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至遂宁高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
中江至遂宁高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
中江至遂宁高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
受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委托,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负责中江至遂宁高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的有关规定,现向社会各界公告如下内容:
(一)建设项目概况
中江至遂宁高速公路是四川省规划建设的“16.8.8”网中的18条联络线之一绵阳至遂宁(绵阳-中江-遂宁)中的后半部分,它连接了京昆(G5)、沪蓉(G42)和成渝环线(G93)三条国家高速公路。对进一步改善区域交通状况,提高公路运输能力,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区域高速公路路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路线起于中江县玉兴镇,采用枢纽互通式立交与成都三绕相接,路线向东至永安镇后折向东南,至鲁班水库以南进入绵阳市三台县,向东经观桥镇南、景福镇南、双乐乡南进入遂宁市射洪县陈古镇,折向东南经万林乡、沱牌镇至大英县回马镇,为本项目终点,接遂回高速公路。路线主线全长83.528km公里,总投资估算为89.853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1.076亿元。
主要控制点为:中江县,三台县观桥镇、景福镇,射洪县陈古镇、万林乡,大英县回马镇。
(二)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概述
本项目施工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施工对水土流失及公路沿线声环境的影响。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前提下,工程施工期将新增水土流失;施工阶段的主要噪声来自于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辐射的噪声,对公路沿线敏感点的声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公路施工对地方交通将形成一定的干扰。
工程营运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为公路车辆交通对项目穿越居民点声环境的不利影响,运输车辆的汽车尾气排放对道路沿线环境空气污染影响轻微。另外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改善项目影响地区的交通状况,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节约了运输成本。
(三)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要点
针对本工程施工对工程区造成的不利影响,分别对水土流失、陆生生态、声环境、水环境、环境空气、对外交通及其它环境影响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对不利环境影响可起到有效的减免和控制作用。
对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粉尘等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如通过合理布置施工场地,调整施工及物料运输时间,减轻对公路沿线声环境敏感点的影响;施工期洒水降尘,减轻对环境空气的不利影响;与地方交管部门配合,加强交通管理以减轻对现有公路交通的干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环境保护意识;采取工程和植物措施治理新增水土流失。营运期在沿线两侧设置禁鸣标志等降低公路交通噪声对沿线居民声环境敏感点的不利影响。制定了环境监测计划及环境管理和监理制度。在确保各项环保措施实施的前提下,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免工程兴建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将环境损失减低到最低的程度。
(四)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要点
中江至遂宁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评价结论客观反映了交通项目施工期及营运期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得出了从环境保护角度本项目可行的结论。
(五)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方式和期限
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方式:
①公众可在当地人民政府网直接查阅;
②公众也可向建设单位和报告书编制单位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索取补充信息。
具体联系方式如下:
建设单位:四川省交通运输厅
联系人:张女士联系电话:***-********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
评价项目负责人:陈先生联系电话:***-******** 地址:成都市市太升北路35号
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期限:自公示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即2018年7月31日至2018年8月13日。
(六)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是项目直接影响区。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为公众对本工程建设的态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建议。
(七)征求公众意见的具体形式
网络公示和问卷调查。另外公众亦可直接通过上述联系方式向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提出意见。
(八)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2018年7月31日至2018年8月13日。
中江至遂宁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1.工程概况中江至遂宁高速公路是四川省规划建设的“16.8.8”网中的18条联络线之一绵阳至遂宁(绵阳-中江-遂宁)中的后半部分,它连接了京昆(G5)、沪蓉(G42)和成渝环线(G93)三条国家高速公路。对进一步改善区域交通状况,提高公路运输能力,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区域高速公路路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路线起于中江县玉兴镇,采用枢纽互通式立交与成都三绕相接,路线向东至永安镇后折向东南,至鲁班水库以南进入绵阳市三台县,向东经观桥镇南、景福镇南、双乐乡南进入遂宁市射洪县陈古镇,折向东南经万林乡、沱牌镇至大英县回马镇,为本项目终点,接遂回高速公路。路线主线全长83.528km公里,总投资估算为89.853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1.076亿元。主要控制点为:中江县,三台县观桥镇、景福镇,射洪县陈古镇、万林乡,大英县回马镇。2.重要环境要素分析1、根据本项目施工图拟定的路线方案,在综合考虑工程规模、地质条件、社会经济、路网规划、城镇规划、工程占地、拆迁安置、水土流失以及路线对声、大气、水、生态环境等的影响,本报告书认为工可推荐方案合理可行。
2、生态敏感区域
本项目不涉及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等特殊生态敏感区域。本项目的建设与当地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等不冲突,项目所在地区人民政府总体上同意推荐的路线方案。
3、城市规划
本项目推荐路线方案符合中江县、三台县、射洪县、大英县等相关市县总体规划和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4、重大基础设施
本项目与所在地区现有重大基础设施干扰较小,能够保证现有电力、水利、交通、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施工期间,对沿线部分国省干道存在一定的交通干扰。
3.社会环境本项目是四川省规划建设的“16.8.8”网中的18条联络线之一绵阳至遂宁(绵阳-中江-遂宁)中的后半部分,它连接了京昆(G5)、沪蓉(G42)和成渝环线(G93)三条国家高速公路。对进一步改善区域交通状况,提高公路运输能力,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区域高速公路路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生态环境1、生态环境现状
根据《四川植被》植被区划图,工程评价区的植被区划属于:川东盆地及西南山地常绿阔叶林地带,川东盆地偏湿性常绿阔叶林亚带,盆地底部丘陵低山植被地区,川中方山丘陵植被小区。
经过野外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本工程线路所经路段两侧300m以内区域,共有维管植物约64科151种。其中,蕨类植物6科9种,裸子植物3科3种,被子植物55科139种。种子植物共计58科142种,分别占四川种子植物总科数的27.59%、总种数的1.63%;占中国种子植物总科数的17.25%、总种数的0.46%。
通过实地调查,并咨询中江县、三台县、射洪县、大英县林业部门,本项目评价范围内未发现野生珍稀保护植物和古树名木分布。
项目永久占地涉及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实施范围,工程建设将占用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约33.45公顷,所占用的生态公益林类型主要为柏木林、马尾松林和竹林等,由于区域受人为干扰较大,导致生境破碎化较严重,造成评价区内生态公益林分布较为零散且面积较小,拟建公路占用的生态公益林主要在中江县、三台县、射洪县境内,并呈全路段均匀分散分布的特点。
根据工可路线方案,经过调查和查询,项目沿线评价范围内没有古树名木分布。
(2)动物
拟建项目评价区内共有陆生脊椎动物约21目85科132种,无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8种:大灵猫、林麝、鸢、雀鹰、凤头麦鸡、斑头鸺鶹、长耳鸮、短耳鸮,有四川省省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董鸡、鹰鹃、普通夜鹰。由于评价区主要由聚落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构成,人类活动频繁,评价区的陆生脊椎动物以鸟类居多,占总种数的69.49%,且农田鸟类和水鸟数量较多;兽类、两栖类、爬行类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均很少,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
由于评价区主要由农田生态系统构成,森林生态系统呈带状或斑块状镶嵌其中,该区域人类活动相对较频繁,因此评价区内兽类动物种类和数量较少,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调查表明,评价区内兽类共约有6目11科23种,主要为中小型兽类广泛分布的物种类别,稀大型兽类,分布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灵猫(Viverra zibetha)、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此外无其它国家保护动物和四川省省级兽类野生重点保护动物分布。
评价区的两栖类动物有1目3科6种,评价区内没有国家级及四川省省级两栖类野生重点保护动物分布。该流域内常见种类有中华蟾蜍、黑斑蛙、沼蛙、饰纹姬蛙等,这些种类分布广,适应性强,在评价范围内广泛分布。
根据资料查阅和现场调查表明,评价区共有爬行类约1目4科11种,其中,以游蛇科种类最多,有7种,占63.64%,无国家保护动物和四川省省级重点保护动物。
评价区鸟类资源较为丰富,共有鸟类约92种,隶属于13目34科,主要为农田鸟类和林鸟,并以雀形目鸟类最多,共84种,占91.3%。评价区无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分布,但有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种四川省省级保护鸟类。
工程不经过大型水系,评价区内水系均为小溪沟、小河沟、水库、堰塘等小水系,野生鱼类种类和数量均很少,多为人工养殖鱼种,均为常见的鲤、鲫、泥鳅、黄鳝、白鲢、花鲢、鲇等鱼类。
(3)区域生态敏感区现状
四川三台水禽及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三台县西南部,北与三台县的黎曙镇、新鲁镇、云同乡、芦溪镇为界,西与德阳市的中江县为界,南与德阳市的中江县及三台县的新生镇、观桥镇、菊河乡为界,东以花园镇、老马乡、里程乡、争胜乡、新德镇、北坝镇、潼川镇、玉林乡、下新乡为界,地理坐标为东经 104o42′至 105o03′05",北纬 30°50′55〞至 31°15′50〞之间。保护区范围包括:金石、前锋、刘营、西平、建平、灵兴、乐安、进都、凯河、上新、万安、古井、幸福、鲁班、下新乡(村)十四个乡镇一个村。面积 638.289平方公里。
四川三台水禽及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的性质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保护区是集珍稀动植物保护、湿地及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生态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为一体的综合性县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三台水禽及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及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水禽及其栖息场所、湿地生态系统以及丰富的物种资源。
本项目经工程选线避开了该自然保护区,项目路线自该保护区南边东西走向经过,与该自然保护区最近距离约100m。
2、生态影响
工程建设必然会破坏地表植被,将影响一定数量的植物物种,导致它们数量减少。但受影响的多数落叶阔叶、灌木、草本类植物在评价范围内分布广泛,生存能力强,自然恢复的速度快。在实施本评价报告的生态保护措施的前提下,评价区的植物多样性基本不会发生变化,在工程完成后损失的植株会得到恢复,不会有植物物种消失。
评价区内的两栖类主要生活在农田、溪流及附近的草丛及灌丛中,施工区与其临近区域的植被、生境相同,它们会迁移到非施工区,对其种群的生存不会造成大的威胁,不会造成它们从该区域内消失。施工影响了水体环境,对其生存环境造成影响,但影响有一定的期限,一旦施工结束,两栖类的生存环境将会逐渐得到恢复。爬行类将由原来的生境转移到远离施工区的相似生境的生活,公路在施工期对其造成一定惊扰,但影响是暂时的。鸟类具有强的迁移能力,无论对食物的寻觅,饮水的获得,公路的修建对它们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在线路附近区域有许多兽类的替代生境,且兽类的活动能力较强,可以比较容易的在评价区周围找到相似生境,施工活动不会对其生存有大的影响。加之这些种的分布范围较广,繁殖力也较强,且均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因此公路工程的施工对其影响也有限。
项目沿线评价范围内没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境集中、成规模分布。
3、主要生态保护措施
要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对路线方案做深入、细致的研究,结合用地情况和占用农田情况进行多方案论证、比选,确定合理的线位方案;在工程量增加不大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能够最大限度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的方案。
工程在进行路基开挖、弃土场、临时施工场所等进场前,应对上述场地的表层有肥力的耕作层土壤集中堆放并进行保护,以便于施工后期的场地绿化和植被恢复。在设计文件中应按上述原则提出或细化表层土剥离、堆存和保护工作,并对施工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要求。在公路边坡绿化和临时场地复耕和恢复林地时,应充分利用剥离的有肥力的表层土壤,避免重新取土。
施工活动开始之前,需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限定施工人员的活动区域,尽量控制施工动土范围,以保持原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通过优化方案,有效降低公路对评价范围内植物、植被、景观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和破坏。
在所有永久建筑完成后,应立即进行裸露区的恢复,包括开挖的坡面、房前屋后等区域。恢复时将根据各地段的实际情况,并综合考虑评价区本身的建设,因地制宜地对各类施工迹地进行绿化恢复,尽量减少工程区内的施工痕迹。施工迹地的绿化恢复过程中将完全采用当地树种、草种。
施工临时设施中除部分临时建筑物和临时道路结合评价区规划予以保留和改建外,其它与工程建设无关的临时设施和道路将全面拆除,对施工临时建筑物及废弃杂物及时清理,整治施工开挖裸露面,再塑施工迹地。植物恢复措施采取就地取材,首先种植当地的适生的、乡土植物物种,改善临时占地的环境,然后让其自然恢复。
为使公路工程的建筑物设计与评价区域的整体自然景观和环境相协调,在互通立交区、服务区、生活区、站场、公路护坡、路基侧面等永久建筑物的设计上,其风格、色彩和材料等要尽量使其与当地环境协调,同时尽量采取有效的绿化和美化措施。
在施工中尽可能地防止燃油泄漏和机械检修、冲洗废水等随意排放;对工程废物进行快速、集中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于施工人员产生的垃圾集中进行收集处理;生活污水利用现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后作为农林灌溉用水,坚决制止粪便和生活污水不加处理,任意排放,特别是往河流中排放;坚持控制污染、杜绝污染、治理污染是保护两栖爬行动物的关键。
对兽类的保护主要是要作好宣传,同时加强施工人员环境和自然保护教育,杜绝一切不利于兽类生存繁衍的活动,特别是破坏兽类生境的活动。
在施工过程中应合理安排工期,加强生态监理,作好渣场、施工场地、施工便道等规划设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动物的阻隔影响。最后,还应处理好施工运输便道、渣场、施工场地、隧道口等建设占地范围内的生态恢复工作,还野生动物一个自然的生态环境。
5.声环境1、本项目,现有噪声源主要是居民生活噪声、社会噪声和现有道路交通噪声。根据现场踏勘,项目主线评价范围内有环境空气及声环境保护目标(居民点)54处;项目连接线评价范围内有环境空气及声环境保护目标(居民点)12处。
2、本项目监测点昼间和夜间噪声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中2类、4a类标准,从现场踏勘和监测资料分析可知,敏感点主要噪声源自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声环境质量良好。
3、公路施工噪声因不同的施工机械影响的范围相差很大,昼夜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标准不同,夜间施工噪声的影响范围比昼间大得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多台施工机械同时在一起作业,此时施工噪声的影响范围比预测值大。施工噪声将对沿线声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昼间主要出现在距施工场地130m的范围内,夜间将出现在距施工场地220 m的范围内。从具体工程构筑物施工场地来说,桥梁施工打桩时影响较远,昼间在130m处才能达标。根据敏感点房屋分布特点,各村庄房屋分布较为分散,昼间施工噪声对临路距离小于100m的住户产生一定干扰和影响。夜间施工影响范围大于昼间,夜间施工噪声对临路200m内的住户存在影响。公路施工噪声是短期污染行为,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对公路沿线噪声敏感点产生影响。
本项目沿线居民区、学校和卫生院等声环境敏感点需根据实际超标情况采取相应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5、对于公路交通噪声超标问题,可采取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有:声屏障、建筑物设置吸隔声设施(隔声窗)、调整建筑物使用功能、环保搬迁、栽植绿化林带等。针对本项目的大气和声环境敏感点,以营运近期和中期预测结果作为控制,营运中期超标的敏感目标即采取措施,对营运远期超标或预测未超标的敏感目标采取跟踪监测措施。
6、规划建设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4a类标准的居民房屋应距离公路中心线50m之外;建设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的居民房屋以及学校医院等特殊声环境保护目标应距离公路中心线100m之外。
6.地表水环境1、主要有项目区地表水较为发育,属于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该区域主要河流有涪江(嘉陵江的支流)、凯江等。项目沿线这些地表水体的功能为过水和灌溉,部分具有饮用水功能,III类水体。
从代表性监测结果可知,地表水监测指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要求。
2、本项目施工期间水环境影响主要有:多座跨河流、冲沟的桥梁在下部结构施工时可能导致钻渣污染河流水质,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污油及露天机械被雨水等冲刷后产生油污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管理不当也会对周围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临河路段进行路基开挖、填筑时若防护不当会有土石进入河流,堆放的建筑材料管理防护不当被雨水冲刷;营运期间的水环境影响主要有:初期雨污水在无防护措施情况污染水体,危化品运输事故污染水体,服务区、停车区、养护工区及收费站等服务设施的生活污水。
3、施工期间驻地采用租用当地民房,利用现有化粪池或干厕处理后用做农肥,影响较小。要对施工期沿河及跨河路段产生的拌和废水和油污水进行单独收集、并设置沉淀池处理后回用;施工期短隧道地下水不丰富,因此发生大量涌水的几率较小,对上部植被生长用水和少数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影响较小,对于隧道施工废水应设置沉淀池处理后回用。
4、对本工程运营期水环境污染主要是沿线服务区、收费站、管理中心、养护中心等服务设施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及路面桥面径流所产生的污水。经过桥面污水收集装置收集、沉淀处理后,拟建公路桥梁路面径流对河流水质影响很小。沿线服务设施所产生的污水中SS、COD、BOD5、石油类均超过排放标准,分别采用改良式化粪池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对产生的污水处理达标后用于农肥及回用绿化。
5、本项目营运期运输危险化学品(主要是石油、焦炭及煤制品、化肥、农药及日用化工品)车辆在所经水域存在发生可能引起水体污染的交通事故的概率较小,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和设置相应的警示、防撞、收集处理设施后,因交通事故而污染桥下水体的情况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7.环境空气1、两处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点位NO2和TSP日均值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要求。
2、施工期的环境空气污染主要是扬尘,即TSP污染,经分析其影响时间较短暂。采用施工现场定期清扫、洒水,合理设置施工场地位置,施工散料运输车辆加盖篷布,料场远离居民点等措施,可以有效减轻TSP污染影响程度。
8.固体废物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自路基铺设时产生的弃渣、弃石,分布在公路沿线两侧,应将其集中收集运至弃渣场妥善堆放并防护;另一部分来自施工区的垃圾,包括废弃的建材、包装材料、生活垃圾等,这些固体废物往往存在于施工场地等临时占地附近,应设置临时的垃圾收集桶,集中收集并及时送往附近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置。
营运期固体废物主要来自管理人员生活垃圾,沿公路呈点状分布,相对于施工期来说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9.水土保持1、根据水利部《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本项目涉及的三台县、射洪县、大英县位于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内(嘉陵江上中游治理区),中江县位于四川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内(嘉陵江上中游治理区)。区域内土壤容许流失量为500t/km2·a。
2、根据水土流失预测结果,本项目建设的新增水土流失量主要来源于路基、互通、管养工程和弃渣场区,故本方案将路基、互通、管养工程和弃渣场区域作为水土流失的重点防治区域。
3、水保方案中采取的水保措施是临时防护措施和永久防护措施的综合体现,是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公路施工期和营运期造成的水土流失,本项目水保方案中采取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从环保角度分析合理可行,行之有效。
4、本项目实施没有重大水土保持制约因素,严格按照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到临时措施、永久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管理措施相匹配,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各项水保措施后,经过水土保持措施治理,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指标能够达到防治目标要求,从水土保持角度来看,本项目建设合理可行。
10.事故风险从预测结果可见,公路全线发生危险品运输风险事故的概率很小,但只要发生危险化学品(主要是石油、焦炭及煤制品、化肥、农药及日用化工品)风险事故,对敏感路域水环境将可能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和设置相应的警示、防撞、收集处理设施后,因交通事故而污染桥梁跨越水体的情况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11.环保投资及经济损益分析工程建设总投资预计89.853亿元,其中直接环保投资约为1.69亿元,占整个项目工程投资的比例为1.88%。拟建公路环保措施的实施每年可得到大量无法估算的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环保投资效益是比较明显的。
12.环境影响结论及建议本项目中江至遂宁高速公路是四川省规划建设的“16.8.8”网中的18条联络线之一绵阳至遂宁(绵阳-中江-遂宁)中的后半部分,它连接了京昆(G5)、沪蓉(G42)和成渝环线(G93)三条国家高速公路。对进一步改善区域交通状况,提高公路运输能力,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区域高速公路路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工程建设单位应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工作,加强施工队伍的环境保护教育,严格管理,文明施工。工程承包商在签定工程承接合同中应有明确的条款,对施工期的污染防治措施的予以承诺并落实。
经环境比选,工可推荐的路线方案是可行且合理的,通过落实工程设计拟定的环境保护方案和本报告书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可使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得到较好的控制,其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对拟建公路沿线公众参与的调查表明,当地政府机构、普通群众、受影响居民拥护该项目建设。
工程监理单位应根据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工程设计文件、工程施工合同及招标文件、工程监理合同及招标文件等编制环境监理方案,并严格按照制订的环境监理方案实施监理工作。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监测工作,落实定期和不定期的环境监测计划。
建议在下阶段设计中进一步进行局部路段的优化方案比选和土石方纵向调运,尽量减少取弃土方量,减小对当地土地占用和拆迁安置的影响;另外深化项目沿线现有居民的分布情况调查,更为准确合理地设置通道位置,更加有效地缓解高速公路封闭带来的交通阻隔影响;对项目桥跨项目所在地敏感地表水体的桥梁进一步开展桥跨方案及施工方式的比选,将桥梁建设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综上所述,中江至遂宁高速公路的建设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合理可行。
<!--EndFragment-->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