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密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波密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目 ?录
前 ?言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部署,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的重要举措。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波密县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
《波密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规划》是对《西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林芝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落实,是一定时期内全县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规划》对新时代全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做出总体安排,是全县国土空间发展的指南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空间蓝图,是编制下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基本依据,是相关专项规划的空间基础。
规划范围包括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统筹农业、生态、城镇三大空间,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为波密县建设“川滇藏交通廊道重要枢纽点、冰川桃花生态人文旅游目的地、西藏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地”提供空间保障。
第二节?发展目的《规划》是对波密县行政辖区范围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作出的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是对西藏自治区级、林芝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细化和落实,是波密县级发展规划的空间保障,是编制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以及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凡在规划范围内涉及国土空间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各项政策的制定,以及各类规划建设管理活动,均应符合《规划》。
第三节?规划原则生态优先、底线管控。突出底线约束、低碳韧性的路径模式,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持保护优先、节约集约,引导城乡和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探索波密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区域协同,突出优势。立足波密县区位特征优势、自然与人文禀赋,突出资源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空间优化策略,探索内涵式、节约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坚持区域协同、城乡融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波密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
传承文化、彰显特色。注重波密县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利用,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加强历史文化传统风貌管控,将地域文化特色始终贯彻国土空间规划与建设中,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
以人为本、品质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化城乡公共空间,传承历史文脉,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供给,不断提升波密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创新治理、协同实施。坚持开门编规划,将共谋、共建、共享、共治贯穿规划工作全过程,广泛凝聚社会智慧;鼓励规划编制技术创新,强化信息化手段对规划方案的辅助支撑作用,提升规划编制和管理水平。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类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建立协同治理的规划实施机制。
?第二章?现状分析与发展研判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县情和自然人文资源禀赋开展评价评估,客观、真实反映现状资源环境禀赋及现实挑战,为统筹布局农业、生态、城镇三类功能空间提供前提基础。
第一节 基础条件地理区位优越。波密县东临昌都市八宿县,北靠昌都市洛隆县、边坝县,西接那曲市嘉黎县、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南连林芝市察隅县、墨脱县、巴宜区。境内G318是入藏的主要道路之一,使得波密县成为连接西藏自治区、川渝地区入藏出藏必经地点。
地形地貌多样,水网资源丰富。波密县地处青藏高原的藏南谷地和藏东横断山脉高山峡谷过渡地段,北高南低,高山连绵,河流切割较深,属深切割高山河谷地貌。波密县河流众多,蕴藏丰富的水资源,帕隆藏布、波得藏布、易贡藏布、康玉曲为四大主干河流,境内较大的湖泊为易贡湖、古乡湖、嘎朗湖。
自然资源禀赋优越,人文资源积淀深厚。波密县境内海洋型冰川发育极好,被誉为“冰川之乡”;森林植被垂直带谱明显,是西藏森林的集中分布区之一。波密,藏语意为祖先,是藏王政权的发源地,被誉为“藏王故里”,拥有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波央、达颇夏卓等。波密县红色文化资源二十多项;代表性单体旅游资源达数百个,其中,波堆桃花谷是中国有名的桃花谷,岗云杉林为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之一。同时,波密是藏王聂赤赞普的出生地,至今仍保留藏王时期许多重要历史建筑等方面的遗迹,是藏东南地区感受藏文化的重要旅游地。
第二节 发展机遇重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强化城市能级提供新动力。“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新格局、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开放战略的实施,将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布局、重大要素流向调整,西部地区将从开放末梢变为开放前沿。波密县作为G318、川藏铁路、滇藏铁路、G4218贯穿的重要节点城市,在藏东南区域联系云南、四川、重庆等省市的综合交通运输通道中的地位日趋凸显,为波密县成为川藏廊道重要枢纽节点提供支撑。
第三章 国土空间目标与策略
全面落实国家、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对波密县的发展定位和任务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推进优势资源价值转化,提升战略地位能级,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定位和目标,制定开发保护策略。
第一节?开发保护定位立足波密县特征优势,波密县定位为川滇藏交通廊道重要枢纽点、冰川桃花生态人文旅游目的地、西藏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地。
第二节?开发保护目标到2025年,基本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紧守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底线,山水相融的城市空间格局基本形成,民生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乡村地区基本实现节约集约发展,传统历史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
到2035年,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生态格局全面稳固,城市功能完善,文化吸引力突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对区域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到2050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西藏自治区领先水平,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城市功能趋于完善,交通网络便捷高效,现代化基础设施系统完备,全面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城市。
第三节?开发保护策略城乡融合发展,节约集约土地战略。完善镇村体系,加强乡镇特色化发展,优化村庄布局,形成中心城区地位突出、乡镇分工合理、村庄特色彰显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盘活城镇建设用地存量,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巩固生态安全战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森林抚育,实施草地植被和湿地保护,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实施重要生态系统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巩固波密县藏东南高原边缘生态屏障。
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整合自然及历史文化等各类旅游资源,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围绕波密县独有的旅游资源,以红色游、冰川游、藏文化体验为主题,打造波密县为西藏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地、冰川桃花生态人文旅游目的地。
第四章 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划定落实“三区三线”,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主体功能明确、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第一节?底线管控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2.5203万亩(83.4687平方千米),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10.2107万亩(68.0713平方千米)。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284平方千米。
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全县城镇开发边界面积6.4731平方千米。
系统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周边环境,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以波密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准,由文物主管部门在专项规划中划定。
统筹划定洪涝风险控制线。以水利部门依法划定的河湖管理范围为基础,结合河湖湿地等洪涝水行泄、调蓄的自然空间划定洪涝风险控制线,其具体的矢量边界和管控措施以水利、自然资源、城乡建设等行业主管部门确定为准。
科学划定地质灾害防治线。结合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优化地质灾害安全防护范围,划定地质灾害风险控制线。
第二节?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城市化发展区。城市化发展区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承载地区、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重点增强保障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城市化发展区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落实自治区、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镇空间布局和城镇体系,提升各类要素聚集水平,着力保障产业和就业的承载空间,强化创新驱动能力,支撑农村人口向城市化发展区集中。
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重要区域。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扩大生态空间供给,保持自然地理边界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促进湖泊、河流整体保护。推进水源涵养林、生态林建设,加强林地、草地和湿地的管护和恢复,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
第三节?优化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构建“一核一轴两屏四廊多节点”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一核”:中心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核,作为县域城镇发展、产业集聚、服务齐全的核心区;
“一轴”:依托G318交通干线构成的县域横向城乡联动发展轴;
“两屏”:雅鲁藏布大峡谷生态屏障、念青唐古拉山生态屏障,作为县域国土空间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生态总体格局安全;
“四廊”:帕隆藏布水域生态廊道、扎木?倾多农业廊道、扎木?玉许农业廊道、松宗?多吉农业廊道。
“多节点”:以四个自然保护地为核心的生态绿核节点、以农业产业园和易贡茶场为核心的农业空间节点。
第四节?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及用地结构科学划定国土空间规划分区。规划划分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和乡村发展区5个规划一级分区。
合理优化国土空间用地结构。按照节约集约的原则,以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提升生态功能和盘活存量为重点,统筹优化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布局,确定全县用地结构。通过用地结构优化调整各类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第五章 农牧空间
充分保障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空间,加快建设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优化耕地布局,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合理促进农牧产业融合发展,有序推进农牧业生活功能区域提升改造。
第一节?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健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考核机制,压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提升耕地质量水平。优先将高产稳产优质耕地和成片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保持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少于规划指标,质量不低于原有耕地等级。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严格管控耕地种植用途。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行为,严格落实“耕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优先序。
第二节?草地资源保护与利用控制草地资源利用强度,推进草畜平衡。减少草地放牧牲畜数量,降低草地利用规模。加大农林副产品以及人工产品对牲畜的补饲,实施人工种草工程,降低草地资源利用强度。
实施最严格的草原资源管控措施。严格管理在交通主干道两侧、沿河两岸及城镇周边的草地范围内采石、采矿、取土、建坟及毁草种果行为。强化草原防火宣传教育,完善草原火灾应急管理体系。加强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防控和检疫工作。加强草原管护基层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县、乡(镇)、村草原资源管护体系。
基本草原。规划期内重点保障重要放牧草场、割草地、用于畜牧业生产的人工草地和草种基地的草地利用需求,提高草场利用效率,提升草畜产品质量,确保波密县畜牧业健康发展,严格控制基本草原用途转变。
第三节?农业生产格局以耕地保护和农牧产业发展为重点,发挥波密农牧业特色优势,加强产业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一核一廊三区”的农业发展格局。
“一核”:农业发展服务核心区。以扎木镇为核心辐射周边区域,提供农业发展服务,整体推动县域农牧业向专业化、现代化、节约集约化方向转变。
“一廊”:G318农业经济廊道。以G318为主轴,发挥交通区位优势,以线带面促进区域联动,协调农业生产资源调配,助推农业经济发展。
“三区”:特色畜产品主导区、特色种植作物主导区、传统畜牧种植主导区。主要分布于帕隆藏布、易贡藏布及其支流所在的河谷区、低山林区。
第四节?村庄布局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发展,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基础和演变规律,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守土固边、保留改善的思路,分类有序推进村庄分类,促进乡村振兴。
集聚提升类村庄分布在农林业资源禀赋较好、人口较为密集、基础设施和产业支撑能力较强地区。此类村庄主要为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条件较好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在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的同时,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村庄。
城郊融合类村庄要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同时在整体风貌上应保留现有村庄特色,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打造城镇近郊后花园,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特色保护类村庄进行重点打造,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在既有村庄特色基础上,着力做好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建筑风貌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和展示。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分区分类制定特色风貌控制要求,强化产业优势、发展多种经营,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保留改善类村庄主要以解决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国土利用等方面问题为导向,以人居环境整治和设施完善为重点提升,作为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与其他村庄均衡发展。
第五节?乡村振兴统筹乡村产业发展。立足波密县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发展条件,突出旅游业战略支撑和引领地位,全力推动生态旅游业、特色农牧业联动快速发展。发展乡村生态产业,充分挖掘乡村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田园风光等资源价值,大力发展生态创意农业、田园观光农业和农业采摘、乡村休闲康养旅游产业。
保障村庄发展用地。通过土地整治获得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保障农村公共公益设施、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用地需求。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绿化美化,围绕“村旁、水旁、路旁、宅旁”,因地制宜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严格管控建筑风貌,建设和美乡村。开展农牧区生活垃圾治理、农牧区生活污水治理、农牧区厕所革命等工程,提升农牧区村容村貌。
第六章?生态安全空间
保护藏东南生态安全空间,优化生态安全保护格局,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各类自然生态要素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一节?生态保护格局依据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要素条件,塑造波密县“两屏五廊多绿核”的生态安全格局。
根据生态要素构成和自然资源禀赋特征,明确两大生态安全屏障,落实保护和修复要求。强化水域生态廊道、生物多样性维护廊道和生态绿核的保护,推进重点河流和重点湖泊生态保护与修复。
第二节?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自然资源、自然景观、自然遗迹及其所承载的生态服务功能与科研文化价值,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加大自然保护地投入力度。加强对自然保护地巡护、执法、公路、基础工程等设施的投入。完善自然保护地科普宣传的体系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队伍的能力建设。
第三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全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河湖水域空间用途管制,保护自然岸线,保障各类水体空间面积不减少,减少人为破坏水体空间。
控制用水量增长,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节水型社会,统筹推进城乡水资源高效利用,合理控制水资源消耗,控制用水量增长。实行用水计量考核,实施水资源节约,及时建立和完善水资源保护制度。
第四节?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完善湿地保护和管理制度。加强湿地用途管制,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当避让湿地,无法避让的应当尽量减少占用,并采取必要措施减轻对湿地生态功能的不利影响。压实占用湿地单位的责任。
对湿地利用活动进行分类指导,允许开展符合湿地保护要求的生态旅游、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等活动。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开展树林、小微湿地等项目,建立不同湿地的合理利用示范模式。
推进湿地生态修复。采取近自然措施,在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工程临时压占区开展综合整治和系统修复,采取泥炭沼泽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境修复、植被恢复等措施,确保湿地修复更加科学有效。
第五节?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天然林、生态林、公益林保护为重点,全面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在管理范围内平衡林地保有量、公益林保护任务。
有序推进林地保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严格落实造林绿化指标,保持林地面积总量稳定。
科学发展林下经济,着力推进林区康养、林业观光旅游等产业发展,提升林地经济效益产出。
建设原始森林保护区,重点加强对特色植物资源保护。
第六节?冰雪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对冰川冻土系统保护,对重要冰川实施封禁保护;建立冰川保护区,严格管控冰川区域,严格控制冰川冻土区资源开发和工程项目建设。禁止人为活动干涉冰川演变,冰川保护区内禁止违规放牧砍伐、旅游、采矿等影响冰川安全的人为干扰活动。
第七节?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到2035年,全县矿山地质环境状况得到根本改善,绿色矿山格局基本形成。
第八节?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利用落实国家加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加强森林抚育,实施草地植被和湿地保护,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障波密县森林植被、野生动物等资源多样性。珍稀濒危物种可迁入人工养殖场进行特殊保护和人工繁殖,符合野化放归条件的动物可划定特定区域实行天然放养。逐步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生物保护空间。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加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迁徙洄游通道和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建立草地轮牧轮休制度,加强对各类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七章?城乡空间
遵循城乡发展基础及规律,强调优势及重点地区集聚发展,优化镇村体系,围绕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统筹空间布局与产业发展,推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形成节约集约适度、功能复合、宜居舒适的城乡空间。
第一节?完善镇村体系构筑“中心城镇?重点乡镇?一般乡镇?中心村?基层村”镇村体系。
乡镇职能结构发展指引。综合考虑地域资源、交通区位、区域社会劳动分工、产业结构等因素,将县域乡镇分为四种职能:综合型、旅游型、农牧型、农贸型。
第二节?统筹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导向。坚持“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做亮,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总体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波密县交通优势、自然和人文资源特征,大力巩固旅游产业支柱地位,发挥农牧特色产业支撑作用。
做强高原农牧业。做强波密县农牧产业,扎实推进青稞、茶、天麻、灵芝菌和羊肚菌等农产业种植,推动藏猪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完善农牧业发展支撑,建立农畜产品配送和综合服务体系,完善农畜产品流通体系。
做亮冰川桃花生态旅游业。做亮波密县冰川桃花生态人文旅游产业,形成线面结合、特色鲜明、层次各异、带动力强的全域旅游发展布局。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疗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多产业+旅游融合发展,将旅游的功能渗透到各个产业领域,实现旅游业的“延伸式、嫁接式”突破。
第三节?城乡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按照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开展城镇集中建设,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中,强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调控,合理安排用地时序。
高效盘活城镇建设用地存量。有序推进批而未供和低效用地再开发。在符合规划的基础上,通过收缩、置换、功能转型提升等方式分类施策,引导城边村和老旧小区逐步开展城市更新,提高中心城区土地使用效率。
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逐步加强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村庄建设用地整治等指标。推动建设用地在城镇和农村内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
加强村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政策,合理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宅基地面积标准。规划人均村庄建设用地在现状基础上合理下降,不宜陡降。
第八章?中心城区规划
明确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合理引导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提升宜居品质、塑造特色风貌、实施城市更新、完善设施配置,促进中心城区空间集聚高效,提升中心城区服务能力。
第一节?空间结构与规划分区交通优先策略。结合波密火车站的建设,重点围绕火车站片区发展建设,成为波密县对外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将穿城而过的国道改线,减少穿城而过对城市交通形象的影响。
城市更新策略。重点推进中心城区工矿用地、闲置用地的更新改造,逐步实现中心城区空间布局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居住环境和条件改善。提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提供基础系统支撑能力与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实现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城市有质量、有秩序、可持续发展。
品质提升策略。构建“山?水?城”相融的空间景观格局,重点提升帕隆藏布两岸城市品质。在整体保护地域景观风貌特征的基础上,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增强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塑造多样化和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规划分区。结合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将集中建设区划分为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商业商务区、工业发展区、物流仓储区、绿地休闲区、交通枢纽区7类规划分区。
第二节?用地结构优化用地结构优化。丰富商业配套,推动现代服务业高品质发展;改善居住环境,保障多层次居住需求;加强品质建设,做优公共服务中心及社区服务圈;发挥中心城区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中的中枢功能,优化交通设施,提高交通可达性;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山水交融、城绿交织的绿色空间结构。具体用地的性质、边界、指标等在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中逐一确定。
住房保障体系。坚持住有所居、居有所安,进一步完善普通商品住房和租赁住房市场,建立健全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人才安居住房等住房保障体系,探索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全面形成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
第三节?道路交通体系道路结构体系。规划形成“两横三纵”主干路网体系。
公共交通。规划中心城区设置枢纽站1处,首末站1处,与波密客运站同用。
停车设施。中心城区三类停车设施泊位的比重为:路边停车场车位占15%;路外社会公共停车场(库)车位占30%;配建停车场(库)车位占55%。
加强和规范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规划管理。严格规范新建居住项目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规划审批,优化既有住宅小区、大型商场市场、公园等场所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规划管理。
第四节?绿地系统和开敞空间优先保护自然蓝绿空间,加强发展空间与绿地景观系统的有机结合,构建“蓝绿成网,多点联动”的蓝绿空间格局。
第五节?总体城市设计总体特色定位。结合帕隆藏布、冰川等自然风光,体现高原山水景观的自然环境,彰显红色文化和藏文化人文韵味,将中心城区打造为“冰川桃源、山水相依”总体城市特色。
天际线引导。延续中心城区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天际线,严格控制新增建筑高度和建设体量,禁止建设大立面板式住宅。沿河区域的建筑高度自帕隆藏布向城区逐渐升高,避免成片建筑群同一高度。
建筑风貌分区指引。中心城区中部现有建筑风貌以波密特色传统藏式民居风格为主,形成传统藏式民居风貌区。中心城区西部商业组团结合波密传统民居要素,体现冰川下桃花掩映的古韵波密,形成古韵建筑风貌区。
第六节?城市更新闲置用地、低效用地、城中村以及城边村等用地,是下一步城市更新及品质提升改造的重点。
产业转型与再利用策略。中心城区采矿用地、工业用地可再利用,更新改造为商业、居住、交通等功能。
城市更新与功能置换策略。主要涉及现状闲置物流仓储用地,建议可更新为仓储或工业功能。
引导集聚与减量发展策略。现有城边村低效用地引导集聚与减量发展,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清退与生态修复策略。对现状临时用地、河湖湿地进行更新清退与生态修复。
第九章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塑造魅力空间
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藏文化等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
第一节?历史文化保护建立文保单位名录,分区、分级、分类保护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实施差异性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妥善保存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引导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
文物保护单位。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严格实现管控。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及修缮,对不合理占用文物保护单位的进行搬迁,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文物保护单位合理利用和展示。加强部分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恢复重建。
传统村落。维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格局和空间尺度,加强周边山水环境整体保护。划定传统村落建设控制地带,建设控制地带内禁止大拆大建,新建、改建建筑在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应与整体历史风貌相协调,与各类保护对象相关的建设项目应符合保护规划与历史建筑图则的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设立专项保护资金,培养传承人,建立传承机制;继承和发扬波密的优秀文化传统,加强宣传与展示利用,将其中突出的内容逐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县域文化发展保护的功能更新中,鼓励发展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业。
第二节?城乡风貌管控引导城乡风貌总体要求。波密县总体城乡风貌定位为“生态宜居,藏族风情”,构建“山水相融,藏式韵味”的风貌体系结构。
藏式韵味主要以传统藏式民居和现代藏式建筑相结合的城乡建筑风貌,控制黑、红、黄、绿、白、蓝等传统藏族建筑色彩,体现冰川下桃花掩映的古韵波密,中心城区新建建筑融入现代元素,灵活运用片石砌筑、贴仿片石外墙砖、仿真涂料和普通粉刷涂料等多种外墙处理手法,体现县城门户形象的现代气息。
城乡风貌管控。全县城乡风貌分为山水城镇风貌、山林田园区风貌、一般型农村风貌3类。通过“田、林、水、筑、点、路、园”七大核心要素将风貌控制要求细化,指导城乡地区的建设活动。同时,村民建房需要申办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规划管理部门将根据村庄规划和村庄风貌设计等加强审查力度。
第三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定位。依托“冰川之乡,藏王故里”形象定位,以生态、康养、健康、农业为主题,发挥波密县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建设波密县为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康养疗养、乡村旅游等多业态融合的冰川桃花生态人文旅游目的地。
配套设施规划。优化全域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要素布局,加快旅游设施提档升级。
第十章 强化支撑体系
依据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强化支撑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市政基础设施保障,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推动城乡高效健康发展。
第一节?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体系。强化交通枢纽功能,促进多式联运,完善波密县与林芝市、拉萨市主要对外枢纽的便捷联系。打通毗邻镇之间的连接通道,增强县道网络的通达性,规划县乡道为四级公路。
依托公路干线,打造交通运输网络。依托国省道干线路网,以波密县中心城区和重要交通枢纽为核心,强化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的衔接,实现国省道对重点区域、重点乡镇的全面覆盖,打造具有高服务水平和畅通性的交通运输网络。
构建便捷安全的农村公路网络,提升交通保障能力。以县乡道提档升级为重点,实施农村路网通畅工程。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打通村居断头路,完善乡镇内部循环,改善交通出行环境,提高出行便捷度。
按照“先桩后车、适度超前,公用设施快充为主、慢充为辅,专用设施快慢并重”的原则,完善公共充换电设施(含公用和专用设施)布局,适应自治区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需求。加强城区充换电设施建设,增加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采购数量。
第二节?市政基础设施完善供水配套设施,提升安全饮水保障。建设安全、高效、经济的城镇供水系统,实现城乡统筹,分区域供水。给水水源以地表水为主,给水管线沿道路敷设,各乡镇形成环、枝状给水管网,并沿道路设置消火栓,满足消防要求。
强化排水设施建设,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建成与城镇发展相适应的雨、污水排放与回用系统。规划波密县中心城区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其余乡(镇)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有条件的采用分流制。
推进电力设施建设,提高供电可靠性。保留现状水电站,新建水电站、换流站,加快完善以110kV以上输电线路为骨架,35kV输电线路为网架,10kV及以下线路和台区为基础的县域电网网架结构。
提升通信保障能力,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完善网络结构,建设容量大、业务种类多,运行高效、安全、优质的通信网。依托新型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公共治理协同,形成智能管理系统,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提升垃圾分类和处理能力。保留扩建现状中心城区垃圾填埋场,保留乡(镇)垃圾转运站,每个自然村至少设置1个生活垃圾收集点。
第三节?安全韧性保障防洪排涝体系。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设海绵型道路和广场,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滞蓄、净化、收集和利用,全面提升全县排水防涝能力,促进雨水资源有效利用。
地质灾害防治。完善与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严格控制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配合市级管理单位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网络及重点地区的专业预报网络,建设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加强地质灾害减灾管理,实施地质灾害安全性评价制度,实施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保证城镇和重大工程安全。
消防体系。构建健全的消防安全保障体系,中心城区保留现状消防站,新建区域适时按需建设消防站。结合社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强化微型消防站设置。各乡镇应结合集镇空间布局配置小型消防站,提升县域消防救援能力。提升森林火险预警能力。建设县级和乡(镇)级森林火灾扑救物资储备库,用于护林防火和山林火灾防治工作等。
抗震避灾体系。新建建筑必须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2010)进行设防。城区重要建筑物、生命线工程应提高一度设防。乡村住房建设落实抗震措施。
结合城区内部的公共绿地、广场、中小学操场、体育场等开阔空间,按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的标准建设紧急避难疏散场所。
以干线公路网和城市干道网为主通道,建设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通道系统。
第十一章 生态修复与国土综合整治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修复,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确定生态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目标,划定分区,明确规划重点方向与重点区域,分类制定实施措施。
第一节?生态修复河道整治。开展疏通河道、清理河道淤泥、建设沟道防护工程等工作。加快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对岸线乱占滥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突出问题开展清理整治,对河道两侧不稳定耕地实施生态退耕。
湿地水体修复。利用水资源保护的综合生态技术,逐步减轻水体污染;建立有稳定的补充水源、有适宜的补水量、有补水工程措施、有补水资金保障的湿地生态补水长效机制。
湿地植被等景观修复。在供人们休闲活动的湿地区域,建设自然原型驳岸和近自然化河滩地,丰富湿地景观,减少人工化痕迹;对尚未硬化的驳岸尽量随地形保护自然风貌,保持河流的自然堤岸特性,改造坡度过大的驳岸为缓坡入水;丰富植物群落,形成从驳岸到水面富有层次变化的近自然植物群落,展现湿地的自然美;恢复常年水位出露的河滩地植被,设计近自然化河流景观,改善其景观效果。
森林资源保护与恢复。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加强公益林保护、建设及后备资源培育。推动防护林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城镇郊区、公路沿线、河谷地带等植树造林和农村“四旁”植树造林。构建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以及护岸林为主体的绿色屏障。开展退耕造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等工作。
草地资源保护与恢复。全面加强天然草地生态保护,加快推进基本草原划定和草地功能区划工作。稳定和完善草地承包经营制度,坚持草地生态建设和促进牧民增收相结合,推行休牧和划区轮牧,严格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保障牧民减畜不减收,充分调动牧民保护草地的积极性,实现草畜平衡。
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治理。据波密县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受威胁对象特征,将全县共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三个区,积极开展灾害防治工作,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安全保障。
造林绿化工程。加强退化林修复、低产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提升森林质量。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统筹耕地保护、造林绿化和规划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科学确定造林绿化空间,开展一系列造林绿化工程。
第二节?国土综合整治开展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通过农用地整理、工矿废弃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和布局优化调整、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土地资源和存量建设用地。
城镇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合理安排再开发时序,整治工矿废弃地,有效盘活存量闲置和低效用地,增加建设用地有效供给。
城镇人居环境整治。合理规划各功能区布局,改善各乡镇交通条件、加快给排水管线建设、完善环保、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环境净化美化水平,优化城镇环境质量,?
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节约集约保障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用地。
农用地整治。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及耕地改造综合整治,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储备区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综合整治低效利用及不合理利用的农用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将中低质量的耕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实施提质改造。
以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为引领,构建西藏自治区重大交通廊道枢纽点城市,形成“西接拉萨都市圈、东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总体开放格局。
第一节?产业集聚,共谋区域大产业加强区域产业合作,聚焦区域产业格局,推动与周边市县特色农牧产业、茶叶生产、藏猪繁育及养殖、全域旅游的开发合作。
做优高原特色农牧业。推动打造农牧业和中药材产业带,扎实推进藏猪全产业链发展。高品质发展生态人文旅游。按照全域旅游理念,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优化全域旅游发展布局。
第二节?设施共享,共建城乡一体化采取相对集中布置方式,以中心城区、各乡镇政府所在地为核心集聚大型、多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提升公共服务建设水平和等级,满足区域高水平公共服务需求,各乡镇新建养老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等,增强乡镇对周边村庄的设施共建共享辐射力。
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和建设水平。落实国家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以农村供水保障、农村道路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污水处理为重点,延伸基础设施全覆盖。
第十三章 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
完善规划传导体系,明确近期行动计划,加强组织领导和规划实施保障,健全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完善政策体系,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规划传导构建“县?乡镇”和“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两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一基础底数和用地分类,统一规划基期和规划期限,统一规划目标和核心指标。
落实上位规划要求。严格落实林芝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要引导及管控要求;落实林芝市市级规划对波密县的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以及国土空间格局引导;落实林芝市市级规划对波密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永久基本农田面积、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的要求,确保规划期内各项约束性指标均符合上级下达任务要求;落实林芝市市级规划对波密县重大交通、能源、水利设施的空间安排。
坚持刚性管控与战略引领相结合,建立“指标、分区、名录、位置、边界”传导体系,强化纵向传导、统筹横向传导,明确用途管制政策,实施差异化绩效管控,确定实施传导规则。
第二节?规划实施保障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落实全县各级党委和政府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主体责任,强化上下联动,明确职责分工,确定推进实施的共同责任。坚持“多规合一”,强化规划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
完善空间管控和治理政策。围绕“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质量提高”的总体目标,改革建设开发模式,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创新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和转型升级利用机制。
构建基于数字城市平台的实施监督系统。强化规划实施建设监督,构建“预警监测?实施评估?督察问责”的规划实施监督体系,接入林芝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对国土空间保护开发行为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反馈预警,完善年度实施计划。
建立规划体检评估制度。建立“定期体检、五年一评估”常态化机制。县人民政府应当委托有关部门和专家定期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体检,每五年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规划实施策略,可根据需要进行国土空间规划修编或动态调整完善。
建立公开、透明、制度化的动态调整完善机制,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体检评估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合理修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分阶段安排。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督问责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督导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部门及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