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改革开放点赞我的家乡——融媒体采访团走进随州乡村

聚焦改革开放点赞我的家乡——融媒体采访团走进随州乡村


  编者按:8月23日至24日,市委宣传部邀请、组织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湖北日报、荆楚网、随州日报、随州广播电视台、云上随州、随州论坛等省内外主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30多名编辑记者,开展“改革开放·我的家乡”融媒体基层行活动。拟用融媒体形式集中宣传我市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展示随州乡村新风貌。
  融媒体采访团先后来到广水市关庙镇梅庙村和城郊办事处胡家桥村、油榨桥村,曾都区南郊办事处邓家老湾村盛亩园农业科技产业园、万店镇黄家畈村,随县三里岗镇常安店村陈家大湾和洪山镇温泉村,采访了当地的产业扶贫、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
  为开展好这次融媒体采访活动,本报派出了骨干记者,拍摄了一组来自乡村田野的生动图片,采写了一组充满泥土气息的稿件,特集纳编发,以飨读者。
舍不下的乡愁——走进变化中的随县三里岗镇常安店村

本报记者 陈云
在常安店村陈家大湾采访
  8月24日,四面环山的随县三里岗镇常安店村,陈翠林来到村头陈家大湾新建的小广场,发现不少乡里乡亲早已聚在此闲话家常。广场旁三棵参天古树为村民带来大片阴凉,树荫那头是碎石铺就的清澈溪流,远处是青山和老屋。
  常安店村去年被定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自此,这个古老山村正一点一点发生着改变。
  如中国大多尚未被唤醒的偏僻山村一般,常安店村也曾是“好山好水好寂寞”。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小孩,村庄老龄化和空心化明显。但逢年过节,在外的村民不管多远都会回来——外面再好心里总是舍不下故乡。
  乡愁是什么?对多数人而言,乡愁也许就是屋前清澈的河流,就是柳树下乡亲们一起闲话家常的画面……
  那就先从这里着手从这里着手!!去年秋季以来,常安店村抓住“美丽乡村”试点建设的机会,先后整合资金500万万余元,请专家编制乡村建设发展规划,并实行河道治理、道路和小广场建设、环境卫生整治等。
  从麻竹高速大洪山东出口前行约两公里,常安店村村口“大门”格外抢眼——用石砖砌成的照壁错落有致,再嵌以白墙黛瓦马头墙的拱形门楼,颇有南方园林韵味。往里走到陈家大湾,不禁令人眼前一亮:小广场青砖铺地,秀气而精致;广场一头的乡村大舞台,高舞台、宽大背景墙,彰显活力;通组道路干净整洁,沿山冲而下、穿村而过的小河岸坡上护砌着石块,河面上是数座仿古建设的小桥,河边夹着数棵参天古树。
  “小广场这里以前都是牛栏、猪圈、厕所、菜园,乱七八糟的;河里以前也都是水草、垃圾,现在环境好了,大家就经常到这里来乘凉、坐坐。”陈翠林说。
  村支书何明洪介绍,常安店村不仅山清水秀,文化韵味也很深厚。据考证,陈家大湾曾是明朝工部侍郎陈寿的故乡;这里有新四军被服厂,3名烈士长眠于此;有白云寺抗日战场,战壕遗址里还能捡到弹壳;有元宝寨古寨墙,方圆围起400亩;还有传说是唐朝薛仁贵将军遗留的“箱子石”。
  依托美景和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便是常安店村将乡愁情怀转化为乡愁经济的切入点。
  陈家大湾村民王成荣家正在改建房屋,对岸部分村民房屋外立面改造包装也正在进行中,运送建筑装修材料的车辆进进出出;摄影爱好者们三三两两陆续来此采风;厨艺不错的三组村民杨克菊打算回乡办农家乐……
  常安店村正一点一点重回热闹,乡村振兴的路子也越来越明朗。
在希望的田野上——看广水市关庙镇梅庙村打造“村美业兴民富”新画卷

本报记者 陈云
  8月23日,走进广水市关庙镇梅庙村,高家畈近200亩的彩色稻田着实抢眼:由彩稻绘成的“1988—2018”“兴我广水”字样和广水市标火凤组成一幅巨画,新颖而意趣盎然。这画,透出梅庙村勇于创新、蹚出乡村振兴新路的蓬勃朝气。
  乡村振兴,必须有产业。2016年,一番考察之后,梅庙村在娘子岗山岭等处大面积种植格桑花。今年五六月份,格桑花开成了一片海,各方游客闻香而来,高峰时期日涌入游客七八千人。
  格桑花带来的火爆人气使梅庙村美誉度大增,也为梅庙村党支部一班人打开了发展新思路。他们制定发展战略,强化景点建设,稳步推进旅游业发展。
  利用自身优势,梅庙村今年种植起彩色水稻。站在高家畈前方高坡山上向下俯瞰,开阔平畈里的彩稻之画尽收眼底。关庙镇副镇长肖瑶介绍,彩稻图案主题将结合社会重大事件年年翻新,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彩稻试种成功,梅庙村计划明年举办首届关庙镇稻田文化节,进一步扩大稻田文化的影响。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梅庙村同步推动生态环境改造,“厕所革命”、垃圾治理等有序开展。两年来,旅游业发展与村庄生态环境建设相互促进。
  游客多了,农家乐开起来了,村民们笑脸多了。“全村目前共开办有大小农家乐37家。”村党支部副书记高家峰介绍。此前在外打工的村民陈秀夫妻俩,前年回乡办起农家乐,生意十分火爆。
  乡村振兴,不落一人。今年5月,在随州市委组织部的牵线搭桥下,梅庙村与老干妈食品有限公司达成种植回收合作协议,在河滩流转土地120亩种植泰椒,建成泰椒种植扶贫示范基地,年底将依据收益给全村25户贫困户分红。
  记者在泰椒种植基地看到,10多名乡亲正在地里锄草。他们都是本村及周边村庄来此打零工的村民。贫困户雷道菊是最早一批到基地来打工的村民之一。她的老伴因中风、高血压,基本无劳动能力,惟一的儿子患有精神病,自身身体状况也不好的雷道菊是家中惟一的劳动力。“今年到这里来打工赚钱,年底还能拿分红,整个人松了一口气啊!”雷道菊连声感叹赶上了好时代。
  高家峰介绍,泰椒基地预计亩产鲜椒5000斤左右,年可创产值50万元。土地流转费用、在基地打零工挣工钱、年底分红,三者相加,梅庙村精准脱贫的前景看得见。
  村美、业兴、民富,一幅美丽新画卷,在梅庙村希望的田野上铺展开来。
抛荒地变致富宝——曾都区万店镇黄家畈村盘活土地谋振兴

本报记者 陈云
  “每天能网200-400斤龙虾不等,收购价最高时每斤38元,都抢着要!”8月23日下午,在曾都区万店镇黄家畈村虾稻种养基地,村党支部书记黄中荣边拉回虾笼捕捞龙虾边告诉记者,一会儿太阳快落山了,镇上一位老主顾要过来收购龙虾,表示“有多少要多少”。
  “总之就是不愁卖!”一起捕捞的村民戈良友乐呵呵地“总结”道。
  而在去年,这50亩的虾稻种养地,还多是无人耕种的抛荒地。
  万店镇紧邻随州城区的北郊办事处,黄家畈村靠近穿镇而过的国道。受地缘因素影响,在城市的吸附作用下,早些年黄家畈村出现了严重的耕地抛荒现象。因为对许多村民来说,辛苦种地,不如外出务工挣的多。面对新情况,近年来黄家畈村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推动土地流转,将一块块抛荒地变成带动乡村振兴的致富宝。
  据介绍,黄家畈村耕地面积共2742亩,如今已流转入麦穗集团公司和两个种植合作社共2100亩,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致富。去年11月,在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下,黄家畈村整合使用产业扶贫资金和帮扶对接单位帮扶资金,村集体投资60余万元,又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150亩,发展虾稻种养和蔬菜种植两个产业扶贫项目。
  “这150亩土地涉及贫困户90多户280余人,他们除了每年能拿到每亩667元的土地流转费,还参与年底基地的效益分红。”黄中荣介绍。
  王万华是五组的贫困户,因家中多人生病和儿女上学致贫。勤劳的王万华今年在村里做清扫保洁,一有时间便到各种植养殖基地打零工。“打零工一天工钱80元,一年下来应该能打100个工;我家还流转了两三亩土地,再加上一年做保洁的7000多元工钱和年底分红,今年‘肯定能脱贫’。”王万华算道。
  约一刻钟的功夫,黄中荣等人捕收的龙虾在三轮摩托车后车箱已堆了小半箱。下午四时许,老主顾何小兵赶过来了,以每斤32元的价格收购走了240斤龙虾,准备转销到市内经营油焖大虾、蒸虾的各餐馆酒店。
  因提前进行了养殖技术培训,黄家畈村虾稻种植养殖基地的龙虾产量喜人,这个夏季已销售龙虾近11万元;借助万店镇塔儿湾蔬菜基地的资源,蔬菜种植扶贫项目已销售约20万元。“两个加在一起,预计今年贫困户每人可拿到大概1200元的分红。”黄中荣充满信心地说,“今年摸索出经验了,明年形势应该会更好。”
采摘园撬开农旅市场——聚焦曾都区南郊盛亩园的现代农业之路

本报记者 陈云
  随着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果蔬采摘经营渐热。在距离随州城区不远的炎帝大道边、曾都区南郊办事处邓家老湾村,盛亩园农业科技公司千余亩的水果采摘基地,早已成为随州采摘圈内的“网红”。
  8月23日,早已立秋的时节,天气依然炎热,但这丝毫阻挡不了市民前往盛亩园果园采摘的脚步。葡萄、红心火龙果种植大棚内,随处可见前来采摘的市民。华思达国际幼儿园组织老师们前来采摘,幼师陈丽9岁的女儿何陈希也兴高采烈地一同前来。“孩子自己动手摘,就是她的劳动果实,吃起来更香,也让她感受到劳动的快乐。”看到女儿虽然累但成就感满满的样子,陈丽十分赞同孩子体验采摘这一亲子活动形式。
  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产业项目成了工商资本竞相挖掘的“富矿”。2015年,经营数年苗木生意的黄凯认准农业农村大市场,与朋友蒋志勇一起投资开办了盛亩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2016年,公司在邓家老湾村9组先后流转土地1200余亩,引进优良品种,种植杨梅220亩、葡萄65亩、台湾红心火龙果22亩、红心猕猴桃42亩、台湾果桑48亩,目前已投资近800万元。
  去年,基地的葡萄、火龙果试挂果,采摘期从7月底一直持续到11月,加上5月采摘的果桑,去年销售水果70多万元。“又经过一年的生长,葡萄、火龙果今年的产量翻了数倍,预计葡萄可采摘6万斤,火龙果亩产能达 到4000斤。”黄凯预估今年产值将突破200万元。
  好东西不愁销。盛亩园仅在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实行简单微营销,基地水果在去年挂果后便成为“网红”。蒋志勇介绍,果园的水果全部实行采摘销售,不搞统一对外批发。“既保证水果自然成熟、新鲜,又能让游客体验采摘的乐趣。”7月中旬开园以来,基地每天约有150余人前来采摘。
  千余亩果园,每天都需要人工锄草、整枝、疏果等。公司招聘有20多名固定员工,再加上零时用工,高峰时可为3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仅零时用工,去年公司便开出90多万元的工钱。
  昔日荒凉坡岗地,如今热闹采摘园。
  目前,基地纯玻璃房的生态观光厅和道路、沟渠、堰塘的景观式硬化,都已陆续启动建设,后期还将增设儿童游乐项目,增加垂钓、野外烧烤、篝火晚会等活动。“公司聚焦都市田园生活体,打造集采摘、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庄园。”蒋志勇说。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乡村 媒体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