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编制招标公告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编制招标公告





湄潭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对湄潭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编制情况的公示

根据贵州省发改委和贵州省扶贫办《关于编制县级“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黔发改地区〔2016〕870号)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湄潭县“十三五”脱贫攻坚的实际情况,组织专班,编制了湄潭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现将编制的情况给予公示。

如对编制情况有异议,请于7日内向湄潭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联系电话0851—********.

附件:湄潭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湄潭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9月23日



湄潭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编制

人员名单

顾 问:魏在平

编 委:李勰陈佐明 聂珍玉 李耀东

张基强 魏晓强 廖加相 李 波

撰 稿:陈 列 谢 武

参加编写:安 波 赵正国 周 颖 郑 立 兰新政 李吉彬 李六鹏 熊莹莹 钱 明 李德双 唐 根 彭 静 刘 方 罗 玲 唐诗东 杜朝龙 钟 海 赵传湖 何国志 杨仕维 聂金升(排名不分先后)


前 言

中央和国务院对脱贫攻坚工作十分重视,并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2015年6月,习总书记来贵州专门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求全省上下 “要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坚决打赢扶贫开发这场攻坚战”。为此,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久久为功的劲头,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以决战决胜的雄心,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根据贵州省发改委和贵州省扶贫办《关于编制县级“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黔发改地区〔2016〕870号)编制本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本《规划》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坚定不移推进扶贫开发第一民生工程,瞄准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以同步小康统揽扶贫开发工作全局,把我县全面融入全省脱贫攻坚领域。《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深入推动我县贫困地区摆脱贫困,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最终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基本情况第一节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全县3个街道12个镇,涉119个行政村,总人口49.5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3.23万人。境内有苗族、仡佬族、土家族等近十种世居少数民族。规划内容包括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本生活条件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特色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扶贫机制和政策创新等。

第二节 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湄潭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东邻余庆县,西连遵义县,南毗瓮安县,北接凤冈县。距历史名城遵义58.65公里,省会贵阳209公里,重庆市284公里。杭瑞高速、道安高速穿境而过,是黔北东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

地质地貌。湄潭县位于川黔南北向构造带、北北东向构造带和北东向构造带的交汇地带。县内以丘陵为主,地域呈南北狭长地带。东西宽25.5公里,南北长96.5公里,最高海拔1562米,最低海拔461米。

气候状况。全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4.9℃,平均降雨量1141mm,年无霜期284天,年日照时数1163小时,为全国太阳辐射最低的地区之一。

土地状况。全县耕地面积46万亩,其中稻田28万亩,旱作土18万亩,人均耕地约0.95亩。

水系状况。县内水系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有干流(乌江)1条,一级支流4条,二级支流9条,三级支流13条,四级支流5条。河流总长513.3公里。

生物资源。全县共有用材乔木30科60种;木本林木2科4种;经济林木9科16种;水果林木4科14种;竹类12种;木本花5科10种;主要灌木23科47种;主要藤木植物10科14种;古老原始树种1科1种;厥类植物6种;主要草本及其它植物33科82种。

旅游资源。湄潭山清水秀,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物产富饶,素有“烟县、酒乡、茶城、粮仓”的美誉,是久负胜名的“黔北小江南”,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绿色生态茶乡,也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

主要的风景名胜区有:国家2554工程保护单位“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址”,省级风景名胜区“湄江山水画廊”、“十里桃花江风景区”,全国最大的连片茶园“中国西部茶海”,国家AAAA级景区“天下第一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核桃坝—龙凤风情茶庄”,国内最大的天生桥群和喀斯特博览园“百面水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琴洲―三道河风景区、仙谷山风景区、水上画廊风景区、湄江湖―茶海风景区、县城自然人文景群六大景区。其中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180平方公里,近全县国土面积的10%。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科教之旅、红色之旅正蓬勃发展。

第三节 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状况。十二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达77.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0340元,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7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71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6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2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13元。

社会事业发展状况。全县3个街道12个镇,总人口49.5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3.23万人,占总人口的87.23%;适龄儿童入学率99.67%,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9年义务教育毛入学率100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2%;在各项扶贫工作的扶助下,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卫生医疗设施有所改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强。每千人拥有卫计人员3人,拥有病床4.6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序推进,参合率达98.6%,受益率达100%;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 233493人,参保率95%。

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十项重点项目规划投入项目资金199.2亿元,共计完成159.52亿元,占规划投入资金的 80 %。

一、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完成杭瑞高速湄潭段建设,结束了无高速公路的历史,开工建设道安高速,境内高速公路里程达(含在建)113.64公里;完成326国道改造工程;完成204省道、360县道改造17公里;以打造“发展路、致富路、小康路”为目标,完成全县118个行政村通村公路建设350余公里;乌江沿江渡码头工程一期建成投用,陆水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2、水利:五年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万亩,农业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65亩以上;完成铜鼓井、高岩等8座病险水库治理和4处烟水配套工程,开工建设茅石灌区和关坎脚水库,启动实施湄江水库加高增容工程;前期工作完成县城应急供水管网安装32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18余万人;完成中小河流域治理21余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

3、电力:五年累计新建和改造变电站10座,架设和改造10千伏线路500余公里、低压线路3300余公里、配变1000余台;全面完成小康电“户表改造”工程建设。

4、信息化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03亿元, 占规划投入资金的72.42%。乡镇集镇、村通信项目建设963公里,投资7583.48万元。通信基站建设78个,投资8766.58万元。实现移动4G 信号镇镇通,与遵义、贵阳、安顺同步实现通讯同城化,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要素保障全面提升,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危房改造:完成投资1.14亿元,占规划投入资金的6.5%。完成危房改造6500户。

2、特色产业增收:完成投资4.91亿元,占规划投入资金的14.76%。其中:核桃4.3万元亩,投资1230万元。果用茶园4.6万亩,投资500万元。生态茶园改造8.17万亩,投资9790万元。辣椒基地建设14.63万亩,投资1530万元。魔芋基地建设6500亩,投资2440万元。高山蔬菜生产基地建设17.53万亩,投资1106万元。优质烟草基地建设7.5万亩,投资16382.89万元。楠竹基地建设0.34万亩,投资302万元。药材基地建设1万亩,投资658万元。花卉苗木示范园建设0.2万亩,投资1000万元。茶青市场建设50.2亩,投资922.1万元。茶树花精油加工项目已动工,投资3000万元。

3、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完成投资3.5亿元, 占规划投入资金的 15 %;

三、社会事业发展

1、教育:投资2.5亿元完成求是高中整体迁建。片区内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1%,小学义务教育辍学率低于0.06%,初中义务教育辍学率低于1.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职业教育就业率达到97%。义务教育普及程度逐年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7%、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2.1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部消除D级危房,顺利完成求高迁建和浙大五小新建,组建求是教育集团,实现分离分级办学;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中考录取率达到95.45%,高考录取率达到95.53%;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完成职业高中新校迁建;学前教育、民办教育、特殊教育协调发展,全县公民办幼儿园发展到72所,合格民办学校55所。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获得“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攻关等省、市项目76个,申报专利540件,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排全省第一。

2、培训和就业:完成统筹城乡培训1312人,完成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4119人,完成投资105万元。 “雨露计划”培训14320人,投资298.5万元。

3、卫生:完成县医院整体搬迁。新农合住院实际补偿比达到55%,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11人,继续实施中心乡镇卫生院达标建设工程3所,完成投资1767.63万元。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总人口控制在51万人以内,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0.4‰、6.5‰、3.9‰。县人民医院顺利迁建并成功创建省级二甲、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建国家二甲医院通过评审。全县拥有医疗卫生单位406家,形成了县、镇、社区、村医疗服务网络。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

4、计生:完成计生、卫生整合。计划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9‰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6.2%,新、扩建村级计划生育服务室2个,完成投资20万元。

5、保障:城乡 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3180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10%以上。

6.文化:建成文化馆、图书馆、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对浙大西迁历史博物馆等国家重点文物进行全面修缮;建成文化广场35个,农家书屋120个,成立文艺类社团组织20余个;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文物249处;“湄潭翠芽、遵义红茶、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湄潭傩戏”被省政府列入贵州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立了县自行车、钓鱼、武术等16个单项体育协会,举办全县性体育运动会100余场,开展文化体育下乡活动80余次;累计安装广播电视“村村通”3.15万座,“户户通”2.77万座;放映农村公益电影6000余场,覆盖率98%。

四、产业发展

新建成湄潭县现代高效茶业示范园区、湄潭县优质稻示范园区和精品水果示范园区;新建和改造茶园16万亩,新建油茶园1.73万亩;新建核桃园4.4万亩;新建精品水果园5万亩;巩固辣椒面积14万亩,蔬菜12万亩。

五、生态环境和生态移民

五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3.7万亩,完成石漠化治理143平方公里,全县林地总面积达16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1.8%;百面水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湄江湖国家湿地公园申报成功。大力推进县城、郊区、公路、水系等大型绿化工程项目,形成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景观。大力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取缔县城区路边夜市,建成规范的夜市小区3处,持续实施城区道路白改黑和人行道青石板铺装,增设垃圾箱、公厕等环卫设施,严格施工工地现场管理,防止扬尘和噪声污染;加强城乡污水治理,集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2%。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95%。严格环保执法,促进节能减排,关闭了四方水泥厂、华峰水泥厂等一批落后产能企业,成功创建贵州省首个国家生态县和“贵州省绿化模范县”。

六、存在问题

一是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全县贫困镇5个,其中一类2个(高台、西河),二类2个(复兴、抄乐),三类1个(鱼泉)。2015年末年人均纯收入低于3028元(2010年不变价2300元)的贫困人口27600人,贫困发生率6.38%。

二是基础设施条件差,市场体系不完善。县城公路网等级不高,通达程度低,通行能力弱,乡村公路、产业路农机等投入不足;110千伏电网电源点单一,高压电网供电能力不足,供电质量有待提高;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仍不能保障农村经济稳定发展需要,病险水库需进一步加强治理,部分地区农村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仍较困难;受环境、生态条件制约,全县仍有缺乏生存发展条件的边远分散村的4727人仍需搬迁;县内仓储、包装、运输等基础条件差,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和房地产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产品要素交换和对外开放程度低,物流成本高。

三是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严重。全县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充分,山高坡陡,虽然森林覆盖率达到62%,但总体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旱涝灾害并存,泥石流、风灾、雨雪冰冻灾害,水土流失频繁发生。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较重,土壤贫瘠。

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农村人口基数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小,民政救济水平较低,保障能力不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不高;教育投入保障休系不尽完善,综合改革推进仍有不少问题。文化卫生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单一,农村医疗人才缺乏,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五是因灾、因病致贫返贫现象长期存在。由于贫困地区多在边沿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山高谷深,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遇到干旱、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就返贫。看病难、看病贵,生病就返贫。这些现象将长期存在。

七、应对措施

一是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片区发展为扶贫攻坚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有效提高扶贫攻坚整体工作水平,使全县各族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共享发展和改革成果;通过扶贫攻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和加快片区发展。

二是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作为推动区域发展与扶贫的强大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三是立足产业优势,推进攻坚进程。一要牢牢抓住茶产业这条主导线,抓质量安全,抓精深加工,抓品牌战略。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二要重视扶贫龙头企业培育。围绕优势产业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努力解决我县扶贫龙头企业规模小、层次低、带动作用不强的问题。同时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专业协会发展,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组织化程度。三要继续把大幅提高贫困人口收入作为扶贫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妥善处理好直接增收与间接增收、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展产业与基础设施、经济发展与公益事业完善的关系,把有限的投入放到直接促进贫困人口增收的项目上,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第四节 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十三五”期间决战决胜扶贫攻坚面临五大机遇:

1、 全国经济发展形势趋好。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率预计是7.1%左右。这说明国家财政收入蒸蒸日上,扶贫开发投入有良好保障,将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扶贫攻坚工作。

2、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通过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增长动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有助于破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3、开放型经济体系全新构建。“十三五”时期是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有利于形成构建区域全方位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促进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4、 城镇化战略快速推进。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推动 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发布,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

5、 区域协调发展成为经济工作重点。“十三五”期间,区域协调发展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始终是影响区域发展的制约因素。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经济工作重点。

6、中央、省、市高度重视脱贫攻坚 。2015年11月27日,中央召开了扶贫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省委省政府于2015年10月16日作出了《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同时印发了《关于关于扶持生产和就业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等十项政策举措,并于10月18日召开全省扶贫工作会议,专门安排部署了扶贫攻坚工作。市县也相继召开了扶贫攻坚专题会议,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的实施意见。

二、“十三五”面临的挑战

“十三五”期间,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主要有四大挑战。

1、 全球经济再平衡倒逼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虽然全球经济在复苏,但主要经济体和地区之间存在重要差异,全球经济增长不均衡,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会明显地放缓。

“十三五”时期,在持续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的不平等以及金融发展等挑战。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面临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挑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不畏艰难地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 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

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峰值的到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面临拐点。近年来各地“用工荒”已渐成常态,劳动力无限供给、依靠“人口红利”带动经济增长的时代结束了。目前,我国的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占世界老龄人口总数的1/5;而且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增速在人口大国发展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现象。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阻碍,也是区域发展中地方财政的一个巨大负担。

3、 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在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主要依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

4、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逐渐凸显。在城镇化过程中,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正在被破除,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在贫困地区却在强化,成了突出的二元结构矛盾。外来人口不断增多,这是由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差距造成的。消除城市二元结构,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也是当前扶贫攻坚面临的新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为指针,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和集中连片开发紧密结合。深刻领会扶贫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努力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深刻领会发展是最大扶贫的思想,扭住贫困落后主要矛盾,围绕加快发展根本任务。奋力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深刻领会精准扶贫的思想,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真扶贫、扶真贫,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深刻领会内生性扶贫的思想,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刻领会创新扶贫的思想,完善扶贫攻坚政策体系,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深刻领会科学扶贫的思想,把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与提高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加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建设结合起来,推动贫困地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深刻领会扶贫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思想,把扶贫开发作为 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抓手。

坚定不移地推进“五个一批”脱贫攻坚工作,坚定不移地突出扶产业、强基础、提素质、优保障、惠民生、抓改革、促开放、创机制、探路子的扶贫工作主线,以同步小康统揽扶贫开发工作;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相结合,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扶贫新格局,全面完成“十三五”扶贫攻坚规划任务。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把发展作为扶贫的根本。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深入实施主基调主战略,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因地制宜找准主攻方向,选择发展产业,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发展群众主体作用。扶贫先扶志,即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有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增强信心决心,大力弘扬“弱鸟先飞”意识、“滴水穿石”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着力摆脱意志和思路贫困,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精准扶贫、分类指导。深入落实“六个精准”,因人因地施策,对贫困人口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细化配置,对贫困农户实行精准化扶持,实现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健全完善产业扶贫、劳务输出、易地搬迁、教育培训、社会保障、资产收益扶贫等各项措施。提高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坚持推进扶贫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完善贫困对象识别、扶贫考核评价、扶贫资源整合配置、扶贫项目实施、贫困县约束退出、扶贫工作督查推进等制度机制,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粗放式”“被动式”“分散式”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转变,不断提升扶贫开发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凝聚扶贫开发合力。发挥政府在扶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扎实开展对口帮扶、集团帮扶、驻村帮扶、社会帮扶,吸引各种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配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政府 、市场、社会协力攻坚的工作机制。

第三节 总体目标

以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为根本目标,强力推进贵州省“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遵义市“35669”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和湄潭县全力实施“33661”脱贫攻坚计划,即决战3年时间、实现3万人脱贫,实施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完成“六个小康建设”任务,2017年实现贫困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0元以上。2016年全县减少贫困人口13100 人,实现19个贫困村出列,复兴镇实现“减贫摘帽”。2017年减少贫困人口14500人,全面完成5个贫困镇“减贫摘帽”工作,全面实现6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到2020年,补齐脱贫指标和小康指标的差距,全县建档立卡脱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着力抓好10项重点工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各项指标超过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一是小康路, 2020年全县所有建制村(包括原小村)通沥青、水泥路和通班车。二是小康水,到2020年全县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三是小康电,到2020年全县完成农网改造优化,提高用电质量。四是危房改造工作,到2020年全县完成存量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解决贫困农户住房安全问题。五是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到2020年贫困地区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六是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到2020年扶持2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七是教育扶贫工作,到2020年全县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础教育办学质量有较大提升,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培训就业衔接更加紧密。八是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到2020年贫困地区群众获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九是文化建设工作,到2020年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十是贫困村信息化工作,到2020年自然村全面实现通宽带。

贫困人口主要指标

指标

2015年

2020年

属性

责任单位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万人)

2.77

消除

约束性

县扶贫办

建档立卡贫困村

(万个)

0.0045

消除

约束性

县扶贫办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万人)

-

0.5968

约束性

县移民局

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0113

≥16066

预期性

县统计局

贫困地区农村集中供水率(%)

100

100

约束性

县水务局

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率(%)

25

100

约束性

县住建局

义务教育巩固率(%)

98

99

预期性

县教育局

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率(%)

10.38

基本消除

预期性

县扶贫办

建档立卡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万元)

0

≥5

预期性

县扶贫办

第三章 规划主要内容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定不移推进脱贫攻坚第一民生工程,坚定不移突出扶产业、强基础、提素质、优保障、抓改革、促开放、创机制的扶贫工作主线,瞄准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以同步小康统揽扶贫开发工作,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和基础设施“六个小康建设”,强力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粗放式”、“被动式”、“分散式”扶贫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扶贫转变。坚持“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创新脱贫思路。以贫困镇、贫困村组为重点,依据自然地理条件、致贫因素和产业发展重点,认真谋划了1387个项目,规划总投资*******万元,项目的实施必将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节 产业扶贫

树立扶产业就是扶根本、促就业就是促增收的理念,深入推进产业化扶贫,着力促进贫困人口创业就业。从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业协作,完善配套分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产业布局向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和支柱产业。增强县域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一、 种植业

规划项目143个,规划总投资102182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1、新建茶园36333亩,改造茶园115210亩;2、茶园套作油茶90000亩;3、优质水稻9262亩;4、种植精品水果(梨、李、桃、猕猴桃、葡萄、红肉蜜柚)113724.2亩;5、发展生态绿色蔬菜10288亩;6、花卉苗木2500亩;7、种植黄柏、玄参等中药材32640亩。

项目覆盖3个街道12个镇118个村。

项目实施后年预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200元,带动18000人脱贫。

二、 养殖业

规划项目42个,规划总投资182837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1、养猪60万头;2、养牛1640头;3、养羊3500只;4、养兔5000只;5、养鸡67000只、鸭10000只、鹅36000只;6、青田鱼9723亩;7、特种养殖:养香猪5000头,豪猪养殖3500只。

项目覆盖12个镇,实施后预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100元以上,带动12080人脱贫。

三、 加工业

规划项目21个,规划总投资23073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1、建设茶叶加工厂6个;2、粮油加工1个;3、有机肥加工厂3个;4、特色食品加工厂3个。

项目覆盖3个镇 31个村组。

项目实施后预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200元,带动1300人脱贫。

四、乡村旅游业

规划项目37个,规划总投资329195万元。规划乡村酒店9家,旅游景点建设28处,农家乐47处。

项目覆盖3个街道12个镇120890人。

项目实施后预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680元,带动10284人脱贫。

五、电子商务

规划项目79个,规划总投资300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1、电商网点75;2、物流配送中心3个;3、系统建设1个。

项目覆盖3个街道12个镇80000人。

项目实施后预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50元,带动1000人脱贫。

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规划项目12个,规划总投资6425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就业、创业培训8500人;雨露计划、教育精准培训2740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000人次。

项目实施后能促进转移就业、创业44950人,带动25500人脱贫。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协调推进的原则,统筹全县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连通内外、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先决条件,深入实施“六个小康”行动计划,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制约。

一、 小康路

规划项目63个,规划总投资380599万元。道路总长2220km。 项目覆盖全县3个街道12个镇118个村1005个组, 217700人受益。

二、小康水

规划项目276个,规划总投资225199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水库建设11座,河道治理31条,维修改造排涝渠14条,山塘整治60座,新建及改造渠道323.35km,新建及改造人饮工程49处,维修拦河堰2座,新建生态水体1处,湿地建设2处,电提站4处。

项目覆盖44697人,项目实施后预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500元,带动4400人脱贫。

三、小康电

规划项目64个,规划投资7026.8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改造10kV线路219.7公里,新建/改造配变273台,容量32320kVA,新增无功补偿8940千乏,新建/改造低压线路313.79公里。

项目覆盖64个村367个组,22293人受益。

四、小康讯

规划项目18个,规划投资11550万元。全覆盖网络:新建杆路光缆1507公里、基站建设15个。

项目覆盖7个村,项目实施后32000人受益。

五、小康房

规划项目2个,投资14628万元,建设800户(每年200户)160000㎡(每年40000㎡),解决2065户农村贫困户、困难户危房整治。 项目覆盖全县3个街道12个镇,解决1610人的住房问题。

六、小康寨

规划项目331个,规划投资88443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通组路1606公里,联户路360米、路灯11268盏,垃圾收集处理120处,垃圾桶及垃圾箱586个,庭院硬化8059户,三改三治4710户,、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饮用水源保护项目22处、文化活动场所及停车场193485平方米,体育建设器材113套,公厕84间。

项目覆盖102村426组,项目实施后可使31183人受益。

第三节 易地扶贫搬迁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抢抓中央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历史机遇,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全省扶贫开发大会重大决策部署,以脱贫致富和改善民生为目标,以就业和增收为核心,以改变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为主线,以贫困程度深的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攻方向,加大“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贫困人口搬迁力度,完善后续扶持政策,将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强化搬迁成效监督考核,围绕“建房、搬迁、就业、保障、配套、退出”六个关键环节,周密组织、精心实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规划项目14个,规划总投资46662万元。拟建住房1974套,面积173250平方米及水、电、路、讯等配套基础设施。 项目覆盖2个街道12镇77村323组,搬迁7777人,项目实施后直接带动6108人脱贫。

第四节 生态建设扶贫

湄潭县地处长江流域一级支流乌江边上,生态区位极其重要,生态环境由于历史的原因已极其脆弱,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污治污措施,科学合理规划生态保护区,重点加强远山、大山等生态极端脆弱地区的治理,加快生态功能修复。积极探索以生态补偿方式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就地转化为生态保护工人。

一、环境治理

规划项目64个,规划总投资21367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桃花江排污系统工程、堡洞坝、关子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5立方地埋式垃圾桶217个;种植银杏、柳杉等23450亩 。

项目覆盖35个村,实施后可使16000人直接受益。

二、基本农田整治

规划项目4个,规划总投资4250 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机耕道、生产生产便道、土地平整、水利设施及土地整治4057亩。

项目覆盖4858人,项目实施后预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600元,可带动2165人脱贫。

三、新能源

规划沼气池建设4个400m3,规划投资480万元。可使1250人受益。

四、生态公益性岗位及公益林补偿

规划项目2个,规划投资4142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1、892户转为护林员;2、每年实施公益林补偿119.58万亩。

项目实施后,能解决892户的生产生活问题。公益林补偿能覆盖107个村15633人,能使受益贫困人口人均增收75元。

第五节 健康脱贫

统筹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均衡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为依据,积极推进教育医疗扶贫。把教育作为“拔穷根”的治本之策,让贫困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让贫困学子安心就学,不让一户脱贫户因学返贫,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构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求助“三重医疗保障”,维护贫困人口健康权益,提高贫困人口健康素质,有效遏制和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一、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十三五”期间,规划23个村级卫生室及配套设施建设,规划投资460万元 。项目实施后能解决7280人就近就医问题。

二、加大医疗扶贫力度

“十三五”期间,规划医疗扶贫11005人,规划投资550.25万元。项目实施后,能直接让11005人摆脱贫困。

第六节 教育脱贫

统筹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均衡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集中实施一批民生工程,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 不断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统筹发展湄潭学前、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和特殊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合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协调、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局面。

一、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一)学前(幼儿园)教育建设。计划“十三五”期投入10680万元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33所。

(二)普通高中学校建设。计划“十三五”期投入19461万元建设湄潭求是高级中学、湄江高级中学和湄潭中学。

(三)农村中小学建设。计划“十三五”期投入86866万元建设城乡中小学,主要用于解决生均占地不足,新建和改扩建教室、办公室、教学辅助用房、食堂、学生宿舍、厕所、运动场、校门、围墙等基础设施建设。购置图书、实验仪器、电脑、音体美器材、学生课桌凳、学生用床等设施设备。改善办学环境,绿化、美化校园。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十三五”期计划投入3750万元新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办学。投入3390万元开展教师继续培训达1万人次以上。

二、实施精准扶贫学生资助

在落实好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高中阶段国家助学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资助。“十三五”期间,计划精准扶贫资助高中学生6713人,1785.658万元,资助中职学生1316人,250.04万元,省内个大学生9475人,4576.425万元。

三、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十三五”期间计划投入47088万元扩建湄潭县中等职业学校,建成湄潭县茶学院。投入900万元用于新增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老师。

第七节 社会保障兜底

加强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衔接,发挥社会社会救助制度救急难、篼底线功能,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有效保障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将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人口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整合扶贫与民政的工作力量,建立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信息共享平台,加强贫困人口经济状况核查,对符合条件的做到应保尽保。依据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信息,全县在“十三五”期间每年拟兜底脱贫14173人 ,共计需要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9675万元,可使14173人直接受益。

第四章 改革创新

以湄潭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改革试验试点工作为契机,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把创新机制体制作为加快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努力构建有利于协作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长效体制机制。

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

一、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切实贯彻落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方针政策,用好省市下放权力,强化监督管理和服务职能。进一步理顺职责关系,优化和规范组织结构,切实做好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和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工作程序,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程序,推行行政问责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综合考核评价绩效管理制度。着力提高行政效能,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公开透明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行业和领域的准入标准、优惠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扶持扶贫龙头企业的体制机制,大力支持龙头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健全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强化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完善地方预算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鼓励金融体制机制和产品的创新,积极发展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积极引导地方支柱产业健康发展。

三、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探索统筹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路径和办法,逐步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实行统一身份管理,为城镇化建设、工业化建设提供户籍管理的政策支撑。探索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有序引导具备条件的农民工自愿转户进城,并落实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配套政策,确保转户居民真正享受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鼓励支持城镇人口在享有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下进入农村居家、创业。

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盘活土地资源,促进城镇化、新农村、农业现代化三项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和农村房屋的产权明晰和颁证工作,加大土地流转平台建设,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探索维护农民的土地租金收益和股份分红收益权利的长效机制。开展农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抵押融资试点,完善农村各项产权融资抵押的配套政策,破解农村投融资瓶颈。增大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力度,稳步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建立通过市场机制保障自愿退地农民得到公平合理补偿的具体途径,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合法权益,完善和保障农民对土地的用益物权。科学规划,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相匹配的土地综合整理方案,创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模式,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扶贫攻坚功能。

第二节 扶贫机制创新

一、建立合力攻坚大扶贫工作机制

提高社会扶贫水平,以实施集团帮扶为抓手,推进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部门在扶贫开发中的职能作用,搭建协作平台,构建“党政主导、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入、综合治理”的“大扶贫”格局。

结合湄潭县地方实际和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引导各级财政扶贫资金、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大力向生态农业产业、绿色工业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等领域投入。调动湄潭县各级人民政府和农户的投入积极性。结合土地利用制度创新、林权制度改革和旅游业等产业发展,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和财政政策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扶贫投入的稳定来源,从而达到减贫增收的良好局面。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切实建立扶贫财政投入随经济发展而增长的稳定增长机制。动员企业、农民、社会其他力量千方百计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加大信贷扶贫力度,增加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用于贫困地区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加大小额贷款发放力度,积极稳妥推进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争取各行业部门加大资金筹集力度,将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向贫困人口集中地延伸。鼓励在贫困地区开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新型农业保险试点。

支持地方性金融企业发展。支持湄潭农村合作银行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农村商业银行;支持在湄潭设立村镇银行,培育2到3家小额贷款公司,成立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3到4家融资性担保机构。鼓励保险机构设立基层服务网点,创新险种和服务机构,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和小额扶贫保险。

二、改进扶贫考核机制

利用好考核这个指挥棒,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各级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从主要考核GDP转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指标,促进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切实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

三、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切实摸清谁是贫困人口、贫困程度如何、为何贫困、怎样脱贫、谁来帮扶,然后逐户建档立卡,因户施策,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粗放式”、“被动式”、“分散式”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转变。

四、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

发挥驻村帮扶干部牵线搭桥、引资引智、参与管理等作用,把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稀缺资源输送进去,增强贫困村的发展活力和动力。把驻村帮扶的成效和扶贫单位、驻村干部的政绩考核结合起来,建立激励机制,落实保障措施,实现驻村帮扶工作长期化、制度化。

六、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

简化资金拨付流程,以脱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把资金分配与工作考核、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探索以奖代补等竞争性分配办法。向社会公示扶贫项目,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监督,让公共资金在阳光下运行。依法严管扶贫资金,对贪污侵占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

第五章 组织实施

加强规划管理和监测评估,建立健全实施保障机制。做到责任明确,关系顺畅,协作良好,合力推进。

第一节 组织协调

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在上级脱贫攻坚领导机构的指导、协调和监督下,建立健全湄潭县脱贫攻坚领导机构,成立以县人民政府县长为组长,县政府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县级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在县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团结协作,结合县情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确保顺利完成脱贫攻坚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落实行业部门分工。县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和具体任务,合力推进规划实施。各行业部门要在上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积极落实政策,抓好项目实施。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协调配合、有序推进。

加强基层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推进村务公开。鼓励机关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规划目标责任制,对乡(镇)政府和县有关行业部门开展绩效考核。县级组织、人事和扶贫开发等有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将规划实施工作纳入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

第二节 规划管理

本规划已和省、市、县级“十三五”规划、县交通、水利、科教文卫等行业规划相衔接,在2016—2020年规划建设期间,我县的脱贫攻坚工作要在上级脱贫领导机构的正确领导下,把各行业规划的内容与全省脱贫攻坚战略有机衔接,严格执行规划。涉及到跨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严格按上级部门的要求执行。

第三节 监测评估

在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统一指挥下,认真搞好脱贫攻坚工作的监测评估。在实施过程中,积极对项目实施进度和效益进行跟踪监测,认真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使用多种来源的数据

监测人员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三角互证,即监测人员对不同来源的数据、对不同调查者所搜集到的数据、对按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多方印证,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二、建立规划监测信息系统,开展规划实施监测

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记录成文字,建立数据库。数据库包括监测人员的笔记、文件,基于调查形成的表格材料、档案数据,以及在监测中出现的问题的关系所做的叙述等,该叙述是撰写监测报告的基础,是后续分析的基础。监测结果用作规划中期调整和绩效考核的依据。

三、建立信息链

在规划实施初期阶段直到规划实施情况的终期评估工作,监测人员能够从最初的监测问题,跟随着相关资料的引导,一直追踪到最后的结论,反之亦然。

并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提出规划调整意见。在规划实施期满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终期评估工作。

附件:

湄潭2016-2020年脱贫攻坚项目情况表

********133*****221550.xls" target="_blank" title="汇总“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项目表.xls">汇总“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项目表.xls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规划编制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