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区雄州街道山北村林家店组美丽乡村示范村招标公告
六合区雄州街道山北村林家店组美丽乡村示范村招标公告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六合区雄州街道山北村林家店组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
建设单位(盖章):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政府雄州街道办事处
编制日期:二○一九年五月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 六合区雄州街道山北村林家店组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 | |||||||||||||
建设单位 | 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政府雄州街道办事处 | |||||||||||||
负责人 | 周正东 | 联系人 | 周玲 | |||||||||||
通讯地址 | 南京市六合区雄州东路299号 | |||||||||||||
联系电话 | 传真 | — | 邮政编码 | 210000 | ||||||||||
建设地点 | 六合区雄州街道山北村林家店组 | |||||||||||||
立项审批部门 | 南京市六合区发展和改革局文件 | 批准文号 | 六发改投【2019】106号 | |||||||||||
建设性质 | 改建 | 行业类别 及代码 | N7810市政设施管理 | |||||||||||
占地面积 (平方米) | — | 建筑面积(平方米) | — | 绿化面积 (平方米) | — | |||||||||
总投资 (万元) | 1300.56 | 其中:环保投资(万元) | 225 |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 17.3% | |||||||||
评价费用 (万元) | — | 预期运营时间 | 2019年12月 | |||||||||||
原辅材料(包括名称、用量)及主要设施规格、数量(包括锅炉、发电机等) 原辅材料:本项目为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村口标志、村民休闲广场、游园、宅间路、路灯、停车位、雨污水管网、污水处理站、公厕、道路、宅旁绿化、河塘、河沟整治、外墙建筑立面整治出新等工程),属非生产性项目,建设期间使用水泥、砂、钢筋等主要建筑材料; 主要设施:施工期为挖掘机、推土机和压实机械等设备。 | ||||||||||||||
水及能源消耗量 | ||||||||||||||
名称 | 消耗量 | 名称 | 消耗量 | |||||||||||
水(吨/年) | 23360 | 燃油(吨/年) | — | |||||||||||
电(千瓦时/年) | 5万 | 燃气(标立方米/年) | — | |||||||||||
燃煤(吨/年) | — | 其他 | — | |||||||||||
废水(工业废水、生活废水√)排水量及排放去向 施工期由于工程施工废水产生点较为分散,难以集中处理,因此拟经施工场地临时隔油池和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区域绿化及道路降尘等,不外排;本项目施工人员均为附近村民,因此不设置施工营地,根据农村现状生活污水均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沟渠汇入附近河流;营运期废水主要为各类生活废水(约18688t/a),经各住户和公厕化粪池处理后集中排入本项目拟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后排入附近生态水塘。 | ||||||||||||||
放射性同位素和伴有电磁辐射的设施的使用情况 无 |
二、工程内容与规模
1、项目由来 根据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荐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和《南京市“十三五”时期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宁委办发【2016】12号),为改善周边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政府雄州街道办事处拟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将山北村林家店组改造为美丽乡村示范村,即本项目——六合区雄州街道山北村林家店组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 本项目总投资约1300.56万元,主要针对山北村林家店组进行美丽乡村改造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村口标志、村民休闲广场、游园、宅间路、路灯、停车位、雨污水管网、污水处理站、公厕、道路、宅旁绿化、河塘、河沟整治、外墙建筑立面整治出新等工程。 现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及国务院98第253号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有关规定,企业委托我单位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现我单位经过初步筛选后(表2-1)接受委托,并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对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从环境保护角度评估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表2-1 建设项目初步筛选情况一览表
2、项目概况 2.1 建设项目名称、项目性质、建设地点及投资总额 项目名称:六合区雄州街道山北村林家店组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 项目性质:改建 建设地点:雄州街道山北村林家店组,建设项目地理位置图详见附图1 建设单位: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政府雄州街道办事处 投资总额:项目投资共约1300.56万元,其中环保投资225万元 整治时间:工程将于2019年6月启动,2019年12月结束 2.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主要针对山北村林家店组进行美丽乡村改造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村口标志、村民休闲广场、游园、宅间路、路灯、停车位、雨污水管网、污水处理站、公厕、道路、宅旁绿化、河塘、河沟整治、外墙建筑立面整治出新等工程。 2-2 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一览表
3、公用配套工程 3.1 给排水 (1)给水:村庄规划均由附近远古水厂统一供水,并沿路敷设至每户。 (3)排水:营运期废水主要为各类生活废水,经各住户和公厕化粪池处理后集中排入各村自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后排入附近生态水塘。 3.2 供电 本项目改造完成后示范村预计公共年用电量5万度,全部来自于市政电网。 4、项目周边环境现状 本项目为六合区雄州街道所属自然村,项目周边均为村庄和农田等。建设项目周边环境概况图详见附图2。 5、与产业政策的相符性 本项目属于村庄环境综合提升改造项目,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修正本)中淘汰和限制类,为国家允许建设项目,符合当前国家及地方的产业政策要求。 6、与规划的相符性 山北村林家店组属于六合区雄州街道自然村,目前林家店组美丽乡村项目已取得南京市规划局六合分局出具的美丽乡村规划意见,同意本项目建设(详见附件4);同时本项目用地不属于《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2 年本)》、《江苏省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13 年本)》及《江苏省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3 年本)》中的限制和禁止用地项目,且项目工程范围内无矿床、文物古迹,没有基本农田保护区,没有给类列入国家保护目录的动植物资源,项目选址合理。 7、“三线一单”相符性分析 (1)生态红线 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的通知》(苏政发[2013]113号)和《南京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本项占地不涉及生态红线保护区,本项目2.5km评价范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详见表2-3。 由下表2-3可知,本项目用地不在生态红线保护区中。 建设项目与南京市生态红线保护区位置关系图详见附图3。 表2-3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表
(2)环境质量底线 根据《南京市2017年质量公报》,项目村庄所在地的大气、水、声环境质量良好。本项目村庄产生的废水、废气、固废均得到合理处置,噪声对周边影响较小,不会突破项目所在地的环境质量底线,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环境质量底线标准。 (3)资源利用上线 出新完成后本项目村庄用水由市政管网供水,且用水量不大,不会达到资源利用上线;项目村庄占地符合当地规划要求,亦不会达到资源利用上线。 (4)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本项目村庄所在地没有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本次环评对照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草案》进行说明,具体见表2-4。 由表2-4可知,本项目符合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草案》要求。 综上所述,本项目符合“三线一单”要求。 表2-4 项目与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草案》相符性分析
8、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为雄州街道林家店自然村的美丽乡村改造出新,根据对村庄的现状调查,目前存在主要环境问题有以下几点: (1)村庄建筑状况普遍较差,道路硬质化程度低,网格化程度较低;村庄被周边农田环绕,地势平坦,建设用地较杂乱,分布集中; (2)1条主路东西方向贯穿村庄,村内硬化程度差,仅一条水泥路面,其余小路均为石子土路,宽窄不一,交通网线不完善; (3)居住区建筑色彩不一,部分建筑保留村庄特有的建筑风格,运用碎拼活着碎石进行砌筑或装饰,部分只是水泥粉饰或红砖裸露,缺乏统一整体性; (4)村庄雨水管道和污水处理设施还不完善,纵向主干道有亮化工程,没有公厕和停车位,村口没有村庄标志牌,无休闲广场,不能满足全村的休闲娱乐。 |
三、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1、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1.1、地形、地质、地貌: 本项目村庄位于南京市六合区雄州街道。 六合区在三迭纪之前,地壳长期处于缓慢的升降运动,形成近万米厚的海相夹陆相沉积地层。三迭纪晚期,地壳开始褶皱上升,产生一系列纵向和横向断裂。燕山运动时期,褶皱断裂继续发展,造成舒缓的褶皱和坳陷。喜马拉雅运动时期,部分断裂“复活”,沿深断裂有大规模的岩浆活动,造成新的断陷盆地。历经沧海桑田变迁,加之岩浆活动频繁,使本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古老而完整。 六合区地貌大部分属宁、镇、扬丘陵区,地面标高在5.0-5.5米之间。由丘陵、岗地、河谷平原和江洲地等地形单元构成,地势北高南低,高差100多米。丘陵、岗地占全区面积76.8%,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地区。平原、圩区主要分布在中南部滁河两岸和沿江地区。区内有低矮山丘113座,其中海拔100米以上的山丘有19座,最高为231米。玄武岩地貌发育良好,景观构造奇特。 1.2、气候气象: 南京地处中纬度大陆东岸,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季风明显、降水丰沛、春温夏热秋暖冬寒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全市年平均气温15-16℃左右。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太平洋暖湿气团与北方冷锋云系交会形成梅雨季,降水量特别丰富。夏末秋初,受沿西北向移动的台风影响而多台风雨,全年无霜期222~224天,年日照时数1987-2170小时。南京市属季风气候,东夏间风向转换十分明显,秋、冬季以东北风为主,春、夏季以东风和东南风为主。 六合区风向随季节转换,一般春季主导风向为E,冬季主导风向为N、NW,夏季为S、SW,秋季为E、NE。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年平均风速为2.9m/s,各月最大风速在20.0m/s。 1.3、水系水文: 六合境内水资源分布不均,南部低洼圩区,河网密集,水量充沛;北部丘陵山区,地势高亢,水源紧缺。水系分属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江淮流域面积比为10:1。长江六合段全长29 公里,滁河全长72 公里。还有马汉河、皂河、新篁河、八百河、新禹河、丘子河等52 条次要河流,总长度385 公里,形成四通八达的河网。境内有中小型水库92 座,塘坝34341口。主要水库有泉水水库、金牛水库、龙池水库等。 滁河是长江北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安徽省肥东县梁园,干流全长265km,南京段长约为116km,由浦口区进入江苏境内,至六合区大河口入长江。流域面积为7900km2,其中六合区面积为1466km2,为保证农田灌溉需要,滁河在六合区三汊湾、红山窑站及其支流划子口、岳子河口等处建有闸坝,形成了一个河槽型的水库。红山窑实测最大排洪流量585m3/s,翻水能力50m3/s,红山船闸一次可通航300t船队,年通航能力300万吨。红山节制闸建成后滁河上游水位常年控制在6.5m以上。 滁河六合段水位正常在6.01m,97%保证率在4.16m左右。300天保证水位5.14m,最低为2.96m。滁河六合段河槽蓄水非汛期0.32亿m3,汛期0.48亿m3,红山窑翻水站1973至2002年翻水量最小491万m3,最大16908万m3。滁河六合区工业用水298.9万m3,农业用水22650万m3,农业用水高峰一般在水稻生长期。 滁河南岸支流皆为入江河道。除大河口入江口外,从上游至下游依次为:驷马山河、朱家山河、马汊河、岳子河、划子口河。滁河六合段北岸主要支流有皂河、八百河、新篁河、新禹河、招兵河、四柳河、骁营河、五一河、红光河等大小河道44条,皆从北岸汇入滁河。流经六合城区的主要支流有八百河、新篁河、新禹河、招兵河等。 1.4、矿产、植被、生物多样性: 六合区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带,地理区位和气候条件有利于动植物生长,环境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 农作物稻、麦、棉、油、麻等20多种,品种齐全,蔬菜10类85个品种;林木以马尾松、杉木等暖性针叶林为主;有10个树种40多个品种果木;庭园花卉亦有40多种:牧草大多为丘陵草丛或疏林类;中药材有沙参、银花等130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翠柏、银杏、银杉、水杉、香樟、油樟、楠木、鹅掌揪、大叶木兰、玉兰、睡莲等多种。 在动物地理区划中,该地区属于动物种类较为丰富的东洋界华中区的东郊平原亚区,其动物属亚热带丛灌草地—农田动物群。动物群中除猪、牛、羊和鸡、鸭、鹅等家畜外,野生动物约有100多种,如野鸡、兔、牙獐等;水产10目22科40多种,龙池鲫鱼,沿江的刀鱼,鲫鱼较为名贵。太湖银鱼也饲养成功,其品味、质量、产量均胜于太湖饲养的银鱼。同时,由于引入外地生物的优种和繁育交配促进了地方特种的变异和进化,增加了生物品种并提高了产量水平,丰富了地方的物质资源。属国家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白暨豚、河狸、隼科、锦鸡、鸳鸯、虎蚊蛙等。 |
四、环境质量状况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辐射环境、生态环境等) 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为二类,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根据《2017年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全市建成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为264天,同比增加22天,达标率为72.3%,同比上升6.2个百分点。其中,达到一级标准天数为62天,同比增加6天;未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为101天(其中:轻度污染83天,中度污染 15天,重度污染2天,严重污染1天),主要污染物为PM2.5和O3。全年各项污染物指标监测结果:PM2.5年均值为40μg/m3,超标0.14倍,同比下降16.7%;PM10年均值为76μg/m3,超标0.09倍,同比下降10.6%;NO2年均值为47μg/m3,超标0.18倍,同比上升6.8%;SO2年均值为16μg/m3,达标,同比下降11.1%;CO日均浓度第95百分位数为1.5毫克/立方米,达标,较上年下降16.7%;O3日最大8小时值超标天数为58天,超标率为15.9%,同比增加0.6个百分点。 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建设项目附近主要水体为新禹河,属于滁河支流根据南京市水环境功能区划,滁河为Ⅳ类水体,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质标准。根据《2017年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滁河南京段总体水质为Ⅲ类,水质良好,与上年相比,水质持平。 3、声环境质量现状 本项目为自然村改造,工程范围及周边均为村庄和农田,根据《南京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调整方案》(宁政发【2014】34号)中3.4 乡村声环境功能的确定,本项目声环境质量执行1类区标准。 根据《2017年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全市区域噪声监测点位539个。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均值为53.7分贝,同比下降0.2分贝;郊区,区域环境噪声为53.7分贝,同比下降0.1分贝;全市交通噪声监测点位243个。城区,交通噪声均值为68.2分贝,同比下降0.1分贝;郊区,交通噪声均值为67.3分贝,同比下降0.7分贝;全市功能区噪声监测点位28个。昼间噪声达标率为97.3%,同比持平;夜间噪声达标率为94.6%,同比上升8.0个百分点。 | ||||||||||||||||||||||||||||||||||||||||||||||||||||||||||||||||||||||||||||||||||||||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详见表4-1和4-2。 表4-1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表4-2 其他环境保护目标
|
五、评价适用标准
环 境 质 量 标 准 |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项目所在地主要水体为新禹河,属于滁河支流,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与规划功能相应的Ⅳ类水质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5-1(单位:mg/L除pH外)。 表5-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为二类区,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5-2(单位:μg/m3)。 表5-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3、环境噪声标准 本项目为自然村改造,项目范围内和周边多为村庄,根据《南京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调整方案》(宁政发【2014】34号)中3.4 乡村声环境功能的确定,本项目声环境质量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表1中1类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5-3(单位:dB(A))。 表5-3 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 ||||||||||||||||||||||||||||||||||||||||||||||||||||||
污 染 物 排 放 标 准 | 1、废水排放标准 施工期由于工程施工废水产生点较为分散,难以集中处理,因此拟经施工场地临时隔油池和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区域绿化及道路降尘等,不外排;本项目施工人员均为附近村民,因此不设置施工营地,根据农村现状生活污水均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沟渠汇入附近河流。 营运期废水主要为各类生活废水,经各住户和公厕化粪池处理后集中排入本项目拟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后排入附近生态水塘,详见表5-4。 表5-4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单位: mg/L
2、废气排放标准 本项目为自然村营运期废气主要来自于改造道路扬尘、新建生态停车场产生的汽车尾气以及污水处理站恶臭等,均为无组织排放;施工期废气主要为施工扬尘和路面沥青烟,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5-5;污水处理站产生恶臭污染物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表1中的二级排放标准,具体见表5-6。 表5-5 废气污染物排放标准(mg/m3)
表5-6 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3、噪声排放标准 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营运期项目边界执行《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中1类标准,详见表5-7及表5-8。 | ||||||||||||||||||||||||||||||||||||||||||||||||||||||
污 染 物 排 放 标 准 | 表5-7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LeqdB(A))
表5-8 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LeqdB(A))
| ||||||||||||||||||||||||||||||||||||||||||||||||||||||
总量控制指标 | 本项目营运期废气主要为道路扬尘、汽车尾气、垃圾桶恶臭以及污水处理站恶臭,均为无组织排放,无需申请总量;营运期各类生活废水经各住户和公厕化粪池处理后集中排入拟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后排入附近河流,无需申请总量;本项目固废排放量为零,无需申请总量。 |
六、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6.1 施工期工程分析 6.1.1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①粉刷墙体工序: 图6.1 房屋建筑外立面出新墙体粉刷工艺流程及产污图 ②道路改造工艺流程如下: 图6.2 道路新建、改造出新工艺流程及产污图 ③通达路网及给排水管网工艺流程: 图6.3 通达路网及给排水管网施工工艺流程及产污图 ④污水处理体系工艺流程如下: 本项目村庄污水处理站均采用A/O工艺,即厌氧好氧工艺,如下图: 图6.4 污水处理设施工艺流程及产污图 ⑤村民公共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室、公厕施工期工艺流程: 图6.5 村民公共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室、公厕施工期工艺流程及产污图 ⑥河塘清淤工程工艺流程:
图6.6 河塘清淤施工期工艺流程及产污图 工艺说明:本项目河塘中先将水塘内的水通过区域内的水循环系统,将水循环到附近河道,再将水塘内的淤泥使用吸泥机吸上封闭的槽罐车,经泥水分离后,上层水回流至清淤作用面,下部沉积淤泥由槽罐车外运至指定场地。最终通过区域内水循环系统将水回流到河塘内。 6.1.2施工期污染源强分析 6.1.2.1施工期大气污染源分析 (1)施工扬尘 施工时,存在开挖地表等土石方工序,会造成地面扬尘污染,扬尘量的大小 与施工现场条件、管理水平、机械化程度及施工季节、土质及天气等诸多因素有 关。施工期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①土石方的挖掘和堆放扬尘 ②建筑材料(白灰、水泥、砂子、石子、砖等)运输、现场搬运及堆放产生扬尘。 ③施工垃圾的清理及堆放扬尘。 ④运输车辆噪声的道路扬尘。 ⑤施工机械排放的废气和运输车辆排放的汽车尾气。 据资料统计,一般施工产生的扬尘范围在下风向200m-300m范围内,道路运输产生的扬尘影响范围在道路两侧30m范围内,主要污染物为TSP。一般情况下,施工工地、施工道路在自然风作用下产生的粉尘所影响的范围在100m以内。如果在施工期间对车辆行驶的路面实施洒水抑尘,每天洒水4~5次,可使粉尘减少70%左右,表6-1为施工场地洒水抑尘的试验结果。可见每天洒 水 4~5 次进行抑尘,可有效地控制施工粉尘,可将TSP的污染距离缩小到20~50m范围。 表6-1施工场地洒水抑尘试验结果
(2)施工机械车辆尾气 尾气主要来自于施工机械和交通运输车辆,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NOx、CO和烃类物等。机动车辆污染物排放系数见表6-2。 表6-2 机动车辆污染物排放系数
以重型车为例,其额定燃油率为30.19L/100km,按表2-1机动车辆污染物排放系数测算,单车污染物平均排放量分别为:一氧化碳815.13g/100km,氮氧化物1340.44g/100km,烃类物质134.0g/100km。 (3)沥青铺设废气 沥青铺设过程中产生沥青烟气含有THC、TSP和苯并[a]芘等有毒有害物质,对人身健康将造成一定的损害。本次道路工程采用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沥青摊铺过程中沥青烟的产生量较传统的沥青摊铺方式有明显减小。根据资料分析,在下风向50m外苯并[a]芘浓度低于0.000001mg/m3,酚在下风向60m左右≤0.01mg/m3,THC在60m左右浓度≤0.16mg/m3。 (4)装修废气 在外立面出新、配套设施装修阶段会产生甲醛、苯系物等挥发性有机废气等,该部分废气的排放属无组织排放。根据市场调查,每100m2的面积粉刷时需耗涂料15组份左右(包括墙面漆、内墙涂料等),每组份涂料为10kg,即每100m2需耗涂料约150kg。涂料废气中有害气体主要为油漆废气,油漆废气的主要污染因子为油性涂料中的二甲苯和甲苯,此外还有极少量的甲醛、汽油、丁醇、丙醇等。油漆在油漆过程挥发成废气的含量约为涂料耗量的30%,每100m2油漆废气的排放量约45kg,其中含甲苯和二甲苯约20%,因此每100m2 建筑面积装修完成,需向周围大气环境排放甲苯和二甲苯9kg。本项目总粉刷面积约为30000m2,需向周围大气环境无组织排放甲苯和二甲苯约2.7t。由于装修期相对较短,且油漆废气的释放较缓慢,对周边环境不会带来较大影响。 (5)清淤恶臭 河塘清淤过程中淤泥会产生恶臭,主要污染物包括 H2S、NH3,由于淤泥清理后立即送往指定地点,对周围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6.1.2.2施工期水污染源分析 项目施工期主要废水污染源有: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施工机械产生的废水主要有设备冲洗等产生的泥浆水。主要污染因子为 COD、NH3-N、SS、石油类。 ①施工废水 施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污油及露天机械被雨水冲刷后产生的油污水,同时项目施工会使用车辆、机械设备,产生的冲洗废水,其主要污染物为COD、SS 和石油类,经类比分析污染物产生浓度分别约为400mg/L、500mg/L、80mg/L。 ②生活污水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本项目施工人员全部为村庄居民,施工人员共约50人,每个施工人员生活用水量按规定0.15t/d计算,生活污水排放量按用水量的80%计算,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排放量为6t/d。该污水的主要污染因子为COD、SS、NH3-N、TP等,其污染物浓度分别为COD约350mg/L、SS约250mg/L、氨氮约30mg/L以及、TP约4mg/L。 ③施工过程造成的河水悬浮物增加 河道清淤过程扰动河床和底泥,可能会造成河水浑浊,SS浓度增高的现象。通过类比调查,《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一期工程整治河段施工期间的河水水质中悬浮物浓度约在 80-160mg/L之间。 6.1.2.3施工期噪声污染源分析 施工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现场的各类机械设备和物料运输的交通噪声。施工场地噪声主要是施工机械设备噪声,物料装卸碰撞噪声及施工人员的活动噪声,各施工阶段的主要噪声源及其声级见表6-3,物料运输的交通噪声主要是各施工阶段物料运输车辆引起的噪声,各阶段的车辆类型及声级见表6-4。 表6-3 各施工阶段的主要噪声源及其声级
表6-4 各阶段的交通运输车辆类型及声级
6.1.2.4施工期固体废弃物污染源分析 施工阶段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施工过程产生的建筑垃圾和河道清淤污泥。 = 1 \* GB3 ①生活垃圾:施工期施工人员将产生一定量的生活垃圾,参考《环境保护实用数据手册》中数据,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产生量按 1kg/d·人计算,以施工人数50人、施工天数180天估算,施工阶段生活垃圾产生量约9t。本项目施工人员均为附近村民,因此不设置施工营地,产生生活垃圾由环卫定期清运,禁止乱丢乱弃。 = 2 \* GB3 ②施工垃圾:根据同类施工统计资料,施工现场碎砖、过剩混凝土等建筑垃圾产生定额为5kg/m2,本项目整个施工期建筑垃圾的产生量约为50t,需按建筑垃圾有关管理要求及时清运出场并进行填埋等处置。 ③清淤污泥:本项目河道清淤污泥量类比同类型河道,量约为100t,项目不设置淤泥堆场,产生的淤泥直接由密闭槽罐车运至市城管局指定的淤泥弃置场所。 (5)土方平衡 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新建道路、雨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站等挖出土方总量约为10000m3,挖出的土方进行回填,回填土方量为6700m3,回填后土方有剩余,约3300m3,剩余土方一部分在村庄内用于绿化平整和建筑墙体填充等,最终产生弃方约800m3,建设项目弃土在施工场地内暂存,由有渣土运输资质单位、车辆进行清运,统一运至政府专门指定的工程弃渣倾倒场或用于其他工程填方。 表6-5 工程土石方平衡表
表6-6本项目施工期固废产生情况
建筑弃土运输、 处置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住建部《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南京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进行。 同时,车辆运输线路设计应合理,尽量避开居住闹区,运土道路和空车回车 道路应避免交叉。运输车辆上路前应密封,轮胎上泥土用水冲洗干净,防止泥浆 污染城市路面,运土过程中如泥土污染道路及时派人清扫。 6.2运营期工程分析: 6.2.1、废水 本项目营运期降雨冲刷路面产生的路面径流排入道路两旁的排水沟流入附近的水塘、灌溉渠。 本项目运营期各道路须定期进行洒水降尘,绿化须定期洒水,用水量约为30t/次,平均每10日一次,则年用水量为1095t/a,冲刷路面产生的路面径流排入道路两旁的排水沟流入附近的水塘、灌溉渠,绿化用水蒸发损耗或进入土壤。 本项目共新建2套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站处理能力均为30t/d,根据统计林家店组共有村民800人,用水量按80L/人·d计算,则总用水量约23360t/a,废水量按用水量的80%计算,则废水排放量约18688t/a(51.2t/d),运营期废水主要来自于村庄居民产生的生活废水,经各住户化粪池和公厕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拟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后排入附近生态水塘。 表6-7 建设项目营运期废水产生及排放情况
表6-8 建设项目主要水污染物“三本帐”
6.2.2、废气 项目运营期大气污染主要有道路扬尘、新建停车场产生的尾气、移动垃圾箱产生的恶臭以及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恶臭。 道路上行驶汽车的轮胎接触路面使积尘扬起,从而产生二次扬尘污染,在运送散装含尘物料时,由于洒落、风吹等原因,使物料产生扬尘污染,本项目新建道路均为村道,设计时速均较低,且为单车道,因此产生扬尘较小,且易于扩散,因此本次评价不做具体估。 新建停车场均为地上停车位,汽车进出停车场时会产生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为CO、HC和NOX,无组织排放至周围大气,由于尾气产生较分散且易于扩散,产生量难以估算,因此本次评价废气量不作估算。 本项目移动式垃圾箱分散放置在几个居民和人流密集点,主要用于收集村民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营运期会产生少量的恶臭,主要污染物为NH3和H2S,由于污染物产生点较分散,产生量难以估算,因此本次评价废气量不作估算。 污水处理站运行产生的恶臭,恶臭主要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微生物厌氧、好氧过程产物或或不完全产物,对环境危害较大的是H2S、NH3,主要臭气来源为生活污水及污泥,来比同类型污水处理站,本项目各污水处理站建成后恶臭排放量约为:NH3 0.3×10-4t/a、H2S 0.4×10-6t/a,本项目各村庄污水处理站相隔较远,恶臭产生量较小,且均为无组织排放,在外环境空气作用下可以迅速扩散。 6.2.3、固废 项目营运后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道路上往来车辆和行人丢弃的垃圾(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站污泥和格栅垃圾。 生活垃圾:本项目结合居民点和人流密集点规划的垃圾收集,采取了移动垃圾箱的方式收集村民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本项目营运期固废主要来自于村民产生的生活垃圾,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资料,本项目村庄共有800人,生活垃圾按1kg/p.d计,则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292t/a,全部由移动垃圾箱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处理。 栅渣:污水经过格栅后,会有菜叶、菜皮、塑料袋、废纸等固体废物被截留下来,通过类比分析,项目污水站格栅间的浮渣产生量约为10t/a,产生的隔栅废弃物应统一外运,同时在设计及运行管理中尽量保证废弃物不落地,而直接进入废弃物箱或直接装车外运,避免造成废弃物落地后的二次污染。 污水站污泥:污泥的产生量与污水水量、水质和处理工艺有关,污泥产生量以处理水量的万分之五计,项目污水产生量18688t/a,则污泥产生量约为9.3t/a,污泥含水率为80%,全部由环卫收集后,卫生填埋。 表6-9 本项目固废实际产生情况汇总表
表6-10 固体废物分析结果汇总表
6.2.4、噪声 本项目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主要涉及道路、雨污管网、污水处理系统、文化活动广场和绿化等工程,主要为施工期产生的噪声,随着施工期的结束,相应工程产生的噪声会随之结束,对周边声环境不产生影响。项目完成后噪声主要为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噪声及污水处理站运行噪声对周围声环境质量的影响。 本项目道路均为村道,道路设计时速较低,且均为单车道,因此车流量较小且车速较低,因此对周边村庄影响较小,且通过绿化带隔离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交通噪声对村民的影响。 各污水处理站产生噪声设备主要有进水泵、出水泵、污泥泵和鼓风机等,其噪声源的声功能级范围为80~85dB。 表6-11 污水处理站噪声设备及噪声源强
|
七、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种类 | 排放源 (编号) | 污染物 名称 | 产生浓度mg/m3 | 产生量 t/a | 排放浓度 mg/m3 | 排放量 t/a | 排放 去向 | ||||||
大气污染物 | 施工工地 (施工期) | 扬尘 | / | 少量 | / | 少量 | 大气环境 | ||||||
运输车辆尾气 | / | 少量 | / | 少量 | |||||||||
沥青烟气 | / | 少量 | / | 少量 | |||||||||
清淤废气 | / | 少量 | / | 少量 | |||||||||
油漆废气 | / | 5.4 | / | 5.4 | |||||||||
道路、停车场 (营运期) | 汽车尾气、扬尘 | / | 少量 | / | 少量 | ||||||||
垃圾收集桶 (营运期) | 异味 | / | 少量 | / | 少量 | ||||||||
污水处理站(营运期) | 恶臭 | / | 少量 | / | 少量 | ||||||||
水污 染物 | 污染物 名称 | 废水量 t/d | 产生 浓度mg/L | 产生量t/d | 接管 浓度mg/L | 接管量t/d | 排放去向 | ||||||
生活废水 (营运期) | COD | 18688 | 400 | 7.48 | 350 | 6.54 | 接入污水处理站,尾水排入附近生态水塘 | ||||||
SS | 350 | 6.54 | 300 | 5.61 | |||||||||
NH3-N | 35 | 0.65 | 35 | 0.65 | |||||||||
TP | 4 | 0.075 | 4 | 0.075 | |||||||||
固体 废物 | 产生量 | 处理处置量 | 综合利用量 | 外排量 | 备注 | ||||||||
施工期 | 生活垃圾 | 9t | 9t | 0 | 0 | 环卫部门清运处置 | |||||||
建筑垃圾 | 50t | 50t | 0 | 0 | 及时清运出场并运至城建指定地点用作填方等 | ||||||||
弃土 | 800m3 | 800m3 | 0 | 0 | |||||||||
清淤污泥 | 100t | 100t | 0 | 0 | 运至市城管局指定的淤泥弃置场所 | ||||||||
营运期 | 生活垃圾 | 292t/a | 292t/a | 0 | 0 | 环卫部门清运处置 | |||||||
栅渣 | 10t/a | 10t/a | 0 | 0 | |||||||||
污泥 | 9.3t/a | 9.3t/a | 0 | 0 | 运至城管局指定的淤泥弃置场所 | ||||||||
电磁 辐射 | 无 | ||||||||||||
噪声 | 项目营运期噪声主要为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和进出生态停车场的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以及污水处理站设备噪声,经过减振、加强管理和距离衰减,可以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1类标准,即昼间55dB(A)、夜间45dB(A)。 | ||||||||||||
主要 生态 影响 | 建设工程形成的生态影响主要在于建设施工期间,占用土地及施工产生扬尘、噪声,影响周围人群活动及景观,随着该项目施工期结束,这些影响得到逐步恢复。另外,建设工程应严格按城市规划布局及景观环境要求设计,并加强绿化,使新的生态景观优于原有。 |
八、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各项施工活动不可避免的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这主要包括废气、粉尘、废水、噪声、固体废物等,以粉尘和施工噪声尤为明显。 1、水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水主要包括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 (1)施工废水 施工废水包括开挖、打桩、钻孔产生的泥浆水和各种施工机械设备运转的冷却及洗涤用水,前者含有大量的泥砂,后者则会有一定量的油污,施工中上述废水量不大,但如果不经处理或处理不当,同样会危害环境;此外,可能发生暴雨冲刷施工裸土和物料堆场,引起表土和物料流失;因此,施工期废水不应任意直接排放。 施工现场必须建造集水池、隔油池、沉砂池、排水沟等水处理构筑物,对施工期废污水,应分类收集,按其不同的性质,作相应的处理后回用于场地洒水抑尘等,不外排。在采取以上治理措施后,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废水对周围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不会降低当地地表水环境质量。 本项目施工期由于施工废水产生点较为分散,难以集中处理,因此拟经施工场地临时隔油池和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区域绿化及道路降尘等,不外排。 (2)生活污水 建设项目施工人员设置施工生活区,施工过程中主要以机械施工为主,人工施工量较小,施工过程产生的生活污水量较少,本项目施工人员均为附近村民,因此不设置施工营地,根据农村现状生活污水均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沟渠汇入附近河流。工程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对地面水的排放进行组织设计,严禁乱排、乱流污染环境。具体措施如下: ①加强施工期管理,针对施工期污水产生过程不连续、废水种类较单一等特点,可采取相应措施有效控制污水中污染物的产生量; ②施工区内的喷淋渗出水、雨水等排入事先设计的排水明沟。 ③散落堆场四周用石块或水泥砌防冲墙,防止散料被雨水冲刷流失。 ④注意施工场地的清洁,及时维护和修理施工机械,避免机油的跑冒滴漏,若出现滴漏,应及时采取措施,用专用装置收集并妥善处理; ⑤加强对施工废水收集处理系统的清理维护,及时清理排水沟即处理设施尘泥沉渣,保证系统的处理效果; ⑥水泥、黄沙、石灰类的建筑材料需集中堆放,并采取一定的防雨措施,及时清扫施工运输过程中抛洒的上述建筑材料,以免这些物质随雨水冲刷污染附近水体。 (3)施工清淤过程对水环境的影响 河道清淤过程中会搅动河道中的部分底泥,使其中的污染物散发,对水质产生影响。类比同类型河道水质现状和底泥浸出液的浓度分析,搅动水体中氮、磷等污染物对水质产生的影响很小,不会影响到本项目河道的水质现状类别。同时由于清淤河道较短,水体悬浮物浓度的增加仅限于短时期内,这一不利影响将随着施工的结束而消失。 同时项目施工期应加强对淤泥运输、建材运输车辆的安全运输管理和机械养护监督,杜绝事故隐患和燃油、机油的跑、冒、滴、漏现象;严禁淤泥运输车辆直接向水体排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含油污水。 2、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大气污染物主要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扬尘及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所排放的废气、底泥清淤产生的恶臭。 (1)粉尘 粉尘污染主要来源于:A、建筑材料如水泥、白灰、砂子等在其装卸、运输、堆放过程中,因风力作用将产生扬尘污染;B、运输车辆往来将造成地面扬尘;C、施工垃圾在其堆放和清运过程中将产生扬尘。 上述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扬尘)将会造成周围大气环境污染。施工期间产生的粉尘污染主要决定于施工作业方式、材料的堆放及风力等因素,其中受风力因素的影响最大。根据在市政施工现场的实测资料,在一般气象条件下,平均风速为2.5m/s,建筑工地内TSP浓度为其上风向对照点的2~2.5倍,建筑施工扬尘的影响范围在其下风向可达150m,影响范围内TSP浓度平均值可达0.49mg/m3。当有围栏时,同等条件下其影响距离可缩短40%。当风速大于5m/s,施工现场及其下风向部分区域的TSP浓度将超过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三级标准,而且随着风速的增加,施工扬尘产生的污染程度和超标范围也将随之增强和扩大。 本项目施工期较长,通过洒水抑尘、设置围挡设施、保持施工场地路面清洁等措施,预计施工产生的粉尘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2)尾气 尾气污染产生的主要决定因素为燃料油种类、机械性能、作业方式和风力等,其中机械性能、作业方式影响最大。 运输车辆和部分施工机械在怠速、减速和加速时产生的污染最为严重。类比分析,在一般气象条件下,平均风速2.7m/s时,建筑工地的CO、NOx以及未完全燃烧的碳氢化物HC为其上风向的5.4-6倍,其CO、NOx以及碳氢化物HC影响范围在其下风向可达100m,影响范围内CO、NOx以及碳氢化物HC浓度均值分别为10.03mg/Nm3,0.216m/Nm3和1.05mg/Nm3。CO、NOx浓度值分别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值的2.2倍和2.5倍,碳氢化物HC不超标(我国无该污染物的质量标准,参照以色列国标准4.0mg/Nm3)。 本项目所在地区风速相对较小,只有在大风及干燥天气施工,施工现场及其下风向将有CO、NOx以及碳氢化物HC存在。本项目施工期较长,通过选择合理施工方式,设置围挡,在同等气象条件下,其影响距离可缩短30%,即影响范围为70m,预计施工产生的尾气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3)油漆废气 本项目油漆废气主要产生于休闲文化广场、活动室的装修和房屋、院落的出新工程,本项目选用的油漆为环保型油漆,其主要污染因子为二甲苯和甲苯。该废气的排放属于无组织排放。通过选用环保型油漆、合理安排作业等措施降低释放源强度,同时,本项目施工期较短,通过自然通风、扩散,对周围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4)恶臭 采用类比分析的方法对清淤工程产生的臭气污染进行评价。水体清除淤泥的过程中将产生臭味,其主要成分为H2S、NH3、臭气。在秦淮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施工中,曾对秦淮河下游清淤段、天生桥河清淤段以及南河淤泥堆放场附近的H2S、NH3、臭气浓度进行现场监测,监测结果见表8-1(引自《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8-1 秦淮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H2S、NH3浓度监测结果
从表中可知,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治理河段为三汊河口至运粮河口,全长为16公里,河道宽度为20~65m,在距离河道清淤段15米处的H2S、NH3、臭气浓度均未超过评价标准。 根据河道清淤长度及面积,类比2个测点数据,以2个测点中最不利的数据预测淤泥臭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即距离清淤河道15m时臭气浓度达到10,可认为达到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在15米以内的环境保护目标会受到影响。 本项目河道整治工程不设置淤泥临时堆场,不存在淤泥堆放产生的臭气污染,因此,清淤工程产生的淤泥对大气的影响远小于秦淮河清淤淤泥的影响,且淤泥量也远小于秦淮河的淤泥量,故类比表8-1中的数据,本项目河道清淤过程中无组织挥发气体NH3、H2S和臭气浓度分别取0.03 mg/m3,0.007mg/m3和10,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由于臭气影响仅限于河段施工短时期内,这一不利影响将随着施工的结束而消失。 为尽量减少恶臭影响,清淤淤泥应及时清运。主要污染防治对策有: ①清运淤泥采用封闭槽罐车运输,避免沿途散落,影响周围环境。 ②本次清淤采取水力清淤和干式清淤方式,清淤时在河道附近应建设围档,高度一般为2.5-3m,避免臭气直接扩散到附近敏感点。 ③对河道两边地块及时采取恢复植被、绿化等措施,减少恶臭影响程度和时间。 ④对施工工人采取保护措施,如配戴防护口罩、面具等。 ⑤采用密闭槽罐车运输淤泥,运输前需检查槽罐车密闭性,运输过程注意道路颠簸及交通安全,避免因为密封性差及车辆碰撞等导致运输沿线臭气污染及淤泥泄漏影响。 (3)沥青烟 项目施工过程中,沥青摊铺会产生沥青烟,对大气造成污染,由于本次工程采用英达热再生道路修复机组,不在现场烧制沥青,故沥青烟产生量小,不会对周围环境空气造成很大影响,同时通过合理安排摊铺时间,可以避免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影响。 3、声环境影响分析工程建设过程中,各施工机械噪声的源强见表6-1。 据《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规定,不同施工阶段昼间的噪声限值为70dB(A),夜间限值为55dB(A)。 由于施工机械作业噪声高,如不采取降噪措施,则施工场界必须远离作业机械所在点,以便使施工场界噪符合标准。施工机械噪声传播衰减公式按下式计算: Lp=Lpo-20lg(r/ro) 式中:Lp——距离为r处的声级;Lpo——参考距离为ro处的声级。 根据点声源噪声衰减模式,估算出主要施工机械噪声随距离的衰减结果见表8-2。 表8-2 各施工点主要设备噪声随距离的衰减
由表8-2可以看出,在采用噪声强度较大的施工机械昼间施工时,河道两岸100m范围以内的施工噪声贡献值超过了2类标准,若夜间施工,其超标范围将扩大到800m。 本项目河道两侧环境敏感目标较多且距离较近,因此施工噪声可能会对这些居民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夜间对居民的休息环境造成影响。为保证周边敏感点正常生活,本环评提出以下噪声防治措施: ① 施工噪声属于短期影响,主要是夜间干扰施工沿线居民休息。强噪声的施工机械夜间(22:00-6:00)在敏感点附近路段应停止施工作业。昼间施工时进行施工管理和采取必要降噪措施以符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相关标准。 ② 施工中应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护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差而增大机械噪声的现象产生;施工现场合理布局,以避免局部声级过高,尽可能将施工阶段的噪声减至最小。 ③ 材料运输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鸣笛,装卸材料应做到轻拿轻放;现场施工人员要严加管理。 ④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尽可能避免夜间施工,必须夜间作业的应按程序向环保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并执行环保部门审批时提出的环保措施。 由于本项目施工工期较短,负面影响只是暂时性的,夜间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且施工设备采用消声减振措施,加强隔声,施工噪声对周边声环境不会造成太大不良影响。 4、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 本工程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建筑垃圾、开挖后产生的弃土石、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以及清淤污泥。 本项目内产生的废弃建筑材料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大多是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的,如废钢筋、废铁丝和各种废钢配件等金属,经分拣、集中、重新回炉后,可以再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竹木材则可以用于制造人造木材;砖、石、混凝土等废料经破碎后,可以用于制作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 根据周边土地利用及开发情况,本项目不设置弃土场,开挖土方和废渣、建筑垃圾堆放在临时堆场内,然后全部由资质单位运往南京市固废管理处指定地点用作填方等用途。 施工期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河塘内的淤泥使用吸泥机吸上封闭的槽罐车,经泥水分离后,下部沉积淤泥由槽罐车外运至南京固废管理处指定场地。 为妥善处置项目的固体废物,除采取上述措施外,建设单位还应遵守《南京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规定》中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处置的规定,以及《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建筑垃圾处置作业行为的通告》的规定,并且主动到城管监察大队办理“资质证”,接受城管监察大队的监督管理。 5、施工期对交通的影响 施工期间,现场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需要运出,大量的建筑材料需要运入,运输车辆将会对城市的交通带来一定影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会同交通部门定制合理的运输路线和时间,尽量避开繁忙道路和交通高峰时段,以缓解施工期对交通带来的影响。另外建设单位应与运输部门共同做好驾驶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按规定路线运输,按规定地点处置,并不定期地检查执行的情况。 采取上述措施后,将会有效地减轻施工期对交通的影响。 6、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管网施工、道路改造、施工车辆、施工人员践踏等活动造成土壤扰动、植被的破坏和由于施工场地周围施工材料堆放,改变了原有地面现状,在雨季或大风天气情况下,会产生一定量的水土流失。 应采取的措施:合理施工布置,精心组织施工管理,严格将工程施工区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施工后进行地貌、植被恢复,以植被护土,防止或减轻水土流失;对土壤、植被的恢复,遵循“破坏多少,恢复多少”的原则;做好现场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管理工作,严禁随意砍伐破坏施工区内外的植被;尽量减少开挖量,回填应按原有的土层顺序进行等生态保护措施后,可最大程度的降低本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本项目在施工期间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采取相应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措 施,尤其是通过施工管理、强化施工期的保护和恢复,本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是可接受的。 总之,项目施工期对环境产生的上述影响,均为可逆的、短期的,项目建成后,影响即自行消除。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只要切实落实对施工产生的扬尘、废水、噪声、固体废物的管理和控制措施,施工期的环境影响将得到有效控制。 8.2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1、水环境影响分析 (1)路面径流 根据本地区路面径流污染情况调查,降雨初期到形成路面径流的30分钟,雨水径流中的悬浮物和油类物质浓度比较高,SS和石油类的含量可达158.5~231.4mg/L和19.74~22.30mg/L;30分钟后其浓度随降雨历时的延长迅速下降;40分钟后路面基本被冲洗干净,污染物含量很低。本项目营运期降雨冲刷路面产生的路面径流经地势高差及道路两旁的排水沟流入附近的水塘、灌溉渠对沿线水环境的影响较小。 (2)生活废水 ①废水排放情况及可行性分析 本项目运营期废水主要来自于居民产生的生活废水,经各住户和公厕化粪池处理后排入项目拟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后排入附近生态水塘。 本项目拟新建2套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共为60t/d,污水处理站均为地埋式一体化设备,采用A /O工艺,具体工艺如下: A/O是Anoxic/Oxic的缩写,它的优越性是除了使有机污染物得到降解之外,还具有一定的脱氮除磷功能将厌氧水解技术用为活性污泥的前处理,所以A/O法是改进的活性污泥法。 A/O工艺将前段缺氧段和后段好氧段串联在一起,A段DO不大于0.2mg/L,O段DO=2~4mg/L。在缺氧段异菌将污水中的淀粉、纤维、碳水化合物等悬浮污染物和可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有机酸,使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不溶性的有机物转化成可溶性有机物,当这些经缺氧水解的产物进入好氧池进行好氧处理时,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提高氧的效率;在缺氧段异养菌将蛋白质、脂肪等污染物进行氨化(有机链上的N或氨基酸中的氨基)游离出氨(NH3、NH4+),在充足供氧条件下,自养菌的硝化作用将NH3-N(NH4+)氧化为HO3-,通过回流控制返回至A池,在缺氧条件下,异氧菌的反硝化作用将NO3-还原为分子态氮(N2)完成C、N、O在生态中的循环,实现污水无害化处理。 污水处理进出水水质、污染物去除效率 污水处理站进水水质采用《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三级,用于收集生活废水。进水水质可满足要求。污水站出水水质采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根据污水设备公司提供的数据,此工艺综合处理效率:COD80%-90%、SS70%-90%、NH3-N80%-90%。 污水处理站规模有效性及收水范围分析: 此次污水处理站建设主要服务于本项目,收水范围覆盖整个示范村的各住户。根据示范村现有人口规模及人口发展趋势,设有2座60t/d处理能力的污水处理站,可实现约937人的生活废水,根据统计本项目示范村共有村民800人,因此完全可满足需求。综上所述,本项目废水对周边水体环境影响较小。 (2)评价等级判定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HJ2.3-2018),地表水评价工作等级判定见表8-3。 表8-3 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判定表
根据判定,本项目村民生活废水通过区域内市政管网接管至各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后排放,属于间接排放,因此本项目地表水评价等级为三级 B,可不进行水环境影响预测。 (3)建设项目水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 表8-4 建设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
2、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运营期大气污染主要有道路扬尘、移动垃圾箱产生的恶臭以及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恶臭。 道路上行驶汽车的轮胎接触路面使积尘扬起,从而产生二次扬尘污染,在运送散装含尘物料时,由于洒落、风吹等原因,使物料产生扬尘污染,本项目新建道路均为村道,设计时速均较低,且为单车道,因此产生扬尘较小,且易于扩散,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本项目移动式垃圾箱分散放置在几个居民和人流密集点,主要用于收集村民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堆放时间不超过12个小时,每天清运且不隔日堆放,项目垃圾储存时间短,可有效减少臭气的产生,垃圾收集桶严格执行每天清运制度,不在垃圾收集桶积压,平时注意垃圾收集桶的消毒。 由于垃圾收集桶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其垃圾暂存时间极短,垃圾在还未腐败发臭即已经运出,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其产生的恶臭也比较轻微,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项目方合理布置垃圾点,且垃圾收集桶四周设置景观绿化进行隔离,因此,实施及时清运、绿化隔离等措施后,可减少对村民的影响,本项目生活垃圾产生的恶臭对周围村民产生的影响不大。 由于本项目污水处理站采用地埋式设计,工程规模较小,污染物排放量较少,在外环境的空气作用下能迅速扩散,栅渣和污泥及时清运,因此不会对周围环境空气产生明显的影响。本项目对污水处理站恶臭采取以下措施: ①对处理装置加盖密闭,在盖板上设置进、出气口,将处于自由扩散状态的气体进行收集,避免了恶臭气体外逸,也可防止恶臭气体的排放。 ②污水管设计流速应尽量避免产生死区,导致污染淤泥腐败产生臭气。 根据类比同类型污水处理站运行的实际情况判断,污水处理站周边基本闻不到臭气的味道,本项目污水处理站距周边村户均存在一定距离,因此恶臭气体经过逸散后对敏感目标的影响较小。 3、声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噪声主要为道路上行驶的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以及污水处理站运行噪声对周围声环境质量的影响。 本项目道路均为村道,道路设计时速较低,且均为单车道,因此车流量较小且车速较低,因此对周边村庄影响较小,且通过绿化带隔离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交通噪声对村民的影响。 本项目污水处理站主要噪声来自于进水泵、出水泵、污泥泵、鼓风机等设备所产生的噪声,由于各污水处理站规模参数均相同,但由于分布极为分散,因此本次评价以单个污水处理站为例,进行噪声评价。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声能随距离、空气吸收和屏障衰减,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距离衰减 Ar=10lg(2πr2) 空气吸收衰减 Aa=10lg(1+1.5×10-3r) 屏障衰减 Ab=10lg(3+20Z) 式中:Z=(r12+h2)1/2+(r22+h2)1/2-(r1+r2) h,屏障高; r1 整体声源中心至屏障距离; r2 屏障至受声点距离。 总衰减量 ∑Ai=Ar+Aa+Ab 本项目完工后污水站主要设备噪声值减去附加衰减量后,声源对不同距离的贡献值计算结果列表8-5。 表8-5 主要设备噪声不同距离噪声影响值单位dB(A)
表8-5 各污水处理站厂界噪声情况单位dB(A)
本项目采用地埋式污水处理站,进水泵、鼓风机等均设在室内。采取降噪措施,如采用潜水泵、低转速的风机;鼓风机设置隔音罩并在进出气管上加装消声器;鼓风机房内安装吸音板等吸声材料,鼓风机房采用消声门窗;设备底座加装减震设施。采取上述降噪措施后,本项目厂界噪声贡献值最大为44.69dB(A),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1类标准:昼间厂界噪声≤55dB(A),夜间厂界噪声≤45dB(A),故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项目营运后交通噪声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4、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各类生活垃圾以及污水处理站栅渣和污泥。 本项目在居民和人流密集点设置了移动式垃圾桶,由各村户自行将生活垃圾堆放在移动式垃圾桶内,每日由环卫部门清理运走,并对堆放点进行定期的清洁消毒以免孳生蚊蝇,做到日产日清,做到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栅渣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污泥运至指定场所综合利用,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综上,本项目的固体废物均可得到妥善有效处置,对环境外排量为零,不会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只要严格按照环卫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本项目固废对周围环境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5、环境事故风险分析 (1)污水管网工程环境事故风险分析 本工程在营运期污水管网正常运行排水状况下无污染物产生及排放,不会对周围环境及人群健康产生影响,但是当污水管网处于非正常运行排水状况下(即事故状况),就会对周围环境及人群健康产生影响。 污水管网非正常运行排水状况(即事故状况)主要是指污水管网在运行排水过程中排水管道出现堵塞、破裂、断裂以及接口出现破损等故障,该故障发生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即地震、气候突变等;二是人为因素,即在选材、施工、防腐、土方回填、操作、检修、维护等方面没有按照设计技术方案及有关的规范标准要求进行,以及压占排水管道等。 本工程营运期间可能发生的环境事故风险主要是排水管网在运行排水过程中因排水管道出现堵塞、破裂、断裂以及接口出现破损等故障,从而造成排水管网中收集、运输的未经处理的污水跑、冒、滴、漏或是大量溢出而对排水管网沿线区域内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影响。一般排水管网在运行排水过程中,因排水管道堵塞、破裂、断裂及接口破损等故障而导致排水管网中收集、运输的未经处理的污水渗入地下并逐渐扩散污染地下水的规律是离故障区越近,故障发生时间越长,则污染越严重。一般来讲,如污水管网破损严重,污水大量外溢,流出地面造成地表水环境污染,这种现象易于发现,只要及时向有关管理部门反应并及时做出处理,即可降低其污染程度和范围,但是如果污水管网破损轻微,污水少量滴漏,下渗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这种现象不易发现,就只能通过定期检查而力求做到及时发现,并及时针对故障做出相应处理,才可将其污染程度和范围降低到最低水平。 自然因素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只能通过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而对于人为因素,则应通过采取下列防范措施降低排水管网故障发生几率,尽可能避免污染事故发生,将因污水外泄对排水管网沿线区域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产生的污染影响降至最低水平。主要防范措施如下: ①按照最大流量设计污水管网,选用质量可靠的管材及接头,避免因管材及接头质量差引起的排水管道堵塞、破裂、断裂以及接口破损等故障; ②施工中严格把关,保证质量,严格按照设计技术方案及有关规范标准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排水管网施工质量合格,避免因施工质量不合格引起的管道堵塞、破裂、断裂以及接口破损等故障; ③定期对污水管网进行检查维修,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处理; ④污水管网沿线设立明显标志物,以免遭到人为破坏或压占; ⑤如污水管网发生故障,尽快联系有关管理部门,让其能及时派出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维修和更换处理,使其能及时停止排水以减少污水外泄量,降低污染影响,待处理好后再予以排水; ⑥制定环境事故风险预案,并将预案中相关措施落实到实处。 (2)污水处理工程环境事故风险分析 ①环境事故风险识别 本工程营运期间可能发生的环境事故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A、污水处理站停电造成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对周围环境及人群身心健康产生影响;B、污水处理站处理设施出现故障造成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②环境事故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A、停电事故环境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本工程供电由市政电网提供,采用双回路地埋系统,能够满足污水处理站的用电需求。因此,因停电造成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的环境事故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B、污水处理设施故障防范措施 制定严格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定期检修设备设施及仪器,防止设备设施及仪器发生故障;有关操作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操作技术,能够根据进水水质和水量变化随时调整操作工艺参数,避免因操作失误造成污水处理工艺系统的紊乱和破坏;建立环境事故风险报警系统,并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环境事故风险,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以保证污水处理站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不受破坏。 6、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1)环境管理 项目营运期间,建设单位应提高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育,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体系,并配备兼职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人员,主管日常的环境管理工作。环境管理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①建设单位应加强对垃圾暂存点的管理,与环卫部门订立合同,及时清运; ②处理各种涉及环境保护的有关事项,记录保存有关环境保护的各种原始资料; ③加强污水处理站的日常维护,确保运行正常; ④进一步加强优美乡村的建设,提高人员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2)监测计划 表8-6项目日常监测计划建议
|
九、建设项目采取的防治措施及治理效果
内容 类型 | 排放源 (编号) | 污染物名称 | 防治措施 | 预期治理效果 | |||||||||||||||||||||||||||||||||||||||||||||||||||||||||||||||||||||||||||||||||||||||||||||||
大气 污染物 | 施工期 | 扬尘 | 1、洒水抑尘;2、限制车速;3、保持施工场地里面清洁;4、避免大风天气作业 | 减轻因施工对大气造成的不利影响 | |||||||||||||||||||||||||||||||||||||||||||||||||||||||||||||||||||||||||||||||||||||||||||||||
汽车尾气 | 1、要求有关部门监督检查汽车尾气,合格后方可上路;2、加强绿化 | ||||||||||||||||||||||||||||||||||||||||||||||||||||||||||||||||||||||||||||||||||||||||||||||||||
沥青烟 | 合理操作设备自带除尘装置 | ||||||||||||||||||||||||||||||||||||||||||||||||||||||||||||||||||||||||||||||||||||||||||||||||||
清淤底泥 | 1、加强施工管理2、两岸建挡板 | ||||||||||||||||||||||||||||||||||||||||||||||||||||||||||||||||||||||||||||||||||||||||||||||||||
运营期 | 汽车尾气及道路扬尘 | 加强路面管理及路面养护,保持道路良好运营状态,减少塞车现象 | 将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 ||||||||||||||||||||||||||||||||||||||||||||||||||||||||||||||||||||||||||||||||||||||||||||||||
恶臭 | 定期清理垃圾收集桶垃圾 | ||||||||||||||||||||||||||||||||||||||||||||||||||||||||||||||||||||||||||||||||||||||||||||||||||
定期清理污水处理站污泥 | |||||||||||||||||||||||||||||||||||||||||||||||||||||||||||||||||||||||||||||||||||||||||||||||||||
水污染物 | 施工期 | 施工废水 | 临时隔油池和沉淀池处理,回用于施工、区域绿化及道路降尘等 | 将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 |||||||||||||||||||||||||||||||||||||||||||||||||||||||||||||||||||||||||||||||||||||||||||||||
施工生活废水 | 根据农村现状生活污水均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沟渠汇入附近河流 | / | |||||||||||||||||||||||||||||||||||||||||||||||||||||||||||||||||||||||||||||||||||||||||||||||||
道路 (营运期) | 路面雨水 | 路面雨水径流排入道路两旁的排水沟流入附近的水塘、灌溉渠 | 将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 ||||||||||||||||||||||||||||||||||||||||||||||||||||||||||||||||||||||||||||||||||||||||||||||||
村民生活(营运期) | 生活污水 | 经住户和公厕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拟建污水处理站处理 |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表1一级B标准 | ||||||||||||||||||||||||||||||||||||||||||||||||||||||||||||||||||||||||||||||||||||||||||||||||
固体 废物 | 施工期 | 生活垃圾 | 环卫部门清运处置 | 处置率100% | |||||||||||||||||||||||||||||||||||||||||||||||||||||||||||||||||||||||||||||||||||||||||||||||
建筑垃圾 | 及时清运出场并运至城建指定地点用作填方等 | ||||||||||||||||||||||||||||||||||||||||||||||||||||||||||||||||||||||||||||||||||||||||||||||||||
弃土 | |||||||||||||||||||||||||||||||||||||||||||||||||||||||||||||||||||||||||||||||||||||||||||||||||||
清淤污泥 | 运至市城管局指定的淤泥弃置场所 | ||||||||||||||||||||||||||||||||||||||||||||||||||||||||||||||||||||||||||||||||||||||||||||||||||
营运期 | 生活垃圾 | 环卫部门清运处置 | |||||||||||||||||||||||||||||||||||||||||||||||||||||||||||||||||||||||||||||||||||||||||||||||||
栅渣 | 环卫部门清运处置 | ||||||||||||||||||||||||||||||||||||||||||||||||||||||||||||||||||||||||||||||||||||||||||||||||||
污泥 | 运至市城管局指定的淤泥弃置场所 | ||||||||||||||||||||||||||||||||||||||||||||||||||||||||||||||||||||||||||||||||||||||||||||||||||
噪声 | 施工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施工,各阶段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限值要求,避免晚上大噪声设备进行施工,加强施工地的设备噪声管理,减少噪声排放,做到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 营运期:本项目噪声主要来自于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和进出生态停车场的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以及污水处理站设备噪声,在减速慢行、禁止鸣笛、隔声减震和加强管理的情况下,预计投入使用后,可以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1类标准值,即昼间55B(A)、夜间45dB(A)。 | ||||||||||||||||||||||||||||||||||||||||||||||||||||||||||||||||||||||||||||||||||||||||||||||||||
其它 | 无 | ||||||||||||||||||||||||||||||||||||||||||||||||||||||||||||||||||||||||||||||||||||||||||||||||||
生态保护措施及效果: 该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在施工期,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有: ①尽量避开植被稠密地段,减少植被的破坏。 ②施工中应尽可能缩小工作面宽度,将对植被和土体结构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③工程完成后应及时恢复原貌,特别是原为植被覆盖的地段,应采取各种措施,尽快恢复植被,同时要注意土壤表层的保护,尽量保护土地的生产力。 | |||||||||||||||||||||||||||||||||||||||||||||||||||||||||||||||||||||||||||||||||||||||||||||||||||
三同时验收内容 根据本项目建设的情况,项目的主要环保设施包括废水处理、废气处理、防噪处理及固废分类收集等,其“三同时”验收内容见下表。 三同时验收一览表
由上表可知:本项目环保投资约22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1300.56万元的17.3%。 |
十、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项目总投资约1300.56万元,主要针对山北村林家店组进行美丽乡村改造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村口标志、村民休闲广场、游园、宅间路、路灯、停车位、雨污水管网、污水处理站、公厕、道路、宅旁绿化、河塘、河沟整治、外墙建筑立面整治出新等工程。 (1)符合产业政策 本项目属于村庄环境综合提升改造项目,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修正本)中淘汰和限制类,为国家允许建设项目,符合当前国家及地方的产业政策要求。 (2)与规划的相符性 山北村林家店组属于六合区雄州街道自然村,目前林家店组美丽乡村项目已取得南京市规划局六合分局出具的美丽乡村规划意见,同意本项目建设(详见附件4);同时本项目用地不属于《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2 年本)》、《江苏省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13 年本)》及《江苏省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3 年本)》中的限制和禁止用地项目,且项目工程范围内无矿床、文物古迹,没有基本农田保护区,没有给类列入国家保护目录的动植物资源,项目选址合理。 (3)“三线一单”相符性分析 ①生态红线 本项目不在生态红线区域一级管控区、二级管控区范围内,本项目周边2.5km范围内最近生态红线区为南侧500m处的六合国家地质公园,因此,本项目与《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的通知》(苏政发【2013】113号)和《南京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是相符的。 ②环境质量底线 根据《南京市2017年质量公报》,项目所在地的大气、水、声环境质量良好。本项目废水、废气、固废均得到合理处置,噪声对周边影响较小,不会突破项目所在地的环境质量底线,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环境质量底线标准。 ③资源利用上线 本项目用水取自当地自来水,且用水量不大,不会达到资源利用上线;项目占地符合当地规划要求,亦不会达到资源利用上线。 ④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本项目符合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草案》要求。 综上所述,本项目符合“三线一单”要求。 (4)符合清洁生产原则 清洁生产是促进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解决和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本项目选用先进的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减少对环境的噪声和大气污染,产生的污染都得到了有效控制,符合清洁生产原则要求。 (5)实现达标排放和污染防治措施 ①施工期 建设项目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施工期的施工噪声、扬尘、建筑垃圾等对周围环境的干扰,虽然工期不长,同样会给环境带来一定影响。 施工期由于工程施工废水产生点较为分散,难以集中处理,因此拟经施工场地临时隔油池和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区域绿化及道路降尘等,不外排;本项目施工人员均为附近村民,因此不设置施工营地,根据农村现状生活污水均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沟渠汇入附近河流。 施工期产生的废气污染主要为扬尘和机械设备、运输车辆产生的尾气,通过洒水抑尘、避免大风天施工、及时清洗车轮,尽可能选用电动设备、燃烧柴油的重型机械设备在尾气排口安装吸收装置等措施,可使施工期产生的扬尘和尾气对周围环境影响小。 施工期产生的噪声污染主要是施工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通过选用低 噪声施工机械设备、隔声等,规范行车路线、限速、禁鸣等,可减少施工期间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弃土、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由环卫清运;弃土和建筑垃圾及时清运出场并运至城建指定地点用作填方等,可使固废 “零”排放,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通过加强施工环境管理,使施工期的环境影响降到最少,且施工期对周围环境的 影响都是暂时的,随着施工期的结束,产生的影响随之消失。 ②营运期 项目建设投入营运后,产生的污水主要为冲刷路面雨水。路面雨水排入道路两旁的排水沟流入附近的水塘、灌溉渠;运营期污水处理站收集的污水主要是村民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集中排入拟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后排入附近生态水塘,对周围水环境影响较小。 项目运营期大气污染主要有道路扬尘、移动垃圾箱产生的恶臭以及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恶臭。道路上行驶汽车的轮胎接触路面使积尘扬起,本项目新建道路均为村道,设计时速均较低,且为单车道,因此产生扬尘较小,且易于扩散,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本项目道路运行会产生一定量的汽车尾气,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物为CO、HC、NOX,产生量较少,无组织排放至周围大气,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项目设有移动式垃圾桶,主要收集村民的生活垃圾,待环卫部门上门收集,堆放时间不超过12个小时,每天 清运且不隔日堆放,项目垃圾储存时间短,可有效减少臭气的产生,垃圾收集桶严格执行每天清运制度,不在垃圾收集桶积压,平时注意垃圾收集桶的消毒,产生的恶臭对周围村民产生的影响不大;由于本项目污水处理站采用地埋式设计,工程规模较小,污染物排放量较少,在外环境的空气作用下能迅速扩散,栅渣和污泥及时清运,因此不会对周围环境空气产生明显的影响。 本项目采用地埋式污水处理站,进水泵、鼓风机等均设在室内,各污水处理站采取降噪措施,如采用潜水泵、低转速的风机;鼓风机设置隔音罩并在进出气管上加装消声器;鼓风机房内安装吸音板等吸声材料,鼓风机房采用消声门窗;设备底座加装减震设施。采取上述降噪措施后,本项目厂界噪声贡献值最大为44.69dB(A),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1类标准:昼间厂界噪声≤55dB(A),夜间厂界噪声≤45dB(A),故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本项目在居民和人流密集点设置了移动式垃圾桶,由各村户自行将生活垃圾堆放在移动式垃圾桶内,每日由环卫部门清理运走,并对堆放点进行定期的清洁消毒以免孳生蚊蝇,做到日产日清,做到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栅渣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污泥运至指定场所综合利用,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6)符合区域环境质量与环境功能 项目所在地区大气、地表水和声环境现状良好,能满足功能区划要求; 本项目中各项污染物经治理后能够满足相应排放标准要求,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不会造成区域环境功能的改变,从对环境质量影响分析角度讲项目的建设可行。 (7)总量控制 本项目营运期废气主要为道路扬尘、汽车尾气、垃圾桶恶臭以及污水处理站恶臭,均为无组织排放,无需申请总量;营运期各类生活废水经各住户和公厕化粪池处理后集中排入拟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后排入附近河流,无需申请总量;本项目固废排放量为零,无需申请总量。 (8)结论 通过对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认为本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符合清洁生产原则;建设单位对施工期产生的主要污染物采取了可行的污染治理措施,能够实现达标排放,项目营运后对项目所在地区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现有功能不会改变,因此,本项目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是可行的。 2、建议和要求 (1)严格落实各项污染治理措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2)施工尽可能避开交通高峰期。 (3)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对施工周围环境质量进行严格监督。 (4)做好施工中土石方和弃土的处理,减少对附近交通、居民的影响。 (5)工程施工中要求设立环境监理人员,尽量把工程建设对沿线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减缓至最低限度。 |
预审意见: 公 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
下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意见: 公 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
审批意见: 公 章 经 办 人: 年 月 日 |
注 释 一、本报告表应附以下附件、附图: 附件 1 委托书 附件 2 声明 附件 3 立项文件 附件 4 规划意见 附件 5 建设单位社会信用代码 附图 1 建设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图 2 建设项目周边概况图 附图 3 建设项目与南京市生态红线保护区位置关系图 二、如果本报告表不能说明项目产生的污染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进行专项评价。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当地环境特征,应选下列1-2项进行专项评价。 1、大气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2、水环境影响专项评价(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3、生态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4、声影响专项评价 5、土壤影响专项评价 6、固体废弃物影响专项评价 7、辐射环境影响专项评价(包括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 以上专项评价未包括的可另列专项,专项评价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的要求进行。 |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