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的工程应用中标结果
有色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的工程应用中标结果
成果名称: | 有色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的工程应用 |
登记日期: | 2019-08-22 |
完成单位: | 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大学,广东桃林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
完成人员: | 束文圣,李金天,黄立南,陈涛,黄雪平,吴启明,杨涛涛,李国平,廖斌,陈波,廖志刚,廖正家,黄勇,张金桃,吴建强,占幼鸿,李博,杨胜香,舒玮,杨金金 |
研究起止日期: | 2002-01-01至2017-06-30 |
主要应用行业: | 采矿业 |
高新技术领域: | 环境保护 |
评价单位: | 广东省生态学会 |
评价日期: | 2019-08-07 |
成果简介: | 该项目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可以用于重金属矿业废弃地(包括尾矿库、排土场、废石堆、采空区等)的污染治理和生态系统重建,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的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矿业废弃地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源头,也是导致周边地区粮食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重要原因。因此,对重金属矿业废弃地进行有效的生态恢复治理,实现源头控制重金属污染,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重金属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的传统方法有两种:表土复原技术和覆土植被技术,但这两种技术成本过高,且伴随着二次环境破坏、返酸、效果不持久易退化等一系列问题,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从2002年开始,在国家863计划以及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的支持下,本项目基于对重金属矿业废弃地自然演替、废弃物酸化与重金属行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酸化与重金属胁迫下的植被重建等一系列核心理论与技术的长期系统研究,建立了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种生态恢复技术——重金属矿业废弃地直接植被技术体系,成本相比传统修复技术降低一半,效果持久不退化,对于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重金属污染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创新点包括: (1)在对有色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的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矿业废弃地酸化的微生物机制及其关键影响因子,通过野外调研、室内实验和实践应用,发掘了一大批适用于有色金属矿业废弃地修复的耐性和乡土植物品种,建立了微生物调控的无覆土直接植被修复技术,解决了酸性矿山废弃地治理的技术瓶颈,并实现大规模的工程化应用。 (2)以直接植被修复技术为核心,采用柔性生态治理的思想,结合生态袋等工程措施,针对矿山开采形成的大量酸性岩质边坡,创造性研发了有色金属矿山的无土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技术,并成功实现了工程化应用。 (3)研发了酸性废水处理底泥废弃物与矿业废弃地共处理技术,将底泥固体废弃物用于矿业废弃地的修复并实现了工程化应用,开发出酸性矿山废水处理污泥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形成了适合有色金属矿山酸性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并在广东、江西等地有色金属矿山成功实现了工程化应用, 建立了以废治废、矿山底泥废弃物用于有色金属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全新综合利用模式。 成果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件,高新技术产品5项,在ISME J、ES&T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56篇,先后获得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2002年)、国际香根草网络二等奖(2003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2005年)等奖项。由广东省生态学协会组成的专家组对本项目评为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微生物调控的无覆土直接植被修复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培养珠江学者、国家优青各1人,广东省创新团队1个,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家。成果已在广东省大宝山矿、江西德兴铜矿以及凡口铅锌矿等多个大型矿山得到广泛应用,生态恢复工程总面积达110.8万平方米,取得直接经济效益8251.79万元,为矿企节约生态恢复成本等产生的间接效益合计1.87亿元,并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 |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