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期污染源强分析 本项目主要施工内容包括室外土建工程和室内装修,施工期产生的废水、废气、固废和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和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如下: 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由施工场地的粉尘(扬尘)、施工机械的燃油废气及装修产生的有机废气所造成。本项目使用商品混凝土,不在现场进行砂浆搅拌等作业。粉尘污染主要来自土方挖掘、堆放、清运、回填和场地平整等;扬尘主要由建筑材料,如沙石料、土方等在装卸、运输、堆放等过程因风力作用而产生。如遇干旱无雨季节,加上大风,施工扬尘将更为严重。有关调查显示,施工工地的扬尘主要是由运输车辆的行驶产生,约占扬尘总量的60%,并与道路路面及车辆行驶速度有关,一般情况下,施工场地、施工道路在自然风作用下产生的扬尘所影响的范围在100m以内。如果在施工阶段对施工区域采用围护或对车辆行驶的路面实施洒水抑尘,每天洒水4~5次,可使扬尘减少70%~80%,施工场地洒水抑尘的试验结果见表7-1。 表7-1 施工场地洒水抑尘试验结果 距离(m) | 5 | 20 | 30 | 50 | 100~150 | TSP (mg/m3) | 不洒水 | 10.14 | 2.89 | 1.15 | 0.86 | 0.61 | 洒水 | 2.01 | 1.40 | 0.67 | 0.27 | 0.21 |
由上表可知:实施每天洒水4~5次进行抑尘,可有效地控制施工扬尘,可将 TSP 污染距离缩小到20~50m范围。施工扬尘的另一种原因是开挖土方的露天堆放,这类扬尘的主要特点是受作业时风速的影响,因此,避免在大风天气进行土地开挖和回填作业,减少开挖土方的露天堆放时间,并尽量随挖随填是抑制这类扬尘的有效手段。另外,由于道路的扬尘量与车辆行驶对路面扰动有关及车辆的速度有关,速度愈快对路面的扰动越大,其扬尘量势必愈大,所以应对施工场地进行封闭围护,对进入施工区的车辆必须实施限速行驶,一方面是减少扬尘发生量,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施工安全的考虑。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减少扬尘40%左右,使扬尘的影响范围主要局限在施工场区内。由于本项目施工过程的阶段性和区域性较明显,且所在地的大气扩散条件较好,空气湿润,降水量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扬尘的影响。但仍需采取合理可行的控制措施,尽量减轻其污染程度,缩小其影响范围。采取各项防治措施可将施工期对周围区域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降至最低,不改变该区域的空气环境质量等级。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建筑施工企业安全 生产管理规范》(GB50656-2011)、《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HJ/T393-2007)、《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大气环境的意见》(苏政发[2010]87号)的相关规定实行“绿色施工”,制定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方案,根据施工工序编制施工期内扬尘污染防治任务书,实施扬尘防治全过程管理,责任到每个施工工序: 工程施工应当采用连续、密闭的围档施工,在四侧设置高度2.5米以上的围档,围档的材质、色调应当统一并保持整洁,且不得擅自占道; 工程建设项目应当使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禁止使用袋装水泥、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施工现场不得使用拌和机,但依法向市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备案的特殊情形除外; 施工工地道路必须进行硬化处理; 施工工地内设置洗轮槽,完善排水设施,并配备车辆清洗设备,车辆驶离工地前,应在洗轮槽清洗,不得带泥上路; 施工中使用水泥、石灰等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时,应采取密闭存储、设置围档或围墙、采用防尘布盖等防尘措施; 进出工地的物料运输车辆应采用密闭车斗,并确保物料不遗撒外漏; 督促施工人员按作业规程装载物料; 限制使用无组织排放尘埃的中小型粉碎、切割等机械设备; 遇有扬尘的土方工程作业时应采取洒水压尘,尽量缩短起尘操作时间,气象 预报风速达到6级以上时,未采取防尘措施的,不得组织施工; 施工时应在工地建筑结构脚手架外侧设置密目防尘网(不得低于 2000目/100cm2)或防尘布; 在建筑物、构筑物上运送散装物料和清理建筑垃圾,应采用密闭方式,禁止高空抛洒; 闲置6个月以上的施工工地,应当对其裸露泥地进行临时绿化或者覆盖; 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在48小时内不能完成清运的,应当在施工工地内设置临时堆放场,临时堆放场应当采取围挡、覆盖等防尘措施。 物料堆放场所出口应当硬化地面并设置车辆清洗设施,运输车辆冲洗干净后 方可驶出作业场所。施工单位和物料堆放场所经营管理者应当及时清扫和冲洗出口处 道路,路面不得有明显可见泥土、物料印迹。 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承担施工扬尘的污染防治责任,将扬尘污染防治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工程建设单位应当要求施工单位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并委托监理单位 负责方案的监督实施。 施工单位应当遵守建设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的规定,建立相应的责任管理制度,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在施工工地设置密闭围挡,采取覆盖、分段作业、择时施工、洒水抑尘、冲洗地面和车辆等有效防尘降尘措施。 由于本项目施工过程的阶段性和区域性较明显,且所在地的大气扩散条件较好, 空气湿润,降水量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扬尘的影响。经采取合理可行的控制措施后,可减轻其污染程度,缩小其影响范围。 2、施工废水 本项目施工期废水主要来源于工程废水和工程人员的生活污水。工程废水主要是施工产生的废水施工机械设备的冲洗水和混凝土养护等所产生的废水,这部分废水含有一定量的油污和泥沙;工程人员的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病原体,如直接排放,会造成所在区域水环境的水体污染。 施工阶段可采取以下水污染防治对策: 在施工阶段必须制定严格的施工制度,该制度必须对施工人员提出严格要求,并加以严格监督,要对工人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要求他们自觉遵守制定的规章制度,做到人人自觉保护环境。 施工阶段由于排污工程不健全,应加强管理,尽量减少物料流失、散落和溢流现象。 为了便于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的收集管理,要求在施工阶段建立临时污水收集装置及污水管网,尽量利用附近卫生设施。 在实际施工中,应在地表径流流出场地处建立沉砂池,让生产废水在沉淀池内经充分沉淀后再排放,以减少地表径流中的泥沙含量;在工区内修建沉淀池,并投放沉淀剂,沉淀后上清液复用,沉淀池内淤泥定期清理,运往碴场堆放。 在施工过程中还应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检修,以防止设备漏油现象的发生;施工机械设备的维修应在专业厂家进行。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预处理后接入周边市政污水管网,送城南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同时建议施工单位将施工废水收集后用于对运输道路和施工场地洒水,降低施工扬尘的产生量。 3、施工噪声 本项目施工期主要噪声来源是各类施工机械设备噪声。施工噪声具有阶段性、临时性和不固定性,不同的施工设备产生的噪声不同。在多台机械设备同时作业时,各台设备产生的噪声会产生叠加。 施工期间,施工机械是组合使用的,根据噪声影响叠加公式,多台机械同时运作,噪声对施工场界影响比单台施工机械要更大,叠加后的噪声值一般增加3~5dB。此外,运输车辆行驶产生的交通噪声也会对施工道路两侧一定范围造成影响。 本项目施工期间进行强噪声施工或在场界施工时,施工期噪声不可避免会对周围部分居民以及周边学校造成一定的影响,建设方在做好施工期噪声防治工作的同时,需同当地居民做好协调工作,取得谅解。待施工结束,其造成的影响将随之消失。 施工期噪声污染控制对策: 基本要求: a.施工现场周围采用符合规定强度的硬质材料(夹芯彩钢板、砌体)设置不低于2.5m的密闭围档,确保基础牢固,表面平整和清洁; b.将搅拌机、空气压缩机、木工机具等易产生噪声的作业设备,尽可能设置远离周围居民区一侧,并在设有隔音功能的临房、临棚内操作,从空间布置上减少噪声污染; c.夜间施工按规定办理夜间施工许可与备案手续并向社会公示。夜间施工不准进行捶打、敲击和锯割等作业; d.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环境噪声污染严重的设备; e.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施工进度,除工程必需外,禁止夜间(22:00~次日6:00)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但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要求或者特殊需要,确需在夜间进行施工的,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向有关部门申请,经批准后必须公告附近居民,方可夜间施工。 施工运输车辆交通噪声控制措施: 施工过程中各种运输车辆的运行,还将会引起公路沿线噪声级的增加。根据类比调查,重型车辆怠速行驶时噪声值约为65~80dB,正常行驶时约为65~90dB,施工期间不可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建设方应在通道两侧设置隔声屏障,同时加强对运输车辆的管理,尽量压缩工区汽车数量和行车密度,并设置禁鸣警示牌。 土方工程施工噪声控制措施: a. 挖掘机、推土机、重型运输汽车等产生噪声的施工机械进场必须先试车,确定润滑良好,各紧固件无松动,无不良噪声后方可投入使用,运行过程中应经常检查保养,不准带“病”运转; b.尽量避免夜间施工。 打桩工程施工噪声控制措施: a.使用静力压桩机降低噪声污染; b.打桩施工时不得随意敲打钻杆,施工噪音控制在80dB(A)以下,禁止夜间施工。 结构阶段施工噪声控制措施: a.混凝土振捣时,采用低噪声振动棒,禁止振钢筋或模板,做到快插慢拔,并配备相应人员控制电源线及电源开关,防止振动棒空转产生的噪声,振动棒使用完后,应及时清理干净并进行保养; b.督促分包单位加强对混凝土泵的维护保养,及时进行监测(根据日常经验),对超过噪声限值的混凝土泵及时进行更换。保证混凝土泵、混凝土罐车平稳运行,协调一致,禁止高速运行; c.安装(搭设)、拆除模板、脚手架时,必须轻拿轻放,上下、左右有人传递,严禁抛掷。模板在拆除和清理时,禁止使用大锤敲打模板,以降低噪声污染; d.现场进行钢筋加工及成型时,将钢筋加工机械安放在平整度较高的平台上,下垫木板,并定期检查各种零部件,如发现零部件有松动、磨损,及时紧固或更换; e.木工机械等设置在全封闭的临时棚内,门口挂降噪屏(工作时放下,起到隔音的作用);安排专人操作,尽量避免空载运转产生噪声; f.根据噪声控制需要,将外脚手架满挂密目安全网,并在结构施工楼层设置降噪围档。 装修阶段施工噪声控制措施: a.材料的现场搬运应轻拿轻放,严禁抛掷,减少人为噪声; b.现场加工作业应在室内进行,严禁用铁锤等敲打的方式进行各种管道或加工件的调直工作; c.机械剔凿作业使用低噪音的破碎炮和风镐等剔凿机械,夜间(22:00~6:00)、午休(12:00~14:00)不得进行剔凿作业。 其它降噪措施: 施工中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护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差而增大机械噪声的现象产生。由于施工期会涉及到高空作业,会在楼梯周围和屋顶上架设不少铁架子,同时由于施工场地与周边噪声敏感点在隔断上的缺失,会产生较大的高空噪声,因此,需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施工期高空作业噪声,主要有合理安排高空作业时间、尽可能选取在楼宇内侧施工等。 为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施工单位应做好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严格加强施工管理,禁止夜间高噪声设施施工,若因工程需要不可避免,应向当地环境保护局申请夜间施工许可证,经允许后方可施工。 综上所述,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噪声对周边环境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采取一定的污染防治措施后,能够有效减轻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施工振动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振动主要产生于场地夯实和地基打桩过程,振动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体波和面波的形式向周围土层中扩散,从而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建筑物的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施工振动环境影响表现:除了土体的变形、位移和形成超静孔隙水压力外,还有振动、噪声,使原来处在平衡状态下土体的平衡被破坏,对周围邻近的建筑物带来不良影响。轻则使建筑物的抹灰脱落;重则使墙体和地坪开裂,圈梁和过梁变形,现浇楼板混凝土产生裂缝;还能使邻近建筑物地基或路基产生不均匀下沉。 本项目规划用地红线按相关规定进行一定退让,根据《施工振动对邻近建筑物的危害》(《工业建筑》2006年第S1期,尚军雷、徐风等编)中相关资料统计,建筑施工振动安全距离一般在15m左右(距震源),本项目周边无环境敏感点,由此可见,建设项目施工振动不会对附近建筑产生明显影响。 4、施工固体废物 施工垃圾主要来自施工所产生的建筑垃圾,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及装修垃圾等。 建筑垃圾:施工期间将涉及到土方开挖、现场清理和材料运输等工程,建筑按照市容、环卫、环保和建筑业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废混凝土块与弃土、弃渣等一起送至专用垃圾场所或用于回填低洼地带,用封闭式废土运输车及时清运,并送到指定倾倒点处置,不能随意抛弃、转移和扩散。 生活垃圾:以有机类废物为主,其成分为易拉罐、矿泉水瓶、塑料袋、一次性饭盒、剩余食品等,由环卫部门按时集中清运,纳入市政垃圾处理系统,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装修垃圾: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油漆桶、废油漆、废涂料等属于废物,必须严格执行固体废物管理规定,废油漆桶经集中收集后可由原供应商进行回收再利用,废油漆、废涂料等须由专人、专用容器进行收集,并定期送至有资质的专业部门处置。 根据各类固体废物的不同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固体废物均可得到妥善的、合理可行的处理处置,并将其对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5、施工期土方平衡和水土流失影响 ⑴土方平衡 本项目建筑量小,挖方量较小,除部分用作绿化填土和场地抬高外,剩余挖方按规定运往指定地点堆放,本项目不另设弃土场。 ⑵水土流失 本项目所用地形比较平整,本项目施工期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场地平整堆存造成的。水土流失采用下式计算: A=R?K?LS?C?P 式中:A:土壤侵蚀模数,t/(km2·a); R:降雨侵蚀因子; K:土壤可侵蚀因子; C:覆盖和管理因子; P:水土保持因子; LS:地形因子,![](http://221.230.83.17/allStation/dantu/dtslnjj_dantu_gov_cn/content.jsp/file://C:/Users/ADMINI~1.US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4.png) 其中 为坡长, 为坡面的角度,m为经验指数,取0.5。 将施工前后的土壤侵蚀模数相比,得 ![](http://221.230.83.17/allStation/dantu/dtslnjj_dantu_gov_cn/content.jsp/file://C:/Users/ADMINI~1.US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0.png)
其中A0为施工前的土壤侵蚀模数,A为施工期平整场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平整场地时,地表由植被覆盖变为裸露的压实土层,取K=K0、LS=LS0、C=1.0、C0=0.5、P=0.7、P0=0.5,则A/A0=2.6。 上述结果说明,施工期平整场地时,土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将为原来的2.6倍。施工前的土壤侵蚀强度为微度,侵蚀模数<500,则施工期原地块的侵蚀模数将增加为1100,为轻度侵蚀。本项目施工期水土流失为轻度侵蚀,水土流失的影响较小;施工结束后项目用地地面均为水泥固化地面,不会产生水土流失。 6、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建设用地现状为未开发空地,施工期建设活动对生态的影响主要为地面覆盖层的扰动和水土流失。 项目施工期拟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⑴大风天气、暴雨天气状况下停止施工,并对建筑材料堆场进行遮盖挡雨处理; ⑵土石方应统一堆放、及时回填或处理,缩短挖填土石方的堆置时间,避免因长期对方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 ⑶临时堆放场要设置围墙,做好防护工作,以减少水土流失; ⑷经常向裸露地面洒水,使地面保持一定湿度; ⑸临时堆放场采取防扬散、防雨淋措施; ⑹土方开挖避免雨季施工,采取各项水土流失防范工作。 本项目用地面积较小,施工期较短,经采取上述有效措施后,项目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 7、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对地下水可能产生影响的主要为基础施工过程中钻桩、打孔过程对地下水的影响。项目施工期拟对地下水保护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⑴项目地基施工是对低洼处产生的施工废水及时收集,避免进入地下含水层; ⑵项目基础施工应经过正规地质勘探,避免基础施工钻桩、打孔等破外地下水层,致使地面水影响到地下水; ⑶基础施工时应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减少对地下含水层的扰动。 施工废水只要严格管理,不就地排放,对地下水的水质影响很小。对于施工垃圾和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处理并及时运走,禁止随便堆放,可有效避免雨淋产生的渗透液对地下水产生的污染。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以苦咸水为主,无利用价值,加之项目施工过程无废水外直排,因此施工期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的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施工期的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以及挖方等将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但只要施工单位认真搞好施工组织,文明施工,切实落实上述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则在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将会减小到最低限量,而且随着施工的结束影响也将会消除。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1)评价等级的判定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采用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型AERSCREEN对污染物的最大地面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进行计算。其中Pi定义如下: ×100%
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C0i—第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表7-2 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分级判据
评价工作等级 |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 一级 | Pmax≥10% | 二级 | 1%≤Pmax<10% | 三级 | Pmax<1% |
表7-3 估算模式计算结果统计 由上表可知,本项目最大Pi值为7.8%,1%≤Pmax<10%,因此本项目大气评价等级为二级。 (2)估算模式参数 本次项目废气排放,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中推荐的估算模式—AERSCREEN 进行估算,在不考虑地形,不考虑建筑物下洗、岸边烟熏情况下计算项目各排气筒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及占标率。估算模式参数见表7-4。 表7-4 估算模型参数表
参数 | 取值 | 城市/农村选项 | 城市/农村 | 农村 | 人口数(城市选项时) | - | 最高环境温度(℃) | 40.9 | 最低环境温度(℃) | -12.0 | 土地利用类型 | 城市 | 区域湿度条件 | 潮湿 | 是否考虑地形 | 考虑地形 | 不考虑 | 地形数据分辨率(m) | / | 是否考虑岸线熏烟 | 考虑岸线熏烟 | 不考虑 | 岸线距离(km) | / | 岸线方向(o) | / |
(3)污染物源强 本项目正常工况下有组织排放的废气源强见表7-5,无组织排放的废气源强见表7-6。 表7-5 有组织污染源参数表
编号 | 单位 | 名称 | / | FQ1 | FQ2 | FQ3 |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 | X | / | 32°1"47.95" | 32°1"47.46" | 32°1"47.69" | Y | / | 119°23"49.25" | 119°23"49.25" | 119°23"45.53" | 排气筒底部海拔高度 | m | 36 | 36 | 36 | 排气筒出口内径 | m | 0.8 | 0.8 | 0.5 | 烟气流速 | m/s | 22.65 | 22.65 | 15.44 | 烟气出口温度 | ℃ | 100 | 100 | 25 | 年排放小时数 | h | 2400 | 2400 | 2400 | 排放工况 | / | 连续 | 连续 | 连续 | 评价因子源强 | VOCs | kg/h | 0.152 | 0.152 | 0.083 | 非甲烷总烃 | kg/h | 颗粒物 | kg/h | SO2 | kg/h | 0.083 | 0.083 | - | NOx | kg/h | 0.39 | 0.39 | - |
表7-6 无组织废气排放参数
编号 | 单位 | 名称 | / | 涂胶车间 | 喷塑车间 | 固化车间 | 面源起点坐标 | 经度 | 32° 1"49.61" | 32° 1"47.11" | 32° 1"51.06" | 纬度 | 119°23"44.04" | 119°23"46.31" | 119°23"49.50" | 面源长度 | m | 74.48 | 43.52 | 152.04 | 面源宽度 | m | 48.48 | 23.67 | 48.48 | 与正北夹角 | ° | 0 | 90 | 0 | 面源有效排放高度 | m | 11 | 11 | 11 | 年排放小时数 | h | 2400 | 2400 | 2400 | 排放工况 | / | 连续 | 连续 | 连续 | 评价因子源强 | 颗粒物 | kg/h | 0.047 | 0.019 | 0.096 |
(4)预测结果 上述预测结果表明:本项目最大占标率为三车间排放的颗粒物,最大落地浓度为0.0351mg/m3,占标率7.8%。可见本项目产生的废气对周围空气环境影响较小。 (5)污染物排放量核算 ①有组织排放量核算 表7-9 大气污染物有组织排放量核算表
序号 | 排放口编号 | 污染物 | 核算排放浓度/(mg/m3) | 核算排放速率/(kg/h) | 核算年排放量/(t/a) | 一般排放口 | 1 | FQ01 | VOCs | 7.5 | 0.075 | 0.18 | 2 | FQ02 | 颗粒物 | 2.25 | 0.0113 | 0.027 | 3 | FQ03 | 非甲烷总烃 | 0.225 | 0.0023 | 0.0054 | 4 | 颗粒物(烟尘) | 2.7 | 0.027 | 0.0648 | 5 | SO2 | 4.5 | 0.045 | 0.108 | 6 | NOx | 21.05 | 0.2105 | 0.5052 | 有组织排放总计 | 有组织排放总计 | VOCs | 0.1854 | 颗粒物 | 0.0918 | SO2 | 0.108 | NOx | 0.5052 |
= 2 \* GB3 ②无组织排放量核算 表7-10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量核算表 序号 | 排放编号 | 产污环节 | 污染物 | 主要污染防治措施 | 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 年排放量(t/a) | 标准名称 | 浓度限值(mg/m3) | 1 | 涂胶车间 | 涂胶复合 | VOCs | 集气罩收集废气 |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 | 2.0 | 0.2 | 2 | 喷塑车间 | 喷塑 | 颗粒物 | 集气罩收集废气 |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 1.0 | 0.06 | 3 | 固化车间 | 固化 | 非甲烷总烃 | 集气罩收集废气 | 《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37822-2019)表A.1特别排放限值 | 6.0(监控点处1h平均浓度) | 0.006 | 2.0(监控点处任意一次浓度值) | 无组织排放总计 | 无组织排放总计 | VOCs | 0.206 | 颗粒物 | 0.06 |
= 3 \* GB3 ③项目大气污染物年排放量核算 表7-11大气污染物年排放量核算表 序号 | 污染物 | 年排放量/(t/a) | 1 | VOCs | 0.3914 | 颗粒物 | 0.1518 | 2 | SO2 | 0.108 | 3 | NOx | 0.5052 |
(6)大气防护距离 本项目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贡献值较小,其中无组织废气占标率最大为7.8%<10%。项目厂界浓度满足大气污染物厂界浓度限值,且厂界外大气污染物短期贡献浓度不超过环境质量浓度限值,所以本项目不需要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中要求,本项目属于二级评价等级,不需设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本项目无组织排放源其排放情况见表7-12。 表7-12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参数及结果
排放源位置 | 污染物名称 | 排放速率kg/h | 最大占标率Pmax(%) |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涂胶车间 | 颗粒物 | 0.047 | 5.34 | 不需设立 | 喷塑车间 | 颗粒物 | 0.019 | 3.85 | 不需设立 | 固化车间 | 颗粒物 | 0.096 | 7.8 | 不需设立 |
(7)卫生防护距离 本工程主要无组织污染物为颗粒物,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污染物排放源所在生产单元与居住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距离。 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的有关规定,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卫生防护距离,可由下式计算: ![](http://221.230.83.17/allStation/dantu/dtslnjj_dantu_gov_cn/content.jsp/file://C:/Users/ADMINI~1.US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4.png)
式中:Qc──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量,kg/h; Cm──污染物的标准浓度限值,mg/m3;采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 L──卫生防护距离,m; r──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m;根据该生产单元占地面积S(m2)计算,r=(S/π)0.5; A、B、C、D──计算系数,从GB/T13201-91中查取。 计算结果见表7-13。 表7-13 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结果
污染源 | 污染物 | 标准限值 (mg/m3) | 源强特征 | 计算系数 | 计算值(m) | 卫生防护距离(m) | Qc (kg/h) | r(m) | A | B | C | D | 涂胶车间 | VOCs | 2.0 | 0.047 | 18.89 | 470 | 0.021 | 1.85 | 0.84 | 3.544 | 50 | 喷塑车间 | 颗粒物 | 0.45 | 0.019 | 18.89 | 470 | 0.021 | 1.85 | 0.84 | 2.543 | 50 | 固化车间 | 非甲烷总烃 | 2.0 | 0.096 | 18.89 | 470 | 0.021 | 1.85 | 0.84 | 5.424 | 50 |
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规定:(1)卫生防护距离在100m以内时,极差为50m;超过100m,但小于或等于 1000m时,极差为100m;超过1000m以上,极差为200m;(2)当计算的L值在两级之间时,取偏宽的一级;(3)当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害气体计算的卫生防护距离在同一级别时,该类工业企业的卫生防护距离级别应该高一级。根据上述规定,本项目卫生防护距离为以各生产车间为边界50米的距离。该范围内无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目标,今后在此范围内也不得建设居民点、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项目。 表7-14 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 工作内容 | 自查项目 | 评价等级与范围 | 评价等级 | 一级□ | 二级R | 三级□ | 评价范围 | 边长=50km□ | 边长5~50km□ | 边长=5 kmR | 评价因子 | SO2 +NOx排放量 | ≥2000t/a□ | 500~ 2000t/a□ | <500 t/aR | 评价因子 | 基本污染物 ( 颗粒物、SO2、NOX ) 其他污染物 ( ) | 包括二次PM2.5□ 不包括二次PM2.5□ | 评价标准 | 评价标准 | 国家标准R | 地方标准 □ | 附录D £ | 其他标准 □ | 现状评价 | 环境功能区 | 一类区□ | 二类区R | 一类区和二类区□ | 评价基准年 | ( 2018 )年 | 环境空气质量 现状调查数据来源 | 长期例行监测数据£ | 主管部门发布的数据R | 现状补充监测£ | 现状评价 | 达标区□ | 不达标区R | 污染源 调查 | 调查内容 | 本项目正常排放源 R 本项目非正常排放源 £ 现有污染源 £ | 拟替代的污染源□ | 其他在建、拟建项目污染源□ | 区域污染源□ |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 评价 | 预测模型 | AERMODR | ADMS □ | AUSTAL2000 □ | EDMS/AEDT □ | CALPUFF □ | 网格模型 □ | 其他 □ | 预测范围 | 边长≥ 50km□ | 边长5~50km □ | 边长 = 5 km R | 预测因子 | 预测因子(颗粒物、SO2、NOX ) | 包括二次PM2.5 □ 不包括二次PM2.5 □ | 正常排放短期浓度贡献值 | 最大占标率≤100%R | 最大占标率>100% □ | 正常排放年均浓度贡献值 | 一类区 | 最大占标率≤10%□ | 最大标率>10% □ | 二类区 | 最大占标率≤30%R | 最大标率>30% □ | 非正常排放1h浓度贡献值 | 非正常持续时长 ( )h | 占标率≤100% £ | 占标率>100%□ | 保证率日平均浓度和年平均浓度叠加值 | 达标 □ | 不达标 □ | 区域环境质量的整体变化情况 | k ≤-20%□ | k >-20% □ | 环境监测 计划 | 污染源监测 | 监测因子:(VOCs、颗粒物、SO2、NOX 、) | 有组织废气监测 R 无组织废气监测 R | 无监测□ | 环境质量监测 | 监测因子:( ) | 监测点位数( ) | 无监测□ | 评价结论 | 环境影响 | 可以接受 R 不可以接受 □ |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距( )厂界最远( )m | 污染源年排放量 | SO2:(0.108)t/a | NOx:(0.5052)t/a | 颗粒物:(0.1518)t/a | VOCs:(0.3914)t/a | 注:“□” 为勾选项 ,填“√” ;“( )” 为内容填写项 |
2、水环境影响分析 (1)项目废水排放情况 建设项目实行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本项目生产废水4800t/a,生活污水3528t/a,生产废水经自建污水处理设施(调节池+絮凝沉淀+初沉+PH中和+二次沉淀)处理,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后,达接管标准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经规范化污水接管口,进入市政污水管网,接入丹徒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尾水排入胜利河。污水接管口需根据江苏省环保厅《江苏省排污口设置及规范化整治管理办法》进行规范化设置。 表7-15 废水类别、污染物及污染治理设施信息表
序号 | 废水类别 | 污染物种类 | 排放 去向 | 排放规律 | 污染治理设施 | 排放口编号 | 排放口设置是否符合要求 | 排放口类型 | 污染治理设施编号 | 污染治理设施名称 | 污染治理设施工艺 | 1 | 生产废水 | COD、SS、氟化物 | 丹徒污水处理厂 | 连续 | TW001 | 自建污水处理设施 | 调节池+絮凝沉淀+初沉+PH中和+二次沉淀 | WS-01 | R是 □否 | R企业总排 □雨水排放 □清下水排放 □温排水排放 □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 | 2 | 生活污水 | pH、COD、SS、NH3-N、TN、TP | 丹徒污水处理厂 | 连续 | TW002 | 化粪池 | / |
表7-16 废水间接排放口基本情况表
序号 | 排放口编号 | 排放口地理位置 | 废水排放量(万t/a) | 排放去向 | 排放规律 | 间歇排放时段 | 受纳污水处理厂信息 | 经度 | 纬度 | 名称 | 污染物种类 | 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浓度限值(mg/L) | 1 | WS-01 | 119°27"60.0" | 32°06"37.1" | 0.8328 | 污水处理厂 | 连续 | / | 丹徒污水处理厂 | pH | 6-9 | COD | 50 | SS | 10 | NH3-N | 5(8) | TN | 15 | TP | 0.5 | 氟化物 | 20 |
(2)评价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HJ2.3-2018),地表水评价工作等级判定见表7-17。 表7-17 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判定
评价等级 | 判断依据 | 排放方式 | 废水排放量Q/(m3/d) 水污染物当量数W/(无量纲) | 一级 | 直接排放 | Q≥20000或W≥600000 | 二级 | 直接排放 | 其他 | 三级A | 直接排放 | Q﹤200且W﹤6000 | 三级B | 间接排放 | - |
本项目为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项目产生的废水、生活污水接管至丹徒污水处理厂,属于间接排放,因此本项目地表水评价等级为三级B。 (3)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1 \* alphabetic a、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有效性评价 本项目生产废水4800t/a,主要污染物及浓度分别为COD600mg/L、SS500mg/L、氟化物200mg/L,经自建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调节池+絮凝沉淀+初沉+PH中和+二次沉淀工艺对COD、SS去除效率可达80%,对氟化物去除效率可以达到90%,自建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COD120mg/L、SS100mg/L、氟化物20mg/L;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528t/a,经化粪池预处理后,生活污水中各污染物浓度为COD400mg/m3、SS300mg/m3、氨氮25mg/m3、总氮35mg/m3、总磷4mg/m3,达到丹徒污水处理厂的接管标准(即COD、SS、氟化物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4中的三级标准:COD≤500mg/L、SS≤400mg/L、氟化物≤20mg/L,NH3-N、TN、TP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表1中A级标准:氨氮≤45mg/L、TN(以N计)≤70mg/L、TP(以P计)≤8mg/L),经厂区污水接管口排放污水市政管网,接管进入丹徒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 2 \* alphabetic b、依托污水处理设施的环境可行性评价 本项目属于丹徒污水处理厂的服务范围内,丹徒污水处理厂位于镇江市丹徒区盛园路7号,一期2t/d处理规模已经建成,投入运行,一期处理能力2万m3/d,处理工艺为A/O法+深度处理的处理工艺,尾水排放标准执行《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1072-2018)表2中相关标准,pH、SS达到《城镇污水处理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最终排入胜利河。二期2t/d处理规模的项目已于2019年取得环保局批文,目前正在建设中。 1)接管处理能力分析 目前丹徒污水处理厂实际接管量为1.7m3/d,剩余量为3000m3/d,本项目产生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量共计为27.76m3/d(8328m3/a),占剩余处理能力的0.93%;同时,本项目位于丹徒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因此,本项目产生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接管丹徒污水处理厂处理是可行的。 2)接管水质可行性 丹徒污水处理厂一期处理工艺为A/O法+深度处理,主要针对城市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的处理。目前丹徒污水处理厂处理系统运行稳定,出水水质稳定。本项目产生的污水主要为生产废水(COD、SS、氟化物)、生活污水,水质较单一、稳定,均在丹徒污水处理厂的能力范围内,因此丹徒污水处理厂有能力接纳本项目产生的污水,建设项目不会对丹徒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造成影响。 3)接管的时空分析 目前丹徒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已经铺设至丹徒区新城工业园区,本项目产生的废水可通过厂内污水接管口接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丹徒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因此,本项目建设地具备污水集中处理的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所有污水能够顺利接入污水管网,由丹徒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综上所述,从水质、水量、时间、空间等方面来看,本项目营运期产生的污水接入丹徒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是切实可行的。 = 3 \* alphabetic c、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水污染物经丹徒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出水浓度达到《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1072-2007)表2中相关标准,pH、SS达到《城镇污水处理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则本项目水污染物的最终排放量分别为:废水量8328t/a,COD0.4164t/a、SS0.0833t/a、NH3-N0.0333t/a、TN0.0999t/a、TP0.0042t/a、氟化物0.048t/a。根据《丹徒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及二期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2019年10月)的评价结论,本项目实施后,服务范围内进入胜利河的污染负荷减小,整体水环境质量相比本项目实施前也会有所改善,项目建设对水环境质量产生正效益。所以本项目建设对区域整体水环境改善具有积极意义。论证范围内胜利河上无水功能敏感保护区。无国控、省级、市级考核断面及行政交接考核断面。本项目尾水排放不会对周边水功能敏感保护区、国控、省级、市级考核断面及行政交接考核断面产生影响。 (4)污染物排放量核算 表7-18 废水污染物信息表
序号 | 排放口编号 | 污染物种类 | 排放浓度/(mg/L) | 日排放量/(t/d) | 年排放量/(t/a) | 1 | WS-01 | 生活污水 | COD | 400 | 0.0047 | 1.4112 | SS | 300 | 0.0035 | 1.0584 | NH3-N | 25 | 0.0003 | 0.0882 | TN | 35 | 0.0004 | 0.1235 | TP | 4 | 0.00005 | 0.0141 | 生产废水 | COD | 120 | 0.0019 | 0.576 | SS | 100 | 0.0016 | 0.48 | 氟化物 | 20 | 0.0003 | 0.096 | 全厂排放口合计 | COD | 1.9872 | SS | 1.5384 | NH3-N | 0.0882 | TN | 0.1235 | TP | 0.0141 | 氟化物 | 0.096 |
(5)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位于受纳水体环境质量达标区域,项目生产废水经自建污水处理设施预处理达接管标准,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达接管标准后,经规范化污水接管口,接管丹徒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满足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的要求,从水质水量、接管标准及建设进度等方面综合考虑,项目废水接管丹徒污水处理厂处理是可行的;经丹徒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尾水排放胜利河,由于各类水污染物排放浓度及排放量均较小,对周围水环境影响较小。因此,项目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可以接受。 3、声环境影响分析 通过选用先进的低噪声设备、合理布局,对重点噪声源采取隔声、减振、消声措施,本项目四周厂界噪声经现状监测,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昼间≤65dB(A)要求。 本项目噪声计算模式如下: ①室外点声源在预测点的倍频带声压级: a.某个点源在预测点的倍频带声压级 ![](http://221.230.83.17/allStation/dantu/dtslnjj_dantu_gov_cn/content.jsp/file://C:/Users/ADMINI~1.US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6.png)
式中:Loct(r)——点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倍频带声压级; Loct(r0)——参考位置r0处的倍频带声压级; r——预测点距声源的距离,m; r0——参考位置距声源的距离,m; ΔLoct——各种因素引起的衰减量,包括声屏障、空气吸收和地面效应引起的衰减,其计算方式分别为: ![](http://221.230.83.17/allStation/dantu/dtslnjj_dantu_gov_cn/content.jsp/file://C:/Users/ADMINI~1.US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8.png)
![](http://221.230.83.17/allStation/dantu/dtslnjj_dantu_gov_cn/content.jsp/file://C:/Users/ADMINI~1.US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30.png) 、![](http://221.230.83.17/allStation/dantu/dtslnjj_dantu_gov_cn/content.jsp/file://C:/Users/ADMINI~1.US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34.png)
b.如果已知声源的倍频带声功率级Lwoct,且声源可看作是位于地面上,则: ![](http://221.230.83.17/allStation/dantu/dtslnjj_dantu_gov_cn/content.jsp/file://C:/Users/ADMINI~1.US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36.png)
c.由各倍频带声压级合成计算出该声源产生的A声级LA: ![](http://221.230.83.17/allStation/dantu/dtslnjj_dantu_gov_cn/content.jsp/file://C:/Users/ADMINI~1.US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38.png)
式中ΔLoct为A计权网络修正值。 d.各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声级的合成: ![](http://221.230.83.17/allStation/dantu/dtslnjj_dantu_gov_cn/content.jsp/file://C:/Users/ADMINI~1.US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40.png)
②室内点声源的预测: a.室内靠近围护结构处的倍频带声压级: ![](http://221.230.83.17/allStation/dantu/dtslnjj_dantu_gov_cn/content.jsp/file://C:/Users/ADMINI~1.US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42.png)
式中:r1为室内某源距离围护结构的距离; R为房间常数; Q为方向性因子。 b.室内声源在靠近围护结构处产生的总倍频带声压级: c.室外靠近围护结构处的总的声压级:
![](http://221.230.83.17/allStation/dantu/dtslnjj_dantu_gov_cn/content.jsp/file://C:/Users/ADMINI~1.US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46.png)
d.室外声压级换算成等效的室外声源: ![](http://221.230.83.17/allStation/dantu/dtslnjj_dantu_gov_cn/content.jsp/file://C:/Users/ADMINI~1.US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48.png)
式中:S为透声面积。 e.等效室外声源的位置为围护结构的位置,其倍频带声功率级为Lwoct,由此按室外声源方法计算等效室外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声级。 f.声压级合成公式 n个声压级Li合成后总声压级LP总总计算公式: ![](http://221.230.83.17/allStation/dantu/dtslnjj_dantu_gov_cn/content.jsp/file://C:/Users/ADMINI~1.US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50.png)
本项目主要噪声设备距较近厂界噪声预测结果见表7-16。 表7-16本项目厂界噪声影响预测结果 单位:dB(A) 厂界 | 噪声源 | 数量 | 声源 | 隔声降噪量 | 距厂界距离(m) | 距离衰减 | 贡献值 | 贡献值叠加 | 东侧厂界 | 多边形折弯中心 | 1 | 70 | 20 | 50 | 冲床 | 1 | 75 | 20 | 45 | 精密矫平机 | 1 | 70 | 20 | 45 | 进口天花冲孔线 | 1 | 75 | 20 | 40 | 高速双点式冲床 | 1 | 75 | 20 | 50 | 冲床 | 3 | 75 | 20 | 45 | 纵剪线 | 1 | 75 | 20 | 55 | 数控液压折弯机 | 2 | 75 | 20 | 60 | 油压折弯床 | 2 | 70 | 20 | 65 | 精密抽折机 | 1 | 70 | 20 | 70 | 雕刻机 | 1 | 70 | 20 | 轴加工中心 | 1 | 70 | 20 | 龙门冲床 | 3 | 75 | 20 | 四柱三缸液压机 | 2 | 75 | 20 | 自动龙门冲床 | 1 | 75 | 20 | 数控液压剪板机 | 1 | 75 | 20 | 废气处理设施的风机 | 3 | 80 | 20 | 南侧厂界 | 多边形折弯中心 | 1 | 70 | 20 | 冲床 | 1 | 75 | 20 | 精密矫平机 | 1 | 70 | 20 | 进口天花冲孔线 | 1 | 75 | 20 | 高速双点式冲床 | 1 | 75 | 20 | 冲床 | 3 | 75 | 20 | 纵剪线 | 1 | 75 | 20 | 数控液压折弯机 | 2 | 75 | 20 | 油压折弯床 | 2 | 70 | 20 | 精密抽折机 | 1 | 70 | 20 | 雕刻机 | 1 | 70 | 20 | 轴加工中心 | 1 | 70 | 20 | 龙门冲床 | 3 | 75 | 20 | 四柱三缸液压机 | 2 | 75 | 20 | 自动龙门冲床 | 1 | 75 | 20 | 数控液压剪板机 | 1 | 75 | 20 | 废气处理设施的风机 | 3 | 80 | 20 | 西侧厂界 | 多边形折弯中心 | 1 | 70 | 20 | 冲床 | 1 | 75 | 20 | 精密矫平机 | 1 | 70 | 20 | 进口天花冲孔线 | 1 | 75 | 20 | 高速双点式冲床 | 1 | 75 | 20 | 冲床 | 3 | 75 | 20 | 纵剪线 | 1 | 75 | 20 | 数控液压折弯机 | 2 | 75 | 20 | 油压折弯床 | 2 | 70 | 20 | 精密抽折机 | 1 | 70 | 20 | 雕刻机 | 1 | 70 | 20 | 轴加工中心 | 1 | 70 | 20 | 龙门冲床 | 3 | 75 | 20 | 四柱三缸液压机 | 2 | 75 | 20 | 自动龙门冲床 | 1 | 75 | 20 | 数控液压剪板机 | 1 | 75 | 20 | 废气处理设施的风机 | 3 | 80 | 20 | 北侧厂界 | 多边形折弯中心 | 1 | 70 | 20 | 冲床 | 1 | 75 | 20 | 精密矫平机 | 1 | 70 | 20 | 进口天花冲孔线 | 1 | 75 | 20 | 高速双点式冲床 | 1 | 75 | 20 | 冲床 | 3 | 75 | 20 | 纵剪线 | 1 | 75 | 20 | 数控液压折弯机 | 2 | 75 | 20 | 油压折弯床 | 2 | 70 | 20 | 精密抽折机 | 1 | 70 | 20 | 雕刻机 | 1 | 70 | 20 | 轴加工中心 | 1 | 70 | 20 | 龙门冲床 | 3 | 75 | 20 | 四柱三缸液压机 | 2 | 75 | 20 | 自动龙门冲床 | 1 | 75 | 20 | 数控液压剪板机 | 1 | 75 | 20 | 废气处理设施的风机 | 3 | 80 | 20 |
本项目仅昼间生产,夜间不生产。由上表可见,本项目营运后各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通过厂房隔声、设备减振及距离衰减后,在东南西北厂界的噪声预测值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标排放准》(GB12348-2008)3类昼间标准,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噪声影响较小。 4、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1)固废处置方式 项目处置情况见表7-20。 表7-20 项目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方式评价
序号 | 固废名称 | 属性 | 产生工序 | 废物类别 | 废物代码 | 产生量t/a | 利用处置方式 | 利用处置单位 | 是否符合要求 | 1 | 废保护膜 | 一般固废 | 撕保护膜 | - | 86 | 2 | 外售 | 物资回收单位 | 符合 | 2 | 废边角料 | 机加工 | - | 86 | 30 | 外售 | 物资回收单位 | 符合 | 3 | 塑粉 | 喷塑 | - | 86 | 1.97 | 回收循环使用 | 本企业 | 符合 | 4 | 生活垃圾 | 办公生活 | - | 86 | 44.1 | 环卫清运 | 环卫部门 | 符合 | 5 | 废胶桶 | 危险固废 | 涂胶复合 | HW49 | 900-039-49 | 10 | 厂家回收 | 供货厂家 | 符合 | 6 | 废活性炭 | 废气处理 | HW49 | 900-039-49 | 7.3 | 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 有资质单位 | 符合 | 7 | 污泥 | 废水处理 | HW49 | 900-039-49 | 12 | 符合 | 8 | 废机油 | 机械维护保养 | HW08 | 900-218-08 | 2 | 符合 |
根据《危险废物管理名录》(2016年)附录《危险废物豁免管理清单》,废胶桶(900-041-49)豁免条件:未分类收集,豁免环节:全部环节,豁免内容:全过程不按危险废物管理,即废油漆桶满足豁免条件时豁免管理;不满足豁免条件时委托资质单位处置。 (2)危险废物贮存场所(设施)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产生的废机油、废胶桶、废活性炭、污泥按照要求置于指定的存放容器统一送至危废暂存处存放。 表7-21 建设项目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基本情况表
序号 | 贮存场所名称 | 危险废物名称 | 危险废物类别 | 危险废物代码 | 位置 | 占地面积 | 贮存方式 | 贮存能力 | 贮存周期 | 1 | 危废暂存间 | 废机油 | HW08 | 900-218-08 | 车间东侧 | 20m2 | 桶装 | 30m3 | 1年 | 2 | 废胶桶 | HW49 | 900-041-49 | 堆放 | 1个月 | 3 | 污泥 | HW49 | 900-039-49 | 桶装 | 3个月 | 4 | 废活性炭 | HW49 | 900-039-49 | 桶装 | 3个月 |
本项目建成后将产生废机油2t/a、废胶桶10t/a、污泥12t/a、废活性炭7.3t/a。根据危废贮存周期,危废贮存场所所需危废贮存场所面积最大为同时贮存废液压油2t、废胶桶约1t、污泥3t、废活性炭约1.8t时所需的危废贮存场所面积。2t废机油、3t污泥需要约5m2贮存场所,1.8t废活性炭需要约3m2贮存场所,1t废胶桶需要约10m2贮存场所,共计需要危废贮存场所约18m2<20m2,因此,20m2危废堆场能够满足本项目的危废贮存需求。 ①危险固废堆放场应遵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6-2001)及修改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2013年第36号)要求设置暂存场所,并分类存放、贮存,并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及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不得随意露天堆放; ②对危险固废储存场所应进行处理,如采用工业地坪,消除危险固废外泄的可能; ③对危险废物的容器或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 ④危险废物禁止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禁止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 ⑤固体废物不得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如将固体废物用防静电的薄膜包装于箱内,再采用专用运输车辆进行运输; ⑥在包装箱外可设置醒目的危险废物标志,并用明确易懂的中文标明箱内所装为危险废物等等。 ⑦危废贮存区应按照《危险废物污染技术政策》等法规的相关规定,装载危险废物的容器及材质要满足相应的轻度要求;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必须完好无损;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材质和衬里要与危险废物相容;存储场所要用防渗漏设计、安全设计,对于危险废物的存储场所要做到:应建有堵截泄露的裙脚,地面和裙脚要用坚固防漏的材料,应有隔离设施、报警装置和防风、防雨、防晒设施,防流失,防外水入侵;基础防渗层位粘土层,其厚度应在1m以上,渗透系数应小于1.0×10-7cm/s,基础防渗层也可用厚度在2mm以上的高密度聚乙烯或其他人工防渗材料,渗透系数应小于1.0×10-7cm/s;地面应为耐腐蚀的硬化地面、地面无裂缝。 ⑧排污口环境保护图形标志牌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江苏省环保厅对排污口规范化整治的要求,建设单位按照《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GB15562.2-1995)设置固体废物堆放场的环境保护图形标志的具体要求见表7-22。 表7-22 固废堆放场的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排放口名称 | 图形标志 | 形状 | 背景颜色 | 图形颜色 | 提示图形符号 | 一般固废暂存场所 | 提示标志 | 正方形边框 | 绿色 | 白色 | ![](http://221.230.83.17/allStation/dantu/dtslnjj_dantu_gov_cn/content.jsp/file://C:/Users/ADMINI~1.US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52.jpg)
| 危险固废暂存场所 | 警告标志 | 三角形边框 | 黄色 | 黑色 | ********125833">
|
采取以上防治措施后,危险废物贮存场所(设施)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3)运输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分析 危险废物的收集、运输按照《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的要求进行。在运输过程中,按照《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中对危险废物的包装、运输的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和要求进行,有效防止危险废物转移过程中污染环境。项目需处理的危险废物采用专门的车辆,密闭运输,严格禁止抛洒滴漏,杜绝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在危险废物的运输中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中有关的规定和要求。采取以上措施后,运输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较小。 建设单位须针对此要求,对员工进行培训,加强员工安全生产及防止污染的意识,培训通过后方可上岗,对于固体废弃物的收集、运输要实施专人专职管理制度并建立好台账。 (4)委托处置的环境可行分析 本项目产生的危险废物有废活性炭(HW49)、废包装桶(HW49)、污泥(HW49)、废机油(HW08),根据镇江市环保局公示的镇江市《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持证单位汇总,本项目危险废物可委托江苏弘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处置。 江苏弘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许可证(编号:JSZJ118100L001)核准的经营范围为: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能力9000吨/年,危险废物填埋处置能力20000吨/年。焚烧处置废药物、药品(HW03)、农药废物(HW04)、木材防腐剂废物(HW05)、废有机溶剂与含有机溶剂废物(HW06)、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HW08)、油/水、烃/水混合物或乳化液(HW09)、精(蒸)馏残渣(HW11)、染料、涂料废物(HW12)、有机树脂类废物(HW13)、废酸(HW34)、废碱(HW35)、其它废物(HW49)(废物代码为900-039-49,900-041-49,900-042-49,900-045-49,900-047-49,900-999-49)、废催化剂(HW50)(261-173-50,261-013-50,900-480-50,261-151-50,261-152-50)共13大类危险废物;填埋处置热处理含氰废物(预先破氰处理)(HW07)、感光材料废物(HW16)、表面处理废物(HW17)、焚烧处置残渣(HW18)、含金属羰基化合物废物(HW19)、含铍废物(HW20)、含铬废物(HW21)、含铜废物(HW22)、含锌废物(HW23)、含镉废物(HW26)、含汞废物(HW29)、含铅废物(HW31)、无机氟化物废物(HW32)、废酸(HW34)、废碱(HW35)、石棉废物(HW36)、含镍废物(HW46)、其他废物(HW49)(废物代码为900-039-49、900-040-49、900-042-49、900-044-49、900-045-49、900-046-49)、废催化剂(HW50)(261-XXX-50)共19大类危险废物。 本项目危险废物均属于江苏弘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处理处置的范畴,且江苏弘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尚有余量,因此本公司产生的危险废物拟委托江苏弘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处置是可行的。 本环评建议:本项目运营后尽快与危废处理单位联系,签订危险废物处置合同。 综上所述,本项目固体废物采取上述治理措施后,各类固废均能得到合理处置,不产生二次污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 5、土壤环境分析本项目为建材生产,属于金属制品中其他类,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附录A,本项目类别为 = 3 \* ROMAN \* MERGEFORMAT III类。项目占地26274平方米(2.6274公顷)<5公顷,属于小型。项目周边不存在土壤环境敏感目标,敏感程度为不敏感。根据表7-23,本项目可不开展土壤环境评价工作。 表7-23 污染影响型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 敏感程度 评价工作等级 占地规模 | = 1 \* ROMAN \* MERGEFORMAT I类 | = 2 \* ROMAN \* MERGEFORMAT II类 | = 3 \* ROMAN \* MERGEFORMAT III类 | 大 | 中 | 小 | 大 | 中 | 小 | 大 | 中 | 小 | 敏感 | 一级 | 一级 | 一级 | 二级 | 二级 | 二级 | 三级 | 三级 | 三级 | 较敏感 | 一级 | 一级 | 二级 | 二级 | 二级 | 三级 | 三级 | 三级 | - | 不敏感 | 一级 | 二级 | 二级 | 二级 | 三级 | 三级 | 三级 | - | - | 注:“-”表示可不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
6、环境风险分析(1)评价依据 ①风险调查 本项目使用的原辅材料不是涉及风险物质。 ②环境风险潜势初判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潜势划分为 = 1 \* ROMAN \* MERGEFORMAT I、 = 2 \* ROMAN \* MERGEFORMAT II、 = 3 \* ROMAN \* MERGEFORMAT III、 = 4 \* ROMAN \* MERGEFORMAT IV/ = 4 \* ROMAN \* MERGEFORMAT IV+级。 表7-24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潜势划分 环境敏感程度(E) | 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 | 极高危害(P1) | 高度危害(P2) | 中度危害(P3) | 轻度危害(P4) | 环境高度敏感区(E1) | = 4 \* ROMAN \* MERGEFORMAT IV+ | = 4 \* ROMAN \* MERGEFORMAT IV | = 3 \* ROMAN \* MERGEFORMAT III | = 3 \* ROMAN \* MERGEFORMAT III | 环境中度敏感区(E2) | = 4 \* ROMAN \* MERGEFORMAT IV | = 3 \* ROMAN \* MERGEFORMAT III | = 3 \* ROMAN \* MERGEFORMAT III | = 2 \* ROMAN \* MERGEFORMAT II | 环境低度敏感区(E3) | = 3 \* ROMAN \* MERGEFORMAT III | = 3 \* ROMAN \* MERGEFORMAT III | = 2 \* ROMAN \* MERGEFORMAT II | = 1 \* ROMAN \* MERGEFORMAT I | 注: =4 \* ROMAN \* MERGEFORMAT IV+为极高环境风险 |
当只涉及一种危险物质时,计算该物质的总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当存在多种危险物质时,则按下式计算物质总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 Q=q1/Q1+q2/Q2+………+qn/Qn 式中:q1,q2……qn——每种危险物质实际存在量,t。 Q1,Q2……Qn——与各危险物质相对应单元的临界量,t。 当Q<1时,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 = 1 \* ROMAN \*MERGEFORMAT I。 当Q≥1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 本项目无风险物质使用,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18),当Q<1时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 = 1 \* ROMAN \* MERGEFORMAT I。 ③评价等级 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根据建设项目涉及的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和所在地的环境敏感性确定环境风险潜势,按照下表确定评价工作等级。风险潜势为Ⅳ及以上,进行一级评价;风险潜势为Ⅲ,进行二级评价;风险潜势为Ⅱ,进行三级评价;风险潜势为Ⅰ,可开展简单分析。 表7-25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环境风险潜势 | = 4 \* ROMAN \* MERGEFORMAT IV、 = 4 \* ROMAN \* MERGEFORMAT IV+ | = 3 \* ROMAN \* MERGEFORMAT III | = 2 \* ROMAN \* MERGEFORMAT II | = 1 \* ROMAN \* MERGEFORMAT I | 评价工作等级 | 一 | 二 | 三 | 简单分析 |
由上文可知,本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Ⅰ,进行简单分析。 (2)环境敏感目标概况 根据现场调查,本项目周围主要环境敏感目标分布如下: 表7-26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序号 | 名称 | 坐标/m | 保护对象 | 保护内容 | 环境功能区 | 规模 户数/人数 | 相对厂址方位 | 相对距离/m | 经度 | 纬度 | 1 | 居民区 | 119°28"11.2" | 32°06"38.2" | 居住区 | 人群 | 二类区 | 30/105 | NE | 210 |
(3)环境风险识别 表7-27 环境风险识别
序号 | 危险单元 | 风险源 | 主要危险物质 | 环境风险类型 | 环境影响途径 | 可能受影响的环境敏感目标 | 1 | 生产区 | 废气处理设施 | 颗粒物 | 非正常排放 | 大气 | 居民区 | 2 | 生产单元 | 生产线 | 塑粉、天然气 | 火灾事故、爆炸事故、次生事故 | 大气、地表水、土壤、地下水 | 居民区 |
(4)环境风险分析 本项目使用的天然气,在贮存、生产过程中若发生事故,浓度达到一定限值或与高温、明火等,有发生火灾或爆炸的风险。 根据调查,我国生产作业发生火灾的原因主要有:明火、设备故障等。根据火灾调查结果,其中管理出现问题是造成火灾的主要原因,若建设单位在运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是可以杜绝大部分事故的发生。 火灾、爆炸事故主要表现为热辐射、燃烧废气、消防废水对环境的影响,将会对下风向的环境空气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建设单位应做好应急预案,事故发生后及时对下风向进行环境监测,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5)风险防范措施根据对上述火灾风险及影响的分析,针对可能造成的重大灾害性事件,提出如下事故防范措施: ①安全员责任制度:明确每个工作人员在消防安全管理上的职责、责任; ②防火防爆制度:加强对各类火种、火源和有散发火花危险的作业活动,以及可燃、易燃物品等的控制和管理; ③安全检查制度:对储存容器、安全设施、消防器材进行各种日常的、定期的、专业的防火安全检查,并将发现的问题定人、限期落实整改; ④其他安全制度:如夜间值班巡逻制度,火险、火警报告制度,安全奖惩制度等。 ⑤设置火灾探测器及报警灭火控制设施,以便在火灾的初期阶段发出报警,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在这些易发生火灾的岗位,除采用119电话报警外,另设置具有专用线路的火灾报警系统。 (6)分析结论 本项目贮存的风险物质量不大,发生事故概率较低,在切实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的前提下,环境风险可接受。 表7-28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简单分析内容表 建设项目名称 | 年产150万平方米洁净墙板项目 | 建设地点 | (江苏 )省 | (镇江)市 | (丹徒)区 | (/)县 | 兴园路 | 地理坐标 | 经度 | 119°27"56.7" | 纬度 | 32°06"37.4" | 主要危险物质及分布 | 主要危险物质:天然气,位于生产车间。 | 环境影响途径及危害后果 (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等) | 在贮存过程中若发生泄漏事故,浓度达到一定限值或遇高温、明火等,有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的风险,废气进入空气环境,将会对下风向环境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可能会柴油随着消防废水进入土壤,会对地表水、土壤乃至地下水造成一定的影响。 | 风险防范措施要求 | 根据相关的环境管理要求,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严格的生产操作规则和完善的事故应急计划及相应的应急处理手段和设施,同时加强安全教育,以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 填表说明 | 本项目危险性较低,环境敏感度较低,项目风险潜势为 =1 \* ROMAN \* MERGEFORMAT I,可开展简单分析。 |
表7-28 环境风险评价自查表
工作内容 | 完成情况 | 风 险 调 查 | 危险物质 | 名称 | 存在总量/t | 环境敏感性 | 大气 | 500m范围内人口数105 人 | 5km范围内人口数人 | 每公里管段周边200m范围内人口数(最大) | 人 | 地表水 | 地表水功能敏感性 | F1 □ | F2 □ | F3 R | 环境敏感目标分级 | S1 □ | S2 □ | S3 R | 地下水 | 地下水功能敏感性 | G1 □ | G2 □ | G3 R | 包气带防污性能 | D1 □ | D2 □ | D3 R | 物质及工艺系统 危险性 | Q值 | Q<1 R | 1≤Q<10 □ | 10≤Q<100 □ | Q>100 □ | M值 | M1 □ | M2 □ | M3 □ | M4 □ | P值 | P1 □ | P2 □ | P3 □ | P4 □ | 环境敏感 程度 | 大气 | E1 R | E2 □ | E3 □ | 地表水 | E1 R | E2 □ | E3 □ | 地下水 | E1 □ | E2 □ | E3 □ | 环境风险 潜势 | Ⅳ+ □ | Ⅳ □ | Ⅲ □ | Ⅱ □ | I R | 评价等级 | 一级 □ | 二级 □ | 三级 □ | 简单分析 R | 风 险 识 别 | 物质危险性 | 有毒有害 □ | 易燃易爆 R | 环境风险 类型 | 泄漏 □ | 火灾、爆炸引发伴生/次生污染物排放 R | 影响途径 | 大气 R | 地表水 R | 地下水 R | 事故情形分析 | 源强设定方法 | 计算法 □ | 经验估算法 □ | 其他估算法 □ | 风险 预测 与 评价 | 大气 | 预测模型 | SLAB □ | AFTOX □ | 其他 □ | 预测结果 | 大气毒性终点浓度-1 最大影响范围m | 大气毒性终点浓度-2 最大影响范围m | 地表水 | 最近环境敏感目标,到达时间h | 地下水 | 下游厂区边界到达时间d | 最近环境敏感目标,到达时间d | 重点风险防范 措施 | 根据相关的环境管理要求,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严格的生产操作规则和完善的事故应急计划及相应的应急处理手段和设施,同时加强安全教育,以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 评价结论与建议 | 本项目危险性较低,环境敏感度较低,项目风险潜势为I,可开展简单分析,在切实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的前提下,环境风险可接受。 | 注:“□”为勾选项,“ ”为填写项。 |
7、环境管理与监测体系(1)环境监理管理 根据国家相关环境政策法规要求,公司必须加强日常环境管理,依法接受市(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认真履行社会责任。针对该公司生产管理实际,建立完整的“环境管理制度”,并结合“设备运行控制程序”严格管理,做到文明生产,把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根据该项目的建设规模和环境管理的任务,建设期项目筹建处应设1名环保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工程建设期的环境保护工作;项目建成后应在公司设置环保处,公司副总经理负责环保工作,车间设置设1名兼职环保管理人员,负责公司的环境管理以及对外的环保协调工作,污染源监测可委托第三方检测公司承担。 (2)环境监测计划 根据企业实际生产情况,需定期对各厂界噪声、废气、废水接管口各污染物浓度进行监测。本项目噪声、废气的建议监测计划见表7-29,废水的建议监测计划及记录信息见表7-30。 表7-29 监测计划表
监测项目 | 点位/断面 | 监测指标 | 监测频次 | 执行排放标准 | 噪声 | 东、南、西、北各厂界 | 连续等效A声级 | 1年1次 |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 | 废气 | FQ01 | VOCs | 1年1次 |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表2中“其他行业”相关标准 | FQ02 | 颗粒物 |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二级标准值 | FQ03 | 非甲烷总烃 |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二级标准值 | 颗粒物(烟尘) | SO2 | NOX | 废水 | 污水接管口 | COD、SS、NH3-N、TN、TP、氟化物 | 1年1次 |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的三级标准和《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GB/T 31962 -2015)中的标准 |
表7-30 环境监测计划及记录信息表
序号 | 排放口编号 | 污染物名称 | 监测设施 | 自动监测设施安装位置 | 自动监测设施的安装、运行、维护等相关管理要求 | 自动监测是否联网 | 自动监测仪器名称 | 手工监测采样方法及个数 | 手工监测频次 | 手工监测方法 | 1 | WS-01 | pH | / | / | / | / | / | 混合采样 | 1次/年 | / | COD | SS | NH3-N | TN | TP | 氟化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