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大气污染特征和演变规律项目采用单一来源方式采购的公示

研究大气污染特征和演变规律项目采用单一来源方式采购的公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74号)及《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项目交易方式管理规定》(合政办〔2017〕1号)的规定,现就本项目拟采取单一来源方式采购予以公示。

一、采购人名称:合肥市生态环境局

二、采购人地址: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繁华大道与松林路交汇处

三、采购人联系电话: ****-********

四、采购项目名称:研究大气污染特征和演变规律

五、拟采购货物或服务的说明:收集合肥市天地空一体化综合立体观测数据,开展源解析采样分析,研究大气污染与天气过程的双向反馈机制,分析合肥市大气污染特征,编制高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制定天地人一体化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方案,建立重污染天气应对技术体系,制定适用于合肥市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路线图和“一市一策”综合解决方案,有效保障合肥市空气质量,提高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六、采购预算金额:2800万元。

七、采用单一来源方式的原因及说明:

为保障合肥市“一市一策”的顺利推广应用,制定适合合肥地区的大气重污染解决方案,为合肥市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有效、可靠的基础保障,提高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性与精准性,需要联合开展该地区大气污染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立体观测,开展污染特征分析、来源解析、清单编制、大气污染成因研究、重污染天气应对、管理决策等研究。

在大气污染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立体观测方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等均为国内在大气污染综合观测方面的最优势单位。其中,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长期在地基(含移动)、机载和星载等多种平台上开展环境光学监测技术创新与技术集成,为建设国家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平台提供科学基础和支撑技术;通过对系统性、区域性和复合性污染研究和多元信息融合,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体系”提供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长期开展大气成分探测新方法、新技术研究,以及大气复合污染、区域污染分布、污染排放输送外场观测研究。到目前为止,已构建了由激光雷达、DOAS、MAX-DOAS等地基设备为核心的多站点“江淮大气环境立体探测研究(示范)网”,开展SO2、NO2、HCHO等气态前体物和颗粒物PM10/PM2.5垂直总量和廓线的监测研究。作为大气环境遥感的优势研究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基于地基、船基、机载、星载等多种遥感平台,围绕大气环境领域相关热点问题,开展了大气污染气体、大气温室气体及灰霾的时空分布遥感观测算法研究工作。研发出了适合我国气溶胶背景下的卫星/飞机遥感反演算法,应用我国高分 5 号卫星中,提高尤其在重污染地区的遥感准确度。而安徽大学目前已建有大气环境气象综合立体观测站,集成建立了大气环境气象综合立体探测技术平台、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综合研究平台、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大数据处理与智能分析平台。用于开展研究天地一体的大气环境气象立体探测技术系统,研究地面采样(实验室分析)、地面在线监测(固定点,如汽车尾气在线监测)、地面激光雷达在线监测、无人机监测、遥感反演等5种大气监测手段之间的数据验证、数据互补、上下协同等方法;研究大气气象要素和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大气垂直廓线。

在大气污染精细化来源解析方面,南开大学研究团队长期开展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颗粒物总量控制技术和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先后在我国南京、开封、杭州、天津、成都、无锡、攀枝花等近30个环保重点城市开展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及污染防治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

在源清单编制方面,清华大学开发了排放清单动态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主持构建了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共性技术体系,系统地发展了多层嵌套高分辨率的排放清单编制技术和方法学,将主要污染物排放信息的空间分辨率精确到1km,时间分辨率精确到1h。清华大学开发的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MEIC是目前唯一的全国尺度排放清单模型数据产品,在污染预报预警、空气质量达标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在大气环境领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相关研究团队开展了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理、催化剂与催化反应体系设计和大气污染物催化净化新原理、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取得了柴油车排放污染控制、室内空气净化和大气灰霾成因研究方面的系列成果。

在大气污染成因研究方面,北京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均为国内优势研究单位。其中北京大学是国内在大气环复合污染研究方面的优势研究单位,发起组织了全国大气超站联盟,聚焦解决大气复合污染的监测难题;构建了集区域监测网络、污染源清单、预报预警模型和区域综合决策等在内的技术体系,形成了集污染探测、理论研究、决策支持和区域实践为一体的学术思路,取得了大气氧化性增强机制及灰霾成因的理论创新,实现了区域立体监测和大型综合观测的技术突破,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体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大气污染与天气过程双向反馈机制研究领域具有优势和特色研究团队,在大气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一大批重要研究成果,近20年来,获得国家级奖40多项。针对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和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积极提供决策咨询。

在重污染天气应对研究方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作为大气环境研究优势单位,已承担了多项国家863 项目、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主要有“大气复合污染的区域调控和决策支持技术”(863项目)、973项目“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控制对策与环境质量调控战略”等项目,在重污染天气应对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在大气污染管理决策研究方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在大气环境领域,设置的大气环境规划部承担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编制、跨省级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的编制,研究大气环境规划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建立国家区域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的技术方法体系;已承担了60多项国家级重大规划和50多项流域、区域级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研究,完成的多项规划、评估报告、环境政策为中国政府批复、采纳,为相关部门的决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申报该项目的联合体由国内以上十家在大气环境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研究单位组成。该联合体的参与单位基本囊括了国内在大气污染监测与控制领域的高水平专业研究团队,且各自研究领域均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在专利技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代表国内最高水平,因此该申报联合体国内具有唯一性。各单位研究基础及优势详情如下:

1、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近20年来不断推动环境光学学科发展和环境光学监测技术的自主创新。以环境光学新原理新方法研究为基础,以先进环境光学技术与应用为重点,建立环境光学与技术研究平台。研究环境污染机理,污染物的时空性、复合性及其关键的物理化学过程。研究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成分变化及其引发的大气化学过程和物理特性变化。以环境污染物实时在线光学监测新方法、新手段、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为主线,发展环境信息获取、表征和处理等应用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环境光学基础研究、定量监测新方法研究和环境监测高新技术与系统集成研究。

1)环境光学应用基础研究

以环境光学(环境光谱学、环境光学遥感监测、高分辨激光光谱)的前沿性基础问题为研究方向,进行环境污染重要中间体的检测及光谱学/光化学污染机理研究,重点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复合污染(大气、水体、土壤)的研究;发展环境污染优先物检测的新原理、新方法;建立重要污染物光谱特征数据库。结合区域环境综合监测,研究灾害性污染(如气溶胶、城市光化学烟雾等)形成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其防治方法。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大气污染的光学远程精确探测及其光化学作用机理研究、机载和球载大气痕量成份光谱探测研究、气溶胶物理和碳黑气溶胶的定量化表征研究、重要污染物光谱特征数据库建立、目标环境特性与大气辐射传输特性研究等方面。

2)定量监测新方法研究

通过地基(含移动)、机载和星载等多种平台上的环境光学监测技术创新与技术集成,为建设国家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平台提供科学基础和支撑技术。通过对系统性、区域性和复合性污染研究和多元信息融合,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体系”提供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提高国家技术原创力。研究方向包括:星载专用传感器和系统应用中的核心技术研究、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辨激光探测研究、气溶胶及痕量有机污染物的光谱质谱联用测量方法研究、环境光学光纤监测技术等方面。

3)环境监测高新技术与系统集成技术

为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环境光学监测技术和系统,用于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源、水质和水污染源、以及固体废弃物和土壤的监测。同时开展安全生产环境监测以及环境事故应急快速监测技术。研究方向包括: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及污染源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光谱法水体水质和水污染源在线监测技术、煤矿瓦斯、污染源、工业过程和泄漏检测技术等方面。

4)区域大气综合立体探测技术及应用研究

依托自主研发设备构建了我国首套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系统,承担了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空气质量保障,以及地方省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监测任务,积累了大量大气环境地基连续监测、车载移动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弥补了地方业务监测在技术手段、监测指标和监测范围的不足。初步构建了由激光雷达、DOAS、MAX-DOAS等地基设备为核心的多站点“江淮大气环境立体探测研究(示范)网”,开展SO2、NO2、HCHO等气态前体物和颗粒物PM10/PM2.5垂直总量和廓线的监测研究,弥补目前环保监测网络只能测量地面数据的不足,获得污染物时空分布实时监测数据实时获取灰霾及其前体物的动态时空演化过程,结合边界层高度、气象参数变化规律,可研究灰霾的形成、来源和规律。

作为大气环境研究优势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发展区域与天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技术与系统,开展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综合监测和模式研究。长期开展大气成分探测新方法、新技术研究,以及大气复合污染、区域污染分布、污染排放输送外场观测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863 项目、环保公益项目、中科院新项目、基金委和国际合作项目,主要有“区域空气污染输送通量观测的光学遥感应用方法和技术规范研究”(环保公益)、中科院项目“北京及周边地区奥运大气环境监测和预警联合行动计划”,中科院先导专项“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课题和“先导2014”京津冀地区灰霾综合外场实验等,为奥运会、世博会、青奥会、APEC及阅兵等国家重大赛事活动空气质量保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

2、北京大学: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大气复合污染成因研究,形成了涵盖大气自由基、挥发性有机物、大气氧化中间态物种、颗粒物理化特征等复合污染成因解析的外场观测平台,紧紧围绕区域大气污染机理与防控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以解决中国大气污染问题为目标的研究计划,其中在70年代开展兰州光化学烟雾大规模现场研究;80年代开展酸雨问题和酸沉降化学研究;90年代开展北京“蓝天工程”研究,自2000年起,开展解决长期困扰珠三角的大气复合污染问题。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大气复合污染”的科学思想,并在大气氧化性、新粒子爆发增长、环境健康、国际环境履约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在国际上团队已经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成为全球大气环境领域最新进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气环境化学研究方面,主持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研究,形成了集污染探测、理论研究、决策支持和区域实践为一体的学术思路,取得了大气氧化性增强机制及灰霾成因的理论创新,实现了区域立体监测和大型综合观测的技术突破,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并选择珠江三角洲开展长期定点实践,为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了科技支撑,也为国家和其它区域提供了技术借鉴,为国家和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提供了支撑和服务。

团队构建了集区域监测网络、污染源清单、预报预警模型和区域综合决策等在内的技术体系,为国家和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提供支撑和服务,为国家重大政治活动、重大赛事期间的空气质量保驾护航。团队发起组织了全国大气超站联盟,聚焦解决大气复合污染的监测难题。团队在珠三角坚持开展二十多年的区域研究,构建了“科学与决策”良性互动的机制和支撑体系,协助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建成全国第一个区域空气质量立体监测预警业务化平台,支持广东省建立了珠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实现区域PM2.5年均浓度达标,成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标杆”。

近年来,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和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与应对机制的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的顶层设计,累积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省政府研究项目等国内外重大科技任务超过110余项,总经费逾3亿元。主要有“大气污染的源解析技术与示范”、“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和“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立体观测和污染过程研究”等项目,并与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共建“区域污染控制”国际联合实验室。牵头和承担的科技部、基金委重大/重点、环保部等项目,在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成功组织了系列大型综合外场观测实验,从分子水平探讨了大气污染形成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 、PNAS、和Chemical Review等高水平期刊上,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国家和部级奖项。具有良好国际学术影响,在大气环境化学研究中具有引领作用。

3、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在源排放清单编制及校验的技术方法方面已开展大量工作,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长期致力于大气复合污染特别是PM2.5 的研究,以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技术-复合污染多维溯源技术-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为核心,推动区域空气质量动态调控新技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主持建立了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在线技术平台,在动态排放清单技术领域成为国际引领的研究团队,为我国空气质量管理在精细溯源和定量评估方面技术水平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清华大学开发了排放清单动态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主持构建了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共性技术体系,系统地发展了多层嵌套高分辨率的排放清单编制技术和方法学,将主要污染物排放信息的空间分辨率精确到1km,时间分辨率精确到1h。清华大学开发的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MEIC是目前唯一的全国尺度排放清单模型数据产品,在污染预报预警、空气质量达标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由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领导的国际科研团队自2012年开始研究消费及贸易相关的空气污染问题,先后完成了中国贸易相关大气污染物排放、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空气污染及健康影响、国际贸易对全球气溶胶辐射强迫影响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自然?地球科学》(NatureGeoscience)、《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大气化学与物理》(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2017年,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自然》(Nature)期刊发表了题为《全球大气污染输送和国际贸易的跨界健康影响》(“Transboundary health impacts of transported global air pollution andinternational trade”)的论文,首次定量揭示了全球贸易活动中隐含的PM2.5跨界污染的健康影响。研究将全球划分为十三个区域,通过耦合排放清单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大气化学模型和健康效应模型,首次定量揭示了全球贸易活动中隐含的PM2.5跨界污染的健康影响。提示国际贸易引起的污染跨界转移本质上反映了不同地区产业结构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应当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在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的同时减少本地排放。

作为大气污染与控制研究优势单位,清华大学已承担了多项国家973 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环保公益项目,主要有“全球大气气溶胶源汇机制研究及模式研制”(国家973)、国家863项目“区域大气污染源识别与动态源清单技术及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气二次颗粒物的化学组分特征及形成机制”课题和环保部公益性项目“PM2.5源排放控制和监管体系研究”等,为大气污染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并出版有《大气颗粒物与区域复合污染》、《道路机动车排放模型技术方法与应用》等专著。

4、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环境规划院始终以为国家提供优质的决策服务为建院宗旨,在国家环保规划编制、环境政策研究与制定、重大环境项目评估以及环境风险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主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等发展战略研究,承担国家中长期环境战略规划与年度计划、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规划、流域区域和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等理论方法研究、模拟预测分析、规划研究编制、实施评估考核等技术性工作;承担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绩效评估等工作;承担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环境容量测算、排污许可、排污交易及气候变化等方面研究及技术支持工作;承担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污染损害鉴定、经济损失评估等方面研究及技术支持工作;承担农村环境保护和农业源环境管理等与规划相关的技术支持工作;承担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等方面研究及技术支持工作;开展环境经济核算及与环境保护公共财政、环境保护税、生态补偿、环境审计等方面研究工作。在大气环境领域,设置的大气环境规划部承担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编制、跨省级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的编制,研究大气环境规划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建立国家酸雨控制、区域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的技术方法体系;开展全国和区域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分解分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技术、政策与方法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可持续能源与环境保护政策的研究,以及能源产业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和能源产业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001年以来,承担了60多项国家级重大规划和50多项流域、区域级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研究,牵头开展了120余项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攻关项目研究,70余项国家环境政策研究,完成了6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主持完成了国家“十一五”至“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和《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30多项国家规划。完成的多项规划、评估报告、环境政策为中国政府批复、采纳,为相关部门的决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3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7项,获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简称生态环境中心)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性研究机构。生态环境中心围绕“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中心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生态学三大学科的综合优势,围绕国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和国际生态环境科学前沿,不断突破支撑国家生态安全、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理论与关键技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创新贡献,努力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科学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生态环境综合性研究机构。生态环境中心现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6个所级实验室及若干支撑服务系统平台。为解决地区性生态环境问题服务,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中心为地方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的能力。

生态环境中心在为制定我国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形成了包括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专业等多学科体系,在新POPs发现和分析方法、分子毒理及其表观遗传学、二恶英控制、生态系统服务、城市与景观生态、饮用水安全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高水平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初步建成了世界一流的生态环境科学研究平台。在大气环境领域,相关研究团队开展了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理、催化剂与催化反应体系设计和大气污染物催化净化新原理、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取得了柴油车排放污染控制、室内空气净化和大气灰霾成因研究方面的系列成果。

生态环境中心已承担并完成了大量国家、中国科学院、省部级研究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励335项,出版专著、译著100余册,已获授权专利200余件,获国家、中国科学院及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共150余项。

6、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长期从事空气污染物来源解析方法和应用研究,承担多项环保公益和科技支撑项目。已建立受体源解析观测体系,PMF/CMB受体模型解析系统,以及以WRF-CMAQ/CAMx为核心的空气质量来源解析与预测系统,能够解析高时空分辨率的污染物来源,最高分辨率可精确到单个重点点源。目前正在配合环保部推动源解析方法和空气质量模式的规范化与法规化,并协助大气司开展以“2+26”城市为核心的全国颗粒物来源解析业务化工作。

作为大气环境研究优势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承担了多项国家863 项目、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主要有“大气复合污染的区域调控和决策支持技术”(863项目)、973项目“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控制对策与环境质量调控战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与示范研究”和中德合作项目“北京气溶胶污染相关过程的研究”等。科研成果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与示范研究”,获2007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中国环科院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创新性、基础性重大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致力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决策提供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科技支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环境问题的工程技术与咨询需要,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7、南开大学:

1993年环境科学学科首次被评为天津市重点学科;2000年获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首批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环境科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中首批4个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2006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认定为天津市高等学校一级重点学科;2007年环境科学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12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再次被评为天津市高等学校一级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我国首批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生态学被认定为天津市高等学校一级重点学科。

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在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技术、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颗粒物总量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创新性的技术方法并在我国城市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先后在我国近30个环保重点城市开展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及污染防治研究工作,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个《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HJ/T393-2007)。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主要有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典型重污染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关键管理技术研究”、“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环保部项目)、国家基金委“基于降低二次碳颗粒影响的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研究”等。此外,先后在南京、开封、杭州、天津、成都、无锡、攀枝花等地开展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研究,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

8、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目前已建立了大气环境气象综合立体观测站,集成建立了大气环境气象综合立体探测技术平台、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综合研究平台、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大数据处理与智能分析平台。用于开展研究天地一体的大气环境气象立体探测技术系统,研究地面采样(实验室分析)、地面在线监测(固定点,如汽车尾气在线监测)、地面激光雷达在线监测、无人机监测、遥感反演等5种大气监测手段之间的数据验证、数据互补、上下协同等方法;研究大气气象要素和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大气垂直廓线。此外,安徽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同建立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是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领域战略高技术工程化平台和产业化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环境监测技术装备测试比对、标定校准、可靠性和稳定性测试等技术验证评价中心。

安徽大学环境物理与技术研究所坚持面向国际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科学前沿,围绕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大需求,重点开展环境污染分析与监测、环境毒理与健康、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等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攻关,构建生态环境污染认知—健康评价—精确治理技术方法体系,培育并发展环保产业,努力建设成为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领域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与人才培养基地。研究所成立以来,大力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已拥有一支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高水平研究队伍,承担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团队成员获国家科技进步、国家自然科学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多项,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国际环境领域顶级学术期刊上。

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在大气污染/温室气体立体遥感监测方向, 基于地基、船基、机载、星载等多种遥感平台,围绕大气环境领域相关热点问题,开展了大气污染气体、大气温室气体及灰霾的时空分布遥感观测算法研究工作。研发出了适合我国气溶胶背景下的卫星/飞机遥感反演算法, 该成果将应用我国高分 5 号卫星中,提高尤其在重污染地区的遥感准确度。建立了中国地 区唯一达到全球TCCON/NDACC 观测网质量要求站点,为我国在 WMO 中履行巴黎气候协 定,提供能得到国际认可的遥感数据。通过地基和卫星遥感协同观测,基于自主研发的反演算法获取了大型城市和重点区域污染物的垂直时空分布与垂直结果,溯源了区域灰霾和 臭氧污染。相关成果已在国际主流 SCI 期刊上发表。

作为大气环境遥感的优势研究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基于国内外多源卫星观测的原始光谱,自主研发了适用于我国高气溶胶浓度大气环境条件下的痕量气体遥感反演算法。通过模拟标定卫星在轨特性,以及对地基大气垂直廓线同步观测结果的同化,实现算法优化,解决高光谱仪器光谱漂移、高气溶胶浓度引起多次光散射等技术难点。在精确反演SO2和NO2的基础上,研究团队首次实现了对我国工业园区甲醛(HCHO)、乙二醛(CHOCHO)等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流层柱浓度的卫星遥感监测,为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等二次污染研究提供了可靠数据。此外,为开展反演算法验证,研究团队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用于利用天空散射光测量污染气体水平分布和近地面竖直分布的装置[ZL********3445.9],通过控制紫外-可见光谱仪二维转动平台获取天空各个方位和俯仰角的太阳散射光谱,解析污染气体SO2、NO2、HCHO的水平和垂直浓度分布,观测结果用于卫星同步遥感观测校验和卫星反演数据产品的同化。

10、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气溶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研究、雾—霾数值预报研究、雷达技术气象研究、区域大气污染与光化学研究等领域具有一批优势和特色研究团队。多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围绕国家需求和气象事业发展的需求,着力于科技创新和对气象业务的支撑能力。主持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稳步增强,10年来,主持了7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7项国家科技攻关(支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近30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等基金项目、还承担几十项中央级科研院所修购专项、人工影响天气发改委重大专项、重大气象行业专项以及部委重大研究项目等。在大气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一大批重要研究成果,近20年来,获得国家级奖40多项。针对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和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积极提供决策咨询。如奥运气象保障、国庆70周年纪念活动事件等,在大气气溶胶及雾-霾污染、人工影响天气及气候变化等突发事件和议题迅速响应,组织专门研究,形成深度决策服务材料。几十份深度决策材料获国家领导人批示。

八、拟定唯一供应商名称:研究大气污染特征和演变规律项目申报联合体,名单如下:

1、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2、 清华大学

3、 北京大学

4、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5、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7、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8、 南开大学

9、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0、安徽大学

九、拟定唯一供应商地址:

1、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湖路350号

2、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3、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4、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5、 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北苑大羊坊8号

6、 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 96 号

7、 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大羊坊8号中国环境规划院

8、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

9、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九龙路111号

十、专家论证意见:

《政府采购法》第三十一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货物或者服务,可以依照本法采用单一来源方式采购:(一)只能从唯一供应商处采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政府采购法第三十一条第一项规定的情形,是指因货物或者服务使用不可替代的专利、专有技术,或者公共服务项目具有特殊要求,导致只能从某一特定供应商处采购。"

?????综上,专家组一致认为研究大气污染特征和演变规律项目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论证小组一致建议本项目采用单一来源谈判方式采购,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安徽大学共10家单位组成的研究大气污染特征和演变规律项目联合体承担本项目的工作。

十一、专家名单、工作单位、职称:


姓名

单位

职称

备注

付强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研究员

组长

周斌

复旦大学

教授

成员

段玉森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

高工

成员

朱余

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教授级高工

成员

李宏

北京德恒(合肥)律师事务所

律师

法律专家

十二、公示期限:2019年12月14日至2019年12月20日。任何供应商、单位或个人对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有异议的,可以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向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反映,同时向合肥市公管局业务处(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南京路2588号(徽州大道与南京路交口)六楼607室反映。联系人:梁兴,联系电话:****-********,传真:****-********

合肥市生态环境局

?????????????????????????????????????????????2019年12月13日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大气污染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