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公示

2020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

青藏高原-华南特提斯构造域深部结构与盆地动力学

二、提名单位

四川省教育厅

三、项目简介

青藏高原-华南是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地学界研究大陆动力学和盆-山转换的天然实验室,其深部结构、构造形变、盆-山转换过程及其沉积响应是揭示特提斯构造域演化及能源效应的基础性研究内容。然而,从Rodinia解体到原特提斯洋形成、中特提斯洋开启等关键转换过程及地球动力学模式尚存争议。项目针对这些关键科学问题,持续开展了20余年的多学科研究,取得的重要科学发现如下。

(1)首次提出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南华裂谷与Rodinia超大陆解体”地球动力学模式。与原特提斯构造域演化密切相关的华南沉积盆地性质,长期以来存在争议。项目从“楔状地层”沉积超覆、双模式火山岩、构造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大地构造学角度出发,系统提出了“南华裂谷”盆地的形成、发展与消亡过程及其与Rodinia超大陆解体的关系。该成果深刻影响了我国特提斯基础研究理论与资源评价思路,提高了我国特提斯地球动力学研究在全球中的地位。

(2)系统厘定了古特提斯洋关闭和中特提斯洋开启等重大地质事件的时间框架,建立了羌塘中生代“陆内裂谷”新模型。古特提斯洋的关闭与中特提斯洋的开启是青藏高原演化的关键科学问题。项目从沉积充填序列、结构-成因岩相古地理、火山岩特征、盆地反转等重大地质事件的角度出发,系统阐明了羌塘中生代盆地早期演化及其与特提斯洋演化的响应。该成果为青藏高原-华南特提斯构造域演化提供了时间、地球动力学等关键约束。

(3)提出了青藏高原东缘“幔源物质上涌”深部地球动力学新模式,明确了扬子板块与青藏高原的碰撞接触样式及深部结构。扬子板块与青藏高原的深部地球动力学模式一直是地球科学界研究的难点。项目采用速度和泊松比联合反演新方法,揭示了青藏高原东缘存在幔源软流圈物质上涌通道,明确了扬子板块与青藏高原的碰撞接触样式、四川盆地基底结构和隆拗格局。“幔源物质上涌”模式为高原隆升及强震诱发提供了地球动力学依据。

(4)建立了四川盆地震旦纪绵阳-川南海槽、中二叠世-早三叠世环开江-梁平海槽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新模型。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与油气地质条件的耦合关系尚不清楚,项目通过开展古大陆裂解对四川盆地震旦-寒武纪、中二叠世-早三叠世隆拗格局的制约作用研究,建立了震旦-寒武纪、中二叠世-早三叠世油气系统成藏模式。该成果为普光、罗家寨和龙岗等多个大中型和特大型气田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上述成果突破了国际上关于青藏高原-华南特提斯构造域深部结构和盆地动力学的传统认识,显著提升了中国科学家在该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5篇代表性论文总引用1266次,他引1120次,受到包括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在内的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他引728次。主要完成人中1人次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次入选中科院优秀百人计划,2人次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人次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

四、主要完成人情况



姓名

付修根

排名

2

技术职称

研究员

工作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

完成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的贡献:

建立了羌塘中生代盆地早期演化“陆内裂谷”新模型,系统厘定了古特提斯洋关闭和中特提斯洋快速开启等重大地质事件的时间框架,为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由第2项科学发现及代表性论文2的主要内容支持。


姓名

王志

排名

3

技术职称

研究员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完成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的贡献:

主要通过开展地球物理多参数成像、强震诱发机制和地表应力场数据系统深入研究,首次提出了青藏高原东缘“幔源物质上涌”的深部动力学新模式,从深部过程角度论证了青藏高原东缘强烈地壳形变的深部动力学机制,由第3项科学发现及代表性论文3、5支持。


姓名

王兴志

排名

4

技术职称

教授

工作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

完成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

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的贡献:

首次从沉积学的角度,确定了晚震旦纪、晚三叠纪-早二叠纪期间四川盆地的“槽台”隆拗格局及时空分布,建立了该格局与油气源储的耦合关系,为四川盆地“槽台”过渡区十余个大中型、特大型气田的发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了技术支撑,由第4项科学发现及代表性论文4支持。


姓名

谭富文

排名

5

技术职称

研究员

工作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完成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的贡献:

编制了羌塘盆地三叠纪-早白垩世系列结构-成因岩相古地理图件,从古地理演化角度提出了羌塘中生代盆地的演化特征,支撑了羌塘中生代“陆内裂谷”盆地演化新模型,由第2项科学发现及代表性论文2的部分内容支持。

五、主要完成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六、主要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

刊名

作者

1

History of Neoproterozoic rift basins in Sou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Rodinia break-up

Precambrian Research

Jian Wang, Zheng-Xiang Li

2

The Late Triassic rift-related volcanic rocks from eastern Qiangtang, northern Tibet (China): Age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Gondwana Research

Xiu-gen Fu, Jian Wang, Fu-wen Tan, Ming Chen, Wen-bin Chen

3

Structural control of rupturing of the Mw7.9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Chin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Zhi Wang, Yoshio Fukao, Shunping Pei

4

Sedimentary facies of marine shale gas formations in Southern China: The Lower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Yizhen Li, Xingzhi Wang, Bin Wu, Guoqin Li, Dule Wang

5

New insights into the generation of the 2013 Lushan Earthquake (Ms 7.0), Chin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Zhi Wang, Jinrong Su, Cunxi Liu, Xuelin Cai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学校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