成功经验、亮点及特色
以就业为导向,形成招生与就业紧密联动机制。按照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学校紧跟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每年从30个可招生专业中筛选20个左右就业前景好的专业纳入当年招生,按照市场需求设置招生专业和招生规模,每年大一新生订单总量超过千人。2015年,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郑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计划在我校组建新生订单班,订单规模达1511人,占当年招生计划总数的37.8%。既从源头上实现了“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又拉动、促进了学校的招生工作。
推进分类招考,丰富招生渠道。“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国家高校招考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也是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明确要求文件要求。在省教育厅的重视和支持下,2015年学校招考制度改革又迈开了新的步伐。在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供用电技术、铁道通信信号、铁道工程技术等4个专业推行面向中职生“文化素质+职业技能” 的单独招考,在旅游管理专业推行了面向高中生“文化素质+职业潜质”的单独招考,在护理专业推行了全省技能高考技能主考,2015年,学校单独招生人数为978,占录取总人数的 22.61%,其中,通过单独招考和技能高考招收中职生751人,占录取总人数的17.36%。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职生源不足。虽然学校招生情况良好,但是中职生源不足,2015年中职护理专业技能高考共有招生计划50人,实际录取27人,没有完成招生计划,反映了学校在中职生中的影响力相对薄弱。
招生专业冷热不均。2015年学校共有招生专业27个,部分铁路类专业学生报考积极性高,招生计划无法满足考生就读意愿,个别非铁路类专业,只能依靠调剂录取才能完成招生计划,甚至无法完成招生计划,专业发展难以持续。
4.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在招生专业上,突出调整优化。面对轨道企业人才需求,现有轨道类专业要紧随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规模和专业方向。如机车类专业,要针对就业需求量大的特点,适当加大招生规模;运营类专业要进一步对接行车组织、运输调度、铁路货运等生产岗位,瞄准铁路和地铁岗位需求,明确专业方向,在“人优我特”、“人有我优”上下功夫,保证传统特色专业的鲜活生命;面对高新科技产业的人才需求,相关专业要不断优化。如电类专业和偏文科专业要进一步对接市场,特色创优;面对医疗行业的人才需求,护理、助产专业要进一步调研市场,制定和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满足市场需求。
在生源结构上,突出多元拓展。“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高校招考制度改革的方向。要进一步按照国家招考制度改革的要求和省教育厅部署,进一步做好面向中职生技能高考、单独招生等各项改革试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招生考试工作制度,丰富生源渠道,为深化招考制度改革积累经验;要进一步扩大中高职联合培养的辐射面,提升学校在中职生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建好学校的“生源粮仓”;要继续改进和做好专本一体化培养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展合作院校,积极开展应用型本科的试点,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求学需要。
(十六)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1.基本情况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严格执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国家规定的鉴定范围、鉴定对象、鉴定工种,对学生开展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按照学校落实“双证书”制度的统一部署,配合各院系教学计划的安排,分社会通用工种和铁道行业特有工种两大类和(机械工业类、电子类、旅游类、物流类、城市轨道交通工种,铁道行业特有工种)六小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中:通用工种2015年9月以来分4批次先后对2530名毕业学生进行了工具钳工、维修电工、变电站值班员、车站值班员等通用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获得证书2205人;铁路工种2015年9月以来分2批次先后对1788名毕业学生进行了电力机车钳工、客车检车员、动车组机械师、接触网工、铁路信号工、铁路通信工、铁路线路工等十余个铁路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获得证书1068人。通用工种和铁路行业特有工种总计获取证书3273人,另外2016学年全校共有389人次参加校外职业资格鉴定别获得证书。经综合统计,2016学年全校毕业生共有3890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占当年毕业生总数4026人的96.62%。
2015年全校毕业生获证人数为3706人,占当年毕业生总人数3942人的94.01%;2014年全校毕业生获证人数为2235人,占当年毕业生总人数3185人的70.17%。
2.成功经验、亮点及特色
学校将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考核项目,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岗位标准和行业企业的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规划、统筹实施和定期考核评估,加强了职业技能鉴定与日常专业教学、技能培养的结合度。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所目前主要鉴定通用工种和铁路工种两大领域,没有涵盖全校所有专业,导致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没有实现100%。
4.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进一步规范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鉴定质量。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与日常教学、技能训练的结合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将继续努力,扩大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范围,做到为全校各专业学生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十七)直接就业率
1.基本情况
2015届毕业生共计3942人,分布在26个专业,其中男生2310人,占58.6%,女生1632,占41.4%。直接就业人数3694人,9月1日前就业率为 93.71 %,其中协议就业率90.64 %。截止10月底就业人数3834人,就业率为98.66%。各项指标均处于湖北省高职院校前列。

毕业年度在校人数直接就业人数直接就业率
20153942369493.7
20143185305695.95
20132971282495.05
与全国同类院校相比(中位数为91%),高出2.7%。
2.成功经验、亮点及特色
学校推行“铁路组合订单”、“地铁全程订单”就业模式、“企业设奖订单”等不同就业模式,订单规模不断加大,订制时间不断前移,每年70%以上的毕业生通过订单实现就业。
3.存在的主要问题
护理、助产专业的就业数据在时间上难以确定,造成在直接就业率统计上产生误差。主要原因是护理、助产专业的毕业生护士资格证的考试与取证时间直接影响用人单位确定录用时间。
4.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信息沟通,真实反应毕业生就业状态,谋求多种解决就业疑难的渠道,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方便,特别是对尚未就业、多次择业不稳定的毕业生,及时给与提供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切实帮扶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完成就业目标。
(十八)毕业生就业去向
1.基本情况
(1)就业单位去向。包括留在当地就业的比例、到中小微企业基层服务的比例、到国家骨干企业就业的比例。
毕业年度毕业生数就业省内占比%中小微占比%国家骨干企业占比%
201539423694196753.25%39710.75%330089.33
201431853056149148.79%31910.44%271388.78
201329712824132546.92%2498.82%257391.11
与省内同类相关院校比较,服务于本地区的所占比例持平。
(2)专业相关度。即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毕业生所占比例。
毕业年度就业人数相关度就业人数占比%
20153694367299.40
20143056304099.44
20132824282099.86
经统计,我校2015届毕业生共计3942人,其中3672人实现专业对口就业,专业对口率99.4%。与省内同类院校相比(省内中位数62.72%),高出中位数36.68%。2105届已就业毕业生中,目前离职人数有27人,离职率为0.69%,就业稳定度99.31%。
2.成功经验、亮点及特色
主动服务国家高速铁路发展。近年来,学校抢抓高铁发展机遇,在全国率先开办了4个高速铁路专业,2009年以来我校高铁专业毕业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高铁武汉站、高铁广州南站、高铁武汉动车段、高铁广州动车段,构成了中国首创、世界第一的中国武广高铁运输生产的首批生力军。现在高铁武汉站、武汉动车段的一线职工中,有近80%员工是我校近年毕业生。近十年来,学校为武汉铁路局、广铁集团、北京铁路局等全国十八家铁路局共计输送11700余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可以说高铁修到哪里,我们的毕业生就输送到哪里。
主动服务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面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急迫需求,学院2001年在全国高校率先开办地铁类专业。武汉、广州地铁首批技能人才就是我校毕业生。十多年来,学院与全国17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关系,累计为地铁企业输送了3400余名毕业生,企业普遍反映学院毕业生好用、实用。2015年有武汉地铁、成都地铁、郑州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计划在我校2015级新生组建1311人的“新生订单”。
主动服务本地区经济建设需求,形成了就业与企业合作融合机制。学校聚集湖北地区20多家企业,在组建湖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的基础上,近年又吸收武铁物流、招商物流、中远物流、中铁快运、中百物流等湖北地区物流企业组建了物流教育校企合作理事会;吸收湖北地区医院组建了护理教育校企合作理事会。以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开展教学、科研、实训等全方位合作共建。2015届已就业毕业生中,有1967人在本地区的企业订单中实现了就业,占已就业学生的53.25%。
3.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较为单一,毕业生热衷于国有企业,对其他类型企业意愿不强。
4.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在工作方向上,突出主动服务。面临快速发展的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要紧紧追踪人才需求市场,抢抓机遇,办好特色,在专业建设的精深细实上下功夫,创品牌,出精品,主动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人才;同时兼顾学校专业均衡发展,抢抓湖北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建设的历史机遇,主动拓展和培育相关专业就业基地建设,促进毕业生就业和学校可持续发展。
在专业设置上,突出调整优化。及时向教学部门传递信息,促进二级学院要积极做好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预测分析,根据市场需求做好专业调整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真正体现“就业好才是真的好”,持续保持“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办学局面。
在就业机制上,突出合作共建。进一步按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要求,积极构建和拓展开放式办学平台,围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发挥二级学院在就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骨干作用,促进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沟通衔接,用质量过硬、实用实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稳定和拓展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在内涵建设上,突出良性长效。围绕构建就业工作良性长效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工作制度,发挥二级学院在就业工作中的能动作用,不断推行就业工作管理分层、任务分工、工作协作的就业工作良性运转机制,切实保障就业工作任务明确,分工清楚,促进就业工作的基础建设。
(十九)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
1.基本情况
2015年,学校积极、主动为铁路企业承担新入职大学生专业技能培训、普通线路在职职工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实作培训、优秀工班长管理能力提升等各类培训。全年共开展各类培训班10期,培训人数1168人,培训服务到款额77.1万。
2.成功经验、亮点及特色
学校始终坚持为铁路服务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铁路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为铁路企业开展各类培训服务。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观上重视对铁路相关企业的培训服务,忽视了对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民工转岗等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社会培训服务。
4.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学校向武汉市人社局申请了“技能定点培训单位”,现已完成审批公示,力争扩大学校良好的社会服务效益。
(二十)技术服务到款额
1.基本情况
2015年学校共立项课题119项。其中横向课题1项,到账经费4万元。纵向课题118项,其中校级课题90项,总投入经费36.3万元,校外项目28项,到账经费14万。
学校近三年来纵向科研经费总体呈上升趋势,横向技术服务与技术交易发展相对滞后。
学校近三年来技术服务到款额在全国示范院中处于领先地位,大幅领先于同类院校,达到近十倍于同类院校平均数。
2.成功经验、亮点及特色
充分发挥政策导向。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修订了《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人员科研考核与奖励办法》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老师们积极争取各类教科研项目。
拓宽课题来源渠道。积极收集课题申报相关信息,主动联系了湖北省科技厅、武汉市科技局、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单位,了解相关单位课题申报时间表及手续等,为扩展新的课题来源渠道和经费来源打下坚实基础。
切实发挥专业、行业特色。学校充分发挥铁路专业特色,紧紧围绕铁路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为铁路企业开展各类培训服务。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科研课题的来源渠道尚不广,科研经费总量还偏少,特别是高级别、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的科研成果还不多,科研成果多以论文、教材、研究报告为主,技术开发类研究不多,知识产权类科研成果少,直接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横向技术服务能力不足、成效不大。
4.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完善科研与技术开发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研究制定《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技术服务管理办法》,完善《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横向课题管理办法》、《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奖励办法》等科研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教师根据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合作开展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研发、企业技术咨询等业务。构建学校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建立知识产权鉴定、申请、登记、注册、评估和管理体系,有效开展知识产权开发、使用和转让,加大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大对发明专利的培育力度。在维护学校利益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产业管理方式,学校与校属有关部门明确职责、权利和义务,合理支配劳动报酬,充分调动重点专业建设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整合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二级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与技术研究所、铁路文化研究中心、轨道交通运营研究中心等校内资源,就生产及科研等技术服务开展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形成多渠道、立体化的技术服务途径,进一步扩大技术服务范围,提升技术服务能力。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将以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为动力,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着眼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着眼于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水平、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应用科技研究与推广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将学校建成技术员的“摇篮”、站段长的“黄埔”、新技术的“孵化器”、铁路文化的传播中心和武汉铁院人的精神家园,努力建设世界一流铁路高等职业院校。

标签: 评估 适应 技术学院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返回首页

收藏

登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