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东冠纸业有限公司分布式能源站等级保护测试评估项目招标公告
上海东冠纸业有限公司分布式能源站等级保护测试评估项目招标公告
上海东冠纸业有限公司分布式能源站等级保护测试评估项目招标公告
一、项目概要:
为进一步落实公安部、能源局和国家电网公司对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和评估要求,进一步增强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能力,确保电力监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评估运用风险评估去识别安全风险,从风险管理角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地分析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威胁及其存在的脆弱性,评估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御威胁的防护对策和整改措施,为防范和化解信息安全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最大限度地保障信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评估依据《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及配套文件、《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评估规范》、《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要求,对上海东冠纸业有限公司的电力监控系统开展安全评估工作,对风险提出有效的处置和管理措施,以提高电力监控系统信息安全的整体防护水平。
故此,特邀请业内优秀供应商参与我公司本项目竞标,以期达成共赢。
二、评估依据
国家发改委14号令《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
国能安全【2015】36号《关于印发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等安全防护方案和评估规范通知》的附件7《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评估规范》;
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
GB/T 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电监信息【2012】62号《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电监信息【2007】34号《关于开展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的通知》;
电监信息【2007】44号《电力行业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定级工作指导意见》。三、评估对象确定准则
评估对象是安全评估的直接工作对象,也是在被测业务中实现特定评估指标所对应的安全功能的具体组建,因此,选择评估对象是编制评估方案的必要步骤,也是整个评估工作的重要环节。恰当选择评估对象的种类和数量是整个安全评估工作能够获取足够证据、连接到被测业务的真实安全防护水平的重要保证。
依据《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确定本次评估对象。评估对象的确定一般采取抽查的方法,即:抽查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组件作为评估对象。并且,在评估对象确定任务中应兼顾工作投入与结果产出两者的平衡关系。
在确定评估对象时,除了考虑资产的重要程度以外,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u 重要性,应抽查对被测业务来说重要的服务器、数据库和网络设备等;
u 安全性,应抽查对外暴露的网络边界;
u 共享性,应抽查共享设备和数据交换平台/设备;
u 全面性,抽查应尽量覆盖业务的各种设备类型、操作系统类型、数据库系统类型和应用类型;
u 恰当性,选择的设备、软件等应能符合想用防护水平的评估强度要求。
1. 评估对象描述
1.1 业务描述
上海东冠纸业电厂的电力监控系统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配套设备、设施构成,
主要包含DCS系统和电力监控系统。其中DCS系统和电力监控系统均为电厂内部系统,DCS系统主要实时监控全厂生产现状,提供系统组态,制定报警优先级和整个系统安全保证等功能,具有大范围管理和诊断功能;电力监控系统主要实现对发电机组生产运行工艺参数进行单向采集,实时存储在实时数据库中。
********/A36EN6xKbs.jpg" width="585" height="415">
依据国家能源局[36]号文中的要求,上海东冠纸业电厂对公司内部的发电网络进行安全分区,分为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其中生产控制大区又分为控制区(安全Ⅰ区)和非控制区(安全Ⅱ区)。
********/zxr6ZzfBCx.jpg" width="539" height="219">
图2.1 DCS系统网络结构拓扑图
********/5ktwCK3Xc3.jpg" width="497" height="373">
图2.2 ECS系统网络结构拓扑图
2. 资产识别
电力监控系统资产评估是指依据《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和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要求对电力监控系统的评估对象进行资产识别和赋值,确定其在电力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
参考《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评估规范》的要求,将评估对象的资产分为信息、软件、硬件、人员和系统5类:
序号 | 资产类别 | 解释 |
1 | 信息 | 以物理或电子的方式记录的数据,或用于完成组织任务的知识产权。电力监控系统资产本质上是无形的,与系统资产紧密联系。系统存储、处理和传输驱动组织的关键信息。因此,当组织建立策略和计划以保护系统资产时,同时也保护了组织的关键信息,及其软硬件资产。 |
2 | 软件 | 软件应用程序和服务、如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网络软件、业务应用程序等,用于处理、处理和传输信息。 |
3 | 硬件 | 信息技术的物理设备,例如路由器、交换机、工作站、服务器等。通常强调单独考虑这些物理设备的替代价值。 |
4 | 人员 | 指组织中拥有独特技能、知识和经验的,他人难以替代的人,当人被标识为资产时,要确定是否还有更适合于标识的相关资产。例如,标识他们使用,维护,管理的关键系统,或者他们为其他使用者提供的信息。 |
5 | 系统 | 处理和存储信息的信息系统,代表一组信息、软件和硬件资产。系统是一个整体,其任一组件都无法代表其整体,因此对系统的评估需要完整的考虑系统的各个部分,并进行综合考虑。 |
资产编号 | 机房名称 | 物理位置 | 资产类别 |
1 | 主机房 | 35kV变电站二楼 | 硬件 |
2 | 硬件 | ||
3 | 硬件 |
设备名称 | 品牌 | 型号 | 用途 | 资产类别 | |
1 | 核心交换机(主) | 南京科远 | KN831C | 核心数据交换 | 硬件 |
2 | 核心交换机(备) | 南京科远 | KN831C | 核心数据交换 | 硬件 |
3 | 核心交换机 | 上海宽域 | S6100-F2T24 | 二层工业交换机 | 硬件 |
4 | 路由器 | 华为 | AR2240 | 路由 | 硬件 |
5 | 一区交换机 | 华为 | S2700-26TP-EI-AC | 数据交换 | 硬件 |
6 | 二区交换机 | 华为 | S2700-26TP-EI-AC | 数据交换 | 硬件 |
7 | 硬件 | ||||
8 | 硬件 |
设备名称 | 品牌 | 型号 | 用途 | 资产类别 | |
1 | IDS | 启明星辰 | 天阗 | 入侵检测 | 硬件 |
2 | 一区纵向加密 | 南瑞 | Net-keeper-2000 | 纵向数据加密 | 硬件 |
3 | 二区纵向加密 | 南瑞 | Net-keeper-2000 | 纵向数据加密 | 硬件 |
设备名称 | 操作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 | 版本 | 业务应用软件 | 数量 (台/套) | 资产类别 | |
1 | 历史站 | windows | 2008 | DCS系统 | 软件 | |
2 | 工程师站 | windows | 2008 | DCS系统 | 软件 | |
3 | 操作员站A | windows | 2008 | DCS系统 | 软件 | |
4 | 操作员站B | windows | 2008 | DCS系统 | 软件 | |
5 | ECS服务器 | UBUNTU | 14.04 | ECS | 软件 | |
6 | 工程师站 | UBUNTU | 14.04 | ECS | 软件 | |
7 | 数据库系统 | MYSQL | 5.1 | ECS | 软件 | |
8 | OMS终端 | Win7 | 软件 | |||
9 | 电力市场业务终端 | Win7 | 软件 | |||
10 | 软件 | |||||
11 | 软件 | |||||
12 | 软件 |
软件名称 | 主要功能 | 开发厂商 | 资产类别 | |
1 | PS6000+ | ECS | 非常重要 | |
2 | OMS | 非常重要 | ||
3 | 电力市场 | 非常重要 | ||
4 | NT6000-DCS | DCS | 非常重要 |
数据类别********19/filerecv/%E4%B8%8A%E6%B5%B7%E4%B8%9C%E5%86%A0%E7%BA%B8%E4%B8%9A%E6%9C%89%E9%99%90%E5%85%AC%E5%8F%B8%E8%83%BD%E6%BA%90%E7%AB%99%E7%AD%89%E7%BA%A7%E4%BF%9D%E6%8A%A4%E6%B5%8B%E8%AF%95%E8%AF%84%E4%BC%B0%E6%8B%9B%E6%A0%87%E6%96%87%E4%BB%B6%EF%BC%88%E6%AD%A3%E5%BC%8F%E7%89%88%EF%BC%89.doc#_ftn1" title="">[1] | 所属业务应用 | 安全防护需求********19/filerecv/%E4%B8%8A%E6%B5%B7%E4%B8%9C%E5%86%A0%E7%BA%B8%E4%B8%9A%E6%9C%89%E9%99%90%E5%85%AC%E5%8F%B8%E8%83%BD%E6%BA%90%E7%AB%99%E7%AD%89%E7%BA%A7%E4%BF%9D%E6%8A%A4%E6%B5%8B%E8%AF%95%E8%AF%84%E4%BC%B0%E6%8B%9B%E6%A0%87%E6%96%87%E4%BB%B6%EF%BC%88%E6%AD%A3%E5%BC%8F%E7%89%88%EF%BC%89.doc#_ftn2" title="">[2] | 资产类别 | |
1 | 系统管理数据 | DCS、电力监控 | 保密性、完整性 | 信息 |
2 | 业务数据 | DCS、电力监控 | 保密性、完整性 | 信息 |
3 | 鉴别信息 | DCS、电力监控 | 保密性、完整性 | 信息 |
资产编号 | 姓名 | 岗位/角色 | 联系方式 | 资产类别 |
1 | 人员 | |||
2 | 人员 | |||
3 | 人员 | |||
4 | 人员 | |||
5 | 人员 | |||
6 | 人员 | |||
7 | 人员 | |||
8 | 人员 | |||
9 | 人员 |
资产编号 | 文档名称 | 主要内容 | 资产类别 |
1 | 机构总体安全方针和政策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2 | 部门设置、岗位设置及工作职责定义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3 | 授权审批、审批流程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4 | 安全审批和安全检查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5 | 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修订、维护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6 | 人员录用、离岗、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7 | 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8 | 第三方人员访问控制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9 | 工程实施过程管理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10 | 产品选型、采购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11 | 软件外包开发或自我开发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12 | 测试、验收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13 | 机房安全管理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14 | 办公环境安全管理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15 | 资产、设备、介质安全管理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16 | 信息分类、标识、发布、使用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17 | 配置设施、软硬件维护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18 | 网络安全管理(网络配置、帐号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19 | 系统安全管理(系统配置、帐号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20 | 系统监控、风险评估、漏洞扫描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21 | 病毒防范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22 | 系统变更控制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23 | 密码管理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24 | 备份和恢复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25 | 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置方面的管理制度 | 信息 | |
26 | 应急响应方法、应急响应计划等方面的文件 | 信息 |
安全威胁是一种对组织及其资产构成潜在破坏的可能性因素或者事件,安全威胁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它是风险评估的重要因素之一。
产生安全威胁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人为因素又可区分为有意和无意两种。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界的不可抗的因素和其它物理因素。威胁作用形式可以是对信息系统直接或间接的攻击,例如非授权的泄露、篡改、删除等,在保密性、完整性或可用性等方面造成损害,也可能是偶发或蓄意的事件。通常威胁总是要利用网络、系统、应用或数据的脆弱性才可能成功地对资产造成伤害,安全事件及其后果是分析威胁的重要依据。
威胁分析是指经过调查和分析,初步得出威胁的种类、威胁的主体、威胁发生的途径,最后得出初步的威胁分析结果。
电力监控系统防护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黑客、病毒、恶意代码、集团式攻击。根据物理、网络和人员环境,对资产进行威胁识别,将威胁的主要来源分为人为威胁、非人为威胁,如表4-1所示。
表4-1 电力监控系统主要威胁分类表
来源 | 描述 |
非人为威胁 | 断电、静电、灰尘、潮湿、温度、鼠蚁虫害、电磁干扰、洪灾、火灾、地震、意外事故等环境危害或自然灾害,以及软件、硬件、数据、通讯线路等方面的故障。 |
人为威胁 | 不满的或有预谋的内部人员对信息系统进行恶意破坏;采用自主或内外勾结的方式盗窃机密信息或进行篡改,获取利益。外部人员利用信息系统的脆弱性,对网络或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进行破坏,以获取利益或炫耀能力。 |
内部人员由于缺乏责任心,或者由于不关心或不专注,或者没有遵循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而导致故障或信息损坏;内部人员由于缺乏培训、专业技能不足、不具备岗位技能要求而导致信息系统故障或被攻击。 |
在威胁评估过程中,首先就要对本单位需要保护的每一项相关资产进行威胁识别。在威胁识别过程中,根据资产所处的环境条件和资产以前遭受威胁损害的情况来判断面临的威胁,一项资产可能面临着多个威胁,同样一个威胁可能对不同的资产造成影响。
电力监控系统的威胁来源如表4-2所示。
表4-2 电力监控系统主要威胁识别表
威胁分类 | 威胁名称 | 说明 | |
非人为威胁 | 系统软件故障 | 由于电力监控系统软件故障所产生的问题 | |
应用软件故障 | 由于电力监控系统应用软件故障所产生的问题 | ||
软件缺陷 | 软件缺陷导致的安全问题 | ||
硬件故障 | 系统由于硬件设备老旧、损坏等造成的无法使用问题 | ||
通信故障 | 由于通信故障所产生的问题 | ||
火山爆发 | 由火山爆发引起的故障 | ||
台风 | 由于台风引起的系统故障 | ||
地震 | 由地震引起的系统故障 | ||
地质灾害 | 因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引起的系统故障 | ||
雷电 | 由雷电引起的系统故障 | ||
火灾 | 由火灾引起的系统故障,包括在火灾发生后进行消防工作中引起的设备不可用问题 | ||
水灾 | 由水灾引起的系统故障,包括在水灾发生后进行消防工作中引起的设备不可用问题 | ||
雪崩 | 由于雪崩引起的问题 | ||
人员丧失 | 由于各种原因,如疾病、道路故障、暴动等原因导致人员无法正常工作引起的系统无法使用故障 | ||
电力故障 | 由于电力中断、用电波动、供电设备损坏导致电力系统停止运行等导致的系统故障 | ||
温度异常 | 由温度超标引起的故障 | ||
湿度异常 | 由湿度超标引起的故障 | ||
灰尘、尘土 | 由灰尘超标引起的故障 | ||
强磁场干扰 | 由磁暴一级其他强磁场源等干扰引起的故障 | ||
人为威胁 | 离开时未锁门 | 由于离开时未锁门造成系统的安全问题 | |
离开时屏保未锁定 | 由于离开时屏保未锁定造成的安全问题 | ||
恶意破坏系统设施 | 对系统设备、存储介质等资产进行恶意破坏 | ||
设备或软件被控制或破坏 | 恶意的控制或破坏设备,以取得机密信息 | ||
由于误操作传输错误的或不应传送的数据 | 个人失误导致的安全问题 | ||
不恰当的使用设备、系统与软件 | 不当的使用设备造成的安全威胁 | ||
不恰当的配置和操作 | 不恰当的管理系统、数据库、无意的数据操作,导致安全问题 | ||
拒绝服务攻击 | 攻击者以一种或者多种损害信息资源访问或使用能力的方式消耗信息系统资源 | ||
关键员工的离职 | 由于关键员工的离职造成系统的安全问题 | ||
在不恰当的人员中讨论敏感文档 | 由于在不恰当的人员中讨论敏感文档造成的安全问题 | ||
设备(如笔记本)丢失 | 导致泄密等安全问题 | ||
过时的规定 | 由于采用过时的规定所造成的安全问题 | ||
不遵守安全策略 | 可能导致各种可能的安全威胁 | ||
滥用 | 由于某授权的用户(有意或无意的)执行了授权他人要执行的举动、可能会发生检测不到的电力监控系统资产损害 | ||
远程维护端口被非授权的使用 | 恶意的使用远程维护端口,控制主机 | ||
数据传输或电话被监听 | 恶意截获传输数据 | ||
办公地点被非授权的控制 | 恶意监控办公地点、重要地带,获取重要信息 | ||
侦察 | 通过系统开放的服务进行信息收集,获取系统的相关信息,包括系统的软件、硬件和用户情况等信息 | ||
口令的暴力攻击 | 恶意的暴力尝试口令 | ||
各类软件后门或后门软件 | 软件预留的后门或其他专门的后门软件带来的信息泄露威胁 | ||
偷窃移动设备 | 带有机密信息的移动设备被窃取 | ||
恶意软件 | 计算机病毒、蠕虫带来的安全问题 | ||
伪装 | 标识的仿冒等信息安全问题 | ||
分析信息流 | 分析信息流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 | ||
非法阅读机密信息 | 非授权的从办公环境中取得可获得的机密信息或复制数据 | ||
社会工程学攻击 | 通过邮件、及时聊天软件、电话、交谈等欺骗或其他方式取得内部人员的信任,进而取得机密信息 | ||
未经授权将设备连接到网络 | 未经授权对外开放内部网络或设备 | ||
密码猜测攻击 | 对系统账号和口令进行猜测,导致系统中的敏感信息泄露 | ||
伪造证书 | 恶意的伪造证书,进而取得机密信息 | ||
远程溢出攻击 | 攻击者利用系统调用中不合理的内存分配执行了非法的系统操作,从而获取了某些系统特权,进而威胁到系统完整性 | ||
权限提升 | 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系统更高的权限,进而威胁到系统完整性 | ||
远程文件访问 | 对服务器上的数据进行远程文件访问,导致敏感数据泄露 | ||
法律纠纷 | 由企业或信息系统行为导致的法律纠纷造成信誉和资产损失 | ||
不能或错误地响应和恢复 | 系统无法或错误地响应和恢复导致故障和损失 | ||
流量过载 | 由于网络中通信流量过大导致的网络无法访问 | ||
抵赖 | 用户对自己的行为予以否认 | ||
篡改数据 | 恶意对数据进行篡改 | ||
资源耗尽 | 系统资源被耗尽,无法正常提供服务 | ||
数据丢失 | 数据丢失 |
脆弱性是信息资产及其防护措施在安全方面的不足,通常也称为漏洞。脆弱性可能被威胁利用,并对信息资产造成损害。脆弱性评估包括脆弱性识别和赋值两个步骤,是发现与分析电力监控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可被威胁利用的缺陷的过程。
脆弱性识别围绕资产展开,即首先识别资产本身的漏洞,然后分析发现管理方面的缺陷,最后综合评价该资产或资产组(系统)的脆弱性。
脆弱性识别可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技术方面的脆弱性识别主要采用工具审计和人工审计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方面的脆弱性主要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来识别。对以往安全事件的统计和分析是确定脆弱性的重要方法。
表 5-1脆弱性识别分类表
类型 | 识别对象 | 识别内容 |
技术脆弱性 | 物理环境 | 从机房场地、机房防火、机房供配电、机房防静电、机房接地与防雷、电磁防护、通信线路的保护、机房区域防护、机房设备管理等方面进行识别 |
基础网络 | 从网络结构设计、边界保护、外部访问控制策略、内部访问控制策略、网络设备安全配置、安全设备配置等方面进行识别 | |
主机系统 | 从主机口令策略、访问控制、用户帐号、补丁安装安全审计、资源控制等方面进行识别 | |
数据库系统 | 从数据库口令策略、访问控制、示例数据库管理、日志审计等方面进行识别 | |
业务系统 | 从审计机制、审计存储、访问控制策略、数据完整性、通信保密性、鉴别机制、密码保护等方面进行识别 | |
业务数据 | 从整体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备份恢复和业务连续性等方面进行识别 | |
管理脆弱性 | 技术管理 | 从物理和环境与运维安全管理、通信与操作管理、访问控制管理、系统开发与维护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等方面进行识别 |
组织管理 | 从安全策略、组织安全、资产分类与控制、人员安全、符合性等方面进行识别 |
4.2 脆弱性识别********19/filerecv/%E4%B8%8A%E6%B5%B7%E4%B8%9C%E5%86%A0%E7%BA%B8%E4%B8%9A%E6%9C%89%E9%99%90%E5%85%AC%E5%8F%B8%E8%83%BD%E6%BA%90%E7%AB%99%E7%AD%89%E7%BA%A7%E4%BF%9D%E6%8A%A4%E6%B5%8B%E8%AF%95%E8%AF%84%E4%BC%B0%E6%8B%9B%E6%A0%87%E6%96%87%E4%BB%B6%EF%BC%88%E6%AD%A3%E5%BC%8F%E7%89%88%EF%BC%89.doc#_msocom_1">[陆1]
4.2.1 安全物理环境脆弱性评估项
序号 | 安全子类 | 测评指标描述 |
1 | 物理位置选择 | 通过访谈安全物理环境负责人,检查数据中心机房等过程,测评数据中心机房等信息系统场所在物理位置上是否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多方面的安全防范能力,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顶层或地下室,以及用水设备的下层或隔壁,否则应加强防水和防潮措施。 |
2 | 物理访问控制 | 通过访谈安全物理环境负责人,检查数据中心机房出入口、机房分区域等过程,测评信息系统在物理访问控制方面的安全防范能力。 |
3 | 防盗窃和防破坏 | 通过访谈安全物理环境负责人,检查数据中心机房的主要设备、介质和防盗报警系统等过程,测评信息系统是否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设备、介质等丢失和破坏,应将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并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识;应将通信线缆铺设在隐蔽安全处。 |
4 | 防雷击 | 通过访谈安全物理环境负责人,检查数据中心机房设计/验收文档等过程,测评信息系统是否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雷击,应将各类机柜、设施和设备等通过接地系统安全接地。 |
5 | 防火 | 通过访谈安全物理环境负责人,检查数据中心机房设计/验收文档等过程,测评信息系统是否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火灾的发生,机房应设置火灾自动消防系统,能够自动检测火情、自动报警,并自动灭火;机房及相关的工作房间和辅助房应采用具有耐火等级的建筑材料。 |
6 | 防水和防潮 | 通过访谈安全物理环境负责人,检查数据中心机房的除潮设备等过程,测评信息系统是否采取必要措施来防止水灾和机房潮湿,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通过机房窗户、屋顶和墙壁渗透;应采取措施防止机房内水蒸气结露和地下积水的转移与渗透。 |
7 | 防静电 | 通过访谈安全物理环境负责人,检查数据中心机房等过程,测评信息系统是否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静电的发生,应采用防静电地板或地面并采用必要的接地防静电措施。 |
8 | 温湿度控制 | 通过访谈安全物理环境负责人,检查数据中心机房的恒温、恒湿系统等过程,测评信息系统是否采取必要措施对机房内的温湿度进行控制,应设置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使机房温湿度的变化在设备运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
9 | 电力供应 | 通过访谈安全物理环境负责人,检查数据中心机房供电线路、设备等过程,测评信息系统是否具备提供一定的电力供应能力,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应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至少满足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要求。 |
10 | 电磁防护 | 通过访谈安全物理环境负责人,检查数据中心机房等过程,测评信息系统是否具备一定的电磁防护能力,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隔离铺设,避免互相干扰。 |
11 | 室外控制设备物理防护(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扩展要求) | 室外控制设备应放置于采用铁板或其他防火材料制作的箱体或装置中并紧固;箱体或装置具有透风、散热、防盗、防雨和防火能力等;室外控制设备放置应远离强电磁干扰、强热源等环境,如无法避免应及时做好应急处置及检修,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
4.2.2 安全通信网络脆弱性评估项
序号 | 安全子类 | 测评指标描述 |
1 | 网络架构 | 通过访谈网络管理员,检查网络拓扑情况、抽查核心交换机、接入交换机和接入路由器等网络互联设备,测试系统访问路径和网络带宽分配情况等过程,测评分析网络架构与网段划分、隔离等情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应划分不同的网络区域,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网络区域分配地址;应避免将重要网络区域部署在边界处,重要网络区域与其他网络区域之间应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 |
2 | 通信传输 | 通过访谈网络管理员,检查网络设备是否使用了保证通信完整性、保密性的技术,在建立连接前进行会话初始化,并对过程加密,测评网络通信保密性、完整性的实现 |
3 | 可信验证 | 通过访谈网络管理员,检查是否可基于可信根对通信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通信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是否可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
4 | 网络架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扩展要求) | 工业控制系统与企业其他系统之间应划分为两个区域,区域间应采用单向的技术隔离手段;工业控制系统内部应根据业务特点划分为不同的安全域,安全域之间应采用技术隔离手段;涉及实时控制和数据传输的工业控制系统,应使用独立的网络设备组网,在物理层面上实现与其它数据网及外部公共信息网的安全隔离。 |
5 | 通信传输(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扩展要求) | 在工业控制系统内使用广域网进行控制指令或相关数据交换的应采用加密认证技术手段实现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和数据加密传输。 |
4.2.3 安全区域边界脆弱性评估项
序号 | 安全子类 | 测评指标描述 |
1. | 边界防护 | 通过访谈网络管理员,检查边界完整性检查设备,测评分析信息系统对内部用户私自连接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测、阻断的能力和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测、阻断的能力,应保证跨越边界的访问和数据流通过边界设备提供的受控接口进行通信。 |
2. | 访问控制 | 通过访谈网络管理员,检查防火墙等网络访问控制设备,测试系统对外暴露安全漏洞情况等过程,测评分析信息系统对网络区域边界相关的网络隔离与访问控制能力。应在网络边界或区域之间根据访问控制策略设置访问控制规则,默认情况下除允许通信外受控接口拒绝所有通信;应删除多余或无效的访问控制规则,优化访问控制列表,并保证访问控制规则数量最小化;应对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和协议等进行检查,以允许/拒绝数据包进出;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进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 |
3. | 入侵防范 | 通过访谈网络管理员,检查网络边界处的入侵检测设备IDS等,测评分析信息系统对攻击行为的识别和处理情况,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检测、防止或限制从外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 |
4. | 恶意代码和垃圾邮件防范 | 通过访谈网络管理员,检查网络防范恶意代码产品和防范垃圾邮件产品等过程,测评分析信息系统网络边界和核心网段对病毒等恶意代码和垃圾邮件的防护情况,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并维护恶意代码防护机制的升级和更新。 |
5. | 安全审计 | 通过访谈审计员,检查核心交换机和接入交换机等网络互联设备的安全审计情况等,测评分析信息系统审计配置和审计记录保护情况。应在网络边界、重要网络节点进行安全审计,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
6. | 可信验证 | 通过访谈网络管理员,检查是否可基于可信根对通信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通信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是否可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可基于可信根对边界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边界防护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
7. | 访问控制(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扩展要求) | 应在工业控制系统与企业其他系统之间部署访问控制设备,配置访问控制策略,禁止任何穿越区域边界的E-Mail、Web、Telnet、Rlogin、FTP等通用网络服务;应在工业控制系统内安全域和安全域之间的边界防护机制失效时,及时进行报警。 |
8. | 拨号使用控制(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扩展要求) | 工业控制系统确需使用拨号访问服务的,应限制具有拨号访问权限的用户数量,并采取用户身份鉴别和访问控制等措施;拨号服务器和客户端均应使用经安全加固的操作系统,并采取数字证书认证、传输加密和访问控制等措施。 |
9. | 无线使用控制(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扩展要求) | 应对所有参与无线通信的用户(人员、软件进程或者设备)提供唯一性标识和鉴别;应对所有参与无线通信的用户(人员、软件进程或者设备)进行授权以及执行使用进行限制;应对无线通信采取传输加密的安全措施,实现传输报文的机密性保护;对采用无线通信技术进行控制的工业控制系统,应能识别其物理环境中发射的未经授权的无线设备,报告未经授权试图接入或干扰控制系统的行为。 |
4.2.4 安全计算环境脆弱性评估项
序号 | 安全子类 | 测评指标描述 |
1. | 身份鉴别 | 通过访谈系统管理员,检查网络互联/安全设备、主机系统、应用系统用户身份鉴别的方式、网络互联/安全设备、主机系统、应用系统的实现情况,验证登录失败处理功能以及验证安全策略参数是否被应用实施,测评网络互联/安全设备、主机系统、应用系统对用户身份鉴别的实施情况,应对登录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身份标识具有唯一性,身份鉴别信息具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应配置并启用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相关措施;当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
2. | 访问控制 | 访谈系统管理员,了解网络互联/安全设备、主机系统、应用系统访问控制的实施依据、访问控制的覆盖范围以及权限应用情况,检查网络互联/安全设备、主机系统、应用系统,查看系统的访问控制实施是否与要求相符,是否标记敏感标记等,验证权限分配情况,测评网络互联/安全设备、主机系统、应用系统对用户的访问的控制能力,应对登录的用户分配账户和权限;应重命名或删除默认账户,修改默认账户的默认口令;应及时删除或停用多余的、过期的账户,避免共享账户的存在;应授予管理用户所需的最小权限,实现管理用户的权限分离。 |
3. | 安全审计 | 访谈审计员,检查网络互联/安全设备、主机系统、应用系统的审计实施情况,检查网络互联/安全设备、主机系统、应用系统生成的日志,测评分析网络互联/安全设备、主机系统、应用系统中审计配置和审计记录保护情况,应启用安全审计功能,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
4. | 入侵防范 | 访谈系统管理员,是否经常查看系统日志并进行分析,是否对重要的配置文件进行备份,检查是否使用第三方入侵检测系统,测评主机系统的防范入侵的能力。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应关闭不需要的系统服务、默认共享和高危端口;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或网络地址范围对通过网络进行管理的管理终端进行限制;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入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内容符合系统设定要求;应能发现可能存在的已知漏洞,并在经过充分测试评估后,及时修补漏洞。 |
5. | 恶意代码防范 | 访谈系统管理员,主机系统是否安装了防范恶意代码软件,检查主机系统的恶意代码软件的办法,以及病毒库,验证防范恶意代码软件的统一管理功能,测评主机系统对恶意代码的防范能力。 |
6. | 可信验证 | 通过访谈网络管理员,检查是否可基于可信根对通信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通信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是否可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
7. | 数据完整性 | 访谈系统管理员,检查是否使用了保证通信完整性的技术,应采用校验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 |
8. | 数据备份恢复 | 访谈系统管理员,是否有备份机制,检查备份功能实现的方式以及硬件冗余的实现,应提供重要数据的本地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定期对关键业务的数据与系统进行备份;应提供异地实时备份功能,利用通信网络将重要数据实时备份至备份场地。 |
9. | 剩余信息保护 | 访谈系统管理员,检查数据库用户的存储空间,系统文件、目录和数据库记录等资源,被释放或重新分配给其他用户前是否得到完全清除 |
10. | 个人信息保护 | 访谈系统管理员,检查个人信息的采集情况是否超出应用系统实际需求,检查采集的个人信息的保护情况,应仅采集和保存业务必需的用户个人信息;应禁止未授权访问和非法使用用户个人信息。 |
4.2.5 管理安全脆弱性评估项
4.2.5.1 安全管理制度
序号 | 安全子类 | 测评指标描述 |
1 | 安全策略 | 测评是否制定网络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和安全策略,阐明机构安全工作的总体目标、范围、原则和安全框架等 |
2 | 管理制度 | 测评信息系统制度在内容覆盖上是否全面、完善,应对安全管理活动中的各类管理内容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应对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执行的日常管理操作建立操作规程。 |
3 | 制定与发布 | 测评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发布过程是否遵循一定的流程,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应通过正式、有效的方式发布,并进行版本控制。 |
4 | 评审和修订 | 测评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定期评审和修订情况 |
4.2.5.2 安全管理机构
序号 | 安全子类 | 测评指标描述 |
1 | 岗位设置 | 测评是否设置了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岗位从事不同方面的工作,以及专门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应设立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设立安全主管、安全管理各个方面的负责人岗位,并定义各负责人的职责。 |
2 | 人员配备 | 测评是否设置了相应的工作岗位,并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系统管理员、审计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 |
3 | 授权和审批 | 测评是否通过授权和审批的形式,允许或拒绝关键活动的发生。应根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明确授权审批事项、审批部门和批准人等;应针对系统变更、重要操作、物理访问和系统接入等事项建立审批程序,按照审批程序执行审批过程。 |
4 | 沟通和合作 | 测评是否与有关部门、部门内部、安全顾问及服务商有沟通、协调与合作。应加强各类管理人员、组织内部机构和网络安全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共同协作处理网络安全问题;应加强与网络安全职能部门、各类供应商、业界专家及安全组织的合作与沟通;应建立外联单位联系列表,包括外联单位名称、合作内容、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信息。 |
5 | 审核和检查 | 测评管理职能部门是否定期组织相关部门人员按照安全审核和检查程序进行安全检查。 |
4.2.5.3 安全管理人员
序号 | 安全子类 | 测评指标描述 |
1 | 人员录用 | 测评是否对录用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身份、技能考核、签署保密协议以及对关键岗位人员有内部选拔要求,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人员录用。 |
2 | 人员离岗 | 测评是否对离岗人员进行设备归还和权限中止、办理严格离岗手续及承诺保密义务 |
3 | 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 | 测评是否对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和责任教育、管理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及侧重不同岗位的安全教育培训 |
4 | 外部人员访问管理 | 测评是否对外部人员访问进行授权和审批、对访问进行监督和记录,并以书面化形式进行规范,应在外部人员接入受控网络访问系统前先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后由专人开设账户、分配权限,并登记备案;外部人员离场后应及时清除其所有的访问权限。 |
4.2.5.4 安全建设管理
序号 | 安全子类 | 测评指标描述 |
1 | 定级和备案 | 测评是否确定划分系统方法、进行等级确定,并要求相关部门的批准及专家评审论证,是否根据《管理办法》对定级、评审和备案活动提出要求 |
2 | 安全方案设计 | 测评是否形成详细的安全设计方案,经专家评审论证和批准,提出了系统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要求,应根据保护对象的安全保护等级及与其他级别保护对象的关系进行安全整体规划和安全方案设计。 |
3 | 产品采购和使用 | 测评是否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产品、对密码产品采购、产品选型与测试提出要求。 |
4 | 自行软件开发 | 测评是否对自行软件开发环境进行要求,对开发过程建立管理制度,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分离,并提出代码编写规范和资源库管理的要求,应保证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安全性进行测试,在软件安装前对可能存在的恶意代码进行检测。 |
5 | 外包软件开发 | 测评是否有对外包软件质量检测、安全检测和文档、软件源代码后门审查提出要求,应在软件交付前检测其中可能存在的恶意代码,应保证开发单位提供软件设计文档和使用指南。 |
6 | 工程实施 | 测评是否有具体部门和负责人负责工程实施管理,制定实施方案,控制实施过程,并对工程实施进行制度化管理。 |
7 | 测试验收 | 测评是否在验收前进行安全性测试,形成测试验收报告,对报告进行审批,要求对负责测试验收部门和测试过程有书面规定、并委托第三方测试。 |
8 | 系统交付 | 测评是否对系统交付工作提出基本要求,并对交付工作进行制度化管理。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负责系统交付的管理工作,应制定交付清单,并根据交付清单对所交接的设备、软件和文档等进行清点;应对负责运行维护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应提供建设过程文档和运行维护文档。 |
9 | 等级测评 | 测评是否至少每年一次、选择具有资质的测评机构进行等级测评,应在发生重大变更或级别发生变化时进行等级测评。 |
10 | 服务供应商选择 | 测评是否选择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服务商,签订安全协议,并对服务合同提出要求。 |
11 | 云服务商选择 | 测评是否在服务水平协议中规定云服务的各项服务内容和具体技术指标,是否在在服务水平协议中规定云服务商的权限与责任,包括管理范围、职责划分、访问授权、隐私保护、行为准则、违约责任等 |
12 | 供应链管理 | 测评是否将供应链安全事件信息或安全威胁信息及时传达到云服务客户,是否将供应商的重要变更及时传达到云服务客户,并评估变更带来的安全风险,采取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等 |
13 | 产品采购和使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扩展要求) | 工业控制系统重要设备应通过专业机构的安全性检测后方可采购使用。 |
14 | 外包软件开发(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扩展要求) | 应在外包开发合同中规定针对开发单位、供应商的约束条款,包括设备及系统在生命周期内有关保密、禁止关键技术扩散和设备行业专用等方面的内容。 |
4.2.5.5 安全运维管理
序号 | 安全子类 | 测评指标描述 |
1 | 环境管理 | 测评是否对机房设施维护、机房管理制度、办公环境保密性、机房管理责任和办公环境桌面管理提出要求,应建立机房安全管理制度,对有关物理访问、物品带进出和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作出规定;应不在重要区域接待来访人员,不随意放置含有敏感信息的纸档文件和移动介质等。 |
2 | 资产管理 | 测评是否对资产进行总体清查形成清单、对建立资产管理制度、资产重要性标识、信息分类标识提出要求。 |
3 | 介质管理 | 测评是否对介质存放环境、归档查询管理、根据介质中数据重要性进行分类管理、建立介质安全管理制度、对敏感介质的保密性和异地存放的介质提出要求,应对介质在物理传输过程中的人员选择、打包、交付等情况进行控制,并对介质的归档和查询等进行登记记录。 |
4 | 设备维护管理 | 测评是否对设备的采购、使用和维护、设备操作规范、需要带离设备的控制提出要求,并对设备维修、维护进行制度化管理。 |
5 | 漏洞和风险管理 | 测评是否采取必要的措施识别安全漏洞和隐患,对发现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及时进行修补或评估可能的影响后进行修补;测评是否定期开展安全测评,形成安全测评报告,采取措施应对发现的安全问题。 |
6 | 网络和系统安全管理 | 测评是否对网络监控记录和审计日志管理、网络设备的定期升级、漏洞扫描、建立安全管理制度、配置文件管理、网络连接授权审批、移动设备结果和拨号上网的定期检查提出要求。测评是否对主机漏洞发现、补丁更新和授权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制度、维护操作规范系统账户及系统日志、划分系统角色和最小授权提出要求。 |
7 | 恶意代码防范管理 | 测评是否对用户进行恶意代码防范的基本意识教育,是否对恶意代码防范的制度化管理、恶意代码库的定期升级和集中管理提出要求。 |
8 | 配置管理 | 测评是否记录和保存基本配置信息,是否将基本配置信息改变纳入变更范畴。 |
9 | 密码管理 | 测评是否要求密码使用与国家相关密码使用规定相符合,应使用国家密码管理主管部门认证核准的密码技术和产品。 |
10 | 变更管理 | 测评是否对变更制定方案并进行审批管理,对变更控制的整体流程化、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及变更失败的管理提出了要求。 |
11 | 备份与恢复管理 | 测评是否确定备份内容及相应的备份方法,对数据备份指定策略并按策略执行,建立备份和恢复程序及相关管理制度,并提出了备份有效性的要求 |
12 | 安全事件处置 | 测评是否对用户进行基本的安全事件处置教育并制定处置制度、对事件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并对安全事件处置程序、造成系统中断和信息泄密的安全事件采用不同的处理和报告程序提出了要求,应及时向安全管理部门报告所发现的安全弱点和可疑事件;应在安全事件报告和响应处理过程中,分析和鉴定事件产生的原因,收集证据,记录处理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
13 | 应急预案管理 | 测评是否制定不同事件应急预案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和定期审查,包括应急处理流程、系统恢复流程等内容。 |
14 | 外包运维管理 | 测评是否选择符合国家规定的外包运维服务商,签订安全运维协议,并对服务合同提出要求,明确约定外包运维的范围、工作内容。 |
安全措施的识别和确认是对具体安全防护措施集合的评估,为风险处理提供依据和参考。在识别脆弱性时,评估人员应对已采取的安全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识别和确认。安全措施的识别和确认应评估其有效性,即是否真正地降低了系统的脆弱性,抵御了威胁。对有效的安全措施应继续保持,防止措施重复实施,以避免不必要的工作。对不适当的安全措施应核实是否应被取消或对其进行修正,或用更合适的安全措施替代。
已有安全措施确认与脆弱性识别存在一定的联系。一般来说,安全措施的使用将减少系统技术上的脆弱性,从而降低威胁利用这些脆弱性造成的安全风险严重程度,在风险综合分析阶段应针对现有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对相关资产的风险值加以修正。针对单项评估结果的不通过项,采取逐条判定的方法,分析与该评估项相关的其他评估项能否和它发生关联关系(功能增强、补充或削弱),发生什么样的关联关系,这些关联关系产生的作用是否可以“弥补”该测评项的不足,以及该测评项的不足是否会影响与其有关联关系的其他评估项的评估结果。
6. 现场评估时间安排
序号 | 日期 | 时间 | 评估内容 | 评估方法 | 配合人员 |
1 | 9:30-17:00 | 物理安全检查 | 检查物理环境 (生产车间、办公环境、数据中心等) | 机房管理人员 | |
9:30-17:00 | 管理制度评估 | 现场查看安全管理制度 | 文档管理员/安全员 | ||
2 | 9:30-17:00 | 管理制度评估 | 现场查看安全管理制度 | 无 | |
9:30-17:00 | 网络安全评估 | 检查安全设备安全配置情况 | 网络安全员 | ||
3 | 9:30-17:00 | 网络安全评估 | 访谈/检查 | 网络安全员 | |
9:30-17:00 | 管理制度评估 | 现场查看安全管理制度 | 无 | ||
4 | 9:30-17:00 | 设备安全评估 | 检查主机设备安全配置情况 | 系统管理员 | |
9:30-17:00 | 管理制度评估 | 现场查看安全管理制度 | 无 | ||
5 | 9:30-12:00 | 控制安全评估 | 检查主机设备安全配置情况 | 系统管理员 | |
13:30-17:00 | 应用安全评估 | 检查主机设备安全配置情况 | 应用管理员 | ||
9:30-17:00 | 管理制度评估 | 现场查看安全管理制度 | 无 | ||
6 | 9:30-17:00 | 评估中待确认项以及证据类文档检查(主要针对管理制度) | 访谈/检查 | 待定 | |
9:30-17:00 | 现场评估问题汇总 | 整理现场评估情况 | 无 | ||
7 | 9:30-17:00 | 评估中待确认项以及证据类文档检查(主要针对管理制度) | 访谈/检查 | 待定 | |
9:30-17:00 | 现场评估问题汇总 | 整理现场评估情况 | 无 | ||
8 | 14:30-17:00 | 现场评估问题汇总 | 末次会议 | 项目所有相关人员 |
八.评估风险及应对措施
为了避免评估工作引入新的安全风险,将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降低到评估委托单位可以接受的水平,评估机构在风险揭示、工具验证、连续性考虑和工作纪律等方面进行风险规避。
评估工作可能引入的风险包括:
? 可能影响业务正常运行
在现场评估时,需要业务中涉及到的设备、系统、平台、应用程序进行一定的验证测试工作,部分测试内容需要上机验证并查看一些信息,可能对业务的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存在误操作的可能。
? 可能泄漏敏感信息
泄露被测信息系统状态信息,如网络拓扑、IP地址、业务流程、安全机制、安全隐患和有关文档信息。
为降低以上风险,在安全评估中需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以规避风险:
? 签署委托评估协议。
在评估工作正式开始之前,评估方和被测单位需要以委托协议的方式明确评估工作的目标、范围、人员组成、计划安排、执行步骤和要求、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等。使得评估双方对评估过程中的基本问题达成共识,后续的工作以此作为基础,避免以后的工作出现大的分歧。
? 签署保密协议
评估双方应签署完善的、合乎法律规范的保密协议,以约束评估双方现在及将来的行为。保密协议规定了评估双方保密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评估工作的成果属被评估单位所有,评估方对其的引用与公开应得到被评估单位的授权,否则被评估单位将按照保密协议的要求追究评估单位的法律责任。
? 现场评估工作风险的规避
进行验证测试和工具测试之前,评估机构要求运营、使用单位对系统及数据进行备份,并对可能出现的事件制定处理方案。
进行验证测试和工具测试时,避开业务高峰期,在系统资源处于空闲状态时进行;上级验证测试由评估人员提出需要验证的内容,系统运营、使用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实际操作。整个现场评估过程要求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全程监督。
? 评估现场还原
评估工作完成后,评估人员应将评估过程中获取的所有权限交回,把评估过程中借阅的相关资料文档归还,并将在评估过程中植入被测信息系统中的相关代码/程序等进行严格清理。
? 提前将评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揭示给评估委托单位。
风险应急处置措施
在由于测评工作影响到系统正常运行或发生信息泄露时,将按照以下措施执行:
1.影响到系统正常运行
? 由项目经理或操作人员在第一时间通知客户联系人或运维负责人,告知事件内容、已知造成的影响,事件发生前的操作,提供日志记录等,建议的处置方法。
? 项目经理通知测评机构分管领导,启动应急预案,必要时提供技术支持,协助客户做好事件处置,并组织分析事件造成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案。
? 测评机构分管领导与客户沟通,消除事件的影响,完善管理、技术手段,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2.发生敏感信息泄露
? 由项目经理在第一时间通知客户联系人或安全主管,告知事件内容、已知造成的影响,提供日志记录等,建议的处置方法。
? 项目经理通知测评机构分管领导,启动应急预案,必要时提供技术支持,协助客户做好事件处置,并组织分析事件造成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案。
? 测评机构分管领导与客户沟通,消除事件的影响,完善管理、技术手段,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九、验收标准:
7.1、《DCS系统等级保护测评报告》一份
7.2、《厂级信息监控系统等级保护测评报告》一份。
7.3、《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一份
7.4、《制度整改报告》一份
7.5、《安全加固报告》一份
十、付款方式:
合同签订后且收到乙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后20天预付50%、乙方出具验收报告且收到乙方开具的全额增值税发票后20个工作日支付。
十一、投标截止日期:2020 年 7月15日(以寄出邮戳为准,晚于投标截止日期的投标文件拒绝接收,视为废标),开标日期:招标单位内部自行组织。
十二、招标说明:
1.招标单位:上海东冠纸业有限公司
招标商务联系人:赵军
地 址: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林慧路1000号
技术咨询联系人:曾臻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