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拟采用单一来源方式进行资阳市博物馆藏品征集采购的征求意见公示

资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拟采用单一来源方式进行资阳市博物馆藏品征集采购的征求意见公示


资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拟采用单一来源方式进行资阳市博物馆藏品征集采购的征求意见公示

各潜在供应商、单位、个人:

基于此批采购的文物的特殊性,采购单位拟采用单一来源方式进行文物征集采购,项目预算264.25万元。现就此事项广泛征求意见。

本项目经专业人员论证,认为能够提供货物的供应商具有唯一性,拟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实施。

拟定供应商:

第一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42号

第二包、重庆自然博物馆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金华路重庆自然博物馆

第三包、四川博物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小河街1号

第四包、四川省文物总店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路6号

申请事项及理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四章馆藏文物第三十七条规定:“文物收藏单位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取得文物:(一)购买;(二)接受捐赠;(三)依法交换;(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还可以通过文物行政部门指定保管或者调拨方式取得文物”。以及《博物馆条例》第三章博物馆管理第二十一条规定:“博物馆可以通过购买、接受捐赠、依法交换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方式取得藏品,不得取得来源不明或者来源不合法的藏品”。2019年,我单位申请财政预算264.25万元用于此批资阳市博物馆藏品征集文物。基于文物的特殊性,也为了确保文物来源的合法性,根据资金预算安排,我单位拟向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重庆自然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总店征集一批文物。

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身是原中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创建于1929年。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是我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两门基础学科的专门研究机构。近年来,研究所坚持“注重基础,突出重点,面向国际,永争一流”的理念,不断加强原始创新,增强科研整体竞争能力,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和重大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如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一流刊物累计发表文章近120篇,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古生物界的影响力。

古脊椎所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通过培养造就一个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全球战略视野的科学家群体、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技术支撑和科技管理队伍,努力获取一批在国际学术界影响重大的基础研究成果,继续完善符合国际规范的研究所体制与机制,将研究所建设成为国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四个中心”:科研和学术思想中心、科技人才培养中心、化石标本和现代骨骼标本收藏中心以及科学普及中心,为保持我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基础研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提高人类对生命与地球演化规律认识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在研究体系中,研究所设三个研究室、一个研究中心和一个实验室,即古低等脊椎动物研究室、古哺乳动物研究室、古人类—旧石器研究室,周口店古人类研究中心,和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脊椎动物各类群起源、演化、分类和系统发育,建立和完善中国及全球年代地层系统,探讨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关系;研究中国古人类体质演化、行为模式、适应生存过程、现代中国人起源、旧石器文化特点;开展从化石形态和古DNA角度分析人类演化过程、石器技术与功能发展和农业起源、文明起源以及周口店遗址综合研究等相关工作。在支撑体系中,研究所还有标本馆、图书馆、技术室、小汤山工作站及中国古动物馆等部门,以保证支撑科研和科普工作的有效运转。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古脊椎所现设有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生物学、科技考古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从二十世纪20年代到现在,研究所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化石及石器标本的收藏场馆,目前标本馆的馆藏标本已达20万件。研究所下属的中国古动物馆是研究所对公众开放的自然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成立20年间,举办国内外特展和巡展80余次,科普活动和科普讲座100余场。2000年至2013年,博物馆参观人数从每年2.4万人增长至17万人,接待130余万国内外观众。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温家宝、曾庆红、路甬祥、白春礼等亲临视察中国古动物馆。英国、法国、瑞典、朝鲜等国家的驻华使节,美国、法国等国家科研机构的高层领导,以及国外知名媒体等单位的高级记者等也分别来访问交流。2015年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中国科学院领导的陪同下,莅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工作,并参观了研究所创建的中国古动物馆。刘延东表示我们国家古生物化石非常丰富,有古脊椎所的优秀的科学家队伍,有古动物馆的出色的科普平台,要善于用生动的形式做好科普,可以做动漫、影视等,讲好中国古生物的“穿越”故事,把中国的古生物学成果更好地推介给国内外公众。

此外,研究所还提供全套专业的展览服务,包括展览策划、展陈设计、展品提供、展柜、多媒体、展板、科普讲堂等。研究所建立了世界规模最大、条件最齐全的标本修理室,为化石标本的室内修理和研究及展示展览提供技术支持。与此同时,团队具有多年的展览设计经验和雄厚的技术力量,曾为80余家国内外博物馆、巡展文化公司等单位完成古生物展览策划、模型制作、化石复原装架、复原雕塑等项目,得到了项目单位的一致好评。策划设计人员均具有古生物专业研究生以上学历背景,主创人员曾在国外工作深造十年之久,古生物模型和复原像的制作团队更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为确保文物的安全性,也基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技术实力,此次采购方委托他们复仿制(制作模型)10件藏品。

2、重庆自然博物馆是重庆最早建立的博物馆。发端于上世纪30年代,前身为卢作孚1930年创办的峡区博物馆和中国西部科学院,抗战期间联合内迁重庆的十余家国家级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气象研究所,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农业实验所,中央林业实验所等)发起组建中国西部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博物馆合并改组为西南人民科学馆,1953年并入西南博物院(重庆市博物馆),1981年四川省政府挂牌四川省重庆自然博物馆,1991年恢复独立建制,并在重庆直辖后更改为现名。

重庆自然博物馆馆藏品覆盖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矿物、岩石、矿产、土壤等八大类别,共计11余万件,尤以西部珍稀动植物标本、侏罗纪恐龙化石、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最具优势和特色,其中包含诸多四川资阳产的展品如石核、刮削器、砍砸器及部分哺乳类动物标本中国犀、鹿等。

重庆自然博物馆对标本的收藏研究及技术修复方面非常重视,新馆建设期间,我馆对古生物化石标本及动植物标本修复327件,同时为省内外博物馆如浙江自然博物馆、陕西自然博物馆、湖南地质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武汉中华奇石馆及永川博物馆等提供技术支持、技术输出和维护,先后提供展品及维护276件。

2015年11月建成新馆。新馆位于北碚新城,占地216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万余平方米,设六大主题展厅,主要展示地球演变、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以及重庆的壮丽山川,重点阐述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

重庆自然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7年“地球?生物?人类——重庆自然博物馆基本陈列”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该馆新馆自2015年11月建成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观众800余万人次。

为确保文物的安全性,也基于重庆自然博物馆的技术实力,此次采购方委托重庆自然博物馆复仿制(制作模型)馆藏的33件藏品。

3.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现有院藏文物32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5万余件。2009年,四川博物院新馆落成。新馆占地88余亩,位于成都市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在全国公共博物馆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川博物院目前拥有14个展厅,总面积12000平方米,包含书画、陶瓷、青铜器、民族文物、工艺美术、藏传佛教、万佛寺石刻、张大千书画、汉代陶石艺术等10个常设展览,还有4个临时展厅,用于举办各类临时展览。新馆还建有可容纳200余人的学术报告厅,用于各种大型会议和学术讲座。

自2009年新馆开馆以来,四川博物院秉承“开门办馆、广泛交流、资源共享、深度合作”的办馆理念,全年免费向观众开放。2010年,四川博物院开创性的创建了国内首个“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把展览送到“三区”,每年行程几万公里,为当地群众带去丰盛的文化大餐。开展的“小小讲解员”活动,为青少年们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青少年们传授历史、文化知识。如今“小小讲解员”已成为四川博物院社教工作的一大亮点,深获公众的喜爱。陈列展览工作是博物馆的核心任务之一。近三年来,已举办了60余场高水准展览。配合展览开展多次学术讲座与鉴宝活动,做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展览”。目前,四川博物院拥有专职、兼职研究员30余人。与四川大学博物馆共同组建“科研规划与研发创新中心”(简称“科创中心”)。发挥各自在文物资源、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推进科研规划与研发创新。以科研课题培养人才,先后研究出版了《四川博物院藏〈格萨尔〉唐卡研究》、《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研究》、《馆藏书画精品集》等高水平学术著作。为促进我院的学术科研发展,搭建与国内文博同行的交流平台,我院创办了《博物馆学刊》,赢得了业内的广泛赞誉。2011年,“四川博物院修复能力提升”项目,被国家文物局确立为全国两个试点项目之一。2013年3月,该项目顺利建设完成,并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该项目的建成不但可以满足四川博物院馆藏文物保护研究与修复的需要,而且还通过构建文物保护修复平台为省内外各文博单位的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四川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成立于2009年7月新馆开馆之际,其前身为四川省博物馆技术室,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有着光荣的历史和辉煌的业绩。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由我国著名文物修复大师黄茂林先生,以及张大千的“御用”书画装裱师刘绍侯先生创建了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室,开始了我院可移动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六十年代,北京荣宝斋的书画装裱大师何锡福也加入四川博物院的文物修复队伍中,为四川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保中心自建立以来,通过7年的发展建设,已成为四川省文保行业的重要骨干力量,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中心本着“立足本院,面向四川,辐射西南”的宗旨,以纸质文物保护研究和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为重点发展方向,并兼顾其它材质文物保护修复。目前,文保中心拥有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各类实验室、修复室16间,建有高光谱成像系统、扫描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超高精度文物复制系统、三维扫描仪等大型分析检测实验室和专业化的化学保护、环境监测分析、文物预处理等实验室,还有书画、陶瓷、青铜、石刻等综合性的文物修复室。中心现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7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8人。中心绝大部分人员参加或多次参加过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各类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并取得相应的合格结业证书。

2011年,国家文物局将四川博物院文保中心列为国内两个文物保护能力提升的科技保护实验室之一,并拨付专款予以支持。该项目已于2013年3月完成并通过国家文物局的验收。2013年,四川省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区域中心、四川博物院预防性保护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实施。2016年11月,国内首个区域中心——四川省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区域中心在我院文保中心建成运行并通过国家文物局的验收,实现了包括泸州市博物馆在内的我省6家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数据的联网。

文保中心自新馆开馆以来,已完成我院馆藏书画、陶器、瓷器、青铜器等文物保护修复2000余件,为省内外其他博物馆、文管所、图书馆等单位保护修复文物1500余件。同时,还为省内外的文博单位设计编制各类文物保护修复方案、预防性保护方案90余部,维护养护各类文物约3000余件。在“5.12”汶川地震中受损的3千余件文物的保护修复中,我院文保中心完成了其中392件文物的修复工作。中心还承担了雅安芦山“4.20”地震中受损的所有341件受损文物的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并已全部通过验收。与此同时,中心还承担了众多兄弟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环境监测及临时性的文物维护、修复等工作,如:为邛崃市文物局、大邑地主庄园博物馆、安县文管所、盐亭县文管所、什邡市博物馆、泸州市博物馆、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合江县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中江县文管所、茂县文管所、江安县文管所、宜宾市博物馆、渠县文管所、大竹县文管所、会理县博物馆、雅安市博物馆、雅安雨城区博物馆、荥经县博物馆、巴中市文物局、巴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开江县文管所、成都李劼人故居纪念馆、乐山市文物局、乐山沙湾郭沫若故居纪念馆、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绵竹市博物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崇州市博物馆、甘孜州博物馆等单位的馆藏文物保护修复、预防性保护等提供支持和帮助,还承担省外的青岛市博物馆、上海航海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国家大剧院、旅顺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西藏日喀则文物局等单位请求的文物修复、保护及复制等工作,并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保中心、成都博物院文保中心等单位建立了紧密的研究合作关系。

在学术研究方面,中心人员已在国内各类报刊、杂志及专业论文集上发表学术文章50余篇,合著或参与编撰并已出版的学术专著有3部。中心还承担或参与科技项目,共有4项,分别是:东亚纸张保护项目——西南地区传统造纸调查;中德文物保护合作项目“安岳石窟保护研究”;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四川省馆藏文物在‘5.12’汶川地震中受损原因分析及通用防震技术研究;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适宜于四川地区特殊气候环境的拓片文物脱墨加固新材料研发及应用。此外,文保中心现拥有国家专利六项,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奖励项目一项,文化遗产十佳优秀图书奖一项,文化部授予的先进个人一名。

为了确保文物的安全性,也基于四川博物院的技术实力,此次采购方委托四川博物院(文保中心)仿制馆藏的12件藏品。

4.四川省文物总店是四川省文旅厅直属事业单位暨国有从事文物艺术品经营特许单位,也是全省唯一合法从事文物收购、经销的文物经销单位,历史悠久,具有经营管理规范、专业实力强等独特优势,主业是征集收购,通过商业手段保护收集流散在社会上的文物,并有计划地为博物馆、科研单位提供藏品和资料,其次对乾隆60年以后国家允许出口的文物进行外销,为国家争创外汇收入。在文物回流、藏家藏品转让、民俗文物的保护、藏品品质的把关和市场价格的合理性方面均可发挥专业的优势。我单位拟征购四川省文物总店文物一批文物,该批文物符合资阳市博物馆首批展陈大纲要求。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只能从唯一供应商处采购”的情形。故本项目拟采用单一来源方式采购。

各潜在供应商、单位、个人对公示内容及论证意见有异议的,应于公示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包括异议具体内容、事实、供应商名称及联系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将异议情况反馈至采购人和财政部门。

采购人(单位):资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联系人:袁女士

联系电话:***-*******

采购人地址:资阳市雁江区广场路1号

财政部门:资阳市财政局 

联系电话:***-********

财政部门地址: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孙家坝新城路99号4楼(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科)


附件:

?
免责申明:本网站是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平台,所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完整性由信息发布者负责。

标签: 征集 博物馆 旅游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