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布展招标公告

中心布展招标公告

XCX********1号西山区政府采购中心布展询价公告



各经销商:

西山区政府采购中心受区有关单位委托,特向各供应商征询布展的价格,请各供应商按大纲要求,于2011年1月12日星期三17:00时前,将报价文件一式三份密封加盖印章,报西山区政府采购中心(西山区秀苑路188号区政府综合办公大楼1-17号),逾期不候。

供应商须具有建设部门颁发的装修装饰3级以上(含3级)资质(上述资质和证书请另备复印件一份,以便投递报价文件时审核)。标书制作规范,工程工期、保质期、售后服务承诺必须在标书中明确;投标设计方案与布展方案结合完美。

布展方案文字部分在网上公布,图片部分请于1月10日、11日上午9点至11:30到西山区政府采购中心拷贝(西山区秀苑路188号一楼17号)。1月10日、11日在西山区文化馆三楼展厅进行实地踏勘

各参加投标的单位请准备好PPT文档(必备)及其它展示手段,以便开标时现场陈述和说明(开标时间另行通知)。

我中心不收取标书费及成交服务费,请各供应商报价时予以考虑。各经销商按照本公告的大纲要求进行报价,所提供的报价,西山区政府采购中心采取择优选择的方式,确定成交供应商。用户单位验收合格后, 20日内支付货款。

报价材料中须附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机构代码证复印件、装修和会展资质证书、单位基本情况介绍、相关工程业绩等。

附:布展大纲

联系人:贾伟卿 李琳贤

联系电话及传真:0871—*******

西山区政府采购中心

二○一一年一月七日

西山区政府采购中心

布展采购报价表

报价单位名称:(公章) 项目编号:

项目

名称

详细技术参数

数量

单价

金额

备注

合 计

报价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签字:

日期:

昆明市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

布局陈列大纲

(2010年12月9日专家论证通过)

昆明市西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

大纲目录:

一、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的定位

二、布局陈列的目的和意义

三、“传习中心”地点

四、布局陈列面积

五、陈列展示内容

一、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的定位

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是集宣传展示、现场观摩、理论研究、传习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二、布局陈列的目的

布局陈列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突出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的功能,通过宣传展示、现场观摩传习的方式,在展示我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内涵的同时,让广大群众认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增强社会公众的理解和参与意识。展览从实际出发以本馆的藏品,展示场地、辖区非物项目和资

料等进行合理安排,以图片、文字、实物、音像资料和传承人现场传习表演的形式.以辖区多民族文化元素为主线,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对辖区较有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内容进行陈列展示和传习。

三、“传习中心”地点:

西山区文化馆三楼(丽苑路188号)

四、布局陈列面积

(一)“中心”吊顶面积:157.2平米

(二)“中心”地面面积:157.2平米

(三)展墙面积:202平米

五、陈列展示内容分以下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二部分: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序 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之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社会文明和谐,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与大自然及人类自身进行生存协调的搏斗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智慧结晶。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非物质文化。可以认为,非物质文化中往往比物质文化蕴藏更为深厚的民族情感,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和内涵,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信息和文化渊源。那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延续传习,发展创新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支撑和凝聚全民族不间断向前迈进的民族文化精神之所在,有着不可估量的民族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西山区多元素的民族文化,使得这块热土蕴藏了诸多健康的、有益的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涉及到了非物质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凝聚了西山各族人民的智慧和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区珍贵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通过全区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影响力和群众参与面也日趋广泛。因此,用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挖掘、整理、展示,并继承保护好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也是我们创办“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的初衷。

第一部分: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单元概述

1-1-1文字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多年来,国家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积极有力的措施。2003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加大投入,在全国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4年8月,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和12月,国务院办公厅分别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意见》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并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式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这一切表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有过去的部门行为上升为国家行为。

2000年,云南省在全国率先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立法,通过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3年以来,云南省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作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首批试点省分之一,,全省成立了不同层面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在省文化厅的指导下开展了全面的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6年8月,云南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成立,标志着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保护已经建立起规范,有序的集中管理体系和键康的发展模式。

1-1-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


第二单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1-2-1文字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地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第三单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3-1文字说明:由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代表了中国政府意见的、具有权威性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附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这样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这里的“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

(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2)传统表演艺术;

(3)风俗活动、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技能;

(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1-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文字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1-3-3 西山区非物质文化保护掠影

图片:一组12张

第二部分: 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一单元 保护工作简要概况

2-1-1文字说明:西山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依山伴水的秀丽景色,多元素的民族文化,使得这块热土蕴藏了诸多健康的、有益的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目前,辖区已有近100余项非物质文化项目被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省级2项,市级13项,区级100余项。

2-1-2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级名录表

级别

类别

名称

省级

瓢画艺术传承人(民族民间美术师)

陆光才

蜡染艺术传承人(民族民间美术艺人)

张秀珍(已故)

民间音乐(西山区、官渡区、呈贡县联合申报)

昆明调

市级

口述文学:苗族叙事歌

《榜杰买爹娘》

民间故事

《天翻地覆》

民间故事

《兄妹结婚》

民间故事

《白族火把节传说》

民间故事

《睡美人的传说》三则

民间音乐:白族三弦情歌

《对对鸡》

昆明小调

《拈鱼、猜调》

民间建筑(团结彝族民居)

“大乐居”

传统工艺(碧鸡长坡村)

“白族扎染”

传统习俗

“西山音乐节”

“观音山庙会”

“三月三耍西山”

文化保护区(乡)

海口双哨彝族秧佬鼓之乡

区级

口述文学:民间故事

《土黄天的来历》、

民间故事

《钱南园的传说》

民间故事

《虚云的传说》

民间故事

《天下第一长联》

民间故事

《东寺塔的传说》

民间故事

《龙门仙境》

民间故事

《太阳与月亮》

民间故事

《那文凤赶考》

民间故事

《观音山观音寺》

民间音乐:白族歌谣

《阳雀调》

苗族古歌

《开亲歌》

彝族歌谣

《挂红》

苗族古歌

《博列尼绍与爷列尼申》

民间歌谣

《上梁歌》

民间歌谣

《十二月》

民间小调

《六月十九观音山》

民间小调

《大河涨水小河干》

民间歌谣

《放羊调》

民族民间舞蹈

苗族芦笙舞

民族民间戏曲

彝族民间舞蹈《跳乐》

彝族秧佬鼓舞

民族民间戏曲

滇戏 、 花灯

民间传统习俗:民族民间节日

苗族花山节

彝族火把节

古尔邦节

级别

类别

名称

区级

民间传统习俗:民族婚礼

白族婚礼

彝族婚礼

苗族婚礼

苗族婚礼

民族葬礼

白族葬礼

彝族葬

回族葬礼

苗族葬礼

民族民间服饰

彝族服饰

苗族服饰

回族服饰

民族民间饮食

白族饮食习俗

回族饮食习俗

彝族诞生礼

彝族诞生礼

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刻纸(鲍景卿)

《喜洋洋》

陶塑(蒋雨田)

《图腾风铃挂》

章白村制毡

《羊毡帽》

双哨秧佬鼓舞传承人

李德

双哨秧佬鼓舞传承人

杨春

陶艺传承人

蒋雨田

剪纸传承人

第二单元 民间文学、口头文学和民间音乐

2-2-1文字说明: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组成,在西山区内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山水,他们都有民间故事的作为灵魂,使这里的山水有了灵气和生命。

口头文学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发扬于民间。它是民众最真实的生命体验,属于“原生态”的文学样式,毫不矫揉造作;它直抒厚重胸臆,活泼生动,老少咸宜,往往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揭示最深刻的内容。

2-2-2 民间文学目录

类别

名称

民间传说

《筇竹寺的传说》

《眠山的来历》

《明朗石英砂》

《龙潭的传说》

《七屯山的来历》

《石狮子》

《桃花的传说》

《千步岩》

《石城美人峰的来历》

《清明节插柳条》

《建文皇帝的传说》

《蔡家坟的传说》

《海口通西桥》

《腊八吃稀饭的来历》

民间故事

《朵大力》

《狗猫与老鼠》

《牛为什么没有上牙》

《金钟》

《牛井清泉》

《铜牛》

《天女三姐妹》

《姑爷巧戏岳父》

《茶花仙女》

《响鼓坡》

《毛人的故事(一)》

《毛人的故事(二)》

《山茶花》

《取金子的钥匙》

《罗锅将军》

《五荤菜与五百罗汉》

《巧治店家》

《藕有孔却不粘泥》

《三媒六证的传说》

《小干罗答题》

《人命官司》

《喂蚊子的新娘》

《金角老龙》

《石乌龟》

《屙金尿银》

《选女婿》

《丑心哥哥》

类别

名称

民间故事

《黄继富巧说亲》

《观音山和塘子山》

《牧童出题难倒秀才》

《花子龙》

《青龙潭》

《除夕守夜》

《黑龙庙的传说》

《宝罐》

《吴用宾当总督》

《宝珠的故事》

《青蛙驸马》

《撒蚕豆的故事》

《死爱面子》

《破背罗》

《风流老奶取诨名》

《一字不识》

《吝啬友》

《羊胯胯》

《画图》

民间歌谣

《好久不赶中滩街》

《劝朗哥》

《告状》

《烟屎浓》

《编花篮》

《小白菜》

《吃酒打麻将》

《学打铁》

《敲瓦渣》

《月亮堂》

《翻锅盖》

《娃娃乖》

《送朗调》

《龙潭白族调》

《情歌》

《昆明出来小马街》

《调子小段》

《抒情调》

《十相送》

《月亮出来圆又亮》

《送朗出门》

2-2-3 睡美人的故事(文配图)

《睡美人传说》三则(略)

民间口述文学《睡美人传说》三则,于2005年被公布为昆明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配滇池睡美人意境图片,由设计公司提供)

实物: 民间文学的图书

音、视频:(滇池风光配画外音故事讲述)

2-2-4 苗族叙事歌《榜杰买爹娘》(文配图)

苗族叙事歌《榜杰买爹娘》是流传于西山区团结乡、谷律乡的苗族故事歌。主要内容为:榜杰是个孤儿,长大后劳动致富,但就是遗憾自己没有爹娘。他和寨子里的老人商量,要去买一对爹娘来。老人告诉他世上什么都可以买,就是亲情买不到。榜杰悲从中来,茶不思饭不想,不知过了多少天,终于想通了。从此,榜杰诚心实意地把寨子里所有老人都当做亲生父母来孝敬。把寨子里所有的年青人当做自

己的兄弟姐妹来爱护,成为寨子的“利色利巴(头领)”。作品表达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心中有了爱,身边就有情”这样一种朴素的感情。

苗族叙事歌《榜杰买爹娘》,已于2005年被公布为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配意境图片,由设计公司提供)

2-2-5 民间音乐《对对鸡》

文字说明: 白族三弦情歌《对对鸡》在西山区团结龙潭地区流传广泛,从古至今老幼皆知,开口能唱。《对对鸡》曲调动听、旋律优美,以物传情,表达了白族人民在劳作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此曲调又称“白族龙潭调”。《对对鸡》在团结白族群众中流传着两个版本:一则是白族男女青年通过盖房时的一问一答,曲折地表达感情;另一则是男女青年的感情遭到反对,二人一同私奔。

两个版本的曲调是大体一致的。前者“正月唱起对对鸡,对对哟飞在墙头上,砌墙阿哥问着你,改名换姓墙鸡。”后者“正月唱起对对鸡,对对哟飞在墙头上,砌墙阿哥拿着你,改名换姓墙鸡。”前段的“问”或后段“拿”两字的含意不同,“问”表示隐姓埋名,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实情况;“拿”则表示青年男女谈恋爱,相中对方或找到自己心爱的情人。

白族三弦情歌《对对鸡》,已于2005年公布为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照片:演唱《对对鸡》照片一组2张

实物:演唱《对对鸡》的伴奏乐器龙头三弦1把

视频:6分钟

2-2-6昆明小调

文字说明:昆明小调的群众基础十分深厚,仅西山境内岁时节庆性的大型传统调子会就有观音山调子会和玉兰调子会。流传于群众中的山歌小调也数不胜数,《拈鱼》、《猜调》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猜调》乐曲为民族调式中的徵调式,但其中又加入了民族调式中没有的“4”“7”两个音,从而使乐曲更为丰满,旋律更加优美,节奏更加欢快。歌词和流行的《猜调》有差异。四句为一个段落,一问一答之间总计吟咏了56种事物,比喻更加丰富,篇幅也更加长,可以说是民间自然现象的“教科书”。

昆明小调已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西山区的《拈鱼、猜调》,于2005年被公布为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音频:《对对鸡》、昆明小调配自动音罩

照片:演唱《昆明小调》照片一组6张

第三单元传统表演艺术

2-3-1苗族芦笙舞

文字说明:一个民族舞蹈都承载着一段民族史话,流传于西山区境内的苗族芦笙舞亦是如此。据说苗族祖先作为战争失败方,在四处逃散和被迫迁移中,为寻找失散的亲人,男人们就找一些竹管插在竹罐上吹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即后来来的芦笙),就像说话一样,以此寻找亲人。迁移途中循复往返,沿袭并逐渐演变成了今天深受苗族同胞喜爱,节庆活动必跳的芦笙舞。流传于西山地区的苗族芦笙舞传统跳法有二、三十种,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八种。

团结的苗族芦笙舞,已于2005年被公布为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照片:苗族芦笙舞照片1组8张

实物: 芦笙1把

2-3-2 舞龙

文字说明: 大约从清代起,舞龙就成为重大节庆活动的主要节目和农村闹春拜年的主要形式盛行至今。现西山区各街道办事处、驻区大厂矿均有自己的龙灯队,较有影响力的如碧鸡街道办事处百草村的龙灯队和海口街道办事处的百人龙狮队。每逢喜庆节日,这些翻飞的金龙就会给辖区群众带去吉祥、快乐和欢笑,同时舞动着和谐西山的喜庆氛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创套路和动作的百草村龙灯队,由本村老人孙静组建于民国年间。原为村民祭拜天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祭祀队伍。 1950年,孙静后人孙铸带领龙灯队为迎接由陈庚、宋任穷解放大军进昆明城进行了欢迎表演,成为迎接昆明解放庆功大会上唯一的舞龙表演队。

辖区的民间舞龙,已于2005年被公布为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舞龙照片:一组7张

实物:彩龙2条

视频:百草村龙灯队舞龙视频5分钟

2-3-3 花灯

文字说明:昆明的花灯是由明清小曲和民间音乐、舞蹈、方言音调融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汉族地方剧种,是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特别是在农村,每逢节庆假日或婚庆嫁娶,都少不了花灯演唱和表演。目前,我区十个街道办事处小至每个社区(村)均有业余花灯表演队。他们以自编、自演、自乐的形式丰富着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城区碧鸡文化广场上,每天同样都有众多花灯爱好者自娱自乐的演唱表演。可以说,花灯是昆明人最为喜爱,最为普及,流传最广的一种地方艺术表演形式。

辖区的民间花灯,已于2005年被公布为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照片:4张

第四单元 风俗活动、礼仪、节庆

2-4-1 “三月三”

文字说明:三月三耍西山”,是昆明民间传统的春游习俗。据史料记载: “三月三”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上巳节”,到三国时期把“上巳节”改为“三月三”,成为春游祭祀活动日。到了唐朝,“三月三”已经形成大的春日乐游活动。而昆明的“三月三耍西山” 从最初为了祈求家人一年的吉祥、平安和收获,顺便游览西山秀丽景色,愉悦心情调整心态,以美好的心境和愿望重新投入到新一年的辛勤劳作的初衷,逐步演绎、拓展成为群众喜爱的,集春季野外踏青、登山健身、户外野餐、以山歌调子交朋识友、自编自演乡土文艺节目,自娱自乐为主题,10余万人参与,独具特色的昆明西山“三月三”民间民俗文化活动。

昆明市人民政府于2005年,将 “三月三耍西山” 传统习俗,公布为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月三”照片一组9张

视频:5分钟

2-4-2 观音山庙会

文字说明:观音山庙会起源于元代。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运往盘龙寺的观音塑像在滇池受阻,经一位老和尚的指点该尊观音像就留在了当地,并建盖了现在的‘望海楼’、‘观音寺’、‘小南海’楼宇。据说在建盖观音寺的过程中,大殿的围墙砌好了又倒,反复几次都没有成功。后来还是这位老和尚随手拾了几块石块铺在底上,殿墙才砌了起来,所以当地人都认为这位老和尚就是观音自己。观音主动在当地落户,这是当地人的福气,于是将寺庙所在的山命名为‘观音山’,寺称‘观音寺’。每逢农历六月十九,大家都来上香、赶集、会友,形成了现在的观音山庙会。年复一年,庙会逐渐成为当地人上香、赶集、对歌的生活习俗,也成为昆明人较为喜爱的小型商品集市和花灯、山歌调子等传统民间文化展示、欣赏、交流的平台。

昆明市人民政府于2005年,将 “观音山庙会” 传统习俗,公布为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照片:观音山庙会照片6 张

视频:5分钟

2-4-3 苗族花山

文字说明:每年的正月是西山区团结乡武松包的苗族“花山节”,花山节苗语称为“阿乙奥(Ayihxaoi)或者“那提老(Naatlilaos)”。据说这是古时候苗族祖先定下的“战败纪念日”,后来演变成为苗族群众相互交流感情,男女青年找对象的喜庆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花山节”内容新增加了体育活动、斗牛和文艺表演。每逢节日到来,大家穿上节日盛装,自带午餐,从散居的苗族村寨翻山越岭、云集花场,吹笙歌舞,热闹异常。

作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团结苗族“花山节”于2005年被公布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照片:苗族花山节照片5张

2-4-4 白族火把节

文字说明:西山区团结街道办事处的白族按传统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至六月二十六日都要过火把节。每当节日,白族同胞晚饭前要杀鸡祭祀,天黑以后点燃火把,把全家端午节戴的五色线剪下塞入火把烧掉。并在家堂祖先排位前撒一把松香,接着敬撒老人一把,又按班辈年龄大小顺序每人撒一把,意为驱邪除魔,求清洁平安。然后再到畜厩门上撒一把,求六畜兴旺;再到附近谷田撒一把,求五谷丰登。然后全村男女老少,手持火把和松香,见老敬撒,同辈互撒,以示祝福。夜晚大家手持的火把如龙似碟,明亮如昼。同时还要燃起篝火举行篝火晚会,与来自四方的数万宾客一起伴着节奏鲜明的民族旋律,踏着欢快的舞步狂欢到深夜。作为民族民间的文化传统狂欢节日,团结的“白族火把节”于2005年被公布为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照片:火把节照片6张

实物:火把2把

2-4-5 西山音乐节

文字说明:每年一届的西山音乐节,是西山区参与面最广最能体现团队协作精神和单位(部门)精神面貌的艺术交流盛会,在中共西山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重视下,自1987年创办以来就深受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喜爱,成为全区的重大传统文化活动之一。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在演唱中受到了艺术的熏陶,爱国主义的教育。他们在活动中相互沟通,增加了友谊,加强了团结,凝聚了力量。在比赛中,强化了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为构建和谐西山,建设现代西山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鉴于其特殊的社会作用,广泛的影响力和区域传统文化的延续性,2005年,西山音乐节被正式公布为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照片:西山音乐节图片一组7张

视频:音乐节10分钟

第五单元 传统手工艺技能

2-5-1 瓢画

文字说明:西山区福海街道办事处民间艺人陆光才善绘木瓢,在瓢上绘画是云南民间美术中的重要组成。其以特殊的载体,明快简洁的线条,艳丽大方的色彩,拙朴怪异的画面形象,夸张与简化相融的表现手法,使瓢画中的神兼具人形、兽形和物形。画面在具体与抽象之间,产生了一种让人难以捉摸而又可以联想的朦胧神奇和似是而非的艺术效果。陆光才现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师、云南少儿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中国画指导教师、云南民族学院艺术系民族民间美术示范课教师、云南省瓢画艺术传承人。

照片:陆光才照片2张

作品实物:14件

2-5-2 民族织绣和民族服饰

文字说明:在西山区生活着彝,白,苗,回等多种民族,各民族都保留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服饰,他们有的在服饰材料上织出传统的纹样,有的用刺绣的方法绣出花鸟鱼虫用来装饰服饰和靴帽,使服饰更加精美更具民族特色.

西山区的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苗族妇女张秀珍(已故),就是织绣的高手,她制作的苗族婚礼服饰刺绣最具有特色,图案栩栩如生,倍受四乡八邻苗族同胞欢迎。

照片: 民族服饰照片3张

实物:1、民族服饰15件(套)

2、不同图案彝族绣花鞋31双(可视情况全用或选用)

2-5-3 铝皮画

文字说明:金属画人们并不陌生,但用铝皮来雕刻作画令人惊讶了。其主要用废旧铝皮作画纸,自制各类刀具为画笔,融合剪纸、木刻、版画的技巧,以刚劲线条、金属的质感和版画的块面色彩为表现形式,其独具的视角艺术效果,广泛的创作题材独树一帜。西山区金碧街道办事处复兴社区的民间艺人赵世忠就是铝皮雕刻画的创始人,其化腐朽为神奇的铝皮画令人拍手叫绝。

照片:工作照片1张

实物:作品2幅

2-5-4 剪纸

文字说明:剪纸是许多民族喜爱和普及范围较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一般说来民间剪纸多以花鸟鱼虫图案为题材,而西山区的民间剪纸却有着自己的特点,由于剪纸的作者大多为我驻区大中型工矿企业的美术爱好者,他们剪纸题材也主要取材于工厂和企业职工的工作、生活场景等。这些作品情感挚朴、亲切、贴近生活,为广大企业职工所喜爱。

照片:创作剪纸照片2张

实物:工业题材剪纸作品10件

2-5-5 扎染

文字说明:扎染是一种古老的染色工艺。古时称扎撷、撮撷和绞撷,俗称扎染.这样的工艺1949年前后还在团结、谷律、碧鸡等地的白族中盛行。扎染”工艺流程主要是:描样—扎制(扎\捆\绑\缀等)—入染—解结—漂浮色—加工成各种成品。

1989年合资企业采和商贸有限公司在碧鸡镇长坡村开办了“碧辉工艺扎染厂”,不但使这种古老的工艺得以恢复,而且成规模化发展。

传统工艺“白族扎染”已于2005年公布为昆明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照片:一组

实物:

1)靛的植物标本1件

2)扎染布8块

2-5-6 陶艺

文字说明:西山区棕树营街道办事处的陶艺传承人蒋雨田,男38岁。上世纪70年代早期生活在西双版纳,在西双版纳学会了制陶的基本工艺。1977年至1979年在西山区厂口乡下乡;1979年返城就职于昆明工艺美术厂师从李志杰学习包装、装潢设计;1983年辞职从事装潢设计工作,稍晚又先后就职于省科委彩印厂;1990年后正式从事陶塑的工艺制作、设计、生产,并成立了“雨田工作室”。其陶艺作品揉合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简单、朴实和南美印弟安人的夸张、变形风格,且想象力丰富,取材广泛。他设计生产的陶艺产品曾获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旅游商品开发设计二等奖、最佳展位奖、云南省文化产业展览最佳设计制作奖。产品远销台湾、深圳、上海等地。

蒋雨田于2005年被公布为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照片:工作照片1张

实物:陶艺作品17件

2-5-7 制毡工艺

文字说明: 团结镇章白村在1949年前曾盛行制作毛毡和毡帽。这种用羊毛毡制作而成的毡帽,在马街很受欢迎,被人们誉为“马街毡帽”。

章白村制作的毡帽有两种。一种是“马街毡帽”,另一种是将边缘卷起约10公分,镶上宽窄不同的两条黑缎,称为“镶边大毡帽”,多为年逾花甲的老人使用。前者的名声是最大的,深受当年滇西马帮的喜爱,在滇东北、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十分流行。赶毡制帽的技艺,当地人传子不传女。上世纪六十年代还开办过制毡的加工厂,七十年代停办,共生产羊毛毡10多万件。目前,当地还从事该项工艺的人家仅剩一家,户主叫奎自强,现年76岁。目前,章白村的制毡工艺已被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照片:1张

实物:马街毡帽2顶

第六单元 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2-6-1 西山区海口双哨秧老鼓之乡

文字说明:秧老鼓也称花鼓.海口镇双哨乡彝族的秧佬鼓舞是外地传至当地。最早是在军营中鼓舞士气,庆祝胜利的“战舞”。后逐步演变成为自娱性和表演相兼的民间舞蹈,多在民间年节时和重要活动中跳。其主要用击鼓舞蹈的形式来表现,主要表现内容有:“开秧门”、“求龙降雨”、“驱虫保苗”、喜庆节日、大型文体活动、庆典、婚丧嫁娶、起房建屋等。该舞蹈节奏铿锵、气势磅礴,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的代表性。

昆明市人民政府于2005年,将西山区海口街道办事处原双哨彝族村寨的秧佬鼓舞列为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又授牌命名为“海口双哨彝族秧佬鼓之乡”。

照片: 秧佬鼓照片一组

实物:1)鼓1只(连锤和毛巾)

2)领舞的龙头1个

3)头饰一块

视频:8分钟

2-6-2 团结乡大乐居彝族民居

文字说明:大乐居是我区建村最早的落,据考证该村始建于明初洪武间(公元1368年-1399年)。现大乐居彝族村共有198户村民,总人口787人。大乐居村寨依山而建,布局规整是西山区彝族代表性建筑的典型代表。该村寨不但建筑风格统一、类型丰富,而且规模较大,具有较高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价值。

特色民族民居建筑群“团结大乐居彝族民居”,于2005年被列为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照片:3张

2-6-3 其他手工工艺品实物10件(套)

实物:

1)团结彝族自制龙头三弦2把

2)苗族绣品4件

3)晋宁县购买乌铜走银茶具一套5件

4)呈贡县购买菱角工艺品挂件3件

其它设施:

(一)中心空地设机动表演台一个,供不定期的传承人现场表演使用。

要求:

1、可以在台上现场表演剪纸.泥塑.刺绣.绘画等工艺

2、可以组合

3、搬动容易

4、与展览场地合为一体

(二)展区内合理设置视频触摸屏或多媒体

要求:

1、参观者可任意点播感兴趣的视频项目内容

2、可设置滚动式视频播放

后 记:

2004年,随着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适应与国际接轨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迅速在全国展开。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广大文化工作者几年的探索和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进程中起得了许多可喜的经验和成果。西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重视下,于2005年4月就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普查工作指导委员会,并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工作。

2008年6月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辖区10个街道办事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相继成立,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逐步进入了规范化的轨道。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